1ml一次性注射器计量方法探讨

1ml一次性注射器计量方法探讨

一、1ml一次性注射器计量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军,郭惠涵,鲁曼君,孙冰,罗竫娜[1](2021)在《注射耗材对注射泵注射速率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医院注射耗材在临床应用中对注射泵注射速率的影响,以提高注射泵使用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运用注射泵分析仪测定10 ml、20 ml和50 ml的3种规格注射器与80 cm和120 cm两种延长管组合的6种注射通路注射速率,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计算分析6种注射通路注射速率偏差与设定速率的相关性、相同规格注射器与不同规格延长管组合下的注射速率偏差的相关性以及相同规格延长管与不同规格注射器组合下的注射速率偏差的相关性。结果:6种注射通路注射速率偏差与设定速率均无相关性(Rs=0.555,Rs=-0.169,Rs=0.519,Rs=-0.515,Rs=-0.182,Rs=0.584;P>0.05);检验10 ml、20 ml和50 ml的3种规格注射器分别联合80 cm与120 cm延长管的注射速率偏差均有相关性(Rs=0.952,Rs=-0.169,Rs=0.519;P<0.05);相同规格延长管与不同规格注射器组合下的注射速率偏差均有相关性(H=26,H=519,H=26.541;P<0.05)。结论:注射速率偏差的变化趋势与注射速率的区间具有相关性,并在中高速区间开始平稳并趋于一定的数值。精细化泵注药物或用药评价时对注射速率精确度要求较高的药物注射尽量选择在中高速区间;在泵注药物时较大容量注射器和较短长度延长管的注射通路对注射速率的影响最小。

尹佳宁,刘帅,冯佳楠,李寒,王世相[2](2021)在《由设备因素导致血液透析治疗肝素用量偏差的原因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透析设备和注射器方面判断和分析导致血液透析治疗肝素用量偏差的原因。方法将透析机肝素泵速度分别设置为1、2、5、10ml/h。注射器种类不变,测量不同运转时间的透析机肝素泵注入流量;测量同一台透析机的肝素泵分别应用6种品牌20ml医用一次性注射器后的注入流量。结果(1)不同运转时间的透析机肝素泵流量误差均小于±5%。B组(运转时间在20000~35000h,n=6)透析机肝素泵检测流量在不同速度测量点均低于设定值,与A组(运转时间在10000~20000h,n=6)透析机测量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ml/h:t=2.857,P=0.021;2ml/h:t=2.32,P=0.042;5ml/h:t=3.295,=0.007)。(2)6种品牌注射器在不同设定速度的测量点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ml/h:H=16.685,P=0.005;2ml/h:H=18.675,P=0.002;5ml/h:H=21.654,P=0.001;10ml/h:H=19.773,P=0.001)。结论为了保证肝素泵能够精准稳定的工作,日常保养与维护工作非常重要。在更换注射器品牌时应详细了解注射器的内径等重要参数,如较之前有所不同应及时更改透析机内设定参数。

马涛,张蕾,吴书彬[3](2021)在《一次性注射器改良的牙椅强吸唾管转接头配件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5 mL的一次性注射器改良的牙科治疗椅强吸唾管转接头配件的抗腐蚀性及吸引效率。方法随机选取30个5 mL的一次性注射器改良的牙椅强吸唾管转接头配件作为观察组,30个SironaC8+牙椅强吸唾管转接头配件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两组配件吸净1 000 mL纯净水的时间,计算每组配件的吸引效率;两组配件分别浸泡于5.25%次氯酸钠溶液中4周及8周后,在体视镜(Zoom-630E)下观察两组配件的外观的腐蚀情况。结果观察组配件的吸引效率更高,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配件浸泡4周及8周后,其材质表面与实验前相比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30个配件在浸泡4周后配件表面被腐蚀,其质地变软、表面有散在的小孔形成,且部分融化,浸泡8周后配件表面出现裂痕。此外,观察组对照组配件的舒适度评分比较,观察组配件的得分更高(P<0.05)。结论 5 mL的一次性注射器改良的牙科治疗椅强吸唾管转接头配件具有良好的吸引效率,能有效抵抗次氯酸钠溶液的腐蚀,可替代原进口强吸唾管转接头配件应用于临床,具有经济、便利、舒适的特点。

俞洁[4](2021)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生物相容性载药纳米粒子及其抗菌应用》文中认为载药纳米粒子能够有效提高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体内循环时间、生物利用度以及减缓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负载、靶向传送、控制释放等生物医药领域。在诸多制备载药纳米粒子的方法中,反溶剂沉淀法是一种步骤简单、成本低廉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正、反溶剂的相互混合,诱导药物和稳定剂在混合溶液中共沉淀而形成载药纳米粒子。本文使用反溶剂沉淀法,利用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树脂为聚合物稳定剂,制备了一系列结构可控的载药纳米粒子。通过控制药物/聚合物的比例以及药物-聚合物的总浓度,调控了载药纳米粒子的粒径及载药量。同时,对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细胞毒性以及抗菌活性也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替米考星为实验药物,聚丙烯酸树脂Ⅱ作为聚合物稳定剂,分别在不同药物/聚合物的比例下和不同药物-聚合物的总浓度下制备了粒径和载药量可控的载药纳米粒子。纳米粒子的粒径在27 nm-81 nm之间,粒径分布较窄,载药率在80%以上,载药量在5%-38%之间。纳米粒子在室温环境下至少可以稳定保存4个月。(2)对制备方法进行了体积放大的量化制备实验,结果表明,体积放大并不会改变所得纳米粒子的粒径、粒径分布、载药量以及载药率。引入D-葡萄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冷冻干燥后得到的白色粉末再次溶解后,粒径及载药量也不发生改变。这表明载药纳米粒子能够放大体积进行制备并以固体形式储存,为其后续应用奠定了基础。(3)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氯霉素和螺旋霉素为实验药物,同样使用聚丙烯酸树脂Ⅱ和反溶剂沉淀法,成功制备了粒径均一的载药纳米粒子,其中螺旋霉素载药纳米粒子的载药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7%和16%,而氯霉素载药纳米粒子的载药率和载药量则只有17%和4%,说明该制备方法对负载药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4)对替米考星载药纳米粒子进行了体外释放、细胞毒性及抗菌活性的实验。37℃时,载药纳米粒子对替米考星具有一定的缓释功能,且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子对药物的释放量不同,在46%-84%之间。相同药物浓度时,载药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比纯替米考星的要低,体现出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载药纳米粒子保留了纯替米考星80%的抑菌效果,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在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同时能够很好地保持其抗菌功能。

罗燕[5](2021)在《新型硅胶牙垫在成人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创新设计了一款新型硅胶牙垫,将此款硅胶牙垫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通过比较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口腔清洁度、粘膜完整情况、口腔护理所需时间等指标,观察新型牙垫在ICU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此款新型牙垫的实用型与有效性,为此款新型硅胶牙垫可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8月1日至12月31日经口气管插管给与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次性5ml注射器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法,实验组给予新型牙垫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口腔清洁度、粘膜完整情况、口腔护理所需时间等指标,观察新型牙垫联合“工”字型3M弹力胶带固定法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效果。在统计软件SPSS22.0中分析采集的数据。(?)±s用于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类资料,Wilcoxon秩和检验用于两组间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类资料比较,t检验用于两独立样本计量类型的比较。计数类型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频数表用于进行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RASS评分、APACHE-Ⅱ评分情况进行比较,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与对照组固定气管插管的牢固性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清洁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口腔粘膜MDRPI方面,对照组粘膜完整例数显着低于实验组例数,对照组粘膜溃疡、粘膜糜烂例数均显着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护士行口腔护理使用的时间高于实验组,实验组缩短了口腔护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型硅胶牙垫联合3M弹力胶带与注射器联合3M弹力胶带的固定效果一致,能有效固定气管插管保证气管插管安全。2.新型硅胶牙垫显着提高了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清洁度。3.新型硅胶牙垫能显着避免因牙垫造成的粘膜损伤。4.新型硅胶牙垫能缩短经口气管插管口腔护理操作时间。

