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植物造林初报

东方植物造林初报

一、侧柏造林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亓军红[1](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赵荣玮[2](2017)在《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微生境改良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需要为植物生长营造一个稳定、适宜的微生境。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微生境改良技术,本研究以山西吉县东城及蔡家川流域的干旱陡坡为研究对象,对东城不同整地方式的造林地进行调查,并在蔡家川流域布设不同覆盖措施、不同保水剂用量及不同供水袋渗灌孔径的造林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整地方式以及不同试验处理造林栽植穴的土壤理化性质、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并运用方差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结果如下:1)生长季(2015年4-10月)结束后,各整地方式造林栽植穴0-6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水平阶(11.86%)>鱼鳞坑(11.04%)>打孔(9.86%)>对照(8.02%);土壤容重分别为:水平阶(1.32g/cm3)<鱼鳞坑(1.38g/cm3)<打孔(1.40g/cm3)<对照(1.46g/cm3);有机质含量分别为:水平阶(17.89g/kg)>鱼鳞坑(17.16g/kg)>打孔(16.55g/kg)>对照(15.40g/kg);造林苗木的保存率分别为:水平阶(86.7%)>鱼鳞坑(80.0%)>打孔(73.3%);苗高生长量分别为:水平阶(13.5cm)>鱼鳞坑(10.6cm)>打孔(7.7cm)。水平阶整地改善造林地土壤微生境的效果最为显着,鱼鳞坑整地和打孔整地效果次之,但均高于对照,且水平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地表扰动面积及投入成本比打孔整地大。在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造林时,建议采用地表扰动面积及投入成本较小,且造林苗木存活及生长同样较好的打孔整地。2)2015年4月1-20日,土中覆草、地表覆草和地表覆膜处理的土壤累积蒸发量分别为 4.37、19.69、13.83mm,较对照分别减少 82.73%、22.28%、45.38%;生长季结束后,土中覆草、地表覆草和地表覆膜处理的造林栽植穴0-6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4.51%、13.01%、13.18%,较对照分别增加3.47、1.97、2.14个百分点;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分别为96.7%、90.0%、93.3%,较对照分别提高33.4、26.7、30.0个百分点;苗高生长量分别为10.55、9.45、8.98cm,较对照分别提高54.69%、38.56%、31.67%。土中覆草措施改善造林地土壤微生境的效果最为显着,在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造林时,建议选择土中覆草措施。3)生长季结束后,穴施保水剂0g/株、10g/株、20g/株、30g/株,灌水量为1L/株时,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分别为66.7%、73.3%、66.7%、60.0%;灌水量为2L/株时,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分别为70.0%、76.7%、86.7%、80.0%;灌水量为3L/株时,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分别为76.7%、80.0%、86.7%、93.3%。造林苗木的苗高和新枝生长量在灌水量为3L/株时,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水量为1L/株、2L/株时,保水剂用量大于20g/株后,苗高和新枝生长量不再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过量的保水剂对造林苗木的成活及生长有阻缓作用,增大灌水量,可减小这种不利影响。在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造林时,增加保水剂用量的同时需增大灌水量。4)壤中供水袋渗灌试验(2015年4月1日-5月20日)结果表明:中等孔径渗灌的造林栽植穴土壤含水量从15.02%增加到18.90%后稳定在19.07%左右;大孔径渗灌的造林栽植穴土壤含水量从15.02%急剧上升到19.55%后降至7.17%;小孔径渗灌的造林栽植穴土壤含水量从15.02%下降到6.15%;定期浇水(每5天浇水1L)的造林栽植穴土壤含水量在17.28%左右波动;对照土壤含水量从15.02%下降到5.06%。生长季结束后,定期浇水、中等孔径、大孔径及小孔径渗灌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分别为86.7%、90.0%、73.3%、63.3%,较对照分别提高 26.7、30.0、13.3、3.3 个百分点;苗高生长量分别为10.8、10.6、7.5、6.9cm,较对照分别提高92.86%、89.29%、33.93%、23.21%。定期浇水和供水袋中等孔径渗灌处理提高造林栽植穴土壤含水量,促进造林苗木成活和生长的效果较显着,但采用供水袋中等孔径渗灌时每公顷造林地比定期浇水可节水11.20t。在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造林时,建议采用中等孔径供水袋进行壤中渗灌。

