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祖拉叶提·吐尔逊[1](202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病程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中的应用和疗效评估。方法2019年1月—2020年2月间,对在石河子绿洲医院住院治疗的129名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家属或监护人)使用Excel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全病程管理组)64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65例,对照组予以精神科常规治疗模式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全病程管理模式,两组患者均干预随访1年,出院后再随访1年。使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采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患者于干预前,干预后3、6、12个月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对其精神症状、功能进行评估,出院后3、6、12个月评估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量表)及复发率。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于上述时间点使用贬低-歧视量表(PDD量表)评估病耻感。干预随访过程中因迁离本地、联系方式变更等原因失访5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3例),最终成功完成随访124例(其中在院随访21例,院外随访103例),完成出院后随访1年共103例(其中首发18例),失访病例在以下数据分析中均已剔除。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c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若符合球形性对称假设检验则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若不符合球形性对称假设检验,使用Greenhouse-Geisser法对自由度进行校正。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图使用Graph Pad Prism 9绘制,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两组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病程、用药种类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时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精神病理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0.469,0.755,0.565);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存在分组×时点交互效应(P=0.018,0.0007),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变化趋势不同。简单效应分析:(1)干预后6、12个月研究组PANSS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6);(2)干预后12个月,研究组阴性症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干预后6、12个月研究组精神病理量表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P<0.001)。3.入院时两组SDSS,ADL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0.137)。两组的SDSS,ADL分存在分组×时点交互作用(P<0.001,P=0.008),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SDSS,ADL量表总分变化趋势不同。简单效应分析:(1)干预后第6、12个月时研究组SDSS分低于对照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2)干预后12个月,研究组ADL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Z=-1.509,P=0.131)。出院后3、6、12个月,研究组用药依从性中等及好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01)。5.两组患者复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6.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入院时的PDD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其PDD量表分有时点×分组交互效应(F=22.942,P<0.001),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PDD量表分变化趋势不同,在干预6、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主要照顾者PDD量表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全病程管理模式较精神科常规治疗模式不仅能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日常与社会功能损害,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还能降低主要照顾者病耻感,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孙岩[2](2020)在《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在社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总数8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给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社区常规照护康复。干预措施包括工作康复训练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在入组时(即基线)、康复干预6个月后,分别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家庭负担量表(FB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来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社交技能、家庭负担、精神症状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样本在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构成比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主要疗效指标--各量表改善/减分率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时间交互作用,同组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有80例患者纳入,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2、研究期间,干预组脱失4例(脱落率为10%),社区常规治疗组脱失3例(脱落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6个月治疗,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改善率分别是12.5%vs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改善率分别是12.0%vs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减分率分别是22.6%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减分率分别是11.1%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减分率分别是4.2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社区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组在生活质量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社交技能量表、家庭负担量表、PANSS量表减分率上差异存在推广及学习意义(p<0.001)。4、干预后生活质量最终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SSC、组别、FBS、WHOQOL,该模型的R2=0.963,校正R2=0.96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常规社区康复管理结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和社会功能、精神病性症状、家庭负担。社交技能以及家庭负担能够预测患者生活质量。
刘振上,刘延红[3](2020)在《社区护理干预对重症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重症精神病患者康复期采用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接收的20例重症精神病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后,对比干预前后患者康复状态评分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质量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后社交情况、依赖情况、活动能力情况、症状行为评分较干预前来说均显着降低,且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以及治疗总依从率较干预前均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精神病患者康复期采用社区护理干预效果确切,促进了患者总体功能的康复,提高了治疗依从性,改善了预后,临床价值较高。
刘花[4](2020)在《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中心理社会适应的干预研究 ——以深圳市S社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来,加之个人心理承受力有限,精神障碍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从“全人”的角度来讲,基于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不仅体现在病理层面和生理健康状况,还体现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良好两个方面。在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路径中,前期的院内治疗与后期的社区康复是目前最为广泛且有效的康复模式。因此,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来说,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精神障碍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是从目前的社区康复现状来看,精神障碍患者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受到职业观念和身份因素等影响,该群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生理健康关注较多,对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关注度不够,进而导致多数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效果不佳。对于一些缺乏康复技巧的家庭来说,社区康复效果不佳则产生一系列的家庭矛盾。因此,有必要开拓新的社区康复服务主体,协助精神障碍患者家庭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该群体的社区康复效果。本文以深圳市某社区的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二手资料分析法等方法获得精神障碍患者存在着不正确的疾病认知、情绪较为低落以及社区内人际交往适应不良等问题。