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果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一、果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仁华[1](2021)在《农田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约化农业生产虽然带来了较高的粮食产量,但也带来了土壤退化、生态多样性缺失等问题。为了减轻负面效应、提升可持续生产力,一些以循环减量为要素、环境友好的管理措施被大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如施用沼肥、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保留农田周围半自然生境等。农田土壤有机质和生物群落的演变及其复杂多维的互作关系,是农业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和难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尚未能就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形成系统性认知。本文以长期(10年以上)开展有机种植(EM)和常规种植(CM)的实际农田为研究对象,并对有植物篱等半自然生境的有机农田(EMH)予以关注,以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土壤微生物群落、线虫和蜘蛛群落为主要关注指标,分析在真实耕作环境中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DOM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有机管理、尤其是植物篱的种植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促进有机质的腐殖化。相较于CM,EM、EMH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提高了20%,DOM含量分别提升了38%和74%;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腐殖化指数升高,新鲜度指数下降,表明有机管理促进了土壤腐殖化,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稳定性。(2)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均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养分循环相关功能类群的丰度。与CM相比,EM及EMH土壤细菌群落均匀性升高,植物篱对这一提升有显着促进作用;不同处理下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子囊菌门等优势类群的组成有显着差异,细菌群落对植物篱的影响响应敏感,而真核微生物群落对有机管理的影响响应更为敏感;功能预测分析表明,EM、EMH土壤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化能异养和好氧化能异养功能丰度,表明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可能有助于提高养分利用率和作物生长。(3)有机管理和植物篱能够提高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改变线虫群落组成。营养类群与生态指数分析显示,相较于CM,EM、EMH表现为植食性线虫密度下降,食细菌和杂食/捕食性线虫密度升高,并显示出更高的多样性、结构指数、富集指数和线虫通路指数,表明土壤呈相对健康的状态,微食物网更依靠细菌分解途径且受干扰的程度低。(4)不同管理措施下农田蜘蛛群落结构显示较高的异质性,相较于CM,EM及EMH的香农指数分别提高了22%和37%,均匀度指数分别提高了27%和33%,表明采取有机管理和保留植物树篱等半自然生境是维持农田蜘蛛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措施。(5)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结构均与土壤DOM含量及组分呈现显着相关关系。Procrustes分析表明线虫群落与微生物群落和蜘蛛群落均有相似的分布格局,这可能暗示了管理措施对土壤食物网不同类群带来了类似的驱动力,这一驱动力可能与土壤DOM相关。综上所述,有机管理、保留植物篱等措施,能够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腐殖化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是提升农田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郝宝宝[2](2021)在《陕北风沙黄土区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文中认为自黄土高原实施人工植被建设修复生态环境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显着增强。土壤动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碳氮循环及土壤质量演变等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群落结构变化可以准确地反映出生境的优劣,但目前有关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交错带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对人工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榆林市榆阳区的巴拉素、红石峡、麻黄梁和鱼河峁为研究区域,调查不同生境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多样性和相似性,以及土壤环境因子状况,并以草地作为对照,旨在揭示人工林地建设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分析探讨不同人工林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耦合关系,为科学评估陕北风沙黄土区人工植被生态效益提供土壤动物学方面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动物类群以鞘翅目、蜘蛛目和膜翅目等广布种为主,地蜈蚣目、后孔寡毛目、蚰蜒目、等足目和蜚蠊目等稀有类群仅在少数样地出现。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中植食性动物占比最高,捕食性和杂食性动物次之,腐食性动物最低。(2)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呈现表层集聚特性,且与土壤环境因子(类型、质量)具有显着相关性,表现为黄绵土区高于风沙土区。随着人工林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及多样性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变得更为复杂。植被类型对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与组成及生态指数存在明显影响,其中,土壤动物的类群数、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油松>侧柏>樟子松>沙棘>草地。与草地相比,沙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种植人工林能够显着提升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3)相似性Jaccard指数分析表明: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群落表现为中等不相似或极不相似,动物群落的组成异质性较高。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样地间土壤动物种类、数量的变化因素除与植被类型和恢复年限有关外,还与地形等因素的差异有关,小生境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4)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动物的类群、密度和生物量显着相关(P<0.05),对动物群落的分布影响较大。蜘蛛目、半翅目、地蜈蚣目和革翅目等常见类群的分布受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影响较大;等足目和柄眼目的分布主要受p H、孔隙度、速效磷的影响较大;后孔寡毛目、直翅目和蚰蜒目的分布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和碱解氮的影响较大;鞘翅目的分布除与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呈正相关外,与其它土壤环境因子均呈负相关。

