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宛珍,惠涓澈[1](2021)在《图书馆员在线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以图书馆员在线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网络调查法,梳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现状,对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员线上培训的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并从培训内容、对象、平台、效果、推广手段等方面分析其优势特征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从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构建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管理、加大推广力度、注重学习效果反馈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图书馆员线上教育提供参考。
李勇,杨永春[2](2020)在《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在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图书情报的相关工作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也有了一些新的要求。图书情报相关领域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衡量国家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强化图书情报学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升相关图书情报人员的专业素质,已经逐渐成为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从当前国际图书情报学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来探究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图书情报学带来的影响和启示,旨在促进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水平的提升。
李思诗[3](2020)在《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福州主要高校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雅倩[4](2020)在《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的基地之一。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其职业认知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随机抽取郑州大学图书馆各部门的馆员进行深度半结构式访谈,同时,向省内外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问卷发放,之后通过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和问卷资料进行编码与分析,构建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的影响因素模型。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提出问题,设计步骤,选取样本和设计访谈提纲,并进行编码的提取与归纳,研究过程符合信度、效度和伦理要求。第三章是基于编码的结果的模型构建与分析,从社会及高校、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阐释。第五章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并提出思考与展望。研究成果如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主要受到三个层面影响因素的作用:第一个层面是社会及高校层面,其影响因素有图书情报机构、图书馆法律法规、社会认可度、新时代的社会氛围、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和要求。第二个层面是图书馆层面,其影响因素有图书馆环境、继续教育政策、管理制度、岗位性质、学术性活动、团队建设。第三个层面是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层面,其影响因素有个人素养、个人能力、职业素养、组织归属感。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根据分析结果最终构建出了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影响因素模型,以此来提高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加强图书馆现代化进程,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并为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孙玉玺[5](2019)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图书馆产生直接冲击,向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力资源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图书馆工作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传统的图书馆员的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新时代下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改进成为图书馆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总结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特点。统计分析多所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现状,针对出现的人力资源匮乏,组织结构不合理,馆员缺乏继续教育,考核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塑造积极向上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引导图书馆员正确的价值观;采用方向明确、科学有效的继续教育方式提升馆员素质和业务能力;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对图书馆员的工作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改善机构设置,丰富岗位设计为馆员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道路。通过对图书馆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图书馆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科学研究提供力量。
杨国立[6](2019)在《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民情报学融合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战略环境倒逼的结果,是中国情报学特色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均认识到了双方融合的重要性,并在研究成果、项目研究、学术会议中逐渐体现出来。然而,当前对于军民情报学融合的认识和研究一直试图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以及情报秘密属性限制等因素的阻碍,然而,这样的阻碍在短期内难以克服,为了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需要人们改变思路,另辟蹊径。学科发展中的融合本该是水到渠成,但是军、民情报学多年的平行发展与范式冲突导致两者融合为大一统的情报学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当下,比较可行的举措是通过军、民情报学的跨界交流与融合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提供基础生长环境。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学术交流和情报学发展本质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无形学院”的自觉行为,在学者和学术团体自发行动下推进军民情报学的融合。相较于“他组织”而言,自发行动可能更为有效。例如,相比于“他组织”下的《国家情报法》而言,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所展开的各种自发的学术交流对于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军民情报融合”无外乎两种途径,以情报工作的融合促进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以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推动情报工作、情报体制的融合。前者难度较大,军民情报融合目前宜选择第二种融合路径。相比于体制、机制等建设而言,以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觉醒和自发行为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合模式。为了使学术共同体的行动更科学、更有效,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军民情报学的融合进行指导,“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突变论)有助于深刻揭示军民情报学融的基本机理。另外,有融合就会有分离,在认可他们之间存在分离基础上,控制他们之间不合理的分离,使这些不合理的分离逐渐走向交叉、融合,这是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核心。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首先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必要性问题。