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MPEG-2的高清晰会议电视系统终端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1](2018)在《省级高清会议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会议电视系统方便了不同地域之间人们的信息交流,免去了现场会议长途的奔波,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人们对图像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上一代标清系统的逐步老化,高清会议电视系统逐渐发展起来,并不断得到更多的应用。在高清会议电视系统从上而下的垂直架构中,省级高清会议电视控制系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串联起国家和地方会议电视会场的桥梁。因此,论文研究省级高清会议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给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应用硬件和软件实现整个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和故障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省级高清会议电视控制系统的研究背景,分析控制系统研究的目的和对现实生产生活中的意义,提出控制系统设计的需求。2)研究省级高清会议电视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分析系统的组成,按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多个分系统,如终端传输系统、视频系统、音频系统、中央控制系统、会场系统等,接着介绍系统的特点,如音视频的主备架构、双星型的组网模式以及各种实现的技术手段。3)对省级高清会议电视控制系统的各个分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于硬件设计和实现上,着重分析了每个分系统的系统组成,并对高清会议电视终端、视频矩阵、多画面显示、数字多通道音频处理器、中央控制主机、高清光端机等主要设备进行重点研究。论文详细演示了终端、视频矩阵、多画面设备的软件配置过程。4)对整个系统的音频和视频进行测试,分析并处理系统运行期间出现的几个问题。
宋昊[2](2018)在《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三网融合”概念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正在向系统管理综合化、增值业务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通过在数字电视前端引入IP技术,能够高效的实现这一转变。基于IP技术的系统设备集成度高,涵盖了信号的复用加扰、处理调度、备份保护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播出的性能,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因此IP化升级改造是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统ASI架构与IP架构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构成,并对IP化升级改造后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了介绍。文中对涉及到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编码、复用、条件接收技术等,并对IP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IP组播、TS Over IP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结合所学内容,针对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提出了IP化升级改造方案,按照功能将前端系统分为信源接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播出传送系统及数字电视业务系统4个部分,针对前端系统的每个部分进行了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业务类型提出了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要求进行了设备选型。对前端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及输出信号质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符合数字电视前端安全播出的相关要求。
贾国腾[3](2018)在《基于数据库动态策略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数字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不仅能够显示高质量的音视频节目,同样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增值服务,电子节目指南便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应用。电子节目指南可以提供所有节目的导航信息,使得用户可以在众多的节目中获取所需要的节目信息,而且还是许多其他应用的入口,包括视频录像、准视频点播等,所以电子节目指南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数字电视应用的稳定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节目指南系统开发所需的相关标准和技术,包括数字电视传输网络的构成、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软硬件结构,以及图像编码和数字电视业务信息标准的介绍。然后根据数字电视传输流的结构和本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软硬件的情况,对电子节目指南系统方案的实现方式、模块划分、机顶盒系统的应用调度管理和屏幕菜单显示原理均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将本文中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的详细实现分模块做了详述,特别是重点介绍了方案的核心部分:电子节目指南数据库的动态策略管理。本文中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实现方案是在澜起公司M88CC6000-M硬件平台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上所进行的开发,该方案针对既有方案在电子节目指南数据量大且内存不足的情况下所体现出的弊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管理方法,可以在内存较少的情况下根据配置实现电子节目指南数据的动态策略管理,同时对其存储时的数据结构也做了优化,将常用数据和不常用数据分开存储管理,最终目的是在用户切换到新的电视节目的时候可以即时看到电子节目指南信息的显示。本文中的方案通过了实验室和实际运营网络中的双重测试,相比于已有系统更为有效。
