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N-甲基二乙醇胺法脱硫工艺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骁飞,王春雨,周俊锋,金浩哲,王超[1](2021)在《胺液脱除CO2系统空冷器腐蚀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采用热力学Kent-Eisenberg (KE)模型建立了贫胺液空冷器工艺仿真模型,通过Aspen plus工艺模拟软件,分析了空冷器降温(41.96~83.40℃)过程中热稳定盐、有机酸和CO2等腐蚀性介质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空冷器前三排管束中气相摩尔分数较小,气相中热稳定盐和CO2的摩尔分数分别占到55%和45%,为空冷器管束腐蚀的关键危害源。通过建立空冷管束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管束内部气相流动特性,得知空冷器第二排9~12、20、21、24、27~40号管束气相分率较大,属于腐蚀高风险区域,该结果与实际空冷器管束腐蚀位置相符合。
范峥,田润芝,林亮,韩彦忠,郭阳,豆龙龙,景根辉,TYOOR Agi Damian[2](2021)在《利用基于PSO算法的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优化重催干气脱硫》文中提出针对重催干气脱硫过程存在进料波动频繁、优化响应滞后导致能量消耗过大等问题,通过Aspen HYSYS V11软件利用Li-Mather物性方法对该系统进行全流程模拟,根据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对目标值具有显着影响的有效因素,利用基于PSO算法的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对预测模型进行训练、验证和测试,并在满足净化干气硫化氢浓度约束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深度优化,以期最小化系统能耗。结果表明,重催干气流量、重催干气硫化氢浓度、贫液哌嗪质量分数、贫液N-甲基二乙醇胺(MDEA)质量分数、胺液循环量、T-3001塔底温度和E-3003贫液出口温度对系统能耗影响非常显着,当以上述因素为输入信号,以系统能耗为网络输出时,7-16-1型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经过4182次迭代后,它的训练样本、验证样本、测试样本均方误差分别为5.08×10-6、7.78×10-6和9.56×10-6,均小于容许收敛误差限10-5,而其决定系数亦高达0.981、0.975、0.969,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当利用基于PSO算法的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对重催干气脱硫系统能耗进行优化时,经过3198次粒子进化迭代后系统能耗仅为0.0649kgoe/h,较优化前系统能耗0.0713kgoe/h降低了8.98%,节能效果显着。
李超[3](2019)在《H2S在MEA促进的MDEA水溶液中的吸收特性及粘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吸收主体,以乙醇胺(MEA)为促进剂,构建了复配醇胺吸收剂,测定了低分压H2S在MDEA-MEA水溶液中的吸收量、载荷和表观吸收速率以及吸收液的粘度。实验温度为303.2-323.2 K,H2S分压为300-500 Pa,MDEA质量分率(wMDEA)和MEA质量分率(wMEA)分别为0.300-0.500和0-0.075。在实验测定的基础上,阐明了温度、wMDEA和wMEA对体系粘度的影响,以及H2S分压、温度、wMDEA和wMEA对MDEA-MEA水溶液的吸收量、载荷和表观吸收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温度、wMDEA和wMEA一定时,H2S的吸收量和载荷均随着H2S分压的增加而增大;表观吸收速率随H2S分压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当H2S分压、wMDEA和wMEA一定时,H2S的吸收量和载荷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观吸收速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3)当H2S分压、温度和wMDEA一定时,H2S的吸收量和载荷均随着wMEA的增加而增大;表观吸收速率随wMEA的增加而略微增加;