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这一问题。总体上,军民情报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现情报学社会价值、彰显情报学社会地位的关键,是进行中国特色情报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次,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本文的第四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理论的动力学方法论和突变论的途径方法论系统分析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主要运用系统观,对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中涉及的各要素及其关系以及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结构等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关键要素(例如,作为序参量的情报文化、作为主控制变量的需求牵引力等)在融合中的作用以及多角度的要素融合层次性(例如,要素协同—体系协同—范式协同等)进行分析。最后,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如何推进,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本文的第五章在第四章论述的基础上,依据“新三论”提供的方法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回答。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着力点主要围绕强化双方共通的基础和控制两者之间不合理的分离这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着力点,本文提出信息流控制、竞合管理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策略。三类策略中,发展路径建设是重点,它具有综合性和逻辑完整性,主要包括目标、出发点、路线、方向与动力和保障;信息流控制和竞合管理包含在发展路径中的各个环节中,其中,信息流控制主要包括信息流控制渠道、信息流控制机制和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竞合管理主要包括要素层面竞合管理、关系层面竞合管理和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李舒琼,肖希明[7](2019)在《新中国70年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70年来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7年是图书馆学成人教育兴起和初步发展阶段,1978-2000年是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阶段,2001年以后则是转型与提升阶段。对每个阶段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成就、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研究认为新时代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应该是拓宽视野,面向广阔的社会信息行业;从"成人教育"转向"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成人教育。
贾炜韬[8](2019)在《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指出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接受过不同程度教育,现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各类人员以多种形式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内容得到补充、更新,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图书情报工作岗位的需要。一、图书情报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1、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
王晴,徐建华[9](2019)在《国内图书馆职业研究述评与未来趋向》文中提出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分析,将国内目前关于图书馆职业的研究内容分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及其拓展、图书馆员职业能力与胜任力、图书馆员职业素养与素质、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图书馆员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图书馆职业化与去职业化八个方面。在研究内容上,主题分布较为零散,现象描述较为普遍;在研究实践上,缺乏生动的图书馆职业活动实践;在研究方法上,思辨性理论探讨较多,实证类调查研究偏少。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建立了一个整合分析框架,提出未来研究的五大趋向:图书馆人力资源职业化管理体系、图书馆职业生态的综合评估、图书馆员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图书馆职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的有效对接、图书馆职业标准与规范体系。以期为我国图书馆职业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吴拓[10](2019)在《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的演变、影响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认证是透过非政府组织的评价,审查教育机构或专业课程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而后给予合格单位许可的地位。美国政府对教育认证采取间接控制的手段,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是专业认证制度的一部分。凡是经过美国图书馆协会所认证的图书馆学院,其教育品质大都获得外界承认。该制度为学生择校和学分互换体系提供了参照,保证图书情报学教育维持在一定水准,促进了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介绍了美国图情教育认证制度的七个标准的主要内容,将其归纳为四个阶段。对其原因、特点、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评估制度相比较,得出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启示。美国图书情报认证制度,从学科层面上说,确立了图书馆学科的独立地位;从学术层面上说,促进了图书情报学领域的跨学科融合;从社会层面上说,回应了美国多元化、民主化社会以及数字时代对学科发展提出的要求。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要为图书馆转型提供充沛的、优质的人才支撑,推动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促进图书馆向更广阔的信息机构转型。
二、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图书馆员在线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图书馆员在线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现状 |
1.1 理论研究现状 |
1.2 实践发展方面 |
2 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员线上培训的调查与分析 |
2.1 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员线上培训的基本情况 |
2.2 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员线上培训的优势特征 |
2.2.1 资源协同优化 |
2.2.2 学习方式时尚便捷 |
2.2.3 新媒体裂变式推广 |
2.2.4 交流渠道不断拓宽延伸 |
2.2.5 培训卓有成效 |
(1)公益免费受益面广。 |
(2)效果反馈活跃强烈。 |
2.3 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员线上培训的不足之处 |
2.3.1 直播平台更换频繁 |
2.3.2 培训对象宽泛笼统 |
2.3.3 培训主题丰富庞杂 |
2.3.4 课程安排过于密集 |
2.3.5 课堂体验略微欠佳 |
2.3.6 学习成果亟待认可 |
3 图书馆员在线教育的改进建议 |
3.1 建立规范统一的在线学习平台 |
3.2 强化科学组织管理 |
3.2.1 课程管理 |
3.2.2 过程干预 |
3.2.3 学习认证 |
3.3 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 |
3.3.1 打造“线上金?课” |
3.3.2 举办“名师课?堂” |
3.4 加大新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 |
3.5 注重学习效果反馈和评估 |
4 结语 |
(2)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概述 |
二、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
(一)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 |
(二)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是当前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
(三)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是完善图书情报学专业的需要。 |
三、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研究的概况分析 |
四、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一)重视图书情报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
(二)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该具有创新化的特点。 |