陈志磊[6](2021)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免疫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MAIT细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s,MAIT,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作为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分,参与抗细菌病毒、炎性反应、变态反应等,参与构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自身免疫[1-7]、肿瘤免疫[8,9]、以及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10-13]和肝脏[14-17]等疾病的中扮演重要角色。MAIT细胞在人体中非常丰富,在外周循环总T细胞占比高达10%[18,19],而占肝脏T细胞比例更是高达45%[20]。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MAIT细胞在肝脏稳态及相关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患者肝脏MAIT细胞显着减低且伴随细菌负荷增加[21],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患者外周循环和肝脏组织中MAIT细胞均显着减低,且体内、体外实验表明MAIT具有促进纤维化发生的作用[22]。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外周循环 MAIT细胞减低,而肝脏MAIT细胞的数量增多,且肝脏MAIT细胞数量同NAFLD活动评分正相关[23]。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s Cholangitis,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以及上述三者任意组合的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MAIT细胞同样在乙型病毒型肝炎[24-26]、丙型病毒型肝炎[27-30]、自身免疫性肝炎[5]、肝实质细胞癌[9]、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31]、肝纤维化[22]中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在PBC患者中,探索CD3+CD8+CD161high TCR Vα7.2+的MAIT细胞在外周循环中显着减低,而在肝脏异常聚集的可能机理;探究PBC患者MAIT细胞激活、促炎、促杀伤免疫表型的潜在作用机制,初步探究MAIT细胞在PBC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研究方法招募55名PBC患者和性别、年龄匹配的69名健康志愿者以及8名肝血管瘤患者。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技数,分析外周循环中MAIT细胞数量比例,MAI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谱,以及MAI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免疫表型。使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分析肝脏组织中的MAIT细胞数量。基于Transwell系统开展MAIT细胞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通过ELISA法测定样本血浆中IL-18的表达水平,流式检测IL-18刺激后的MAI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研究结果1.PBC患者外周循环中MAIT细胞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3.0±3.2%vs.9.4±8.0%,p<0.01),且与碱性磷酸酶水平呈负相关(r=-0.3209,p<0.05)。2.免疫荧光染色提示PBC患者肝脏组织MAIT细胞显着增多。3.PBC患者的MAIT细胞比健康对照表达更高水平的CXCR4(84.8±18.0%vs.58.7±11.4%,p<0.01)。4.CXCR4对应的配体,CXCL12在PBC患者肝脏中的表达较高。5.同健康对照组相比,体外实验提示CXCL12可增强PBC患者的MAIT细胞趋化(70.4±6.8%vs.52.2±3.5%,p<0.01),且此效应可被CXCR4拮抗剂所减弱。6.PBC 患者的 MAIT 细胞可产生更多的 IFN-γ(88.3±4.2%vs.64.2±10.1%,p<0.01),TNF-α(93.0±1.1%vs.80.1±5.3%,p<0.01),Granzyme B(89.3±3.3%vs.72.1±7.0%,p<0.01)以及 perforin(46.8±6.6%vs.34.8±7.7%,p<0.05)。7.PBC患者的MAIT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IL18-Rα(83.8±10.2%vs.58.3±8.7%,p<0.01)。PBC患者血浆IL-18 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286.8±75.7 pg/mL vs.132.9±78.1 pg/mL,p<0.01)。8.体外实验提示IL-18可促进MAIT细胞IFN-γ的产生(74.9±6.6%vs.54.7±6.7%,p<0.01),且阻断IL-18R可减弱IFN-γ的产生(68.6±8.3%vs.43.5±4.2%,p<0.01)。研究结论PBC患者的MAIT细胞通过CXCL12-CXCR4介导的趋化作用导致外周循环显着减低、肝脏异常升高。PBC患者血浆中高表达的IL-18可促进MAIT细胞产生更多的促炎因子进而参与PBC肝脏炎性环境。靶向MAIT细胞可为PBC发病机理的理解及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思路。研究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r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自身抗原免疫耐受失衡。超过90%的PBC患者血清学检测可有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ondrial antibodies,AMAs)阳性,临床上常有胆汁淤积的肝脏酶学异常,即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异常升高,伴或不伴Y-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的异常升高。PBC突出表现为慢性肝内小胆管淋巴细胞性非化脓性肉芽肿样浸润破坏,包括CD38+B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NKT细胞及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淋巴细胞族群,参与PBC病理损伤。前期本课题组在临床诊疗中发现PBC聚集的家系,并通过对两个汉族PBC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查到了一些PBC的易感基因。去除同义突变、非编码区的突变,着重关注错义、缺失、移码突变,结合生物学分析预测这些基因的有害性,在家系内找寻共分离(Co-segreation)基因。最终确定在C57BL/6J背景的小鼠中通过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敲入PTK2B以模拟临床PBC家系发病关键基因改变,观测基因PTK2B在小鼠体内是否引起PBC样改变,并初步探究其相关发病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研究成功进行基因编辑敲入PTK2B基因的C57BL/6J背景小鼠。在无特定病原体(Specefic Pathogen Free,SPF)环境中按规范进行饲喂,观察不同基因型(WT/WT,WT/KI,KI/KI)的雌性和/或雄性C57BL/6J背景小鼠能否自发出现PBC样的表现,并进一步探究PTK2B基因在PBC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PBC家系中筛查到了共分离基因PTK2B,并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制作出PTK2B Knock-in(KI)小鼠。