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村民自治功能

浅谈村民自治功能

一、村民自治功能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丁文,戴凯[1](2021)在《合作共治:三治融合视阈下的村民自治转型——基于W村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悬浮"困境,各地农村进行以自治单元下沉为中心的村民自治转型探索。W村的村民自治转型沿两条路径展开:一是以"行政村—村民小组—基地"自治单元体系以及"村委会—二团一队N会"自治组织结构为基础,采取以最低协调成本来约束的合作机制,通过嵌入自治规则和程序,形成了合作共治的村民自治之有效实现形式;二是通过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三治融合的建设和明晰各类治理主体间的关系等途径,将村民自治纳入乡村治理之中,使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新体系下得以转型,实现了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的有效衔接。W村的实践表明,在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村民自治不应脱离乡村治理而独立发展,应当在乡村治理新体系的框架下,与其他治理方式相协调共同作用于乡村,从而实现有效的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

张青波[2](2020)在《从社会共同体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法治路径——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中心》文中提出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应实现社会共同体的法治。就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言,其法治所面临的困境一是基层政府的影响,二是内部治理制度的欠缺。结合系统理论,社会共同体所制定的社会规范也不失为法,应在社会宪治的视角下保障社会共同体的自治并优化社会规范的程序法治。据此,首先应以立法明确社会共同体对基层政府所负的义务范围,引入对共同体适度自治的司法保障,改变致使自治组织行政化的机理;其次要改进社会规范的制定程序,加强社会共同体内部的民主监督,拓宽对共同体权力的救济渠道。

李大印[3](2021)在《新时代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分析与优化探析》文中指出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蓝图中,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三大核心内涵之一备受关注。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以地区为对象的村民自治实证研究和优化探析仍然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鉴于此,以新时代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为研究主题,在对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进行归纳、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村民自治路径的实施进行优化探析。提升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水平对建设冀南农村地区现代化的农村治理体系以及降低冀南农村地区社会治理成本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的实施方式,村民自治现状与村民自治的影响因素为内在逻辑展开分析。文章首先对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进行归纳,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梳理出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的路径维度和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文章运用熵值法对新时代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的现状进行评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对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的优化进行探析。通过研究发现,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的整体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单项指标因素分析,冀南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和村民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有待加强。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化对现阶段村民自治的影响较强;从村民自治路径的实施过程分析,相较于传统文化,基层组织和村民个人因素,村民自治受到基层政府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方面。优化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培养村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提升村民参与自治意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提升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的重要突破口。

朱凯诗[4](2020)在《社区营造视角下B村村民理事会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村民自治制度是村民实现直接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变革的当前,以村两委为主的传统村民自治制度逐渐暴露出各种如行政化倾向的实际问题。为突破这些传统村民自治制度所存在的困境就在于,要在肯定其实现基层民主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自治的形式与机制来作为突破手段。近年来,以农村内生需求作为逻辑起点,越来越多基于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的自下而上的新型农民自治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形式在各地得到实践,使得村民自治得到了新的发展,良好得促进了对村民自治由制度到实践、由悬空到落地。本文基于社区营造理念的视角,选取了B村村民理事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村民理事会这类新型农民自治组织是如何通过在农村社区内形成自组织、如何通过自主开展自治理,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自发展。并通过结合访谈法,对镇村干部代表、村民委员会成员代表及村民代表进行访谈,收集关于不同人士对于村民理事会的看法作为研究资料,以发现村民理事会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本文研究发现,村民理事会承担了基层农民自我管理、服务等功能,有效弥补了村民委员会等传统村民自治组织的孱弱状态,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组织化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提高了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使得乡村治理工作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聂文琼[5](2020)在《当前村庄政治生态研究 ——以河南省S区G村为例》文中指出政治生态建设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政治生态研究有其基础性与必要性。