田富蓉[3](2016)在《甘肃白银城郊大环境造林绿化与树种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郊生态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对城郊荒山进行植树造林,是利用山地资源提高造林绿化面积的有效途径。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城郊荒山造林,探索合理的区域造林模式,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甘肃白银城郊造林的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对白银城郊山地进行合理地造林绿化设计,并进行相应的树种布置。力求为城郊大环境造林绿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白银区的地理条件分别规划了:侧柏+柠条水土保持林,侧柏的株行距为1.5 m×6 m,柠条的株行距为1 m×6 m。侧柏苗龄为2年生大规格容器苗为宜,柠条播种或采用地径0.3 cm以上根系发达的健壮苗木,以行间混交方式栽种。侧柏+沙棘护坡林,它们的株行距均为1 m×3 m。侧柏2年生,地径0.4 cm,苗高30 cm;沙棘为一年生植物,播种采用地径0.6 cm,苗高60 cm的苗木,种植量为每亩220株。侧柏为鱼鳞坑(穴状)整地,其规格为70 cm×50 cm×50 cm,沙棘为穴状整地,规格为40 cm×40 cm×30 cm,排列方式选用品字形。侧柏+天然灌木防护林,株行距为2 m×3m,侧柏苗木适宜苗龄为2年生大规格容器苗,选用地径为0.5cm以上且根系发达的健壮苗木。在其3 m的坡面范围内,对于天然灌木树种要尽量保留。采用规格为60 cm×60 cm×40 cm的鱼鳞坑整地,排列方式为品字形。侧柏+山桃普通林,株行距为2 m×3 m,侧柏用2年生塑膜容器苗造林。山桃用2年生播种苗方式行间混交。整地规格侧柏为60cm×60cm×40cm,山桃为40cm×40cm×30cm。枣粮间作经济林,采用12个品种依照1:1或2:2的比例隔行混合栽种的方式。种植的密集程度为2733株每亩,株行距以2.5m×(810)m为宜,最佳的种植行向为南北方向。水平沟整地,规格100cm×80cm×80cm。梯田地核桃纯林,采用23个品种隔行混栽的方式种植,具体比例为1:1或1:1:1,即按照每个品种为一行的方式。栽植的密集程度为44株每亩(晚实品种)和55株每亩(早实品种),株行距采用3m×5m(晚实品种)和3 m×4m(早实品种),最佳的种植行向为南北方向,采用的是规格为100 cm×100 cm×100 cm的大穴整地。2)在黄土高原地区,依据沟壑区,丘陵沟堑区,阶地区,盆地区,土石山地区的不同特征,分别规划了毛白杨、北京杨、中槐、白蜡条、苹果、花椒、白皮松、绣线菊、山楂、金银木、狼牙刺等;对水土保持林,特用经济林,普通防护林地规划了油茶、油桐、扁柏、板栗、枣、漆树、杨树、榆、沙枣、沙柳等植物。

邢世岩,王玉山,李际红,张倩,唐海霞[4](2014)在《山东省侧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改良》文中指出山东省侧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改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收集侧柏种源79个、家系91个、无性系26个,建立了国内首个侧柏种质资源基因库,现有侧柏采种基地2830hm2,年产优质侧柏种子200万kg。侧柏研究已经列为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和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课题。侧柏国家发明专利1项,审定品种6个。侧柏应将生态型(抗旱、寒)、观赏型及用材型良种选育作为为主要育种目标。本文从侧柏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良种基地建设及种子区;种源试验和种源选择;优树及家系选择;杂交育种;良种快繁技术;侧柏遗传改良策略及思路等方面对其种质及遗传改良进行了评述,以期为侧柏新种质创制奠定基础。

张芳宝,张斌善,韩崇选,王培新,杨清娥[5](2014)在《纳米型植物抗逆剂对侧柏苗抗旱促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采用模拟蘸浆造林方法,比较了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和多效抗旱驱鼠剂(RPA)对侧柏苗木的抗旱促长的效果。结果表明:NPA、RPA和对照的保存率、苗高、地径和根长年净生长量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符合Quadratic-模型;其中,NPA对保存率、苗高、地径、根长、相对苗高和根茎比的增益指数依次为10.8%±3.9%、48.5%±1.0%、90.7%±1.2%、13.76%±0.28%、-21.4%±0.6%和-24.03%±0.55%;RPA分别为7.1%±3.8%、50.9%±1.8%、62.1%±0.7%、11.88%±0.93%、-6.9%±1.2%和-25.78%±0.67%。证明采用150倍NPA和RPA水溶液进行蘸浆造林能显着地提高侧柏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其中,NPA的增益效果高于RPA,而在土壤缺水条件下,2种差异更加显着。

张斌善,王培新,张芳宝,孟惠荣,韩崇选[6](2014)在《不同致死因素对抗逆剂侧柏蘸浆造林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多效抗旱驱鼠剂(RPA)为参照,利用蘸浆造林方法比较了不同地区采用纳米植物抗逆剂(NPA)和RPA侧柏蘸浆造林的整体效果,分析了干旱、鼢鼠、草兔和其他因素对林木致死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引起造林后侧柏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和鼠(兔)害,其定植当年和3年的致死贡献率分别为63.9%、32.4%%和63.0%、35.1%。药剂处理区的干旱致死贡献率增强,鼠(兔)害致死贡献率减弱。定植当年NPA和RPA的综合预防效果为69.2%和39.0%。其中,干旱为59.4%和18.0%,鼠(兔)害为97.1%和92.8%。定植3年的综合预防效果为84.6%和68.6%。其中,干旱为80.9%和63.0%,鼠(兔)害为93.6%和82.8%。其他因素致死作用重复与地区间变异较大,与药剂试验关联不紧密,对野外试验,尤其是鼠(兔)害预防效果评价干扰极大,分析时必须剔除。