(4)当H2S分压、温度和wMEA一定时,H2S的载荷随wMDEA的增加而减小,吸收量随着wMDEA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观吸收速率随wMDEA的增加而略微降低;(5)吸收液粘度随着吸收剂中醇胺质量分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赵允龙[4](2019)在《汞在天然气脱水脱酸溶液中的溶解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中的汞在脱水脱酸过程中会溶解进入净化装置及其分离物中,分离物中的汞排放进入环境不仅会给现场操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而且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汞污染。因此研究天然气脱水脱酸溶剂中汞的溶解特性以及气田水和凝析油中的汞含量分布特征,掌握汞在天然气脱水脱酸工艺过程中的分布规律,能够明确含汞天然气处理过程中的汞防护重点,有助于选择更高效的脱汞方法,为系统防治汞污染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首先设计了一套新型的汞溶解度测定实验装置,利用平衡法测定了单质汞在乙二醇、三甘醇、甲醇、MDEA、气田水和凝析油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六种溶剂中的汞溶解度差异显着,有机物官能团性质以及汞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溶解度有着重要影响。在相同温度范围内,汞溶解度的顺序为:凝析油>甲醇>三甘醇>乙二醇>MDEA>气田水,与溶剂的极性顺序相反。相比于乙二醇和三甘醇,甲醇对汞的溶解能力较强,在天然气脱水过程中更容易被汞污染。其次,结合溶剂的物理性质以及在天然气脱水脱酸工艺中的使用条件,分别设定了对应的温度和压力区间,实验探究了温度、压力和溶剂浓度对汞在乙二醇、三甘醇和MDEA中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汞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与温度呈近似指数关系;在高温区段压力对汞溶解度的影响显着,原因可能是在高温条件下汞由于挥发性极强而具有了类似于气体的性质,导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溶剂浓度的降低,溶剂中的汞溶解度下降趋势明显。最后,利用函数模型将汞在天然气脱水脱酸溶液中的溶解度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溶解度预测方程,从而可以对相同条件下的汞溶解度进行合理的预测,为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汞分布规律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对含汞气田的高效环保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徐磊,孟成伟,冯少华,钱婕,楼红枫,刘华彦,章渊昶,周猛飞,祝铃钰,蔡亦军[5](2018)在《炼厂火炬气深度脱硫及硫化氢副产甲硫醇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减少炼厂火炬气H2S废气排放,并将脱除的H2S资源化利用使该工艺经济上可行,针对石化企业年处理1.5×108 Nm3的火炬气(含硫废气),开发设计了一套甲基二乙醇胺(MDEA)法深度脱硫以及资源化利用H2S生产3 600 t甲硫醇的工艺。该技术采用了磁驱动超重力耦合填充床、半解吸-解吸提浓技术实现了高效脱硫与H2S富集;通过甲硫醚制甲硫醇工艺、脱H2S重接触工艺和变压精馏工艺保证主、副产品的高回收率和质量指标;采用热泵解吸、甲醇-水双效精馏技术以及优化的换热网络,有效降低了系统能耗。模拟结果表明,本系统深度脱硫处理后的排放尾气中SO2含量为21.9 mg/m3,产品综合能耗为3 870.2 kgce/t(千克标准煤/吨),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2 369.4 kgce,优于《"十三五"化工示范项目和资源利用目标》的规定。
段永锋,张杰,宗瑞磊,赵小燕[6](2018)在《天然气净化过程中热稳定盐的成因及腐蚀行为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气源的劣质化,天然气净化装置所用胺液中热稳定盐尤其是氯盐累积趋势不断增大,高酸性天然气净化装置的腐蚀问题以更加隐蔽、突发的形式出现,严重影响该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概要分析了天然气净化厂醇胺脱硫系统热稳定盐的种类、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归纳和总结了不同热稳定盐的腐蚀行为和控制指标;介绍了减缓热稳定盐腐蚀的控制措施,为天然气净化装置的生产操作提供经验借鉴与技术支撑。
