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办好水产科技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讯[1](2021)在《《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印发》文中研究指明本刊讯为全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全面实现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国水产学会十届九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于9月3日印发《关于〈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的通知》(农渔学[2021]35号),要求各相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国水产学会工作指导思想,
褚金红,秦海明,姚兴存,刘晓春[2](2019)在《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主办单位转型升级是学术期刊发展的良好机遇。文章在回顾主办单位淮海工学院调整办学方向、凝练海洋特色、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基础上,从加强编辑队伍及刊社文化建设、发挥平台优势支持教研活动、提高编校质量追求良好效益、办好特色栏目助力大学创建、共建海洋出版社江苏分社、拓展业务渠道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淮海工学院学报抓住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影响力的发展思路,指出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主办单位的母体效应,借助其科研实力、学科优势进行发展。
刘露,穆迎春,韩刚,郑重,许玉艳[3](2018)在《《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2-2016年文献计量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解自《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办刊以来的总体现状及发展水平,促进期刊建设及发展,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知识资源总库》,参照《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和"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的数据资料,对《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2―2016年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等主要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期刊的引证关系及载文的学科分布、基金资助、关键词聚集等进行梳理总结。结果显示,2012—2016年该刊年度载文量(73~81篇)和影响因子(0. 772~0. 849)基本稳定,总被引频次(14~264次)、即年指标(0. 030~0. 140)和基金论文比(0. 76~0. 98)呈现明显的上升。该刊在轻工业手工业、水产和渔业、化学等学科的发文量、基金论文比和被引频次均较高,主要被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以及《食品科学》《南方水产科学》《食品工业科技》等高质量期刊引用。关键词分析发现,热点研究主题依次为"水产品"、"残留"、"质量安全"等。上述结果说明,2012—2016年该刊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发展稳定,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今后该刊需进一步扩大宣传,吸引和刊载更多的高质量论文。
屠晶,程碧军,龙小玲,王晓芳,王贵春[4](2018)在《省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湖北农业科学》为例》文中提出以《湖北农业科学》办刊经验为例,分析了该刊创新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实践思考,以期对后续该刊的创新发展及其他农业科技期刊有所启示。方法:分析了《湖北农业科学》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介绍了创新发展的实践思考。结果:不断凝练办刊方向,抓住差异化特点,突出湖北农业风格特色;坚持内容为王,全力打造精品;围绕重大政策,聚焦前沿热点;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扩大期刊影响力。结论:省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应该抓住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出版支撑。
方海,纪炜炜,阮雯,徐亚岩[5](2016)在《严抓质量,突出特色,建好团队——《海洋渔业》成为核心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和实践》文中提出结合《海洋渔业》的办刊实践,系统概述了《海洋渔业》创办为核心学术期刊的办刊原则和理念: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坚持严抓期刊质量;特色是期刊的灵魂,突出期刊特色,构筑期刊品牌;编辑是期刊的根本,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本文是作者对核心学术期刊建设的一次全面思考和总结,也可为我国相关学术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刘小燕[6](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杨婷婷[7](2015)在《“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文中研究指明运用科学史考证、分析等方法对“文革”前期、“文革”十年以及“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的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与传播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历史考察,以期为高校科技期刊这一传播载体在“文革”前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传播态势与范式研究提供借鉴,填充“文革”前后科技期刊史相关研究的缺失与不足。文章较全面地调查了“文革”前期、“文革”十年、“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由高等学校创办的192种科技期刊,在总体概述的基础上选取每个时期创办、出版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此作为高校科技期刊在该时期的主要传播典型。主要从中选取了“文革”之前发表两院院士文章较多,以化学、物理、数学等为优势学科的《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革”时期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出版专版专刊以体现其建筑工程特色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作为主要的代表性期刊,对其分别进行系统的文献统计、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技期刊在这三个时期的具体定位经历了——“文革”前期重视科学研究、鼓励“双百方针”,主张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服务;“文革”时期宣扬阶级斗争与个人崇拜,突出“两条路线”、“两种方向”,批判西方科学理论;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拨乱反正,重提“双百方针”——的变化轨迹,即从学术刊物,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再复归学术刊物的定位变化。研究结论认为:“文革”前后的高校科技期刊虽难逃政治的冲击而有“失范”之语,但就媒介组织形态来说,三个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介组织重心依旧在高校本身。