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倒金字塔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罗淑君,刘着妍[1](2021)在《莫娜·贝克叙事理论视角下英语新闻汉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翻译理论家莫娜·贝克的观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若干策略引导读者做出预先设定的建构或重新解读。在英语新闻翻译领域,翻译参与建构现象极为突出。因莫娜·贝克的叙事建构理论对新闻翻译有较强的解释力,故本文采用选择性采用建构、标签建构和参与者重新定位等建构策略,分析英语新闻及其译文的叙事建构,以期获得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英语新闻译文。
韦冉[2](2021)在《行政诉讼管辖改革指导思想的实践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行政诉讼管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地方政府对当地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进行不当干预,其主导思想是实现司法管辖与行政区划的适度分离。近几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迅速发展变化,行政案件数量审级分布倒挂严重、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与管辖设计存在内在矛盾、基层审判组织趋向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202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正确确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办理行政申请再审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实质上已着手对行政案件管辖制度进行完善。行政诉讼管辖改革指导思想需要更新,推动司法管辖向行政区划和基层法院适度回归进行转变。这种回归,适应改革新形势新任务,有利于优化四级法院职能定位和审级制度,有利于提升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能力,有利于实现地方人大权力完整性。新的管辖改革指导思想,可以考虑在异地管辖改革中保留选择管辖的权利,将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简易程序案件交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并有限恢复行政案件下移管辖制度。
郑文国[3](2021)在《主流媒体中性侵儿童报道叙事研究 ——以《法制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文中提出
李俊霆[4](2021)在《辟谣信息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框架 ——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强[5](2021)在《中国青年报“暖心”特稿叙事特点研究》文中认为
袁李容[6](2021)在《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观性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随着汉语主观性及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微信公众号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媒体,已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在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媒体新闻的语言风格。本文以语言的主观性理论为依据,以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和语言特征的基础上,从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视角、主观情感、主观认识三方面探讨了微信公众号新闻叙事中语言主观性的内涵:新闻言者的主观“视角”体现在时间、空间、人称和对新闻事件焦点的设置上;新闻言者的主观“情感”分为感情、情绪、意向和态度四个方面;新闻言者的主观“认识”包括主观推定、主观指令和主观意愿等。本文重点考察了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表达手段:评价义形容词、副词、转折义连词以及表情和致使义动词是其词汇手段;被动句等主观性句式和感叹句等主观意味明显的句类是其语法手段;比喻、反复等修辞格和具有评述义的话语标记是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常用的语用手段。本文最后从语篇视角对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进行了分析:其新闻语篇整体结构主要体现为倒金字塔结构;在新闻语篇内部结构的主观性差异上,标题侧重情感导向,正文注重互动;而不同类型的新闻语篇的主观性表现为硬新闻的主观性主要由标题呈现,软新闻的主观性穿插在标题和正文中;不同类型的新闻类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主观性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的主观性通过隐性或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体现出显赫的交互主观性特征,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并更好地实现新闻的舆情导向功能。
薛雅静[7](2021)在《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格局较过去相比均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媒体平台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日渐式微,深度的内容生产变成了稀缺品;对受众而言,信息获取方式虽多,但碎片化、真伪难辨的信息混杂其中,反而更难抵达事实真相。在此背景下,新闻非虚构这一新式的报道体裁以可读性强、视角丰富、强烈沉浸感等文本特征,受到业界和受众的广泛关注。“谷雨实验室”是腾讯新闻旗下专职从事新闻非虚构生产和传播的平台,希望通过输出优秀的作品来重新定义非虚构的中国标准,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论文从叙事学视域下出发,选择了“谷雨实验室”2018——2020年近三年内共434篇新闻非虚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出新闻非虚构报道在叙事话语和叙事内容上的特征,探讨非虚构报道在意识形态建构上的规律和框架,并考察非虚构这一“兼容”了新闻和文学特质的特殊报道文体,是如何把对公共价值和公共问题的理性思考融入到相对感性的叙事话语中,同时总结出新闻非虚构的叙事策略,为日后非虚构叙事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启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论述了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和背景,围绕叙事学、非虚构写作和“谷雨实验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进入到正文第一章,结合具体报道文本,分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的叙事要素特征,包括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和叙事时间。