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基础护理中增加睡眠评估的探讨

关于在基础护理中增加睡眠评估的探讨

一、在基础护理中增加睡眠评估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郭艳荣,吴景芳,张伊倩,曹婷,程美芳,张玉梅[1](2021)在《高职护理项目化教学设计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从临床教学实习现状出发,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对上海某院校2017级护生基础护理技术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探讨项目化教学设计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上海市某院校护生为研究对象,将2015级在全体护生171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进行培养,2017级全体护生231名作为观察组,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培养,通过比较两组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对基础护理技术项目化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体评价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能够更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具有较好的人际沟通与团队精神,在遵守规章制度及人际沟通、团队精神上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含无菌技术)考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项目化教学操作规范化的实施,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高职护生职业素质、专业理论与技能均有一定的提升,项目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基础护理技能,有助于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增强人际沟通与团队精神,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王小丽[2](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非药物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和分析,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方法: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构建。通过课题组前期对急性期PSF患者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以及PSF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分析,以文献检索、系统评价PSF非药物干预措施为循证依据,结合症状管理理论制定干预方案初稿,然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修订干预方案,再通过预试验对干预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形成最终完整版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PSF(FSS≥36分)研究对象,采用SPSS22.0软件,计算随机数生成器将纳入的12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干预方案。入院的24小时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相关资料;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时分别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结果:第一部分:经过文献检索后,最终系统分析了23篇文献,对18篇RCT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质量评估结果均为B级。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了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初稿:(1)干预对象:急性期诊断为PSF患者;(2)实施者:经培训合格的护士;(3)干预的时间:共4周,1次/d,20~30min/次;(4)干预场所:神经内科病房;(5)干预的内容:症状评估、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运动干预、睡眠管理和饮食指导。将构建的干预方案初稿设计为Delphi专家咨询问卷,遴选广东、重庆、安徽和辽宁地区,在神经学科、康复医学科、心理学科、临床护理等领域的20名专家参与Delphi专家咨询。两轮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Cs)为0.80,专家的判断依据(Ca)为0.93,专家群体权威系数(Cr)为0.87。两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ⅹ2=17.64,P=0.003)和0.21(ⅹ2=21.12,P=0.001);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0(ⅹ2=61.78,P=0.001)和0.11(ⅹ2=72.15,P<0.001)。两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大于4.0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最终形成6个一级指标和52个二级指标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修改稿。对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预试验,患者的反馈验证干预内容是可行的、有效的,操作起来是安全的、可靠的;并形成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共109例研究对象完成了4周的干预措施;试验组55例,对照组54例。在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以及SS-QO量表每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2周、干预4周后,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集分析(PP)结果显示,试验组在F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ITT结果显示,两组在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仅维度思维得分无差异(P>0.05)。(3)ITT和PP两种方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在组内效应(基线、干预2周、干预4周)、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组间效应(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所有维度得分组内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T结果显示:维度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度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不同干预措施对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个性、视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ITT和PP两种方式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发生显着性改变(P<0.05)。除了维度思维、视力得分在干预2周和干预4周无差异(P>0.05),其余维度均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P<0.05)。结论:(1)通过系统评价分析PSF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能为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疲劳水平构建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2)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性干预方案能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疲劳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

姚祺雯[3](2021)在《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构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泰勒原理为框架,以民政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19版)》为内容核心,构建融合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以期开发更规范、更具人文关怀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总结国内外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需求,以民政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织包括56项具体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讲授法、示教法、情景模拟及视频播放等教学方式,共计130学时;评价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考核法等。其中目标中单列一项“学员能够将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内化到职业活动中”,课程内容及组织和评价均将从文献总结归纳而来的“以人为中心”理念的内涵和实践应用策略贯穿其中。(2019版)》为内容核心,依据泰勒原理四要素——课程目标、内容、内容的组织及评价,初步构建融合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然后通过Delphi法,对15名养老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确立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0和0.867,均>0.70;第2轮咨询条目的变异系数在0.000~0.234之间,均小于0.25;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W分别为0.123、0.048(P<0.01),专家函询意见协调性较好,研究结果较为可信。