韩媛媛[4](2015)在《公安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公安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在分析视频会议系统的视频图像压缩算法、框架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公安工作的需求,按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易操作性、可扩容性、互通性等要求,设计了满足1080P全高清、4CIF标清的省、市、县、基层四级视频会议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控制平台,同时设计了视频会议系统部署方案和提出了会议系统配套设施的要求。在设计部署视频会议系统时,由于要充分考虑到设备运行管理、日常巡检维护、资金预算和满足今后一定时期内视频业务发展的需要等问题,所以省到市、市到县选择建设基于H.264视频压缩技术的最新的高清晰视频会议系统,视频分辨率达到1080P;县到基层选择建设标清视频会议系统,视频分辨率达到4CIF。系统采用广播级的电信设备,支持E1和IP双线路备份机制,支持双流和双视频流,支持混网、混速、混协议并具备一定扩展能力。在设计视频会议系统控制平台时,摒弃了高、标清矩阵加上、下变换的方式,选择了功能更加强大的混合矩阵,混合矩阵可同时接入高清信号、标清信号、VGA等信号,并实现无缝防抖切换。在视频会议系统部署方案中,对网管中心、摄像系统、音响扩声系统、视音频传输系统、监视显示系统、录播系统和中控系统都提出了相应的设计要求,并提出了视频会议系统备份和扩容设计要求。最后,在视频会议系统配套设施建设上,对会议系统供电、线路铺设、会议室环境、灯光、声场环境、布局等提出了建议要求。
邓勇[5](2015)在《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电视业务发展,东方有线已经在上海市区完成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全覆盖并大力推广NGB机顶盒。现有网络基础能够满足视频通讯业务发展,因此在现有NGB机顶盒上开发视频通讯功能,以满足第三方应用服务商为有线运营商开发社交化、跨终端、跨网络的融合视频通讯业务服务的需求,将具有非常紧迫的意义。尽管NGB网络具有为视频通讯业务提供稳定链路的能力,但是NGB机顶盒终端不具备视音频编码能力,因此需要在现有机顶盒基础上,增加合适的视频通讯终端模块,设计合理的视频通讯解决方案,以实现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功能。本文首先依据东方有线的网络和NGB机顶盒终端特性,选择SIP协议作为视频通讯系统基础协议,并选择H.264和G.711分别作为视频通讯的视音频编码标准,构建IMS架构的视频通讯系统;其次,新增外接视频通讯终端设备,实现无编码能力的NGB机顶盒通过网络与之互联,采用扩展SIP协议的方式,完成机顶盒对终端设备的视频通信控制,并在电视机上展示视频画面和声音效果;最后,针对NGB机顶盒视频通讯的应用功能,定义机顶盒与视频通讯服务系统的通讯接口以及开放API规范,结合实际需求实现业务开发。基于上述方案,实现了NGB机顶盒视频通讯功能。系统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机顶盒视频通讯具有跨终端通讯能力,并且视音频质量较好,视频时延较低,能够满足东方有线业务需求。在有线运营商中,东方有线率先在国内提供机顶盒视频通讯业务服务。
高亮[6](2013)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集团公司现运行的标清视频会议系统始建于2000年,采用H.320技术标准的MCU及终端设备。系统投运后,承担了公司大量会议任务,不仅为公司节省了差旅费开支,更重要的是它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在公司生产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公司现代化管理水平。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由此对视频会议系统的可靠性、视讯效果、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论文首先介绍了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现状、基本定义、关键技术、影响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质量的因素;然后在介绍各种高清视频接口的基础上,分析探讨通用的四种会议室视频系统连接方案。为保证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具备高可靠性,以主备用两套高清视频系统以及双通道、双路由为设计基础,分析研究不同的组网方案、通道组织方案的优缺点;最后针对现有标清视频会议系统的不足,以该公司现状为研究背景,提出适合该公司实际情况的会议室视频系统连接方案、组网方案、通道组织方案,并搭建模拟环境进行测试,验证建议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建议方案设计合理、设备选型完全符合要求,系统运行稳定,图像清晰流畅。该项测试不仅可以为该公司提供设计依据,还可以为从事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方案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随着近几年来视频会议技术的进步和视讯设备价格的回落,各行业市场的视频会议系统均在向高清方向升级,超高清化、融合化、结盟化将成为未来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趋势,这也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冯传岗[7](2013)在《论我国AVS及第二代数字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7月1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颁布了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T257.1-2012《广播电视先进音视频编解码第1部分:视频》行业标准,简称AVS+,时于颁布之日开始实施。2012年8月2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司)在北京共同主办了"《广播电视先进音视频编解码第1部分:视频》(AVS)标准发布宣贯会",共同推进该标准的应用和产业化。
