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orskeCanada新增一套废纸回收处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倪静[1](2021)在《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造纸行业产生的大量废水一直以来被列为我国重点水环境污染源,也是环境监管的重点对象。随着国家废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断提升自身废水处理能力才能使得生产废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本课题以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配套废水处理厂中生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升级和技术改进为背景,通过了解制浆造纸废水的来源,研究制浆废水处理方法,分析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工艺改造方案。运用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废纸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中采取IC厌氧反应器+A/O处理一般有机物,采用芬顿氧化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最后结合混凝沉淀去除剩余的有机物,确保废水达标排放。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IC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制浆造纸废水效果稳定,出水达到《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表二制浆和造纸联合企业的要求(COD:90mg/L)。(2)探讨了芬顿氧化反应时间、温度、pH值、FeSO4·7H2O和双氧水的投加量对处理效率的影响,各个受影响因子之间的主次相互关系是:H2O2投加量>FeSO4·7H2O投加量>pH值>反应时间。(3)芬顿氧化系统当pH值为4,浓度为27.5%的H2O2投加量为500mg/L,FeSO4·7H2O投加量为800mg/L时,其去除效率最佳。其后混凝沉淀最好的反应性和环境处理条件分别为:水温30摄氏度,pH值8,PAM用量4mg/L。在该条件下的组合工艺的COD去除率为66.99%。运行费用为3.16元/吨左右。(4)通过工艺实际运行效果证明本次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的工艺组合,效果稳定,厌氧系统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A/O去除率稳定在60%以上。当进水COD500065mg/L出水COD低于65mg/L,总去除效率可达98%以上,能够稳定达到制浆造纸废水排放标准。
施帅雯[2](2021)在《环境规制对造纸企业利润的影响研究 ——以景兴纸业为例》文中提出
周高燕[3](2021)在《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废纸是我国造纸行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废纸造纸废水的高循环利用率导致钙离子浓度居高不下。膜处理是废纸造纸废水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但高钙废水极易造成RO膜污染,制约废水的循环利用。本文对嘉兴市造纸企业废水进行调研,分析了造纸企业的水质特征及结垢倾向;结合钙离子去除机理,提出了三种化学沉淀法的药剂方案并进行筛选;针对化学沉淀法药剂投加量大的问题,开发了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从临界过饱和度、表观活化能以及沉淀物形态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晶种介导的机理。据此开展了工程应用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嘉兴市造纸企业废水处理现状调研。2017年嘉兴市24家造纸企业废水排放量为83323 m3·d-1,吨纸排水量平均为5.5 m3。典型造纸企业采用“初沉池+厌氧+好氧+终沉池+深度处理”的废水处理工艺,终沉池出水钙离子浓度在9.0mmol·L-1以上,超出RO膜进水Ca2+<2.5mmol·L-1的要求。通过朗格利尔指数判断终沉池出水具有碳酸钙结垢倾向。2、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研究。碳酸钙溶液由9种物质组成,其浓度随p H变化,理论上p H为11~12时,钙离子浓度最低。综合造纸企业废水水质特征,确定Na OH、Na2CO3、Ca(OH)2+Na2CO3三种沉淀剂投加方案。对三种方案进行投加量实验,根据钙离子出水要求及药剂投加量成本计算,确定较合理的药剂投加方案为8 mmol·L-1Ca(OH)2+1 mmol·L-1Na2CO3。3、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除钙研究。晶种介导能够通过增加晶核数量和增大结晶表面积促进碳酸钙沉淀从而增强钙离子的去除效果,当碳酸钙晶种投加量为3.1g(回流比2.0 g·g-1)时,增强效果最强。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的Ca(OH)2和Na2CO3最佳投加量为7.5mmol·L-1和0.8mmol·L-1,较无晶种时减少了6.25%的Ca(OH)2和20%的Na2CO3。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三种搅拌因素对钙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强弱顺序为快搅强度>快搅时间>慢搅时间,最优搅拌条件为400 r·min-1快搅2 min,100 r·min-1慢搅10 min。中试试验验证了晶种介导的除钙效果优于无晶种,相同出水水质下通过晶种介导可降低15%的药剂费。晶种介导通过降低碳酸钙临界过饱和度和表观活化能增强除钙效果,碳酸钙临界过饱和度由928.14降至446.42,表观活化能由49.67 k J·mol-1降至40.35k J·mol-1。通过XRD、FTIR、TG、SEM和粒径分析晶种介导前后沉淀产物均为方解石,晶种介导产物粒径大于无晶种介导。4、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的工程应用研究。选取一家设计处理规模约为32000m3·d-1的造纸企业,在终沉池和中水回用系统之间新增一座晶种介导脱钙池,药剂投加方案为11.04 mmol·L-1Ca(OH)2+3.40 mmol·L-1Na2CO3+2.0 g·g-1回流污泥(碳酸钙晶种),出水钙离子平均浓度为1.81mmol·L-1,满足RO膜进水要求。
潘永刚,唐艳菊,成宇涛[4](2020)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系统总结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十三五"时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其在税收政策不合理、回收设施缺失、稳定经营风险增大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根据对上述问题的论述,认为行业应从借助垃圾分类的历史机遇构建新型回收体系、以低值可回收物为切入点进入垃圾分类、实现回收全程信息化管理等六个方面,政府从制定支撑行业稳定发展的税收政策、将回收利用经营保障设施纳入城市管理规划、推动园区化经营和"圈区化"管理等十个方面鼓励、引导、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健康发展。