为此,社会工作者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叙事治疗方法,为服务对象开展了包括改变认知、情绪疏导、家庭互动、社交技能训练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工作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接纳程度、家庭关系、社区环境适应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有明显提升,社区康复效果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朱红霞[5](2020)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患者精神症状、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康复作用,多维度评价主动式社区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效果的持久性,为在我国建立、推广主动式社区干预服务模式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采用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进行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22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主动式社区干预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持续干预12个月,共随访24个月,分别在患者入组时、入组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时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自编问卷、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疗效评估观察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 (1)干预组与对照组基线期的人口学资料、起病形式、住院次数及总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评分和阴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5.120;4.952,P<0.05),总评分和各分量表评分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0.642;7.752;7.517;39.783,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7.679;15.605;10.874;6.432,P<0.01)。(3)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21.948,P<0.01),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9.049,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45.600,P<0.01)。(4)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F=11.796,4.781,P<0.01),但不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F=2.457,P>0.05)。(5)自尊量表(SES)评分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0.128,P<0.01)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6.228,P<0.01)。(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中客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以及总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4.293;34.549;10.963,P<0.05)。客观支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以及总评分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749;21.814;6.097;18.267,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及总评分存在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0.737;4.554,P<0.05)。(7)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5.250,P<0.05),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12.984,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2.709,P<0.05)。(8)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中心理/社会分量表存在组别主效应(F=7.687,P<0.01)。心理/社会、动力/精力、症状/副反应三个分量表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6.714;13.256;11.399,P<0.01)。心理/社会、动力/精力分量表存在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3.049;16.257,P<0.05)。结论 (1)主动式社区干预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2)主动式社区干预能够对患者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方面,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中的心理/社会和动力/精力维度产生康复效果且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张沥支[6](2019)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编制适合用于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了解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患者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评价,为护理人员更好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人文关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华生的人性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形成问卷初稿。选取2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了预实验,修改了部分调查条目的语言表述,形成预试版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发放235份预试版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离散趋势法、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7种方法对问卷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问卷。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四所精神病医院的308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自行编制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准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2)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各维度得分及条目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3)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进行两两比较;(4)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试验组(n=55)。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措施。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1)护理满意度;(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3)康复疗效,包括5个指标: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4)负性情绪,包括2个指标:焦虑和抑郁症状。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采用c(17)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2)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的方法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的变化;(3)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患者在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康复疗效、负性情绪得分的变化,分析护理人文关怀干预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根据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的结果初步形成5个维度和65个条目的备选条目池。经3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后,初步确定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5个维度,共有42个条目。进行预实验后修改了1个条目的语言表述。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后,删除了4条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742%,删除了3个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最终形成了5个维度,35个条目的正式版调查问卷。经信效度检验得出问卷总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932,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16,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11。第二部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爱与归属的需求(28.07±6.24)、自我实现的需求(27.32±4.97)、自尊的需求(26.98±4.62)、安全的需求(25.94±4.83)、生理需求(25.39±5.76),需求总分(133.7±15.69)。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住院次数、患病年限、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病年限、住院次数、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是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1)护理满意度: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由84.6%提高到96.2%,有显着性差异(U=857.0,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满意度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6.5%,有显着性差异(U=839.5,P<0.05)。(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试验组的ITAQ得分由干预前的8.74±2.69分提高到干预后的13.38±2.07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ITAQ得分13.38±2.