最终形成的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其培训目标包含素养、知识、技能领域的4项目标,共16项具体培训规格,其中素养目标包含6项,知识包含5项,技能包含5项;内容包含5个模块共21项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包括56项具体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讲授法、示教法、情景模拟及视频播放等教学方式,共计130学时;评价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考核法等。其中目标中单列一项“学员能够将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内化到职业活动中”,课程内容及组织和评价均将从文献总结归纳而来的“以人为中心”理念的内涵和实践应用策略贯穿其中。结论:本研究在系统文献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19版)》为内容核心,以泰勒原理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要素为框架,构建了融合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将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融入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在培训中体现以人为中心照护的人格、了解老年人、培养关系、自主权和选择以及舒适护理的内涵,完善了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邓传耀[4](2021)在《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构建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为ICU护理教育、管理者开展护理人员疼痛、躁动、谵妄、制动、睡眠中断(Pain、Agitation、Delirium、Immobility、Sleep Disruption,PADIS)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提升ICU护士综合管理重症患者PADIS的能力。研究方法成立研究小组,运用文献研究法构建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初稿;运用Delphi Method(德尔菲法)通过两轮专家信函问询方式收集专家意见,综合指标筛选标准与函询专家意见,确定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终稿;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确定每级指标的重要性,并按由大到小进行指标排序。研究结果(1)专家参与度及积极性:第一轮专家信函问询中,通过微信问卷星形式共发放有效问卷17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100%,其中4名函询专家对问卷中相关内容及指标条目提出修改建议或意见;第二轮专家信函问询中,与第一轮问询方式类似,共通过相同函询形式发放问卷17份,回收问卷1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100%。微信及其他联系方式信函问询过程中,专家对信函问卷给予了积极回复,说明函询专家对ICU护士 PADIS管理研究的积极性较高。(2)专家权威程度:第一轮函询的判断系数为0.935,熟悉程度为0.771,权威系数为0.853,权威系数大于0.70,表明函询专家权威程度高。(3)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两轮专家函询所构建的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4项与三级指标58项。一级指标分别为PADIS知识、PADIS技能、PADIS综合运用能力;二级指标分别为镇痛知识,镇静知识,谵妄知识,约束知识,早期活动知识,睡眠中断知识,镇痛评估与监测,镇静评估与监测,谵妄预防,监测与护理,早期活动,睡眠中断预防、治疗与护理,把握护理重点的能力,评判性护理思维,人文关怀与护理。第二轮专家函询的结果,一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处于3.88~4分之间,变异系数处于0~0.086之间,满分率在88.2%~100%之间;二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处于3.59~3.94分之间,变异系数处于0.062~0.215之间,满分率在58.8%~94.1%;三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处于3.53~3.88分之间,变异系数处于0.086~0.221之间,满分率在41.2%~88.2%之间。(4)各级指标权重:3项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PADIS知识(0.493)、PADIS技能(0.196)、PADIS综合运用能力(0.311)。14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镇痛知识(0.043)、镇静知识(0.034)、谵妄知识(0.024)、约束知识(0.024)、早期活动知识(0.060)、睡眠中断知识(0.060)、镇痛评估与监测(0.013)、镇静评估与监测(0.009)、谵妄预防、监测与护理(0.007)、早期活动(0.005)、睡眠中断预防、治疗与护理(0.004)、把握护理重点的能力(0.039)、评判性护理思维(0.019)、人文关怀与护理(0.039)。研究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运用严谨完善的科学研究方法,使指标内容真实完整、研究结果合理可靠。改指标体系能够为我国ICU护理管理者及教育者开展ICU护士对患者PADIS的综合管理能力的培训提供理论依据。(2)该培训指标体系,针对我国ICU护士普遍存在的PADIS知识缺乏问题,将PADIS知识培训作为培训体系重中之重,可完善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理论框架,不断提升我国ICU护士对患者PADIS的综合管理水平。

肖云久[5](2021)在《基于胜任力视角的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分层培养模式构建》文中认为目的引入胜任力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借助各大数据库网站查找国内外关于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相关文献,以此为依据探索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分层培养模式构建,为中医护理养老人才的规范化培训,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法初步拟定专家函询问卷。查阅国内外关于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方法的相关文献,初步制定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分层培训专家函询问卷。2.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课题组内开展头脑风暴,课题组成员积极表达对研究问题的看法,发表对查阅的相关文献的建议,逐步完善专家函询问卷。3.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护理教育、养老护理、护理管理及临床护理相关专家进行两轮函询。选择18位专家对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分层培训模式进行咨询,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确立了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分层培养体系。4.将函询的专家结果录入Excel表格,运用SPSS 23进行数据分析。用频数和构成比来描述专家的基本情况,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系数分别用问卷回收有效率和权威系数Cr来描述,用肯德尔协调系数W来描述专家的协调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变异系数(CV)以及满分率来描述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结果1.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后,18名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专家积极性分别为94.7%和83.33%,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是0.8775和0.8715,第一轮初级培训模式的变异系数为00.236,中级培训模式的变异系数为00.132,高级培训模式变异系数为00.159;第二轮初级培训模式的变异系数为00.155,中级培训模式的变异系数为00.126,高级培训模式变异系数为00.086。专家协调程度经检验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了初级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42个;中级培训模式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45个;高级培训模式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49个。结论1.本研究遴选的专家积极性高,权威系数较高,协调程度也较高,使得研究所得结果真实可靠。2.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确立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的分层培养模式体系,优化了养老护理资源的结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为养老护理教育者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以及培养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