(三)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当注重层次化的培养。 |
五、结语 |
(4)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思路的设计 |
2.2 材料的收集 |
2.2.1 样本选取 |
2.2.2 访谈提纲设计 |
2.3 编码的提取与归纳 |
2.3.1 逐级编码的概念 |
2.3.2 开放编码的结果 |
2.3.3 主轴编码的结果 |
2.3.4 选择编码的结果 |
2.4 信度、效度与伦理要求 |
3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3.1 社会及高校层面的影响因素模型 |
3.1.1 社会及高校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1.2 社会及高校层面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3.2 图书馆层面的影响因素模型 |
3.2.1 图书馆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2.2 图书馆层面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3.3 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模型 |
3.3.1 个体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3.2 个体层面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4 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
4.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4.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5 建议与展望 |
5.1 社会及高校层面的建议 |
5.2 图书馆层面的建议 |
5.3 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层面的建议 |
5.4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四、国外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五、主要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定义 |
第二节 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特点 |
第三节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
第四节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研究 |
第二节 图书馆人力资源匮乏,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 |
第三节 图书馆岗位设计模糊,机构设置过于简单模式化 |
第四节 图书馆员的开发力度不足,培养方向和目的不明确 |
第五节 图书馆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化 |
第六节 缺少有效的激励方法,人才流失严重 |
第三章 国内外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
第二节 日本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
第三节 国内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
第四章 完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完善职业规划,防止人才流失 |
一、设定职业目标 |
二、工作丰富化设计的职业管理方法 |
三、工作轮换的职业管理办法 |
四、针对不同生涯期图书馆员实施不同管理措施 |
第二节 图书馆机构设置多元化,创新岗位设计分析 |
第三节 加强方向明确,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 |
一、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方向 |
二、图书馆继续教育的途径 |
三、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建议 |
第四节 绩效管理取代传统简单形式化的考核方式 |
一、绩效管理的特点 |
二、图书馆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 |
三、图书馆员测评指标的设计 |
四、图书馆员测评标准的确定 |
五、测评者的选择 |
第五节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塑造 |
一、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功能 |
二、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构筑方向 |
三、从实践中塑造组织文化 |
四、在教育培训中塑造组织文化 |
五、通过制度塑造组织文化 |
六、通过表层的组织文化来传递深层次的组织观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创新 |
1.4.1 论文结构 |
1.4.2 研究创新 |
1.5 研究问题界定 |
1.5.1 研究对象界定 |
1.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军、民情报的定位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军事情报学研究 |
2.1.1 发展历程简述 |
2.1.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
2.2 民口情报学研究 |
2.2.1 发展历程简述 |
2.2.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
2.2.3 国内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 |
2.2.4 国外“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研究现状分析 |
2.3 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
2.3.1 美国和以色列情报工作的军民融合 |
2.3.2 竞争情报与公开来源情报利用中的军民融合 |
2.3.3 中国特色的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
第3章 面向军民融合的现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 |
3.1 现代情报学发展取向 |
3.1.1 情报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
3.1.2 界定基于Intelligence属性的情报学核心问题域 |
3.1.3 重视情报学教育与情报工作的匹配 |
3.1.4 加强情报组织融合 |
3.1.5 从历史中获得镜鉴 |
3.2 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情报工作深化 |
3.2.1 树立总体国家情报思维 |
3.2.2 构建总体国家情报工作体系 |
3.2.3 以任务为情报工作的组织线索 |
3.2.4 形成多层次情报工作策略 |
3.3 军民融合视角下现代情报学的发展 |
第4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 |
4.1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基础 |
4.1.1 军、民情报学关系构成了融合的客观基础 |
4.1.2 信息链奠定了两者关系的理论基础 |
4.1.3 致力于内涵式大情报观构筑为融合提供了动力 |
4.1.4 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统一增强了融合的活力 |
4.1.5 对情报秘密属性看法的转变奠定了融合的文化基础 |
4.2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 |
4.2.1 以系统论的方法解析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 |
4.2.2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耗散性机理 |
4.2.3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各要素的协同机理 |
4.2.4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突变机理 |
4.3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整体分析框架 |
第5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推进策略 |
5.1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模型 |
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信息流控制策略 |
5.2.1 信息流控制自发性 |
5.2.2 信息流控制渠道 |
5.2.3 信息流控制机制 |
5.2.4 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 |
5.3 军民情报学融合竞合管理策略 |
5.3.1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的竞合关系及其自发特性 |
5.3.2 要素层面的竞合管理 |
5.3.3 关系层面的竞合管理 |
5.3.4 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
5.4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建设 |
5.4.1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自发特性 |
5.4.2 目标着眼于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酝酿学术环境 |
5.4.3 以学术研究的问题化为出发点 |
5.4.4 以学科层面的融合为路线 |
5.4.5 将解决时代发展的“大问题”作为方向和动力 |
5.4.6 制定保障措施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贡献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
致谢 |