胡铭卿[7](2013)在《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穴植密度和不同覆盖对侧柏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 Franco)为我国特有树种,是我国园林绿化、用材林和荒山造林的优良树种之一,在黄土高原地区应用极为广泛。本研究以侧柏幼苗为试验材料,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试验,对其进行了7种穴植密度处理,探讨密度间差异与侧柏幼苗生长的关系及其成活率。另实施了6种不同覆盖方式,系统的研究了侧柏幼苗在不同覆盖方式下树高和地径的生长差异及成活率。综合评价了不同处理对侧柏幼苗生长的影响,为侧柏幼苗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依托。主要结果如下:1山西省平顺县侧柏幼苗从4月中旬进入生长期,到10月中旬基本停止生长,其快速生长期为6月-8月,全年约80%的树高和地径的增长量集中在这3个月。2侧柏幼苗的生长对穴植密度要求较低,穴植密度在9株/穴(约为90株/m2)内都可以存活,但最适生长密度为1株/穴-2株/穴(10株/m2-20株/m2),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侧柏绿化成本升高,绿化效益降低。3侧柏幼苗树高增长量与穴植密度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86121*;地径增长量与穴植密度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8550*,说明栽植侧柏时,密度到达一定程度会显着影响其树高和地径的生长。4在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侧柏幼苗树高增长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7536*,地径增长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达0.76758,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含水量与侧柏生长关系密切,显着影响侧柏树高和地径的生长。5在黄土高原地区渗水地膜覆盖,砾石覆盖,生态垫覆盖,地膜覆盖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水土保持和土壤保温的作用,其中渗水地膜覆盖的保湿效果最好,地膜覆盖的保温效果最好。而侧柏生长的最适覆盖方式为渗水地膜覆盖,其次为砾石覆盖。若考虑经济、简易、环保、卫生等多方面因素,某些地区的最适覆盖方式为砾石覆盖。

李秀芬[8](2012)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盐碱地利用和造林技术研究方面,世界多国包括中国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但还远没有适应盐碱地绿化美化的需求。该项研究选择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采用随机区组、多因素正交试验等田间试验设计进行了盐碱地造林技术、造林树种适应性和耐盐生理指标的测定,在对测定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树木耐盐有关的多个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评价,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黄河三角洲土壤粘重,试验地为重壤土和轻粘土;通透性差,土壤总孔隙度为:38%-50%,非毛管孔隙最大值为:6%;含盐量高,为2 g.kg-1-6 g.kg-1;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有机质只有4.68 g.kg-1,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0.74mg.kg-1、13.14 mg.kg-1和168mg.kg-1。试验地表层土壤含盐量随时间的变化受到基部土壤含盐量的影响;土壤含盐量的水平分布与土壤含水量负相关;土壤含盐量的垂直分布形态也受到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当表层土壤含水量接近或不足5%时,土壤含盐量的垂直变化大。2.三种不同客土处理(基部加10cm河沙、加10cm稻糠、加5cm河沙+5cm稻糠)试验表明:绒毛白蜡三种客土造林成活率分别为对照的135%、134%和127%;刺槐是190%、176%和149%;侧柏都为对照的181%。绒毛白蜡和侧柏的株高、地径生长也显着高于对照。对绒毛白蜡而言,土壤含盐量越高,其客土造林效果越明显,在重度盐碱地造林成活率、高、径生长分别是对照的200.6%、224.3%、196.0%;客土不同处理之间以基部加入10cm稻糠效果最好。不同树种最佳的基盘配方不同,绒毛白蜡和侧柏以草炭含量30%和50%为好,而刺槐是70%。基盘配方对沙柳的成活和生长影响不大。3.造林地的含盐量对造林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绒毛白蜡和侧柏在含盐量高的地块上成活率显着降低,在轻、中、重三种不同地块上,绒毛白蜡的成活率分别为94.1%、83.3%和22.2%,侧柏的成活率分别为88.9%、72.2%和11.1%;而刺槐除了与含盐量有关外,还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活率分别为33.3%、16.7%和77.8%。不同树种的高、径生长都是在轻度和中度盐碱地生长良好,而重度盐碱地明显制约树木的生长。4.对树种耐盐性试验中采用的16个树种的生理指标SOD、POD和CAT活性,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MDA含量,细胞膜透性进行了测定,发现不同树种间叶绿素与可溶性糖、SOD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2和0.657;SOD和CAT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2,POD与相对电导率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1。5通过分析评价提出:构树、绒毛白蜡、紫穗槐、侧柏、沙柳、枸杞,对盐碱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作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的首选树种;中等推荐树种有:木槿、合欢、君迁子、金银花、桑树和刺槐;本次研究不推荐树种:白榆、臭椿、毛桃和山杏。