龙武赐,李天依,黎淳,谢冰一,任少鹏,金树权,宇振荣,刘云慧,段美春[3](2021)在《管理措施及土壤因子对5种农田生境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往的研究表明有机管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但在不同农业生境类型中是否都存在这个结论呢?基于此问题,本研究在一个多生境的有机管理农场与一个相邻的多生境常规集约化管理农区,采用陷阱法进行蜘蛛取样,对比有机和常规管理措施下大棚菜地、果园、稻田田埂、露天田块及农田边界等5种生境类型的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差异,并分析土壤因子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有机管理与常规管理的蜘蛛物种数没有显着差异,但有机管理的果园中蜘蛛个体数比常规管理的果园中多139%,且差异显着。同一管理措施下,仅常规管理农田区的农田边界蜘蛛个体数和物种数分别显着高于其他生境均值104%和59%。2)有机管理农场比常规管理农田的蜘蛛物种组成差异略大,且在有机管理下不同生境间的蜘蛛群落组成差异更明显。3)土壤因子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对蜘蛛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但对蜘蛛个体数和物种数没有显着影响,仅土壤Cu含量和蜘蛛个体数呈显着负相关。在本研究中虽然有机管理和土壤因子对蜘蛛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不同生境间管理强度、植被结构等差异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更大。因此,发展多种农业生境类型的有机农业可提升物种β多样性。同时,在常规集约化管理农区,保留农田边界等半自然生境、适当减少化肥和农药等投入、降低农田内部的管理强度、防止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措施均有助于保护蜘蛛多样性。

吴学峰[4](2020)在《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昆虫野花带是一种通过混播方式配置不同功能植物形成群落组合的缓冲带区域,主要建植在农田、果园、菜地、道路两侧、滨水带等边缘地带,为提升作物传粉效率、控制虫害等发挥着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城市和乡村中为传粉者、害虫天敌提供蜜粉源与生境,改善城乡生境质量,强化害虫天敌支持系统,减少农药使用,改良修复城市土壤,净化水源,抑制杂草等。欧美发达国家最早在集约化农业生产中应用昆虫野花带并制定生态补偿等政策;发展中国家的昆虫野花带仍处于发展初期,缺少实际应用。为了解昆虫野花带在中国的应用基础条件,在北京近郊与远郊展开非作物生境与实验地设计群落样方调查,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中节肢动物种类以及自然天敌功能团、传粉者功能团、害虫功能团以及中性昆虫功能团多样性分布的总体差异性与时序动态变化;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构与节肢动物功能团的相关性;花期物候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关系;传粉者功能团在群落中的取食范围及不同类群的共同食源,明确不同蜜粉源植物对于不同类群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分析花色、花量等植物关键功能性状与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研究为中国的昆虫野花带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开拓了非作物生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与设计的先河。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在京郊非作物生境设25个样点633个样方,调查得到草本植物共51科152属204种。不同农区和非作物生境类型生长的植物多样性不同。远郊浅山旱作农业区以及深山沟谷林果区非作物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最高,群落主要由本土植物构成,近郊是栽培植物群落占优势。林地、林缘生境中,中度干扰野生植物群落占总调查样点的61%;田埂及坡地生境中,56%的调查样点以中度干扰野生植物群落为主;道路及宅基地生境中,栽培植物为主,占72%;滨水生境中,40%的样点以低干扰野生植物群落为主。全部样方中共观测到传粉昆虫5目20科29属14691个,其中中华蜜蜂为主要传粉者,传粉者对于旋覆花、败酱、蓬子菜、长蕊石头花的平均访花频率最高,这四种植物是最具传粉者保育价值的本土草本植物。昆虫野花带实验地设8个原始样地和1个设计样地,共27个样方,共有植物20科38属42种,10次调查共观测到2纲10目65科100属109种节肢动物13450个。实验地昆虫野花带群落最多可容纳25种自然天敌、21种传粉者、9种害虫。在时序变化上,共计66.7%的昆虫野花带群落在5月达到了植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大值,此时传粉者功能团与植物物种丰富度有强相关性,5月后,各昆虫野花带群落传粉者功能团优势种时序变化间差别不大,西方蜜蜂及东方蜜蜂占据了所有季节实验地中核心传粉者地位,且随着昆虫野花带群落整体花期推进,资源可利用性渐次降低,传粉者功能团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明显先升后降趋势,而自然天敌及害虫功能团的多样性水平的趋势为5月略低,7-8月达到了观测峰值,推测与昆虫野花带群落盖度相关。以传粉者功能团为重点研究对象发现,昆虫野花带群落中蜜源植物及管状花冠和辐射对称花的植物被最多的传粉者类群所利用,其中,社会性蜂类的取食范围最大,生态位宽度达到了14.97,有25种蜜粉源植物都有被其觅食,其中优势物种为西方蜜蜂,其利用紫花甸苜蓿的个体比例高达0.11。蝇类与社会性蜂类共同取食资源种类在23种,占所有观测时段内蜜粉源植物总种数的92%。蝇类更偏好于白色花、社会性蜂类及食蚜蝇类更偏好于黄色、蓝紫色花,蝶类偏好于红色尤其是粉色的粉源植物,如美丽月见草等。大花量能吸引更多的社会性蜂类与食蚜蝇类,而小花量的植物能多为大花植物,更受蝶类、弄蝶类以及蛾类等鳞翅目昆虫喜好。京郊非作物生境中,栽培植物、本土植物对传粉者保育均有重要保护与应用价值,实验地的调查同时验证了植物多样性有助于提升传粉者等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花色、花量等关键功能性状也适用于非作物生境昆虫野花带植物的筛选。仅就传粉者功能团一项指标来看,朝阳、昌平等近郊非作物生境夏秋季植物种类单一,传粉网络结构不稳定,设计的昆虫野花带为传粉者提供了连续性的多样食源供应,具有强效的传粉服务功能,因此近郊地区可以首选昆虫野花带作为农地非作物生境的改造目标。

王明亮[5](2020)在《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圩坪寺村茶园为研究对象,探讨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015、1530 cm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合理认识覆盖作物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的未知。本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混播种植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EZ);黑麦草+早熟禾(Poa annua L)+红三叶+白三叶(Trifolium pratense)(SZ);黑麦草+红三叶+紫羊茅(Festuca rubra L)+毛苕子(Iicia villosa Roth)+波斯菊+白三叶+早熟禾(Cosmos bipinnata Cav)+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BZ),自然留草为对照(CK)。综合分析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总孔隙度、土壤酶活性、平均重量直径(MWD)、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田间持水量、几何平均直径(GMD)、含水量、微生物及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指数(Richness index)、均匀度指数(Shannon index)和优势度指数(McIntosh index)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适宜覆盖模式,为生态茶园建设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自然留草(CK)处理相比,4种不同覆盖作物混播(SZ)处理可明显降低015 cm土层土壤容重,提高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MWD和GMD(P<0.05);2种不同作物混播(EZ)处理可提高015 cm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MWD和GMD(P<0.05);8种不同作物作物(BZ)处理可明显减小在015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田间持水量(P<0.05);而覆盖作物对1530 cm影响较小。