丁利[7](2017)在《碱化学吸收提纯沼气中试装置研发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我国沼气产量持续增长,提纯沼气为生物质燃气是沼气高值利用的重要手段。提纯沼气技术主要有原位法和异位法,常用异位法主要有高压水洗法、碱化学吸收法和膜法。本研究采用碱化学吸收法,设计了一套碱化学吸收提纯中试装置,对实际沼气进行碱化学吸收提纯研究,为沼气碱化学吸收提纯工业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根据实验方案,设计了一套可处理20m3/h沼气的碱化学吸收法提纯沼气中试装置,并进行了工艺中关键部分设计和附属设备计算选型,在厂区搭建中试装置后进行了试漏、调试、清洗,中试提纯装置可稳定运行。以设计的中试装置为吸收设备,20%MEA、30%MEA、30%MDEA和30%MDEA+20%MEA (混合胺)为吸收剂,对真实沼气进行吸收解析性能测定。发现进气量、吸收液量、温度、操作压力、吸收溶液种类和气液比等都会影响提纯效率,解析塔温度、操作压力和吸收溶液种类均会影响解析再生液pH值和CO2负荷。MEA具有较好吸收效果,30% (20%) MEA气液比低于55 (30)提纯效率100%,再生液CO2余量0.15(0.125)mol/molMEA,但随着解析次数增加,出现降解现象。30%MDEA吸收效果比20%和30%MEA差,气液比低于15方可达提纯要求。但MEA更容易解析、解析更彻底、解析降解不明显,再生液CO2余量0.05mol/molMDEA。混合胺具有较好的吸收和解析效果,气液比低于35即可达提纯要求,吸收能力低于二者吸收效果之和,但高于单一组分。解析效果高于MEA,低于MDEA,解析再生液CO2余量0.09mol/mol混合胺。提纯单位体积沼气混合胺能耗最低,仅为30%MDEA能耗的72.2%,20%MEA能耗的63.8%。综上所述,利用设计的中试提纯装置进行试验,发现MEA具有较好吸收能力,MDEA具有良好解析性能,混合胺具有较好的吸收解析能力和较低能耗水平,具有广阔的提纯沼气工程应用前景,为实际提纯沼气工程提供了数据支撑。
刘义杰,刘淑荣[8](2016)在《N-甲基二乙醇胺的生产方法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阐述了N-甲基二乙醇胺的主要生产工艺方法及应用状况,同时对国内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冷昊泽,张辉[9](2014)在《N-甲基二乙醇胺中悬浮物含量的测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中悬浮物的测定试验条件的优化、精密度的考察,最佳实验条件的确定,建立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中悬浮物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可及时配合生产分析。
徐飞[10](2014)在《天然气脱硫用吸收剂MDEA溶液起泡成因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N-甲基二乙醇胺(MDEA)脱硫剂由于其对H2S良好的选择吸收性、腐蚀性小、热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天然气脱硫的主流方法。但由于MDEA溶液起泡导致脱硫装置产生拦液现象,致使天然气H2S含量超标。本文建立了MDEA溶液起泡性能测定装置,考察了操作条件、金属离子、有机物及固体颗粒等单因素对MDEA溶液的起泡性能的影响,并用田口实验设计研究了多因素共存时MDEA的起泡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降低温度、增加气速会促进MDEA起泡;(2) Ca2+、Mg2+、Fe3+含量的增加会大幅度促进MDEA溶液起泡;(3) FeS、活性炭粉末的存在大大增加了MDEA溶液的消泡时间;(4)甲醇含量的增加也会增加MDEA溶液的起泡性;(5)在多因素影响下,降低温度、增加Ca2+、Mg2+、Fe3+、FeS、甲醇、重烃的含量是促进MDEA溶液起泡的主要因素。采用滴液体积法考察了金属离子、固体颗粒及有机物对MDEA溶液表面张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Ca2+、Mg2+、Fe3+的增加,MDEA溶液的表面张力减小,起泡性能提高;(2) FeS、活性炭粉末等固体颗粒会附着在泡沫表面时,增加泡沫的表面粘度和液膜强度,使泡沫的稳定性显着提高,大大增加MDEA溶液的起泡性;(3)重烃类物质浮在MDEA溶液表面会形成胶装层,明显降低溶液表面张力,导致其更易起泡。针对实际生产装置面临的MDEA溶液易起泡问题,提出了对MDEA溶液进行过滤以及活性炭吸附后过滤等具体措施,来控制MDEA溶液起泡的建议。将活性炭吸附后过滤方案用于富液,得到的实验结果比对贫液的消泡效果更好,该法能有效抑制MDEA溶液起泡;经活性炭吸附后过滤,富液的起泡高度下降9.5cm,消泡时间减少10.2s。
