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邓小平的富民思想科学认识当前的贫富差距(论文文献综述)
顾苗[1](2013)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闪光之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文章阐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对毛泽东富民思想的继承,创造性地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并把富民思想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探讨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了富民思想,并提出一系列的重大举措。重点分析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力推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战略大计,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把富民思想纳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的理论蕴涵,揭示了富民的属性是社会主义;富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富民的保障是公平正义;富民的动力是实行改革开放;富民的目标是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探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的实践路径,我们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全民共富;改革财税制度,调节社会财富;规范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完善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建设。文章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的价值功能,表现在思想意识、理论创新、经济工作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出重大的价值导向,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胡梦帆[2](2013)在《邓小平富民思想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探讨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必备阶段,其中又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虽然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大幅度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房价畸高,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城乡贫困人口大量存在,社会治安恶化,这些都表明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想达到“富民”这一目标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所以党内党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研究邓小平的“富民”思想,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的主要论点主要有:首先,通过整理邓小平的“富民”思想,整理出其思想渊源,主要是出自于我国古代的富民思想,而其中以儒家学派的富民思想为基础。之后发现邓小平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富民思想为指导,在吸取中国古代富民的思想基础上,以及前人的努力的探索下,归纳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富民思想,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后,整理归纳出邓小平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始终将注意力放在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讲话,这些讲话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见解,构成了邓小平经济富民思想的内容体系,归纳起来主要有富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富民的政治保障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富民的动力是改革开放、富民的经济保障是科学技术、富民发展的着手方法是统筹兼顾。之后,整理出邓小平富民思想中的几个基本特征,即阶段性与持续性的辩证统一和全局与局部的辩证统一两个富有哲理的两大哲学特点。最后,根据邓小平的富民思想,发现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许多的指导作用,通过他的思想精髓,我们的党在政策上正在以邓小平思想为指导,逐步完善社会体制。主要表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全体人民的利益需求,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改革开放,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加速科技进步、发展教育事业这几个方面。
雷霞[3](2013)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税收制度因素探研》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且变的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税收是调整国家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合理而公正的税收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及标志之一,是民富国强的必要保障。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探研贫富差距的制度因素对于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归纳和演绎法等。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完善当前我国的税收制度是本选题的创新之处。根据当前我国税收制度的现状特征,笔者提出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及一些具体措施。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关于贫富差距过大的相关理论。首先是介绍了贫富差距过大的概念,其次阐述了国内外关于贫富差距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论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表现及与税收制度的关系。首先描述了在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对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进行了税收制度因素分析,分别从税收制度与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关系和税收制度的现状特征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三部分阐述了完善当前我国的税收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首先研究了在社会转型期税制改革的可实施性,其次分析了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最后针对税制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第四部分提出了健全税收制度对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部分。本文力图通过对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制度因素的探究,尤其是从税收制度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缓解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措施,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
申丽萍[4](2012)在《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探析》文中提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是我们认识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我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加剧,贫富差距存在着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价值判断。把握适度的贫富差距,能充分激励竞争致富,促进社会进步,但是又不能无限扩大贫富差距,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它控制在社会所能容忍的范围之内。
李春燕[5](2012)在《中国共产党富民战略思想发展困境与解决路径解析》文中研究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利益是促进人民创造历史的主要动力。任何一个执政党想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要注重满足人民尊重的利益需求。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思想战略正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党的富民思想战略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曲折前进和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但在新时期也遭遇了诸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和其他社会矛盾的挑战。因此,必须注重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对构建富裕社会的价值能量,坚持构建和谐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行,打造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建设格局,三方面解析党的富民战略思想的困境和实现有效发展的路径选择。
