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矿地质”课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玲,孙炳芳[1](2019)在《开滦精神及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党初期,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工人运动,对中国革命进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河北地区最着名的开滦工人运动为蓝本,深究在多重历史因素中共同孕育、战斗中形成的开滦精神,并分析其随时代发展衍生出的爱国情操、抗争意志以及创新意识对现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创新及实践能力的价值。最终得出通过思政课程、校企结合等路径,可使开滦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血液,成为大学生精神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于丰富中国革命精神理论的研究和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有着积极意义。
马丹[2](2014)在《对煤矿地质教学与实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改善煤矿地质教学课程的授课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课堂理论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将理论联系实际,开启现场教学的授课模式,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手段,多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将课堂理论应用至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为专业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江姗,熊晓英[3](2009)在《煤矿地质教学与实践研究浅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我院采矿工程专业煤矿地质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通过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制作和利用标本模型、野外现场实习等方面探讨,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效果,同时,探讨了高职院校煤矿地质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
张萍萍[4](2001)在《“煤矿地质”课教学改革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改革“煤矿地质”绪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野外实习、结合矿区生产实际等方面 ,激发学生求知欲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增加了教学的实用性
张刚,李烨虹,边红枫,张继权,王咏[5](2018)在《基于实习实验的环境科学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文中认为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环境科学教育质量提升与创新成为众望所归。基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培养体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结合已有的基础实习、实验课群和专业实习等内容,教师分别以创意、创新和创业为培养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策略,并进行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作为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探索,为高校本科生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案例。
普义,邱阳,崔学红[6](2016)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矿井通风课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创新出很多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矿井通风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应用以及实践经验,以期对其它专业技术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綦鲁杰[7](2014)在《煤炭开发中瓦斯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益严重,CH4作为继CO2之后的全球第二温室气体,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煤炭开发过程中的瓦斯涌出是大气中CH4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煤炭开发过程中的瓦斯排放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作为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一直承受着国际社会施加的巨大减排压力。为应对国际压力,制定合理的减排对策,需要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本文正是以此为依托,调研我国东北各大矿区实际瓦斯排放现状,收集相关瓦斯排放资料整理分析,并编制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之服务。与此同时,本文分析了目前常见的煤炭开发过程中瓦斯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瓦斯排放量计算方法。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分析了包括IPCC方法在内的常见瓦斯排放量计算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以采动涌出因子和瓦斯含量为参数的一种新的瓦斯排放量计算方法。(2)结合铁法矿区大兴矿的资料,计算了煤炭开发过程中综采工作面现采空区内瓦斯残留量。并且,分析了铁法矿区的瓦斯利用现状。(3)结合铁法矿区实际瓦斯排放数据验证本文方法,然后提出矿井相对瓦斯排放量的概念,采用GRNN模型预测了矿井相对瓦斯排放量,据此提出了矿井瓦斯排放量的GRNN模型预测方法。(4)针对搜集到的资料特点及用户需求,以MFC为主体框架开发出适用于煤炭开发过程中瓦斯排放信息管理的系统程序。系统除满足基本的数据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需求,同时添加了文件传输、计算器等部分实用功能,方便用户操作。
李勤[8](2014)在《“地球物理勘探”课程在地质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文中认为"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针对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这一教学对象,分析"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的课程特点,从重视教材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三个方面着手,实现"地球物理勘探"课程在地质工程中实现其应用性的教学目标。
王迎超,耿凡,张成林[9](2013)在《岩石力学课程的现状与案例教改思路探讨》文中提出岩石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理论性强且教学内容丰富而繁杂。通过分析岩石力学教学的现状及课程特点,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案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探讨了岩石力学案例教改思路,包括工程案例素材的搜集、案例教学的设计及案例教学实施等。研究成果对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通讯组本刊记者联合调查[10](1975)在《用多种形式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建筑系测量组的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测量组坚持开门办学,把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积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这个组有教师6人、工人1人、实验室工作人员2人,在完成建筑、地质系四个专业测量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基础上,从一九七一年初到一九七四年底,为省内外一些测绘部门和生产单位修理了测量仪器567台,培训了修理测量仪器的技术人员8人,为县、社编写了测量方面的普及读物三种,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测量课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教育革命的深入发展。