二、关于N-甲基二乙醇胺法脱硫工艺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N-甲基二乙醇胺法脱硫工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胺液脱除CO2系统空冷器腐蚀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胺溶液脱除CO2系统工艺数据及仿真模型 |
1.1 胺溶液CO2脱除工艺 |
1.2 工艺模型与仿真 |
2 空冷器腐蚀机理分析 |
2.1 气-液两相转化规律 |
2.2 气相中腐蚀介质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
2.3 液相中腐蚀性介质随温度变化规律 |
3 空冷管束腐蚀位置预测与分析 |
4 总结 |
(2)利用基于PSO算法的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优化重催干气脱硫(论文提纲范文)
1 重催干气脱硫系统流程 |
2 关键模拟流程搭建 |
3 Plackett-Burman设计 |
4 基于PSO算法的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优化 |
3结论 |
(3)H2S在MEA促进的MDEA水溶液中的吸收特性及粘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H_2S的危害 |
1.2 H_2S的脱除方法 |
1.2.1 干法脱硫 |
1.2.2 湿法脱硫 |
1.2.3 生物法脱硫 |
1.2.4 膜分离法脱硫 |
1.3 醇胺法脱除H_2S |
1.3.1 醇胺溶液简介及反应机理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H_2S在 MDEA-MEA水溶液中的吸收特性研究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2 实验过程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3.1 H_2S的吸收量计算方法 |
2.3.2 H_2S的载荷计算方法 |
2.4 MDEA-MEA水溶液对H_2S吸收能力的研究 |
2.4.1 H_2S分压对吸收量的影响规律 |
2.4.2 H_2S分压对载荷的影响规律 |
2.4.3 温度对H_2S吸收量的影响规律 |
2.4.4 温度对H_2S载荷的影响规律 |
2.4.5 MEA质量分率对H_2S吸收量的影响规律 |
2.4.6 MEA质量分率对H_2S载荷的影响规律 |
2.4.7 MDEA质量分率对H_2S吸收量的影响规律 |
2.4.8 MDEA质量分率对H_2S载荷的影响规律 |
2.5 MDEA-MEA水溶液对H_2S表观吸收速率的研究 |
2.5.1 表观吸收速率的计算方法 |
2.5.2 H_2S分压对表观吸收速率的影响规律 |
2.5.3 温度对H_2S表观吸收速率的影响规律 |
2.5.4 MEA质量分率对H_2S表观吸收速率的影响规律 |
2.5.5 MDEA质量分率对H_2S表观吸收速率的影响规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H_2S在 MDEA-MEA水溶液中的粘度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3.2.1 实验试剂 |
3.2.2 仪器设备与装置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1 温度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
3.3.2 MEA质量分率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
3.3.3 MDEA质量分率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
3.3.4 载荷对溶液粘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4)汞在天然气脱水脱酸溶液中的溶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天然气中汞污染及危害 |