通过免疫组化染色、H&E病理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周龄、不同性别、不同组别(WT/WT,WT/KI,KI/KI)小鼠的肝脏病理情况,并评估不同组织器官(包括肝脏、脾脏、脑、心脏、结肠、肾脏、肺及膀胱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评估肝脏浸润的主要淋巴细胞亚群并检测关键活化分子。通过天狼猩红染色评估小鼠肝纤维化情况。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自身抗体ANAs(Antinuclear antibodies)、AMAs表达情况,检测小鼠血清ALP水平改变,检测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技术评估小鼠肝脏、脾脏、外周淋巴结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从组织病理学、血清自身抗体及肝脏功能变化评估小鼠是否发生了 PBC样改变。检测PBC样表征的小鼠免疫学异常,并初步探索PTK2B介导小鼠自然发生PBC的致病机制。研究结果1.自然发育至8周龄的雌性C57BL/6J的KI/KI小鼠血清ANAs水平显着高于WT/KI 组(261±35 vs.159±35U/mL,p<0.05),而 WT/KI 组与 WT/WT组相比无显着差异(159±35 vs.129±43U/mL,p>0.05)。2.自然发育至12周龄的雌性KI/KI小鼠血清AMAs显着高于WT/KI组小鼠(3,924±769vs.1,972±632U/mL,p<0.05);WT/KI组小鼠血清AMAs水平同WT/WT组小鼠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1,972±632vs.1,939±379U/mL,p>0.05)。雄性KI/KI组小鼠血清AMAs水平同WT/KI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87±1,532 vs.1,549±588U/mL,p>0.05);雄性 WT/KI 组小鼠同 WT/WT组相比,小鼠血清AMAs水平差异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1,549±588 vs.1,703±474U/mL,p>0.05)。3.雌性KI/KI小鼠出现明显的肝内小胆管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且具有肝脏器官特异性;雄性KI/KI小鼠变化不显着。4.雌性KI/KI小鼠血清ALP水平显着高于WT/KI组(236±55 vs.142±43U/L,p<0.05),高于 WT/WT组(236±55vs.121±37U/L,p<0.05);WT/KI组同WT/WT组的血清AL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43 vs.121±37,p>0.05)。5.雌性KI/KI小鼠肝脏、脾脏、淋巴结及外周血免疫学异常。雌性KI/KI小鼠肝脏浸润的 CD19+B细胞(44.7±1.7%vs.32.6±2.2%,p<0.05),CD3+T细胞(50.8±1.7%vs.38.9±3.2%,p<0.05),CD8+细胞(14.3±2.8%vs.7.5±1.3%,p<0.05)及 NK细胞(MFI:586.1±64.6 vs.469.1±18.6,p<0.05)均显着高于WT/WT组;同雌性WT/WT组小鼠相比,雌性KI/KI小鼠脾脏CD3+T细胞显着增多(32.2±6.5%vs.19.6±5.8%,p<0.05),CD3+CD4+细胞显着增多(23.7±4.9%vs.16.5±3.6%,p<0.05),CD3+CD8+细胞显着增多(10.6±1.5%vs.6.2± 1.6%,p<0.05),CD19+B细胞显着增多(70.1±9.7%vs.57.8±6.2%,p<0.05);同雌性WT/WT组小鼠相比,雌性KI/KI小鼠淋巴结中CD3+T细胞显着减低(28.4±3.1%vs.73.1±0.7%,p<0.05),CD19+B细胞显着增多(69.8±3.3%vs.26.4±2.3%,p<0.05),CD3+CD4+细胞显着减少(12.8±1.2%vs.42.0±3.2%,p<0.05),CD3+CD8+细胞显着减少(12.3±3.1%vs.28.8±0.7%,p<0.05);与雌性WT/WT组小鼠相比,雌性KI/KI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T细胞显着减低(57.6±3.5%vs.78.7±3.3%,p<0.05),CD19+B细胞显着增多(40.6±3.6%vs.20.1±3.7%,p<0.05),CD3+CD4+细胞显着减少(29.3±1.9%vs.45.1±2.4%,p<0.05),CD3+CD8+细胞显着减少(25.6±2.2%vs.31.3±0.9%,p<0.05)。6.雌性KI/KI小鼠血清MCP-1水平较WT/WT组小鼠显着升高(2,209±412pg/mL vs.1,187±89pg/mL,p<0.05)。7.PTK2B介导雌性KI/KI小鼠肝脏淋巴细胞浸润,CD38+B细胞在PBC小鼠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雌性KI/KI小鼠肝脏浸润的细胞包括CD20+B细胞、CD3+T细胞、CD4+细胞、CD8+细胞、F4/80+巨噬细胞及Ly6G+粒细胞。门静脉周围浸润大量的CD38+CD20+B细胞参与小鼠发生PBC。8.雌性KI/KI小鼠肝脏门静脉周围CD38+CD20+B细胞显着富集。9.雌性KI/KI小鼠外周血CCR2+细胞显着减低(33.8±12.8%vs.4.8±6.5%,p<0.05),肝脏 CCR2+细胞显着增加(31.7±6.2%vs.20.4± 2.2%,p<0.05)。雌性KI/KI小鼠肝脏CCR2+CD20+细胞显着浸润。研究结论PBC家系发现的共分离基因PTK2B成功敲入C57BL/6J小鼠,雌性小鼠自发出现肝脏特异性PBC样表征。雌性小鼠血清自身抗体ANAs及AMAs 阳性,ALP异常升高。同临床PBC诊断类比相符合。此外肝脏CD38+CD20+B及CCR2+CD20+B细胞显着浸润增多参与PTK2B介导的小鼠PBC发病。

李嘉文[7](2021)在《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个性化制作可变焦人工晶体的关键技术和初步生物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白内障是全球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白内障致盲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手术。眼科医生不仅希望恢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更希望他们的术后视觉质量达到最佳。目前常用的单焦点人工晶体无法实现变焦功能,最先进的人工晶体也只能通过光学衍射或折射的原理实现多个焦点成像,但本质上,这类人工晶体并不具有变焦功能,人工晶体植入后患者术后视觉适应性差,往往需要佩戴眼镜才能满足日常用眼需求,如何制造一种具有可变焦功能的人工晶体是人工晶体研究的热点问题。寻找一种可变焦的人工晶体材料是本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是一种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氢键或范德华力作用交联形成的三维网络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这种材料能对外界刺激(如温度、光强度、p H值或离子浓度等变化)产生响应,可以通过可逆的变形改变其大小和形状,达到改变光线折射率的目的。由于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的优良变形性能,本研究推测其可作为一种制作可变焦人工晶体的理想材料,如果将其制造为人工晶体并具备变焦功能,可满足白内障术后患者的用眼需求。如何将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制作成人工晶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有研究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直接三维打印成人工晶体,但打印出的人工晶体透明性差,且表面不光滑,无法达到使用标准。本研究创新性提出采用三维打印人工晶体模具,再灌注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的方法制造人工晶体,有望获得达到完全透明且符合人工晶体使用标准的新型人工晶体,同时这种制造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眼部数据,个性化制造人工晶体模具,为最终获得个性化的人工晶体提供实验基础。新型材料制备的人工晶体的精准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至关重要。因此,本课题拟研究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作为人工晶体材料的可行性、其制造为人工晶体的关键技术,同时验证其作为人工晶体的精准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为该类人工晶体临床运用奠定实验基础。材料和方法:1、采用空心圆柱状结构模具和带边缘限制的空心圆柱状结构模具装载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研究其在无模具限制和有模具限制的情况下,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形变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验证离子浓度刺激方式导致其发生形态变化的能力。2、搭建光学测量平台,测量了半球形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随时间延长导致形态变化、以及形态变化导致的焦距变化,并计算他们之间的相关性,验证离子浓度刺激导致球形水凝胶材料焦距变化的能力。3、采用三维打印技术,利用现有光敏感树脂材料,根据本研究对人工晶体的设计需求,三维打印出两种类型的个性化人工晶体模具,并通过光学显微技术和探针式表面轮廓仪,分别测量人工晶体模具不同部位的光滑程度,验证其用于制造人工晶体的可行性。