潘永刚,唐艳菊,成宇涛[5](2020)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系统总结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十三五"时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其在税收政策不合理、回收设施缺失、稳定经营风险增大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根据对上述问题的论述,认为行业应从借助垃圾分类的历史机遇构建新型回收体系、持续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低值可回收物为切入点进入垃圾分类、实现回收全程信息化管理等六个方面,政府从制定支撑行业稳定发展的税收政策、将回收利用经营保障设施纳入城市管理规划、推动园区化经营和"圈区化"管理等十个方面鼓励、引导、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健康发展。
焦东[6](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认为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贾卉[7](2020)在《S市强制垃圾分类的增量成本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19年6月,住建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46个重点城市于2020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为此,S市制定了强制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来落实国家对垃圾分类的要求。因此,针对强制垃圾分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S市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垃圾分类前端、中端和末端所产生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进行测算,以期建立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效益测算方法,并依据测算结果分析强制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为S市强制垃圾分类的长效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以S市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垃圾分类前端、中端和末端所产生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为研究对象,指出了与强制垃圾分类密切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针对强制垃圾分类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指出现阶段缺少对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效益的研究和强制垃圾分类中不同利益方权利与义务的研究,并结合成本效益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等理论基础,为构建S市强制垃圾分类的增量成本效益测算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介绍了S市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背景及现状,指出当前S市强制垃圾分类存在政府财政投入压力大、项目实施效率不高、成本效益分析不全面等问题;通过对S市实施强制垃圾分类后,垃圾分类前端、中端和末端的变化进行分析,构建了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效益测算方法,并以搜集到的S市相关数据对S市强制垃圾分类实施各流程的增量成本效益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提出完善成本效益分析、控制政府财政投入、提高项目实施效率等对策和建议来促进S市强制垃圾分类的长效发展;最后对本文作出总结与展望。
尉薛菲[8](2020)在《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近二十年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出现了人口数和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双重增长,导致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暴涨,城市垃圾处置产能日益捉襟见肘,且城市内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新建垃圾填埋或焚烧产能存在很强的邻避效应,各大城市陆续出现了垃圾产量增长和产能扩张受限的矛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问题成为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内城市人口数和人均垃圾产能仍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城市垃圾处置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者为了解决城市垃圾围城问题而提出的重要解决方案,中国从2000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但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和资源压力的持续增大,垃圾分类被中央政府重新提上日程,自上而下加大全国垃圾分类的力度。垃圾分类是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的手段,大大减少了流向终端处置环节的垃圾产量,减少了垃圾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友好和社会友好的手段。本文结合环境经济学、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对垃圾分类产业进行经济学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的发展现状、国内垃圾分类的现有模式、垃圾分类的上下游产业链情况进行了全面论述,然后文章使用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垃圾分类产业的环境负外部性进行货币价值化,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考虑到上海是国内垃圾分类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城市,本文选取上海市作为分析对象,将该经济学分析框架用于上海市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得到了垃圾分类开展前和开展后上海市垃圾处置各个环节的平均投入成本、正效益产出、环境负效益产出等参数,并分析了垃圾分类对垃圾处置各环节投入产出的影响、对全产业链总投入产出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最后,文章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垃圾分类政策体系给出了建议。一切的市场活动都出于经济因素的推动,本文通过详细的数据获取和科学的分析计算方法获得了上海垃圾分类产业的相关经济数据,不仅可以给上海市垃圾分类的政策制定和推动方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还可以给全国其它城市垃圾分类的开展提供借鉴,本文论证的结果不仅证明了垃圾分类在环境效益方面的可行性,同样证明了垃圾分类是具备一定经济效益的,说明了我国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具备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紧迫性。