村庄政治生态的优化是我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环节,是基层治理中实现农村“善治”以维护广大村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于村庄政治生态的研究,是通过对政治生态理论中政治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与系统整体、动态平衡原则的分析,建立起“政治内部因素—政治外部社会环境—政治内因素与外环境的互动”的考察维度,在对个案村的调研中选取各维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探索,并按照“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进行撰写。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晰了“村庄政治生态”的概念与政治生态理论的内容及原则,并基于此进行了研究维度的划分。第二部分是以河南省S区G村为例,依据上一部分建立的三个研究维度,从村庄政治内部的主要个人和组织等主体要素、乡政村治治理结构中的权力要素、村民自治制度为主的制度要素、村庄政治外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环境要素、村庄政治内外要素间的动态互动关系等内容出发,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进一步详细分析G村的政治生态构成要素与现状。第三部分是基于实证调查的结果进行问题分析,指出当前G村政治生态构建中核心政治主体存在思想与行为上的偏差、乡村治理结构中的权力矛盾、村民自治制度存在非生态化运行、经济与文化发展存在阻碍优化村庄政治生态的因素等问题。第四部分是基于G村政治生态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析,指出问题产生的经济、思想与机制方面存在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是针对村庄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基于研究维度提出优化对策,以改善村庄政治内部要素,维持诸要素的动态链接与协调平衡,同时兼顾村庄政治生态影响环境,促进政治内要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

李艳营[6](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规则是实现农村社区有效治理的基础,每个历史阶段的农村社区有着不同的治理规则,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治理规则目的都是实现社区有效治理,满足人民利益需求,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农村社区治理规则也在不断发展变迁。对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进行研究利于我们在动态中把握治理规则变迁的规律特征,完善当前农村社区治理规则甚至预测治理规则变迁方向,实现农村社区更有效治理。农村社区有效治理需要什么样的治理规则,是我们探索的主要问题。从治理规则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治理规则不仅包含治理规则本身的内容,还包含治理规则由谁制定即治理规则制定主体,甚至是治理规则所要发挥的功能。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索分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分别以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21世纪以来为节点,对农村社区治理规则的类型变迁及其特征、治理规则的制定主体变迁及其特征、治理规则的功能变迁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治理规则不断从“单一的国家法”向“多样化治理规则”过渡;从“国家制定为主”向“多元主体共同制定”变迁;从强化“基层政权稳定”向强化“合作共治”方向发展。并提炼出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是一种合作型制度变迁模式,变迁的动因主要包括国家阶段性治理目标、农村社会环境变化、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治理规则变迁的特征,即从国家制定到多元主体协商制定、从国家建构到国家建构与乡村内部创制相结合、从对人的束缚到对人解放;治理规则变迁的内在机理,即弹性与张力中的规则供需动态平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的整体分析,发现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的内在本质是农村社区居民自由发展的解放亦或束缚。而实现新时代农村社区有效治理,其治理规则要满足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新要求,即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相结合、国家正式法与民间法相融合、法治基础上治理规则的多样化、灵活性。其实每个历史阶段的农村社区都有其相适应的治理规则,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优治理规则,因为治理规则总是在不断发展变迁、优胜劣汰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治理规则越来越能保障人的自由、满足人的需要,越来越接近善治目标的实现。

罗家鹏[7](2020)在《结构与谱系:村民自治异化的权力向度 ——以L县N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自治制度发轫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合寨村,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一起,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三大历史性创造。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乡政村治体系的重要构成,村民自治的实质是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在农村社会的反映,体现了国家权力的谦抑性、社会权力的合意性与村民权力自治性的平衡。村民自治是一个统一的乡村治理系统,是一个静态文本编织、规制下的动态实践过程,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过程包括三个方面:自下而上的村委会选举、自上而下的村民委员会职能落实,以及上下联动的村民自治监督过程。村民自治旨在让每一个村民以正常合法的手段满足内部需求和外部安全。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治理体系的变迁,村民自治制度日趋成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稳定了当地农村社会秩序,促进了当地基层民主的实现。但在我国部分地区却出现了村民自治悬空、村委会自治甚至村官自治等异化现象,在这些地区村民自治异化现象逐渐替代了正常的村民自治过程,严重削弱了村民自治的制度效能,扰乱了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日益僵化。笔者借用权力理论,即权力结构和权力谱系两个向度出发结构和剖析村民自治异化现象。从权力运动的过程上看,村民自治异化的根源在于,乡村治理的权力资源-----结构性权力和谱系性权力等权力错误表达、排序、组合、交互。具体说来,村民自治的权力结构出现立约权虚化、选举权异变、决策权空置、执行权悬空、监督权失灵等现象,村民自治的权力谱系出现宗族权膨胀、经济权错位、文化权断裂、精英权依附等现象。村民自治结构性权力和谱系性权力存在的非正常互动与博弈,将权力能量的链条延伸至村民自治活动全域,直接导致村民自治多元主体和基本关系体的互动、博弈偏离正常的轨道,最终导致了村民自治异化。从权力表达的过程上看,乡村社会资源和话语的配置受到结构性权力和谱系性权力的互动、博弈影响。一方面,从制度供给上看,国家订立法律,将话语和资源配置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体现立法者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另一方面,权力的运转使得话语和资源配置以权力博弈输赢的状态确定下来,体现掌权者的意志和权力的本性的统一。例如,行政村作为村民自治法定的基本单位与乡村社会的传统自治单元自然村二者之间的冲突不适应,使得村民自治的实践不仅面临现实与制度文本之间的巨大张力,也面临着村民自治意愿需求与实际制度供给的冲突,结构性权力和谱系性权力在行政村---自然村两对关系中缠绕、博弈、互动,资源、话语和秩序由权力博弈的状态决定,由此权力成为村民自治场域中最重要的解释性变量。从权力谱系和结构两个向度出发,正确认识村庄治理体系的各种权力运动,厘清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矫正村民自治异化现象,使村民自治回归正常轨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姜广博[8](2020)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全新的概念,指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党建引领,二是制度保障,三是落实于基层,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国家治理的成效,农村基层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点。