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种拖拉机新型行走机构

推荐几种拖拉机新型行走机构

一、推荐几种拖拉机的新型行走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刘二溦[1](2021)在《轮履式机器人自行走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智能化移动式机器人在进行军用陆地侦察、灾难营救及户外运维等作业时,复杂多变的非结构化环境对机器人的适应性提出较高要求。将履带轮组和轮胎轮组各优势结合于一体的轮履复合式移动机器人具有高机动性及良好的路面适应性,其行走转向内容成为当前各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针对轮履式机器人自行走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重点对机器人的底盘结构、液压系统、自行走原理及其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研究,旨在提高机器人行走轨迹的准确性。首先,基于松软路面、碎石路面的特定工作环境及无人化的自行走功能需求,设计了一种由前履带轮组驱动及后轮胎式轮组转向的轮履机器人;依据各轮组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要求,本文通过分析轮履式机器人自行走负载特性,以满足驱动优先为目标,基于LUDV负载敏感系统,设计了自行走轮履式机器人在常偏载条件下的液压控制系统。其次,基于阿克曼转向原理,依据轮履式机器人结构尺寸,建立其转向轮组转角和驱动轮组速度匹配模型;通过分析将重心位置考虑在内的转向角和转弯半径关系,建立机器人转向临界速度模型,对机器人转向临界速度进行理论分析。再次,基于转向轮组转角和驱动轮组速度匹配模型,提出自行走控制系统方案:对转向系统进行闭环控制,通过建立阀控液压马达数学模型,设计一种模糊PID控制器,结合实际工况仿真其响应特性及动态跟随特性;对驱动系统进行开环控制,通过建立比例阀控制电流和驱动轮组行驶速度函数关系,为驱动系统开环控制提供控制依据。最后,对轮履式移动机器人进行自行走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轮履式底盘行走转向结构及其自行走控制方案可行且能够满足光伏清洁机器人自行走作业要求。

牛文琦[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功能自主导航农业机器人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也带动了宁夏的枸杞种植产业。虽然宁夏的枸杞产业蒸蒸日上,但是种植基地和农户在枸杞种植生产过程中依然使用的是依靠驾驶员操作的老旧的农业机械设备。目前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装备由于较为落后,整体笨重,操作不方便,安全性能较差。智能化的农业机器人被发明设计出来用来代替人工劳动力进行繁重的农田工作,农业机器人在田间进行除草,施肥,喷药,采摘等工作,不仅仅可以让农业劳动者从繁重且重复的农业作业中解放出来,并且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机器人可以保证农田作业当中更加高效、精准和可控。因此开发出一套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以自主进行工作的智能化农业机器人。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与研究的价值。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枸杞种植基地调研发现,当地施肥和喷药主要以人工操作,辅助以半机械化的设备进行施肥和喷药作业。这样的施肥和喷药作业方式效率低,浪费人力成本,并且容易造成肥料要农药的浪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一套施肥和喷药的系统。这套系统搭载在农业机器人平台上。与农业机器人的自主导航相结合,实现了无人操作的自主施肥工作与自主喷药工作,提高了是施肥工作与喷药工作的效率,并且大大减少了施肥与喷药所消耗的人工成本。也避免了农业和肥料的浪费以及它们对作业人员的身体造成的伤害。通过研究目前农业机器人的自主导航技术,分析了基于卫星定位的GPS导航技术,以及基于机器视觉的图像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后,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自主导航算法,将自主导航作为一个整体的问题,建立了一种端到端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输入是视觉传感器采集到的以农业机器人为第一视角的枸杞果园田间道路的图像信息,输出是代表要预测转向动作,即控制机器人导航的信息,相比于图像处理路径提取的方法,它们需要多个阶段的处理,在提升了实时处理的速度的同时,避免了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方法的复杂系统结构,降低了算法整体的设计难度。最后分别对自主导航算法,施肥喷药系统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自主导航算法在40m的田间道路中,农业机器人导航路径中心点与农田道路基准线的横向基准偏差最大为5cm,平均为2.56cm,农业机器人自主导航功能达到了预期要求。施肥系统开沟深度大约在15-20cm,并且不会伤及到枸杞植株的根茎。行驶过程中,肥料均匀的洒落在沟渠中。喷药系统经检测。除了根茎附近少数生长繁茂的果树。由于树叶重叠。无法覆盖,其余的地方喷药装置均能覆盖。整体自主导航的施肥喷药农业机器人能够完成在枸杞田间自主作业。