4、采用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灌注技术,利用三维打印的个性化人工晶体模具,将材料灌注到模具中,待其凝固后再脱模,就可以直接获得透明且个性化制作的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人工晶体。5、采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检测制作出的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人工晶体不同部位的表面形态和平滑程度,包括人工晶体光学部,人工晶体袢与光学部的结合处,以及人工晶体袢末端,验证所制造出的人工晶体的精准性。6、为了测试人工晶体在离子溶液中的稳定性,采用不同浓度的四水硝酸钙溶液浸泡人工晶体,再采用扫描电镜检测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人工晶体是否发生钙质沉积,是否影响其透明性,评估其在离子溶液中的稳定性。7、利用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与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薄片共培养,采用细胞生长曲线、TUNEL染色等方法观察共培养细胞的生物活性,离体检测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人工晶体的生物安全性。8、将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薄片在体植入新西兰兔眼,采用视网膜电图、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ELISA等方法检测其在体生物功能性,重点监测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植入对视功能的影响、植入局部的炎症反应、和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可以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发生形态变化,带边缘限制的空心圆柱状结构模具中的水凝胶块表现出明显的高度增加,置于空心圆柱模具中的水凝胶块的高度增加较少,而单纯的水凝胶立方块的高度增加最少。提示对于带边缘限制的空心圆柱状结构模具中的水凝胶块在膨胀过程中能产生明显的形态变化。2、碗状模具制造的半球形水凝胶透镜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可以发生明显膨胀,同时膨胀导致的厚度增加可以明显改变水凝胶透镜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其具有非常宽泛的焦距变化能力,随着厚度增加其焦距逐渐缩小(从35mm到10mm),显示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具有制造可变焦人工晶体的潜力。3、采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出两种人工晶体模具,一种为双袢末端膨大设计,另一种为双细袢设计。在人工晶体光学部,模具表光光滑程度最高,在人工晶体袢部,模具同样表现出了较高的光滑性,在模具结合部,其表面光滑程度较差,但对人工晶体的制造无明显影响。4、两种模具的所制造的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人工晶体均具有良好的透明性,人工晶体表面光滑,其总体形态与模具具有良好的相符性,显示本研究通过三维打印的人工晶体模具可以制造出与设计预期相符的人工晶体。5、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人工晶体在四水硝酸钙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将其浸泡在低浓度钙离子溶液(0.05-1.5mmol/L)中最长30天未见明显钙沉积,在高浓度钙离子溶液中(2-5mmol/L)则可见少量钙沉积,提示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人工晶体具有较好的表面稳定性。6、离体实验中,新制备的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会降低人晶体上皮细胞(hLEC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的细胞活率和增殖能力,该材料经过磷酸盐缓冲溶液预处理9天后,其细胞毒性作用显着下降,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7、在体实验中,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在植入兔眼后1周,眼前房IL-8和TNF-a水平显着升高,术后1月和3月兔眼前房IL-8和TNF-a显着下降,实验组与假手术组(未植入人工晶体)及对照组(860UV人工晶体植入)比未见统计学差异。其次,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植入后兔眼前房后3月,实验组眼组织细胞凋亡及f ERG均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植入前房后会导致兔前房角和虹膜出现激活的呈阿米巴样的Iba1+新生巨噬细胞,但这和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首次证实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是一种理想的用于制造可变焦人工晶体的新型材料,其对离子浓度刺激具有良好的响应性,可通过改变其形态及厚度达到改变其屈光度的作用。2、设计出―先三维打印个性化人工晶体模具,再采用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灌注制作人工晶体‖的关键技术,建立了三维打印人工晶体模具的技术流程,获得了个性化的人工晶体模具。3、利用个性化的三维打印人工晶体模具,将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加工成透明、光滑、精确的人工晶体,并且该新型人工晶体在离子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4、预处理后的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与人晶体上皮细胞(hLEC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共培养时对细胞增殖活性无抑制作用,证明了其离体生物安全性。5、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在植入到新西兰兔眼内后对眼组织解剖结构和视觉功能均不会产生显着影响,提示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也具备良好的在体生物功能性。

李睿[8](2020)在《布洛芬减弱IL-1β引起的兔软骨细胞肌动蛋白重组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硬化以及滑膜炎症为病理特征的慢性退变性关节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最终导致关节不可逆性破坏。OA发病率高,6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超过5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重,OA的发病率更是会逐年上升,这将成为我国中老年人致残的重要病因。尽管对OA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关节内的炎性环境对OA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作为OA进展过程中重要的炎性因子,不仅能增加多种促炎因子的分泌,而且还能促进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小板反应蛋白酶(thrombospondin motifs,ADAMTS)、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等多种分解代谢因子的分泌,造成软骨细胞外基质的破坏。此外,我们发现IL-1β还能激活软骨细胞RhoA信号,使软骨细胞内纤维肌动蛋白(filamentous actin,F-actin)明显增多,造成软骨细胞刚度增加,细胞形态以及细胞表型发生改变。由于目前对OA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对于OA的治疗并没有特效药物,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缓解症状。目前OA的治疗主要分为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对于轻中度OA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其中非甾体抗炎药物是目前药物治疗中最为常用的一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是用于治疗OA较为常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使PGE2合成减少,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此外,已有研究报道,非甾体抗炎药物中的布洛芬还具有抑制神经细胞Rho A信号通路的能力。但对于布洛芬是否具有抑制软骨细胞Rho A信号通路的能力以及所产生的效应还未有明确的报道。结合我们前期发现IL-1β还能激活软骨细胞RhoA信号通路,使软骨细胞内F-actin明显增多,造成软骨细胞刚度增加、细胞形态以及表型发生改变。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布洛芬是否能够通过抑制RhoA信号通路,减弱IL-1β引起的一些生物学效应。