(7)新中国70年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兴起与初步发展(1949-1977年) |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书馆学业务培训 |
1.2 函授教育的快速发展 |
1.3 其他类型成人教育的发展 |
2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1978-2000年) |
2.1 办学点迅速扩张,招生数量迅猛增长 |
2.2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向规范化发展 |
2.3 培养形式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
2.4 培养层次不断完善 |
2.4.1 形成中专-专科-本科的教育层次 |
2.4.2 引入硕士学位制度 |
3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转型与提升(2001年-) |
3.1 学历教育的深刻变革与学位教育的稳步发展 |
3.1.1 专科层次消失,本科层次萎缩 |
3.1.2 研究生层次的积极发展与探索 |
3.2 非学历教育蓬勃发展 |
4 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
4.1 拓宽视野,面向广阔的社会信息行业 |
4.2 从“成人教育”转向“继续教育” |
4.3 稳步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成人教育 |
(8)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情报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
1、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 |
2、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要。 |
3、完善我国现行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需要。 |
4、图书情报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
二、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概况 |
三、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1、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 |
2、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当具有创新化特点。 |
3、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当实现层次化培养。 |
4、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当实现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 |
(9)国内图书馆职业研究述评与未来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文献来源及相关说明 |
2 国内图书馆职业研究述评 |
2.1 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及其拓展 |
2.2 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与胜任力 |
2.3 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与素质 |
2.4 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 |
2.5 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
2.6 图书馆员职业资格 |
2.7 图书馆员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 |
2.8 图书馆的职业化与去职业化 |
3 现有研究的特点与未来趋向 |
3.1 现有研究的特点 |
3.2 未来研究趋向 |
3.2.1 总体框架 |
3.2.2 研究内容 |
(1) 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职业化管理体系 |
(2) 图书馆职业生态的综合评估 |
(3)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支持体系 |
(4) 图书馆职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的有效对接 |
(5) 图书馆职业标准与规范体系 |
3.2.3 基本思路与目标 |
(10)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的演变、影响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历次标准概述 |
2.1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概况 |
2.1.1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与认证制度 |
2.1.2 认证标准、认证体系与认证制度 |
2.1.3 认证机构、认证流程与认证结论 |
2.2 认证制度起步时期 |
2.2.1 “1925 年标准”概述 |
2.2.2 “1933 年标准”概述 |
2.3 认证制度发展时期 |
2.3.1 “1951 年标准”概述 |
2.3.2 “1972 年标准”概述 |
2.4 认证制度变革时期 |
2.4.1 “1992 年标准”概述 |
2.5 认证制度完善时期 |
2.5.1 “2008 年标准”概述 |
2.5.2 “2015 年标准”概述 |
2.6 七版认证标准比较 |
3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演变的原因 |
3.1 专业教育自身变革的需要 |
3.1.1 学制的统一与提升 |
3.1.2 课程理念的变革与确立 |
3.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3.2.1 推动学科整合 |
3.2.2 改善教学环境 |
3.3 社会环境的变化 |
3.3.1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引导 |
3.3.2 卡耐基基金会的推动 |
3.3.3 社会需要的驱动 |
3.4 图书馆事业的转型 |
3.4.1 从传统图书馆到复合图书馆 |
3.4.2 服务功能的扩展与细化 |
3.5 小结 |
4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演变的特点 |
4.1 课程设置依信息科学的发展而调整 |
4.2 师资标准要求趋于严格,入学资格条件趋于简单 |
4.3 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交流 |
4.3.1 学科整合 |
4.3.2 跨学科交流 |
4.4 小结 |
5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对美国图情事业发展的影响 |
5.1 对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支撑作用 |
5.2 对iSchool运动的影响 |
6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对全球图情教育的影响 |
6.1 树立多元化和办学自主化的理念 |
6.2 引领学科研究范式变革 |
6.3 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
6.3.1 函授阶段 |
6.3.2 教学平台 |
6.4 小结 |
7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对我国教育评估制度的启示 |
7.1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评估制度的演变及比较 |
7.1.1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评估制度的演变 |
7.1.2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评估条件 |
7.2 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评估制度发展的启示 |
7.2.1 构建使命导向的教学培养机制 |
7.2.2 支持跨学科交流 |
7.2.3 加强师资建设 |
8 结论、不足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1925 年标准认证名单 |
附录2 1933 年标准认证名单 |
附录3 1952 年标准认证名单 |
附录4 1972 年标准认证名单 |
附录5 1992 年标准认证名单 |
附录6 2008 年标准认证名单 |
附录7 2015 年标准认证名单 |
附录8 2015 年标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图书馆员在线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刘宛珍,惠涓澈. 图书馆杂志, 2021(05)
- [2]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 李勇,杨永春. 办公室业务, 2020(14)
- [3]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福州主要高校的调查[D]. 李思诗.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研究[D]. 王雅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5]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孙玉玺. 青岛大学, 2019(02)
- [6]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 杨国立. 南京大学, 2019(01)
- [7]新中国70年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 李舒琼,肖希明. 图书与情报, 2019(05)
- [8]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 贾炜韬. 前进, 2019(08)
- [9]国内图书馆职业研究述评与未来趋向[J]. 王晴,徐建华.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9(04)
- [10]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的演变、影响及启示[D]. 吴拓.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