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国有企业债转股运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东[1](2021)在《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稳步增长的新常态阶段,但是,经济发展质量却匹配不上增长速度,我国的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由于市场环境和自身的缺陷存在产能过剩,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由此,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企业完成现代化企业改革,增强经济韧性。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后文简称《意见》),市场化债转股大幕由此拉开。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30日,市场化债转股投资总额超1.6万亿,较上年末增加约2000亿元。债转股的实施,有助于上市公司降低杠杆率,使企业负债和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处于合理区间,提升盈利能力。然而,新一轮债转股在我国刚开始实践,缺乏经验,如何选择合适的高杠杆企业,以及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优化业务结构等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选取四川省泸州市成功实施债转股的化工企业—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后文简称“泸天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和经验教训,为尚未化解债务危机的优质企业提供一些经验。泸天化是我国化肥行业的知名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环保政策和市场低迷的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产能过剩加重。自2013年起,在四川省政府和有关方面共同推动下,泸天化尝试了多种化解债务危机的方式,但仍未能达到目的。2018年,在政策的支持下,泸天化通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降低了企业杠杆率,提高了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本文首先搜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债转股的研究,并对所整理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归纳总结了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和特点、实施动因、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和市场效果的作用路径,并梳理了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接着介绍了泸天化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以及企业自身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动因,以及从确定债转股标的企业、债转股受偿方案、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四个方面介绍了泸天化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并对案例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本文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财务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股价变动情况。同时探讨了泸天化对财务和市场效果的作用机理,本文认为银行资本通过债转股进入企业,对企业投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债务规模的减小,使得资本结构得到优化,为企业带来充足资金,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债权人实施债转股成为上市公司股东以及重组方的引入给企业带来了资金,治理结构得到优化,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强了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预期。通过案例分析,本文认为泸天化开展债转股对企业债务规模的减小、资本结构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盈利能力的提升和短期市场反应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完成案例分析后,本文对泸天化债转股案例进行了经验总结:一是对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泸天化实施债转股对财务和市场表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是对其他陷入相似困境的企业提供几点启示,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应始终践行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标的企业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实施债转股后也要密切关注标的企业的价值变化。债转股在国外已有多年实践,但在我国仅于上世纪90年代末施行,市场化债转股实践经验更是寥寥无几。随着各行业的不断摸索,采用市场化债转股的队伍不断壮大。本文结合相关政策与我国特殊的国情对该案例进行分析,为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不断深入提供了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泽华[2](2021)在《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A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钢铁行业性质特殊,属于典型的强周期性重资产行业,不仅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而且其发展与经济周期也息息相关。我国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下,规模化生产的普及带来盲目性的产能扩张,引发了钢铁行业结构性过剩等问题。为帮助企业有效降杆杆、去产能,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国家于2016年10月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与第一次政策性债转股相比,本次市场化债转股具有市场化、法治化等特点,在参与对象上,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参与,同时大力鼓励和支持符合相关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希望能够通过本轮市场化债转股,有效降低民营企业债务风险,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的经济发展。截止至2019年4月底,有106家企业参与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项目中,项目数量为367个,项目签约金额达2.3万亿元,投放落地金额达9095亿元。其中包含24个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已经落地,但是从数量上看,民企债转股项目的市场占比不足7%,这说明仍需加大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市场化债转股。