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雏鸭病毒性肝炎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制(论文文献综述)
田大川[1](2021)在《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需求增加,近几年肉鸭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兖州及周边地区是传统肉鸭养殖基地,肉鸭年出栏5000多万只。但是在肉鸭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常伴随许多疫病的流行,主要包括鸭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鸭坦布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鸭腺病毒病等病毒病,并伴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严重流行。上述疫病的流行给当地肉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危害,严重阻碍肉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疫病的流行状况,为肉鸭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特开展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自2019年至2020年,从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养殖场临床病例中采集病料321份,据临床表现检测怀疑的相应疾病,采用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PCR或RT-PCR等方法检测。鸭圆环病毒检出率为52.14%(61/117)、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检出率为27.02%(20/74)、鸭病毒性肝炎检出率为26.87%(36/134)、鸭坦布苏病毒病检出率为18.00%(25/139)、鸭腺病毒病检出率为33.33%(15/45)、鸭疫里默氏杆菌检出率为70.83%(51/72)。检测结果显示,兖州及周边地区鸭圆环病毒病、鸭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鸭坦布苏病毒病、鸭腺病毒病病等病毒病广为流行,鸭传染性浆膜炎普遍发生,并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肉鸭养殖前期主要发生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和圆环病毒病,中期以坦布苏病毒、腺病毒感染为主,鸭传染性浆膜炎病主要发生于中后期,并存在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经调查分析,上述疫病的发生主要与垂直感染、环境病原污染、生物安全不健全、饲养管理不当、免疫预防不科学、疫病防治有误有关。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疫病流行病学资料,为当地肉鸭疫病诊断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肉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董雯雯,张世栋,王春玲,艾洪新,朱伟,李峰[2](2021)在《鸭疫里氏杆菌与鸭坦布苏病毒双重PCR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为建立一种能同时快速检测鸭疫里氏杆菌(RA)和鸭坦布苏病毒(DTMUV)的PCR方法,根据NCBI公布的RA dnaB基因和DTMUV PrM基因分别设计并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双重PCR反应的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筛选。优化引物浓度组合为:RA引物0.5μmol/L,DTMUV引物为1μ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53℃。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对鹅细小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番鸭细小病毒、I型鸭肝炎病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RA和DTMUV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敏感性测定表明,该双重PCR方法最低能检出RA和DNAV-1的核酸量分别为6.7 pg和3.6 pg。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检测实验室保存的8份临床病料,RA的阳性率为62.5%,DTMUV阳性率为37.5%。综上所述,建立的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和稳定性良好,为RA和DTMUV的临床病料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管飘萍[3](2020)在《2017~2019年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甲肝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和VP1基因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传播迅速的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鸭肝炎病毒可分为3个血清型:血清1型鸭肝炎病毒((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DHAV 又分为 DHAV-A、B、C 或(称 DHAV-1、2、3)3 个基因型)、血清2型鸭肝炎病毒(又称为鸭星状病毒1型(Duck astrovirus 1,DAstV-1))、血清3型鸭肝炎病毒(又称为鸭星状病毒2型(Duck astrovirus 2,DAstV-2))。目前我国的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DHAV-1和DHAV-3引起的,且常出现两种亚型的混合感染,DHAV-3已代替DHAV-1成为优势血清型,这也许是许多鸭场已经接种了传统DHAV-1疫苗,却仍暴发鸭肝炎的原因之一。目前市面上还未出现针对DHAV-3的商品化疫苗,研发出能针对DHAV-3的诊断和防治的生物制剂具有重要意义。VP1蛋白作为DHAV的主要衣壳蛋白,含有主要保护性抗原位点,能刺激产生特异性保护受体,且VP1基因也是DHAV基因组的高变区,具有最大遗传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毒株的分子特征。因此,为进一步了解鸭甲肝病毒的病原学特征,研制出诊断和防治DHAV-3的生物制品,本研究分离鉴定了 8株DHAV-1和14株DHAV-3病毒,对其VP1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以DHAV-3分离株的VP1基因为模板分别进行了真核和原核表达,以纯化的原核表达蛋白为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DHAV-3抗体的ELISA方法,对真核表达作为DNA疫苗候选生物材料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评价。