近年来,各地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治理方式仍旧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突破农村基层治理低绩效的困境,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创新已迫在眉睫,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实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真学习、理解和领悟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立足实际,以解决农村基层治理难题为突破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研究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和重点。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学理论和党建相关知识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法等方法,在概述农村基层治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基层治理的关系,并结合对长春市三区两县(市)共15个行政村部分村民的随机抽样调查,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现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系统分析了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的困境,深入探究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方式的改革策略。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化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方向和道路,为切实有效提高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参考。按照这一逻辑,论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系统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展开文献综述;第二章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系统论述基层治理的内容、主体与特征,深入剖析农村基层治理的实质与核心问题,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系统归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形成依据、主要内容,分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归纳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的时代内涵;第四章通过对长春市三区两县(市)共15个行政村部分村民的随机抽样调查,从生存发展、社会保障、社会公平与社会矛盾化解、公共安全与基层社会参与五方面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总结现阶段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取得成就;第五章比较当前基层治理方式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差距,梳理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方向,探究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的困境及原因,论述以人民为中心指导进行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必要性;第六章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治理方式改革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探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思路。本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与治理现代化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其中农村基层治理中权利结构失序与“多元共治”的要求相矛盾,农村基层治理中法治建设滞后与法治化的要求相矛盾,农村基层治理中价值取向出现一定偏差与德治要求相矛盾。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基层治理低绩效困境,基层党组织功能异化,基层治理的“四化”倾向,乡政、村治关系失调,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基层治理的“接班人”危机、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与社会失灵、农村基层治理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滞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能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价值支撑,能够实现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农村基层治理“四化”水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可以采取的措施: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二是明确乡镇政府的合法性及主体职责,三是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四是加大培育农村民间的各类社会组织,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六是以德治激发农村基层治理的新活力,七是强化社会管理,优化基层治理环境。

张毅[9](2020)在《产权与治权关系视野下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以山西省L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产权和治权是乡村治理的核心要素,产权是奠定乡村治理的基础要素,治权则是规范乡村治理的结构要素,两者的互动关系共同影响和形塑着乡村的政治生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施30多年以来,既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也是乡村治理中治权不断下放和分散的过程。同时,由于乡村集体产权的松动,导致村集体资源日益被少数村干部垄断,造成了村庄内部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和干群矛盾。而且,产权分化严重影响了乡村治权结构,掌握公共权力的村干部不仅霸占集体资源,与此同时又通过集体资源所带来的财富继续巩固其对村庄的治权。随着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村庄治权逐步从村干部手中分散到村民手中,于是就产生了围绕村庄公共权力和集体产权的激烈竞争和争夺。本文以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村庄L村为案例,具体描述该村由集体化时期的富裕村到改革开放后的贫困村,村委会选举由村民直选开始时的选举竞争和天价选票,到中期的村“两委”矛盾,再到村委会选举走向规范并趋于平稳的历史过程,重点分析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围绕煤矿资源利益而进行的权力争夺与权力运作,分析不同时期背景下的煤矿集体产权对乡村治理的冲击及其由此产生的政治生态,进而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本文除导论外,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集体化时期,L村的集体煤矿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采取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方式,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村庄的共同富裕,以及由此带来的村庄良好治理与全面发展;第二章通过对L村第六届换届选举中“金钱竞选”和“天价选票”的全景描述和系统解剖,分析集体产权失效后造成乡村治理的要素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生态恶化与村庄衰败;第三章以L村第八到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分析资源整合和煤矿利益消失后乡村权力运行状况以及由此造成的村干部无人竞选、村庄公共事务无人管理的治理困境;第四章通过对L村煤矿产权变迁下乡村权力运作轨迹和治理结果的分析,探索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即产权与治权密切关联,直接形塑乡村的政治生态,决定农村的发展命运。L村自治异化主要是缘于集体产权失效而非农民素质低下,优化资源型农村的政治生态关键要实现产权与治权的良性互动。