本文选取首单顺利落地的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项目——A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A企业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进行动因及绩效分析。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对我国实施的两轮债转股进行多角度对比,并分析A企业在参与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动因。其次,对A企业参与市场化债转股前后以及金融机构之后的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在财务绩效方面,该企业实行市场化债转股项目之后,其偿债、营运、盈利以及成长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企业价值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在非财务绩效方面,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也在稳步提升。本次A企业的市场化债转股,减轻债务压力,优化资本结构,提升企业价值。最后,本文对A企业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针对结论提出民营企业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相关建议,期望能够为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闫靖琦[3](2020)在《新一轮债转股对南钢股份的财务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速度放缓,结构调整阶段,经济刺激等政策也步入消化阶段,部分企业受此影响出现杠杆率偏高、债务规模庞大等问题,进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渐渐增多,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人担忧。为此,债转股新政策应时而生,2016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吹响我国企业新一轮债转股号角。与上世纪90年代首次债转股相比,本轮债转股主要以市场化和法制化为基本原则,以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减轻债务负担,提升企业价值为目标,切实落实国务院政策,帮助企业渡过暂时性的困境。从国务院宣布新的债转股政策至2018年末,本轮债转股实际到位资金5050亿,到位率不够27%,民营企业的到位资金规模尚未突破400亿,到位比例远低于国有企业,可见债转股的深入推进并不顺利。南钢股份积极响应债转股新政策,是我国首个落地实施债转股的民营企业,较为典型。本文以南钢股份债转股事项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和案例分析,期望为其他民营企业债转股提供有益的案例参考。本文共五章,第一、二章首先解释了债转股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并对新旧两轮债转股做出比较;第三章从南钢股份公司背景以及自身需求着手论述了公司进行债转股的动因。第四章案例部分,围绕债转股方案的财务影响问题展开探讨,从短期到长期,多层面分析债转股对南钢股份的财务影响,对债转股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发现南钢股份顺利摆脱财务困境,企业自身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既解决了南钢股份的“燃眉之急”又给债权人吃了颗“定心丸”。第五章对南钢股份实施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做出总结,得出债转股对企业大有裨益的结论。结论表明:(1)债转股有助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促进股权结构多元化。(2)可以透过公司债转股同期的股价波动反思企业深层次的问题。(3)债转股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债转股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杠杆,提升企业价值。最后对企业今后进行债转股提出建议。
郑亚楠[4](2020)在《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财务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不断攀升,部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持续低下,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不仅会加剧企业的债务风险,甚至还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积极稳妥地降低杠杆率是问题倒逼的必然选择,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在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从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市场化债转股成为降低企业杠杆率,解决企业财务困境的关键手段。本文选取大型国有上市公司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文献,归纳了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贡献与不足之处,同时阐述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基本内涵以及相关理论;然后在上述基础上展开了对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从企业财务状况亟待改善、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突出以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三个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船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二是分析了中国船舶此次债转股的实施主体、应用的运作模式及相关实施流程;之后从正反两个角度出发,重点以财务指标和财务行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中国船舶实施债转股后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影响;最后经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国船舶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中操作原则运用得当,运作模式契合多方需求,项目在已实施期间对企业财务产生双重影响,实施方案中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进而得出以下启示,后续企业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时应当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并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梳理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的全过程,展示本轮债转股的特点;有助于为此后我国想要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来缓解财务重压的其他同类型企业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相关部门根据实践应用不断完善和优化市场化债转股,从而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高欢欢[5](2020)在《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国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全球经济发展在以缓慢的趋势复苏,并在不同经济体间逐步分化。