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画传》 《领袖毛泽东》照片背后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赵湘学[1](2020)在《视觉文化中的毛泽东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视觉文化中用摄影、美术、电影、电视等视觉艺术形式来记录和表现毛泽东形象,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本文通过对摄影、美术、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毛泽东形象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分析毛泽东形象的美学价值,厘清毛泽东形象艺术表达的具体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对于丰富毛泽东研究的成果以及维护毛泽东的伟人形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邹武龙[2](2019)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本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现实需要下(如红军大学教材极其短缺,为红军大学讲演教学而写,为即将到来的抗战作战略准备,批判党内错误军事路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有关会议决议(如遵义会议决议)内容的基础上而写的,写的内容是十年内战经验的总结。红军大学曾印发“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稿给学员学习,1937年5月首次以油印本印行,1941年2月23日毛泽东应八路军军政杂志社请求,同意将油印本在延安铅印出版单行本。自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41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出版后,其他出版社纷纷传印,出现了大量的单行本,很多集子或全文刊印或摘录《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若干章节将其收录。建国后收录于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1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此文的版本非常多,可以划分为1949年10月以前的各种版本和1949年10月及以后的各种版本,两个时期的版本差别较大。本文最广泛的搜集已经出版的版本,并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主要版本及其内容变化进行研究。
于慧芬[3](2019)在《人民文艺的规模化建造 ——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前期的人民文艺丛书热研究》文中指出40年代中后期至50年代前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转型意义的时期,随着国共战事的日趋明朗化,和平、民主、建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想呼之欲出。有效地调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协力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中共的政治和军事战略目标。而与此相配合的是发挥“文化部队”的效力,推广“为工农兵”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也被学界普遍认为是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发生转向的重要的时期,当代文学的“一体化”建设愿景正是在历史的转折时期逐步生成,其目标是根据政党政治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人民的文艺。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革命文艺界紧锣密鼓地为人民文艺大造声势,并通过文学实践启动人民文艺规模化建造的工程,其中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就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性部分,它是新的人民的文艺建设的样板性工程。本论文试图以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热潮为视角来追溯人民文化的起源,从中研判人民文艺的话语资源,人民文艺的生成过程以及作为权力象征的人民文艺对“十七年”文学生态造成的影响。论文在绪论里论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延安人民文艺丛书编纂行为发生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其二是现代商业出版的崛起和“五四”文学社团丛书热的出现,其三是“五四”同人性质的社团丛书热与以后期创造社和“左联”为代表的左翼革命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的比较。全文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人民思潮与人民文艺之间的关系问题,共四节。第一节主要是梳理“人民”概念的流变,一个概念的流变史就是一部深刻的文化史。本节从“国民”和“人民”这两个概念的流变和转换入手,主要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思想视野中考察国民和人民如何起源,探寻在晚清知识分子进化论的思想视野中处于进化论顶端的国民和处于进化论末端的人民是如何一步步产生分歧、冲撞、分离最后地位颠倒。这一过程的梳理是本论文的根基,只有处理了这个基本问题,才能进一步论述为什么人民文艺会在四十年代让如此之多的知识分子趋之若鹜,甘于为之献身。第二节主要论述“五四”时期的劳工神圣观与新的人民观之间的关联。“人民观”主要是指相对于晚清知识分子进化论末端的“人民”概念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劳工参战并作为胜利的一方,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广泛传播,“五四”崇劳风尚兴起。崇拜体力劳动者既有当时无政府主义者的民粹观念,也有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工人概念的融入,就是有着如此复杂观念的“人民”进入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视野。“劳工神圣”从思想源头来看是复杂而含混的,从倡导者的思想体系来看同样是复杂的。如此复杂而含混的“劳工神圣”观念逐渐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发起工人运动、进行革命实践道德上和理论上的重要武器。