高松[9](2007)在《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性固体废物进口贸易管制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性资源危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日益被关注的研究主题。作为循环经济一部分的资源性废物的利用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资源性可利用废物的国际贸易也逐渐展开。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进口国外的资源性固体废物,但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管制和管理制度,一些危险和污染性洋垃圾或者利用价值不大的废物伴随着资源性的可利用固体废物涌入我国境内,给我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人民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研究资源性可利用废物的进口管制和有效利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对我国资源性可利用废物的进口管制和有效利用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基于环境因素和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进口资源性固体废物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环境风险和可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分类的二维分析模型,由此对进口固体废弃物重新进行了分类。第二,建立了基于灰色预测方法的我国资源性固体废物需求预测模型;以进口废纸的需求量为例对其今后几年的需求量进行了实际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还将会对某些种类的进口固体废物有较大的需求。第三,对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固体废物管制方面法律、法规及循环利用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我国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的差距和可借鉴的方面,提出我国在固体废物进口管制以及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改进原则和框架,以及今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建议。第四,在研究以往进口管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条约、贸易规则提出改进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对固体废物进口管制的策略和措施,包括对管理机构的约束,对海外供货商的许可,对收货人的管理制度,对监管仓库的监管,以及对废物再生的商品加贴环境安全标签等。第五,基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进口固体废物利用的国际超循环结构模式,建立了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的生命周期模型,以及对利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最后,以进口废纸的循环再生(新闻纸)利用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金星明[10](2004)在《NorskeCanada新增一套废纸回收处理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NorskeCanada新增一套废纸回收处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orskeCanada新增一套废纸回收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制浆造纸废水来源与特点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制浆造纸废水来源与特点 |
1.2 国内外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方法 |
1.2.1 废水初级处理 |
1.2.2 废水生化处理技术 |
1.2.3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
1.4 工艺方案的选择原则 |
1.5 扬州市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1.6 研究目标、意义、方法与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方法 |
1.6.4 研究内容 |
1.6.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废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和存在问题分析 |
2.1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简述 |
2.1.1 废水处理厂概况 |
2.1.2 废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简述 |
2.1.3 废水处理厂实际运行处理效果 |
2.2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存在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
3.1 制浆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方案 |
3.1.1 生化处理工艺改造方案 |
3.1.2 厌氧反应器选型 |
3.1.3 A/O工艺改造可行性试验研究 |
3.2 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方案 |
3.2.1 深度处理改造方案 |
3.2.2 芬顿工艺参数研究 |
3.2.3 芬顿氧化处理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效果 |
4.1 处理工艺改造设计 |
4.1.1 进出水参数 |
4.1.2 主要处理工艺流程及简述 |
4.2 废水处理工艺改造后运行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改造经济效益分析 |
5.1 改造工程投资 |
5.2 废水处理运行费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困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废纸造纸废水概况 |
1.2.1 废纸造纸生产工艺 |
1.2.2 废纸造纸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
1.2.3 废纸造纸废水处理工艺 |
1.3 钙处理的研究进展 |
1.3.1 化学沉淀法 |
1.3.2 吸附法 |
1.3.3 膜分离法 |
1.3.4 电化学法 |
1.3.5 生物矿化法 |
1.3.6 离子交换法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药品与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现状调研 |
2.2.2 化学沉淀法除钙研究 |
2.2.3 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除钙研究 |
第三章 嘉兴市造纸企业废水处理现状调研 |
3.1 引言 |
3.2 嘉兴市造纸企业现状全面调研 |
3.2.1 造纸企业基本情况 |
3.2.2 产能与原材料 |
3.2.3 废水排放情况 |
3.3 典型造纸企业废水处理现状调研 |
3.3.1 造纸废水处理工艺 |
3.3.2 各单元出水水质 |