董昕[8](2012)在《高清晰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本文对视频会议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演进进行了介绍,并根据这一技术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具体的组网案例对其进行了充分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诚通集团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集成项目的设计,探讨了视频会议技术、图像传输编码技术等相关问题,引出基于电路交换的专线H.320框架和基于包交换的IP H.323框架的概念。在以项目组网的基本要求即支持高清会议的前提下,本着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兼容性、经济性、可扩展性的设计建设原则,通过客观分析上述两种会议组网方式,确定了设计方向,最终提出了基于H.323框架网络的中国诚通集团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设计解决方案。在方案中详细阐述了高清晰度视频会议系统的各个环节的设计思路、方法和所能实现的功能,特别是对现阶段最新技术的远程呈现方式即网真会议进行了较为具体详尽的设计,同时对所设计系统的设备选型、网络设计、功能实现和管理方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说明。本文为中国诚通集团设计的高清晰视频会议系统是以H.323通用框架为基础,通过思科公司MSE8000高清晰会议MCU、高清会议终端以及呼叫控制器、防火墙穿越设备、网络管理设备的配置集成,为用户打造最新技术的高清晰视频会议系统,并实现高清会议及双流等主要功能。本方案采用了以IP网络技术为依托的H.323视频会议系统标准,融合H.264编码技术,实现系统高清显示应用。本方案的实现可使用户在任何情况下,及时便捷的与下属公司之间建立高清视频会议连接,召开会议;能够与应用系统进行互动,实现随时随地的办公公文共享,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本企业信息化办公的效率,同时减少了现场会议造成的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高的影响。
丁娅力,陈宝靖[9](2011)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浅析》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将在各行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此,主要对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定义、编解码标准、技术体制和视频接口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金延[10](2011)在《国家电网公司会议电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文中提出会议电视作为视讯传输技术的一种典型应用,30多年来,随着视频压缩编码技术与传输技术的发展,在20多年会议电视系统商用的历程中,一直朝着更低带宽下更清晰图像和声音的交互方向发展。文章在概述会议电视系统的发展历程之后,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会议电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并对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期间会议电视系统的规划目标进行了阐述,对技术政策进行了分析对比,也对会议电视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基于MPEG-2的高清晰会议电视系统终端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PEG-2的高清晰会议电视系统终端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高清会议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省级高清会议电视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控制系统的构成 |
2.2 控制系统设计特点 |
2.2.1 视频音频双链路主备系统架构 |
2.2.2 双星型网络架构 |
2.2.3 数字化音频传输控制技术 |
2.2.4 音频切换技术 |
2.2.5 视频无缝切换播出技术 |
2.2.6 高清数字HD-SDI信号处理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终端系统 |
3.1.1 视频压缩编解码模块 |
3.1.2 回声抑制模块 |
3.1.3 电源模块 |
3.2 视频系统 |
3.2.1 HD-SDI视频分配器 |
3.2.2 视频矩阵 |
3.2.3 多画面显示 |
3.3 音频系统 |
3.3.1 音频信号分配器 |
3.3.2 数字多通道音频处理系统 |
3.3.3 模拟音频通道 |
3.4 中央控制系统 |
3.4.1 中控主机 |
3.4.2 中控触摸屏 |
3.5 会场系统 |
3.5.1 高清光端机 |
3.5.2 会议电视会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配置和运行 |
4.1 软件配置 |
4.1.1 终端 |
4.1.2 视频矩阵 |
4.1.3 多画面设备 |
4.1.4 Q-SYS |
4.1.5 中央控制器 |
4.2 系统测试 |
4.3 运行故障及处理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数字电视概述 |
1.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简介 |
1.2.2 IP化升级改造后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1.3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3.1 国内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背景 |
1.3.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概述 |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主要设备 |
2.2 传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1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结构 |
2.3.2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2.4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建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3.1 数字电视编码技术 |