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1、22株鸭甲肝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1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对2017~2019年从山东省采集的27份疑似感染鸭肝炎病毒的病料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的VP1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以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7份疑似病料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共分离出了 22株病毒,8株为DHAV-1,14株为DHAV-3。VP1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8株DHAV-1分离株与15株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7%~98.6%,氨基酸同源性为93.7%~97.5%。8株DHAV-1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2%~1 00%,氨基酸同源性为97.9%~100%;14株DHAV-3分离株与17株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9.4%~98.9%,氨基酸同源性为92.1%~100%。14株DHAV-3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3.9%~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6.7%~100%,属于Ⅰ型(GI型)。2、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真核表达设计了三对引物(其中一对引物含有Kozak序列)分别RT-PCR扩增DHAV-3分离株的VP1基因,插入不同的真核载体,构建出了重组质粒pcDNA3.1-3-VP1,KpcDNA3.1-3-VP1和pCAGGS-3-VP1,并将其转染Vero细胞,表达产物经间接免疫荧光和WB鉴定。结果表明:VP1基因在pcDNA3.1和pCAGGS中均获得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为27kDa,与预期相符。进一步将重组质粒作为DNA疫苗免疫小鼠,每种质粒免疫5只BALB/c小鼠,并用空载体设置阴性对照,每只100 μg,2周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三免后14天取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小鼠三免后14天能够检测到抗体,而对照组未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表明本实验构建的真核重组质粒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3、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原核表达以及抗体检测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RT-PCR扩增DHAV-3分离株的VP1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了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质粒PET-32a-3-VP1,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鉴定,出现了 40.8kDa大小的表达产物条带,与预期相符。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32a-3-VP1构建成功,能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中表达。随后利用His-标签蛋白纯化柱对原核表达的VP1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将其作为检测抗原,建立ELISA方法,优化了反应条件: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4.28μg/mL,最佳血清浓度为1:20,最佳酶标二抗浓度为1:400,最佳包被条件为4℃过夜,最佳封闭时间为90min,最佳酶标二抗时间为90min,最佳显色时间为15min,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特异性,这些结果为和DHAV-3抗体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吴伯梅[4](2020)在《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鸭业在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以农村散养传统养鸭模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化养殖。由于集约化养鸭养殖密度大,规模鸭场环境卫生不达标、水污不能分离、粪污依靠自然沉淀降解、鸭舍场地潮湿和通风不良等因素易导致细菌性疾病多发,一旦发生疫病将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防控细菌性疾病养鸭场通常会使用大量消毒剂来进行环境消毒,选择消毒剂类型单一并重复使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会导致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消毒剂的杀菌效果。本研究对贵州省某舍饲鸭场环境(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进行菌落总数测定,并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粪便、垫料及饮水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分析,掌握舍饲鸭场环境微生物的结构与组成;选用市场上销售的五种消毒剂(聚维酮碘、苯扎溴铵、月苄三甲氯铵、复方戊二醛、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场五种常见细菌(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并设计15对消毒剂耐药相关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相关基因片段,分析这5种病原菌携带耐消毒剂基因情况,掌握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运用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及消毒效果分析,研究结果为养鸭场消毒规程的制定和消毒措施的执行提供参考。1.贵州省某舍饲鸭场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为了解鸭场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采集鸭场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进行菌落总数测定,针对细菌16S r DNA基因V4~V5高变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对采集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样品进行PCR扩增及测序。结果:空气菌落总数为3.79×104CFU/m3,粪便菌落总数为2.67×107CFU/g,垫料菌落总数为3.7×106CFU/g,饮水菌落总数为12 CFU/m L。