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的杠杆率呈快速增长趋势,企业债务成本不断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过高的杠杆率影响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急剧增加。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6年我国新一轮债转股应运而生。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债转股有利于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加速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随着债转股的有序推进,对企业实施债转股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十分有意义。江苏国信是行业内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但由于债务负担巨大,导致企业严重亏损和发展受限。本论文针对江苏国信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其实施债转股的动因,结合债转股相关政策,运用相关理论基础和公司发展原理,探讨了江苏国信债转股方案,介绍了债转股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流程,通过构建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体系对债转股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全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债转股的研究进展,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然后论述了论文分析所用的理论基础,具体介绍了MM理论,博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代理理论,为后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债转股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债转股的政策、债转股的模式和债转股的进程。接着对江苏国信债转股的具体内容进行案例研究,由江苏国信债转股的背景和原因展开分析,介绍江苏国信债转股的实施方案以及实施内容。然后从财务绩效影响分项分析、综合分析和财务绩效间接影响分析等角度分析财务改善的原因,总结债转股对江苏国信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后,根据对江苏国信债转股案例的分析得出:债转股的实施对降低企业杠杆和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有很大帮助,并盘活了企业,且使各关联方互相受益。同时找出债转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提出有关建议,提出了债转股的实施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市场有效监督等建议,希望为国家进一步推行债转股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朱予晴[6](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经济的结构性分化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与质量,也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行业作为我国主要供给端之一,近几年受投资惯性、资产缩水、借贷经营等影响,产能严重过剩,杠杆率也逐年攀升,不仅自身经营变得举步维艰,也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严重负担,急需改善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情况下,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有效化解银行不良贷款,解决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的债转股再次在煤炭行业大规模展开,此次债转股由于在运作模式上深入贯彻供给侧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理念,因而被冠以“市场化”称号,简称市场化债转股。一方面债权转股权短时期能够切实降低企业杠杆率,另一方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也有助于企业引入多元产权结构,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因此市场化债转股成为当前有较好发展前景但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煤炭企业渡过难关、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的“一剂良药”。然而由于我国应用市场化债转股时间较短,相关理论研究有限,缺乏实践指导,所以在当前面临“落地难”和“明股实债”情况下,对典型案例企业应用市场化债转股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煤炭行业,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市场化债转股进行研究,以期拓宽我国债转股理论研究体系,助推煤炭企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含义以及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以区别于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其次,以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概况为背景,分析了煤炭行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以及当前所面临的“落地难”和“明股实债”问题;最后,选取PM公司作为具体案例,结合公司自身情况与行业分析探讨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条件,在对该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具体方案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借助管理用财务报表、雷达图、EVA三项财务指标以及公司战略布局、投融资管理能力两项非财务指标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应。研究发现,煤炭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既能够在短时期内切实降低杠杆率,优化债务结构,增强无息负债的应用能力,也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用于落后产能的淘汰、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以及研发投入的扩大,从而进一步实现“去产能”和“补短板”,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由于“落地难”和“明股实债”问题存在,市场化债转股对煤炭企业治理结构效用有限,难以长期作用于“去杠杆”以及企业价值的提升。为此,本文拟通过在煤企选择、模式优化、政府引导等方面为煤炭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能够谨慎对待“明股实债”,提高市场化债转股落地效益,进一步深化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张秀豪[7](2020)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文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我国企业债务问题和银行不良资产诱发的系统性风险引发持续关注。