论文第二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针对“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主体进行分类,得出叙事原型的特质;其次深入到内容层面,结合案例总结出非虚构报道的三层叙事结构,分别为沙漏式和放射式为主的表层结构、核心与催化事件连成组合式序列的中层结合、发现与对抗的深层结构。进一步对非虚构报道在意识形态上的建构展开探讨,概括出“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关注公众诉求、展现个人价值、聚焦特殊群体的三大叙事框架。第三章,从微观的文本内部和宏观的形式外部两大层面着手,分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的叙事策略,探寻其叙事优势和可供借鉴的经验。第四章,围绕“谷雨实验室”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要坚持深度有意义的内容,持续拓展议题空间,创新叙事表达方式,以及把握好表达尺度的启示。从叙事学视域下出发,对“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报道的发展进行研究,目的是总结其叙事特征和策略,以期对日后新闻领域下的非虚构写作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另外,从宏观层面来看,透过解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作品在选择叙事议题和建构意识形态上的特色,对如何引导受众搭建认知框架、甚至是社会的价值观念建构也具参考意义。
李梦莹[8](2021)在《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数据时代涌现海量信息,促使媒介技术的变革和媒介生态环境的转变,众多新闻媒体投入到数据新闻的实践中。与传统新闻报道的生产流程和形态不同,数据新闻在挖掘、筛选与整理数据后,将其制成各种可视化视频、静态信息图、数据图表等呈现给受众。数据新闻将数据与新闻文本有机结合,呈现出更为立体和全面的形态,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分析,从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以及对“美数课”叙事的思考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国内数据新闻报道平台的发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通过对“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与传统新闻叙事存在许多不同。在叙事声音方面,“美数课”的叙事者大都以公开的叙事者身份来展开论述,包含更加人性化和可读性的内容;以零聚焦视角为主,全方位、全景式地叙述新闻事实,有助于新闻事实的客观呈现。叙事语法的研究中,论述了“美数课”在叙事中事件的组接逻辑和叙事的事实建构两部分内容,体现出数据新闻更加立体和多维的空间感;叙事的事实建构方面,选题以国计民生新闻为主,多种话题均衡报道,新闻贴近性明显;在数据上,来源丰富,视角多元,国外数据占比高,凸显国际化视野。针对叙事话语,“美数课”数据新闻包含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两方面,“美数课”栏目采用静态图表、动态可视化以及交互叙事的多样化叙事技巧,同时涵盖不同类型的叙事结构。最后,总结了“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的不足,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交互型叙事缺乏、、缺少媒介组合叙事、数据挖掘处理能力有待提高、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对数据新闻叙事提出了优化建议,可以增加交互叙事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媒介、加强数据的挖掘利用以及发掘人才优势等方式,丰富数据新闻的内涵和呈现形式,以实现长足发展。
张兰欣[9](2021)在《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研究 ——以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协调有序的市场秩序,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和高品质的百姓生活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十九届三中全会要求改革和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协同,形成市场监管合力;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设立。这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有利于形成一个让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创建让消费者放心的市场机制,对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的市场监管机构中仍存在事前零散无序的监管和多部门的重复执法导致了监管的“错位”“缺位”等问题,抑制了市场活力。为解决以上问题,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为探索科学合理的地方市场监管机制,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我国中央和地方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政策沿革、背景、目标、改革成果和地方有代表性的市场监管改革模式,为构建地方市场监管机制提供了启示意义。其次选取了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实践为个案。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先行先试,2014年成立P区市场监管局,进行了“三合一”的整改,整合了原三局的所有职能。市场监管的职能经过整合后得到极大强化,监管重心也从“市场准入”转变到“事中事后监管”,放低了准入门槛,打破了分段监管流程,实现了全程管理;同时依托监管具体措施的创新提升监管效率,促进了P区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六年来,该局创新制定了120余项监管措施,且大多都已被S市乃至全国学习借鉴。基于此,选取行政生态理论、角色理论和无缝隙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托该理论框架分析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实践概况,市场监管部门如何通过机构设置、职能转变、监管措施创新等方式来适应外部行政生态环境,并实现“角色重塑”。本研究通过深度调研提炼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该机制包括四个层面:角色领悟机制、角色定位机制、角色自律机制、方式创新机制。