2、与自然留草(CK)处理相比,黑麦草+早熟禾(Poa annua L)+红三叶+白三叶(Trifolium pratense)(SZ)和混播种植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EZ)处理对015 cm土层处土壤酶活性均有明显提高;而黑麦草+红三叶+紫羊茅(Festuca rubra L)+毛苕子(Iicia villosa Roth)+波斯菊+白三叶+早熟禾(Cosmos bipinnata Cav)+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BZ)处理对015 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在1530 cm土层,3种覆盖作物处理模式对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在015 cm土层,与自然留养杂草(CK)处理相比,混播种植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EZ);黑麦草+早熟禾(Poa annua L)+红三叶+白三叶(Trifolium pratense)(SZ);黑麦草+红三叶+紫羊茅(Festuca rubra L)+毛苕子(Iicia villosa Roth)+波斯菊+白三叶+早熟禾(Cosmosbipinnata Cav)+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BZ)处理提高了茶园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AWCD)。在015 cm土层处,与自然留养杂草(CK)处理相比,3种覆盖作物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Richness index)、均匀度指数(Shannon index)和优势度指数(McIntosh index)均明显提高(P<0.05);而对1530 cm均没有差异性(P>0.05)。3、自然留草和覆盖作物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双翅目个体数最多,蜘蛛目个体数最少。与自然留养杂草(CK)相比,3种覆盖作物处理下茶园鳞翅目昆虫均显着增加,黑麦草+早熟禾+红三叶+白三叶(SZ)处理下茶园同翅目昆虫显着增加了48.04%(P<0.05)。与自然留养杂草(CK)相比,3种覆盖作物处理均显着提高了茶园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P<0.05)。4种作物处理(SZ)的茶园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最大,且显着高于对照(CK)和8种作物处理(BZ),4种作物处理(SZ)和8种作物处理(BZ)的均匀度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CK)和2种作物处理(EZ)。综合分析4种不同覆盖作物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及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初步认为混播4种覆盖作物处理是该茶园较适宜的覆盖模式。

晁骏[6](2020)在《不同生草种植对芒果经济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林地果园通过种植生草的方式生态调控果园病虫害受到了广泛关注。为评价于海南芒果经济林地种植的生草对果园林地保护及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018-2019年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芒果林地系统研究了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 cv.Reyan)、大叶油草[Axonopus compressus(Sw.)P.Beauv.]、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绿叶山蚂蝗[Desmodium intortum(Mill.)Urb.]4种不同生草在芒果林地种植的生长情况和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评价并明确了适宜芒果经济林地种植的生草种类。通过将不同生草的幼苗移栽于芒果林地后其生长情况观测得知,平托花生、大叶油草、柱花草可于芒果园正常生长,但生长量、覆盖效果及管理难度有差异。其中大叶油草于移栽后90 d的时间完成封行,封行后株高、茎长分别维持在35 cm、40 cm上下。柱花草所需封行时间约3个月,随后株高、茎长无显着变化。平托花生需要约120d时间完成封行,封行后继续保持匍匐生长,株高保持在14 cm上下。绿叶山蚂蝗在移栽30 d后株高、茎长无显着增加,盖度最大值仅为22.50%,无法继续正常生长。综合表明,平托花生、大叶油草和柱花草适宜于林地种植。而绿叶山蚂蝗无法在芒果园生境正常生长。2、明确了大叶油草、平托花生、柱花草等不同生草种植对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叶油草、平托花生、柱花草生境下芒果园节肢动物物种数量均约为清耕生境的2倍,个体数量三种生草生境分别为清耕生境的3倍、4倍、8倍,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稳定性均高于清耕生境,表现出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在天敌亚群落方面也表现出相似结果。而害虫亚群落方面,个体数量均低于清耕生境。三种生草的种植有效地提高了蜘蛛、草蛉的种群数量,丰富了蜘蛛群落的多样性,且抑制了蓟马的爆发。三种生草生境天敌亚群落相似度上,平托花生与大叶油草之间相似程度最高,其次为同属豆科的柱花草与平托花生生境,清耕生境与三种生草生境天敌群落相似度均为最低值,表明三种生草生境对天敌保护的作用方式具有相似性。而在花期传粉节肢动物群落中,三种生草生境下传粉昆虫物种数量与清耕生境相近,但在个体数量上三种生草生境均约为清耕生境的2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也高于清耕生境,而在优势集中性指数上表现出相反趋势,综合表明三种生草生境可有效地提高芒果园花期传粉昆虫的个体数量,帮助花期的传粉。结合以上综合分析表明,芒果园种植大叶油草、平托花生、柱花草有利于增强芒果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利用改变生境的方式减少芒果园害虫的种群数量,是一种有效的有害生物生态防治措施。

王可洪[7](2020)在《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水库自2010年完成175 m蓄水后,采用“冬蓄夏排”的水位调度模式,淹没了长江上游及其支流周边高程在145~175 m之间的陆地生态系统,形成了面积达348.93 km2、水位落差为30 m的水库消落带。消落带是介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重要生态界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本文以节肢动物为研究对象,对整个三峡水库及其典型区域的消落带进行了调查,从纵向、垂向和时间三个尺度上研究了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阐明了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时空分布格局,识别了影响消落带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关键要素。最后,本文比较了三峡水库消落带与自然河岸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差异,讨论了三峡大坝建成后水库蓄水对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沿河流纵向梯度上,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多样性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支流>干流。纵向梯度对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有显着影响,中游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上游存在显着差异,支流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长江干流也存在显着差异。消落带节肢动物多度和丰度在纵向梯度上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生物量表现出降低的现象。支流消落带节肢动物多度、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干流。RDA分析表明淹水深度是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纵向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垂直梯度上,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多样性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也随高程变化而变化。不同高程上节肢动物的丰度、多度以及优势类群存在明显的差异。节肢动物的数量、种类以及杂食者和腐食者的比例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捕食者的比例随高程增加而降低。淹水时间是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后,节肢动物群落能迅速建立。