对适合银行未来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展开研究,对指引不良资产风险管控和科学处置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提出以清收、呆账核销和以资抵债等为代表的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存在金融风险积聚、资产加速贬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探寻以风险隔离理论、看涨期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解决思路,指出针对传统模式的不足应主要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其次,本文针对三种优化模式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发展概况进行研判,提出各优化模式发展存在的现实障碍,并基于此提出各模式如何解决问题的发展方向。同时,本文选取“19工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和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平安自建AMS平台等案例,分析各案例及对应模式的特点,为三种模式优化的对比研究提供现实证据和案例支撑。然后,本文着重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在应用分布、资产特征、效率效益和存在的风险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银行和AMC(以及AIC)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重组两个业务范畴分别具体突出优势,且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可以帮助前两种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由于三种模式应用的区域和行业存在差异,为分区域和分行业制定模式发展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平台化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不充分、各模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最为突出等结论。最后,针对三种模式的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提出关于法制建设和信息披露、资本市场体系、不良资产基金、律师角色转变以及各方式结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对不良资产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边际贡献。
周红科[8](2020)在《债转股在企业中的实施及效果研究 ——以江苏国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经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杠杆率过高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凸显。中国社科院在19年5月份发布的中国杠杆率报告显示,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延续了上升趋势,截止3月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达到156.88%,比18年末的151.60%高出5.28个百分点。杠杆率的提高使企业陷入了盈利能力下降与债务负担加重的恶性循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稳定发展。而债转股作为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并促进企业发展的手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文通过对江苏国信的债转股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而给出相应的启示,对企业实施债转股以及债转股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于债转股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归纳,得到国内外学者对债转股的动机、风险以及完善建议三个方面的研究的现状,并对文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其次,本文通过选取江苏国信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先对江苏国信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发现船舶行业低迷、过度扩张、产能过剩、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内部控制失效是江苏国信债务的主要成因,同时对其债转股方案进行介绍。然后,通过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以及营运能力分析检验债转股对江苏国信各项能力的改善情况,发现债转股对江苏国信的财务情况有良好的优化效果。其次通过核心竞争力分析阐述江苏国信竞争力得到显着的提升,再经过Z-Score模型分析与KMV模型分析对债转股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江苏国信未来的债务违约可能性以及破产可能性均大幅下降。最后,对江苏国信债转股方案的实施进行剖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并探寻其中的不足,最终从中得到对债转股的各个参与方比较有借鉴意义的几条建议:严格筛选债转股企业、合理设计债转股方案、优化债转股退出机制、转股股东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债转股企业可以适当进行业务转型、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制、法规。
武敏纯[9](2020)在《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非金融企业部门尤其是国企、央企杠杆率过高的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有效的降杠杆,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市场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着眼于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展开了如下研究: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一方面对我国开展的两轮债转股进行了梳理,明晰了本轮债转股的“市场化”特性、“两步走”债转股新模式,并对其实施现状展开了分析;另一方面总结了美国、波兰以及日本债转股的实践经验。二,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梳理了中国中铁债转股项目的操作步骤。其次分析了各方的参与动因、中国中铁采用的转股定价策略以及项目成功落地的关键点等。最后,从市场反应、财务绩效、股权及治理结构等角度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之一是从债转股的模式选择来看,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表面看上去是分开进行的两步,但本质上其价值逻辑是机构投资者以货币资金购买中国中铁上市流通的股权。因此两步是同时进行且不可分割看待的,在分析过程中须将其看为合并的一步。二是中国中铁在短期内为投资者创造了短期收益,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大幅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也使得中国中铁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合理化。三是中国中铁在参与主体的选择、转股定价和退出方式都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值得其他公司借鉴。