第三节主要讲述毛泽东的人民观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毛泽东的《讲话》是四十年代中期人民文艺观念形成和人民文艺创作实践的纲领性理论。毛泽东的人民观念是人民文艺产生的基础,如果想要理解为人民的文艺为何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就要对毛泽东人民观念的变迁进行简要的梳理,理清毛泽东的人民观如何从“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民粹观念中的“劳工”跳脱出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进行相应的改造而建立自己的人民观念。第四节主要论述1940年代《讲话》的传播与人民文艺权威的确立,主要阐释的是《讲话》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在传播的过程中确立起人民文艺观念的权威。人民文艺权威地位的确立可以由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讲话》的传播有政治强力的推动,另一方面政治强力对《讲话》的推动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不是人民文艺权威确立的唯一原因,除了政党力量的推动还有左翼知识分子的积极回应,不能忽视人民文艺话语本身所包含的可以调动知识分子思想和情绪的现代因素。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讲实现人民文艺规模化建造的有效途径。第一节主要阐释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艺一体化仪式,通过对第一次文代会一体化的象征符号的解读和研判,来分析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文艺界第一次盛大的聚会是如何赋予当代文学一体化的驱动力。新中国文艺的发展范围是解放区人民文艺而不是“五四”左翼文学,周扬报告中所提及的“新的人民的文艺”所举例证是《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周扬指出毛泽东的方向是新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作为人民文艺思想直接影响之下的解放区文学自然成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示范。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以解放区作家为主体,以毛泽东人民文艺思想为指导以及以解放区人民文艺实践为示范的新中国文学创作格局。第二节主要论述由解放区文学发展成为国家范围内主流文学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描述主要选取《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作为个例。《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严格意义上说是“官修”丛书,也就是说它不是单纯作为一种文艺类型是示范,更为重要的是承担着延安政权的国家政治和文化发展战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近代革命史的编纂是以历史总结为表征,而又有指向未来的功能。这是《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所包含的历史辩证修辞。第三节主要围绕当代出版组织化与人民出版事业的建立展开讨论。人民文艺丛书热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不是知识分子个人或者团体的意志,而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计划。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热潮需要最广泛的人民文艺作品、专业编辑和出版人才、印刷设备,还需要健全的出版发行网络。人民文艺丛书的出版是一个文化事件,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事件。第四节主要论述丛书编纂的内在逻辑,也就是人民文艺与人民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1940年代是人民文艺与人民革命并驾齐驱的时代,人民文艺与人民革命都是对人民政治观念的实践,人民革命是人民政治的现实叙述,人民文艺通过对政治理念中完美主体的塑造,通过对现实革命的修正和超越而成为人民政治观念的理想化表述。人民文艺与人民革命都是人民政治的实践方式,人民文艺与人民革命同时展开对现实的改造。第三章主要论述文艺丛书与作家队伍重建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一节主要尝试以解放区知识分子政治身份而引出文艺丛书热的话题。这里主要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由谁来引导人民文艺发展的问题。作家队伍的重组不是指国统区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合流,而是指在合流的过程有主流和支流之分,有中心和边缘之别,合流意味着重建一种等级秩序。解放区知识分子相对于国统区的知识分子而言处于权力的中心,是人民文艺的引导者。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丛书编纂和出版热潮对作家体系的形成和巩固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第二节试着阐释人民文艺理想创作主体的问题。不论是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学还是解放区的人民文艺创作实践。都是对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实践。从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郁达夫就表示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应该是由无产阶级创造的观念,“左联”成立后开始进行工农作家培养工作,解放区时期通过培养工农通讯员、识字班、延安鲁艺、华北联合大学等形式培养工农作家和党内作家。建国初期天津工人作家培养实验……可以说工农作家的培养是左翼发展无产阶级文学一种重要手段。人民文艺丛书作为无产阶级文学实践的一种,其功能之一便是对工农作家的培养。第四章主要论述的是人民文艺丛书与十七年文学生态的形成之间的关联性。第一节主要讲人民文艺丛书与五十年代文学批判。这部分主要阐释1950年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选本《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和《大众文艺丛书》选本《嘱咐》所引发的小资产阶级创作倾向的批判。规模化的文艺批判运动和规模化的人民文艺建造其最终目是一致的,就是人民文艺的真理永恒性。