曾昭菁[10](2020)在《村民理事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分析 ——以王家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受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民工涌入城市并长年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两地,乡村社会与外部的接触和交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广泛。乡村社会从由过去相对封闭的空间变成了具有很大流动性的社会,原本相对稳固的乡村社会结构也受到了冲击。此外,城乡之间不平衡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更为显着,村民的思想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都给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机制来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村民理事会应运而生。本文以王家村民理事会为案例,对理事会的发展以及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村民理事会产生的原因和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并就如何完善村民理事会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本文认为应理性看待村民理事会这一新兴群众自治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要理顺村民理事会与其他自治组织间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它的功能,以此推动村民自治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二、村民自治功能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民自治功能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合作共治:三治融合视阈下的村民自治转型——基于W村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案例选择与引介
        1.案例选择
        2.案例引介
    (二)研究方法
二、W村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
    (一)自治单元:行政村—村民小组—基地
    (二)自治组织:村委会—二团一队N会
    (三)自治规则:内生—外生
三、W村“合作共治”的自治模式
四、W村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的有机衔接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推进三治融合的建设
    (三)明晰各类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3)新时代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分析与优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1.2.2 农村社会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1.2.3 村民自治理论研究现状
        1.2.4 村民自治路径研究现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基础与方法概述
    2.1 概念基础
        2.1.1 新时代的概念
        2.1.2 治理的概念
        2.1.3 社会治理的概念
        2.1.4 村民自治的概念
    2.2 熵值法
    2.3 结构方程模型
    2.4 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2.4.1 信度检验
        2.4.2 效度检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分析与评价指标提取
    3.1 新时代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分析
        3.1.1 基层政府为主导的村民自治路径分析
        3.1.2 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村民自治路径分析
        3.1.3 群众组织为引领的村民自治路径分析
        3.1.4 各类协会为平台的村民自治路径分析
        3.1.5 农村“精英”为重要影响力的村民自治路径分析
        3.1.6 家庭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路径分析
        3.1.7 传统文化治理功能影响下的村民自治路径分析
    3.2 新时代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的评价指标提取
        3.2.1 评价指标的提取与测量量表的定义
        3.2.2 村民自治评价指标变量的关系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样本数据获取、统计性描述与检验分析
    4.1 样本数据的获取
    4.2 数据的统计描述
        4.2.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指标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样本数据检验
        4.3.1 样本数据信度检验
        4.3.2 项目资料统计分析
        4.3.3 样本整体性分析
        4.3.4 样本数据效度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1 新时代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评价
        5.1.1 构建熵权矩阵
        5.1.2 数据标准化处理与指标权重计算
        5.1.3 计算信息熵与冗余度
        5.1.4 计算指标权重
        5.1.5 结果分析
    5.2 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测量模型建立
        5.2.2 结构模型建立
        5.2.3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5.2.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2.5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5.2.6 结果分析
    5.3 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优化探析
    6.1 基层政府为视角的村民自治路径优化探析
    6.2 传统文化为视角的村民自治路径优化探析
    6.3 村民组织为视角的村民自治路径优化探析
    6.4 村民参与为视角的自治路径优化探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录 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调查问卷