陈平[9](2010)在《徐州石灰岩山地退化植被特征及恢复重建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区域不同林分类型间的土壤性状指标有一定差异。在现存主要林分中,各林层木本植物组成有较大差异。调查发现,木本植物科属数量大小顺序为:林下层>灌木层>乔木层,其中乔木层共有14科18属,其中出现植物种较多的科有桑科3属3种;在灌木层中共有18科22属,其中出现植物种数较多的科有榆科2属4种。调查还发现,各林分林下长有少量木本植物幼苗,共有22科33属。在林分中,灌木和乔木层植物几乎都是阳性树种,乔木树种数量与灌木层树种数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即当乔木层树种增加时,灌木层树种数量降低,反之亦然。此外,随着林分乔木层密度的降低,林下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各不相同。试验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Patrick指数(dp)、Menhinick指数(dMe)、Simpson指数(SSP),Shannon-Wiener指数( SSW)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JSP)对研究区域主要林分类型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探讨了不同林分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林分中,木本植物在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均要高于乔木层;不同林分类型间物种丰富度有较大差异,但其在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变化趋势相近。对林分木本植物多样性测定结果显示,同一林分类型中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大小顺序为:灌木层>乔木层;不同林分间的调查结果有一定差异。通过对不同林分间相似性的比较发现,不同林分间相似系数变化较大,变化范围在0~0.7826之间,表明研究区主要林分类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如福山的侧柏林分和泉山的桑+刺槐林分、泉山的刺槐+侧柏林分和刺槐+白榆林分之间,相似系数仅分别为0.1429、0.1333;其它林分群落间相似性相对较高,如侧柏+黄连木+刺槐林分和侧柏+三角枫+五角枫林分、刺槐+侧柏林分和刺槐+白榆林分,林分相似性系数分别达到了0.7619、0.7826。2.以研究区现存主要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其主要乔灌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各主要林分类型的乔木层中侧柏、刺槐和黄连木的生态位宽度较广,分别达到0.7625、0.4935、0.4184;灌木层中构树、刺槐的生态位宽度较广,分别达到0.7358、0.5271。此外,主要林分类型中的黄连木与三角槭、侧柏与黄连木的生态位重叠较大。野外调查还发现,做为现有石灰岩山地主要造林树种的侧柏,其幼苗、幼树在各林分林下灌木层中几乎没有出现,表现出较差的树种自我更新能力,但由于其在林分乔木层中的生态位较广,且与其它树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小,因此,认为侧柏与刺槐、构树一样,仍将是本区植被恢复、荒山造林的主要先锋树种。3.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区5种常用造林和风景林改造树种,侧柏、苦楝、栾树、黄连木、乌桕1年生实生苗的抗旱生理、生化指标:丙二醛(MDA)、电导率( EC)、叶绿素( Chl. )、游离脯氨酸( Pro)、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等的变化情况,并在研究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关系的基础上,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5种试验树种抗旱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侧柏、栾树、黄连木、乌桕、苦楝,这一结果与盆栽试验中5种植物的实际表现情况一致。4.通过对徐州市石灰岩低山丘陵地的野外调查,将其以坡度划分立地类型小区,以土被连续性划分立地类型组,以土层厚度划分立地类型,共分出3个立地类型小区,12个类型组和30个立地类型。在对徐州市自然条件和16座石质荒山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造林试验,分别从人工整地、造林树种、苗木规格、造林密度、混交方式、土壤改良、保水保墒、促进生根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黄淮区域石灰岩山地人工造林技术方案。试验造林共选用了15个树种,实际造林面积470hm2,81万株,总体成活率85.6%,其中侧柏85.8%、龙柏87.5%、女贞93.7%、雪松82.0%、桧柏63.9%、刺槐84.2%、五角枫85.3%、黄连木65.7%、火炬树97.1%、乌桕67.7%、楝树78.1%、柿84.7%、石榴58.6%、枣61.3%、杏40%。研究发现,不同树种的造林成活率有较大不同。此外,调查还发现,立地类型和技术措施不同,造林成活率存在差异。5.试验将荒山造林和林分改造后2年的人工林分,以乔木层主要造林树种为依据划分不同人工林分(成林2年的荒山新造林和风景改造林)类型。在对调查区域做全面勘查的前提下,结合林分现状,设置8块典型林分样地,调查样地位于徐州市的云龙山、曹山和段山。研究在对不同林分类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Patrick指数(dp)、Menhinick指数(dMe)、Simpson指数( SSP)、Shannon-Wiener指数( SSW)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JSP)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探讨人为干扰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林分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顺序是:草本层>灌木层,但在侧柏纯林(对照地)中由于特殊生境的影响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2)不同林分灌木层植物多样性顺序是:侧柏>栾树+侧柏(下坡)>侧柏(2a)>侧柏+黄连木>侧柏+朴树+青桐+刺槐>女贞+雪松(2a)>侧柏+栾树(上坡)>女贞(2a),草本层植物多样性顺序是:侧柏+朴树+青桐+刺槐>女贞(2a)>女贞+雪松(2a)>栾树+侧柏(下坡)>侧柏+黄连木>侧柏+栾树(上坡)>侧柏(2a)>侧柏;(3)不同人为干扰对人工林下植物组成的短期影响不同,结果显示不同林分间相似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0560~0.5854,林分间共有种较少,差异大,多样性高。