二者的区别在于实现的路径有所差异。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侧重在“立”,也就是回答人民文艺是什么。而文艺批判运动则是重在“破”,也就是回答人民文艺不是什么。第二节论述的是人民文艺期刊与人民文艺丛书的互生关系。本节使用的案例是《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与《文艺建设丛书》。前者是建国前编纂的最具权威性的人民文艺丛书;后者是建国后编纂影响范围最大的人民文艺丛书。《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所收编的文艺作品,是在解放区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流通场域内与期刊构成互生关系的解放区文学作品。也就是说作为选本的文学是借助于期刊获取读者群和传播效应;期刊通过对有群众基础的文艺作品进行人民文艺话语空间的建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与期刊之间的互生关系是一种间接的互生关系。互生关系并不是发生在整体意义上的文艺丛书与期刊之间,而是发生在作为丛书选本的文学与期刊之间。《文艺建设丛书》与《文艺报》之间的互生性更为直接。人民文艺丛书与人民期刊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党的文学和党的出版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当代文学与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存在深刻的关联性,而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又是对“五四”左翼革命文学的突变和更新。无产阶级文学实践是贯穿于左翼文学发展的重要线索,人民文艺是左翼知识分子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一种激进实验,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是无产阶级文艺实验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人民文艺丛书热潮是由四十年代末《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北方文丛》两部重要的解放区文学丛书开启的,此后出现了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热潮。自《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北方文丛》始,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就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文化事件,而是一个有意味的政治事件。建国初期人民文艺丛书出版由国家力量直接推动,人民文艺规模化的示范效应最终形成,可以说建国初期乃至十七年时期文学类型的单一化和趋同化与人民文艺规模化建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论文在立足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对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期人民文艺丛书的研究,试图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重新探寻进入十七年文学场域的门径,为当代文学史的重写提供新的可能性。
危春勇[4](2017)在《蒋含宇、彭淑清:因给毛泽东献花而结良缘》文中研究表明1000余册不同阶段出版的毛泽东着作和红色文献,400多枚国内外发行的毛泽东邮票,5000多枚毛泽东磁卡和多件革命时期的证书、证章,还有众多名家专门题写或创作的字画……这些红色藏品的主人是蒋含宇和彭淑清。一对学生时代曾给毛泽东献花、系红领巾的少年,一对因此而缔结良缘、在人生路上携手相伴走过40多个春秋的红色伉俪。在建党96周年前夕,笔者走进定居南昌已有十余年的蒋含宇、彭淑清夫妇之家,分享两人的红色收藏成果。
徐元鸿[5](2013)在《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代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风典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树立良好文风密切相关。本文从文风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文风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系入手,深入分析研究了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内容、特征、风格和精神,在进行文本解读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概括并阐述了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全面论述了新时期积极传承并大力弘扬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路径,着力探索形成适应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反映时代特征和优良作风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同时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倡导的新文风树立现实榜样。
唐正芒,崔秀凯[6](2011)在《新世纪以来国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国内学术界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化,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专着。本文对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专着,多角度地进行了梳理总结。
张晶[7](2009)在《2003年以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文中指出自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以来,国内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继续深入发展,推出一大批理论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五年多来出版的研究着作在600部左右,发
全展[8](2006)在《读图时代的传记文学》文中提出在“读图时代”,画传这一新的传记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好的画传,图片与传文并列,追求双美,体现出一种精神的呼应,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审美感受、想象空间和心灵体验。但目前画传的出版现状却令人喜忧参半。