朱士菊[6](2020)在《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安宁疗护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制定其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安宁疗护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小组会议法,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法,便利抽样选取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安宁疗护知识问卷(The Palliative care Quiz for Nursing)和安宁疗护知识需求问卷(自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结果1.形成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包括5种:专业护理能力、护理评估与决策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护理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依据该框架制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包括6个维度,18个条目。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评分为8.77±2.17分,准确率为43.85%;高职护生知识问卷的平均分是8.77±2.17分,平均正确率为43.85%,安宁疗护三个维度平均得分为维度一(安宁疗护哲理和原则)1.89±1.01分、平均正确率47.25%,维度二(症状控制)6.09±1.72分、平均正确率46.85%,维度三(心理及社会支持)0.80±0.74分、平均正确率26.67%。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需求较高前五位的依次为:疼痛症状的护理2.91±0.38分、安宁疗护的理念及发展2.89±0.39分、基础护理技术2.88±0.40分、死亡教育2.85±0.41分、安宁疗护的伦理与法律2.81±0.42分,需求较低后五位的依次为:安宁疗护科学研究1.88±0.74分、安宁疗护教学与实践指导2.03±0.80分、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2.09±0.83分、居丧照护2.58±0.46分、灵性照护2.60±0.45分。根据调查结果,调整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知识条目,调整为4个维度,15个条目。3.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雏形,包括一级指标4项(安宁疗护概论、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55项。4.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确立邀请22位专家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85,两轮专家咨询结果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04、0.386,P<0.001,确立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48项。结论1.高职护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的形成,指导制定了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符合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的要求。2.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与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表明护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安宁疗护相关知识的必要性,依据学习需求结果,调整了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3.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48项,为安宁疗护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余丹[7](2020)在《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对于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使用移动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延续护理的态度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以期利用新兴移动信息技术,依托医联体区域内的卫生资源,为MHD患者提供全程、实时和专业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并为今后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关MHD患者延续护理相关文献资料,为平台模块内容构建提供理论来源。2.质性研究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探索分析MHD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同时探讨MHD患者对不同延续护理形式的偏好,获取患者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建议。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在文献指南查阅、质性访谈研究、软件功能荟萃分析和课题组讨论等的基础之上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模块内容进行论证和修订。分别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肾病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卫生信息学和社区卫生服务6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函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分别发出专家咨询问卷20份和18份,要求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4.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6.0统计分析两轮专家函询指标评分的均数、标准差、满分比、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课题小组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讨论确定两轮指标的增减或修改,最终确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结果:1.通过质性研究剖析MHD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和平台使用态度、建议等,共得出6个主题:(1)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的需求;(2)健康指导需求;(3)医患沟通需求;(4)社会或家庭支持的需求;(5)延续护理方式需求多样化,以电话和网络方式为主;(6)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使用意愿较高,希望信息平台符合需求。2.在前期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指南和相关成果对比以及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77个。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82个。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100%,给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27.78%,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5;两轮函询后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1.22%,可行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4.77%,kendal1和谐系数波动在0.3010.4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需求,合理利用医院、社区等卫生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无缝隙式延续护理服务,以期延长MHD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82项。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代表性和权威性,且专家积极性较好,专家意见也较为协调集中,由此构建的模块内容是科学可靠的,为下一步信息平台的开发和研发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依据。

高上晴[8](2020)在《基于情境理论下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医疗照护的服务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激增,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病症的长期性和认知受损导致患者出现生活能力下降,身体衰退、心理异常等问题,需要照护者长期的照护。与此相对应,患者和患者家属对疾病的医疗照护需求越来越大。面对医疗照护服务下患者的需求,虽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疾病照护,但是医院存在环境封闭、人员杂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并不利于患者长期的照护。本课题研究基于设计思维,运用服务设计和情境理论,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医疗照护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将情境感知带入服务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运用,延伸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基于本课题涉及到的人、物和环境,划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的情境因素,构建了用户、物理、社会和活动四类情境。运用这四类情境因素分析的框架,以北京XX医院作为调研案例,对患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并根据调研出现的问题进行挖掘,得出患者显性和隐性的需求,构建患者需求模型。在研究的下一个阶段,通过需求进行设计策略输出,针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医疗照护,构建一套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兼顾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服务系统,来解决照护问题和忧化现有的服务内容。对此,也为相关研究者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照护研究提供参考。