左英强,莫劲雁,张炳林,胡学煜,刘元福,陈红梅,李晓清[10](2009)在《白水江干旱河谷区荒山造林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白水江干旱河谷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脆弱区域之一,该区域植被恢复尤为困难。在干旱河谷核心区域不同立地条件下通过多年造林试验,岷江柏、侧柏造林成效较好,刺槐造林成效相对较差。

二、侧柏造林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侧柏造林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2)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微生境改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整地措施对微生境改良效果的研究现状
        1.2.2. 覆盖措施对微生境改良效果的研究现状
        1.2.3. 保水剂对微生境改良效果的研究现状
        1.2.4. 供水造林技术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
    2.3. 地形地貌
    2.4. 土壤
    2.5. 水文
    2.6. 植被
    2.7. 社会经济条件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1.1. 整地措施对造林地微生境改良效果
        3.1.2. 覆盖措施对造林地微生境改良效果
        3.1.3. 保水剂对造林地微生境改良效果
        3.1.4. 供水袋渗灌对造林地微生境改良效果
    3.2. 试验设计
        3.2.1. 整地措施对造林地微生境改良效果试验
        3.2.2. 覆盖措施对造林地微生境改良效果试验
        3.2.3. 保水剂对造林地微生境改良效果试验
        3.2.4. 供水袋渗灌对造林地微生境改良效果试验
    3.3. 指标测定方法
        3.3.1. 土壤含水量
        3.3.2.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3.3.3. 土壤粒径分析
        3.3.4. 土壤分形维数
        3.3.5. 土壤化学性质
        3.3.6. 苗木成活率及生长量
        3.3.7. 指标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 整地措施对造林地微生境的改良效果
    4.1. 整地措施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2. 整地措施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4.3. 整地措施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4. 整地措施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维数的影响
    4.5. 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
    4.6. 整地措施对苗木保存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4.7. 讨论与小结
5. 覆盖措施对造林地微生境的改良效果
    5.1. 覆盖措施对土壤蒸发量的影响
    5.2. 覆盖措施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5.3. 覆盖措施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5.4. 覆盖措施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5. 覆盖措施对苗木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5.6. 讨论与小结
6. 保水剂对造林地微生境的改良效果
    6.1. 保水剂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6.2. 保水剂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6.3. 保水剂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化学性质影响
    6.4. 保水剂对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6.5. 讨论与小结
7. 供水袋对造林地微生境的改良效果
    7.1. 供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对供水袋渗灌湿润体的影响
    7.2. 供水袋渗灌孔径对苗木栽植穴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7.3. 供水袋渗灌孔径对苗木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7.4. 讨论与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甘肃白银城郊大环境造林绿化与树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造林绿化概述
        1.1.1 造林的定义
        1.1.2 造林的内涵
        1.1.3 造林的分类
    1.2 造林绿化的功能
        1.2.1 吸储CO_2等温室气体
        1.2.2 防风固沙
        1.2.3 保持水土
        1.2.4 涵养水源
        1.2.5 保护生物多样性
        1.2.6 提供森林旅游和多种林产品
    1.3 造林绿化的方法
        1.3.1 播种造林法
        1.3.2 植苗造林法
        1.3.3 分殖造林法
    1.4 造林绿化研究进展
        1.4.1 群众造林
        1.4.2 林业生态治理工程
        1.4.3 造林绿化体系的健全
        1.4.4 造林绿化投资力度的加大
        1.4.5 造林绿化取得的初步效果
    1.5 林业发展现状
        1.5.1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1.5.2 甘肃白银造林现状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型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3 自然资源概况
        2.3.1 水资源
        2.3.2 土壤资源
        2.3.3 植物资源
        2.3.4 矿产资源
        2.3.5 旅游资源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白银城郊大环境造林绿化
    3.1 造林绿化原则
        3.1.1 总体原则
        3.1.2 具体原则
    3.2 造林绿化标准
    3.3 造林绿化方法
        3.3.1 林种
        3.3.2 树种
        3.3.3 整地方法
        3.3.4 树苗规格和需用量
        3.3.5 造林技术
        3.3.6 抚育措施
    3.4 白银区城郊大环境造林方案
        3.4.1 造林任务
        3.4.2 人工造林工程设计
        3.4.3 人工造林模式
    3.5 树种规划的原则
        3.5.1 适地适树
        3.5.2 以乡土树种为主
        3.5.3 选用抗性强的树种
    3.6 区域树种配置方法
        3.6.1 黄土高原沟壑区
        3.6.2 黄土丘陵沟壑区
        3.6.3 黄土阶地区
        3.6.4 黄土盆地区
        3.6.5 土石山地区
    3.7 林种配置方法
        3.7.1 水土保持林
        3.7.2 特用经济林
        3.7.3 普通防护林地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山东省侧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
    1.1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1.2 种质资源评价
        1.2.1 侧柏种源表型多样性
        1.2.2 核型分析
        1.2.3 分子遗传多样性
2 良种基地建设及种子区
3 种源、家系及无性系选择
    3.1 不同种源的生长量及稳定性分析 (遗传测定)
    3.2 不同侧柏种源抗旱性研究
    3.3 不同侧柏种源抗寒性研究
    3.4 良种选育
4 杂交育种
5 良种快繁及栽培技术
6 侧柏遗传改良策略及思路