1.1.2 汞的理化特性及环境控制标准 |
1.2 天然气脱水脱酸工艺及汞的迁移转化规律 |
1.2.1 天然气脱水脱酸工艺 |
1.2.2 天然气净化过程中汞的迁移转化规律 |
1.3 汞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测试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1 汞溶解度测定实验装置 |
2.1.1 汞溶解实验装置及方法 |
2.1.2 实验装置准确性验证 |
2.2 汞浓度检测仪器及方法 |
2.2.1 HydraⅡ测汞仪 |
2.2.2 Lumex测汞仪 |
2.3 有机溶液消解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汞在醇溶液和醇胺溶液中的溶解特性研究 |
3.1 实验试剂及步骤 |
3.1.1 实验主要试剂 |
3.1.2 实验步骤 |
3.2 醇类溶液中汞溶解特性研究 |
3.2.1 温度对汞溶解度的影响 |
3.2.2 压力对汞溶解度的影响 |
3.2.3 溶剂浓度对汞溶解度的影响 |
3.3 醇胺溶液中汞溶解特性研究 |
3.3.1 溶剂浓度对汞溶解度的影响 |
3.3.2 温度和压力对汞溶解度的影响 |
3.4 汞溶解度的对比分析及预测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汞在气田水和凝析油中的溶解特性研究 |
4.1 气田水中汞溶解特性研究 |
4.1.1 气田水中的汞溶解度测定 |
4.1.2 温度和压力对汞溶解度的影响 |
4.2 凝析油中汞溶解特性研究 |
4.2.1 凝析油中的汞溶解度测定 |
4.2.2 温度和压力对汞溶解度的影响 |
4.3 汞溶解度的对比分析及预测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5)炼厂火炬气深度脱硫及硫化氢副产甲硫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方案的比较及确定 |
1.1 脱硫技术方案的选择 |
1.2 利用硫化氢生产甲硫醇技术方案的选择 |
1.3 项目技术方案 |
2 工艺模拟流程的建立 |
2.1 含硫废气气源及处理目标 |
2.2 工艺流程的Aspen建模 |
2.2.1 深度脱硫工段 |
2.2.2 甲硫醇合成工段 |
2.2.3 甲硫醇分离精制工段 |
2.3 热力学方法及基础数据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工艺流程结构的优化 |
3.1.1 新型磁驱动超重力填充床脱硫技术的应用 |
3.1.2 新型半解吸提浓工艺的应用 |
3.1.3 解吸塔热泵技术的应用 |
3.1.4 甲硫醇合成工段四段绝热固定床反应器工艺的应用 |
3.1.5 甲硫醚反应工段工艺优化 |
3.1.6 低温预分离方案选用论证 |
3.1.7 甲醇水双效精馏论证 |
3.1.8 甲硫醇分离精制系统变压精馏工艺的应用 |
3.2 工艺操作参数优化 |
3.2.1 深度脱硫工段工艺操作参数的优化 |
3.2.2 分离设备的工艺参数优化 |
3.3 全厂热集成与换热网络优化 |
4 结论 |
(6)天然气净化过程中热稳定盐的成因及腐蚀行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热稳定盐的种类及成因 |
1.1 热稳定盐的种类 |
1.2 醇胺的化学降解 |
1.3 醇胺的氧化降解 |
1.4 其他来源 |
2 热稳定盐的腐蚀行为 |
2.1 腐蚀减薄 |
2.2 点蚀和应力腐蚀开裂 |
2.3 控制指标 |
3 控制措施 |
3.1 工艺防腐 |
3.2 胺液净化和再生 |
3.3 合理选材 |
4 结语 |
(7)碱化学吸收提纯沼气中试装置研发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沼气的性质及提纯必要性 |
1.1.1 沼气的来源及性质 |
1.1.2 提纯沼气的必要性及意义 |
1.2 提纯沼气方法 |
1.2.1 沼气脱碳方法 |
1.2.2 沼气脱硫方法 |
1.2.3 沼气脱水方法 |
1.3 沼气碱化学吸收法提纯原理及应用 |
1.3.1 沼气碱化学吸收法提纯原理 |
1.3.2 沼气碱化学吸收法提纯研究进展及问题 |
1.4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试提纯沼气装置设计 |
2.1 设计基础数据 |
2.1.1 设计依据 |
2.1.2 进气(沼气)性质 |
2.1.3 出气(生物质燃气和CO_2)性质 |
2.1.4 设计特点 |
2.2 工艺平面设计 |
2.2.1 工艺流程 |
2.2.2 平面布置 |
2.3 工艺中关键部分设计 |
2.3.1 吸收塔 |
2.3.2 解析塔 |