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1)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布洛芬处理软骨细胞后细胞的凋亡情况和CCK-8测量不同浓度布洛芬处理软骨细胞后细胞的活性情况。发现布洛芬浓度为750μM和1000μM处理的软骨细胞细胞凋亡的数量多于浓度为0、125、250、500μM处理的软骨细胞(P<0.05),同时布洛芬浓度为0、125、250、500μM处理的软骨细胞细胞凋亡数量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CCK-8实验发现,药物浓度为750μM和1000μM处理的软骨细胞细胞活性低于药物浓度为0、125、250、500μM处理的软骨细胞细胞活性(P<0.05),同时浓度为0、125、250、500μM处理的软骨细胞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倒置显微镜观察的结果一致。因此,我们后续实验选用布洛芬浓度为500μM。(2)应用Griess实验和ELISA分别检测不同分组的细胞培养基NO和PGE2的含量。结果显示:相较与对照组,IL-1β处理软骨细胞(IL-1β组)后NO和PGE2含量明显增高(P<0.01)。预先用布洛芬处理软骨细胞再加入IL-1β(IL-1β+布洛芬组)与单独用IL-1β处理,NO和PGE2含量明显降低(P<0.01)。(3)应用鬼笔环肽染色观察软骨细胞内的骨架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L-1β组软骨细胞F-actin更为紧实、密集、荧光强度更强、应力纤维(stress fiber)清晰可见,而IL-1β+布洛芬组则未有上述情况发生。我们应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定量F-actin的平均荧光密度,结果显示:IL-1β处理组的软骨细胞F-actin的平均荧光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1β+布洛芬组与IL-1β处理组相比,前者F-actin平均荧光强度低于后者(P<0.05)。(4)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软骨细胞形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L-1β组的软骨细胞变长(长:宽>3:1),失去原有的多角形,成纤维样的软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IL-1β+布洛芬组与对照组相比,软骨细胞出现上述形态改变的数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内F-actin与G-actin比值(F-actin/G-actin)。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IL-1β组的软骨细胞F-actin/G-act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比值,增加了接近50%(P<0.05)。IL-1β+布洛芬组与IL-1β组相比,前者减少了30%(P<0.05),同时前者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应用阿尔新兰染色检测软骨细胞外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L-1β组的阿尔新蓝染色更浅。IL-1β+布洛芬组与IL-1β组相比,前者阿尔新蓝染色明显深于后者,甚至与对照组无肉眼差别。进一步我们对阿尔新兰染色定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IL-1β组的吸光度减少了约25%(P<0.05)。IL-1β+布洛芬组与IL-1β组相比,前者吸光度增加了约33%(P<0.05),同时前者与对照组的吸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7)应用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 T-P C R)检测软骨细胞表达二型胶原纤维、蛋白聚糖、SOX9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IL-1β组的软骨细胞II型胶原、蛋白聚糖和SOX9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IL-1β+布洛芬组与IL-1β组相比,前者II型胶原、蛋白聚糖和SOX9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后者(P<0.01)。说明IL-1β处理软骨细胞后,改变了软骨细胞的表型,而布洛芬抑制IL-1β的这一生物学效应。(8)应用划痕实验检测软骨细胞迁移能力。我们将各组0时至24时划痕减少的面积进行比较,发现:IL-1β组的软骨细胞划痕减少的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而IL-1β+布洛芬组与IL-1β组相比,前者减少的划痕面积明显大于后者(P<0.05),并且前者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这一结果说明,IL-1β引起软骨细胞迁移能力减弱,而布洛芬抑制IL-1β引起的这一效应。(9)应用Pull-Down实验检测软骨细胞内活化的RhoA。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IL-1β组的软骨细胞内活化的Rho 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增加了约100%(P<0.001)。而IL-1β+布洛芬组与IL-1β组相比,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后者降低了约50%(P<0.01)。IL-1β+布洛芬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IL-1β+布洛芬组与阳性对照组(Y-27632+IL-1β组)相比,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布洛芬通过抑制RhoA信号通路减弱IL-1β引起的软骨细胞内F-actin增多。结论IL-1β通过激活软骨细胞内的RhoA信号通路,使软骨细胞内的F-actin含量增多,从而使软骨细胞形态改变、细胞表型改变以及细胞的迁移能力降低,而用布洛芬预处理软骨细胞能够较好抑制IL-1β引起的这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杨傲飞[9](2020)在《基于肾主骨生髓理论研究淫羊藿苷调控外泌体内miR-122-5p对BMSCs成骨、迁移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鉴定及培养目的:从成年兔的四肢骨中分离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进行传代培养,同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为后续实验提供实验细胞。方法: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提取并扩增培养BMSCs,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成骨及成脂分化诱导培养基对BMSCs进行鉴定。结果:BMSCs原代及传代细胞状态良好,流式细胞仪、成骨及成脂分化诱导鉴定表明分离提取的BMSCs具有BMSCs特有的特征,说明分离提取成功。结论:实验所分离提取的兔四肢骨内的细胞鉴定为BMSCs,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第二部分兔成骨细胞的提取、鉴定及培养目的:从成年兔的四肢骨膜中分离提取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并进行传代培养,同时对OB进行鉴定,为后续实验提供实验细胞。方法:采用骨膜源性的方法提取OB并扩增培养OB,通过吉萨姆染色、茜素红染色、扫描电镜对OB进行鉴定。结果:OB原代及传代细胞状态良好,吉萨姆染色、茜素红染色、扫描电镜对OB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提取的OB细胞具有相应特性,说明分离提取成功。结论:实验所分离提取的兔四肢骨膜的细胞鉴定为OB细胞,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第三部分淫羊藿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迁移作用的最佳浓度及时间规律目的:验证淫羊藿苷(Icariin,ICA)能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和迁移的发生,寻找其发挥作用的最佳浓度和时间规律,以及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方法:实验过程大致分5个部分,分述如下:(1)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的ICA对BMSCs活性和增殖的影响。(2)观察不同浓度ICA作用于BMSCs后形成的矿化结节情况。(3)观察3d、7d,ICA作用于BMSCs后成骨分化和迁移的m RNA、蛋白表达。(4)观察ICA作用于BMSCs后成骨、迁移表达的时间规律。(5)用si-Runx2、AMD3100验证ICA促进BMSCs成骨分化和迁移的信号通路。结果:(1)ICA浓度为1×10-7M、1×10-8M两个组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2)ICA浓度为1×10-7M组的矿化效果最佳。(3)浓度为1×10-7M ICA作用于BMSCs促进其成骨、迁移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最高。(4)ICA作用下的BMSCs,在第3-4d时,成骨、迁移表达量达到第一个高峰,第7d时达到第二个高峰。(5)si-Runx2、AMD3100均能有效地抑制ICA促进成骨分化和迁移发生的作用。