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9.37±2.01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3)康复疗效:试验组的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由干预前的12.36±2.18分、9.87±2.65分、8.04±1.96分、6.12±1.77分、9.25±1.69分降低至干预后的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工作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分别为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11.86±2.54分、9.56±1.68分、7.63±1.04分、5.88±0.49分、8.73±1.42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4)负性情绪:试验组的SDS、SAS得分分别由干预前的55.24±5.91分、51.42±5.46分降低到干预后的42.53±4.82分、38.45±4.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SDS得分42.53±4.8分、SAS得分38.45±4.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DS得分53.64±5.52分、SAS得分48.29±5.37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了解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康复期患者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较高并呈现多样化,应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以达到优质护理的效果。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人文关怀观念,把关怀真正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注重护理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3)基于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基础上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能增强患者的康复疗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郑微[7](2019)在《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系统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关于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月,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及合并统计分析,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并绘制森林图和漏斗图,采用Stata软件Begger法定量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有11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均为随机对照研究,年龄不限,共计1772名患者。根据Jadad量表评分标准,低质量文章2篇,其余9篇均为高质量文章。主要结局指标:经过12-96周干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相比于传统社区治疗模式,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均有较好效果。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亚组分析提示随干预时间延长,阴性症状分改善愈加明显,且我国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效果优势明显。定量评估发表偏倚,未发现本项研究存在明显发表偏倚。次要结局指标:生活和社会功能、治疗依从性、疾病负担、照料者焦虑抑郁情绪方面,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均较传统社区治疗模式效果优势明显。结论: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在改善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减少复发住院率,恢复社会功能、增加服药依从性、改善照料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家庭疾病负担方面疗效可靠。
王会秋,李群,徐桂娟,魏迎东,刘会英,文丽兰,严天虹[8](2018)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精神科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是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肇事肇祸率高,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家庭和谐,具有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此类患者患病后,缺乏自知力,因此很少主动就医,首次发病后家人常四处找些"偏方治疗"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到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院或者专科门诊治疗,即便治疗也只是重视急性期的药物治疗,而忽略全程的康复治疗,出院后不能坚持服药等,病情反复波动,反复住院治疗,因此与家庭及社会脱离,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受到严重影响。研究显示,首次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全程治疗同步给予系列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够减轻症状,使住院时间缩短,还能够明显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促使其社会功能恢复,尤其是对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意义重大。
荀杨[9](2018)在《促进精神康复者的家庭支持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X康复会所会员为例》文中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压力,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压力,精神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精神疾病不仅给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扰,也给其整个家庭和家人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已经开始将研究的方向转向精神障碍者这一类群体,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让精神康复者获得专业和人性的服务,更好地康复并回归社会。精神康复者的康复与整个社会、社区、家庭有着重要联系,尤其与家庭环境、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和家庭支持密切相关,良好的家庭支持对于精神康复者的康复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本文以昆明市X康复会所的会员为例,通过问卷、观察和访谈了解到精神康复者家庭支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现状和问题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提升自信、增进认同与理解、学习精神康复知识、改善表达和沟通等社会工作的服务。以增强精神康复者的自信心,改变家属对于精神康复者的观念和态度,增进对精神康复者的认同:改善精神康复者与家属之间的表达和沟通,增进彼此的互动和联系,从而促进精神康复者的家庭支持,帮助其更好的康复。并在服务的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相关的建议,期望能够丰富社会工作在精神康复领域的研究。
王菲,贾守梅[10](2014)在《慢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干预研究现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目前约有各种精神患者1 600万,患病率由20世纪的0.270%上升至现在的1.347%[1]。精神疾病患者大多属于致残性疾病,患者只在急性期才住院治疗,其他时间则生活在家庭及社区中,需要在家庭及社区中得到照顾,许多专家学者也认识到,社区干预在精
二、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前言(Introduction) |
研究对象与方法(Object and Methods)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结果(Results) |
3.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的量表及疗效评估 |
3.3 两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3.4 两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贬低-歧视(PDD)量表总分比较 |
讨论(Discussion) |
4.1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精神症状比较 |
4.2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社会及日常功能比较 |
4.3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用药依从性及复发率比较 |
4.4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病耻感比较 |
结论(Conclusion)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病程管理模式实施及推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作者简介 |
在校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精神分裂症及其功能损害 |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以及对患病人群的重要性 |
1.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1.5 研究问题、假设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受试者流程图 |
3.2 失访及可行性分析 |
3.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4 两组在基线、治疗结束时的比较 |
3.5 有效性分析 |
3.6 相关及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2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
4.3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 |
4.4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
4.5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的可行性讨论 |
4.6 本干预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5 总结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 |
5.4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手册 |
致谢信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
(4)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中心理社会适应的干预研究 ——以深圳市S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3、国内外文献评述 |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设计 |
(一)核心概念 |
1、精神障碍 |
2、社区康复 |
3、心理社会适应 |
(二)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3、理论基础 |
三、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一)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概况 |
1、疾病认知偏差 |
2、情绪心理问题突出 |
3、家庭关系紧张 |
4、社会关系网络薄弱 |
(二)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因素分析 |
