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组件对象的地图数据管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顾勋[1](2021)在《基于Web组件的可视化地图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互联网行业产品迭代更新迅速,传统的Web地图开发工具已经无法满足敏捷开发的需求,而Web组件化技术具备良好的可复用性、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可以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地进行Web应用的构建,对于加快地图开发速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对现有的Web组件化技术和地图开发工具进行了研究,并从前端开发人员的角度出发,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Web组件的可视化地图开发平台。平台针对Web地图开发中的快速构建任务给出组件化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Web组件化对OpenLayers等工具做了深度封装,实现了一个地图渲染组件,渲染组件内部封装了地图的配置、组件的配置、交互的配置等大量工作,让用户可以在没有任何地图开发编程经验的情况下,使用与地图渲染组件配套的可视化配置系统定制化地构建地图页面,再通过地图渲染组件将构建的地图同步渲染到应用项目中。借助地图渲染组件和与之配套的可视化配置系统,开发者几乎不需要编程,即可快速构建地图。地图渲染组件与配套的可视化配置系统相互关联又相互补充,可以满足大部分Web地图的快速构建任务,基本实现了减少开发人员工作量、加快地图业务开发速度的目标。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深度结合了Web组件化和可视化开发,将地图开发复杂的实现逻辑分别封装到客户端的地图渲染组件和服务端的地图配置同步服务中,从而实现低代码地图快速开发。目前平台已应用到柳州市公安局智慧监所项目、杭州市钱塘新区固废治理平台等多个项目上,应用效果良好,验证了平台的实用性。
奚楠[2](2021)在《基于知识地图的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近代数以千计的科技社团留存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文集、日记、书信、回忆录等数量可观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收集、整理,进而数字化,建立中国近代科学社团资料数据库,不仅学界、科协界等有关人员有着直接的需要,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社会文化成果。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传统的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如何更高效地管理社团资料数据、实现社团资料数字化、可视化、知识化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设中国近现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势在必行,其目的不仅仅是科技社团基本信息、社团相关工作、相关史料文献等数据的简单组织和罗列,更在于揭示中国近现代科技社团研究领域的知识内容和资源的相互关系,构建一个具有知识内容性、层次关联性的知识体系,为中国科协的“智慧科协”建设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来源。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对知识地图构建方法和存储方式进行了研究,二是对构建应用系统的前端和后端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系统采用了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方式,同时系统的前端采用了基于React的组件化开发思想,有效提升了开发效率。论文最终设计并实现基于知识地图构建的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和基于近现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构建的应用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论文提出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对近代科技社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翔[3](2021)在《支持复合条件查询的位置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置信息检索系统能够对空间中地理实体的空间几何拓扑信息和实体的属性信息等进行特定数据分析、处理和结果反馈。现有的位置信息检索系统普遍缺乏进行多个复合条件查询的能力。现有系统通常采用单一数据源作为空间查询基础,数据丰富度不足以支撑复合条件查询。此外,空间数据复杂的时空特性、多维性和海量数据等特点,增加了系统开发和维护难度,使得复合条件查询往往只应用于特定领域以减少系统复杂度。更主要的,复合条件查询涉及大量复杂的空间计算,当复合条件和空间数据量增多时,现有空间索引无法从全局视角对查询进行优化,导致系统性能达不到使用要求。因此,研究一种性能优异且能够满足广泛查询需求的支持复合条件查询的位置信息检索系统是必要的。本文的主要设计与实现工作如下:(1)本文设计出一种能够满足多种行业需求的复合条件查询规则,使用地理实体自身的属性进行筛选,并利用与空间中其他地理实体的空间拓扑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限制。对于查询性能考虑,针对不同数据特点,灵活设置数据索引和存储方式。其次,将复合条件查询进行步骤分解,并运用动态调整机制,使后续步骤的执行策略能够根据前续结果灵活调整,以减少查询整体执行时间。特别的,空间关系计算阶段根据前续结果有三种不同的计算策略,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空间计算的总次数,弥补了现有空间索引的不足。最后,以30万条POI数据为基础,针对不同阶段的优化工作进行了性能比较,复合条件查询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2)以上述复合条件查询为核心,通过中间件和多种软件框架实现了位置信息检索系统,涵盖组件化前端、数据ETL任务及管理、复合条件查询、用户及权限管理、其他地图相关功能等。其中,针对地理数据爬取,设计并实现了 GeoThreadPool线程池,能够自动对爬取区域进行分解并能根据数据源的请求接口特点,灵活调整数据爬取的线程数量和爬取频率。最后对系统在功能及性能方面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功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系统设计需求。