结论:ICA能明确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和迁移的发生,这两者是相伴进行的。ICA发挥作用的最佳浓度是1×10-7M,它是通过Runx2信号轴和CXCR4信号轴分别发挥成骨和迁移作用。ICA促进BMSCs成骨分化和迁移的发生存在时间规律。第四部分成骨细胞源性外泌体的提取及鉴定目的:复苏冻存的OB细胞进行传代并扩增培养,提取OB源性外泌体,进行相关鉴定,为后续实验提供材料。方法:将复苏后的成骨细胞常规培养,然后进行扩大培养,收集细胞上清液。通过两种方法(一是试剂盒,二是超速离心)提取OB细胞的外泌体,用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进行鉴定。结果:扩增培养的OB原代及传代细胞状态良好,透射电镜观察到外泌体的典型形态,Western blotting对OB源性外泌体进行Tsg101、Hsp70、CD63等外泌体标志性指标的检测,发现超离组和试剂盒组的上述指标性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组。结论:成功从OB细胞上清中分离提取到外泌体,超速离心和试剂盒,这两种方法所提OB源性外泌体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第五部分淫羊藿苷联合成骨细胞源性外泌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迁移的作用目的:验证ICA联合成骨细胞源性外泌体(OB-exosome,OB-exo)对BMSCs具有明确的促进其成骨分化和迁移发生的作用。方法:分四个组,分别是空白组,ICA组、OB-exo组、ICA+OB-exo组,进行连续培养。于第3d,收集BMSCs,检测各组的成骨、迁移各目标m RN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q 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ICA组、OB-exo组、ICA+OB-exo组,三个组相比空白组均有明显升高,其中ICA+OB-exo组最高。结论:ICA联合OB-exo对BMSCs具有明确的促进其成骨分化和迁移发生的作用。第六部分成骨细胞源性外泌体的高通量测序及miRNAs分析目的:鉴定成骨细胞源性外泌体的成分,预测靶点miRNAs,为后续实验验证做参考。方法:将复苏后的成骨细胞常规培养,并进行扩大培养,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进行高通量测序。运用相关软件对所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外泌体中含有mi RNA总量占全部成分的17.47%,通过软件对mi 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找到相关目标mi RNA为mi R-122-5p。结论:预测mi R-122-5p与成骨分化、迁移等生物学作用密切相关,将mi R-122-5p作为后续研究的参考。第七部分淫羊藿苷调控成骨细胞源性外泌体mi R-122-5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迁移作用目的:验证ICA调控OB-exo对BMSCs发挥作用的靶点mi RNA是mi R-122-5p。方法:实验过程大致分2个部分,分述如下:(1)四个组(mi R-122-5p minic NC组、mi R-122-5p minic组、mi R-122-5p minic NC+ICA组、mi R-122-5p minic+ICA组),作用于BMSCs,连续培养3d,检测BMSCs的成骨和迁移表达情况。(2)四个组(mi R-122-5p inhibitor NC组、mi R-122-5p inhibitor组、mi R-122-5p inhibitor NC+ICA组、mi R-122-5p inhibitor+ICA组),作用于BMSCs,连续培养3d,检测BMSCs的成骨和迁移表达情况。结果:(1)mi R-122-5p minic+ICA组在各项成骨、迁移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中最高。(2)mi R-122-5p inhibitor+ICA组在各项成骨、迁移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中降低。结论:ICA是通过调控OB-exo中的mi R-122-5p发挥作用的。

杨照宇[10](2020)在《探究Atg12介导的树突状细胞自噬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中的免疫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单纯胸腺瘤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肿瘤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Atg12表达情况和自噬水平,并在细胞水平明确Atg12对自噬的调控,进一步探索胸腺瘤对其微环境中DCs自噬的影响;寻找胸腺瘤各亚型的差异表达基因,探寻可能对Atg12表达产生影响的上游关键因子及通路,完善Atg12介导的自噬的上下游机制;构建动物模型,在体内水平探索Atg12介导的DCs自噬在MG中的潜在作用。内容与方法:1、选取43例各型单纯胸腺瘤及胸腺瘤合并MG的术后肿瘤组织标本,制作石蜡切片,利用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11c、CD80、HLA-DR、LC3、Atg12等蛋白的在两组标本中表达。2、在胸腺瘤细胞系Thy0517中上调或下调Atg12的表达,利用实时定量PCR(Quantification Real-time PCR,rt-PCR)及免疫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olt,WB)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12、P62、LC3、Beclin1等的表达。3、由THP-1刺激分化得到成熟的DCs,将胸腺瘤细胞Thy0517与DCs经Transwell共培养后,提取DCs的m RNA及蛋白利用rt-PCR及WB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12、P62、LC3、Beclin1等的表达。4、挖掘TCGA及GEO数据库中胸腺瘤样本的芯片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差异基因表达,通过PCR筛选及课题组已有的胸腺瘤芯片数据比对确定KIT proto-oncogene ligand(KITLG)作为潜在的A及AB型胸腺瘤的特征性标志物,进一步分析了KITLG相关的m RNA、micro RNA及信号通路。选取43例各型单纯胸腺瘤及胸腺瘤合并MG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检测KITLG在两组中的表达以及在胸腺瘤各亚型间的表达差异。在Thy0517细胞中进行转染改变KITLG的表达,利用rt-PCR及WB检测MAPK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同时检测下游Atg12及其他自噬相关基因P62、LC3、Beclin1的水平。5、购买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树突状细胞群Atg12基因的C57BL/6J小鼠,连同正常C57BL/6J小鼠,通过定期注射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 R)多肽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EAMG)模型。每周对小鼠进行肌无力临床症状的观察和评分并对其进行体重测量。造模后第63天抽取小鼠外周血并分离出DCs,提取DCs的m RNA及蛋白利用rt-PCR及WB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12、P62、LC3、Beclin1等的表达。结果:1、通过4种配色方案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显示胸腺瘤合并MG较单纯胸腺瘤患者胸腺瘤组织中的DCs的Atg12表达更高,自噬水平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胸腺瘤细胞系Thy0517中Atg12的表达上调时,P62表达降低,LC3Ⅱ/LC3Ⅰ的水平升高(p<0.05),而Beclin1的表达无明显改变。当胸腺瘤细胞系Thy0517中Atg12的表达下调时,除Beclin1仍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因子的变化与前者呈相反趋势。3、成功建立了THP-1转化成熟DCs的稳定体系。当胸腺瘤细胞自噬增强时,共培养环境中的DCs的Atg12及LC3Ⅱ/LC3Ⅰ的水平升高,P62水平下降(p<0.05),Beclin1的变化不显着。当胸腺瘤细胞的自噬减弱时,其共培养环境中的DCs各指标变化除Beclin1外均与前者呈相反趋势。4、KITLG在A型和AB型胸腺瘤中的表达较其他亚型明显上调,同时胸腺瘤合并MG的KITLG总体表达也较单纯胸腺瘤更高。当KITLG过表达时还会引发一系列m RNA、mi RNA及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在胸腺瘤细胞中改变KITLG表达,发现MAPK通路中GRB2、磷酸化BRAF、磷酸化MEK1/2及磷酸化ERK1/2水平随着KITLG过表达而升高或随着KITLG低表达而降低(p<0.05),在m RNA水平,GRB2呈现相似的趋势,而其他分子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当胸腺瘤细胞中的KITLG表达升高后Atg12、Beclin1、LC3Ⅱ/LC3Ⅰ的表达升高,P62表达下降(p<0.05),反之亦然。5、EAMG造模之后,Atg12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与普通C57BL/6J小鼠的体重均呈现先增高后缓慢下降趋势,前者与后者相比MG出现及进展更加缓慢,同一时间点进行临床评分稍高,测量体重下降幅度更小,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前者相比后者,外周血中DCs的Atg12表达明显降低,LC3Ⅱ/LC3Ⅰ下降,P62表达增高(p<0.05),Beclin1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1、胸腺瘤合并MG较单纯胸腺瘤组织中的DCs的Atg12表达增高。在胸腺瘤细胞中改变Atg12的表达可调控细胞自噬的状态。不同自噬状态的胸腺瘤细胞与DCs共培养可影响DCs的Atg12表达及其细胞自噬水平,表明胸腺瘤可通过微环境影响Atg12介导的DCs自噬。2、KITLG可能成为A型和AB型胸腺瘤的标志物,同时在合并有MG的胸腺瘤中表达更高。KITLG过表达促进MAPK通路的磷酸化并上调其下游Beclin1、Atg12、LC3等的水平,下调P62表达,促进Atg12介导的自噬发生,表明KITLG可能成为Atg12自噬通路上游的重要靶点。3、树突状细胞群Atg12基因敲除鼠相比普通小鼠,DCs自噬水平出现明显下降,EAMG造模后出现MG症状的时间较晚且程度较轻,表明Atg12介导的DCs自噬可能是MG发生的因素之一。

