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围产期死亡分析

流动人口围产期死亡分析

一、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梅[1](2013)在《北京市门头沟区2002-2011年围产儿死亡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及研究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北京市门头沟区2002-2011年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围产儿死亡率7.04‰,死胎占66.26%,死产占6.75%,新生儿死亡占26.99%。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及死因为早产、胎儿畸形、妊娠并发症,死胎中以畸形、脐带因素为主,新生儿死亡以RDS及缺氧综合征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刘玉洁[2](2012)在《孕产妇系统保健与围产儿死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迁西县孕产妇系统保健与围产儿死亡情况。方法对2008~2011年迁西县妇幼卫生信息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常住(户籍本地及暂住一年以上非户籍)及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及围产儿死亡情况。结果(1)在同一年度内常住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明显高于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同一年度内常住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流动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围产儿死亡原因在各年度顺位顺序各不相同,但是整体分析出生缺陷、胎儿因素及母亲因素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4)4年间随着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呈现逐渐下降情况,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与围产儿死亡率之间具有负相关(r=-1.121,P﹤0.05)。结论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水平,重点加强流动孕产妇系统保健,是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关键。

徐艳,项瓯[3](2011)在《温州市鹿城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围产儿死亡率是反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医疗、卫生状况的综合性指标,与围产保健、产科、儿科医疗水平密切相关。为了能够准确了解鹿城区围产儿死亡发生情况,为政府部门制定可行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我们对2007—2009年鹿城区1 145例死亡的围产儿进行分析。

郑冬芳[4](2010)在《黄岩区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状况及其主要原因,比较与常住人口中的孕期保健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我区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结果: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死亡原因分类基本相同,但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相应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与健康教育,提高保健质量,使缺陷儿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缺陷儿出生。

项瓯[5](2010)在《浙江省温州市围产儿死亡监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浙江省温州市流动与当地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发生情况。方法按照浙江省围产儿死亡监测方案,由产科医师或新生儿科医师填写《围产儿死亡个案表》,每季度收集核对数据资料后,按月填写《监测医院分娩情况季报表》,对2006-2008年的数据资料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与当地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显着。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当地户籍人口;当地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较高,而流动人口中胎儿因素及胎盘因素比例较高。结论3年来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应加强宣教,提高流动人口保健意识,增加流动人口系统产检覆盖率,尽量避免早产低体重、胎盘早剥的发生,以降低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

金建萍[6](2009)在《无锡市惠山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无锡市惠山区流动人口中围产儿的死亡水平及其主要原因。方法:对无锡市惠山区2002~2006年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围产儿死亡有明显差异。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的孕期保健覆盖率低。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畸形、早产、脐带因素、原因不明等。结论:制定并采取相应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于莎[7](2009)在《171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6.10~2008.9期间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围产儿死亡提供线索和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的围产保健工作提供相关资料,寻找应对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照山东省围产儿死亡监测方案的要求统计围产儿数,收集2006.10~2008.9期间齐鲁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围产儿总数,围产儿死亡人数。数据采用SPSS11.0系统计软件包进行收集、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方法为x2检验。结果:1.2006.10~2008.9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分娩人数为5476人,其中多胎妊娠128例,共出生围产儿5541例,其中围产儿死亡171例,围产儿死亡率为30.86‰,其中死胎128例,死产1例,早期新生儿死亡42例,死亡率分别占23.10‰、0.18‰、7.58‰,构成比分别为74.85%、0.58%、25.73%。2.围产儿死亡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本文按照山东省围产儿死亡监测的方案,将死亡因素分为:母亲因素、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胎儿因素、新生儿疾病、出生缺陷疾病;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前四位的死亡原因顺次为:出生缺陷疾病,母亲因素,早产,胎盘及脐带因素。3.与围产儿死亡相关的影响因素:①季节因素:第一季度出生的围产儿死亡率为34.31‰,第二、三、四季度出生的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29.73‰,第一季度与其他三个季度出生的围产儿死亡率相互比较,其发病危险率最高,但在统计学上差异没有显着性(x2=0.72,p>0.05)。②围产儿死亡与产母年龄的关系:产母年龄≥35岁、30~34岁、25~29岁、<25岁孕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60.78‰,32.56‰,20.07‰,56.34‰,进行组间比较,产母年龄25~29岁孕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与产母年龄<25岁孕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x2=24.91,p<0.05);产母年龄25~29岁孕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与产母年龄30~34岁孕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亦有显着性差异(x2=6.66,p<0.05);产母年龄25~29岁孕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与产母年龄≥35岁孕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50,p<0.05),故推断25~29岁为最佳的生育年龄。③围产儿死亡与产母户籍的关系:母亲户口为本省本市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9.94‰,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03.3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61,p<0.005)。城镇人口围产儿死亡率18.65‰,农村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为83.98‰,围产儿死亡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20.20,p<0.005)。④围产儿死亡的性别差异:死亡围产儿性别进行比较,男婴围产儿死亡率为31.51‰,女婴围产儿死亡率为29.77‰,男婴死亡率高于女婴,但没有统计学差异(x2=0.14,p>0.05)。⑤不同分娩孕周对围产儿死亡率的影响:足月产围产儿死亡率为0.41‰,早产围产儿死亡率为68.7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99,p<0.005)。⑥不同体重围产儿死亡率的比较:出生体重<2500g的围产儿其死亡率为55.17‰,出生体重≥2500g的围产儿其死亡率为0.5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4.15,p<0.05)。⑦不同胎数围产儿死亡率比较:单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为27.49‰,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为124.3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4,p<0.005)。结论:目前我院的围产儿死亡率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畸形在围产儿死亡中占主要原因。围产儿死因类别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母亲户籍、分娩孕周、低体重儿、多胎妊娠等因素。不同的死因类别其影响因素不同。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死因类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麦青[8](2008)在《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王衡,毛亚飞[9](2008)在《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舒信显,孙香玲[10](2007)在《本地与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文中认为