马春晓[10](2020)在《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企。为了抓好去杠杆、调结构重点任务的决策部署,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以此为标志象征着最新一轮债转股的开启。历经三年多时间,市场化债转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当前仍然存在着项目落地少的问题。中国重工案例创新性地采取了增资还债、股权置换的“两步走”操作方式,为市场上首家实施该模式的公司,该案例具有一定的的参考意义,本文希望对该模式中关键问题和核心步骤进行深入分析,得到相关经验教训供后来的债转股企业参考。本文梳理了目前市场化债转股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首先阐述了参与各方基本情况、实施背景及实施过程,其次深入剖析了本次债转股的风险与收益、估值与定价以及实施效果,并总结了模式优缺点,最后提出了优化建议、实践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案例的成功经验可被应用到有降杠杆、摆脱财务困境需求的企业中;(2)中国重工本次采取了“两步走”模式顺利地解决了当前市场化债转股在估值定价、交易模式及退出方式上的难题;(3)通过债转股,中国重工成功实现了降杠杆目标,但受经济和行业景气度影响,短期内盈利和成长性并未改善;(4)本次市场化债转股具备时效快、退出具有保障、银行处置债务彻底、满足合规性操作要求等优点,也存在债权未进行细分定价、发行价格存在较大波动风险、缺乏债务融资约束等缺点。对未来的市场化债转股市场有以下启示:(1)引入债权包结构,分层进行市场化的债权定价;为防范发行价格严重波动,可设立发行价格调整机制;可约定融资限制条款,保障投资者利益;(2)债转股目标--既需融资,还需融智;谨慎选择实施对象,实行一企一策;坚持法制化、市场化的原则;推动创新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二、对国有企业债转股运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国有企业债转股运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企业选择标准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上市公司债转股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及特点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债转股的特点 |
2.2 上市公司债转股的动因 |
2.2.1 降低企业杠杆率 |
2.2.2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
2.2.3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2.2.4 符合债转股政策的要求 |
2.3 上市公司债转股效果评价方法 |
2.3.1 财务指标分析法 |
2.3.2 事件研究法 |
2.4 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及市场效应的作用路径分析 |
2.4.1 债转股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改善投资效率 |
2.4.2 债转股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增强再融资能力 |
2.4.3 债转股通过分散股权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
2.5 上市公司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5.1 MM理论 |
2.5.2 代理成本理论 |
2.5.3 权衡理论 |
3.泸天化实施债转股案例概述 |
3.1 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泸天化公司简介 |
3.1.2 泸天化债转股前的经营状况 |
3.2 泸天化债转股实施的过程 |
3.2.1 确定债转股标的企业 |
3.2.2 确定债权调整及受偿方案 |
3.2.3 债权人会议通过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
3.2.4 引入战略投资者 |
3.3 泸天化债转股方案的特点 |
3.3.1 债转股在金融债权违约前实施 |
3.3.2 代偿子公司债务使金融机构参与子公司治理 |
3.3.3 通过市场化方式创造资源 |
4.泸天化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4.1 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
4.1.1 国有企业去杠杆需求 |
4.1.2 化工行业需要去产能以提振市场 |
4.2 国家政策的支持 |
4.2.1 债转股政策导向 |
4.2.2 泸天化符合新一轮债转股政策要求 |
4.3 自身发展的需要 |
4.3.1 提高债务清偿率避免破产清算 |
4.3.2 降低杠杆率优化资本结构 |
4.3.3 引入“银行效应”促进企业发展 |
4.3.4 优化股权结构 |
5.泸天化债转股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
5.1 泸天化债转股的财务效果分析 |
5.1.1 降杠杆效果较为明显 |
5.1.2 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
5.1.3 改善了发展前景 |
5.1.4 降低了融资成本 |
5.2 泸天化债转股的市场效果分析 |
5.2.1 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市场反应 |
5.2.2 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股价变化 |
5.3 泸天化债转股对财务效果的作用机理分析 |
5.3.1 “银行效应”的引入改善了企业投资效率 |
5.3.2 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益 |
5.4 泸天化债转股对市场效果的作用机理分析 |
5.4.1 股权结构的优化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
5.4.2 引入重组方使得企业未来发展得到支持 |
6.结论与启示 |
6.1 泸天化债转股案例分析的结论 |
6.1.1 合理的方案是债转股成功的关键 |
6.1.2 债转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 |
6.1.3 债转股对企业财务和市场的影响是积极的 |
6.2 泸天化债转股案例分析的启示 |
6.2.1 债转股应作为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工具 |
6.2.2 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 |
6.2.3 实施债转股后应充分关注上市公司价值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特征研究 |
1.2.2 债转股动因研究 |
1.2.3 债转股绩效研究 |
1.2.4 文献综评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或有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或有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债转股的特点 |
2.1.3 企业绩效 |
2.2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2.1 代理成本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MM理论 |
2.3 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2.3.1 国外债转股的情况 |
2.3.2 我国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2.3.3 目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推进情况 |
2.4 债转股绩效评价方法 |
2.4.1 事件研究法 |
2.4.2 会计研究法 |