(4)社区营造视角下B村村民理事会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核心概念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B村村民理事会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
    2.1 B村基本概况
    2.2 从社区营造视角分析B村村民理事会的发展历程与运作机制
第3章 村民理事会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未被充分激发
    3.2 村民理事会的组织化水平有待提升
    3.3 农村基层民主未得到真正实现
第4章 村民理事会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村民理事会存在参与主体困境
    4.2 村民理事会的发展动力不足
    4.3 村民理事会的工作机制基础薄弱
    4.4 村民理事会发展的路径困境
第5章 完善村民理事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提高参与主体的自治能力和参与热情
    5.2 强化村民理事会发展的内外部动力作用
    5.3 创新村民理事会内外部体制机制
    5.4 形成健康有序的村民理事会发展路径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B 访谈问题大纲
致谢

(5)当前村庄政治生态研究 ——以河南省S区G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述评
        1.政治生态的相关学术研究
        2.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可能的创新点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政治生态
        2.村庄政治生态
    (二)政治生态理论
        1.界说:用生态学研究政治现象
        2.基础:生态系统与政治系统两个概念
        3.原则:坚持系统整体与动态平衡
    (三)村庄政治生态考察维度的理论构建
        1.村庄政治生态的政治内部要素:政治主体、治理结构与政治制度
        2.村庄政治生态的政治外部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与文化氛围
        3.政治内要素与外环境间的互动:村庄政治生态的系统性表现
二、G村政治生态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样本村的选取
        2.调查与访谈对象的选取
        3.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二)G村“国家级文明村”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村民委员会成立期
        2.20世纪90年代:新村规划建设期
        3.21世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期
    (三)G村政治生态的现状
        1.G村政治生态的政治内部要素考察
        2.G村政治外部社会环境的考察
        3.G村政治内要素与政治外部社会环境的互动现状
三、村庄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基于调查结果的考量
    (一)政治内部要素:主体、结构与制度的非生态化
        1.主体:村庄政治主体行为与其间政治关系的偏差
        2.结构:乡镇政府行政权与村庄自治权存在冲突
        3.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出现非生态化运行
    (二)政治外部社会环境:存在经济牵绊与不良文化
        1.村庄经济来源少、不稳定且经济发展规划少落实
        2.存在攀比、攀关系与迷信等不良传统文化
    (三)政治内要素与外环境间:环境正向支持不足与塑造力输出不力
        1.经济支持不足:经济发展滞缓诱发政治主体的个人思想意识问题
        2.不良文化侵染:“重人情”文化对村庄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3.政治文化引导缺乏:政治文化塑造力输出中的主体行动形式化
四、村庄政治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经济因素:良好政治生态形成的动力支持缺失
        1.村庄经济发展缓慢使政治生态构建缺乏内生动力
        2.经济发展差距增大了建设良好社会环境的阻力
        3.经济发展观念缺乏创新使村庄在政治生态塑造中难得外部助力
    (二)思想因素:个体自利性困境与政治文化建设碎片化
        1.自利性影响村庄政治主体的行为选择
        2.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在营造社会环境过程中缺乏系统落实
        3.村民自治缺少获得农民认同的累积性制度资源
    (三)机制因素:权力运行机制不畅与激励机制匮乏
        1.乡镇政府、基层党组织与村庄自治组织间决策与协调机制不完善
        2.大学生村官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权力运行机制失灵
        3.村庄治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优化村庄政治生态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并推动村庄政治内部要素的改善
        1.主体:归正村庄政治生态建设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行为
        2.结构: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
        3.制度:循序渐进促进乡村自治“四个民主”的平衡发展
    (二)兼顾村庄政治外部社会环境的塑造
        1.坚持乡村依法治理是优化村庄政治生态的根本
        2.促进经济发展是形成良好村庄政治生态的动力
        3.培育并弘扬优秀文化净化村庄政治生态环境
    (三)促进村庄政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1.坚持平等民主治村保持密切协调的党群干群关系
        2.嵌入多方联动力量推动村庄经济、文化的发展
        3.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及时掌握村庄政治生态的动态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及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概述
    (一)农村社区治理规则
        1.农村社区的内涵及类型
        2.农村社区治理规则
        3.农村社区治理与治理规则的关系
    (二)治理规则类型、制定主体及功能:农村社区治理规则的分析维度
        1.既有研究中农村社区治理规则的探讨
        2.本项研究中对农村社区治理规则的分析维度
    (三)理论基础:制度变迁理论
二、农村社区治理规则的类型变迁及特征
    (一)改革开放前:国家建构型治理规则
        1.主要类型表现:宪法基础上的法律法规及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2.主要特征:政治权威性、管理行政性
    (二)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国家社会共生型治理规则
        1.主要类型表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
        2.主要特征:行政指导下的自治性与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封闭性
    (三)21世纪以来:多元主体协商共治型治理规则
        1.主要类型表现:民主协商治理规则
        2.主要特征:包容性、透明性
    小结:“单一的国家法”向“多样化治理规则”过渡
三、农村社区治理规则的制定主体变迁及其特征
    (一)改革开放前:治理规则由党领导下的国家主体制定
        1.制定主体:党组织和国家政府
        2.主要特征:高度集权性、行政性
    (二)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治理规则由国家与村民自治组织合作制定
        1.制定主体:国家、村委会、村民
        2.主要特征:双向互动性
    (三)21世纪以来:治理规则由多元主体合作制定
        1.制定主体:政府、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个人