基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9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总数为406145,优化序列的总数为336727,平均测序读长在319~529 bp之间;在97%的相似度水平下共产生有效OTUs个数为4375,共有的数量为24;群落组成结构中有41门、44纲、82目、137科、311属、250种的菌群被鉴定;在细菌属水平,检测出里氏杆菌属、埃希菌属、沙门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等潜在动物病原菌。2.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及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与分析选用五种消毒剂(聚维酮碘、苯扎溴铵、月苄三甲氯铵、复方戊二醛、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场分离出的五种常见细菌(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并配制这五种消毒剂的最小杀菌浓度对大肠杆菌进行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观察这五种消毒剂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最短作用时间。设计15对消毒剂耐药基因(ade G、ade J、fab I、amv A、ade T1、ade T2、abe D、abe M、ade B、car O、qac E?1、qac A/B、qac C、qac G、qac J)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分析这5种病原菌携带耐消毒剂基因情况。结果:聚维酮碘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的MICs/MBCs均为1:4,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及巴氏杆菌的MICs/MBCs均为1:8;苯扎溴铵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200、1:25;月苄三甲氯铵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1920、1:960;复方戊二醛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1200、1:600;戊二醛癸甲溴铵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1000、1:500。复方戊二醛在MBC下作用1 min可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100%;聚维酮碘、月苄三甲氯铵、戊二醛癸甲溴铵在MBC下作用3 min可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100%;苯扎溴铵在MBC下作用5 min可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100%。在1株大肠杆菌、1株葡萄球菌、1株鸭疫里默氏杆菌中检测出耐消毒剂基因qac E?1,阳性率为30%(3/10),其他14种耐消毒剂基因未检测出。3.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分别配制最小杀菌浓度的苯扎溴铵、月卞三甲氯铵、复方戊二醛及戊二醛癸甲溴铵4种消毒剂,采用雾线、喷洒消毒方法对舍饲鸭场空气、漏缝地板、料槽、蛋框及运输车车轮进行现场消毒,配制最小杀菌浓度的聚维酮碘,对鸭子脚部皮肤进行涂抹消毒,测定这五种消毒剂消毒前后的菌落总数变化,计算这5种消毒剂对细菌的消亡率。结果: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舍空气细菌消亡率最高,为34.85%;复方戊二醛对漏缝地板细菌消亡率最高,为96.78%;戊二醛癸甲溴铵对料槽细菌消亡率最高,为74.35%;复方戊二醛对蛋框细菌消亡率最高,为81.31%;复方戊二醛对运输车车轮细菌消亡率最高,为87.5%;聚维酮碘对鸭子脚部皮肤细菌的消亡率为72.45%。结论:1.鸭场中空气细菌菌落数为3.79×104CFU/m3,超出NY/T 388-1999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限值(25000 CFU/m3);饮水菌落总数为12 CFU/m L,符合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0 CFU/m L);粪便菌落总数为2.67×107CFU/g,超出国标关于粪便处理标准(1×106CFU/g);垫料菌落总数为3.7×106CFU/g,超出了国标规定的清洁土壤数值(1×104CFU/g)。2.基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成功地检测了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获得了全面且深入的菌群信息。9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总数为406145,优化序列的总数为336727,平均测序读长在319~529 bp之间;在97%的相似度水平下共产生有效OTUs个数为4375,涵盖了41门、44纲、82目、137科、311属、250种的细菌菌群。3.聚维酮碘溶液在稀释比为1:4,至少作用3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苯扎溴铵溶液在稀释比为1:25,至少作用5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月苄三甲氯铵溶液在稀释比为1:960,至少作用3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复方戊二醛溶液在稀释比为1:600,至少作用1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在稀释比为1:500,至少作用3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4.在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鸭疫里默氏杆菌中均检测出qac E?1耐消毒剂基因,且阳性率为30%(3/10)。5.通过配制最小杀菌浓度的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中,复方戊二醛对漏缝地板、蛋框、运输车车轮的细菌消亡率最高,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舍空气、料槽的细菌消亡率最高,聚维酮碘对鸭子脚部的细菌的杀灭效果良好。
陈翠腾,程龙飞,傅光华,万春和,刘荣昌,傅秋玲,陈珍,朱春华,陈红梅,施少华,黄瑜[5](2016)在《一例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其病原的分离鉴定》文中提出为确定引起2015年6月底福州仓山区某一养鸭场10日龄左右麻鸭发病死亡的病原,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脑等组织,经病毒分离、细菌分离纯化、PCR检测、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检测并分离到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该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与MPZJ1206株和GD株同源性最高,均为98.7%。结果表明,该病例为鸭甲肝病毒1型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