3 A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概况 |
3.1 行业背景介绍 |
3.1.1 钢铁行业背景 |
3.1.2 政策出台背景 |
3.2 企业基本情况 |
3.2.1 企业简介 |
3.2.2 经营状况 |
3.2.3 债务情况 |
3.3 债转股的动因 |
3.3.1 外部因素 |
3.3.2 内部因素 |
3.4 债转股方案的实行 |
3.4.1 方案初定 |
3.4.2 方案实施 |
3.4.3 股权退出 |
4 A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绩效分析 |
4.1 财务绩效分析 |
4.1.1 偿债能力 |
4.1.2 营运能力 |
4.1.3 盈利能力 |
4.1.4 成长能力 |
4.1.5 经济增加值 |
4.2 非财务绩效分析 |
4.2.1 市场反应 |
4.2.2 信用评级 |
4.3 影响路径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从债转股方面来看 |
5.1.2 从企业方面来看 |
5.2 建议 |
5.2.1 坚持推进企业转型 |
5.2.2 严格市场化债转股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一轮债转股对南钢股份的财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二章 债转股的理论概念 |
2.1 债转股的含义 |
2.2 相关理论 |
2.2.1 MM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3 两轮债转股的介绍 |
2.3.1 两次债转股的比较 |
2.3.2 新一轮债转股的目的 |
2.3.3 新一轮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第三章 南钢股份公司债转股的背景与方案 |
3.1 公司简介 |
3.2 公司的基本情况 |
3.2.1 经营情况 |
3.2.2 债务情况 |
3.3 南钢股份债转股市场环境和政策背景 |
3.3.1 市场环境 |
3.3.2 政策背景 |
3.4 南钢股份债转股的动因 |
3.4.1 企业自身的需求 |
3.4.2 高债务的不良后果 |
3.4.3 满足债转股的条件 |
3.5 南钢股份的债转股方案 |
第四章 南钢股份债转股的财务影响分析 |
4.1 债转股前后公司股价变动分析 |
4.2 债转股前后融资成本分析 |
4.3 债转股前后的短期财务影响分析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营运能力分析 |
4.3.3 盈利能力分析 |
4.3.4 成长能力分析 |
4.4 南钢股份的长期财务分析——企业价值评估 |
4.4.1 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
4.4.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4.4.3 经济增加值法在南钢股份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4.4.4 南钢股份企业价值的预测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财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的含义 |
1.2.2 债转股的实施动因 |
1.2.3 债转股的运作模式 |
1.2.4 债转股的实施效应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贡献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贡献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市场化债转股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
2.1 市场化债转股的基本内涵 |
2.1.1 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操作原则 |
2.1.3 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模式 |
2.2 市场化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博弈论 |
第3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中国船舶基本情况概述 |
3.2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动因 |
3.2.1 改善财务状况 |
3.2.2 打通融资渠道 |
3.2.3 响应国家号召 |
3.3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方案描述 |
3.3.1 实施主体 |
3.3.2 运作模式 |
3.3.3 实施流程 |
第4章 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财务影响分析 |
4.1 对财务指标的正面影响分析 |
4.1.1 增强企业偿债能力,优化自身资本结构 |
4.1.2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显着改善经营业绩 |
4.1.3 改善企业营运能力,提高资产运作效率 |
4.1.4 提高企业发展能力,拓宽企业成长空间 |
4.2 对财务行为的正面影响分析 |
4.2.1 优化企业的融资行为 |
4.2.2 减少不合理投资行为 |
4.3 对企业财务的负面影响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市场化债转股三项操作原则运用得当 |
5.1.2 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契合多方需求 |
5.1.3 市场化债转股对财务产生了双重影响 |
5.1.4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仍然存在不足 |
5.2 启示 |
5.2.1 应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 |
5.2.2 建立企业长效发展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国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债转股 |
2.1.2 财务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MM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代理理论 |
3 我国上市公司债转股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债转股相关政策 |
3.1.1 上市公司债转股相关政策梳理 |
3.1.2 上市公司债转股条件及具体流程 |
3.2 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3.2.1 我国上市公司债转股主要模式 |
3.2.2 国外债转股主要做法 |
3.3 我国上市公司债转股进程 |
3.3.1 我国上市公司两轮债转股进程 |
3.3.2 我国上市公司两轮债转股对比 |
4 江苏国信债转股案例概况 |
4.1 江苏国信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4.2 江苏国信债转股实施情况分析 |
4.2.1 江苏国信债转股的宏观背景 |
4.2.2 江苏国信债转股的直接原因 |
4.2.3 江苏国信债转股实施方案 |
4.2.4 江苏国信债转股实施内容 |
5 债转股对江苏国信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 债转股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分项分析 |
5.1.1 债转股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
5.1.2 债转股对公司营运能力的影响分析 |
5.1.3 债转股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分析 |
5.1.4 债转股对公司成长能力的影响分析 |
5.1.5 债转股对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分析 |
5.2 债转股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综合分析 |