2.3.3 进气系统 |
2.3.4 热油加热系统 |
2.3.5 沼气回收系统 |
2.4 附属设备计算选型 |
2.4.1 贫富液罐 |
2.4.2 贫富液液泵 |
2.4.3 换热器 |
2.4.4 流量表、温度表和压力表 |
2.4.5 控制柜 |
2.4.6 气体测试装置 |
2.4.7 操作平台 |
2.5 设备调试清洗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一乙醇胺法提纯沼气中试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及装置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20%MEA吸收实验 |
3.2.2 20%MEA解析实验 |
3.2.3 20%MEA提纯沼气能耗分析 |
3.2.4 30%MEA吸收实验 |
3.2.5 30%MEA解析实验 |
3.2.6 MEA吸收液浓度对提纯效果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N-甲基二乙醇胺法提纯沼气中试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装置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30%MDEA吸收实验 |
4.2.2 30%MDEA解析实验 |
4.3 小结 |
第五章 混合胺(MDEA+MEA)法提纯沼气中试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装置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30%MDEA+20%MEA吸收实验 |
5.2.2 30%MDEA+20%MEA解析实验 |
5.2.3 不同吸收液的吸收解析效果比较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作者及导师介绍 |
附件 |
(8)N-甲基二乙醇胺的生产方法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N-甲基二乙醇胺的性质和用途 |
二、环氧乙烷法生产MDEA |
3.环氧乙烷法两种主要生产工艺技术比较。 |
三、甲醛法生产MDEA |
1.甲醛与氰乙醇催化加氢。 甲醇和氰乙醇在镍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加氢, 得N-甲基二乙醇胺和水, 其反应如下:CH2O+2HOCH2CN+3.5H2→CH3N (CH2CH2OH) 2+H2O |
2.甲醛与二乙醇胺反应。 由二乙醇胺与甲醛进行甲基化制得。 其反应如下: |
3.甲醛与二乙醇胺催化加氢。 甲醛与二乙醇胺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加氢, 得到N-甲基二乙醇胺, 其反应如下:CH2O+HN (CH2CH2OH) +H2→CH3N (CH2CH2OH) 2+H2O |
四、二乙醇胺和碳酸二甲酯绿色合成法生产MDEA |
五、N-甲基二乙醇胺发展建议 |
(9)N-甲基二乙醇胺中悬浮物含量的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样品的关键性质 |
2. 2 测定条件的考察 |
2. 2. 1 恒重时间的考察 |
2. 2. 2 恒重温度的考察 |
2. 2. 3 样品用量的考察 |
2. 2. 4 最佳试验条件 |
2. 3 准确性考察 |
2. 4 中间精密度考察 |
3 结束语 |
(10)天然气脱硫用吸收剂MDEA溶液起泡成因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常见脱硫技术 |
1.1.1 湿法脱硫技术 |
1.1.2 干法脱硫技术 |
1.2 MDEA 法脱硫技术 |
1.2.1 MDEA 法脱硫机理 |
1.2.2 MDEA 法脱硫工艺 |
1.2.3 MDEA 法脱硫的优点 |
1.2.4 MDEA 溶液的起泡问题 |
1.3 Minitab 流程模拟软件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装置 |
2.3.1 MDEA 起泡性能评价装置 |
2.3.2 MDEA 表面张力测定装置 |
2.4 实验目标 |
2.5 实验原理 |
2.6 实验方法 |
2.6.1 MDEA 起泡性能评价实验方法 |
2.6.2 MDEA 表面张力测定实验方法 |
2.7 分析方法 |
2.7.1 MDEA 有效浓度测定 |
2.7.2 MDEA 溶液污染物测定 |
2.7.3 原子吸收光谱 |
2.7.4 MDEA 溶液起泡性能分析方法 |
2.7.5 MDEA 溶液表面张力分析方法 |
第3章 单因素对 MDEA 溶液起泡性能的影响 |