1、社会支持 |
2、应对方式 |
3、个人性格特征 |
四、社会工作在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实践 |
(一)接案 |
(二)收集资料 |
1、个人基本情况 |
2、行为表现及情绪状况 |
3、家庭方面 |
4、社会支持方面 |
(三)需求评估 |
1、改变疾病认知 |
2、疏导负面情绪 |
3、增强家庭沟通与互动 |
4、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
(四)制定介入计划与实施 |
1、服务目标 |
2、介入策略 |
3、介入计划 |
4、服务介入 |
(五)评估与结案 |
1、服务评估 |
2、结案与跟进 |
(六)结论及反思 |
1、结论 |
2.反思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问题与不足 |
1、研究时间的局限性 |
2、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 |
3、研究代表度的局限性 |
(二)对策建议 |
1、发挥网络媒介的正面效应,营造良好康复氛围 |
2、增加多团队的干预,提升社区康复效果 |
3、积极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有效提升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精神分裂症特点及患者康复 |
1.1.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
1.1.3 主动式社区干预 |
1.1.4 精神分裂症主动式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入组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脱落处理 |
2.1.5 样本量估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流程 |
2.2.2 干预模式及内容 |
2.2.3 疗效评价 |
2.2.4 质量控制 |
2.2.5 研究伦理 |
2.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基线特征比较 |
3.1.1 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比较 |
3.1.2 疾病基本特征比较 |
3.2 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 |
3.2.1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 |
3.2.2 个人与社会表现(PSP)量表评分比较 |
3.2.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比较 |
3.2.4 自尊量表(SES)评分比较 |
3.2.5 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分比较 |
3.2.6 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量表评分比较 |
3.2.7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精神症状改善中的作用 |
4.2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改善中的作用 |
4.3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自尊水平改善中的作用 |
4.4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社会功能改善中的作用 |
4.5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社会支持改善中的作用 |
4.6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生活满意度改善中的作用 |
4.7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生活质量改善中的作用 |
第五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性 |
5.3 本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启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
(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
1 理论基础 |
2 技术路线 |
3 研究方法 |
4 预实验 |
研究结果 |
1 文献分析结果 |
2 患者访谈结果 |
3 小组讨论结果 |
4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5 预实验结果 |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 |
2 项目分析结果 |
3 效度分析结果 |
4 信度分析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
3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
4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讨论 |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干预效果评价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伦理学原则 |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剔除与脱落情况 |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评价指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2.4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PANS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
3.4.2 PSP和SDS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
3.4.3 ITAQ和MAQ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
3.4.4 FI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
3.4.5 SAS和SDS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 |
3.4.6 复发住院率的META分析结果 |
3.5 敏感性分析 |
3.6 亚组分析 |
3.6.1 PANSS总分 |
3.6.2 PANSS阳性症状分 |
3.6.3 PANSS阴性症状分 |
3.6.4 PANSS一般精神病理分 |
3.7 发表性偏倚(Publications bias,PB) |
第四章 讨论 |
4.1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meta分析结果 |
4.2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meta分析结果 |
4.3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meta分析结果 |
4.4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家庭负担的meta分析结果 |
4.5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的meta分析结果 |
4.6 ACT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住院率影响的meta分析结果 |
4.7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开放式管理 |
2 家庭病床与家庭干预 |
3 社区康复治疗 |
4 艺术心理治疗 |
5 森田疗法 |
6 认知行为治疗 |
7 综合干预 |
8 全病程管理 |
9 小结 |
(9)促进精神康复者的家庭支持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X康复会所会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缘起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 精神康复的相关研究 |
(二)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康复的相关研究 |
(三) 精神康复者家庭支持方面的研究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界定 |
1. 家庭支持 |
2. 实践研究 |
(二) 理论基础 |
1. 家庭系统理论 |
2. 小组动力学理论 |
3. 社会支持理论 |
四、研究发现 |
(一) 精神康复者家庭支持现状 |
1. 家庭支持主要来源于父母 |
2. 家庭支持以生活和经济支持为主,精神支持缺乏 |
(二) 精神康复者家庭支持存在的问题 |
1. 家属对精神康复者的理解和认同度不高 |
2. 家属过度保护精神康复者 |
(三) 造成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
2. 疾病本身所致 |
3. 家属对于精神疾病缺乏正确认识 |
4. 家属和精神康复者的观念和表达上存在差异 |
五、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 服务方案设计的缘由和目的 |
1. 服务方案设计的缘由 |
2. 目的 |
3. 服务主题及目标 |
(二) 服务实施过程与评估 |
1. 小组实施过程简述 |
2. 个案家访简述 |
3. 服务结果评估 |
(三) 服务效果与实践反思 |
1. 服务效果 |
2. 实践反思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1.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康复领域有极大的空间和优势 |
2. 社会工作能够有效促进精神康复者的家庭支持 |
(二) 建议 |
1. 应该加大对精神健康知识的普及 |
2. 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加大对精神康复者及家庭的支持与认同 |
3. 社会工作应加强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服务和研究 |
七、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慢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干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精神疾病种类和社区的患病率 |
2 基本概念 |
2.1 精神障碍 |
2.2 社区 |
3 国内社区干预的模式 |
3.1 以家庭为主的模式 |
3.2 家庭心理干预模式 |
3.3 个案管理模式 |
3.4 社区主动干预模式 |
3.5 社区综合干预模式 |
4 社区干预效果的评定工具 |
5 小结 |
四、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D]. 祖拉叶提·吐尔逊.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D]. 孙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社区护理干预对重症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的影响[J]. 刘振上,刘延红.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10)
- [4]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中心理社会适应的干预研究 ——以深圳市S社区为例[D]. 刘花. 郑州大学, 2020(02)
- [5]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D]. 朱红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D]. 张沥支. 青岛大学, 2019(02)
- [7]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D]. 郑微. 厦门大学, 2019(12)
- [8]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现状[J]. 王会秋,李群,徐桂娟,魏迎东,刘会英,文丽兰,严天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11)
- [9]促进精神康复者的家庭支持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X康复会所会员为例[D]. 荀杨. 云南大学, 2018(01)
- [10]慢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干预研究现状[J]. 王菲,贾守梅. 齐鲁护理杂志,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