朱倩[4](2020)在《面向多领域服务的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动态模拟技术来量化和动态地建立一系列地理分析、规划、决策等GIS模型,并以计算机程序形式运行模型完成应用。为解决不同的地理学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研究了大量的GIS应用模型,并通过组件化共享实现模型复用,该共享方式中模型以函数形式组织,隐藏其实现细节,提供接口供外界执行模型统一调用。但对于不同模型而言,在设计与实现方面具有一定的异构性,导致GIS模型的复用性与共享性较差,所以探索一种有效的GIS模型封装方法以屏蔽模型的异构问题,是实现GIS模型共享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人员已研发了一种基于GIS模型组件化共享设计思想的遥感专题应用系统定制平台,大量通用型GIS模型以组件的形式封装于平台中实现共享并得以快速应用。由于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该平台完成的,因此文中所述GIS模型未能是严格意义上广义范围的应用模型,而是特指基于.Net框架下定制开发的地理应用处理模型。总的来说,本文主要是完善了该平台的GIS模型共享与封装机制。首先,平台虽然已封装了Dotspatial开源类库的近百个通用GIS模型,但缺少特定专题应用的GIS模型,且共享效率不高,同时,其影像读取模型存在对百兆影像读取的卡顿问题,影像渲染模型对影像的渲染效果不佳;其次,平台现有GIS模型的封装方法欠佳,未能很好屏蔽模型在结构、开发语言方面的异构问题,文中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平台的组件化共享形式过于单一,对于不同领域的GIS应用需求往往需要多个GIS模型组件配合完成,从而导致多个GIS模型组件往往要重复组装,因此本文提出了将GIS模型以专题应用系统形式组织并共享,扩展了共享层级,其中专题应用系统层级共享可理解为由多个GIS模型组件复合而成的针对特定地理专题的应用处理程序,该层级模型包含着一系列地理分析操作,此处的层级是特指GIS模型的某种组织形式,本文包括组件与专题应用系统两个层级。具体内容如下:(1)从多方面优化现有的组件层级的GIS模型共享。在共享效率方面,论文结合MEF技术与.Net的反射技术设计了GIS模型组件对象的延迟构造方法,使得只在模型组件功能被调用时创建对象,避免了在定制过程中组件对象的频繁创建,节省了内存空间,还提出了共享的动态管理机制,以调整模型组件搭建关系,并运用特性标记操作完成模型组件间的交互;在模型算法方面,提出了影像切分的读取方式解决平台中百兆影像读取卡顿问题,扩展了多种常用的渲染方式以优化渲染效果;在模型来源方面,除Dotspatial开源类库的通用GIS模型,本文还提取了专题应用类的GIS模型与辅助共享的布局类GIS模型,扩大了GIS模型共享范围。(2)添加了专题应用系统层级的GIS模型共享。该层级共享设计思想主要是以XML文档以及可运行程序文件形式描述专题应用系统层级GIS模型,并完成文件的在线共享。该共享层级的添加避免了对专题应用系统的重复开发,满足专题应用系统层级GIS模型复用与共享需求。(3)自主设计了GIS模型封装方法。方法主要包括针对异构模型的封装接口的设计,以完成模型的可视化封装与元数据封装;封装规则的制定,使得模型功能按照各自规则得以调用;封装流程则是基于对异构模型定性的预判,利用封装接口与规则完成GIS模型的完整封装,此处异构主要指GIS模型在编程语言、数据格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论文最后进行了实例展示,以验证本文GIS模型多层级共享与封装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上述的研究内容,一方面使得研究及开发人员能够更专注于GIS模型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使得各领域可以根据相应GIS应用需求快速地以多种形式获取GIS模型并实现应用以处理各类的GIS问题,因此对提升GIS模型在各领域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所设计的GIS模型封装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共享中存在的模型异构问题,支持了异构GIS模型在平台中的集成,便于快速的模型拓展,一定程度上扩展了GIS服务范围。
刘杰[5](2020)在《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中各有特点,所形成的考古数据也存在多种类型。然而由于各种探测数据缺少统一的管理和分析平台,给数据之间的交互和综合分析带来了较大困难,限制了考古探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同时随着遥感与物探考古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数据体量和种类也随着探测数据的广度、深度以及精度的提升而显着地增加。而传统的基于文件的管理形式过于繁琐,不利于多源考古数据的管理。因此,建立高效的考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对于促进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应用和数据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理解常用的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技术的前提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方法,对系统关键技术和架构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首先建立了基于ArcGIS Engine的组件式GIS技术和.NET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明确了系统自顶向下的三层架构设计流程和方法,详细地阐述了三层架构模型的具体设计思路,并通过增加业务实体类Model用以实现三层架构模型中层与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在组件式编程模型和三层架构模型设计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当前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数据的特点,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建设。同时结合模块化程序设计理念,介绍了基于ArcGIS Engine的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特别地,在系统层面设计了新的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数据的交互方式,实现了对于遥感数据、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数据的编辑和注释等分析功能,也为不同类型的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数据提供了统一的可视化管理和分析平台。通过结合浙江省杭州市考古调查中的相关数据,完成了系统的四大模块以及相应具体功能的测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之间的交互、可视化,从而有效地提高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管理能力,促进多种考古技术的交互和实际应用。