首先是角色领悟机制,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从外部生态环境中的政策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整体需求等层面领悟生态环境对于市场监管的期望;其次是角色定位机制,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外部生态环境精准定位自身监管角色:市场准入的引导者、市场运行的监管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市场权益的服务者;最后是角色自律机制和方式创新机制,为扮演好角色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从机构配置、人员的融合加强自身角色自律建设和从革新监管理念、再造监管流程、创新监管手段三个层面创新监管方式,共同促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实现“角色重塑”。通过该机制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市场监管部门从根本上理顺市场职能,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涂凌波,任英[10](2020)在《消息还是“消息”吗: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念研究——基于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的内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2006年至2018年间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细读,观察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的基本形态与观念的变化。研究主要发现:十余年间获奖消息作品没有显着变化,严肃新闻仍然是新闻报道的典范;传统的消息标准没有模糊化,倒金字塔结构、新闻价值要素、新闻价值判断基本稳定;消息这一体裁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反映了其客观性特征。从新闻价值观念来看,消息仍然是"消息",新闻职业共同体的基本共识并没有被消解。
二、解读“倒金字塔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读“倒金字塔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莫娜·贝克叙事理论视角下英语新闻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叙事建构策略 |
(一)选择性采用建构 |
(二)标签建构 |
(三)参与者重新定位 |
三、英语新闻汉译中的建构 |
(一)选择性采用建构 |
第一,词汇视角。 |
第二,叙事视角。 |
第三,语篇视角。 |
(二)标签建构 |
(三)参与者重新定位 |
四、结语 |
(2)行政诉讼管辖改革指导思想的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政区划适度分离的行政诉讼管辖改革指导思想的演进 |
二、行政诉讼管辖改革指导思想更新的必要性 |
(一)既有指导思想具有阶段性、过渡性特征 |
(二)行政审判的司法环境已明显改善 |
(三)行政诉讼发展面临新的突出问题 |
三、行政诉讼管辖向行政区划和基层法院的适度回归 |
(一)向行政区划和基层法院适度回归思路之确立 |
1. 有利于强化基层行政审判组织建设 |
2. 契合行政诉讼审级制度及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要求 |
3. 保障地方人大权力完整性 |
(二)向行政区划和基层法院适度回归的制度路径 |
1. 集中管辖应保留当事人选择管辖的权利 |
2. 中院管辖的简易程序案件交由基层法院管辖 |
3. 有限恢复行政案件下放管辖制度 |
(6)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语言主观性理论与新闻语言 |
第一节 语言的主观性与新闻语言的主客观性 |
一、语言的主观性 |
二、新闻语言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
第二节 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与语言特征 |
一、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传播特征 |
二、微信公众号新闻的语言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叙事与语言的主观性 |
第一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视角” |
一、言者的时间视角 |
二、言者的空间视角 |
三、言者的人称视角 |
四、言者的焦点设置 |
第二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情感” |
一、感情 |
二、情绪 |
三、意向 |
四、态度 |
第三节 新闻叙事的主观“认识” |
一、主观推定 |
二、主观指令 |
三、主观意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的表达手段 |
第一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词汇手段 |
一、评价义形容词 |
二、评述类副词 |
三、转折义连词 |
四、表情/致使义动词 |
第二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语法手段 |
一、句式的选用 |
二、句类的选用 |
第三节 新闻语言主观化的语用手段 |
一、修辞手段 |
二、话语标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主观性分析 |
第一节 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结构的主观性分析 |
一、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整体结构分析:倒金字塔结构 |
二、微信公众号新闻语篇内部结构分析:标题与正文对比 |
第二节 硬新闻与软新闻语篇主观性对比 |
一、主观性标记位置差异 |
二、主观性差异的成因 |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新闻语篇主观性差异 |
一、《人民日报》侧重舆论导向 |
二、《南方都市报》关注民生民情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叙事学的研究 |
(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研究 |
(三)关于“谷雨实验室”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一)新新闻主义 |
(二)特稿 |
(三)非虚构写作 |
(四)腾讯“谷雨” |
第一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要素微观分析 |
第一节 叙事者:声音从何而来 |
一、叙事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 |
二、“谷雨实验室”的叙事者类型及特征 |
第二节 叙事视角:把控着读者看什么 |
一、叙事视角与叙事聚焦 |
二、“谷雨实验室”的叙事视角类型 |
第三节 叙事聚焦:牵引读者的关注落点 |
一、动态聚焦,还原事实的多面向 |