马俊年[6](2012)在《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看民富国强的时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世世代代都为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当前,我国政府根据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严重等社会现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了“民富国强”新理念。改善民生,就要发展“民富”,民富是实现国强的基础,国强又是民富的保障。“民富国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发展策略,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发展阶段。本文前两章属于理论陈述,为后文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民富国强理论的结合,第四章是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逻辑起点来论述民富国强的时代价值。以此思路,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分别从时代背景、提出与发展、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特征、内在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论述,阐明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民富国强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民富国强的基本内容与特征、理论依据与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三个方面来论述,阐明了“民富国强”是顺应时代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第三部分,主要把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民富国强联系在一起,论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民富国强的契合性。从内在联系的契合点、关联性、时代目标出发,结合外在表现与共同目标,推断出民富国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策略,一个发展阶段,实施民富国强和实现共同富裕都是时代之必然。第四部分,文章的重点部分,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看民富国强的时代价值。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逻辑起点,从凸显了最根本的价值目标、保障了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实现、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策略等方面来论述民富国强的时代价值。
朱琳[7](2012)在《邓小平“富民”思想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构建》文中认为富民是一个关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全面把握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基础上,科学认识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富民"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无裨益。
刘丽君[8](2012)在《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数千年农业文明积淀了深厚的富民传统与民富向往,浸染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发挥本土特色,试图通过实现共同富裕,达成马克思的“物的依赖性”社会形态向“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形态的转变。在这一伟大进程中,邓小平富民理论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当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期,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十六大以来党的富民思想的形成就提供了新的富民理论武器。十六大以来党的富民思想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它对跨入21世纪的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富民,怎样富民,富民的路径这三大问题的回答上。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立于人的主体价值及党的根本宗旨两大基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制定富民政策,消除富民障碍,旨在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强国理论,显现出民本性、包容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四大特征,并在富民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上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对十六大以来党的富民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势必能更清楚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时期的发展脉络和努力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全面系统地解读十六大以来党的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形成党的富民思想的清晰的发展脉络;辩证地认识党的富民政策在理想与现实间存在的差距,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使研究更为科学也多了现实意义。
罗艳[9](2011)在《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再认识》文中认为邓小平是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代表人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第一代领导人一样,他也是毕生致力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只是他的"富民"思想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不但提出了"富民"的根本目标,而且指出了"富民"的步骤和途径,这就是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帮助、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贫富分化已经很严重的情况下,有人开始质疑邓小平曾经提出的"富民"思想,认为邓小平当年提出的"富民"思想和指导原则已经过时,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甚至有人怀疑正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先富"理论直接导致了现如今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
柳垠初[10](2011)在《新中国的富民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民思想是我国经济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社会财富在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分配中主张“藏富于民”,强调民生,使民富而安的一种经济思想。鉴于经济思想史学界对新中国的富民思想的研究较少,本文便对新中国的富民思想做进一步的研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民富国强”的新概念,表明我国首次从追求“国富”转向更加追求“民富”。党的十七大更是将民生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十二五”规划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十二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标志着从“十二五”开始,中国历史将彻底告别国富民穷的千年传统和国强民富的发展道路,走向了一个民富国强的新时期。因此挖掘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富民思想,探寻新中国的富民思想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富民政策,准确把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走向。另外由于我国当前贫富分化现象严峻,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通过纵向地梳理富民思想,重挖掘新中国的富民思想,以期从中寻找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富民思想分别作总体性的考察,接着着重介绍新中国的富民思想,最后通过对富民思想的分析,挖掘出对现代民生问题的启示。
二、用邓小平的富民思想科学认识当前的贫富差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邓小平的富民思想科学认识当前的贫富差距(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研究动因及意义 |
1. 研究动因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二、 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一) 毛泽东富民思想的时代特征 |
(二)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民思想的演进 |
1.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创新发展 |
2. 江泽民富民思想的演绎深化 |