马雄位[3](2020)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井窖制作机结构优化与试验》文中提出烤烟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烟苗移栽是烤烟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之一。近年来,井窖移栽技术因其具有保温保湿性好、促进烟苗早生快发等特点得到快速发展和大力推广,该技术中井窖孔的制作及其质量是影响烟叶苗期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井窖孔制作机具大多是采用小型汽油机为动力源的便携式井窖制作机为主。相对于烟农手工钻孔,使用该机具可提高烟苗移栽作业效率、一定程度上减轻人工劳动强度,但该机具工作振动大、操作舒适性差、长时间作业时井窖成型质量不稳定。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井窖制作机的振动测试分析出发、运用人机工程学理论及分析平台,对便携式井窖制作机进行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最后通过田间试验进行验证。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利用DH5925型动态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对手提式、手握式、斜挎式三种类型井窖制作机的3个关键测试点进行振动信号的采集,分析其时域与频域特性,结合人机工程学中的振动评判依据,优选出手握式井窖制作机最为适合;对优选出的机型进行不同类型钻头工作时的4个关键测试点进行振动测试与分析,根据振动频率,得到关键点的激振源。同时根据其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和井窖移栽农艺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瓦片与螺旋叶片组合式钻头结构;最后对手握式井窖制作机把手处的振动及其沿手臂传递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操纵杆结构与把手结构、材质方面的改进措施。其次,运用人机工程学理论对井窖制作机作业者上肢手臂系统和背部脊柱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利用人机工程学仿真分析软件Jack对作业者操作手握式井窖制作机进行了作业仿真,对3种不同百分位数的数字人下背部受力、工作姿势、快速上肢动作进行评分,其结果表明现有井窖制作机的操作适应性较差,提出了变长度操纵杆的改进措施。并结合振动测试分析,对操纵杆、握持把手、背负装置结构及材质进行了优化设计。再利用Jack分析平台进行优化前后的对比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下背部受力减小,工作姿势评价等级由级别3降为级别2,快速上肢总评分由5分减为4分,舒适性得到提升。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优化后的操作结构及背负装置进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其固有频率远离激振频率,不会发生共振;同时对背负装置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其最大应力值远小于材料许用应力,结构设计满足强度要求。最后,开展样机田间试验。进行样机田间作业的振动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关键测试点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均明显减少;采用减振性、舒适性和人机界面的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样机田间作业进行评价,其结果显示优化后井窖制作机的综合评分结果为良好,达到了优化的目的。

高军[4](2020)在《拖拉机新型双流传动系统传动特性与调速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项目组自主开发设计的新型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ydraulic Mechanic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HMCVT)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新型变速器的机械结构、传动原理和传动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滑转率—阻力分级的拖拉机调速控制策略,以最高生产率为目标制定HMCVT传动系统在纯机械(Mechanical Transmission,MT)、液压机械双流(Hydraul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HMT)和纯液压(Hydrostatic Transmission,HST)三种不同传动模式下的变速规律,对HMCVT系统调速执行机构进行伺服控制,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变速规律和调速执行机构控制算法对提高拖拉机适应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新型HMCVT系统的机械结构,指出了HMCVT系统前端模块的结构特点;分析了HMCVT系统在纯机械传动、纯液压传动和液压机械双流传动三种不同传动模式下的传动过程和传动特征。(2)分析了新型HMCVT系统在HMT传动模式下的速比特性、液压功率分流特性、传动效率波动和功率循环现象,基于AMESim建立了HMCVT传动系统仿真模型,对HMCVT系统在不同传动模式下的起步特性、不同排量比下的起步特性以及平地加速换挡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3)在分析驱动轮滑转率识别、滑转率对拖拉机生产效率影响和拖拉机作业阻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滑转率—阻力分级的拖拉机调速控制策略;通过对驱动轮滑转率进行分级,以确定拖拉机调速控制策略的控制优先级;当确定以拖拉机生产效率为第一优先级时,通过对作业阻力进行分级,制定了基于阻力分级的拖拉机最高生产率变速规律,设计了遍历寻优算法,以驱动轮最大驱动功率为优化目标,得到了定油门开度下液压泵—马达排量比与拖拉机车速和负载油压之间的关系,确定了HMT和HST传动模式下的排量比调节曲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拖拉机的生产率。(4)对HMCVT系统的主要调速控制机构—柴油机和液压泵进行伺服控制;在分析柴油机的速度特性、万有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全局快速Terminal滑模的柴油机转速控制方法;针对负载油压波动会反向影响液压泵斜盘角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前馈补偿滑模控制的液压泵排量调节控制方法,提高HMCVT系统调速控制机构的伺服控制精度。(5)基于AMESim和Simulink进行模型建立和联合仿真,对HMCVT系统在MT和HMT传动模式下的调速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仿真验证。

赵传扬[5](2019)在《基于QFD&MD的拖拉机产品设计方法改进及应用》文中认为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企业产品从设计、试制到上市的周期要求越来越短。拖拉机制造企业摸清用户需求,找准产品定位,并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快速设计出质量可靠、成本较低、适应性广的拖拉机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针对拖拉机产品设计方法进行改进研究,对缩短研发周期,抢抓市场需求,提升拖拉机制造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结合某拖拉机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实际,分析产品设计现状和问题,引入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方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方法改进研究。在用户需求分析基础上,将用户需求转化为技术特征,建立拖拉机产品设计质量屋;应用模块化设计(Modular Design,MD)方法,对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模块多样性分别求解,进行零部件到模块的多样性转化,对模块的多样性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通用模块和选装功能模块。通过实际拖拉机产品设计案例的应用,验证了拖拉机产品设计方法改进的有效性。通过运用QFD方法,建立的拖拉机产品设计质量屋,准确描述对应于市场顾客需求的技术特征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拖拉机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对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农机行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戚殿兴[6](2019)在《履带拖拉机行走系的技术应用现状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现有各类型履带拖拉机行走系的研究,分析了履带拖拉机行走系的台车结构,阐明了国内履带拖拉机半刚性悬架的结构及特点。