栖息于消落带生境的节肢动物来源于水体、陆地以及河流上游等地方,93%的物种主要来源于陆地,6%来源水体。其中,65种节肢动物只能通过附近的陆地生态系统迁移而来。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出露后的第10天达到最高,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先拓殖的消落带节肢动物主要是捕食性昆虫,相对多度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植食者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水文情势是影响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关键影响因素。消落带经常淹水的区域甲虫的数量和种类高于未淹没的区域。淹水时间与消落带地表甲虫数量和种类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从较大的时间尺度上看,洪水干扰对地表甲虫有利,较小的时间尺度内洪水干扰对地表甲虫不利。三峡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对节肢动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植物群落组成比植物结构和多样性等更能反映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在不同程度的淹水胁迫下,植物和节肢动物的响应方式不同,导致植物群落对节肢动物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较弱的区域,植物群落组成能更好的预测节肢动物群落,而在三峡水库中下游以及高程较低的区域植物群落异质性和生产力与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的正向作用。三峡水库蓄水改变了消落带节肢动物的生境条件,导致很多节肢动物种类消失。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水库蓄水导致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降低,超过20%的类群在蓄水后消失,预示着三峡水库蓄水后节肢动物群落倾向于单一化。三峡水库蓄水导致节肢动物数量和种类增加,杂食者的比例降低,捕食者、腐食者和植食者的比例增加。三峡水库蓄水还改变了节肢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蓄水后消落带中的节肢动物可能被迫向高地迁移,高地生境可能成为某些物种永久性的生境。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三峡水库蓄水导致消落带节肢动物多样性降低。节肢动物多样性是消落带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落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消落带节肢动物区系及其多样性维持机制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基础理论支撑,这对消落带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以及水库的安全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曦[8](2020)在《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蜘蛛多样性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5月到7月底,利用陷阱法对武安西部太行山区不同类型景观样地(玉米地、芍药地、绿海花廊、核桃林、自然林)地表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蜘蛛随时间的发生规律,以及空间分布状态,并对蜘蛛群落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对蜘蛛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意见,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通过陷阱法对不同农业景观样地中的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采集到蜘蛛标本5856号,隶属于20科,63种。五种类型农业景观样地对比试验采集到标本3626号,隶属19科,59种。其中优势种两种,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Koch,1878(1942头)和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 Simon,1880(416头),常见种14种,稀少种43种。并对蜘蛛随时间的动态进行分析,摸清了当地蜘蛛随时间的发生规律,五月底是蜘蛛活动的高峰期,之后蜘蛛数量和种数随时间的推移开始下降,蜘蛛的三大优势科狼蛛科Lycosidae和平腹蛛科Gnaphosidae基本和当地总体蜘蛛的变化趋势一致,蟹蛛科Thomisidae的高峰期则出现在六月中旬到六月底。蜘蛛与时间空间的对应分析可以看出各种主要蜘蛛出现的时间段和偏好的生境类型。聚类分析得知,玉米地、绿海花廊、芍药地,相似性较高。(2)蜘蛛的多样性分析发现,核桃林和自然林的蜘蛛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最高,核桃林作为青崖寨保护区与保护区外的过渡带,属于两种生态系统的交互区,物种信息量大,生境边界异质性较大,生态过渡带的“边缘效应”明显,使得核桃林与自然林相比有更高的蜘蛛生物多样性。玉米地与由玉米地改种芍药地和绿海花廊相比,玉米的Chao1指数明显最低,综合环境因素对Chao1指数的多元回归分析可知,人为干扰和植物空间结构是影响当地蜘蛛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核桃林和自然林地的蜘蛛群落异质性较大,蜘蛛物种多样性较高,玉米地、芍药地、绿海花廊三种样地相似性较高,蜘蛛群落的同质化较强。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蜘蛛种群的影响不同,狼蛛科Lycosidae与地表枯落物成负相关,跳蛛科Salticidae与枯落伍成正相关,蟹蛛科Thomi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与植物种数和草本层盖度成正相关,可以适当增加农田的秸秆等枯落物,利用间作丰富植物空间结构,增加跳蛛科和皿蛛科的数量,达到对作物不同部位的病虫害控制的目的。(3)绿海花廊景观带中蜘蛛的空间动态发现,蜘蛛不同的时间段发生的空间位置不同。总体趋势是五月中下旬边缘高于内部,整个六月蜘蛛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内部高于边缘,七月中下旬蜘蛛出现由内部向边缘转移的趋势。蜘蛛的总个体数总体表现为边缘向内部逐渐增加,Chao1指数表现为内部和边缘高于中间地段。因此,当地的农田蜘蛛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减少人为干扰,适当间作,增加植物空间结构,丰富边缘生境质量,提高农田边缘生境的异质性,从而增加生物防治的效果。根据不同蜘蛛种群对不同环境影响因素的反应合理地对蜘蛛进行开发利用。

胡文超[9](2019)在《苜蓿邻作模式及不同景观对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多研究表明农业集约化和农药、化肥的施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有害生物防治手段和景观格局合理设计组合是进行生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作为捕食者的“资源库”,苜蓿田能为多种捕食者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刈割会迫使苜蓿田中的捕食者向周围环境扩散。利用苜蓿与其它作物的合理布局,可以提高蜘蛛等捕食者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对于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蜘蛛作为多食性捕食者,有着移动迅速、活动范围广、捕食量大等特点,作为捕食者可以有效控制多种害虫发生。研究蜘蛛群落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响应对于保护捕食者多样性,进行有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不同邻作作物、景观格局对苜蓿田中蜘蛛群落多样性影响及刈割后苜蓿田中蜘蛛空间动态变化的研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地表陷阱法,对银川地区贺兰县红旗村、贺兰山农牧场、茂盛草业公司草场,永宁县和顺新村4个典型农业景观区中所种植的苜蓿田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苜蓿不同种植模式对田块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苜蓿田与不同邻作栖息地地表蜘蛛的边缘效应和溢出效应、以及农业景观格局对蜘蛛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银川地区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有着较高的丰富度和很高的个体数量。