蒋文博[9](2006)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图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毛泽东时代山水画进行了图像学分析: 第一,毛时代文艺政策的形成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范式。结合20世纪的中国情境,重点分析了延安时期以来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状况,来阐述其内在原因和深层的含义。 第二,代表权威意志的美术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的逻辑关系,本文主要以《江山如此多娇》为例来分析。其中包括领袖的政治意图、权威机构的集体建构、公众的普遍认同,以及画家的服从意识。 第三,毛泽东个人意志与中共美术方案制定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了毛的乌托邦情结,以及这种情结在政治决策上的反映;其次,美术方案是集体制定机制的结果,并不是毛泽东个人意志或“原典”(如毛的诗词)的直接转换;再次,毛泽东是制定美术方案的符号因素。 第四,通过对毛泽东诗意山水画、新农村和工业化题材、献给毛主席的作品,以及文革时期火红的山水格调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山水画在毛时代各个时期的发展逻辑,以及新的表现语言和图式特征。这是对毛时代山水画发展史的学术化梳理,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第五,分析“政治第一”的毛时代,山水画内部学术创新的途径与策略,以及对今天的影响。第六,知识分子在20世纪50年接受马列主义改造的原因,当时美术教育的状态及其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 从观念的角度来看,“以形媚道”的山水精神在毛时代被“艺术服从政治”所取代,山水画家欲重建“道尊于势”的传统已不可能。由于老庄哲学被批判,山水画家只能进入现实生活去寻求革命的新题材与新形式。本文分析的就是山水画在毛时代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及毛泽东个人意志等方面的原因。
张鹏[10](2005)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二、《毛泽东画传》 《领袖毛泽东》照片背后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画传》 《领袖毛泽东》照片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视觉文化中的毛泽东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摄影照片中的毛泽东形象 |
(一)心忧天下与意气风发 |
(二)朴素的作风与英雄的气质 |
(三)人民的公仆与领袖的风采 |
二、美术创作中的毛泽东形象 |
(一)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 |
(二)理性的回归与形式的创新 |
三、影视艺术中的毛泽东形象 |
(一)从神坛走向人间 |
(二)宏大叙事与个体生命的交相辉映 |
(三)伟人的故事与具体的人性之美 |
(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1949年10月以前的研究 |
(二)1949年10月及以后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四)不足之处 |
第1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写作背景、成文和出版过程 |
1.1 写作背景 |
1.2 成文、出版过程 |
第2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主旨、历史作用 |
2.1 主旨 |
2.2 历史作用 |
第3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文版本概况 |
3.1 1949年10月以前的版本 |
3.2 1949年10月及之后的版本 |
第4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本校勘与分析 |
4.1 1949年10月以前版本校勘与分析 |
4.1.1 1945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与1941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校勘与分析 |
4.1.2 1946年《党的政策选集》版与1941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校勘与分析 |
4.2 1949年10月及以后版本校勘与分析 |
4.2.1 1952年《毛选》第2版和1951年《毛选》第1版校勘与分析 |
4.2.2 1967年《毛选》版和1951年《毛选》第1版校勘与分析 |
4.2.3 1975年单行本和1951年《毛选》第1版校勘与分析 |
4.3 1951年《毛选》第1版与1941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校勘与分析 |
4.3.1 标点符号的修改 |
4.3.2 文字的修改 |
4.3.3 使表述更通俗、明白的文字修改 |
4.3.4 使表述更准确、合理和全面的文字修改 |
4.3.5 政治性、思想性修改: |
4.3.6 删除文字 |
4.3.7 增加了题解、注释 |
4.4 1991年《毛选》第2版与1951年《毛选》第1版校勘与分析 |
4.4.1 正文校勘与分析 |
4.4.2 注释校勘与分析 |
第5章 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一些思考 |
5.1 《问题》版本及其修改的特点 |
5.1.1 《问题》的版本具有广泛性 |
5.1.2 修改后更具有科学性 |
5.1.3 修改后更注重中国的特殊性 |
5.2 《问题》的现实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人民文艺的规模化建造 ——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前期的人民文艺丛书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人民思潮与人民文艺 |
第一节 “人民”概念的流变:从国民到人民 |
第二节 劳工神圣与新的人民观 |
第三节 毛泽东的人民观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第四节 1940 年代《讲话》的传播与人民文艺权威的确立 |
第二章 丛书热和人民文艺的规模化建造 |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艺一体化仪式 |
第二节 从解放区文学到国家文学:《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诞生与权威的确立 |