3.2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 |
3.3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
3.4 CA系统的组成 |
3.5 数字电视标准化系统构建 |
3.5.1 DVB标准卫星传输系统DVB-S |
3.5.2 DVB标准有线传输系统DVB-C |
3.6 IP组播技术 |
3.6.1 IP组播地址 |
3.6.2 IP组播协议 |
3.7 TS Over IP技术 |
3.7.1 TCP和UDP协议 |
3.7.2 RTP协议 |
3.7.3 TS流的IP封装 |
3.8 信号传输质量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2 前端系统功能要求 |
4.3 前端系统设计方案综述 |
4.3.1 系统设计原则 |
4.3.2 系统处理能力 |
4.3.3 系统安全播出 |
4.4 前端系统架构设计 |
4.4.1 信源系统 |
4.4.2 信号处理系统 |
4.4.3 信号播出传送系统 |
4.4.4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
4.5 多重备份保护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搭建实施方案 |
5.1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实施方案 |
5.1.1 央视标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2 省台高标清节目、广播节目、台湾节目解决方案 |
5.1.3 中数付费节目、境外节目解决方案 |
5.1.4 自办节目及4K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5 EPG系统解决方案 |
5.1.6 CA系统解决方案 |
5.1.7 回看系统解决方案 |
5.2 信号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5.2.1 卫星信号 |
5.2.2 ASI信号 |
5.2.3 IP组播信号 |
5.2.4 SDI信号 |
5.2.5 QAM信号 |
5.2.6 节目监看系统 |
5.2.7 网络管理系统 |
5.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配置方案 |
5.3.1 卫星接收机 |
5.3.2 编码器 |
5.3.3 复用加扰器 |
5.3.4 核心交换机 |
5.3.5 IP-QAM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功能性测试 |
6.1 功能性测试范围 |
6.2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设备性能测试 |
6.2.1 卫星接收机测试 |
6.2.2 编码器测试 |
6.2.3 复用加扰器测试 |
6.2.4 核心交换机测试 |
6.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信号质量测试 |
6.3.1 TS码流的标准符合性 |
6.3.2 PCR指标实测 |
6.3.3 PSI/SI表的语法、语义及发送间隔测试 |
6.3.4 射频信号输出质量实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数据库动态策略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数字机顶盒的发展现状 |
1.2.2 电视节目指南及其发展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数字电视传输网络 |
2.1.1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前端 |
2.1.2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终端 |
2.2 数字电视机顶盒软硬件结构 |
2.2.1 硬件部分 |
2.2.2 软件部分 |
2.3 MPEG-2标准简介 |
2.4 数字电视业务信息标准简介 |
2.5 数字电视传输流中节目的解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EPG信息组成 |
3.1.1 EPG在前端的发送 |
3.1.2 EPG在机顶盒端的接收 |
3.2 EPG的实现方案分析 |
3.3 EPG数据过滤和解析模块的设计 |
3.3.1 EPG数据过滤 |
3.3.2 EPG数据解析和存储 |
3.4 EPG数据库动态管理方案 |
3.4.1 EPG数据库概述 |
3.4.2 EPG数据库方案概述 |
3.5 应用调度管理 |
3.6 显示模块 |
3.6.1 人机接口模块介绍 |
3.6.2 用户界面框架(UI Framework)介绍 |
3.7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环境 |
4.2 EPG应用模块的实现 |
4.2.1 EPG初始化和策略配置 |
4.2.2 EPG模块架构总览 |
4.3 数据过滤 |
4.4 数据解析 |
4.5 数据存储和管理 |
4.5.1 数据存储结构 |
4.5.2 EPG数据库方案详述 |
4.5.3 EPG数据库动态管理的逻辑 |
4.5.4 EPG数据管理接口的实现 |
4.6 EPG数据获取 |
4.7 小结 |
第五章 EPG系统调试和测试 |
5.1 调试及测试环境 |
5.2 测试方案 |
5.3 测试结果 |
5.4 常见问题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公安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背景 |
1.1.1 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
1.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1.1.3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方向 |
1.1.4 视频会议系统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
1.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框架结构 |
2.1 视频会议系统的物理结构 |
2.1.1 整体架构 |
2.1.2 多点控制单元MCU |
2.1.3 视频会议终端 |
2.1.4 传输网络 |
2.1.5 相关附件 |
2.2 视频会议系统的逻辑组网结构 |
2.2.1 点对点组网结构 |
2.2.2 多点会议组网结构 |
2.3 视频会议系统的网络架构 |
2.3.1 H.320网络协议体系组网 |
2.3.2 H.323网络协议体系组网 |
2.3.3 混合网络协议体系组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安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设计特点 |
3.2 通信网络结构 |