通过4年田间调查,采集标本2万余号,共鉴定蜘蛛种类33种。对邻作、单作、间作等不同种植模式下苜蓿田蜘蛛群落的调查发现,不同种植模式下蜘蛛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和个体数量间均存在显着差异,邻作和间作可以增加蜘蛛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蜘蛛群落稳定性。(2)Gaussian函数对不同种植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拟合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的拟合曲线均为双峰曲线;Simpson指数拟合曲线为单峰曲线。苜蓿-玉米田块Shannon-wiener指数峰值间隔期最短(49.2d),苜蓿-果园田块间隔期最长(81.62d);苜蓿单作田峰宽最大(123.34d),苜蓿-果园田最小(101.3 d)。苜蓿-小麦田和苜蓿-玉米田蜘蛛个体数量拟合曲线为双峰型,其他2处田块的拟合曲线为单峰型。苜蓿-小麦田拟合曲线峰值间隔时间为45.65 d,苜蓿-玉米田块间隔时间为22.55 d。(3)通过对苜蓿-小麦、苜蓿-玉米、苜蓿-防护林和苜蓿与裸地邻作下苜蓿田及邻作地块中蜘蛛群落的调查,发现与苜蓿相邻的栖息地可以对苜蓿田内蜘蛛群落的个体数量、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结构造成较大影响。苜蓿田蜘蛛群落结构在不同相邻栖息地交错带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群落中的常见种和稀有种中。苜蓿田与不同相邻栖息地中的蜘蛛群落间均存在一定的边缘效应,个体数量的边缘效应比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更为显着。边缘效应的产生与时间因素有关,不同交错带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物种数边缘效应的时间不同。(4)通过克里金插值法对苜蓿-小麦、苜蓿-玉米、苜蓿防护林-防护林和苜蓿-裸地4处调查地中蜘蛛群落的空间分布动态进行了图像模拟。结果表明,刈割是导致苜蓿田中蜘蛛群落产生溢出效应的直接因素,刈割后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的溢出效应在4个调查地中均较为明显。苜蓿-小麦和苜蓿-玉米调查地中蜘蛛个体数量的溢出效应较为明显。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距界面20m的范围内,溢出效应在刈割7d后依然存在,苜蓿-小麦调查地中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溢出后会有明显的回迁现象,其他3处调查地无此现象。蜘蛛个体数量比群落多样性溢出效应更为明显。(5)对贺兰县红旗村、贺兰山农牧场、茂盛草业公司苜蓿草场和永宁县和顺新村4处不同景观格局的生境中苜蓿田中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蜘蛛个体数量与景观指数的回归分析发现:1)景观破碎化程度最低的生境中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个体数量显着高于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的生境;2)景观多样性较高、苜蓿斑块平均面积较小的生境中蜘蛛群落个体数量较少;3)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对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响应有所差异,100m与400m半径范围的空间尺度对于苜蓿田蜘蛛群落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一范围内景观格局与蜘蛛群落的分布相关系数最大;4)景破多样性和破碎化指数在400m半径空间尺度下对苜蓿田中蜘蛛群落的相关性较100m半径空间尺度下更高,景观连接度指数对蜘蛛群落没有影响。

臧建成,唐晓琴,翟云霞,苏成,庞佩[10](2016)在《西藏林芝地区果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果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农林交错地带土壤动物及农田土壤害虫综合防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4年4-5月,利用对角线五点采样法和国际通用的手拣法,对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实习果园内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采样以及鉴定分类,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在020cm土层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在西藏农牧学院实习果园中共获得土壤动物194头,隶属4门6纲14目,4门分别为软体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6纲分别为腹足纲、线虫纲、寡毛纲、蛛形纲、唇足纲、昆虫纲。优势类群为寡毛纲正蚓目及昆虫纲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膜翅目,常见类群为柄眼目、咀刺目、蜘蛛目、蜈蚣目、双翅目、革翅目、半翅目、同翅目,无稀有类群。优势类群占总数的74.87%,构成西藏林芝地区春季果园大型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鞘翅目(幼虫)所占比例最大,为27.75%;咀刺目和蜈蚣目所占比例最少,均为1.05%。环节动物门的丰富度指数较高,为0.325 6;节肢动物门次之,为0.202 7;软体动物门和线虫动物门丰富度指数均较小,分别为0.064 5和0.047 2。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与丰富度指数一致。在020cm土层,土壤动物的类群、个体总数及其所占比例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在510cm土层以上3个指标均较大。【结论】西藏林芝地区果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基本呈聚集分布状态,类群数量分布基本均匀,但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

二、果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农田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管理措施与土壤有机质积累
        1.2.2 有机管理措施与土壤微生物群落
        1.2.3 有机管理措施与土壤动物群落
        1.2.4 有机管理措施与地上动物群落
        1.2.5 植物篱与农田生态系统
    1.3 研究切入点与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
        2.2.1 土壤样品采集
        2.2.2 蜘蛛样品调查与采集
    2.3 试验分析
        2.3.1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2.3.2 土壤DOM的提取和分析
        2.3.3 DNA的提取和扩增
        2.3.4 土壤线虫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2.4.1 3DEEM指数分析
        2.4.2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处理
        2.4.3 线虫生态指数分析
        2.4.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可溶性有机质特征
    3.1 土壤理化性质
    3.2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
        3.2.1 土壤DOM光谱指数
        3.2.2 土壤DOM组分
    3.3 影响土壤DOM的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4.1 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
    4.2 土壤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
    4.3 土壤微生物特征种群解析
    4.4 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分析
    4.5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5.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5.2 土壤线虫群落的生态指数
    5.3 土壤线虫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管理措施下蜘蛛群落特征
    6.1 蜘蛛群落组成
    6.2 蜘蛛群落多样性
    6.3 蜘蛛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相关关系