赵博霖[6](2020)在《基于PDF地图的地理空间Web服务和微服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地理信息服务技术蓬勃发展,滴滴出行、百度地图、美团等各类地理信息应用层出不穷,促进了空间数据的大量产生,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空间数据,空间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随着空间数据的不断普及与更新,各行各业对测绘领域地图产品的生产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便易用的电子地图产品需求变得迫切。而我国地图测绘部门生产的传统数字线划图数据(Digital Line Graphics:DLG)与出版原图(Publication Originals of Map:POM)等产品虽然提供了高质量的地理信息与空间数据,但由于过去生产时只考虑到了影印与展示的功能,这些地图具有数据量大,内部结构复杂等特点。并且由于遵从便于分发与印刷的PDF格式,目前缺乏有效的基于PDF地图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软件方案。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高质量出版原图数据目前仅能用于分发与展示,无法基于这些优质数据进一步为其它行业开发更先进的地理信息服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PDF地图文件结构,改写开源PDF渲染组件MuPDF,实现了 PDF数据解析引擎,扩展地理信息服务器GeoServer并使用微服务框架SpringCloud,最终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DF地图提供地理信息Web服务和微服务的系统,该系统可以解析PDF地图,对提取出的矢量数据进行裁剪,边界识别,格式转换等功能,并能提供符合OGC标准的WMS服务,其优点是为我国测绘部门生产的PDF地图提供一个完善的现代地理信息服务软件方案。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DF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软件方案。(2)深入研究PDF文档结构,透彻地了解PDF地图存储信息的方式。研究并比较目前开源的PDF渲染库,选择MuPDF库作为PDF解析引擎的基础,研究MuPDF库的源码,扩展其功能,使其能提取PDF地图存储的矢量信息。(3)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构建PDF数据解析引擎,实现矢量数据的结构化,对出版原图的数据量过大问题针对地图矢量数据设计并实现了裁剪算法;针对出版原图数据组织形式,设计并实现了地图边界配准点识别算法,实现了对地图矢量数据的进一步处理,为支持地理信息服务打下了基础。(4)深入研究开源的地理信息服务GeoServer以及其解析地图文件的GeoTools组件,在了解源码的基础上,扩展GeoTools的数据源,将PDF地图中的地理信息作为数据源,使GeoServer可基于PDF地图数据源提供地理信息服务。(5)研究微服务的思想,学习SpringCloud微服务框架的原理与使用,将PDF解析引擎封装成为微服务。针对基于PDF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软件方案进行了测试,试验了 PDF数据解析引擎的矢量数据提取,裁剪,边界识别等功能,以及最终提供的Web服务与微服务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DF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软件方案具可以准确的解析PDF地图中的空间数据并提供服务,并且地图图面效果好,满足了测绘领域实际科研项目的需求。
徐粮[7](2020)在《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无人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面对任务问题的多样化、复杂化,一个单一的无人平台由于自身智能化水平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于日益增长的任务需要。因此,研究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地面无人平台和空中无人平台为背景,详细的分析了各无人平台的任务能力,对地面无人平台和空中无人平台的协同进行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实现了地面无人平台和空中无人平台协同控制的软件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简称控制软件)进行了总体设计。对控制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制定了控制软件各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并设计了友好美观的人机交互界面。(2)研究了基于Djikstra的地面无人平台路径规划算法,设计并研制了多无人平台运动路径规划模块,实现了地面无人平台的最短路径规划以及空中无人平台的航线规划。(3)深入研究了ArcGIS Engine的体系结构,构建了基于ArcGIS Engine的控制软件地图平台,实现了电子地图基本操作、地理信息获取、态势标绘和路径规划显示。(4)研究了网络数据通信技术,编制了控制软件与地面无人平台和空中无人平台之间的网络数据通信协议。利用Windows Socket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控制软件与多无人平台之间的网络数据传输,利用CSerialPort串口通信类实现了控制软件与多无人平台之间的控制指令传输。(5)设计了控制软件数据库模型和数据库访问接口。基于Oracle数据库,设计了多无人平台的关键数据信息表,利用ADO数据库访问接口实现了对地面无人平台和空中无人平台关键数据信息的存储及查询。(6)研究了基于DirectShow的网络视频监控技术,制定了远程视频采集、传输、播放的视频监控方案。设计了数据接收Filter,实现了地面无人平台对视频数据的采集、压缩和发送;设计了网络接收Filter和H.264解码Filter实现了控制软件对视频数据的接收、解码并显示。本软件采用了C/S的架构模式,以Visual Studio 2015为开发平台进行软件设计,对控制软件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软件调试,调试结果表明: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设计合理,程序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目标。
马超[8](2019)在《面向Web的移动对象可视分析框架构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所知的历史中,移动能力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物种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移动对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涉及到科研、交通、商业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决策都依赖于对移动对象的正确理解。全球定位、无线传输、数据存储等技术的进步,为移动对象的获取和存储奠定了技术基础。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是当前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热门的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各类算法探索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专业性高且无法进行有效扩展。传统的数据分析手段包括各种数据可视化和统计分析平台,往往缺乏专有分析组件且功能单一。可视分析技术则是将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分析算法有效结合,通过交互式的分析过程引导用户探索数据,能够充分发挥人类的认知优势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然而当前的可视分析工具大都专注于对地理空间数据和特定领域数据的分析,缺少针对移动对象的通用可视分析平台,且现有的可视分析平台大都是原生桌面应用,安装维护难度大且操作复杂,不能满足大众化的可视分析需求。