3.1 操作条件对 MDEA 溶液起泡性能的影响 |
3.2 金属离子对 MDEA 溶液起泡性能的影响 |
3.3 有机物对 MDEA 溶液起泡性能的影响 |
3.4 固体颗粒对 MDEA 溶液起泡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田口实验设计研究多因素对 MDEA 起泡性能的影响 |
4.1 影响因子及水平的选择 |
4.2 因素水平表的制定 |
4.3 各因素起泡高度的模拟计算 |
4.3.1 起泡高度的均值主效应图的绘制 |
4.3.2 均值系数的模拟计算 |
4.3.3 各因素对起泡高度影响程度的排序 |
4.3.4 系统误差计算 |
4.4 各因素消泡时间的模拟计算 |
4.4.1 消泡时间的均值主效应图的绘制 |
4.4.2 均值系数的模拟计算 |
4.4.3 各因素对消泡时间影响程度的排序 |
4.4.4 系统误差计算 |
4.5 实验结果预测 |
4.5.1 最低起泡高度预测 |
4.5.2 最高起泡高度预测 |
4.5.3 最长消泡时间预测 |
4.5.4 最短消泡时间预测 |
4.6 实验结果验证 |
4.6.1 最低起泡高度验证 |
4.6.2 最高起泡高度验证 |
4.6.3 最长消泡时间验证 |
4.6.4 最短消泡时间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MDEA 溶液表面张力及起泡机理分析 |
5.1 金属离子对 MDEA 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
5.2 有机物对 MDEA 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
5.3 固体颗粒对 MDEA 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
5.4 金属离子影响机理 |
5.5 固体颗粒影响机理 |
5.6 重烃影响机理 |
5.7 MDEA 溶液降解影响机理 |
5.8 甲醇影响机理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业装置 MDEA 溶液分析及消泡措施 |
6.1 工业装置 MDEA 溶液分析 |
6.1.1 MDEA 溶液有效浓度测定 |
6.1.2 MDEA 溶液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
6.2 工业装置贫、富液消泡措施及效果 |
6.3 装置操作注意事项及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关于N-甲基二乙醇胺法脱硫工艺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胺液脱除CO2系统空冷器腐蚀规律研究[J]. 刘骁飞,王春雨,周俊锋,金浩哲,王超.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21(03)
- [2]利用基于PSO算法的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优化重催干气脱硫[J]. 范峥,田润芝,林亮,韩彦忠,郭阳,豆龙龙,景根辉,TYOOR Agi Damian. 化工进展, 2021(06)
- [3]H2S在MEA促进的MDEA水溶液中的吸收特性及粘度研究[D]. 李超.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4]汞在天然气脱水脱酸溶液中的溶解特性研究[D]. 赵允龙. 东南大学, 2019(06)
- [5]炼厂火炬气深度脱硫及硫化氢副产甲硫醇技术[J]. 徐磊,孟成伟,冯少华,钱婕,楼红枫,刘华彦,章渊昶,周猛飞,祝铃钰,蔡亦军.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18(06)
- [6]天然气净化过程中热稳定盐的成因及腐蚀行为研究进展[J]. 段永锋,张杰,宗瑞磊,赵小燕.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18(01)
- [7]碱化学吸收提纯沼气中试装置研发与试验研究[D]. 丁利.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3)
- [8]N-甲基二乙醇胺的生产方法及发展建议[J]. 刘义杰,刘淑荣. 河北企业, 2016(03)
- [9]N-甲基二乙醇胺中悬浮物含量的测定研究[J]. 冷昊泽,张辉.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10]天然气脱硫用吸收剂MDEA溶液起泡成因及机理研究[D]. 徐飞.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