(5)纳米型植物抗逆剂对侧柏苗抗旱促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不同用量对侧柏苗的促长作用分析
    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侧柏苗的保存率
    2.3 对侧柏苗高和地茎生长的影响
        2.3.1 纳米型植物抗逆剂的处理效果
        2.3.2 多效抗旱驱鼠剂
    2.4 对苗木根生长的影响
        2.4.1 纳米型植物抗逆剂
        2.4.2 多效抗旱驱鼠剂
3 结论与讨论

(6)不同致死因素对抗逆剂侧柏蘸浆造林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因素的致死作用
        2.1.1 干旱是侧柏定植后致死的首要因素
        2.1.2 鼠(兔)害的综合作用是引起侧柏死亡的第2大原因
        2.1.2. 1 草兔危害是引起侧柏死亡的关键因子
        2.1.2. 2 鼢鼠咬根是导致侧柏直接死亡的直接因素
        2.1.3 其他因素是导致侧柏死亡的随机因子
    2.2 NPA和RPA对致死作用的综合影响
        2.2.1 对致死率的作用
        2.2.2 综合预防效果的变化
    2.3 NPA和RPA对干旱和鼠(兔)害致死作用的影响
        2.3.1 干旱因子
        2.3.1. 1 对林木的致死作用
        2.3.1. 2 对致死贡献率的影响
        2.3.1. 3 2种药剂干旱预防效果的变化
        2.3.2 鼠(兔)害
        2.3.2. 1 对林木的致死作用
        2.3.2. 2 对致死贡献率的影响
        2.3.2.3 2种药剂鼠(兔)害预防效果的变化
    2.4 NPA和RPA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2.4.1 对林木的致死作用
        2.4.2 对致死贡献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穴植密度和不同覆盖对侧柏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黄土高原地区环境现状及问题
        1.1.1 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
        1.1.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
    1.2 侧柏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及研究
        1.2.1 侧柏的生物学特性
        1.2.2 侧柏的应用特点
        1.2.3 侧柏的绿化功能
        1.2.4 侧柏的生态效益
        1.2.5 侧柏在绿化中的文化传承
        1.2.6 侧柏绿化在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的问题
        1.2.7 侧柏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穴植密度研究概况
        1.3.1 穴植密度对绿化造林的影响
        1.3.2 栽培密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覆盖的研究概况
        1.4.1 覆盖对绿化造林的影响
        1.4.2 覆盖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3 材料和方法
    3.1 不同穴植密度对侧柏生长的影响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测定
    3.2 不同覆盖对侧柏生长的影响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测定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穴植密度对侧柏生长的影响
        4.1.1 不同穴植密度对侧柏树高的影响
        4.1.2 不同穴植密度对侧柏地径的影响
        4.1.3 不同穴植密度对侧柏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1.4 不同穴植密度侧柏成情况
    4.2 不同覆盖对侧柏生长的影响
        4.2.1 不同覆盖方式对侧柏树高增长量的影响
        4.2.2 不同覆盖方式对侧柏地径增长量的影响
        4.2.3 不同覆盖方式对地温的影响
        4.2.4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4.2.5 不同覆盖指标与侧柏幼苗生长的相关性
        4.2.6 不同覆盖方式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变化
        4.2.7 不同覆盖方式侧柏存活率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穴植密度与侧柏幼苗生长势的探讨
        5.2.2 覆盖方式与侧柏生长势的探讨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8)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盐碱地资源与分布
    1.2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特点
    1.3 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
        1.3.1 灌排措施
        1.3.2 放淤压盐
        1.3.3 耕作措施
        1.3.4 化学改良措施
    1.4 盐碱地造林技术
        1.4.1 盐碱地造林技术措施研究
        1.4.2 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研究
    1.5 树种耐盐能力评价
        1.5.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5.2 树种耐盐能力评价指标
        1.5.2.1 树种耐盐能力评价的形态指标
        1.5.2.2 树木耐盐能力评价的生理指标
        1.5.2.3 树木耐盐能力评价的综合生理指标
    1.6 盐碱地造林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2.1.1 研究目标
        2.1.2 主要研究内容
        2.1.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创新点
        2.1.4 技术路线
    2.2 试验地自然条件
    2.3 试验方法
        2.3.1 整地方式
        2.3.2 土壤理化性状调查测定
        2.3.2.1 样品采集
        2.3.2.2 分析方法
        2.3.3 造林技术试验
        2.3.3.1 客土造林
        2.3.3.2 不同盐碱程度地块造林
        2.3.3.3 基盘配方造林
        2.3.4 盐碱地造林树种适应性试验
        2.3.5 生长状况调查
        2.3.5.1 成活率、株高、地径及生物量调查
        2.3.5.2 根系分布调查
        2.3.5.3 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2.3.5.4 净光合等生理指标的测定
        2.3.6 耐盐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2.3.6.1 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3.6.2 保护酶的测定