3.2.1 建设要求 |
3.2.2 网络结构 |
3.3 QoS策略部署方案 |
3.3.1 需求分析 |
3.3.2 QoS保证策略 |
3.3.3 服务模型Differserv方式简介 |
3.3.4 QoS策略具体设计 |
3.4 视频会议系统的图像压缩算法 |
3.4.1 简述视频图像主要压缩算法 |
3.4.2 H.264视频图像压缩算法 |
3.5 公安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5.1 功能要求 |
3.5.2 设计原则 |
3.5.3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
3.5.4 标清视频会议系统 |
3.6 视频会议系统控制平台设计 |
3.6.1 整体思路 |
3.6.2 混合视频矩阵 |
3.6.3 音频矩阵 |
3.7 视频会议系统部署方案 |
3.7.1 网管中心 |
3.7.2 摄像系统 |
3.7.3 音响扩声系统 |
3.7.4 视音频传输系统 |
3.7.5 监视显示系统 |
3.7.6 录制播放系统 |
3.7.7 中央控制系统 |
3.7.8 备份系统 |
3.7.9 系统扩容 |
3.8 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后实现的功能 |
3.8.1 多点混速混网视频会议 |
3.8.2 两方或三方视频会议 |
3.8.3 双流数据会议 |
3.8.4 双视频流会议 |
3.8.5 视频图像传输 |
3.8.6 会议控制功能 |
3.8.7 图像监控和调用功能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频会议系统配套设施 |
4.1 会议系统环境建议 |
4.1.1 供电系统 |
4.1.2 线路铺设原则 |
4.1.3 环境要求 |
4.1.4 灯光照明系统 |
4.1.5 声场环境 |
4.2 视频会议室的布局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本文所涉及的计量单位 |
附录2 本文所涉及的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视频通讯技术发展及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的需求分析 |
2.1 总体业务需求 |
2.2 视频通讯应用发展资源状况 |
2.2.1 东方有线NGB网络状况和性能 |
2.2.2 东方有线NGB机顶盒状况和性能 |
2.3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需求 |
2.4 机顶盒开展视频通讯面临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研究及选择 |
3.1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简介 |
3.2 视频通讯协议研究 |
3.2.1 H.323 协议 |
3.2.2 SIP协议 |
3.2.3 机顶盒视频通讯系统协议选择 |
3.3 视频编码技术研究 |
3.4 语音频编码技术研究 |
3.4.1 语音编码技术介绍 |
3.4.2 语音编码格式选择 |
3.5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研究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系统架构设计 |
4.1 视频通讯平台架构 |
4.1.1 系统组成 |
4.1.2 业务流程 |
4.2 视频通讯核心系统设计 |
4.3 视频通讯终端接入设计 |
4.3.1 常规视频通讯终端方案 |
4.3.2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USB连接 |
4.3.3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网络连接 |
4.4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GB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互联协议规范设计与实现 |
5.1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连接控制协议 |
5.1.1 控制通道 |
5.1.2 数据通道 |
5.2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服务系统通讯接口协议 |
5.3 机顶盒应用开发API接口规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功能验证及应用实现 |
6.1 系统测试环境及内容 |
6.2 测试过程 |
6.2.1 测试方案 |
6.2.2 测试准备 |
6.2.3 测试用例 |
6.3 实现效果分析 |
6.4 基于视频通讯的应用开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现状 |
1.3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优点 |
1.3.1 组网方式灵活、方便 |
1.3.2 视频收看效果更好 |
1.3.3 操作方便、沟通灵活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
2.1 高清视频会议的基本定义 |
2.2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 |
2.2.1 MCU 多点控制单元 |
2.2.2 视频会议终端 |
2.2.3 网关(gateway) |
2.2.4 网闸(gatekeeper) |
2.3 高清视频会议的关键技术 |
2.3.1 网络通信协议 |
2.3.2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3.3 音频编解码技术 |
2.3.4 图像标准 |
2.4 影响高清视频会议质量的因素 |
2.4.1 通信网络系统 |
2.4.2 设备选型 |
2.4.3 高清布线工艺与接口标准 |
2.4.4 会场声像条件 |
2.4.5 导播流程及网管操作 |
2.5 视频会议系统安全机制 |
2.5.1 视频会议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 |
2.5.2 视频会议系统安全需求 |
2.5.3 视频会议系统安全机制 |
2.5.4 高清与标清视频会议系统安全机制区别 |
第三章 会议室视频系统连接方案设计 |
3.1 高清接口简介 |
3.1.1 VGA 接口 |
3.1.2 Y-Pb-Pr 接口 |
3.1.3 DVI 接口 |
3.1.4 HDMI 接口 |
3.1.5 HD-SDI 接口 |
3.2 高清接口对比 |
3.2.1 传输性能 |
3.2.2 传输距离 |
3.2.3 设备支持度 |
3.3 会议室视频系统连接方案 |
3.3.1 方案一 |
3.3.2 方案二 |
3.3.3 方案三 |
3.3.4 方案四 |
3.3.5 四种方案对比分析 |
第四章 组网方案及通道组织方案 |
4.1 组网方案 |
4.1.1 组网方案一 |
4.1.2 组网方案二 |
4.2 通道组织方案 |
4.2.1 主用通道组织 |
4.2.2 备用通道组织 |