    7.1 土壤线虫群落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关关系
    7.2 蜘蛛群落与土壤线虫群落之间的相关关系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不同处理下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的LEfSe枝状图
附录 B 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对细菌和真核微生物优势门类的影响分析
附录 C 采集鉴定的优势线虫和蜘蛛类群照片
致谢
作者简历

(2)陕北风沙黄土区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土壤动物研究现状
        1.2.1 土壤动物的概念
        1.2.2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1.2.3 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1.2.4 黄土高原人工林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自然资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2.2.2 室内土壤动物鉴定与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
        3.1.1 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与数量特征
        3.1.2 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
    3.2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3.2.1 不同样地大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特征
        3.2.2 不同样地大型土壤动物水平分布特征
    3.3 不同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和聚类分析
        3.3.1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3.2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聚类分析
    3.4 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4.1 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3.4.2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特征
    4.2 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4.2.1 大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特征
        4.2.2 大型土壤动物水平分布特征
    4.3 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3)管理措施及土壤因子对5种农田生境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田间管理与试验设计
    1.3 蜘蛛及土壤取样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蜘蛛群落结构
    2.2 有机农场和常规农田不同生境蜘蛛的α多样性
    2.3 有机农场和常规农田蜘蛛的β多样性
    2.4 土壤因子对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4)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昆虫野花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1.1.1.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支持服务
        1.1.2.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
        1.1.3.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提供服务
        1.1.4.昆虫野花带在农业景观中的文化服务
    1.2.昆虫野花带景观生态学研究
    1.3.昆虫野花带种植及植物群落研究
    1.4.昆虫野花带规划设计与建植管理研究
        1.4.1.昆虫野花带景观特征
        1.4.2.昆虫野花带景观构成
        1.4.3.昆虫野花带具体分类
        1.4.4.昆虫野花带设计原则与方法
        1.4.5.昆虫野花带建植管理
    1.5.昆虫野花带在各国的政策发展研究
        1.5.1.英国
        1.5.2.瑞士、比利时
        1.5.3.美国
2 京郊非作物生境与传粉者调查研究
    2.1.调查内容与方法
        2.1.1.调查区域及样点选取
        2.1.2.草本植物群落调查
        2.1.3.传粉昆虫观测
    2.2.结果分析
        2.2.1.非作物生境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2.2.非作物生境传粉昆虫多样性分析
        2.2.3.不同类型草本植物群落对昆虫的作用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昆虫野花带群落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研究
    3.1.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样地、样方基本情况
        3.1.2.节肢动物观测与收集
        3.1.3.节肢动物多样性评测
    3.2.结果分析
        3.2.1.昆虫野花带群落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
        3.2.2.节肢动物功能团时序动态变化分析
    3.3.结论与讨论
4 昆虫野花带群落中植物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关系研究
    4.1.研究内容与方法
        4.1.1.样地、样方植物群落概况
        4.1.2.植物花期物候观测
        4.1.3.节肢动物相关的植物关键功能性状测定
        4.1.4.植物-传粉者互作关系
    4.2.结果分析
        4.2.1.植物群落多样性构成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群落关系
        4.2.2.传粉者功能团动态与花期物候关系
        4.2.3.植物-传粉者互作及生态位关系
        4.2.4.植物关键功能性状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的关系
    4.3.结论与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覆盖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覆盖作物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1.2.3 覆盖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影响稳定性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样品采集
        2.2.4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剖面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孔隙特性的影响
        3.1.2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
        3.1.3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的特征影响
        3.1.4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2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2.1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2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2.3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影响
    3.3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3.3.1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3.2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3.3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指数的影响