        2.3.6.3 渗透调节物质
        2.3.6.4 质膜透性
        2.3.7 耐盐能力评价方法
3 试验地土壤理化特征
    3.1 造林地土壤本底特征
        3.1.1 造林地地面特征
        3.1.2 土壤质地
        3.1.3 整地前各地块土壤含盐量
    3.2 造林后土壤物理性状对比
    3.3 造林后土壤水盐动态
        3.3.1 造林后土壤盐分动态
        3.3.2 不同地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3.3.3 土壤含盐量分布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3.3.3.1 土壤含盐量水平分布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3.3.3.2 土壤含盐量垂直分布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3.3.3.2 表层土壤含盐量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3.4 土壤PH值的变化
    3.5 造林后土壤养分的比较
        3.5.1 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比较
        3.5.2 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
    3.6 小结
4. 盐碱地造林技术措施
    4.1 客土造林
        4.1.1 客土造林方法
        4.1.2 绒毛白蜡客土造林效果分析
        4.1.2.1 绒毛白蜡客土造林成活率对比
        4.1.2.2 绒毛白蜡客土造林株高生长对比
        4.1.2.3 绒毛白蜡客土造林地径生长对比
        4.1.2.4 绒毛白蜡客土造林生物量对比
        4.1.2.5 绒毛白蜡客土造林根系对比
        4.1.2.6 绒毛白蜡客土造林光合速率对比
        4.1.3 刺槐客土造林效果分析
        4.1.3.1 刺槐客土造林成活率对比
        4.1.3.2 刺槐客土造林株高对比
        4.1.3.3 刺槐客土造林地径对比
        4.1.3.4 刺槐客土造林生物量对比
        4.1.3.5 刺槐客土造林根系对比
        4.1.3.6 刺槐客土造林光合对比
        4.1.4 侧柏客土造林效果分析
        4.1.4.1 侧柏客土造林成活率对比
        4.1.4.2 侧柏客土造林株高对比
        4.1.4.3 侧柏客土造林地径对比
        4.1.4.4 侧柏客土造林生物量对比
        4.1.4.5 侧柏客土造林根系对比
    4.2 不同盐碱程度地块造林试验
        4.2.1 造林方法与设计
        4.2.2 不同盐碱程度地块造林成活率
        4.2.3 不同盐碱程度地块造林树木生长状况
        4.2.4 不同盐碱程度地块树木叶片含水量的变化比较
        4.2.5 不同地块树木光合速率
        4.2.6 造林树种在不同盐渍化程度地块的受害状况
    4.3 不同基盘配方造林
        4.3.1 白蜡、刺槐、侧柏不同基盘配方造林
        4.3.1.1 白蜡、刺槐、侧柏不同基盘配方造林设计
        4.3.1.2 绒毛白蜡不同基盘配方造林效果
        4.3.1.3 刺槐不同基盘配方造林效果
        4.3.1.4 侧柏不同基盘配方造林效果
        4.3.2 合欢等5树种3个不同基盘配方造林
        4.3.2.1 合欢等5树种3种基盘配方造林设计
        4.3.2.2 合欢等5树种3个不同基盘配方造林效果
    4.4 小结
5 盐碱地造林树种适应性
    5.1 造林设计
    5.2. 2008年造林树种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5.2.1 不同树种成活状况分析
        5.2.2 不同树种高生长状况分析
        5.2.3 不同树种地径生长状况分析
        5.2.4 不同树种生物量调查分析
        5.2.5 不同树种根系分布调查分析
        5.2.6 不同树种叶片含水量
        5.2.7 不同树种的光合作用
    5.3 2009年造林树种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5.3.1 不同树种成活状况分析
        5.3.2 不同树种生长状况分析
    5.4 造林树种受害状况
        5.4.1 盐害症状
        5.4.2 病虫害情况
        5.4.3 其他受害情况
    5.5 小结
6 造林树种的盐胁迫生理状况
    6.1 叶片叶绿素含量
    6.2 保护酶系统
        6.2.1 SOD酶活性
        6.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6.2.3 CAT活性
    6.3 渗透调节物质
        6.3.1 可溶性蛋白含量
        6.3.2 可溶性糖
        6.3.3 脯氨酸含量
    6.4 细胞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
        6.4.1 MDA含量
        6.4.2 膜透性
    6.5 造林树种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6.6 造林树种生理指标聚类分析
    6.7 小结
7 造林树种耐盐性评价
    7.1 理论基础与方法
        7.1.1 理论依据
        7.1.2 树种耐盐性评价方法
        7.1.2.1 直接鉴别法
        7.1.2.2 间接鉴别法
    7.2 根据树木生长发育状况进行直接评价
        7.2.1 评价指标
        7.2.2 根据生长形态指标的层次分析模型
        7.2.3 根据形态指标的树种耐盐性评价结果
    7.3 根据耐盐性生理指标进行间接评价
        7.3.1 数据标准化
        7.3.2 根据综合生理指标的耐盐性评价模型
        7.3.3 根据生理指标的树种耐盐性评价结果
    7.4 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比较
    7.5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特点
        8.1.2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技术
        8.1.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
        8.1.4 造林树种耐盐性评价
    8.2 讨论
        8.2.1 进行盐碱土盐渍化程度划分和必要的改良
        8.2.2 根据土壤盐渍化程度、质地、结构等多因素综合考虑树种选择
        8.2.3 科学评价树种耐盐能力
        8.2.4 营造多树种混交林
        8.2.5 注重综合治理和盐碱地生态、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徐州石灰岩山地退化植被特征及恢复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生态恢复的定义
    1.2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1.2.1 自然演替理论
        1.2.2 干扰理论
        1.2.3 森林培育理论
        1.2.4 生物多样性原理