闫艳新,孙月萍,刘文华[6](2016)在《商品鸭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文中认为[目的]对某肉鸭场病死鸭进行病原学诊断。[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等常规细菌学鉴定方法,并结合PCR、RT-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死鸭的病原体进行分离与鉴定,并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批病死鸭的发病原因确定为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只对多西环素、头孢他啶以及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结论]该药敏试验结果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用药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段志强,嵇辛勤,赵佳福,雷云,陈佳琪[7](2015)在《新城疫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三穗鸭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2014年冬季贵州省三穗县某三穗鸭养殖基地三穗鸭雏鸭暴发传染性疾病的诊治。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新城疫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经过及时消毒,疫苗紧急免疫接种结合抗生素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段志强,嵇辛勤,赵佳福,雷云,陈佳琪[8](2015)在《三穗鸭新城疫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11月,贵州省三穗县某三穗鸭养殖基地饲养的5000只三穗鸭雏鸭,6周龄时突然发病,一周内死亡800只左右,死亡率近16%。该鸭场免疫过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禽流感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疫苗,没有进行其它疫苗的免疫接种。综合临床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新城疫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通过及时消毒、免疫接种和抗生素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谢丽华,秦毅斌[9](2014)在《鸭流感和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文中研究表明最近广西东部地区多个养鸭场出现一种不明原因的"新病",集中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神经症状和心包炎明显,病死率高达80%,使用多种抗病毒、抗细菌药物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通过采集病料进行RT-PCR病毒基因检测、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确诊为肉鸭中低毒力流感和耐药性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针对性给药后得到有效控制。
刘全忠,史玉颖,刘玉山[10](2013)在《1例鸭病毒性肝炎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疗》文中指出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1周内发病率可达95%以上;23周发病率可达50%;45周仅散发;5周以上不易发病。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以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关节炎等为特征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发生于28周龄的雏鸭,发病率
二、雏鸭病毒性肝炎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雏鸭病毒性肝炎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制(论文提纲范文)
(1)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鸭圆环病毒病 |
1.1.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1.2 临床症状 |
1.1.3 病理变化 |
1.1.4 免疫防控 |
1.2 鸭病毒性肝炎 |
1.2.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2.2 临床症状 |
1.2.3 病理变化 |
1.2.4 免疫防控 |
1.3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新型鸭细小病毒病) |
1.3.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
1.3.2 临床症状 |
1.3.3 病理变化 |
1.3.4 免疫防控 |
1.4 鸭坦布苏病毒病 |
1.4.1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
1.4.2 临床症状 |
1.4.3 病理变化 |
1.4.4 免疫防控 |
1.5 鸭腺病毒病 |
1.5.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
1.5.2 临床症状 |
1.5.3 病理变化 |
1.5.4 免疫防控 |
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
1.6.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
1.6.2 临床症状 |
1.6.3 病理变化 |
1.6.4 免疫防控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采集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
2.1.4 引物设计 |
2.2 实验方法 |
2.2.1 鸭病料取样 |
2.2.2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 |
2.2.3 病原检测 |
2.2.4 HE切片制作 |
2.2.5 胶回收连接转化 |
2.2.6 提取质粒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
3.1.1 鸭圆环病毒病 |
3.1.2 鸭病毒性肝炎 |
3.1.3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 |
3.1.4 鸭坦布苏病毒病 |
3.1.5 鸭腺病毒病 |
3.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
3.2 RT-PCR 检测结果 |
3.3 临床发病情况统计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鸭疫里氏杆菌与鸭坦布苏病毒双重PCR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株 |
1.2主要试剂 |
1.3 核酸提取和c DNA合成 |
1.4 引物设计 |
1.5 单一PCR扩增及产物鉴定 |
1.6 双重PCR的建立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1.7 特异性试验 |