张博洋[7](2019)在《多功能散粮运输车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粮食的年产量可达5亿吨以上。我国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在收获后田间转运环节由于缺少专用的粮食运输机械造成了一定的粮食损失和污染。目前黄淮海地区粮食转运作业多由农户自己改装的农用柴油三轮车散装运输或者直接装袋运输,缺少一种适用于该地区的粮食转运车辆。本文对国内外粮食收获后田间运输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针对以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黄淮海地区其耕作单元地块的几何特征,作业特性,联合收割机及播种机的机型特点以及粮食运输要求,设计制作了一辆具有多种功能的散粮运输车。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河南省主要使用的联合收割机的粮仓容积,播种机种箱高度进行调研分析,确定了本车辆主要功能为转运,装粮和加种,提出了接粮,装粮,卸粮和加种等作业技术方案,完成了散粮运输车的主要结构参数的设计。根据联合收割机粮仓容量设计本车辆车厢外形尺寸;根据播种机种箱高度确定最大加种高度。(2)以柔性装粮、高效卸粮、多角度灵活供种为主要设计目标设计了粮食输送系统并对其进行参数计算。设计了一种用来连接柔性输送装置和车载输送装置的三通型弯管,内部装有T型齿轮换向箱体,实现了把经过晾晒的粮食直接从地面装入车厢内的功能。针对垂直搅龙筒设计了手动旋转机构,方便进行装车状态和加种状态的转换。垂直输送筒的旋转及倾斜和弯管的旋转可以实现适应于不同播种机种箱高度的加种作业。(3)设计车辆的液压系统。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车厢自卸、搅龙旋转和垂直搅龙倾斜加种作业。采用拖拉机后输出轴作为液压泵的动力源并通过变速箱传动,通过手动多路换向阀对各个功能分别控制,通过自卸液压缸控制车厢倾翻角度,加种高度通过加种液压缸控制,粮食输送量可通过液压马达和与其配合使用的单向节流阀控制。(4)对粮食输送系统进行仿真与试验。利用EDEM离散元软件对车载粮食输送系统进行仿真,得到了搅龙转速和粮食输送量的关系:随着转速的提高,粮食输送量增大。随着转速的升高,超过500 r/min时,输送量的增长速率减慢。为了验证搅龙转速与输送量的关系并确定最佳转速建立粮食输送系统试验台同时对搅龙转速进行标定,研究了搅龙转速和加种倾斜角度对输送量的影响。结合装粮和加种要求确定了一组最优的转速调节范围:最佳装粮转速400 r/min,加种转速根据种箱高度的不同确定范围为150200 r/min,可针对不同种箱高度调整。(5)完成样机的加工与试验,给出了加工装配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依据农用挂车试验方法对整车直线行驶性能和满载作业行驶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多功能散粮运输车性能达到性能要求。

熊平原[8](2019)在《旋耕刀三向工作阻力及耐磨性研究》文中提出手扶式旋耕机在土壤耕整地作业管理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其存在作业功耗高、机具振动强与刀片磨损快等突出问题,旋耕刀体受到土壤对其水平、垂直和侧向上的工作阻力是引起以上问题的直接原因。因此,研究旋耕刀所受三向工作阻力变化规律,优化旋耕作业参数,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刀片的耐磨特性是旋耕刀减阻延寿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试验测定了广东果园土壤的物理参数和力学参数,明确了旋耕刀-土壤相互作用的工作环境特征;然后以C型旋耕弯刀为对象,研究了旋耕刀的结构特征,理论分析了旋耕刀的运动轨迹和切土力学模型,确定了影响旋耕工作阻力的试验因素;接着在自制土槽试验台上利用相位角表征旋耕刀与土壤间的接触状态,试验分析了单把旋耕刀在切土周期内所受三向阻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作业参数对三向阻力的影响关系,以3个方向工作阻力值最小化为目标,优化了旋耕作业参数;针对前述固定式单刀土槽试验不能直接测量旋转式刀片实时三向阻力的缺陷,构建了基于离散元法的旋耕刀-土壤相互作用仿真模型,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精确分析了旋耕刀三向阻力值的变化规律;最后为提高旋耕刀耐磨性,通过试验找出了旋耕刀的易磨损位置,提出了一种表面堆焊耐磨处理方案。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试验测定了广东果园内土壤的含水率、紧实度、颗粒度和密度等物理参数,通过直剪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测定出土壤的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为后续土壤环境调配及仿真模型参数设置提供数据基础。理论分析了旋耕弯刀的运动轨迹和切土力学模型,得出切土量与旋耕刀结构尺寸、运动参数和耕深有关,土壤剪切失效阻力和抛土阻力主要与土壤物理和力学特性、刀具结构有关,为后续试验因素确定及仿真模型运动分析提供参考。(2)提出利用相位角表征旋耕刀与土壤之间的接触状态,土槽试验揭示了旋耕刀在单个切土周期内的三向阻力变化规律。正交试验表明,对单位幅宽前进阻力影响顺序为:耕深、幅宽、相位角、弯折角、前进速度,耕深和幅宽影响具有显着性,最优组合为A2B3C1D1E1;对单位幅宽垂直阻力影响顺序为:弯折角、耕深、相位角、幅宽、前进速度,前4个因素影响具有显着性,最优组合为A1B3C1D3E1;对单位幅宽侧向阻力影响顺序为:相位角、耕深、弯折角、幅宽、前进速度,最优组合为A1B3C1D1E2;为降低能耗,减少刀具表面磨损,保证机具工作稳定性,最优工作组合模式为,弯折角取120°,刀具幅宽取80 mm,耕深取80 mm,前进速度取0.5 m/s。(3)采用离散元法建立了适应南方土质环境的旋耕刀-土壤相互作用仿真模型,扭矩对比试验表明,仿真模型能较好的反映旋耕功耗变化规律。单刀受力仿真分析表明,水平阻力方向与前进方向相同,侧向阻力方向为由刀具弯折区内侧面指向刀体,垂直阻力方向为先垂直土面向上之后转为垂直土面向下;水平阻力和侧向阻力在最大耕深处出现最大值,而垂直阻力大约在入土后转动30°时出现最大值。作业参数对三向阻力影响仿真试验表明,水平阻力最大值大于侧向和垂直方向阻力最大值,水平阻力是功率消耗的主要因素;随着转速的增加,三个方向阻力最大值均增大,当大于250r/min时,增速加快;侧向阻力和垂直阻力随前进速度增加而平稳增大,水平阻力却出现下滑趋势;耕深对三向阻力的影响比较显着,增加耕深会同时快速增大三个方向工作阻力值,急剧加大作业功耗。(4)通过磨损试验分析了旋耕刀的质量和尺寸损失规律,得出刀体主要磨损位置是侧切区刃口、弯折区刃口和弯折区背面,磨损从刀刃部位开始,逐渐向刀身部位延伸。采用堆焊技术在旋耕刀主要磨损位置焊接表面强化涂层,试验表明,熔合区堆焊涂层与65Mn基体材料结合性能优劣顺序为:Cr Mo堆焊层>WC堆焊层>BC堆焊层>高Cr堆焊层,各堆焊涂层表面硬度排序为:WC堆焊层>BC堆焊层>高Cr堆焊层>Cr Mo堆焊层>未堆焊刀身。耐磨试验表明,试验刀片的耐磨性能排序为:WC涂层刀>BC涂层刀>高Cr涂层刀>Cr Mo涂层刀>未堆焊旋耕刀。田间试验表明,采用堆焊技术在旋耕刀刃口形成连续堆焊层、在刀身正面和背面形成点焊层有利于提高旋耕刀的耐磨性。