3.3.3 终沉池出水水质特征 |
3.3.4 终沉池出水结垢倾向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碳酸钙溶液的离子形态 |
4.2.1 物质组成 |
4.2.2 pH对碳酸钙溶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
4.3 沉淀剂选择 |
4.3.1 碱类 |
4.3.2 碳酸盐类 |
4.4 沉淀剂投加方案 |
4.4.1 沉淀剂投加量的确定 |
4.4.2 三种投加方案去除效果及经济性比较 |
4.5 小结 |
第五章 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研究 |
5.1 引言 |
5.2 晶种介导强化钙离子去除效果 |
5.2.1 晶种介导强化钙离子去除有效性及优化 |
5.2.2 药剂投加量优化 |
5.2.3 搅拌因素优化 |
5.3 晶种介导强化钙离子沉淀中试试验 |
5.3.1 晶种介导强化除钙效果试验 |
5.3.2 晶种介导强化沉淀技术降低药剂成本试验 |
5.4 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机理研究 |
5.4.1 晶种介导对临界过饱和度的影响 |
5.4.2 晶种介导对碳酸钙表观活化能的影响 |
5.4.3 沉淀产物形态分析 |
5.4.4 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机制 |
5.5 小结 |
第六章 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除钙工程应用研究 |
6.1 工程现状 |
6.1.1 基本情况 |
6.1.2 处理工艺 |
6.2 工程设计 |
6.2.1 处理工艺确定 |
6.2.2 工艺流程 |
6.2.3 晶种介导脱钙池设计 |
6.3 处理效果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行业发展现状 |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
行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
运营模式和管理手段不断提升 |
危废利用与处置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
经营方式依然以传统贸易为主 |
面临的主要问题 |
税收政策安排不合理抑制行业健康发展 |
再生资源回收设施大量被拆除严重影响行业运行 |
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下跌引发经营不稳定的风险 |
“无序、小散、低技术”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非法拆解有卷土重来势头 |
报废机动车拆解企业亟需提质增效 |
再生资源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 |
行业发展思路 |
政策措施建议 |
(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行业发展现状 |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
行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
运营模式和管理手段不断提升 |
危废利用与处置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
经营方式依然以传统贸易为主 |
面临的主要问题 |
税收政策安排不合理抑制行业健康发展 |
再生资源回收设施大量被拆除严重影响行业运行 |
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下跌引发经营不稳定的风险 |
“无序、小散、低技术”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非法拆解有卷土重来势头 |
报废机动车拆解企业亟需提质增效 |
再生资源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 |
行业发展思路 |
政策措施建议 |
(6)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
1.1.1.1 备料废水 |
1.1.1.2 制浆废水 |
1.1.1.3 中段废水 |
1.1.1.4 造纸白水 |
1.1.1.5 污冷凝水 |
1.1.1.6 末端废水 |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
1.1.2.2 废纸脱墨 |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
1.2.1 化学处理法 |
1.2.2 物化处理法 |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
1.2.2.2 混凝气浮法 |
1.2.3 生化处理法 |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
1.3.2 吸附法 |
1.3.3 膜分离技术 |
1.3.3.1 概述 |
1.3.3.2 基本原理 |
1.3.3.3 应用 |
1.3.4 高级氧化法 |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
1.3.4.3 声化学氧化 |
1.3.4.4 臭氧氧化法 |
1.3.4.5 芬顿氧化法 |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
1.3.6 生态处理法 |
1.3.7 生物酶法 |
1.3.8 组合技术法 |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
1.4.1 概述 |
1.4.2 中水回用技术 |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
3.1 实验部分 |
3.1.1 造纸废水来源 |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
3.2.1.1 PH值的测定 |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
3.2.2 PFS的制备 |
3.2.3 絮凝实验 |
3.2.4 响应面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
4.2.1 实验方法 |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4.2.2 分析方法 |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
4.2.2.3 CODCR的测定 |
4.2.2.4 色度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1.3 中试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无机膜的制备 |
5.2.2 pH值的测定 |
5.2.3 TDS的测定 |
5.2.4 电导率的测定 |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
5.2.6 色度的测定 |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
5.2.9 总铁含量测定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S市强制垃圾分类的增量成本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垃圾分类回收模式 |
1.2.2 垃圾无害化处理 |
1.2.3 垃圾分类成本效益 |
1.2.4 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生活垃圾 |
2.1.2 生活垃圾分类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成本效益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市强制垃圾分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市垃圾分类的历史回顾 |