梁好[9](2020)在《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各领域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的理解与建议,初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2.对初步构建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修订,删除与补充,并确定各层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回顾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研究现状,广泛收集相关条目形成条目池,并基于文献研究结果,召开专家会议确定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随后基于前期研究理论框架,于2019年6月~9月,对各领域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结合访谈结果对前期文献研究所得内容进行验证与补充,初步构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标准体系进行筛选与修改,确定体系内容,最终运用优序图法和重要性赋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结果:1.通过对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工作的12名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深入访谈,结合前期文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包括3个层级,各层级均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实践级30个,胜任实践级47个,高级实践级54个。2.共18名老年护理专家参与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判断系数,权威程度分别为0.867,0.961,0.914,两轮咨询各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介于0.00~0.31和0.00~0.27,两轮各层级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介于0.091~0.824和0.084~0.778(P<0.05),最终确定了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包括3个层级,均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实践级31个,胜任实践级39个,高级实践级49个。3.基础实践级,胜任实践级与高级实践级的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专业素养(0.3611,0.3519,0.3148),专业实践(0.3889,0.3519,0.3519),专业发展(0.2500,0.2963,0.3333)。各层级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法律与伦理(0.1204,0.1155,0.1038),评判性思维(0.1162,0.1169,0.1061),专业知识(0.1246,0.1195,0.1049),临床实践(0.1321,0.1173,0.1191),安全管理(0.1306,0.1186,0.1177),沟通与咨询(0.1262,0.1160,0.1151),质量管理(0.0652,0.0769,0.0840),领导与教育(0.0585,0.0716,0.0850),专业学习(0.0702,0.0769,0.0831),科研创新(0.0560,0.0708,0.0812)。结论:1.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质性访谈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了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共包括基础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1个)、胜任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9个)和高级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9个)。并根据优序图法和重要性赋值法确定了各层级指标的权重。2.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构建为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培训方案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为护理管理者对临床护士开展老年护理能力分层规范化培训,考核及评价提供依据。

牛萌[10](2020)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银川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构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提供部分参考依据。2.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通过信效度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及可行性,为发现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个性化健康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健康管理主要内容,逐步完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流程。方法1.问卷调查法:采用科研小组设计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银川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306名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2.专家咨询法:以“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健康观为理论依据,参考前期基线调查结果,构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雏形。运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科研小组成员根据专家意见及剔除要求对各级指标进行修改及完善,构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3.层次分析法:以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重要性评分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值与组合权重值。4.统计学分析法:根据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结果1.306名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方面均存在健康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7个健康问题归纳为躯体症状、跌倒风险、家庭支持、生活满意度、生活习惯、社会支持、抗压能力、坚持锻炼情况8个方面,为后期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本研究共完成两轮专家咨询,其中17位函授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提出修改建议的专家分别为58.8%和29.4%。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9,判断系数分别为0.95和0.96,熟悉系数均为0.8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咨询中各级指标的算术均数分别为3.535.00和1.185.00。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咨询中变异系数<0.25的指标占比分别为81.63%和94.62%。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3和0.300(P<0.05)。最终构建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85项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63项。3.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身体状况评估(0.211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精神心理状况评估(0.3118)、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知识、信念、行为状况评估(0.3118)、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状况评估(0.064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社会状况评估(0.1009)。4.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信度采用克朗巴赫系数表示,其中总体Cronbach’sα为0.980,85项指标的Cronbach’sα为0.6650.944。效度采用内容效度表示,其中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21.00,总体指标体系内容效度(S-CVI)为0.93。结论1.银川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方面均存在一定健康问题,我们需重点关注患者的躯体症状、跌倒风险、家庭支持、生活满意度、生活习惯、社会支持、抗压能力、坚持锻炼情况。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覆盖内容较为科学、全面,各级指标权重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准确性,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社区护理发展现状,有助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管理。17位函授专家的权威性、代表性及积极性均较高,且对研究内容的熟悉程度较高,专家意见较为集中,研究结果可靠。

二、在基础护理中增加睡眠评估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基础护理中增加睡眠评估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护理项目化教学设计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效果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高职护生职业素质的比较