二、“煤矿地质”课教学改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地质”课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开滦精神及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滦精神的历史形成与基本内容 |
(一)开滦精神的历史形成背景 |
1.开滦矿工艰苦的生存状况是开滦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 |
2.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开滦精神形成的理论来源 |
3.建党初期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是开滦精神形成的历史来源 |
(二)开滦精神的基本内容 |
1.为国分忧、出力救急的爱国情操 |
2.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抗争意志 |
3.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 |
二、开滦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
(一)开滦精神蕴含的爱国情操对大学生具有理想引导价值 |
(二)开滦精神蕴含的“特别能战斗”精神能够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
(三)开滦精神蕴含的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三、开滦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一)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加强开滦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论研究 |
(二)发挥课程思政作用,把开滦精神融入相关课程之中 |
(三)加强校企结合,深化开滦精神宣传 |
(2)对煤矿地质教学与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启课堂“游泳式”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模式 |
2 创新授课内容, 加强教学环节改革 |
3 打造优秀师资团队, 积聚优秀师资力量 |
4 教学手段现代化, 评估方式多元化 |
5 结论 |
(3)煤矿地质教学与实践研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理论教学内容 |
二制作和利用标本模型, 改善教学方法 |
三强化制图实践课,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
四组织现场实习, 增加教学实用性 |
(5)基于实习实验的环境科学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
1.1 基础实习 |
1.2 实验课群 |
1.3 专业实习 |
2 创意、创新和创业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实践教学 |
2.1 创意培育 |
2.2 创新培养 |
2.3 创业培训 |
3 结语 |
(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矿井通风课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
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
3 实施驱动任务教学 |
4 教学实践经验 |
4.1 任务设置须满足教学目标要求 |
4.2 任务设置及完成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
4.3 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应切合任务特点 |
4.4 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 |
(7)煤炭开发中瓦斯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瓦斯排放量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2 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矿井瓦斯排放量计算 |
2.1 瓦斯排放计算量方法分析 |
2.1.1 IPCC 瓦斯排放量计算方法 |
2.1.2 煤层气产量法 |
2.1.3 原煤产量法 |
2.1.4 通风实测法 |
2.2 基于采动涌出因子的瓦斯排放量计算方法 |
2.2.1 铁法矿区概况 |
2.2.2 铁法矿区瓦斯利用量统计分析 |
2.2.3 采空区瓦斯残留量计算 |
2.2.4 工作面采动涌出因子计算 |
2.2.5 矿井瓦斯排放量计算 |
2.2.6 结果分析及验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GRNN 模型的矿井瓦斯排放量预测 |
3.1 矿井相对瓦斯排放量分析 |
3.2 矿井瓦斯排放量预测模型 |
3.3 预测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需求设计分析 |
4.1.1 系统开发原则 |
4.1.2 系统设计目标 |
4.1.3 系统架构设计 |
4.1.4 开发方法选择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类型 |
4.2.2 数据表设计 |
4.2.3 数据库连接 |
4.3 网络套接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实现 |
5.1 开发语言及工具 |
5.1.1 开发语言 |
5.1.2 开发工具 |
5.2 系统主体框架实现 |
5.2.1 系统登录模块 |
5.2.2 系统主要功能 |
5.2.3 其他实用功能 |
5.3 预测功能及其他扩展功能实现 |
5.3.1 Matlab 与 MFC 混合编程 |
5.3.2 矿井瓦斯排放量预测 |
5.3.3 Pearson 系数计算功能 |
5.3.4 数据拟合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8)“地球物理勘探”课程在地质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特点分析 |
(一) 理论基础要求高 |
(二) 与地质知识交叉 |
二、教学方法研究 |
(一) 重视教材建设 |
(二)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
(三) 加强实验室建设 |
三、结语 |
(9)岩石力学课程的现状与案例教改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岩石力学课程的特点 |
(一) 涉及面广, 内容繁杂 |
(二) 内容抽象, 理论性强 |
(三) 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
(四) 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 |
二、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学课时减少与教学内容增多的矛盾 |
(二) 教学课件陈旧, 缺乏生动性 |
(三) 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
(四) 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 |
三、岩石力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四、岩石力学案例教改思路及实施路线 |
五、结语 |
四、“煤矿地质”课教学改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滦精神及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 李伟玲,孙炳芳.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对煤矿地质教学与实践的研究[J]. 马丹.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29)
- [3]煤矿地质教学与实践研究浅析[J]. 江姗,熊晓英.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4]“煤矿地质”课教学改革初探[J]. 张萍萍. 煤炭高等教育, 2001(06)
- [5]基于实习实验的环境科学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J]. 张刚,李烨虹,边红枫,张继权,王咏. 实验室科学, 2018(03)
- [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矿井通风课程中的应用[J]. 普义,邱阳,崔学红.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 [7]煤炭开发中瓦斯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开发[D]. 綦鲁杰.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4)
- [8]“地球物理勘探”课程在地质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J]. 李勤. 大学教育, 2014(07)
- [9]岩石力学课程的现状与案例教改思路探讨[J]. 王迎超,耿凡,张成林. 高等建筑教育, 2013(06)
- [10]用多种形式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建筑系测量组的调查报告[J].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通讯组本刊记者联合调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197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