3.1.1 S市简介 |
3.1.2 S市垃圾分类的历史回顾 |
3.2 S市强制垃圾分类现状 |
3.2.1 强制垃圾分类前端现状 |
3.2.2 强制垃圾分类中端现状 |
3.2.3 强制垃圾分类末端现状 |
3.3 S市强制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
3.3.1 政府财政投入压力大 |
3.3.2 项目实施效率不高 |
3.3.3 成本效益分析不全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效益测算 |
4.1 S市强制垃圾分类效果测算的思路 |
4.1.1 S市强制垃圾分类效果的基本规定 |
4.1.2 S市强制垃圾分类效果的测算思路 |
4.2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测算方法 |
4.2.1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概念 |
4.2.2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构成 |
4.2.3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的测算公式 |
4.3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效益测算方法 |
4.3.1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效益概念 |
4.3.2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效益构成 |
4.3.3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效益的测算公式 |
4.4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效益的测算 |
4.4.1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的测算 |
4.4.2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效益的测算 |
4.4.3 S市强制垃圾分类增量成本效益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市强制垃圾分类的对策与建议 |
5.1 完善成本效益分析 |
5.1.1 细化成本效益测算方法 |
5.1.2 明确不同利益主体的交互影响 |
5.2 控制政府财政投入 |
5.2.1 控制前端直接投入成本 |
5.2.2 按量收取居民垃圾处理费 |
5.2.3 调整末端垃圾处理补贴 |
5.3 提高项目实施效率 |
5.3.1 优化强制垃圾分类激励惩戒措施 |
5.3.2 优化强制垃圾分类意识培养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大摘要 |
(8)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
二、研究方法、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垃圾分类研究综述 |
二、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 |
(一)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四)循环经济理论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现状及问题 |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定义和内容 |
二、我国垃圾处置行业现状 |
(一)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类别 |
(二)我国生活垃圾处置的发展历程 |
(三)我国生活垃圾处置行业现状 |
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分析 |
(一)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 |
(二)试点探索阶段(2000-2015年) |
(三)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
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运营主要模式及问题 |
(一)单一线下分类模式 |
(二)线上平台回收模式 |
(三)互联网+智能设备/设施组合模式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分析 |
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概况 |
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
(一)垃圾分类设备 |
(二)垃圾运输车辆 |
(三)垃圾分类信息化 |
(四)垃圾分类运营 |
(五)环卫运营(收转运) |
(六)再生资源回收 |
(七)垃圾处置 |
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活垃圾分类经济学分析方法 |
一、生活垃圾分类经济学分析基本思路 |
二、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 |
(一)传统投入产出核算分析方法 |
(二)垃圾分类产业的外部性问题 |
(三)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 |
三、生活垃圾分类的生命周期评价经济学分析方法 |
(一)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内涵的发展历程 |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原则和步骤 |
(三)生活垃圾分类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建立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 |
一、我国主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概况及研究目标选取 |
(一)上海市 |
(二)北京市 |
(三)杭州市 |
(四)苏州市 |
(五)南京市 |
(六)研究目标选取 |
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的经济学分析 |
(一)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及组成的确定 |
(二)生活垃圾分类和收集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
(三)生活垃圾收转运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
(四)再生资源分拣和资源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 |
(五)末端处置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
三、垃圾分类对上海垃圾处置产业链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
(一)垃圾分类开展前垃圾处置产业链的投入产出 |
(二)垃圾分类开展后垃圾处置产业链的投入产出 |
(三)垃圾分类对总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经验借鉴 |
一、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分析 |
(一)德国 |
(二)日本 |
(三)美国 |
(四)新加坡 |
(五)瑞典 |
二、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
(一)德国 |
(二)日本 |
(三)美国 |
(四)新加坡 |
(五)瑞典 |
三、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借鉴 |
(一)因地制宜的确定垃圾分类体系 |