    2.2 两组高职护生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比较
3 讨论
    3.1 项目化教学实施操作规范化有助于提高护生专业理论水平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
    3.2 项目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护生人际沟通与团队精神
    3.3 项目化教学有助于使护生遵守规章制度,从而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2)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脑卒中后疲劳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文献回顾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初稿
    三、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德尔菲专家咨询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四、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临床可行性预试验
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临床实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1 Cochrane协作网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附件2 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3 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件4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附录6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附件7 改良Rankin评分表
附件 8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定(GCS)
附件9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
附件10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
附件11 ADL评定量表
附件12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
附件13 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
附件14 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中译本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构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化养老逐渐成为养老必然趋势
        1.1.2 养老护理员职业素质亟待改善
        1.1.3 国家政策对养老护理员培训的支持
        1.1.4 养老护理员培训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泰勒原理
        1.2.2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目标
        1.2.3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内容
        1.2.4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内容的组织
        1.2.5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评价
        1.2.6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定义
        1.2.7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
        1.2.8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护理员培训中的应用
        1.2.9 《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19 版)》
        1.2.10 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初步构建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2.1 总结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内涵及其在养老护理员照护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2.1.1 研究方法
        2.1.2 研究过程
        2.1.3 研究结果
    2.2 总结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需求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过程
        2.2.3 研究结果
    2.3 初步构建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过程
        2.3.3 研究结果
第三章 完善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3.1 研究方法
    3.2 专家函询过程
        3.2.1 设计函询问卷
        3.2.2 遴选专家条件
        3.2.3 专家函询数据处理
    3.3 专家函询结果
        3.3.1 专家一般资料
        3.3.2 专家积极程度
        3.3.3 专家权威程度
        3.3.4 专家协调程度
        3.3.5 专家函询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课程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4.2 培训课程的内容分析
        4.2.1 培训目标
        4.2.2 培训内容
        4.2.3 培训内容的组织
        4.2.4 培训评价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5.2.1 本研究创新点
        5.2.2 本研究局限性
    5.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护理员照护能力培训中的应用进展
    1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概述
        1.1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概念
        1.2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内涵
    2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护理员照护能力培训中的应用
        2.1 生活照护能力培训
        2.2 沟通能力培训
        2.3 痴呆症精神行为症状管理能力培训
    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第一轮函询问卷
附录二 “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第二轮函询问卷
附录三 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致谢
本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PADIS
        1.4.2 权重及权重系数
        1.4.3 德尔菲法
        1.4.4 层次分析法
        1.4.5 比例分配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PADIS的概念、内部联系以及不良影响
        2.1.1 PADIS的概念
        2.1.2 PADIS的内部联系及不良影响
    2.2 在重症患者中实施PADIS的管理
    2.3 重症患者中实施PADIS管理存在的障碍
    2.4 国内外对护士进行患者PADIS管理培训的现状
        2.4.1 对护士进行患者PADIS管理培训的国外研究现状
        2.4.2 对护士进行患者PADIS管理培训的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全面性原则
        3.1.3 客观性原则
        3.1.4 可操作性原则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德尔菲法
        3.3.3 层次分析法
    3.4 技术路线图
    3.5 培训体系基本架构的构建
        3.5.1 课题组组成
        3.5.2 评价指标的初选
        3.5.3 选择专家
        3.5.4 设计专家函询问卷
        3.5.5 实施专家函询
        3.5.6 统计学分析
        3.5.7 伦理学原则
    3.6 质量控制
        3.6.1 选择专家阶段
        3.6.2 专家函询阶段
        3.6.3 资料录入阶段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4.2 专家的积极系数
    4.3 专家权威程度
        4.3.1 专家判断系数
        4.3.2 专家熟悉程度
        4.3.3. 专家权威程度
    4.4 专家函询的结果以及意见整理
        4.4.1 第一轮函询结果分析
        4.4.2 第二轮函询结果分析
第五章 各指标权重分析
    5.1 构建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图
    5.2 构造判断矩阵
        5.2.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5.2.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5.3 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
    5.4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5.5 确定三级指标权重
    5.6 确定各级指标的组合权重
第六章 讨论