本文在充分研究移动对象特点和现有可视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针对移动对象的多维、时空、多视角等特性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Web的移动对象可视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可视化模型和可视分析模块三大部分,具有通用、模块化等特点。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全面梳理了移动对象可视分析相关理论,总结了现有平台的特点和问题。从可视分析的视角分析了移动对象的特点,总结了移动对象分析多视角分析任务,提炼了移动对象可视分析核心计算流程和数据变换管线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移动对象可视分析总体架构,为后续关键技术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2)研究了OpenLayers中的数据管理模块,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可视分析框架的数据管理模块。该数据管理模块具备模块化的多源数据导入部分,针对多种可视分析任务具备多数据视图协同变化的状态管理部分,针对复杂数据处理和数据共享的需求还包括数据服务和数据存储部分。(3)在研究现有框架可视化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样式和逻辑分离的可视化部分。该可视化模型实现了数据驱动的视觉呈现,解决了OpenLayers单一、杂乱的可视化过程,并且针对移动对象的特点设计了交互式可视化模块。(4)广泛研究了移动对象多视角可视分析的常用方法,设计了能够快速增删组件的可视分析模块,将可视分析组件分为计算型和图表型两类,并实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可视分析组件。最后基于以上设计搭建了移动对象可视分析框架的原型系统,并且接入多种类型的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可视分析框架功能丰富且易于使用,各部分间模块化、低耦合的设计使得不同类型的数据能够快速导入并进行自定义的可视分析,多种可视化手段和可视分析组件能够对移动对象进行灵活有效的多视角可视分析。
尹钰[9](2019)在《面向Web的地理叙事地图应用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Web技术的高速发展,Web应用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传统的WebGIS在数据可视化方面已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广泛应用在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方面。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地图应用场景的出现,用户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地图获取单一的地理信息,更希望地图应用能够展示更多的非地理信息。地理叙事的地图应用,是指将文本媒体的适当结构特征转移到地图应用上,使地图应用能够表达更多的非地理信息。因此,利用当前的Web技术实现以地理叙事为主的地图应用显得越来越有必要。针对上述需求,本文采用Node.js、MongoDB、Vue.js等技术,实现了一个具有多种地理叙事地图结构,提供从叙事地图的构建、浏览到叙事地图的共享等一系列的叙事地图服务的地理叙事地图应用平台,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叙事地图应用设计要点进行了相关研究及归纳总结。(2)建立了三种叙事地图模型:基于位置的叙事地图模型、基于主题的叙事地图模型及基于章节的叙事地图模型。针对每一种叙事模型,设计了相应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组织方式。(3)针对叙事地图应用平台模型多样化、终端多端化的特点,设计了易于扩展、前后端分离的网络结构,同时将平台的实现分为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存储三个方面。(4)实现了面向Web的地理叙事地图应用原型平台。网络结构前后端通信基于Ajax,并引入Token的认证思想,使用JSON Web Token实现跨域身份认证;客户端基于Vue.js框架,对于叙事所需的地理空间数据展示引入OpenLayers可视化框架进行实现;应用服务器采用面向资源的架构,设计了Restful风格API,开发和运行环境采用具有良好并发能力的Node.js,并基于Express中间件的思想实现服务器端模块化;数据存储采用操作简便、易扩展的NoSQL数据库MongoDB作为主要的存储手段。最后,基于以上的研究、设计与实现,分别对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行了功能测试,并采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对平台进行了性能测试,平台实现的功能得到了验证。本文实现的地理叙事地图应用平台具有实际可用性,同时具有易于扩展、可跨平台、交互性强等多方面的优势。本文所做工作为下一步设计结构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适合商业化,可进行规模化推广的地理叙事地图应用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陈烁[10](2019)在《不动产权籍调查工具移动端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全面展开,各省市地区不断深化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逐步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建立不动产权籍调查体系和工作机制。不动产权籍调查作为不动产登记系统增量数据的唯一来源,是不动产登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传统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中存在业务流程不规范、源数据种类繁多、数据融合困难、内外业分离、数据准确度低、成果格式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的准确、规范和高效,促进推动不动产登记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展开,我们应南宁市国土测绘地理信息中心的要求,依托于移动设备,结合移动端跨平台开发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云服务技术等,设计并实现了不动产权籍调查移动端工具。本研究从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的内容及业务流程入手分析,在传统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崭新的基于移动端的不动产权籍调查的作业模式;在移动设备的基础上,结合React跨平台移动框架、Material-UI组件库、Redux状态管理工具完成前端页面的搭建,并采用Webpack、Electron进行脚本的打包和前端应用程序的构建,实现了系统的跨平台开发;使用Maptalks地图引擎提供的API及自主开发的插件,实现了移动端的图形编辑;通过与测量设备和内置北斗定位模块通信,实现了实时的高精度数据采集;通过使用Excel模板和便携式打印机,完成了调查图表的自动生成和现场签章;使用阿里云云服务器ECS和云数据库MongoDB,结合Node.js+Express框架,完成云服务端的搭建,与本地服务配合工作,实现了系统云协同编辑的功能。系统前端的搭建皆采用开源的技术,不依赖第三方商用软件,具有高度的自主知识产权。本地服务采用了ServiceStack框架,创建了基于HTTP的服务供前端调用,用于实现管理项目数据文件、提供本地设备调用接口及与外部设备通信等功能。最终得到了运行于Windows系统的不动产权籍调查移动端工具。本文重点介绍前端跨平台应用程序的设计及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并对基于移动设备和云服务实现协同编辑的方法进行设计实验。首先对动产权籍调查工作的背景及发展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叙述;其次对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到的相关技术做了简要介绍;接着从业务流程入手,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然后对在此基础上给出的系统的总体设计及详细的功能模块设计的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对设计方案中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及结果进行了依次说明。