二、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门头沟区2002-2011年围产儿死亡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在2002-2011年10年间共监测围产儿23 169人,围产儿死亡163人,平均围产儿死亡率为7.04‰。
    2.2
    2.3 出生缺陷是造成门头沟区围产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均占到户籍和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的前两位。
    2.4 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
3 讨论

(2)孕产妇系统保健与围产儿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008~2011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比较
    2.2 2008~2011年围产儿死亡率比较
    2.3 2008~2011年围产儿死亡原因比较
    2.4 孕产妇系统管理量表与围产儿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黄岩区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产儿死亡率比较 见表1。
    2.2 围产儿死亡原因及顺位比较 见表2。
    2.3 围产儿死亡孕期保健情况 见表3。
3 讨论

(5)浙江省温州市围产儿死亡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006-2008年温州市围产儿死亡发生率及其变化趋势
    2.2 流动与当地户籍围产儿死亡情况比较
    2.3 流动与当地户籍围产保健情况比较
    2.4 流动与当地户籍人口孕母文化程度比较
    2.5 流动与当地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状况比较
    2.6 流动与当地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及顺位比较
    2.7 流动与当地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比较
3 讨论

(6)无锡市惠山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2002~2006年惠山区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率的比较
    2.2 2002~2006年惠山区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构成比
    2.3 2002~2006年惠山区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比较
    2.4 2002~2006年惠山区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的孕妇孕期接受围产保健情况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率
    3.2 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
    3.3 流动人口的孕妇孕期保健情况
    3.4 对策探讨
        3.4.1 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
        3.4.2 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宣教力度
        3.4.3 政府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7)171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死因分类
2 结果
    2.1 围产儿死亡情况
    2.2 2002-2006年东城区流动人口和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构成比
    2.3 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的孕妇孕期保健情况
    2.4 2002-2006年东城区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及构成比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
    3.2 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构成比
    3.3 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情况
    3.4 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

(9)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方法
结 果
    1 两组围产儿死亡情况比较
    2 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
        2.1 孕产妇情况
        2.2 围产儿死亡情况
    3 两组围产儿死亡分类及顺位比较
    4 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
讨 论

(10)本地与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围产儿死亡率
    2.2 本地与外来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的孕产妇产前检查情况
    2.3 围产儿评审结果
    2.4 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围产儿死因构成比
3 讨论
    3.1 围产儿死亡率
    3.2 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
    3.3 干预措施
        3.3.1 提高产前检查率, 杜绝院外分娩
        3.3.2 强化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
        3.3.3 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宣传
        3.3.4 政府救助, 开设经济产房

四、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门头沟区2002-2011年围产儿死亡回顾性分析[J]. 张红梅.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3(Z1)
  • [2]孕产妇系统保健与围产儿死亡分析[J]. 刘玉洁. 现代预防医学, 2012(23)
  • [3]温州市鹿城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 徐艳,项瓯. 上海预防医学, 2011(10)
  • [4]黄岩区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分析[J]. 郑冬芳. 中国妇幼保健, 2010(10)
  • [5]浙江省温州市围产儿死亡监测分析[J]. 项瓯. 疾病监测, 2010(02)
  • [6]无锡市惠山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 金建萍. 中国妇幼保健, 2009(34)
  • [7]171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D]. 于莎. 山东大学, 2009(05)
  • [8]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J]. 麦青.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06)
  • [9]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J]. 王衡,毛亚飞. 浙江预防医学, 2008(02)
  • [10]本地与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 舒信显,孙香玲. 中国妇幼保健, 2007(21)

标签:;  ;  ;  ;  ;  

流动人口围产期死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