第五章 某公司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方案设计 |
5.1 某公司会议室视频系统连接方案设计 |
5.1.1 现状分析 |
5.1.2 方案设计 |
5.2 某公司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组网方案及通道组织方案 |
5.2.1 现状分析 |
5.2.2 方案选型 |
第六章 模拟测试及评估 |
6.1 会议室视频系统连接方案模拟测试 |
6.1.1 设备清单 |
6.1.2 连接方案 |
6.1.3 现场测试评估 |
6.2 主用通道组织方案模拟测试 |
6.2.1 设备清单 |
6.2.2 连接方案 |
6.2.3 现场测试评估 |
6.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论我国AVS及第二代数字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欧美牢牢把握全球电视市场更新的主动权 |
第二代音视频信源编码国际标准各有所长 |
1、MPEG-4 |
2、H.264 |
3、AVS |
全面解决体系完整的AVS |
1、相关标准的比较 |
2、AVS是体系完整全面解决的系列标准 |
自主产权避免收费的AVS |
1、不管选用国外何种标准, 其专利技术都将受制于人 |
2、MPEG正处于更新换代期, 这是AVS好时机 |
结语 |
(8)高清晰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视频会议技术的发展 |
1.1.2 高清视频会议技术 |
1.1.3 视频会议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2 项目介绍与需求分析 |
1.2.3 方案设计原则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4 本人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框架及编码原理 |
2.1 图像编码原理 |
2.1.1 编码概述 |
2.1.2 图像编码标准 |
2.1.3 编解码器 |
2.2 图像传输原理及传输系统 |
2.3 视频会议系统技术体系 |
2.3.1 H.320标准 |
2.3.2 H.323标准 |
2.4 视频会议组网 |
2.4.1 点对点组网方式 |
2.4.2 MCU组网方式 |
2.4.3 混合组网与模拟转接 |
第三章 高清晰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设计特点 |
3.2 系统设计概述 |
3.3 设计方案 |
3.3.1 中国诚通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拓扑图及介绍 |
3.3.2 MCU多点控制单元 |
3.3.3 呼叫控制平台—GK/SIP服务器 |
3.3.4 防火墙穿越系统 |
3.3.5 网管和监控系统 |
3.3.6 视频终端系统选型及组合 |
3.4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3.4.1 终端点对点会议 |
3.4.2 多点混协议混速视频会议 |
3.4.3 多组多点会议 |
3.4.4 多分屏视频会议 |
3.4.5 双流数据协作会议 |
3.4.6 AES加密会议 |
3.4.7 丰富的会控功能 |
3.4.8 网真会议 |
3.4.9 融合通讯功能设计 |
第四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配套设施设计 |
4.1 会议系统环境建议 |
4.1.1 会议室的建议 |
4.1.2 控制室及机房的建议 |
4.2 音视频系统的建议及要求 |
4.2.1 音视频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
4.2.2 音视频系统设备的安装要求 |
4.3 照明系统的建议及要求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定义 |
2 系统编解码标准 |
3 高清视频会议技术体制 |
4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视频接口 |
4.1 高清传输质量 |
4.2 传输距离 |
4.3 通用性 |
(10)国家电网公司会议电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会议电视系统发展历程 |
2 国家电网公司会议电视系统建设 |
3“十二五”期间会议电视系统的规划与发展 |
3.1 规划目标 |
3.2 技术政策 |
3.3 会议电视技术的选择 |
3.3.1 通信协议 |
3.3.2 编解码标准 |
3.3.3 双流技术 |
3.4 会议电视系统应用展望 |
4 结语 |
四、基于MPEG-2的高清晰会议电视系统终端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高清会议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振. 山东大学, 2018(02)
- [2]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昊.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3)
- [3]基于数据库动态策略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研究与实现[D]. 贾国腾. 苏州大学, 2018(04)
- [4]公安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韩媛媛.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6)
- [5]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D]. 邓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6]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D]. 高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2)
- [7]论我国AVS及第二代数字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J]. 冯传岗.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3(03)
- [8]高清晰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董昕.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9]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浅析[J]. 丁娅力,陈宝靖. 甘肃科技, 2011(24)
- [10]国家电网公司会议电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J]. 金延. 电力系统通信,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