3. 胡锦涛富民思想的拓展升华 |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的理论蕴涵 |
(一) 富民的属性:社会主义 |
(二) 富民的基础:发展生产力 |
1. 发展是“硬道理” |
2. 发展是“第一要务” |
3.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三) 富民的动力:改革开放 |
(四) 富民的保障:公平正义 |
(五) 富民的目标:共同富裕 |
四、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的实践路径 |
(一) 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全民共富 |
(二) 改革财税制度,调节社会财富 |
(三) 规范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
(四) 完善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建设 |
五、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的价值功能 |
(一) 激发社会民众创业致富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
(二) 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为社会财富创造保驾护航 |
(三) 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富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邓小平富民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2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中国传统的富民思想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关于富民的预见 |
2.2.2 恩格斯关于富民的预见 |
2.2.3 列宁关于富民思想的预见 |
2.2.4 毛泽东关于富民思想的构建 |
2.3 现实依据 |
2.3.1 基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训的反思 |
2.3.2 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现实国情的分析 |
3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内涵 |
3.2 富民的终级目标:共同富裕 |
3.2.1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3.2.2 坚持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原则,防止两极分化 |
3.3 富民的政治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3.4 富民的动力:改革开放 |
3.4.1 改革:解放生产力 |
3.4.2 开放:发展生产力 |
3.5 富民经济保障:科学技术 |
3.6 富民发展的着手方法:统筹兼顾 |
3.6.1 所有制结构协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 |
3.6.2 产业结构协调:加强农业,调整基础工业,发展服务业和建筑业 |
3.6.3 区域经济的协调:保持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性,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
4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基本特征 |
4.1 阶段性与持续性的辩证统一 |
4.1.1 立足现实和展望未来的统一 |
4.1.2 渐进式发展和跳跃式发展的统一 |
4.2 全局与局部的辩证统一 |
4.2.1 考虑大局,谋略全局 |
4.2.2 注重局部,带动全局 |
5 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启示 |
5.1 坚持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关注全体人民的利益需求 |
5.1.1 坚持树立正确的人民观 |
5.1.2 构建满足人民的利益方式 |
5.2 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5.3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
5.4 大力缩小贫富差距 |
5.5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
5.5.1 加速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
5.5.2 坚持教育优先,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
6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税收制度因素探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关于贫富差距过大的相关理论 |
(一)贫富差距过大的概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贫富差距的理论 |
(三)我国社会主义关于贫富差距的理论 |
二、贫富差距过大的表现及与税收制度的关系 |
(一)贫富差距过大的表现 |
1.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2. 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3. 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二)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影响 |
(三)贫富差距过大的税收制度因素分析 |
1. 税收制度与贫富差距 |
2. 不合理的税收制度拉大了贫富差距 |
三、完善税收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 |
(一)税制改革的可实施性 |
(二)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
(三)税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
1. 优化税收结构 |
2. 调整税收比重 |
3. 强化税收征管 |
四、健全税收制度对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1. 有利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
2. 有利于构筑完备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 |
3. 有利于系统解读科学发展观内涵 |
(二)实践意义 |
1. 保障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
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3. 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文章 |
致谢 |
(4)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 |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 |
2.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 |
3.部分人先富的条件、手段和方式。 |
二、我国贫富差距原因 |
1.贫富差距扩大是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不可避免的产物。 |
2.贫富差距扩大是共同富裕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
3.贫富差距扩大的合理性的效应——促进了共同富裕的实现。 |
三、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的关系,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1.“两极分化”的两层含义。 |
2.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的关系。 |
3.共同富裕的实现。 |
(6)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看民富国强的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
一、 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提出与发展 |
(一) 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二) 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
二、 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特征 |
(一) 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
(二) 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价值特征 |
三、 共同富裕的内在目标及实现途径 |
(一) 共同富裕的内在目标 |
(二) 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
第二章 民富国强的基本理论问题 |
一、 民富国强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一) 民富国强的含义及提出 |
(二) 民富国强的基本内容 |
(三) 民富国强的特征 |
二、 民富国强的理论依据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思想为“民富国强”目标的确立提供了文化基础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民富国强”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三、 民富国强产生的现实背景 |
(一)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是促使民富国强提出的现实原因 |
(二) 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是促使民富国强提出的深层社会原因 |
第三章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民富国强的契合性 |
一、 共同富裕思想与民富国强有着密切的联系 |
(一) 共同富裕思想与民富国强的内在联系 |
(二) 共同富裕思想与民富国强的外在表现 |
(三) 共同富裕思想与民富国强的共同目标 |
二、 实施民富国强和实现共同富裕都是时代之必然 |