就传播内容来说,一些高校科技期刊还是传播了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科研成果,如《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凭借自身的学术质量与专业权威性,刊登了大量反映其学科优势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术研究论文; “文革”时期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仍刊登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技术研究论文,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理、建筑工程、电子工程等门类,其中也不乏若干代表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前沿的学术论文; “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起步期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新登载反映其学科优势与特色的桥梁、建筑、道路、结构、材料、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探索基础理论的文章;以及“文革”时期在高校科技期刊中兴起的科学史研究与马克思《数学手稿》研究热潮等都对之后的科学研究、科技传播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这一特殊的期刊种群在反映高校科技研究重点与成就,完善高校学科建制,促进当时社会科技传播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张辉玲,白雪娜,马力,苏柱华,黄修杰[8](2014)在《广东省农业期刊现状调查与刊群建设思考》文中指出对广东省22种农业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出版周期及刊载容量、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网站建设化情况及学术影响力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农业期刊分散经营、实力弱、产业集中度低,各类资源得不到整合并充分利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提出以下建议:(1)通过省期刊管理部门引导整合,扶优劣汰;(2)由主管(主办)单位协商整合,成立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厅、省科学技术协会、华南农业大学等4个单位为主的农业期刊刊群,待时机成熟再成立农业期刊出版集团;(3)有条件的编辑部先行先试,合作建立"事实刊群",实现资源共享。
余开,刘柱军,魏友海,宋迁红,周燕侠,赵永锋,张明[9](2014)在《水产科普期刊编辑应注意的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以笔者编辑的稿件为例,总结水产科普期刊编辑应注意的问题。从刊载内容、栏目设置、稿源选择、数值准确性、读者获取作者信息等方面,以实例说明水产类科普期刊编辑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这些问题应该在编辑阶段得到发现和解决,从而更好地服务读者。
向清华,方海,周雨思[10](2012)在《新创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是学术界和期刊编辑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科学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优秀编辑人才的缺乏、学术期刊缺乏运营能力和学术评价机制混乱等客观条件,成熟的期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期刊质量,主要包括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核心作者群、建立高素质的审稿专家队伍、组建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和吸引有见地的读者等,这些措施对于新创学术期刊具有指导性,但却缺少针对性。新创期刊质量建设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树立小而专精的理念,避免传统期刊大而全的误区,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三是走开放与合作之路,以在短时期内提升期刊质量,扩大影响力。
二、浅谈如何办好水产科技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办好水产科技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印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 |
规划背景 |
指导思想 |
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二)坚持主责主业 |
(三)坚持自强自立 |
(四)坚持守正创新 |
发展目标 |
重点任务 |
(一)坚持党建统领 |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2.强化党的政治引领 |
3.提升思想凝聚力度 |
4.促进党建业务融合 |
(二)提升学术引领能力 |
1.加强学风道德建设 |
2.打造高端学术品牌 |
3.提升期刊质量水平 |
4.拓宽国际交流渠道 |
(三)加大科学普及力度 |
1.打造科普品牌活动 |
2.促进科技资源融合 |
3.推进科普社会化进程 |
4.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 |
(四)强化智库支撑能力 |
1.积极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 |
2.完成技术支撑服务任务 |
3.建设完善柔性渔业科技智库 |
(五)优化评价举荐奖励 |
1.提升范蠡奖质量和水平 |
2.提升科技成果评价和团标制定的能力和水平 |
3.深入实施科技人才托举工作 |
(六)增强自身服务能力 |
1.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2.着力打造运转高效、专业化的学会秘书处 |
3.着力打造“水产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务平台 |
保障措施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加强条件建设 |
(三)加强制度建设 |
(四)加强宣传力度 |
(2)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创建江苏海洋大学情况 |
二、抓住主办单位发展机遇促进学术期刊质量提升 |
(一) 加强编辑队伍及刊社文化建设, 保障期刊发展 |
(二) 发挥平台优势, 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 |
(三) 提高编校质量, 追求良好效益 |
(四) 办好特色栏目, 助力大学创建 |
(五) 共建“海洋出版社江苏分社”, 拓展业务渠道 |
三、新形势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思路 |
四、结语 |
(3)《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2-2016年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期刊评价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文献计量学指标特征 |
2.2《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2—2016年被引分析 |
2.2.1 被引频次年度分布 |
2.2.2 各类统计源引用情况分析 |
2.3《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2—2016年引证关系分析 |
2.3.1 施引机构 |
2.3.2 施引期刊分析 |
2.3.3 引用期刊分析 |
2.4 学科与基金分析 |
2.5 关键词分析 |
3 讨论 |
3.1 基于文献计量指标分析《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的办刊现状 |
3.2 期刊引证分析及期刊优化选题 |
4 结论 |
(4)省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湖北农业科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湖北农业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1.1 编委会作用弱化 |
1.2 栏目建设创新不足 |
1.3 服务意识较差 |
1.4 新媒体融合发展起步较晚 |
2《湖北农业科学》创新发展实践 |
2.1 凝练办刊方向, 突出风格特色 |
2.2 坚持内容为王, 全力打造精品 |
2.3 围绕重大政策, 聚焦前沿热点 |
2.4 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扩大期刊影响力 |
3 小结 |
(5)严抓质量,突出特色,建好团队——《海洋渔业》成为核心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全方位、多措施抓好期刊质量 |
1.1 制定和执行一套严格的编辑出版管理制度及编辑工作纪律, 坚持以学术质量为用稿依据 |
1.1.1 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编辑工作制度 |
1.1.2 坚持“科学、严格、公正”原则, 以文章的学术质量为唯一的用稿标准 |
1.1.3 加强审稿专家队伍建设 |
1.2 积极做好组约稿、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等工作, 吸引优秀稿源 |