二、基于组件对象的地图数据管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组件对象的地图数据管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组件的可视化地图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来源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OpenLayers |
2.2 Vue.js |
2.3 GeoTools |
2.4 Prometheus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3.1.1 数据管理 |
3.1.2 地图库管理 |
3.1.3 可视化管理 |
3.1.4 权限管理 |
3.1.5 系统监控 |
3.2 平台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台的概要设计 |
4.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4.2 平台各模块的概要设计 |
4.2.1 数据管理 |
4.2.2 地图库管理 |
4.2.3 可视化管理 |
4.2.4 地图渲染组件 |
4.2.5 权限管理 |
4.2.6 系统监控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平台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数据管理模块 |
5.3 地图库管理模块 |
5.4 可视化管理模块 |
5.5 地图渲染组件 |
5.5.1 map-render组件 |
5.5.2 base-layers组件 |
5.5.3 map-ctrls组件 |
5.5.4 define-layers组件 |
5.5.5 slot插槽拓展 |
5.5.6 数据缓存 |
5.6 权限管理 |
5.7 系统监控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平台的测试与应用 |
6.1 地图渲染组件测试 |
6.2 地图开发平台测试 |
6.2.1 系统测试环境 |
6.2.2 功能测试 |
6.2.3 性能测试 |
6.3 对比分析 |
6.4 平台案例制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基于知识地图的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知识地图 |
2.1.1 知识地图的概念 |
2.1.2 知识地图的类型 |
2.1.3 知识地图的构建技术 |
2.1.4 知识地图的应用 |
2.2 本体 |
2.2.1 本体的定义 |
2.2.2 本体的构建方法 |
2.2.3 本体的构建工具 |
2.2.4 可视化表达 |
2.3 Web前端组件化思想 |
2.4 React相关技术 |
2.4.1 React生命周期 |
2.4.2 虚拟DOM |
2.4.3 React组件间通讯 |
2.4.4 React-Router |
2.4.5 Antd |
2.5 D3 |
2.6 组件管理工具 |
2.6.1 Git |
2.6.2 Webpack |
2.6.3 NPM |
2.7 SSH框架 |
2.8 REST框架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构建分析 |
3.1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构建原则 |
3.1.1 资料的全面性与针对性 |
3.1.2 本体概念集的扩展性和稳定性 |
3.2 近代科技社团资料的文本因素分析 |
3.3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构建思路 |
3.4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构建过程 |
3.4.1 确定知识地图的目标 |
3.4.2 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本体的构建方法 |
3.4.3 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本体的构建工具 |
3.4.4 基于本体技术的近代科技社团知识地图建模 |
3.4.5 本体知识地图的可视化 |
3.4.6 知识地图的存储方式 |
3.4.7 基于知识地图的推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设计与实现 |
4.1 近代科技社团的本体设计 |
4.2 近代科技社团本体知识地图的完成 |
4.2.1 本体实例化 |
4.2.2 本体知识地图的简单可视化 |
4.2.3 本体知识地图的存储 |
4.2.4 基于近代科技社团知识地图的推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5.1 REST框架需求分析 |
5.2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 |
5.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3 应用系统的概要设计 |
5.3.1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
5.3.2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REST框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2 前端基础组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2.1 页面布局组件 |
6.2.2 网络请求组件 |
6.2.3 路由映射组件 |
6.3 前端业务组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1 社团管理组件 |
6.3.2 人物管理组件 |
6.3.3 用户管理组件 |
6.3.4 资料审核组件 |
6.3.5 搜索组件 |
6.4 后端相关功能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4.1 通用功能 |
6.4.2 核心业务功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近代科技社团应用系统的测试及验证 |
7.1 测试目标及环境 |
7.1.1 测试目标 |
7.1.2 测试环境 |
7.2 应用系统功能性测试 |
7.2.1 基础组件相关功能测试 |
7.2.2 官网相关业务组件功能测试 |
7.2.3 后台管理系统业务组件功能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支持复合条件查询的位置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技术 |