        2.主要特征:多元互动性
    小结:从“国家制定为主”趋向“多元主体共同制定”
四、农村社区治理规则的功能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保障基层政权稳定
        1.政治秩序:构筑国家政治认同
        2.经济层面:保障经济集体所有、国家统一经营
        3.管理服务:实现人民公社集中管理服务
    (二)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重点拓展放权社会中的村民自我管理能力
        1.政治层面: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
        2.经济层面:扩展村民集体经济自主发展权
        3.管理服务:增强村民自我管理服务权
    (三)21世纪以来:重点保障党领导下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格局
        1.政治层面:加强基层政治整合功能
        2.经济层面:保障社区经济分类治理、多样化经营
        3.管理服务:促进社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小结:从强化“基层政权稳定”向强化“合作共治”方向发展
五、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的制度变迁总结
    (一)变迁模式:合作型制度变迁
    (二)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的动因
        1.国家层面:国家阶段性治理目标与决策
        2.社会层面:农村社会环境变化
        3.个人层面: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
    (三)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的特征
        1.规则制定主体:从国家制定到多元主体协商制定
        2.规则生成机制:从国家建构到国家建构与乡村内部创制相结合
        3.规则功能:从对人的束缚到对人的解放
    (四)治理规则变迁内在机理:弹性与张力中的供需动态平衡
    小结:走向“善治”的农村社区治理规则
六、探讨与反思: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的内在本质及新时代农村社区有效治理规则
    (一)内在本质:对农村社区居民自由发展的解放或束缚
    (二)新时代农村社区有效治理规则的基本要求
        1.新时代农村社区有效治理亟需新的治理规则
        2.新时代农村社区有效治理规则的新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结构与谱系:村民自治异化的权力向度 ——以L县N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L县N村概况
        (三) 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评述
        (一) 村民自治理论的学术史梳理
        (二) 权力理论和中国村庄权力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三) 异化理论与村民自治异化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
        (一) 基本框架与研究内容
        (二) 研究理论以及方法
        (三) 研究难点与突破点
第一章 L县N村乡政村治历史与实践
    一、L县N村体制性治理体系的沿革:乡政村治体系的变迁
    二、L县N村非体制性治理体系的沿袭:壮族都老制
第二章 村民自治异化的学理阐释
    一、村民自治异化的学理阐释
        (一) 村民自治异化的概念解析
        (二) 村民自治异化表现、特征以及危害
    二、村民自治中的权力结构与谱系解析
        (一) 村民自治的权力结构
        (二) 村民自治的权力谱系
    三、村民自治异化的分析路径
        (一)理论的诠释:异化理论、权力结构理论、权力谱系理论
        (二)变置的演绎:乡镇政府、行政村与自然村的权力博弈
        (三)关系的冲突: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村委会与村党委的关系、村委会和村民的关系、村落与村民的关系
第三章 权力结构和谱系视域下N村村民自治异化
    一、L县N村村民自治异化的权力结构向度
        (一) 立约权虚化
        (二) 选举权异变
        (三) 决策权空置
        (四) 执行权悬空
        (五) 监督权失灵
    二、L县N村村民自治异化的权力谱系向度
        (一) 宗族权的膨胀
        (二) 经济权的错位
        (三) 文化权的断裂
        (四) 精英权的依附
第四章 L县N村村民自治异化的原因探析
    一、村民自治权力本身有异化的倾向
        (一) 权力的独占性
        (二) 权力的扩张性
        (三) 权力的排他性
    二、L县村民自治异化的权力结构层面
        (一) 共性原因
        (二) 个性原因
    三、L县村民自治异化的权力谱系层面
        (一) 宗族权扩张
        (二) 经济权错位
        (三) 文化权断裂
        (四) 精英权依附
第五章 权力向度视角下解决村民自治异化的可能路径
    一、村民自治权力结构的向度
        (一) 平衡治理载体
        (二) 加强制度供给
        (三) 理顺权力主体关系
    二、村民自治权力谱系的向度
        (一) 正确对待宗族势力
        (二) 优化配置经济权力
        (三) 充分利用文化权力
        (四) 科学利用精英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社会管理
        2.1.2 社会治理
        2.1.3 基层治理
    2.2 基层治理的主体、内容与特征
        2.2.1 基层治理的主体
        2.2.2 基层治理的内容
        2.2.3 基层治理的特征
    2.3 农村基层治理的实质与核心问题
        2.3.1 农村基层治理的实质:治理能力现代化
        2.3.2 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克服利益失衡
        2.3.3 农村基层治理的目标:保障农民权益
第3章 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的理论依据
    3.1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依据
        3.1.1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客观依据
        3.1.2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3.2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政治层面——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3.2.2 经济层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
        3.2.3 文化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
        3.2.4 民生层面——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3.2.5 生态层面——坚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3 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的逻辑依据
        3.3.1 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
        3.3.2 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
    3.4 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时代内涵
        3.4.1 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是农村基层治理的根本力量
        3.4.2 维护和增加人民合法权益是农村基层治理的价值追求
        3.4.3 农村基层治理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人民权益