        3.3.4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均匀度指数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剖面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4.3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6)不同生草种植对芒果经济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芒果经济林种植现状
    1.2 生境与生物多样性
        1.2.1 生境的概念
        1.2.2 生境的类型
        1.2.3 生物多样性
        1.2.4 生物多样性测度
        1.2.5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1.3 果园生境与害虫控制关系
        1.3.1 果园生境植被多样性的作用
        1.3.2 果园生境同时兼具持久性和不稳定性
        1.3.3 诱集植物对害虫群落的影响
    1.4 芒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
        1.4.1 芒果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1.4.2 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1.5 芒果园害虫的生态控制
        1.5.1 害虫的生态控制
        1.5.2 果园害虫生态治理与生境调节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果园生草的田间生长观察试验设置
        2.3.3 芒果园生草生境的建立
        2.3.4 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
    2.4 标本鉴定
    2.5 数据处理
        2.5.1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5.2 群落相似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草芒果园生长情况
    3.2 芒果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的特征
        3.2.1 平托花生与大叶油草节肢动物总群落的特征
        3.2.2 柱花草的节肢动物总群落特征
        3.2.3 总群落结构特征时间动态
    3.3 芒果园节肢动物亚群落的特征
        3.3.1 亚群落的分类
        3.3.2 平托花生和大叶油草亚群落结构特征
        3.3.3 柱花草亚群落结构特征
        3.3.4 亚群落结构特征的时间动态
    3.4 主要天敌和害虫动态
        3.4.1 蜘蛛群落结构
        3.4.2 大草蛉种群动态
        3.4.3 茶黄蓟马种群动态
    3.5 天敌群落相似性分析
    3.6 芒果花期传粉昆虫群落多样性
4 讨论
    4.1 适宜作为果园套种生草特性的思考
    4.2 树上生境与地面生境的联系
    4.3 生境调节的稳定性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4.4 多样性指数与稳定性的关系
    4.5 生境调节对果园天敌和害虫多样性的影响
5 结论
    5.1 生草在芒果园生境生长评价
    5.2 不同生草覆盖芒果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的特征
        5.2.1 大叶油草与平托花生节肢动物总群落的结构特征
        5.2.2 柱花草总群落的结构特征
    5.3 亚群落结构特征
        5.3.1 大叶油草与平托花生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特征与时间动态
        5.3.2 柱花草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特征与时间动态
    5.4 主要天敌和害虫的群落结构
    5.5 不同生境天敌相似性
    5.6 不同生草对芒果花期传粉昆虫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项目资金来源与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1.2.2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1.2.3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1.2.4 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三峡水库消落带成因
    2.2 三峡水库消落带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
        2.2.4 水文
        2.2.5 土壤
        2.2.6 生物资源
        2.2.7 社会经济状况
    2.3 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分布
3 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纵向分布格局
    3.1 研究方法
        3.1.1 采样地点
        3.1.2 采样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环境因素特征比较
        3.2.2 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3.2.3 节肢动物多度、丰度、生物量
        3.2.4 节肢动物群落的纵向分布格局
        3.2.5 节肢动物群落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3 讨论
        3.3.1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3.3.2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纵向分布特征
        3.3.3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3.4 小结
4 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沿高程梯度的分布
    4.1 研究方法
        4.1.1 采样地点
        4.1.2 采样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环境因素特征
        4.2.2 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4.2.3 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4.2.4 落带节肢动物群落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4.3 讨论
        4.3.1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4.3.2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
        4.3.3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与淹水时间的关系
    4.4 小结
5 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
    5.1 研究方法
        5.1.1 采样方法
        5.1.2 数据处理
    5.2 研究结果
        5.2.1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5.2.2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
    5.3 讨论
        5.3.1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来源
        5.3.2 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的拓殖过程
    5.4 小结
6 三峡水库消落带地表甲虫对洪水干扰的响应
    6.1 研究方法
        6.1.1 采样地点
        6.1.2 采样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研究结果
        6.2.1 不同淹没区域地表甲虫群落比较
        6.2.2 地表甲虫群落结构与淹水时间的关系
        6.2.3 地表甲虫群落的时间动态
    6.3 讨论
        6.3.1 洪水脉冲效应
        6.3.2 消落带地表甲虫群落对洪水干扰的响应
        6.3.3 洪水干扰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