2.1 地理信息检索系统的研究发展状况 |
2.1.1 位置信息检索方向相关行业应用现状 |
2.1.2 GIS查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 中间件及软件框架技术 |
2.2.1 Kafka消息中间件 |
2.2.2 SpringBoot |
2.2.3 React |
2.3 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 |
2.3.1 PostGIS |
2.3.2 PostgreSQL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位置信息检索系统需求分析及概要设计 |
3.1 需求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数据管理功能 |
3.2.2 复合条件查询功能 |
3.2.3 用户及权限管理功能 |
3.2.4 地图相关功能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可扩展性 |
3.3.2 低响应时间 |
3.3.3 性能检测 |
3.4 系统概要设计 |
3.4.1 复合条件查询规则设计 |
3.4.2 系统总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位置信息检索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可视化层的组件化设计与实现 |
4.1.1 用户及权限模块组件实现 |
4.1.2 复合条件查询模块组件实现 |
4.1.3 其他地图相关模块组件实现 |
4.2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整体设计 |
4.2.2 数据爬取中算法设计与实现 |
4.2.3 数据调度及中间件实现 |
4.3 复合条件查询模块的实现与优化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模块整体设计与实现 |
4.3.3 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查询的模式选择 |
4.4 其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1 其他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目标及环境 |
5.1.1 测试目标 |
5.1.2 测试环境与测试准备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前端的组件化实现展示 |
5.2.2 用户及权限功能测试 |
5.2.3 复杂条件查询功能测试 |
5.2.4 地图相关模块测试 |
5.2.5 数据管理模块测试 |
5.3 非功能性测试 |
5.3.1 性能检测与访问统计 |
5.3.2 非功能性模块测试 |
5.3.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面向多领域服务的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GIS模型共享 |
1.2.2 GIS模型封装 |
1.2.3 GIS模型组件化共享平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论文结构 |
2 GIS模型组件层级共享优化及专题应用系统层级共享 |
2.1 基于Dotspatial的 GIS模型模块化组织 |
2.1.1 Dotspatial概述 |
2.1.2 GIS模型模块化组织 |
2.2 组件共享的优化 |
2.2.1 基于MEF与.Net反射机制的的组件延迟构造方法 |
2.2.2 组件共享的动态管理机制 |
2.2.3 影像GIS模型算法优化 |
2.2.4 组件共享的GIS模型扩展 |
2.3 专题应用系统层级的GIS模型共享 |
2.3.1 基于XML的专题应用系统层级GIS模型设计 |
2.3.2 GIS模型可运行程序打包方案 |
2.3.3 基于文件共享的专题应用GIS模型共享 |
2.4 本章小结 |
3 多源GIS模型封装方法设计与实现 |
3.1 GIS模型封装接口设计 |
3.2 GIS模型封装规则制定 |
3.2.1 面板类GIS模型封装规则 |
3.2.2 导航类GIS模型封装规则 |
3.2.3 布局类模型封装规则 |
3.3 封装总体流程与实现 |
3.3.1 封装总体流程 |
3.3.2 面板类GIS模型模板化封装 |
3.3.3 导航类GIS模型的模板化封装 |
3.3.4 布局类GIS模型封装集成 |
3.4 本章小结 |
4 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应用实例 |
4.1 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实例 |
4.1.1 基于组件共享的地表粗分类专题应用系统定制 |
4.1.2 GIS模型组件共享优化有效性测试 |
4.1.3 基于XML的地表粗分类应用系统共享 |
4.1.4 基于可运行程序的地表粗分类系统层级共享 |
4.2 GIS模型封装实例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5.2 研究特色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5)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方法 |
1.2.2 考古探测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
1.2.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理论与方法研究 |
2.1 遥感探测技术 |
2.2 地球物理探测 |
2.2.1 高密度电法 |
2.2.2 磁法勘探 |
2.2.3 探地雷达 |
2.3 地理信息系统 |
2.3.1 数据与信息 |
2.3.2 地理信息 |
2.3.3 地理信息系统 |
3 关键技术与架构设计 |
3.1 设计原则和目标 |
3.1.1 系统设计原则 |
3.1.2 系统设计目标 |
3.2 关键技术 |
3.2.1 组件式GIS模型 |
3.2.2 ArcGIS Engine |
3.2.3 Visual C#开发环境 |
3.3 系统架构模型设计 |
3.3.1 架构设计与模型研究 |
3.3.2 业务实体类分析与设计 |
3.3.3 表示层分析与设计 |
3.3.4 业务逻辑层分析与设计 |
3.3.5 数据访问层分析与设计 |
4 数据模型设计与功能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4.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2 数据处理 |
4.2.1 空间数据处理 |
4.2.2 属性数据处理 |
4.2.3 遥感数据处理 |
4.3 数据库建设 |
4.3.1 空间数据库建设 |
4.3.2 属性数据库建设 |
4.3.3 影像数据库建设 |
4.4 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
4.4.1 文件管理模块 |
4.4.2 视图查询模块 |
4.4.3 分析解释模块 |
4.4.4 专题输出模块 |
5 功能展示与实例应用 |
5.1 文件管理模块 |
5.2 视图查询模块 |
5.3 分析解释模块 |
5.4 专题输出模块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基于PDF地图的地理空间Web服务和微服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eoPDF |
1.2.2 地理PDF的国内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背景介绍与组件技术分析 |
2.1 PDF文件格式 |
2.1.1 PDF文件格式概述 |
2.1.2 PDF文件格式结构 |
2.1.3 PDF地图对象存储结构 |
2.2 开源PDF开发库MuPDF |