张放[9](2019)在《小麦宽苗带播前镇压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淮海地区的粮食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要种植模式,在小麦播种前的耕整地环节很多农户采用旋耕整地作业。旋耕机工作效率高,碎土能力强,但是整地的质量不高,土质疏松,土壤空隙大,土壤的水分蒸发严重,降低播深一致性和播种均匀性,影响了小麦正常生长,减少小麦产量。拖拉机在疏松的土壤上面进行作业时,会留下两道很深的车辙,会影响整个播种的播深一致性,播种在车辙里面的种子,由于播种深度太浅,表面土壤覆盖不足,底层土壤经过压实,会使小麦的出苗率降低,水肥利用率不高。本文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国内外的小麦播种机的特点,调研河南地区地区小麦种植模式,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针对小麦播前整地环节和播种作业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播前镇压小麦播种机,主要有播种机整体结构、关键零部件、镇压装置的设计,并对作业质量进行离散元仿真。为解决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配套播种,实现玉米免耕避茬播种,本机采用小麦宽苗带种植模式。本文主要包括接下来的几个方面:(1)对播种机的整体结构和关键零部件进行设计。通过在播种机前端安装镇压装置来实现播前镇压,提升小麦播种质量;整机机架采用三横梁结构,镇压装置和播种机机架采用双机架叠加的方法进行连接,根据车辙的深宽计算镇压滚筒的转速、直径、螺旋叶片宽和螺距,针对播种要求选型合适的变速箱与开沟器,对整机作业进行受力分析,优化播前镇压装置,最终镇压滚筒直径为300 mm,长度为950 mm,螺旋叶片宽30 mm,螺距为280 mm,变速箱的速比为15:24,开沟器选择了芯铧式开沟器,镇压强度通过手轮转动改变镇压装置机架和整机机架间隙进行调节。(2)播种机开沟器按照宽苗带种植模式排列,前边4个,后边8个,播种时形成4个宽苗带,每个宽苗带有3个小麦播种行,行宽8 cm,播种行的中心距为12 cm,2个相邻小麦苗带中心距为60 cm,中间形成28 cm空白行;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机械作业车轮可走在28 cm的空白行中,避免碾压小麦,下茬玉米种植时,可在窄行内播种,实现60 cm玉米等行距避茬播种作业。(3)对播种机作业质量进行离散元仿真,首先利用堆积角试验对土壤颗粒的离散元仿真参数进行标定,选取合适的仿真参数对整个播种作业进行离散元仿真,模拟播种作业土壤压实情况,选用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模型通过bond键的数量来判断播前镇压装置的压实效果;选用Hertz-Mindlin(no slip)颗粒交互模型来模拟开沟器作业对于土壤的扰动,为小麦宽苗带播前镇压播种机田间播种作业时排列开沟器和播深调节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4)制作出了样机,并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如下:经过小麦宽苗带播前镇压播种机作业土壤的容重较之前提升了 0.19257g/cm3,更加适宜小麦种子生根、发芽;播种前50 mm左右深度的土壤坚实度为234.85 kPa,100 mm左右深度的土壤坚实度为337.73 kPa;小麦宽苗带播前镇压播种机作业后50 mm左右土壤的坚实度为275.06 kPa,100 mm左右深土壤坚实度为554.75 kPa。田间试验和后期出苗结果表明:该播种机在小麦播前对土壤进行适量的镇压,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播深一致性和出苗情况。