1.2.1 多途径开展组约稿工作, 争取高水平稿件 |
1.2.2 提高办刊效率, 缩短论文发表时滞 |
1.2.3 以作者、读者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作者、读者服务 |
2 发挥专业优势, 突出期刊特色和价值 |
2.1 依托优势学科, 突出报道重点 |
2.2 紧跟学科热点, 反映研究前沿 |
2.3 不忽视暂时属于较冷门领域的研究论文 |
3 重视团队建设,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
3.1 奉献精神和职业修养 |
3.2 扎实的水产学专业知识 |
3.3 娴熟的编辑技能 |
3.4 良好的沟通能力 |
4 结束语 |
(6)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
2.1.1 对《通知》的报道 |
2.1.2 反思与体会 |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
3.1 “文革”背景 |
3.2 概况统计 |
3.3 学科分布 |
3.4 区域分布 |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
4.1 概况统计 |
4.2 学科分布 |
4.3 区域分布 |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
4.4.6 呼吁学术创新 |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
5.1 概况统计 |
5.2 学科分布 |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
5.3 区域分布 |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
7.2.1 地域分布 |
7.2.2 学科分布 |
7.2.3 主管单位 |
7.2.4 主办高校层次 |
7.2.5 刊期分布 |
7.2.6 语种分布 |
7.2.7 获奖频次 |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
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合述评 |
1.3.1 专着 |
1.3.2 期刊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革”前期(1960—1965年)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 |
2.1 “文革”前期高校科技期刊调查统计 |
2.2 “文革”前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定位:从事科研之园地 |
2.3 培育科技“五朵金花”的《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3.1 出版概况 |
2.3.2 匡亚明与《南京大学学报》 |
2.3.3 传播内容 |
2.4 “文革”前期:走出经济困境后的良好发展态势 |
第三章 “文革”时期(1966—1976年)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 |
3.1 “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调查统计 |
3.2 “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定位:“三大革命”斗争之工具 |
3.3 高校期刊史上罕见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 |
3.3.1 编辑出版与经营管理 |
3.3.2 期刊版面与形式 |
3.3.3 传播内容 |
3.3.4 周培源与《北京大学学报》 |
3.4 “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传播的两大特色 |
3.4.1 高校科技期刊中的科学史研究热潮 |
3.4.2 高校科技期刊中的马克思《数学手稿》学习热潮 |
3.5 “文革”时期:全面凋零、缓慢复苏 |
第四章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1977—1978年)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 |
4.1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高校科技期刊调查统计 |
4.2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定位:学术科研性刊物 |
4.3 以“专”显优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4.4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融冰复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广东省农业期刊现状调查与刊群建设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 1 调查对象 |
1. 2 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期刊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 |
2. 2 办刊规模 |
2. 2. 1 出版周期及刊载容量 |
2. 2. 2 编辑人才队伍 |
2. 3 网站建设情况 |
2.4学术影响力 |
2.4.1影响因子 |
2. 4. 2 总被引频次 |
2. 4. 3 入选核心期刊情况 |
3 广东省农业期刊刊群建设思考 |
3. 1 存在问题 |
3. 2 打造农业期刊刊群的建议 |
3. 2. 1 省期刊管理部门引导整合,扶优劣汰 |
3. 2. 2主管( 主办) 单位协商整合,成立农业期刊群 |
3. 2. 3 编辑部合作建立“事实刊群” |
(9)水产科普期刊编辑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科普期刊刊载内容要符合读者实际需求 |
2 编辑人员应主动与期刊服务对象交流 |
3 栏目设置雷同, 缺乏特色 |
4 稿源要有针对性 |
5 要注意数值准确性 |
6 方便读者获取作者信息方面, 缺少关于作者的电话联系方式 |
(10)新创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客观环境 |
2 学术期刊改善质量的措施 |
2.1 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核心作者群 |
2.2 建立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
2.3 建立优秀的审稿队伍 |
2.4 培养优秀的读者群 |
3 新创期刊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 |
3.1 树立小而精专的办刊理念 |
3.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
3.3 走开放与合作之路 |
4 结语 |
四、浅谈如何办好水产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印发[J]. 本刊讯. 中国水产, 2021(10)
- [2]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为例[J]. 褚金红,秦海明,姚兴存,刘晓春.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 [3]《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2-2016年文献计量分析[J]. 刘露,穆迎春,韩刚,郑重,许玉艳.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06)
- [4]省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湖北农业科学》为例[J]. 屠晶,程碧军,龙小玲,王晓芳,王贵春.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5]严抓质量,突出特色,建好团队——《海洋渔业》成为核心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和实践[J]. 方海,纪炜炜,阮雯,徐亚岩. 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 2016(00)
- [6]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7]“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D]. 杨婷婷. 西北大学, 2015(10)
- [8]广东省农业期刊现状调查与刊群建设思考[J]. 张辉玲,白雪娜,马力,苏柱华,黄修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04)
- [9]水产科普期刊编辑应注意的问题[J]. 余开,刘柱军,魏友海,宋迁红,周燕侠,赵永锋,张明.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03)
- [10]新创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J]. 向清华,方海,周雨思.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