第三节 当代出版组织化与人民出版事业的建立 |
第四节 人民文艺与人民政治:丛书编纂的内在逻辑 |
第三章 文艺丛书与作家队伍的重建 |
第一节 以解放区知识分子主导的文艺丛书热 |
第二节 人民文艺丛书与工农作家培养 |
第四章 人民文艺丛书与十七年文学生态的形成 |
第一节 人民文艺丛书与五十年代文学批判 |
第二节 人民文艺期刊与人民文艺丛书的互生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说明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本文研究的思路、可能的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
(二)本文研究坚持的原则及采取的方法 |
第二章 文风与思想政治教育 |
一、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文风问题 |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强调写文章、作演讲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
(二)列宁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风 |
(三)我们党把对文风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
二、文风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 |
(一)良好的文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决定着文风的形成 |
三、新时期呼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风建设 |
(一)从历史发展进程看 |
(二)从外部环境变化看 |
(三)从新一届中央领导要求看 |
第三章 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和发展 |
一、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背景 |
(一)当时的历史背景 |
(二)当时的现实背景 |
(三)个人因素背景 |
二、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发展过程 |
(一)在寻求救国真理中建立起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二)在参加和领导中国民主革命中形成发展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三)在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发展的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第四章 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主要特征 |
一、自己的文章自己写 |
(一)“我的文件都是自己写” |
(二)需要时以他人名义写 |
(三)审批的文电精心改写 |
(四)要求各级领导亲自写 |
(五)八大开幕词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
二、主要精力是调查而不是写作 |
(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
(二)“调查要亲自出马” |
(三)“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 |
(四)调查地点的选择 |
(五)调查提纲的拟定 |
(六)不放过任何一个调查机会 |
(七)在实践中作进一步调查 |
(八)规定调查为工作制度 |
三、有自己的东西 |
(一)坚信马列而不教条 |
(二)服从上级而不盲从 |
(三)批评别人也批评自己 |
第五章 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行文标准 |
一、群众愿意看 |
(一)让群众看得懂 |
(二)让群众看到实际的利益 |
(三)让群众看到现实的希望 |
二、能解决问题 |
(一)发表在关键时刻 |
(二)回答关键性问题 |
(三)总有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
(四)一直写到问题解决 |
第六章 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写作特点 |
一、写前充分酝酿 |
(一)读相关的书 |
(二)找相关人座谈 |
二、写时“一气呵成” |
(一)写作时旁边不再有任何参考资料 |
(二)思考成熟一段写成一段 |
(三)即席演讲后整理成篇 |
三、写后反复修改 |
(一)广泛征求意见修改 |
(二)在进一步调查中修改 |
(三)发表后的文章还可以改 |
(四)正确的东西也可以探讨是否需要修改 |
四、写成不拘一格 |
(一)标题:只要准确,不管长短 |
(二)帽儿:经常没有,有的比正文还长 |
(三)正文:大的段落整篇一段,小的段落只有一行 |
(四)结尾:多数没有,有时只有一句话 |
第七章 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
一、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历史作用 |
(一)学习研究真理,在找到“中国要走俄国道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二)不照搬照抄,在中国革命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理论联系实际,在和战友们一起形成毛泽东思想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二、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现实意义 |
(一)深刻认识文风是连着党风的大问题 |
(二)明确领导干部是纠正文风问题的重点 |
(三)着力探讨解决当前文风问题的办法 |
第八章 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时代要求 |
一、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一)自觉培养群众观点 |
(二)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
(三)善于维护群众利益 |
二、在把握客观规律中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一)在刻苦学习中积累把握客观规律的知识 |
(二)在刻苦实践中增长把握客观规律的经验 |
(三)在刻苦总结中提高把握客观规律的本领 |
三、在弘扬新风正气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一)写真的 |
(二)干实的 |
(三)当好带头的 |
第九章 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风建设的路径探索 |