1.8敏感性试验 |
1.9 双重PCR方法的重复性 |
1.1 0 临床样品的检测 |
2 结果 |
2.1 单一PCR扩增 |
2.2 双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反应条件优化 |
2.3 特异性试验 |
2.4 敏感性试验 |
2.5 双重PCR方法的重复性 |
2.6 临床样品的检测 |
3 讨论 |
(3)2017~2019年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甲肝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和VP1基因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综述 |
1.1 前言 |
1.2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 |
1.3 鸭甲肝病毒的病原学 |
1.3.1 分类 |
1.3.2 理化特性 |
1.3.3 培养特性 |
1.3.4 纯化 |
1.3.5 分子生物学特性 |
1.3.6 VP1蛋白 |
1.4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5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
1.5.1 电镜检测 |
1.5.2 血清学检测 |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6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
1.6.1 灭活疫苗 |
1.6.2 弱毒疫苗 |
1.6.3 基因工程疫苗 |
1.6.4 中药治疗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22株鸭甲肝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1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 |
1.1 材料 |
1.1.1 病料来源 |
1.1.2 试剂与仪器 |
1.1.3 引物设计 |
1.2 方法 |
1.2.1 病料处理 |
1.2.2 病毒分离 |
1.2.3 病毒的RNA提取 |
1.2.4 RT-PCR鉴定 |
1.2.5 病原的电镜检测 |
1.2.6 雏鸭的致病性实验 |
1.2.7 VP1扩增 |
1.2.8 VP1序列分析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病毒分离结果 |
1.3.2 RT-PCR鉴定结果 |
1.3.3 电镜结果 |
1.3.4 雏鸭的致病性结果 |
1.3.5 VP1序列分析 |
1.4 讨论 |
第3章 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真核表达 |
1.1 实验材料 |
1.1.1 质粒与毒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试剂配制 |
1.1.4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引物设计 |
1.2.2 目的基因的获取 |
1.2.3 目的基因的克隆 |
1.2.4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1.2.5 重组质粒的表达 |
1.2.6 小鼠免疫实验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1.3.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1.3.3 IFA分析VP1蛋白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 |
1.3.4 WB分析VP1蛋白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 |
1.3.5 小鼠体内抗体检测结果 |
1.4 讨论 |
第4章 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原核表达以及抗体检测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1.1 实验材料 |
1.1.1 质粒与毒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试剂配制 |
1.1.4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引物设计 |
1.2.2 目的基因的获取 |
1.2.3 目的基因的亚克隆 |
1.2.4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1.2.5 重组质粒的表达 |
1.2.6 基于重组VP1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1.3.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1.3.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1.3.4 VP1-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1.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进展 |
1 化学消毒发展简史 |
2 消毒剂的种类 |
3 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菌机理 |
4 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
4.1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
4.2 消毒剂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
4.3 消毒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 |
4.4 消毒剂对寄生虫的杀灭效果 |
5 消毒剂的耐药性 |
6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
前言 |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贵州省某舍饲鸭场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舍饲鸭场基本情况 |
2 方法 |
2.1 鸭场环境(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菌落总数测定 |
2.2 鸭场环境(粪便、垫料及饮水)菌群16SrDNA高通量测序 |
2.2.1 DNA文库构建 |
2.2.2 文库定量及测序 |
3 结果 |
3.1 鸭场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中的菌落总数测定结果 |
3.2 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菌群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
3.2.1 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样本PCR扩增结果 |
3.2.2 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
4 讨论 |
4.1 鸭场细菌菌落总数分析 |
4.2 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 |
5 小结 |
第二章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及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与分析 |