(二)建立垃圾分类产业链市场化机制 |
(三)完善的法律保障 |
四、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政策分析及建议 |
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
(一)法律法规体系 |
(二)配套政策 |
(三)经济政策 |
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政策建议 |
(一)完善垃圾分类产业管理体系 |
(二)全面开展生产者付费制度 |
(三)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税收优惠制度 |
(四)研究制定鼓励垃圾资源化开发利用的政策 |
三、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性固体废物进口贸易管制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21 世纪资源短缺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
1.1.2 循环经济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选择 |
1.1.3 资源性可利用固体废物进口管制及利用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1.2.1 循环经济理论 |
1.2.2 国际贸易理论 |
1.2.3 固体废物相关概念和理论 |
1.2.4 国、内外对可利用固体废物管制与利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工作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资源性可利用固体废物进口贸易的价值分析及需求预测 |
2.1 资源性可利用固体废物进口贸易的战略价值研究 |
2.1.1 政治因素分析 |
2.1.2 环境因素分析 |
2.1.3 固体废物的经济价值研究 |
2.2 资源性可利用固体废物分类的二维分析模型 |
2.2.1 资源性可利用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
2.2.2 可利用固体废物二维分类的方法与模型 |
2.3 资源性可利用固体废物需求量的灰色预测模型 |
2.3.1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2.3.2 我国废纸进口需求量的灰色预测 |
2.3.3 需求量的趋势分析 |
第三章 我国与西方国家对固体废物的管制与循环经济制度的比较研究 |
3.1 我国的固体废物相关法律及规则研究 |
3.1.1 法律 |
3.1.2 规则、标准 |
3.2 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固体废物管制制度研究 |
3.2.1 日本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
3.2.2 欧盟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
3.2.3 美国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
3.3 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固体废物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
3.3.1 日本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
3.3.2 欧盟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
3.3.3 美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
3.4 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与西方国家制度的比较与研究 |
3.4.1 固体废物循环经济在我国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4.2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及启示 |
第四章 资源性可利用废物进口管制政策研究 |
4.1 固体废物进口贸易管制政策建立的原则与目标 |
4.1.1 进口贸易中的管制政策和相关制度研究 |
4.1.2 资源性可利用废物进口管制政策理论的选择 |
4.1.3 资源性可利用废物进口管制政策目标的确定 |
4.2 我国可利用废物进口管制规则的建立与改进 |
4.2.1 强化国外发货人管理,实施风险预警机制 |
4.2.2 实施更加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 |
4.2.3 对涉废企业建立分类管理及一票否决制度 |
4.2.4 对以进口废旧原料加工后的民用制成品加贴“环境安全标签” |
第五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固体废物利用模式研究 |
5.1 资源性可利用固体废物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的原则和框架 |
5.1.1 建立的原则 |
5.1.2 建立的框架 |
5.2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性可利用固体废物利用模型的建立 |
5.2.1 进口可利用固体废物原料循环利用的典型模式 |
5.2.2 基于生命周期的资源性固体废物利用模式评价 |
5.2.3 可利用固体废物综合效益评价 |
第六章 进口废纸制浆造纸循环利用的研究 |
6.1 废纸进口的管制 |
6.1.1 进口废纸的质量、卫生的要求 |
6.1.2 进口废纸的质量检测和卫生处理 |
6.1.3 废纸到岸后的立体监管 |
6.2 废纸的循环利用 |
6.2.1 我国及世界废纸利用现状及使用废纸作为原料造纸的必要性 |
6.2.2 废纸进口可行性研究 |
6.2.3 废纸的循环再生工艺模式 |
6.3 废纸循环利用效益分析 |
6.3.1 废纸再生的社会效益分析 |
6.3.2 废纸循环利用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
6.3.3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的废纸再生的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NorskeCanada新增一套废纸回收处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D]. 倪静. 扬州大学, 2021(08)
- [2]环境规制对造纸企业利润的影响研究 ——以景兴纸业为例[D]. 施帅雯.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3]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研究[D]. 周高燕. 浙江大学, 2021(09)
-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考[J]. 潘永刚,唐艳菊,成宇涛. 环境保护, 2020(12)
- [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考[J]. 潘永刚,唐艳菊,成宇涛. 资源再生, 2020(06)
- [6]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S市强制垃圾分类的增量成本效益分析[D]. 贾卉.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8]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D]. 尉薛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性固体废物进口贸易管制与利用研究[D]. 高松. 天津大学, 2007(04)
- [10]NorskeCanada新增一套废纸回收处理系统[J]. 金星明. 造纸信息,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