5.2.1 分析方法选用——杜邦分析法 |
5.2.2 江苏国信综合财务绩效杜邦分析 |
5.2.3 杜邦分析结论 |
5.3 债转股对公司财务绩效的间接影响分析 |
5.3.1 债转股对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
5.3.2 债转股对公司规模的影响 |
5.3.3 债转股对公司发展能力的影响 |
6 江苏国信债转股的启示及完善上市公司债转股的建议 |
6.1 江苏国信债转股的相关启示 |
6.1.1 债转股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
6.1.2 债转股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 |
6.1.3 企业发展遵循实质原则谨慎去杠杆 |
6.2 完善上市公司债转股的建议 |
6.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市场有效监督 |
6.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视债转股后续工作 |
6.2.3 实现业务结构战略性布局,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 |
2.1.2 债转股概念 |
2.1.3 债转股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博弈理论 |
2.2.2 MM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2.4 优序融资理论 |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行业分析 |
3.1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实施概况 |
3.1.1 去产能效果逐渐显现 |
3.1.2 去杠杆进程缓慢 |
3.1.3 转型升级困难 |
3.2 煤炭行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概况 |
3.2.1 签约情况 |
3.2.2 主要模式 |
3.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市场化债转股存在问题分析 |
3.3.1 落地难 |
3.3.2 明股实债 |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
4.1 PM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4.1.1 企业经营概况 |
4.1.3 企业财务状况 |
4.2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动因分析 |
4.2.1 有效去杠杆 |
4.2.2 有效去产能 |
4.2.3 有效补短板 |
4.2.4 特有的竞争优势 |
4.3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概述 |
4.3.1 实施方案 |
4.3.2 方案评价 |
5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效应分析 |
5.1 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
5.1.1 基于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纵向分析 |
5.1.2 基于雷达图分析法的横向分析 |
5.1.3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分析 |
5.2 非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
5.2.1 基于投融资管理能力角度 |
5.2.2 基于战略发展布局角度 |
5.3 案例小结 |
6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市场化债转股有助于煤企落实供给侧改革 |
6.1.2 市场化债转股对煤企治理结构效果有限 |
6.1.3 谨慎对待明股实债 |
6.2 研究建议 |
6.2.1 提高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入围标准 |
6.2.2 优化市场化债转股方案设计 |
6.2.3 有效落实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2.4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不良资产成因研究 |
1.2.2 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
1.2.3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逻辑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方向 |
2.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2.1.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发展趋势 |
2.2 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及其现实问题 |
2.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2.3.2 不良资产重组的概念 |
2.3.3 互联网平台化的概念 |
2.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方向 |
2.4.1 优化方向一:缓解金融风险积聚 |
2.4.2 优化方向二:克服资产加速贬值 |
2.4.3 优化方向三:降低信息不对称 |
2.4.4 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 |
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证券化 |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概况 |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障碍 |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
3.3.1 稳步提升投资者的认购信心 |
3.3.2 科学组合基础资产的贷款分布 |
3.3.3 强化证券化中银行的主导地位 |
3.4 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以“19工元”为例 |
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重组 |
4.1 不良资产重组概况 |
4.2 不良资产重组的现实障碍 |
4.3 不良资产重组的发展方向 |
4.3.1 丰富市场化参与主体 |
4.3.2 加强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协调 |
4.3.3 完善投资者现金回流和退出机制 |
4.4 不良资产重组的实践:以“华菱钢铁”为例 |
5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互联网平台化 |
5.1 互联网平台化概况 |
5.2 互联网平台化的现实障碍 |
5.3 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方向及实践 |
5.3.1 债权人处置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平安模式 |
5.3.2 不良资产服务商催收产业链创新:青苔模式 |
5.3.3 AMC和互联网平台战略合作创新:“AMC—阿里模式” |
6 三种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 |
6.1 三种优化模式的应用分布比较研究 |
6.1.1 发起主体的性质和优势 |
6.1.2 参与主体的数量和标准 |
6.1.3 实施的动因和政策支持 |
6.2 三种优化模式的资产特征比较研究 |
6.2.1 债权的类型和质量分布 |
6.2.2 债权的区域和行业分布 |
6.3 三种优化模式的效率效益比较研究 |
6.3.1 处置周期和信息披露 |
6.3.2 处置成本和社会效益 |
6.4 三种优化模式的风险比较研究 |
6.4.1 投资主体面临的风险 |
6.4.2 发起主体面临的风险 |
6.4.3 其他主体面临的风险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情况(截至2019/12/12) |