    6.4 小结
7 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与植物群落的关系
    7.1 研究方法
        7.1.1 采样方法
        7.1.2 数据分析
    7.2 研究结果
        7.2.1 植物群落特征
        7.2.2 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7.2.3 植物高度和盖度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7.2.4 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7.2.5 植物群落与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排序分析
    7.3 讨论
        7.3.1 植物结构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7.3.2 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7.3.3 植物物种组成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7.3.4 植物与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对水库空间格局的响应
    7.4 小结
8 三峡水库消落带与自然河岸带节肢动物群落比较
    8.1 研究方法
        8.1.1 采样地点
        8.1.2 采样方法
        8.1.3 数据分析
    8.2 研究结果
        8.2.1 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8.2.2 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8.2.3 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
    8.3 讨论
        8.3.1 水库蓄水对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8.3.2 水库蓄水降低了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8.3.3 水库蓄水改变了节肢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附图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蜘蛛多样性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1.1 集约化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迫害
    1.2 蜘蛛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1 生物防治
        1.2.2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
    1.3 农业生态系统蜘蛛保护和利用
        1.3.1 景观格局
        1.3.2 耕作管理
        1.3.3 生产模式中蜘蛛利用与保护
    1.4 展望
    1.5 本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青崖寨自然概况
    2.2 研究区域选择
        2.2.1 五种类型农业景观样地蜘蛛多样性对比实验
        2.2.2 绿海花廊景观带蜘蛛群落的空间动态研究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材料
        2.3.2 方法
    2.4 蜘蛛和植物标本鉴定
    2.5 数据分析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类型农业景观样地蜘蛛群落组成分析
    3.1 农田景观蜘蛛群落组成
        3.1.1 个体数及类群的组成
        3.1.2 蜘蛛物种组成
    3.2 农田景观蜘蛛的时间动态
        3.2.1 五类农业景观样地蜘蛛总体个体数及类群的时间动态
        3.2.2 主要种群蜘蛛时间动态
        3.2.3 不同类型样地蜘蛛的时间动态
    3.3 农田景观蜘蛛的空间动态
        3.3.1 蜘蛛群落的空间动态
        3.3.2 各月蜘蛛的空间动态
        3.3.3 聚类分析
    小结
第4章 不同类型景观地表蜘蛛多样性分析
    4.1 农业景观地表蜘蛛多样性分析
        4.1.1 武安西部太行山区农田景观地表蜘蛛总体多样性分析
        4.1.2 五种不同样地中蜘蛛群落组成结构的差异性及相似性系数
        4.1.3 各研究因素对蜘蛛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4.1.4 各环境因素与蜘蛛种群的相关性
    小结
第5章 绿海花廊蜘蛛群落的空间动态分析
    5.1 绿海花廊蜘蛛的时间动态分析
    5.2 绿海花廊不同空间蜘蛛多样性分析
        5.2.1 四个空间距离总的多样性指数
        5.2.2 各时间段的空间取样分析
    5.3 绿海花廊蜘蛛空间分布模拟
    小结
总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9)苜蓿邻作模式及不同景观对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及结构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时间序列
    3.1 研究区域与材料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的边缘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刈割后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景观结构和斑块尺度对苜蓿田蜘蛛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表格
致谢
个人简介

(10)西藏林芝地区果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采样鉴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藏林芝地区春季果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
    2.2 西藏林芝地区春季果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指数
    2.3 西藏林芝地区春季果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四、果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田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孙仁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陕北风沙黄土区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D]. 郝宝宝. 延安大学, 2021(11)
  • [3]管理措施及土壤因子对5种农田生境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龙武赐,李天依,黎淳,谢冰一,任少鹏,金树权,宇振荣,刘云慧,段美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03)
  • [4]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吴学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D]. 王明亮.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6]不同生草种植对芒果经济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D]. 晁骏. 海南大学, 2020
  • [7]三峡水库消落带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 王可洪. 重庆大学, 2020(02)
  • [8]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蜘蛛多样性分布研究[D]. 陈曦.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9]苜蓿邻作模式及不同景观对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D]. 胡文超. 宁夏大学, 2019(02)
  • [10]西藏林芝地区果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J]. 臧建成,唐晓琴,翟云霞,苏成,庞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7)

标签:;  ;  ;  ;  ;  

果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