二、另辟蹊径,聚焦事件的另一面 |
三、关注大时代背景下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 |
第四节 叙事时间:增添叙事起伏感的关键 |
一、时序的交错叠合为主 |
二、有效把控叙事节奏的时距 |
三、非时序的辅助运用 |
第二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内容宏观概览 |
第一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叙事原型 |
一、叙事主体:偏社会生活领域的轻量化题材 |
二、叙事原型:典型人物的塑造 |
第二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叙事结构 |
一、沙漏式和放射式为主的表层结构 |
二、核心事件与催化事件连成组合式序列的中层结构 |
三、发现与对抗的深层结构 |
第三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的意识形态建构 |
一、以转喻、象征和蒙太奇三种手法为主建构的叙事神话 |
二、“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三大叙事框架设置 |
第三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优势策略 |
第一节 文本表达策略 |
一、善用公开旁观叙事者,便于意义建构 |
二、多重视角与独特聚焦,营造差异化叙事 |
三、时序的交错增强叙事的起伏感 |
四、化整为散的事实叙述提升故事层次 |
第二节 外部优化策略 |
一、围绕公共性、故事性、时代性定位展开叙事 |
二、事实核查机制的建立有助恪守叙事真实 |
三、借力媒介技术的发展,创新叙事的呈现方式 |
第四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的不足 |
一、过度追求叙事曲折,易陷入猎奇倾向 |
二、叙事模式出现固化,内容创新不足 |
第二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建议 |
一、坚持深度有意义的内容,拓展议题空间 |
二、探索非虚构叙事方式的多元化结合 |
三、把握表达尺度,不脱离新闻本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美数课”栏目概述 |
1.2 研究综述 |
1.2.1 数据新闻研究综述 |
1.2.2 新闻叙事学研究综述 |
1.2.3 数据新闻叙事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声音 |
2.1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者 |
2.1.1 公开的叙事者:话语倾向明显,公开表达态度 |
2.1.2 隐蔽的叙事者:叙事者隐蔽于新闻事件背后 |
2.1.3 缺席的叙事者:保持与新闻事实的距离感 |
2.1.4 “美数课”叙事者的叙事特征 |
2.2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视角 |
2.2.1 零聚焦视角:全方位、全景式叙述新闻事件 |
2.2.2 外聚焦视角:新闻事实的“冷漠叙事” |
2.2.3 内聚焦视角:新闻人物作为叙述者的“有限视角” |
3 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语法 |
3.1 “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的事实建构 |
3.1.1 叙事议题角度多元,形成传播矩阵 |
3.1.2 事件性选题与话题性选题均衡报道 |
3.1.3 数据建构新闻事实的主体部分 |
3.2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事件组接逻辑 |
3.2.1 空间叙事为主,时间叙事为辅 |
3.2.2 核心事件为主,催化事件为辅 |
4 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话语 |
4.1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技巧 |
4.1.1 静态信息图的多元呈现 |
4.1.2 动态可视化的创意呈现 |
4.1.3 交互叙事的个性呈现 |
4.2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叙事结构 |
4.2.1 倒金字塔式结构 |
4.2.2 因果关系式结构 |
5 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的思考 |
5.1 “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的不足 |
5.1.1 静态图文占比高,缺少媒介组合叙事的灵活运用 |
5.1.2 数据挖掘处理能力不足,缺乏技术型人才 |
5.1.3 数据可视化滥用,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 |
5.2 “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启示 |
5.2.1 增加互动叙事内容,丰富数据新闻叙事形态元素 |
5.2.2 深度挖掘数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
5.2.3 回归新闻本质,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研究 ——以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市场监管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市场监管 |
2.1.2 市场监管职能 |
2.1.3 市场监管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行政生态: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的依据 |
2.2.2 角色理论: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理论基础 |
2.2.3 无缝隙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角色期望的本质 |
2.3 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现状考察 |
3.1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现状分析 |
3.1.1 近年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政策发展沿革回顾 |
3.1.2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背景 |
3.1.3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目标 |
3.1.4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现状 |
3.2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模式分析 |
3.2.1 深圳“纺锤体”模式 |
3.2.2 天津“圆柱型”模式 |
3.2.3 杭州“倒金字塔”模式 |
3.3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经验启示 |
第四章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案例分析 |
4.1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外部生态 |