2.3 GeoServer与GeoTools开源组件 |
2.3.1 GeoServer概述 |
2.3.2 GeoServer与GeoTools之间的关系 |
2.3.3 GeoTools体系结构概述 |
2.3.4 GeoTools核心功能 |
2.4 微服务 |
2.4.1 微服务思想 |
2.4.2 SpringCloud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DF地图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方案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空间数据存储层设计 |
3.3 空间数据索引层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DF数据解析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
4.1 MuPDF源码结构分析 |
4.1.1 MuPDF解析功能分析 |
4.1.2 MuPDF渲染功能分析 |
4.1.3 MuPDF信息提取功能分析 |
4.2 MuPDF源码扩展 |
4.2.1 PDF图形指令分析 |
4.2.2 MuPDF扩展设计 |
4.3 PDF矢量数据解析引擎 |
4.3.1 PDF矢量数据解析引擎设计 |
4.3.2 数据处理流程总结 |
4.3.3 PDF地图矢量数据裁剪算法设计 |
4.3.4 PDF地图边界识别算法设计 |
4.3.5 SVG文件生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DF地图的Web服务与微服务的实现 |
5.1 扩展GeoServer数据源实现基于PDF地图的Web服务 |
5.1.1 GeoTools数据存储体系结构 |
5.1.2 GeoTools接口体系结构 |
5.1.3 GeoTools PDF地图插件设计 |
5.1.4 扩展GeoServer数据源 |
5.2 基于PDF地图的微服务设计 |
5.2.1 微服务架构技术分析 |
5.2.2 微服务框架SpringCloud |
5.2.3 基于PDF地图的地理信息微服务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DF地图地理空间服务方案测试 |
6.1 PDF数据解析引擎测试 |
6.1.1 MuPDF库接口扩展 |
6.1.2 PDF地图数据解析引擎功能测试 |
6.2 基于PDF数据解析引擎的GeoServer数据源扩展测试 |
6.2.1 GeoServer环境配置 |
6.2.2 GeoServer集成PDF插件测试 |
6.3 基于PDF数据解析引擎的微服务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的总体设计 |
2.1 控制软件的需求分析 |
2.2 系统结构 |
2.3 控制软件开发环境 |
2.4 控制软件的设计方案 |
2.4.1 软件界面设计 |
2.4.2 电子地图导航与路径规划模块 |
2.4.3 远程视频监控模块 |
2.4.4 数据通信模块 |
2.4.5 数据管理模块 |
2.5 控制软件的工作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电子地图导航与路径规划 |
3.1 电子地图导航技术 |
3.2 电子地图基本功能 |
3.2.1 电子地图导航模块的搭建 |
3.2.2 电子地图的加载 |
3.2.3 电子地图放大、缩小、漫游 |
3.2.4 电子地图标注 |
3.3 多无人平台的运动路径规划 |
3.3.1 空中无人平台航线规划 |
3.3.2 地面无人平台最短路径规划 |
3.4 本章小结 |
4 数据通信与数据管理 |
4.1 数据通信与数据管理技术 |
4.1.1 数据通信技术 |
4.1.2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
4.2 网络数据通信协议的制定 |
4.2.1 地面无人平台的数据上传协议包制定 |
4.2.2 空中无人平台的数据上传协议包制定 |
4.2.3 控制软件下发指令的协议制定 |
4.3 基于Windows Socket的网络数据传输 |
4.4 基于CSerialPort类的串口通信实现 |
4.5 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数据库的设计 |
4.5.1 数据表的设计 |
4.5.2 数据库的操作 |
4.6 本章小结 |
5 远程视频监控 |
5.1 Direct show技术 |
5.2 视频数据传输 |
5.2.1 视频编码格式 |
5.2.2 视频数据发送 |
5.3 视频数据解码显示 |
5.3.1 网络接收过滤器的设计 |
5.3.2 H.264 解码过滤器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的实现 |
6.1 网络初始化 |
6.2 加载电子地图数据 |
6.3 地面无人平台的运动路径规划 |
6.4 多无人平台的协同控制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8)面向Web的移动对象可视分析框架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研究与总体架构设计 |
2.1 移动对象特点分析 |
2.2 移动对象可视分析基础理论 |
2.3 移动对象可视分析概念模型 |
2.3.1 数据变换管线 |
2.3.2 核心计算流程 |
2.4 可视分析框架总体架构 |
2.4.1 OpenLayers总体架构研究 |
2.4.2 可视分析框架总体架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视分析框架数据管理模块 |
3.1 数据管理模块研究 |
3.1.1 OpenLayers数据管理模块研究 |
3.1.2 Redux状态容器研究 |
3.2 可视分析框架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3.2.1 数据表示模块设计 |
3.2.2 状态管理模块设计 |
3.2.3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3.2.4 数据服务模块设计 |
3.3 可视分析框架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
3.4 测试与分析 |
3.4.1 测试环境 |
3.4.2 服务器端功能测试 |
3.4.3 浏览器端功能测试 |
3.4.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对象可视化模型 |
4.1 可视化模型研究 |
4.1.1 可视化模型 |
4.1.2 OpenLayers可视化模型研究 |
4.1.3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可视化模型研究 |
4.2 移动对象可视化模型设计 |
4.2.1 符号化方法设计 |
4.2.2 交互式可视化模块设计 |
4.3 移动对象可视化模型实现 |
4.3.1 符号化方法实现 |
4.3.2 交互式可视化模块实现 |
4.4 测试与分析 |
4.4.1 符号化方法测试 |
4.4.2 交互式可视化模块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对象可视分析模块 |
5.1 移动对象可视分析研究 |
5.1.1 面向对象可视分析研究 |
5.1.2 面向空间可视分析研究 |
5.1.3 面向时间可视分析研究 |
5.2 移动对象可视分析组件设计 |
5.2.1 聚类分析组件设计 |
5.2.2 时间螺旋图组件设计 |
5.3 移动对象可视分析组件实现 |
5.3.1 聚类分析组件实现 |
5.3.2 时间螺旋图组件实现 |
5.4 测试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面向Web的地理叙事地图应用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地理叙事概述 |
1.1.2 WebGIS概述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地理叙事地图结构及相关技术 |