    6.1 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6.1.1 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科学性强
        6.1.2 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可靠性高
        6.1.3 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覆盖面广
    6.2 专家函询结果分析与权重分析
        6.2.1 一级指标分析
        6.2.2 二、三级指标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胜任力视角的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分层培养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1.理论依据
        1.1 胜任力理论
        1.2 成人学习理论
    2.概念界定
        2.1 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
        2.2 胜任力
        2.3 培养模式
第三章 拟定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专家函询问卷
    1.成立课题组
    2.文献研究法
    3.头脑风暴法
    4.确定专家函询问卷
第四章 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培养模式构建
    1.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实施
        1.1 咨询专家人数确定
        1.2 咨询专家的纳入标准
        1.3 第一轮专家咨询
        1.4 第二轮专家咨询
        1.5 指标筛选标准
        1.6 函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7 数据处理
        1.7.1 函询专家的基本资料分析
        1.7.2 专家积极性分析
        1.7.3 专家权威性分析
        1.7.4 专家协调程度分析
    2.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
        2.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2.1.1 专家一般资料
        2.1.2 专家积极系数
        2.1.3 专家权威程度
        2.1.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2 专家函询结果
        2.2.1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2.2.2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3.讨论
        3.1 研究可行性和科学性分析
        3.1.1 专家的代表性分析
        3.1.2 专家的积极性分析
        3.1.3 专家的权威程度分析
        3.1.4 专家意见一致性分析
        3.2 构建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的意义
        3.3 构建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的内容
        3.3.1 培养目标
        3.3.2 培养过程
        3.3.3 培养评价
        3.3.4 不同层次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的准入标准
第五章 创新与不足
    1. 创新与特色
    2. 局限性
第六章 结论
    1.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培养模式指标确立
    2.基于胜任力视角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分层培训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综述 养老护理员分层培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安宁疗护的内涵
        1.2 安宁疗护的发展
        1.3 安宁疗护中的护理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课程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2.1 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
        2.2 需求分析模式
    3 课题技术路线及设计方案
        3.1 技术路线
        3.2 课题设计方案
第二章 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研究
        1.2 专家小组会议
    2 研究结果
        2.1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
        2.2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知识条目
    3 讨论
        3.1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
        3.2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知识条目
第三章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现状与学习需求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选取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资料统计分析
        2.3 预调查
        2.4 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现状
        3.3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的学习需求
        3.4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条目的修订
    4 讨论
        4.1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现状
        4.2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的学习需求
        4.3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条目
第四章 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1 初步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2 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2.1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2.2 质量控制
        2.3 研究结果
    3 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4 讨论
        4.1 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评估
        4.2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专业性分析
        4.3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意义
第五章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
        1.2.2 移动医疗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1.2.3 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相关概念
        1.3.1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1.3.2 延续护理(Transitional Care,TC)
        1.3.3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模式
        1.3.4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Health)
        1.3.5 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
    1.4 理论依据
        1.4.1 奥马哈系统(Omaha System)
        1.4.2 慢性病保健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
        1.4.3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1.4.4 信息论
第2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2.1 成立课题小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2.3.2 访谈结果
    2.4 讨论
        2.4.1 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4.2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2.4.3 增强家庭、社会支持力度,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2.4.4 对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启示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
    3.1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初步形成
        3.1.1 前期研究结果分析
        3.1.2 理论应用
        3.1.3 相关指南参考
        3.1.4 软件功能荟萃
        3.1.5 小组讨论法
    3.2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3.2.1 选择函询专家
        3.2.2 编制函询问卷
        3.2.3 专家函询流程
        3.2.4 模块指标筛选标准
        3.2.5 统计分析方法
    3.3 偏倚及质量控制
        3.3.1 研究设计阶段
        3.3.2 研究实施阶段
        3.3.3 数据处理阶段
    3.4 研究结果