李洋[10](2019)在《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小型拖拉机以其方便快捷的性能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青睐。随着中小型拖拉机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传统性能的拖拉机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广大农民的需求,研究与开发一款结构简单、性价比高的小型电动拖拉机,满足田间、蔬菜水果大棚等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将越显得必要。拖拉机传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能量转矩传递至车轮和农机具,因此,它是拖拉机行驶和工作的基础。传动系和电动机组成了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有很多种可能的结构形式。传动系统中的零部件承受的扭矩和扭转能量比较大,如何以恰当的方式释放扭矩能量是传动系统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拖拉机比起其他车辆多出了动力输出结构,牵引农机具作业需要持续不断的扭矩输出,这更加突出了对传动系统控制的需求。在设计之初,首先针对现有成熟的拖拉机机械体系内部原理及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对其中的核心部件离合器和减速器总成进行了剖析,以农用车辆东风140的减速器总成为例,详细阐述了减速器总成的工作原理和机械构造。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效率高损耗小的开关磁阻电机(SRM)作为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统的动力源。SRM可控参数多,电机利用系数大,同时拥有起动转矩大、起动电流低、可频繁起停及无极调速等能力。其成熟的电控系统,完全可以代替传统拖拉机变速箱和离合器的有效功能,能够满足用于电动拖拉机将SRM与驱动桥互相组合的方式的传动系统设计思路。根据选择的小型拖拉机型号参数和小型旋耕机型号参数,计算得出所需要的SRM功率等有效数据,依据各项计算结果,采用电机与后桥直接相结合的传动系统设计模式,对动力从SRM输出到拖拉机后驱动轮行驶及动力输出轴工作的整个传动机构进行了分析和设计,确定需要设计的整个系统组成成份,并对其中每个重要的齿轮、轴及轴承等零部件进行型号和尺寸参数的设计,建立起新型纯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的整个体系。再运用CAD软件绘制出主要零件的设计图纸,同时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装配图绘制。为了检验电动拖拉机传动系各项设计参数的准确性,利用Solidworks软件与所设计的CAD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各项参数,建立了三维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simulation)对每个模型进行力学仿真,得到其应力、位移、形变和安全系数等数据。判断零件位置的合理性。。根据分析结果对所设计的尺寸和数据进行了修正,进一步对整个传动系的零部件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使所设计的各部件互相之间能够达到最优匹配。通过分析,其参数的设计达到了预期值。从理论上初步验证了所设计的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统符合设计要求,能够实现应有的功能。