第4章 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4.1.1 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
        4.1.2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历史沿革
        4.1.3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改革趋向
    4.2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现状的调查内容与实施
        4.2.1 调研内容的确定
        4.2.2 效度与信度检验
        4.2.3 调查对象及实施
        4.2.4 调查结果的处理
    4.3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生存发展现状
        4.3.2 社会保障现状
        4.3.3 社会公平与社会矛盾化解现状
        4.3.4 公共安全现状
        4.3.5 基层社会参与现状
    4.4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取得的成就分析
        4.4.1 农村生存发展状况明显改善
        4.4.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4.4.3 农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日臻完善
        4.4.4 农村公共安全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4.4.5 村民自治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的困境分析
    5.1 新时代我国政府对农村基层治理的要求与差距
        5.1.1 国家治理方式改革的方向:治理现代化
        5.1.2 农村基层治理方式与治理现代化的差距
    5.2 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面临的困境
        5.2.1 基层治理低绩效困境
        5.2.2 基层党组织功能异化
        5.2.3 基层治理的四化倾向
        5.2.4 乡政、村治关系失调
    5.3 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困境的原因
        5.3.1 农村基层治理的“接班人”危机
        5.3.2 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与社会失灵
        5.3.3 农村基层治理的行政化倾向严重
        5.3.4 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滞后
    5.4 以人民为中心指导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5.4.1 以人民为中心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价值支撑
        5.4.2 以人民为中心能够实现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
        5.4.3 以人民为中心能提升农村基层治理四化水平
    5.5 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的趋势
        5.5.1 从管理转向有效治理
        5.5.2 从管控转向提供全面服务
        5.5.3 从实行“分治”转向推动“共治”
        5.5.4 从传统技术治理转向智慧化治理
第6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实现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6.1.2 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6.1.3 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协同推进
        6.1.4 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6.2 改革思路
        6.2.1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
        6.2.2 明确乡镇政府的主体职责
        6.2.3 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
        6.2.4 加大培育农村民间的各类社会组织
        6.2.5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
        6.2.6 以德治激发农村基层治理的新活力
        6.2.7 强化社会管理,优化基层治理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9)产权与治权关系视野下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以山西省L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介绍
        (一) 研究方法
        (二) 案例介绍
    四、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一) 产权与集体产权
        (二) 煤矿产权的内容及特点
        (三) 治权及乡村治权
        (四) 政治生态与资源型农村的政治生态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六、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权力共有与利益共享:产权与治权统一下的农村政治生态
    1.1 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煤矿的经营与管理
        1.1.1 人民公社时期社队煤矿的形成过程
        1.1.2 农村社队煤矿的管理和经营形式
        1.1.3 社队煤矿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1.1.4 社队煤矿对农村政治生态的影响
    1.2 集体所有与统一经营:集体化时期L村煤矿产权形式
        1.2.1 L村集体煤矿的形成过程
        1.2.2 L村集体煤矿的产权形式
    1.3 党的领导与社员大会:集体化时期L村的治理形态
        1.3.1 L村村庄治理的演变历史
        1.3.2 集体化时期L村的治权结构
    1.4 产权与治权统一下的治理成效
    1.5 小结
第二章 自治异化与村庄衰败:产权与治权分离中的农村政治生态
    2.1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煤矿的兴起与村民自治的实行
        2.1.1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煤矿的兴办与产权分化
        2.1.2 村民自治的实行与农民的政治热情
        2.1.3 村民自治的实行与集体煤矿私人承包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2.2 产权松动与治权垄断:L村集体煤矿的私下承包与贫富分化
        2.2.1 权力垄断资源:村干部私下承包与转让村集体煤矿
        2.2.2 资源巩固权力:选举竞争与煤矿承包者当选
        2.2.3 贫富分化与干群矛盾:村干部掌握集体资源的结果
    2.3 产权分化与治权分散:昂贵的选票与派系斗争
        2.3.1 村民直选中激烈的竞争与“金钱大战”
        2.3.2 产权与治权分离后的村企对立与治理瘫痪
        2.3.3 “两委”矛盾——派系斗争背后的资源争夺
    2.4 小结
第三章 竞争消失与发展困局:产权与治权解挂后的农村政治生态
    3.1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演变及过程
        3.1.1 安全整治,关小上大
        3.1.2 有偿使用,兼并重组
        3.1.3 国进民退与集团经营
    3.2 煤炭资源整合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3.2.1 集体收入减少影响村庄公共建设
        3.2.2 补偿纠纷下社会矛盾增多
        3.2.3 采煤沉陷区治理难开展
    3.3 L村集体煤矿整合后的自治转移与发展困境
        3.3.1 一次性海选与严格投票规则
        3.3.2 村民参选的理性回归
        3.3.3 平稳连任与“一肩挑”