二、1ml一次性注射器计量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ml一次性注射器计量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注射耗材对注射泵注射速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注射耗材对注射泵注射速率偏差检测
    2.2 数据检验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由设备因素导致血液透析治疗肝素用量偏差的原因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量对象
    1.2 测量依据
    1.3 测量环境条件
    1.4 测量设备
    1.5 测量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透析机运转时间对肝素泵流量误差的影响实验
    2.2 不同品牌注射器对肝素泵流量误差的影响实验
3 讨论

(3)一次性注射器改良的牙椅强吸唾管转接头配件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一次性注射器改良强吸唾管转接头配件的制作
        1.2.2 实验方法
    1.3 评价指标
        1.3.1 吸引时间及吸引效率
        1.3.2 两组配件的抗腐蚀性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配件吸引时间及吸引效率比较
    2.2 两组配件的抗腐蚀性能比较
3 讨论
    3.1 国内常见的根管冲洗液情况
    3.2 改良组配件的优势

(4)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生物相容性载药纳米粒子及其抗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载药纳米粒子
        1.2.1 聚合物载药纳米粒子
        1.2.2 脂质载药纳米粒子
        1.2.3 无机载药纳米粒子
    1.3 聚合物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
        1.3.1 自上而下方式
        1.3.2 自下而上方式
    1.4 聚合物载药纳米粒子的应用
        1.4.1 药物负载
        1.4.2 靶向传送
        1.4.3 控制释放
        1.4.4 生物成像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聚丙烯酸树脂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调控
        2.3.2 分析及表征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制备方法的比较
        2.4.2 不同药物/聚合物比例对纳米粒子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2.4.3 不同总浓度对纳米粒子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丙烯酸树脂载药纳米粒子制备的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量化制备
        3.3.2 干燥与储存
        3.3.3 制备拓展
        3.3.4 分析及表征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载药纳米粒子的量化制备
        3.4.2 载药纳米粒子的干燥与储存
        3.4.3 其他药物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细胞毒性及抗菌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体外释放实验
        4.3.2 细胞毒性测试
        4.3.3 体外抗菌实验
        4.3.4 分析及表征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性能
        4.4.2 载药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检测
        4.4.3 载药纳米粒子的抗菌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新型硅胶牙垫在成人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研究设计
        2.2.1 实验设计类型
        2.2.2 随机对照
        2.2.3 研究方法
        2.2.4 两组气管插管患者的常规护理
    2.3 观察指标
        2.3.1 气管插管移位和脱出情况
        2.3.2 口腔清洁度评定
        2.3.3 粘膜完整情况
        2.3.4 口腔护理所需时间
    2.4 统计分析
    2.5 实验的质量控制
        2.5.1 操作技术培训及评估培训
        2.5.2 录入数据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组间均衡性比较
    3.2 两组气管插管移位度比较
    3.3 两组口腔清洁度比较
    3.4 两组粘膜完整情况比较
    3.5 两组口腔护理操作所需时间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固定效果评价
    4.2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清洁度影响
    4.3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患者口腔粘膜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4.4 新型硅胶牙垫对气管插管患者行口腔护理时间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3 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式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免疫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参照表
第一部分 MAIT细胞参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PartⅠ.PBC患者循环MAIT细胞显着减低原因探究
        PartⅡ.PBC患者循环MAIT细胞高度活化、促炎、促杀伤参与疾病发生
        PartⅢ.IL-18&H8Rɑ促进PBC患者MAIT细胞上调表达IFN-y参与发病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BC家系共分离基因PTK2B小鼠体内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PartⅠ.KI/KI小鼠具有PBC样表征,且雌性发病优势
        PartⅡ.雌性KI/KI小鼠免疫学异常
        PartⅢ.PTK2B敲入小鼠发病机制初探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B细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个性化制作可变焦人工晶体的关键技术和初步生物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特性及人工晶体制备技术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特性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小结
    第二部分 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制备双曲面人工晶体的关键技术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小结
    第三部分 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人工晶体的形态和稳定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方法
        3.3 结果
        3.4 小结
        3.5 讨论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质初步生物学评价
    引言
    第一部分 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的离体生物相容性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