        3.4.1 专家基本情况
        3.4.2 专家积极性
        3.4.3 专家权威程度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3.4.6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结果
        3.4.7 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的最终确立
    3.5 讨论
        3.5.1 研究方法的评价
        3.5.2 专家构成分析
        3.5.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5.4 平台模块修订说明
        3.5.5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3.5.6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3.5.7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意义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性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基于情境理论下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医疗照护的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情境理论研究现状
        1.3.2 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1.3.3 AD患者住院照护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情境理论概述
        2.1.1 情境与情境感知的概念
        2.1.2 情境因素的划分
        2.1.3 情境感知系统
    2.2 服务设计理论概述
        2.2.1 服务设计的概念
        2.2.2 服务设计的原则
        2.2.3 服务设计的流程
        2.2.4 服务设计的工具
        2.2.5 服务设计中的情境理论
    2.3 阿尔茨海默症的相关概述
        2.3.1 阿尔茨海默症的概念
        2.3.2 AD患者的病理特征
    2.4 小结
3 情境介入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设计研究
    3.1 AD患者的医疗照护分析
        3.1.1 AD患者的生理特征分析
        3.1.2 AD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3.1.3 AD患者的医疗照护内容分析
        3.1.4 AD患者的医疗照护目标
    3.2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的情境划分
        3.2.1 用户情境
        3.2.2 物理情境
        3.2.3 社会情境
        3.2.4 活动情境
    3.3 情境在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设计中的价值探讨
        3.3.1 满足AD患者的医疗照护需求
        3.3.2 引导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设计的方向
    3.4 小结
4 AD患者在医疗照护服务下的需求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方案规划
        4.1.1 调研内容
        4.1.2 调研方法
    4.2 北京xx医院调研
        4.2.1 医院物理环境调研
        4.2.2 社会环境调研
    4.3 目标用户调研
        4.3.1 初步访谈
        4.3.2 目标用户行为观察
        4.3.3 深度访谈
    4.4 调研分析与总结
        4.4.1 调研情境分析
        4.4.2 用户需求总结
        4.4.3 设计方向的确认
    4.5 小结
5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的设计策略
    5.1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系统构建的设计原则
        5.1.1 把握用户需求权重,针对性开展服务内容
        5.1.2 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与AD患者的照护关系
    5.2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系统构建的设计策略
        5.2.1 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AD患者照护服务系统
        5.2.2 提供多元化多维度的照护服务内容
    5.3 面向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的设计构想
        5.3.1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5.3.2 AD患者医疗照护服务平台界面设计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XX医院生活设备信息表
附录B 早期AD患者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C 中期半自理AD患者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D 中期失能AD患者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E 晚期AD患者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F 深度访谈人员信息记录表
附录G 早期AD患者深度访谈表
附录H 护工深度访谈表
附录I 医护人员深度访谈表
附录J 患者家属深度访谈表
附录K 活动情境分析
附录L 医院环境分析
附录M 设备信息分析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护理能力
        二、老年护理能力
        三、能级进阶模式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标准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理论框架
        二、专家会议法
        三、现象学研究法
        四、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四节 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构建
        一、方法与步骤
        二、研究结果
        三、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确定
    第五节 讨论
        一、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分析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评价与权重分析
        三、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的意义
结语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概述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3.研究方法
    4.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现状调查
    1.对象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第三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组建科研小组
    2.拟定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雏形
    3.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4.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5.结果
    6.讨论
第四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层次分析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五章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2.效度检验
    3.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四、在基础护理中增加睡眠评估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护理项目化教学设计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J]. 郭艳荣,吴景芳,张伊倩,曹婷,程美芳,张玉梅.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21)
  • [2]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D]. 王小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构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D]. 姚祺雯. 河北大学, 2021(09)
  • [4]ICU护士对患者PADIS管理的培训指标体系构建[D]. 邓传耀. 山东大学, 2021(12)
  • [5]基于胜任力视角的中医护理养老护理员分层培养模式构建[D]. 肖云久.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D]. 朱士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D]. 余丹. 南昌大学, 2020(08)
  • [8]基于情境理论下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医疗照护的服务设计研究[D]. 高上晴.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9]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D]. 梁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10]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牛萌.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关于在基础护理中增加睡眠评估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