(一) 实施民富国强和实现共同富裕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二) 实施民富国强和实现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所需 |
第四章 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看民富国强的时代价值 |
一、 民富国强时代价值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
(一) 民富国强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本质要求 |
(二)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渐进性特征要求由小康社会向民富国强推进 |
二、 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看民富国强的时代价值 |
(一) 民富国强凸显了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发展阶段 |
(二) 民富国强保障了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实现 |
(三) 民富国强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选择和历史必然 |
(四) 民富国强是实现富国战略与强国战略的根本条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7)邓小平“富民”思想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理解邓小平的“富民”思想 |
(一) “富民”思想的核心是实现共同富裕 |
(二) 富民的途径是先富带后富 |
(三) 富民的步骤是“三步走”发展战略 |
(四) 富民的手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二、邓小平“富民”思想与现阶段贫富差距的关系 |
(一) 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并不是两极分化 |
(二) 现阶段的贫富差距不是“先富”政策所造成的 |
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构建是对邓小平“富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一)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内在要求 |
1.邓小平“富民”思想坚持合理的收入差距, 充分体现了公平正义原则 |
2.邓小平“富民”思想反对两极分化, 充分体现了公平正义原则 |
3.邓小平“富民”思想主张解决不合理分配问题, 同样体现了公平正义原则 |
(二) 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公平正义, 是对邓小平“富民”思想的新发展 |
1.机会公平是富民的前提 |
2.分配公平是富民的保障 |
3.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富民的关键 |
(8)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富民思想的形成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中国的传统富民意识 |
2.1.2 西方的公平正义理念 |
2.1.3 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 |
2.1.4 邓小平的富民理论 |
2.2 时代背景 |
2.2.1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时代转型 |
2.3 现实条件 |
2.3.1 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富民的基础 |
2.3.2 党的坚实领导是富民的保障 |
2.3.3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富民的动力 |
2.3.4 全方位改革配合是富民的契机 |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富民思想的内容 |
3.1 富民的思想基点 |
3.1.1 富民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
3.1.2 富民是党执政兴国的必然要求 |
3.2 富民的价值目标 |
3.2.1 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
3.2.2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3.2.3 实现共同富裕 |
3.3 富民的指导原则 |
3.3.1 以人为本是富民的核心理念 |
3.3.2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富民的基本要求 |
3.3.3 统筹兼顾是富民的根本方法 |
3.4 富民的实现路径 |
3.4.1 着力完善市场经济建设,为富民奠定物质基础 |
3.4.2 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富民创造政治条件 |
3.4.3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富民提供基本保障 |
3.4.4 全力推动文化体制创新,为富民注入精神动力 |
3.4.5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富民创建和谐生态 |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富民思想的意义 |
4.1 理论意义 |
4.1.1 升华了中国的传统富民思想 |
4.1.2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 |
4.1.3 充实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
4.1.4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
4.2 实践意义 |
4.2.1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个体的发展 |
4.2.2 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
4.2.3 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
4.2.4 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部分先富”理论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 |
二、“先富起来”不是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全部 |
三、邓小平“富民”思想依然闪耀光芒 |
(10)新中国的富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思路 |
1.4 研究意义 |
2 富国富民思想的内在矛盾统一关系与富民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 |
2.1 富民与富国思想的内在矛盾统一关系 |
2.2 富民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民本思想 |
2.2.1 民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
2.2.2 民本思想与富民思想 |
3 中国古代的富民思想 |
3.1 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产生 |
3.2 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发展 |
3.3 中国传统富民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地位 |
3.4 本章小结——富国与富民思想的双线发展 |
4 中国近代的富民思想 |
4.1 富民思想的转变——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
4.2 中国近代富民思想的发展 |
4.2.1 鸦片战争时期的富民思想 |
4.2.2 洋务运动时期的富民思想 |
4.2.3 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富民思想 |
4.2.4 “五四”运动时期的富民思想 |
4.3 本章小结——富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5 新中国的富民思想 |
5.1 改革开放前的富民思想 |
5.1.1 毛泽东的富民思想 |
5.1.2 周恩来的富民思想 |
5.1.3 刘少奇的富民思想 |
5.1.4 朱德的富民思想 |
5.1.5 费孝通的富民思想 |
5.1.6 马寅初的富民思想 |
5.2 改革开放后的富民思想 |
5.2.1 邓小平的富民思想 |
5.2.2 江泽民的富民思想 |
5.2.3 胡锦涛的富民思想 |
5.2.4 熊映梧的富民思想 |
5.3 本章小结——富民思想在现代的发展 |
6 中国富民思想的连续性和综合性 |
7 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用邓小平的富民思想科学认识当前的贫富差距(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民思想探析[D]. 顾苗. 东华理工大学, 2013(02)
- [2]邓小平富民思想探析[D]. 胡梦帆. 贵州财经大学, 2013(S1)
- [3]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税收制度因素探研[D]. 雷霞. 曲阜师范大学, 2013(S1)
- [4]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探析[J]. 申丽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S4)
- [5]中国共产党富民战略思想发展困境与解决路径解析[J]. 李春燕.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6]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看民富国强的时代价值[D]. 马俊年.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7]邓小平“富民”思想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构建[J]. 朱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8]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思想研究[D]. 刘丽君. 长沙理工大学, 2012(10)
- [9]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再认识[J]. 罗艳. 党史博采(理论), 2011(06)
- [10]新中国的富民思想研究[D]. 柳垠初. 山西财经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