    第二部分 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的在体生物相容性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
        2.5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三维打印技术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布洛芬减弱IL-1β引起的兔软骨细胞肌动蛋白重组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以及其对照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Rho A/ROCK信号通路对骨性关节炎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肾主骨生髓理论研究淫羊藿苷调控外泌体内miR-122-5p对BMSCs成骨、迁移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
    1.“肾主骨生髓”的中医理论背景
    2.肾与骨、髓,肾精与干细胞之间的关系
    3.传统中医药的现代验证和研究方法尝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鉴定及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兔成骨细胞的提取、鉴定及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迁移作用的最佳浓度及时间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成骨细胞源性外泌体的提取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淫羊藿苷联合成骨细胞源性外泌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迁移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成骨细胞源性外泌体的高通量测序及miRNAs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名词解释
    第七部分 淫羊藿苷调控成骨细胞源性外泌体miR-122-5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迁移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探究Atg12介导的树突状细胞自噬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中的免疫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胸腺瘤上调Atg12介导的树突状细胞自噬促进重症肌无力发生的体外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细胞系
        1.1.2 实验材料
        1.1.3 多色免疫荧光检测树突状细胞自噬水平
        1.1.4 Thy0517贴壁细胞的培养
        1.1.5 THP-1悬浮细胞的培养
        1.1.6 树突状细胞的刺激分化、培养与鉴定
        1.1.7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储存
        1.1.8 pcDNA3.1(+)质粒的提取
        1.1.9 细胞RNA提取及逆转录
        1.1.10 Atg12基因克隆质粒的构建
        1.1.11 细胞转染
        1.1.12 Thy0517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Transwell共培养
        1.1.13 rt-PCR检测细胞自噬基因表达水平
        1.1.14 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1.1.15 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细胞自噬水平改变
        1.1.16 统计及作图工具
    1.2 结果
        1.2.1 多色免疫荧光检测树突状细胞的Atg12在两组胸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1.2.2 树突状细胞培养与鉴定
        1.2.3 Atg12基因克隆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1.2.4 在Thy0517细胞中改变Atg12的表达后细胞自噬的变化
        1.2.5 Atg12介导的Thy0517自噬水平改变对其共培养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自噬产生的影响
    1.3 讨论
    1.4 小结
二、KITLG在胸腺瘤中通过MAPK通路促进Atg12介导的自噬的体外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细胞系
        2.1.2 实验材料
        2.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4 MACS磁珠分选胸腺瘤细胞用于基因测序
        2.1.5 免疫组化检测各型胸腺瘤细胞KITLG表达水平
        2.1.6 细胞转染
        2.1.7 rt-PCR检测细胞KITLG及MAPK通路表达水平
        2.1.8 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细胞KITLG及MAPK通路表达水平
        2.1.9 统计及作图工具
    2.2 结果
        2.2.1 TCGA-THYM与GEO--GSE29695数据集的分析与挖掘
        2.2.2 免疫组化观察KITLG在胸腺瘤中的表达情况
        2.2.3 在Thy0517细胞中改变KITLG的表达对MAPK通路的影响
        2.2.4 在胸腺瘤细胞中调控KITLG的表达对Atg12及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Atg12介导的树突状细胞自噬与重症肌无力发生的体内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动物实验环境
        3.1.3 实验材料
        3.1.4 动物模型的建立
        3.1.5 从小鼠外周血中分离并收集树突状细胞
        3.1.6 小鼠树突状细胞自噬水平的测定
    3.2 结果
        3.2.1 普通C57BL/6J小鼠与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经EAMG造模后的临床症状及体重评估
        3.2.2 普通C57BL/6J小鼠与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经EAMG造模后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自噬水平检测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树突状细胞自噬在抗原交叉呈递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1ml一次性注射器计量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注射耗材对注射泵注射速率影响的研究[J]. 刘伟军,郭惠涵,鲁曼君,孙冰,罗竫娜. 中国医学装备, 2021(12)
  • [2]由设备因素导致血液透析治疗肝素用量偏差的原因分析与研究[J]. 尹佳宁,刘帅,冯佳楠,李寒,王世相. 中国血液净化, 2021(12)
  • [3]一次性注射器改良的牙椅强吸唾管转接头配件的性能研究[J]. 马涛,张蕾,吴书彬. 护士进修杂志, 2021(15)
  • [4]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生物相容性载药纳米粒子及其抗菌应用[D]. 俞洁.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新型硅胶牙垫在成人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罗燕. 南昌大学, 2021(01)
  • [6]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免疫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D]. 陈志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凝胶材料个性化制作可变焦人工晶体的关键技术和初步生物学评价[D]. 李嘉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8]布洛芬减弱IL-1β引起的兔软骨细胞肌动蛋白重组及机制研究[D]. 李睿.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9]基于肾主骨生髓理论研究淫羊藿苷调控外泌体内miR-122-5p对BMSCs成骨、迁移的作用及机制[D]. 杨傲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探究Atg12介导的树突状细胞自噬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中的免疫调控作用[D]. 杨照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1ml一次性注射器计量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