一、以优良党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一)党风是文风的基础 |
(二)党风问题通过文风表现出来 |
(三)端正党风是改进文风的根本和目的 |
二、以队伍建设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一)着眼持续发展搞好选拔配备,不断优化整体结构 |
(二)要紧贴实际需要培养帮带,努力提升能力素质 |
(三)要注重组织引导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和调控 |
三、以良好修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一)思想修养 |
(二)道德修养 |
(三)理论修养 |
(四)纪律修养 |
(五)文化修养 |
四、以制度政策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一)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 |
(二)要合理制定相关规定 |
(三)要务实抓好制度落实 |
五、以教育实效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一)教育实效的本质是改变人的行为 |
(二)文风浮飘影响教育实效 |
(三)围绕教育实效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文风 |
第十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新世纪以来国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毛泽东研究成果概述 |
(一) 毛泽东生平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
(二) 专题性研究毛泽东的着作大量出版 |
(三) 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和读书评点的研究继续深化 |
二、 毛泽东思想研究成果概述 |
(一) 关于毛泽东的经济思想 |
(二) 关于毛泽东的军事生涯和军事战略思想 |
(三) 关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
(四) 关于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
(五) 关于毛泽东的文化、文艺思想 |
三、 研究成就及不足 |
(一) 研究方法更加新颖多样化 |
(二) 注重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相结合进行单方面或综合性的研究 |
(三) 研究数量可观但较多重复性而创新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
(7)2003年以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果概览 |
(一)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成果更加丰富。 |
(二) 和以往相比,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角度更加多样。 |
二、五年来的主要热点问题 |
(一)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二) 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三)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比较研究。 |
三、简评与展望 |
(8)读图时代的传记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9)毛泽东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图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革命的延安与美术的使命 |
1.1 毛泽东美术观念的转变:从幻影到武器 |
1.2 延安美术方案的制定和执行 |
1.2.1 延安美术方案的形成 |
1.2.2 山水缺席下延安美术实践的意义 |
第二章 苏醒的中国与堂皇的图式 |
2.1 山水画审美精神的“大雅”取向 |
2.1.1 山水、山水画山水诗 |
2.1.2 “大俗”与“大雅”的山水图式解析 |
2.1.3 毛泽东崇拜和国家形象塑造 |
2.2 革命圣地山水画的笔墨方式 |
2.3 “新农村”及工业化题材山水画中的乌托邦情结 |
2.4 献给毛泽东主席的山水画 |
第三章 沸腾的神州与火红的山水 |
3.1 文革美术的中心观念及表述方式 |
3.2 工农兵、英雄与山水仪礼 |
3.3 毛时代的知识分子与美术教育的规训法则 |
结语 |
图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原创性声明 |
四、《毛泽东画传》 《领袖毛泽东》照片背后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视觉文化中的毛泽东形象研究[J]. 赵湘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版本研究[D]. 邹武龙. 湘潭大学, 2019(02)
- [3]人民文艺的规模化建造 ——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前期的人民文艺丛书热研究[D]. 于慧芬. 武汉大学, 2019(07)
- [4]蒋含宇、彭淑清:因给毛泽东献花而结良缘[J]. 危春勇. 集邮博览, 2017(09)
- [5]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研究[D]. 徐元鸿.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6]新世纪以来国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J]. 唐正芒,崔秀凯.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1(03)
- [7]2003年以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J]. 张晶. 广东党史, 2009(03)
- [8]读图时代的传记文学[J]. 全展.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6)
- [9]毛泽东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图像学研究[D]. 蒋文博.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10]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综述[J]. 张鹏. 党的文献, 2005(01)
标签:中国人民文艺丛书论文; 毛泽东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政治背景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