二、推荐几种拖拉机的新型行走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荐几种拖拉机的新型行走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轮履式机器人自行走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3 转向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轮履复合式车辆的研究现状
        1.4.1 轮履复合分离式车辆
        1.4.2 轮履复合合行式车辆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自动行走系统设计
    2.1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移动方案概述
        2.1.1 工作路况及设计要求
        2.1.2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底盘移动平台结构方案概述
        2.1.3 前轮腿式履带轮系统结构设计
        2.1.4 后轮腿式轮胎轮系统结构设计
    2.2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自行走负载特性分析
        2.2.1 机器人轮组行走阻力分析
        2.2.2 后轮组转向阻力矩分析
        2.2.3 机器人行走牵引力校核
    2.3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自行走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2.3.1 行走液压系统设计
        2.3.2 转向液压系统设计
        2.3.3 行走转向液压系统原理设计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自动行走原理分析
    3.1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自行走原理
        3.1.1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自行走原理
        3.1.2 车辆的重心位置分析
        3.1.3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的行走转向运动学建模
    3.2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转向临界速度分析
        3.2.1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的转弯半径分析
        3.2.2 基于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的转向临界速度分析
        3.2.3 基于履带轮的临界线速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
    4.1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转向电液比例系统模型建模
        4.1.1 电液比例多路阀的数学模型建模
        4.1.2 阀控液压马达数学模型建模
        4.1.3 其他元件数学模型
        4.1.4 系统传递函数
    4.2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转向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4.2.1 系统特性分析
    4.3 模糊PID控制系统研究
    4.4 转向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4.5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驱动控制系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实验研究
    5.1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底盘实验方案
        5.1.1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自行走系统概述
        5.1.2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实验平台搭建
        5.1.3 控制系统及其主要元件简介
    5.2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自行走实验研究
        5.2.1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转向行驶安全实验
        5.2.2 轮履式光伏清洁机器人直线跟随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功能自主导航农业机器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概括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括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 文章结构与思路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器人移动平台系统与施肥喷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2.1 研究目标
    2.2 自主导航的施肥喷药农业机器人的总体架构
    2.3 移动机器人平台系统的研究设计与控制
        2.3.1 移动机器人平台系统的考察与研究
        2.3.2 移动机器人平台系统的设计与控制
    2.4 施肥系统的研究设计与控制
        2.4.1 施肥系统的考察与研究
        2.4.2 施肥系统的设计与控制
    2.5 喷药系统的研究设计与控制
        2.5.1 喷药系统的考察与研究
        2.5.2 喷药系统的设计与控制
    2.6 自主导航的施肥喷药农业机器人的远程控制
        2.6.1 Blinker平台介绍
        2.6.2 农业机器人的远程控制方案
        2.6.3 农业机器人的远程控制的实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业机器人自主导航算法设计
    3.1 导航技术方案的选择
    3.2 算法概述
    3.3 卷积神经网络(CNN)设计与实现
        3.3.1 网络结构
        3.3.2 RESNET残差网络
        3.3.3 卷积层
        3.3.4 损失函数
        3.3.5 激活函数
    3.4 卷积神经网络的优化
        3.4.1 参数的初始化和更新
        3.4.2 Batch Normalization
        3.4.3 防止过拟合
        3.4.4 迁移学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主导航的施肥喷药农业机器人系统的实验与分析
    4.1 农业机器人自主导航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1.1 农业机器人实验平台的设计
        4.1.2 训练数据的采集
        4.1.3 训练结果与分析
        4.1.4 实测结果与分析
    4.2 施肥系统与喷药系统实验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井窖制作机结构优化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机工程学研究现状
        1.2.2 井窖制作机具研究现状
        1.2.3 人机工程学在农用机械设备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井窖制作机振动分析
    2.1 不同机型关键部件振动测试与对比分析
        2.1.1 井窖制作机结构原理及振源分析
        2.1.2 振动评判标准
        2.1.3 振动测试条件及振动测试
        2.1.4 测试结果分析
        2.1.5 结果讨论
    2.2 不同工况振动测试分析
        2.2.1 振动测试对象及条件
        2.2.2 振动测试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4 实验讨论
    2.3 关键部件振动沿手臂传递特性分析
        2.3.1 人体手臂振动分析模型
        2.3.2 振动测试与分析方法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井窖制作机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3.1 作业概况及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学
        3.1.1 井窖制作机作业概况
        3.1.2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学
    3.2 井窖制作机作业中的人体上肢生物力学分析
        3.2.1 井窖制作机作业时操作手臂生物力学分析
        3.2.2 井窖制作机作业时背部脊柱生物力学分析
        3.2.3 作业时弯腰程度、重物对背部脊柱压力的影响
    3.3 井窖制作机的人机仿真分析
        3.3.1 数字人体模型及仿真环境的建立
        3.3.2 工作过程仿真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井窖制作机关键部件结构优化及仿真分析
    4.1 井窖制作机操作结构的人机工程学优化设计
        4.1.1 操作结构的优化设计原则
        4.1.2 井窖制作机操作结构优化
    4.2 井窖制作机背负装置的人机工程学优化设计
        4.2.1 背负装置的优化设计原则
        4.2.2 井窖制作机背负装置结构优化
    4.3 井窖式成孔钻头结构优化
    4.4 优化后井窖制作机人机仿真分析
        4.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4.4.2 作业过程仿真
        4.4.3 优化前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5 井窖制作机关键结构有限元仿真
        4.5.1 模态分析基础
        4.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3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与评价
    5.1 试验目的及方法
    5.2 试验设备及条件
        5.2.1 试验设备
        5.2.2 试验条件
    5.3 优化后井窖制作机振动测试验证
        5.3.1 测试方案及测点布置
        5.3.2 振动测试与结果分析
    5.4 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5.4.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5.4.2 模糊综合评价的建立过程
    5.5 井窖制作机人机工程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试验评价
        5.5.1 井窖制作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因素集的确定
        5.5.2 各指标因素的权重系数
        5.5.3 指标因素综合评价矩阵
        5.5.4 样机试验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在读期间参加的项目及科研成果
    附录B:1/3倍频程加权系数表