4.1.1 政治环境:国家支持下创新的结果 |
4.1.2 经济环境: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
4.1.3 社会环境:社会的复杂和不确定性 |
4.2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案例选取依据 |
4.2.1 P区行政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
4.2.2 P区监管改革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
4.3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概况 |
4.3.1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三合一”的机构设置 |
4.3.2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三合一”的主要职责 |
4.3.3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的措施创新 |
4.3.3.1 推出市场准入便利化“双十条” |
4.3.3.2 构建“六个双”监管闭环机制 |
4.3.3.3 构建“一体化”诉求处置机制 |
4.3.3.4 开办“一网通办”服务平台 |
4.4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成效 |
4.4.1 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 |
4.4.2 破除分段监管,实现全过程监管 |
4.4.3 创新服务方式,维护消费权益 |
第五章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构建 |
5.1 角色领悟机制 |
5.1.1 政策环境保障 |
5.1.2 市场经济发展 |
5.1.3 社会整体需求 |
5.2 角色定位机制 |
5.2.1 市场准入的引导者 |
5.2.2 市场运行的监管者 |
5.2.3 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
5.2.4 市场权益的服务者 |
5.3 角色自律机制 |
5.3.1 融合监管机构 |
5.3.2 建设监管队伍 |
5.4 方式创新机制 |
5.4.1 创新监管理念 |
5.4.2 再造监管流程 |
5.4.3 创新监管手段 |
第六章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应用价值 |
6.1 个性与共性分析 |
6.1.1 P区市场监管部门的个性分析 |
6.1.2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共性分析 |
6.2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应用价值 |
6.2.1 揭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变化的原因 |
6.2.2 促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准确定位角色 |
6.2.3 督促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扮演好角色 |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P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P区企业的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 B 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办事群众的感受度调查问卷 |
附录 C 访谈记录节选 |
编号:FT20191108 |
编号:FT20200809 |
编号:FT20200909 |
编号:FT20200910 |
编号:FT20200914 |
编号:FT20200927 |
编号:FT20201012 |
编号:FT2020101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消息还是“消息”吗: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念研究——基于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的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一)消息:新闻报道的“主角” |
(二)新媒介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
(三)新闻价值及新闻价值观念 |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三、研究发现 |
(一)获奖消息作品概况 |
(二)倒金字塔结构:获奖消息的主要文本特征 |
(三)“用事实描述事实”:获奖消息的客观性特征 |
(四)时新性、重要性与接近性:获奖消息的主要新闻价值要素 |
四、结论与探讨 |
四、解读“倒金字塔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莫娜·贝克叙事理论视角下英语新闻汉译研究[J]. 罗淑君,刘着妍.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8)
- [2]行政诉讼管辖改革指导思想的实践创新[J]. 韦冉. 中国应用法学, 2021(04)
- [3]主流媒体中性侵儿童报道叙事研究 ——以《法制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D]. 郑文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4]辟谣信息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框架 ——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为例[D]. 李俊霆. 西北大学, 2021
- [5]中国青年报“暖心”特稿叙事特点研究[D]. 李强. 广西大学, 2021
- [6]微信公众号新闻语言主观性研究[D]. 袁李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7]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D]. 薛雅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8]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叙事研究[D]. 李梦莹.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9]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研究 ——以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为例[D]. 张兰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消息还是“消息”吗: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念研究——基于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的内容分析[J]. 涂凌波,任英.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