        3.3.4 竞争消失后村庄公共事务的发展及困境
    3.4 小结
第四章 集体产权与民主治理: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优化路径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矿产权制度体系
        4.1.1 厘清产权关系
        4.1.2 稳定产权政策
        4.1.3 规范矿业权市场
        4.1.4 畅通社会参与渠道
    4.2 坚持并有效发挥集体产权的双重功能
        4.2.1 集体产权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和实质内容
        4.2.2 坚持与明晰集体产权,增强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4.2.3 强化治权的民主运行,保障集体产权的政治功能
    4.3 加强农村民主制度治理
        4.3.1 加强选举后的民主制度运行,避免“自治异化”
        4.3.2 完善村务监督的制度建设,强化“四权同步”
        4.3.3 提高村民监督意识和能力,提升“公共意识”
    4.4 发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4.4.1 夯实领导地位,理顺两委关系
        4.4.2 加强党员教育,带动农民参与
        4.4.3 优化党员结构,抓好“关键少数”
        4.4.4 加强作风建设,重塑干部形象
    4.5 重塑农村良好的政治文化
        4.5.1 深入挖掘乡土社会传统优秀文化资源
        4.5.2 加强乡村诚信、法治和民主等现代文明建设
结论与讨论
    一、产权与治权关系是形塑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的主要因素
    二、自治异化缘于制度缺陷而非农民素质低下
    三、集体产权功能失效是农村政治生态恶化的关键
    四、实现产权与治权的良性互动是农村健康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村民理事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分析 ——以王家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村民理事会的概念界定
        1.2.2 村民自治的概念界定
        1.2.3 乡村治理的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关于村民理事会的相关研究概述
        1.4.2 关于村民自治的相关研究概述
        1.4.3 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深度访谈法
        1.5.2 个案研究法
    1.6 研究创新
第2章 村民理事会产生的原因
    2.1 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2.1.1 社会结构不稳固
        2.1.2 村民的共享价值观受到冲击
        2.1.3 新的社会治理规范还未完善
    2.2 现行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的不足
        2.2.1 自治单元过大,村民参与自治困难
        2.2.2 村民需求各异,难以形成统一意见
        2.2.3 承接行政功能,制约村民自治发展
    2.3 村民理事会的性质和构成
    2.4 村民理事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与职能
        2.4.1 推动村民形成共享价值观
        2.4.2 协调村民内部以及村民和政府的关系
        2.4.3 提供自治平台
    2.5 村民理事会的治理方式
第3章 王家村民理事会的发展分析
    3.1 王家村基本概况
    3.2 王家村民理事会发展历程
    3.3 王家村村民理事会的运作机制
        3.3.1 王家村民理事会成员的产生方式
        3.3.2 王家村民理事会运作方式
    3.4 王家村民理事会与村“两委”的关系
    3.5 王家村村民理事会在村民自治中的效果分析
        3.5.1 调节村民矛盾,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3.5.2 协助村委会开展工作,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3.5.3 增强村民认同感和归属感
        3.5.4 提供了民主管理平台,推动基层民主发展
    3.6 理性看待理事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
        3.6.1 村民理事会不能完全取代村委会
        3.6.2 村委会的村民自治功能不容忽视
第4章 王家村村民理事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原因
    4.1 村民理事会面临的困难
        4.1.1 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
        4.1.2 宗族化、家族化的发展倾向
        4.1.3 成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
        4.1.4 运行机制不健全
        4.1.5 工作绩效不高
    4.2 影响村民理事会发展的因素
        4.2.1 理事会成员的思想观念
        4.2.2 理事会的规范机制
        4.2.3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第5章 完善村民理事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的建议
    5.1 健全各项制度机制,完善自身功能建设
        5.1.1 健全和规范村民理事会运行机制
        5.1.2 提升理事素质,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储备
        5.1.3 增强村民理事会成员的民主自治理念
    5.2 建立合作机制,合理利用群众自治组织力量
    5.3 理顺与村“两委”的关系,加强理事会的外部监督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村民自治功能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合作共治:三治融合视阈下的村民自治转型——基于W村的实证调查[J]. 丁文,戴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从社会共同体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法治路径——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中心[J]. 张青波. 师大法学, 2020(01)
  • [3]新时代冀南农村地区村民自治路径分析与优化探析[D]. 李大印.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社区营造视角下B村村民理事会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D]. 朱凯诗. 暨南大学, 2020(07)
  • [5]当前村庄政治生态研究 ——以河南省S区G村为例[D]. 聂文琼.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6]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村社区治理规则变迁研究[D]. 李艳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结构与谱系:村民自治异化的权力向度 ——以L县N村为例[D]. 罗家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8]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研究[D]. 姜广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9]产权与治权关系视野下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以山西省L村为例[D]. 张毅. 山西大学, 2020(12)
  • [10]村民理事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分析 ——以王家村为例[D]. 曾昭菁.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浅谈村民自治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