(4)拖拉机新型双流传动系统传动特性与调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拖拉机双流传动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机械结构与传动模式
    2.1 新型HMCVT机械结构
        2.1.1 前端模块
        2.1.2 中段及后段驱动桥模块
    2.2 新型HMCVT结构特点
    2.3 新型HMCVT传动模式
        2.3.1 纯液压传动模式
        2.3.2 纯机械传动模式
        2.3.3 液压机械双流传动模式
    2.4 新型HMCVT传动模式切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传动特性分析
    3.1 HMCVT系统速比特性
    3.2 HMCVT系统液压功率分流比特性
    3.3 HMCVT系统传动效率特性
    3.4 HMCVT系统功率循环现象
    3.5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模型
        3.5.1 HMCVT仿真模型
        3.5.2 MT、HST和 HMT模式起步仿真
        3.5.3 HMCVT换挡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滑转率—阻力分级的拖拉机调速控制
    4.1 拖拉机滑转率
        4.1.1 滑转率定义
        4.1.2 滑转率大小影响因素
        4.1.3 拖拉机滑转率识别
        4.1.4 滑转率对拖拉机的影响
    4.2 拖拉机受力分析
        4.2.1 拖拉机作业阻力
        4.2.2 拖拉机驱动力
    4.3 基于滑转率分级拖拉机调速控制
        4.3.1 驱动轮滑转率分级
        4.3.2 拖拉机调速控制策略
    4.4 基于阻力分级的拖拉机最高生产率变速规律
        4.4.1 作业阻力分级
        4.4.2 MT传动模式变速规律
        4.4.3 HMT传动模式变速规律
        4.4.4 HST传动模式变速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MCVT系统调速执行机构控制
    5.1 HMCVT系统调速执行机构简介
        5.1.1 柴油机调速机构
        5.1.2 变量泵斜盘倾角
    5.2 YC4DK-58.8型柴油机特性分析
        5.2.1 柴油机的速度特性
        5.2.2 柴油机的万有特性
        5.2.3 柴油机工况点分析
    5.3 基于全局快速Terminal滑模算法的柴油机转速控制
        5.3.1 全局快速Terminal滑模算法简介
        5.3.2 系统模型及滑模控制器设计
        5.3.3 仿真分析
    5.4 基于前馈补偿滑模控制的泵排量控制
        5.4.1 前馈补偿滑模控制简介
        5.4.2 系统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5.4.3 控制器设计
        5.4.4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AMESim与 Simulink的 HMCVT系统联合仿真
    6.1 AMEsim与 Simulink联合仿真简介
    6.2 HMCVT仿真模型完善
    6.3 MT调速策略仿真
    6.4 HMT调速策略仿真
        6.4.1 滑转率分级仿真
        6.4.2 拖拉机最高生产率变速规律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基于QFD&MD的拖拉机产品设计方法改进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质量功能展开(QFD)
        1.2.2 模块化设计(MD)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拖拉机产品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拖拉机产品特点及发展趋势
        2.1.1 拖拉机产品特点
        2.1.2 拖拉机产品发展趋势
    2.2 拖拉机产品设计现状
    2.3 拖拉机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目标
        2.3.1 拖拉机产品设计存在问题
        2.3.2 拖拉机产品设计改进目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QFD的拖拉机产品用户需求分析
    3.1 质量功能展开(QFD)理论
    3.2 用户需求分析
        3.2.1 用户需求获取
        3.2.2 用户需求规划
    3.3 技术特征分析
        3.3.1 产品技术特征
        3.3.2 用户需求与技术特征关系矩阵
        3.3.3 技术特征排序与技术竞争性评估
        3.3.4 技术特征自相关矩阵
        3.3.5 技术特征目标值的确定
    3.4 质量屋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拖拉机产品模块化设计
    4.1 模块化设计(MD)总体构思
    4.2 模块划分驱动力及零部件相互关系
    4.3 产品模块质量屋的建立
    4.4 产品模块化的建立
        4.4.1 PTO作业模块
        4.4.2 牵引作业模块
        4.4.3 水田作业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拖拉机产品设计输入
    5.3 NW新型拖拉机模块化设计
    5.4 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履带拖拉机行走系的技术应用现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履带拖拉机概述
2 履带行走系概述
3 履带行走系分类及各类型的适用范围
    3.1 整体式台车行走系
    3.2 平衡式台车行走系
    3.3 独立台车行走系
4 国外履带拖拉机行走系的应用与发展
5 国内C1002履带拖拉机行走系的结构特点
6 结束语

(7)多功能散粮运输车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1.4 国内外粮食运输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
        1.4.1 国外粮食运输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
        1.4.2 国内粮食运输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创新点
2 多功能散粮运输车的结构设计
    2.1 多功能散粮运输车总体方案设计
        2.1.1 多功能散粮运输车工作原理
        2.1.2 三通型弯管设计
        2.1.3 垂直输粮筒旋转机构设计
        2.1.4 重心位置计算
    2.2 小麦、玉米籽粒力学特性试验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材料
        2.2.3 动滑动摩擦角
        2.2.4 休止角
    2.3 多功能散粮运输车主要性能结构参数
3 粮食输送系统的设计
    3.1 螺旋输送系统结构设计
    3.2 螺旋输送系统设计方法
    3.3 螺旋输送系统参数设计
        3.3.1 螺旋输送运动分析
        3.3.2 参数计算
4 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4.2 主要液压元件选型设计
        4.2.1 液压缸
        4.2.2 螺旋搅龙液压马达
        4.2.3 液压泵
        4.2.4 多路换向阀
        4.2.5 油箱
        4.2.6 液压管道
5 粮食输送系统离散元仿真与台架试验
    5.1 粮食输送系统离散元仿真试验
        5.1.1 EDEM介绍
        5.1.2 小麦模型建立与参数标定
        5.1.3 系统建模及分析
        5.1.4 创建颗粒工厂及边界
        5.1.5 加种状态搅龙转速、倾斜角度与输送量关系
    5.2 粮食输送试验系统建立
        5.2.1 粮食输送系统转速标定
    5.3 装粮状态搅龙转速与输送量试验
        5.3.1 试验目的与方法
        5.3.2 试验材料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加种状态搅龙转速和倾斜角度与输送量试验
        5.4.1 试验目的与方法
        5.4.2 试验材料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5 确定最佳转速
6 样机加工与试验
    6.1 加工装配要求
    6.2 使用说明
    6.3 多功能散粮运输车性能试验
        6.3.1 直线行驶性能试验
        6.3.2 满载行驶测试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