    1.3 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概况
        1.3.1 树种适应性研究
        1.3.2 树种的抗旱性研究
        1.3.3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配套技术研究
        1.3.4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研究
        1.3.5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1.4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和研究地概况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地概况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徐州石灰岩山地现有主要林分的结构组成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分析方法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林分间土壤主要特性分析
        2.3.2 植物组成和结构分析
        2.3.3 林分各层植被重要值
        2.3.4 生物多样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徐州石灰岩区域主要林分类型木本植物生态位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区概况
    3.3 试验设计
    3.4 分析方法
        3.4.1 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3.4.2 生态位重叠的测定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乔灌层主要树种重要值分析
        3.5.2 乔灌木层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分析
        3.5.3 乔灌木层主要种群生态位重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徐州石灰岩山地主要树种的抗旱生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及处理
        4.2.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4.2.3 抗旱力综合评价——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
    4.3 结果分析
        4.3.1 对叶绿素的影响
        4.3.2 对电导率的影响
        4.3.3 对丙二醛的影响
        4.3.4 对脯氨酸的影响
        4.3.5 对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4.3.6 幼苗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徐州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区概况
    5.3 立地分类依据和方法
    5.4 主要立地因子分析
    5.5 立地类型的划分
    5.6 主要立地类型的分布和治理方向
        5.6.1 缓坡、斜坡和陡坡岩漠立地类型
        5.6.2 缓坡连续和缓坡零星中层土立地类型
        5.6.3 斜坡半连续中层土立地类型和斜坡零星土立地类型组
        5.6.4 陡坡半连续极薄土和陡坡零星中层土立地类型
    5.7 试验林造林模式设计
        5.7.1 整地方式
        5.7.2 树种选择与森林群落配置原则
        5.7.3 造林树种选择
        5.7.4 苗木规格与造林密度
        5.7.5 混交比例与方式
        5.7.6 技术保障措施
    5.8 造林施工及效果调查
        5.8.1 造林施工时间
        5.8.2 调查方法
    5.9 造林效果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工促进恢复对石灰岩山地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短期影响
    6.1 引言
    6.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数据处理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林分组成和结构分析
        6.3.2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丰富度分析
        6.3.3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6.3.4 不同林分林下植物共有种及林分相似系数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讨论
        7.1.1 徐州石灰岩山地主要林分类型组成及林分主要木本植物种群分析
        7.1.2 徐州石灰岩山地立地条件及树种选择研究
        7.1.3 徐州石灰岩山地造林效果分析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件一:林分结构组成
附件二:徐州市石质山地调查表
附件三:论文中出现的植物名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撰写的文章
详细摘要

四、侧柏造林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晋西黄土区干旱陡坡微生境改良技术研究[D]. 赵荣玮.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3]甘肃白银城郊大环境造林绿化与树种选择研究[D]. 田富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4]山东省侧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改良[J]. 邢世岩,王玉山,李际红,张倩,唐海霞. 山东林业科技, 2014(05)
  • [5]纳米型植物抗逆剂对侧柏苗抗旱促长作用研究[J]. 张芳宝,张斌善,韩崇选,王培新,杨清娥.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5)
  • [6]不同致死因素对抗逆剂侧柏蘸浆造林效果的影响[J]. 张斌善,王培新,张芳宝,孟惠荣,韩崇选.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4)
  • [7]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穴植密度和不同覆盖对侧柏生长的影响[D]. 胡铭卿.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8]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D]. 李秀芬.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6)
  • [9]徐州石灰岩山地退化植被特征及恢复重建研究[D]. 陈平.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10]白水江干旱河谷区荒山造林试验研究[J]. 左英强,莫劲雁,张炳林,胡学煜,刘元福,陈红梅,李晓清. 四川林业科技, 2009(04)

标签:;  ;  ;  ;  ;  

东方植物造林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