1 材料 |
1.1 试验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菌悬液的制备 |
2.2 中和剂鉴定试验 |
2.3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五种病原菌的MIC测定 |
2.4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五种病原菌的MBC测定 |
2.5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
2.6 耐消毒剂基因检测 |
3 结果 |
3.1 中和剂鉴定结果 |
3.2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病原菌的MICs测定结果 |
3.3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病原菌的MBCs测定结果 |
3.4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
3.5 耐消毒剂基因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五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比较 |
4.2 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
5 小结 |
第三章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采样 |
2.2 菌落总数统计 |
2.3 消亡率的计算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鸭场消毒规程的制定 |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一例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其病原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与鸭胚 |
1.1.2 主要试剂 |
1.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 方法 |
1.2.1 病毒分离鉴定 |
1.2.1. 1 病毒分离 |
1.2.1. 2 病毒的PCR检测 |
1.2.1. 3 PCR产物克隆及序列分析 |
1.2.2 细菌分离鉴定 |
1.2.2. 1 细菌分离及纯化 |
1.2.2.2细菌的PCR检测 |
1.2.2. 3 细菌的血清型鉴定 |
1.2.2. 4 药敏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分离鉴定 |
2.1.1 病毒分离 |
2.1.2 病毒的PCR检测 |
2.1.3 序列分析 |
2.2 细菌分离鉴定 |
2.2.1 细菌分离结果 |
2.2.2 细菌的PCR检测结果 |
2.2.3 细菌的血清型鉴定结果 |
2.2.4 药敏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6)商品鸭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病料 |
1.2试剂 |
1.3细菌学检测 |
1.4 H5亚型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RT-PCR检测 |
2结果与分析 |
2.1细菌学检测结果 |
2.2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2.3病毒学检测结果 |
3讨论与结论 |
(7)新城疫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三穗鸭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发病情况 |
2病理变化 |
3实验室诊断 |
3.1细菌分离和鉴定 |
3.2药敏试验 |
3.3病毒的分离 |
3.4血凝性检测 |
3.5病毒的鉴定 |
4综合防治 |
5小结与讨论 |
(9)鸭流感和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1.1 流行特点 |
1.2 发病情况 |
1.3 临床症状 |
1.4 解剖病变 |
1.5 免疫用药 |
2 实验室诊断 |
2.1 RT-PCR病毒基因检测 |
2.2 流感病毒分离和致病力测定 |
2.3 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
2.4 动物回归试验 |
2.5 药敏试验 |
3 治疗方案 |
4分析讨论 |
(10)1例鸭病毒性肝炎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实验室检查 |
4.1 病毒分离: |
4.2 中和试验: |
4.3 涂片镜检: |
4.4 细菌分离与鉴定: |
4.5 药敏试验: |
5 诊断 |
6 鉴别诊断 |
6.1 鸭病毒性肝炎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 |
6.2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与大肠杆菌病: |
6.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与鸭沙门氏菌病: |
7 治疗 |
8 小结 |
四、雏鸭病毒性肝炎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D]. 田大川.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鸭疫里氏杆菌与鸭坦布苏病毒双重PCR方法的建立[J]. 董雯雯,张世栋,王春玲,艾洪新,朱伟,李峰. 家禽科学, 2021(01)
- [3]2017~2019年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甲肝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和VP1基因的表达[D]. 管飘萍. 扬州大学, 2020(01)
- [4]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分析[D]. 吴伯梅. 贵州大学, 2020(02)
- [5]一例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其病原的分离鉴定[J]. 陈翠腾,程龙飞,傅光华,万春和,刘荣昌,傅秋玲,陈珍,朱春华,陈红梅,施少华,黄瑜. 中国畜牧兽医, 2016(11)
- [6]商品鸭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J]. 闫艳新,孙月萍,刘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9)
- [7]新城疫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三穗鸭的诊治[J]. 段志强,嵇辛勤,赵佳福,雷云,陈佳琪. 中国家禽, 2015(17)
- [8]三穗鸭新城疫病毒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A]. 段志强,嵇辛勤,赵佳福,雷云,陈佳琪.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9]鸭流感和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 谢丽华,秦毅斌.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05)
- [10]1例鸭病毒性肝炎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疗[J]. 刘全忠,史玉颖,刘玉山.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