(8)旋耕刀三向工作阻力及耐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耕作部件工作阻力研究现状
        1.2.2 旋耕刀工作阻力研究现状
        1.2.3 旋耕机振动分析研究现状
        1.2.4 旋耕刀耐磨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旋耕刀工作土壤特征与动力学分析
    2.1 旋耕刀工作土壤特征
        2.1.1 土壤物理参数测定
        2.1.2 土壤力学参数测定
    2.2 旋耕刀动力学分析
        2.2.1 旋耕刀结构分析
        2.2.2 旋耕刀切土过程分析
        2.2.3 旋耕刀运动分析
        2.2.4 旋耕刀刃切土功耗分析
        2.2.5 旋耕作业力学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耕刀三向工作阻力特性试验研究
    3.1 试验装置设计
        3.1.1 土槽试验台设计
        3.1.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2 试验准备
        3.2.1 三维力传感器标定
        3.2.2 土壤调配
        3.2.3 土槽试验区段划分
    3.3 作业参数对三向工作阻力的影响
        3.3.1 试验因素确定
        3.3.2 因素水平及调控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4 正交优化试验
        3.4.1 试验方案
        3.4.2 结果与分析
    3.5 对比试验
        3.5.1 试验方案
        3.5.2 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旋耕刀三向工作阻力特性仿真分析
    4.1 离散元法
        4.1.1 基本理论
        4.1.2 接触模型
        4.1.3 应用软件
        4.1.4 仿真分析流程
    4.2 仿真模型构建
        4.2.1 旋耕刀逆向建模
        4.2.2 土壤颗粒微观参数
        4.2.3 土粒黏结模型
        4.2.4 EDEM仿真模型
    4.3 仿真模型验证
        4.3.1 轴向压缩验证试验
        4.3.2 土槽扭矩对比试验
    4.4 三向工作阻力仿真分析
        4.4.1 单刀受力仿真分析
        4.4.2 二向阻力比照试验
        4.4.3 作业参数对三向阻力最大值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旋耕刀耐磨性试验研究
    5.1 旋耕刀磨损机理
    5.2 旋耕刀磨损试验
        5.2.1 试验装置
        5.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3 耐磨方案设计与试验
        5.3.1 表面堆焊技术
        5.3.2 不同药皮成分堆焊涂层性能分析
        5.3.3 旋耕刀堆焊耐磨试验
        5.3.4 田间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发表
附录B 土壤含水率测量数据表
附录C 土壤紧实度测量数据表

(9)小麦宽苗带播前镇压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1.4 国内外小麦播种机械技术
        1.4.1 国外小麦播种机械技术
        1.4.2 国内外小麦播种机械技术
        1.4.3 黄淮海地区小麦播种机械化生产特点
        1.4.4 麦玉轮作生产模式
        1.4.5 小麦播前整地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创新点
2 小麦宽苗带播前平土镇压播种机的整体设计
    2.1 总体设计方案
        2.1.1 零部件选型和结构设计
        2.1.2 整机的主要工作参数
    2.2 关键零部件的设计计算
        2.2.1 镇压装置的设计
        2.2.2 螺旋叶片的设计
        2.2.3 受力分析
    2.3 播种机性能离散元仿真
        2.3.1 土壤物理参数的标定
        2.3.2 播种机建模及仿真参数选择
        2.3.2.1 颗粒交互模型选择
        2.3.2.2 仿真时长步长和物料颗粒参数选择
        2.3.2.3 仿真结果分析处理
3 田间试验
    3.1 试验内容
    3.2 试验场地
    3.3 试验数据采集
    3.4 试验数据分析
4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10)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与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电动车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3 电动拖拉机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动系统分析
    2.1 拖拉机机械传动整体分析
    2.2 离合器
    2.3 减速器总成
第三章 机组选型
    3.1 拖拉机参数选择
    3.2 旋耕机参数选择
        3.2.1 旋耕机选型
        3.2.2 旋耕机功率消耗匡算
    3.3 电机选择
        3.3.1 性能要求
        3.3.2 牵引功率
        3.3.3 功率计算
    3.4 SRM参数确定
第四章 传动系统设计
    4.1 传动系的结构设计
    4.2 传动装置参数匹配
    4.3 中央传动设计
    4.4 差速器设计
    4.5 差速锁设计
    4.6 最终传动设计
    4.7 动力输出传动设计
    4.8 独立操纵机构设计
    4.9 传动系统装配及注意事项
第五章 传动系仿真建模
    5.1 终减速齿轮分析
    5.2 后轮半轴分析
    5.3 三维模型
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四、推荐几种拖拉机的新型行走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轮履式机器人自行走控制系统研究[D]. 刘二溦. 燕山大学, 2021(0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功能自主导航农业机器人的研制[D]. 牛文琦.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3]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井窖制作机结构优化与试验[D]. 马雄位. 贵州大学, 2020(04)
  • [4]拖拉机新型双流传动系统传动特性与调速控制研究[D]. 高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5]基于QFD&MD的拖拉机产品设计方法改进及应用[D]. 赵传扬. 河南科技大学, 2019(07)
  • [6]履带拖拉机行走系的技术应用现状浅析[J]. 戚殿兴.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9(04)
  • [7]多功能散粮运输车的设计研究[D]. 张博洋.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8]旋耕刀三向工作阻力及耐磨性研究[D]. 熊平原.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9]小麦宽苗带播前镇压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D]. 张放.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10]电动拖拉机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D]. 李洋.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推荐几种拖拉机新型行走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