2.1 地理叙事地图结构 |
2.1.1 基于位置的地理叙事地图结构 |
2.1.2 基于主题的地理叙事地图结构 |
2.1.3 基于章节的地理叙事地图结构 |
2.2 地理空间数据概述 |
2.2.1 地理信息数据结构 |
2.2.2 Geo JSON格式的矢量数据 |
2.3 Open Layers技术概述 |
2.3.1 Open Layers体系结构 |
2.3.2 Open Layers支持矢量数据 |
2.4 Mongo DB概述 |
2.5 Node.js概述 |
2.5.1 Node.js的特点 |
2.5.2 Express概述 |
2.6 Vue.js概述 |
2.6.1 Vue.js的双向数据绑定原理 |
2.6.2 Vue.js的组件化原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理叙事地图应用平台设计 |
3.1 平台网络结构设计 |
3.1.1 前端服务器 |
3.1.2 应用服务器 |
3.2 平台架构设计 |
3.2.1 用户管理模块 |
3.2.2 组织管理模块 |
3.2.3 事件管理模块 |
3.2.4 基于位置的叙事地图模块 |
3.2.5 基于主题的叙事地图模块 |
3.2.6 基于章节的叙事地图模块 |
3.3 数据存储设计 |
3.3.1 用户模块数据存储设计 |
3.3.2 事件元模块数据存储设计 |
3.3.3 基于位置的叙事地图模块数据存储设计 |
3.3.4 基于主题的叙事地图模块数据存储设计 |
3.3.5 基于章节的叙事地图模块数据存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理叙事地图应用平台实现 |
4.1 服务器端实现 |
4.1.1 访问层API设计与实现 |
4.1.2 认证层实现 |
4.1.3 业务层实现 |
4.2 客户端实现 |
4.2.1 前端路由设计与实现 |
4.2.2 组件实现 |
4.2.3 页面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服务器端功能测试 |
5.3 客户端功能测试 |
5.3.1 管理页面测试 |
5.3.2 Journal Edit页面测试 |
5.4 性能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不动产权籍调查工具移动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结构 |
2 不动产权籍调查工具实现的相关技术理论 |
2.1 前端技术理论 |
2.1.1 React+Redux |
2.1.2 Webpack |
2.1.3 Electron |
2.1.4 Maptalks |
2.1.5 RBush |
2.1.6 GeoJSON |
2.1.7 北斗定位模块 |
2.2 服务端技术理论 |
2.2.1 阿里云服务 |
2.2.2 Node.js+Express |
2.2.3 协同控制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3 不动产权籍调查工具系统分析 |
3.1 不动产权籍调查业务流程分析 |
3.1.1 不动产权籍调查的内容 |
3.1.2 传统业务流程 |
3.1.3 改后业务流程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用户管理 |
3.2.2 数据管理 |
3.2.3 草图编辑 |
3.2.4 成果打印与现场签章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运行性能需求 |
3.3.2 可靠性能需求 |
3.3.3 安全性能需求 |
3.3.4 易用性能需求 |
3.3.5 可维护性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动产权籍调查工具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 |
4.2 系统技术路线设计 |
4.2.1 客户端程序 |
4.2.2 本地服务 |
4.2.3 内网数据服务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3.1 系统部署架构 |
4.3.2 系统框架设计 |
4.3.3 本地服务接口设计 |
4.4 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用户管理模块 |
4.4.2 数据包管理模块 |
4.4.3 调查取证模块 |
4.4.4 表格管理模块 |
4.4.5 信息查询模块 |
4.4.6 草图编辑模块 |
4.5 协同编辑设计 |
4.5.1 云服务架构设计 |
4.5.2 云数据库设计 |
4.5.3 云协同模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不动产权籍调查工具功能实现 |
5.1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 数据包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1 数据包导入 |
5.2.2 数据包导出 |
5.3 表格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1 数据录入 |
5.3.2 表格生成和打印 |
5.4 调查取证模块的实现 |
5.4.1 身份核实 |
5.4.2 照片采集 |
5.5 信息查询模块的实现 |
5.6 草图编辑模块的实现 |
5.6.1 图层加载和管理 |
5.6.2 界址点绘制 |
5.6.3 矢量捕捉工具 |
5.6.4 线、面绘制 |
5.6.5 不动产单元草图 |
5.7 协同编辑的实现 |
5.7.1 云服务端搭建 |
5.7.2 客户端与云服务端通信 |
5.7.3 协同算法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于组件对象的地图数据管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组件的可视化地图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顾勋. 浙江大学, 2021(02)
- [2]基于知识地图的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资料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奚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支持复合条件查询的位置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翔.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面向多领域服务的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方法研究[D]. 朱倩. 浙江大学, 2020(02)
- [5]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究及应用[D]. 刘杰. 浙江大学, 2020(02)
- [6]基于PDF地图的地理空间Web服务和微服务技术研究[D]. 赵博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多无人平台协同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徐粮.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8]面向Web的移动对象可视分析框架构建技术研究[D]. 马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面向Web的地理叙事地图应用平台设计与实现[D]. 尹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不动产权籍调查工具移动端设计与实现[D]. 陈烁. 武汉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