附录二 市场化债转股典型案例汇总(2016-2019年) |
附录三 文中简称与全称对应表 |
(8)债转股在企业中的实施及效果研究 ——以江苏国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债转股相关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的简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代理成本理论 |
2.2.2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2.3 MM理论 |
2.2.4 权衡理论 |
第3章 江苏国信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企业简介 |
3.2 江苏国信困境成因分析 |
3.2.1 航运业低迷 |
3.2.2 过度扩张,增加债务负担 |
3.2.3 产能过剩且产品工艺简单,缺乏竞争力 |
3.2.4 内部控制失效 |
3.3 债转股方案 |
3.3.1 具体方案 |
3.3.2 股权结构变化 |
3.3.3 方案总结 |
第4章 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4.1 财务指标分析 |
4.1.1 偿债能力分析 |
4.1.2 盈利能力分析 |
4.1.3 营运能力分析 |
4.2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3 基于修正的Z-Score模型分析 |
4.4 基于修正的KMV模型分析 |
4.4.1 模型介绍 |
4.4.2 KMV模型的计算过程 |
4.4.3 数据的来源与选取 |
4.4.4 KMV模型实证 |
第5章 江苏国信债转股案例的结论与启示 |
5.1 江苏国信债转股结论 |
5.2 江苏国信债转股启示 |
5.2.1 案例的积极意义 |
5.2.2 债转股的不足 |
5.3 债转股的建议 |
5.3.1 严格筛选债转股企业 |
5.3.2 合理设计债转股方案 |
5.3.3 优化债转股退出机制 |
5.3.4 转股股东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完善 |
5.3.5 债转股企业可以适当进行业务转型 |
5.3.6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制、法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代理成本理论 |
2.1.2 MM理论 |
2.1.3 权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债转股动因 |
2.2.2 债转股效果 |
2.2.3 债转股风险 |
2.2.4 债转股国外经验 |
2.2.5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
3.1.1 债转股定义 |
3.1.2 我国两轮债转股对比 |
3.1.3 我国债转股模式 |
3.2 行业基本概况 |
3.3 中国中铁概况 |
3.4 九家交易对方概况 |
3.5 “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 |
3.5.1 机构投资者以现金或债权对中国中铁子公司增资 |
3.5.2 母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案例分析 |
4.1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分析 |
4.1.1 降杠杆,减轻财务重负 |
4.1.2 通过引入机构投资者促进公司发展 |
4.1.3 绕开监管审批,实现快速落地 |
4.2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分析 |
4.2.1 参与主体分析 |
4.2.2 资金来源和用途分析 |
4.2.3 估值逻辑和定价策略分析 |
4.2.4 退出方式分析 |
4.3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效果分析 |
4.3.1 市场反应 |
4.3.2 财务绩效 |
4.3.3 股权和治理结构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债转股的动因 |
2.1.2 债转股的风险收益 |
2.1.3 债转股的估值定价 |
2.1.4 债转股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
2.1.5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MM理论和权衡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代理成本理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概述 |
2.3.1 实施主体及资金来源 |
2.3.2 目标企业及可转债权范围 |
2.3.3 定价方式及退出方式 |
3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相关主体基本情况 |
3.1.1 中国重工 |
3.1.2 大连船舶、武昌船舶 |
3.1.3 中船财务公司 |
3.1.4 八家机构投资者 |
3.2 中国重工债转股背景 |
3.2.1 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面临困境 |
3.2.2 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机构获利驱动 |
3.2.3 船舶行业面临周期性调整 |
3.2.4 中国重工盈利能力差、杠杆率高、现金流压力大 |
3.3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过程 |
3.3.1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过程概述 |
3.3.2 子公司债转股:购债转股、增资偿债 |
3.3.3 中国重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收益与风险分析 |
4.1.1 利益诉求 |
4.1.2 风险分析 |
4.2 估值与定价分析 |
4.2.1 估值分析 |
4.2.2 定价分析 |
4.3 实施效应分析 |
4.3.1 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分析 |
4.3.2 盈利能力分析 |
4.3.3 成长能力分析 |
4.4 方案评价及建议 |
4.4.1 方案优点 |
4.4.2 模式不足 |
4.4.3 方案优化建议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实践启示 |
参考文献 |
四、对国有企业债转股运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D]. 李俊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A企业为例[D]. 张泽华. 安徽财经大学, 2021(09)
- [3]新一轮债转股对南钢股份的财务影响研究[D]. 闫靖琦.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中国船舶市场化债转股财务影响研究[D]. 郑亚楠.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6)
- [5]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国信为例[D]. 高欢欢.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D]. 朱予晴.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0)
- [7]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D]. 张秀豪. 浙江大学, 2020(02)
- [8]债转股在企业中的实施及效果研究 ——以江苏国信为例[D]. 周红科.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9]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D]. 武敏纯. 暨南大学, 2020(04)
- [10]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马春晓.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