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辛珑豆[2](2020)在《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为标志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实力已经深刻的影响着国家事业的发展,这也使科技人才的作用也愈加重要。科技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本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愈加广泛,世界各国越发重视各个领域内的科学技术突破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军事等优势效益,越发重视对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吸收。然而,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仍旧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阻碍我国实现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发展目标。习近平自主政正定以来,多次就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示,逐渐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为了系统的掌握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理清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科技人才工作提供理论性指导。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从酝酿探索期、初步形成期、发展完善期三大阶段理清了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通过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内容产生的原因;接着又从科技人才的战略地位、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及科技人才的环境与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其主要内容;最后推出了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思想的最新理论化成果是新时代下符合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的科学性理论,是新时期科技人才发展的基本遵循。该思想的出现有助于完善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培育高质量的、适应性强的现代化科技人才资源队伍,是我们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支撑。
王一淼[3](2020)在《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历史轨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而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也正在进行,中国面临的不仅有机遇,更面临挑战。面对全球科技革命新趋势,中国勇立潮头,迎难而上,积极与世界接轨,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努力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领头羊。新中国成立70年,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需要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科技创新就是发展的利器。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纵观全局,紧密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具体实际,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我国古代的科技智慧以及西方科技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根基。根据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早期探索阶段面临的问题,如科技发展的动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和科技人才缺失等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要“向科技进军”,随着改革开放实施,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发展具体情况汲取马克思主义养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随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提出科技创新战略和完整的创新理论,标志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形成并且走向成熟。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逐步完善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体系,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思想又迈上了新的历史台阶。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早期探索阶段到形成发展阶段具有独特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升华。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具有重视科技创新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重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统筹协调;重视科技创新与机制改革同步发展的现实启示,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杨洪[4](2020)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正所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和发展之源。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绩的取得与人才密切相关。党和国家历年来都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过去这40多年,我国的人才队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各类人才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对人才工作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形成了与时俱进、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的人才思想体系,为我国更好地开展人才工作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为了更好地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形成历程,探寻人才思想与改革开放进程的相依共生关系,概括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内容,本文通过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通过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人才思想,由点到面地对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归纳。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围绕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渊源和时代背景。渊源主要从理论依据和实践来源两个方面叙述;时代背景主要是人才思想形成过程中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的概括。分析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人才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阐述其中的核心内容;第四部分主要概括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人才思想主要是关于对选才、育才、用才、管才等方面的思想理念。本部分则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重视、选人用人标准、科学的育人及管理、人才发展机制体制五个方面概述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主要阐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价值。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要领导人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从而概括出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挖据出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理论联系,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深入分析人才思想对指导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促进我国人才工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荆晓静[5](2020)在《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逻辑演变及理论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发展科技事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指引下,建国七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领跑”,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口号,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也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技术思想展开系统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把握这一理论,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南,而且也是完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理论体系的需要。全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主要介绍党的科技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语境,梳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期其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对党的科技思想初步发展的认识。其次,归纳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体系的纵深发展过程,从科学技术的功能、科技创新、科技体制和人才建设等方面来概括几代国家领导人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党的科技思想体系演变的深层逻辑。再次,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党的科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科技劳动创造价值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立足于人民群众史观基础上的科技发展思想使人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最后,对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发展的困境和挑战展开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理论指南,通过结合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困境,对我国科技发展提出几点建议: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科技网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夯实科技智力支撑。
任文华[6](2018)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有力杠杆。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呼之欲出,为我国提供了全面超越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历史契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猛发展,相继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载人航天飞船等重大科技成就,堪称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才能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实现从“跟随者”向“并行者”的转变,在部分研究领域甚至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领跑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强化基础研究,瞄准科技前沿,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不仅利于我们理解、掌握这一理论,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技术思想以及当代西方科学技术理论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划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三个时期;从科学技术的功能属性、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位、科学技术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体制需求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险防范等方面归纳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并阐释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历经考验的实践性、坚持不懈的创新性以及特色鲜明的民族性等特征,从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改革科技体制以及治理科技风险等方面指明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实践价值。
王姣[7](2016)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域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状况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发展,但是还未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仍然存在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供需失衡,结构层次不够合理,机制不够完善、不够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培养素质更为优良、结构更为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对于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强调实践在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性、要求保障人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梳理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概念,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理论指导作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实践体现。总结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表现为:初步完成社会工作发展的顶层设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工作机构和岗位快速增长,专业服务稳妥推进。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较好的满足社会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对社会工作存在认识误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不完善,支持保障体系亟需加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导下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一是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保障支持体系。
崔俊杰[8](2014)在《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主要是党的几代领导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理论基础上,结合各时期我国人才建设的现实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这些成果深刻揭示了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才思想的显要特点、主要内容、现实价值等重大问题,并精辟地阐述了我国人才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思想理论的分析入手,在全面分析人才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对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人才思想进行阶段性划分,进而详细归纳其主要内容,科学概括其基本特点,全面阐述其时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并就新时期党管人才的战略作全面论述。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的一般理论。这部分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人才思想的基本理论以及与中国共产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渊源。第二至第五部分:这几部分是本文重点内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系统梳理,将几代领导人关于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时代价值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归纳总结。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这部分主要是在前述文章总结梳理的基础上,概述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的一脉相承和继承发展,并就新时期人才建设的重点内容进行了阐述。
朱刚[9](2014)在《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拓者,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思想。邓小平人才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从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人才思想的萌芽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成熟,经历大半个世纪,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改革开放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人才思想极为丰富,博大精深,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等各方面均有精辟论断。从人文关注认识到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从解放人才的视角下认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干部“四化”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作出了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等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邓小平人才理论有着鲜明的特色,从战略高度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用未来战略眼光的要求培育人才;立足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涉及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教育等一整套人才思维的命题,有着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人才思想是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的,其历史价值巨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才观,完成了在人才问题上的拨乱反正,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整合,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其人才理论也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从江泽民的人才是第一资源,到胡锦涛的科学人才观,是对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光芒绝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暗淡,相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将给我们的人才工作以重大启示,对我国当下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指导作用。人才资源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最终的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人才思想为指导,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才工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新世纪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张国锋[10](2013)在《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愈加明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提出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走向人才强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在指导人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这一思想以来,又相继产生了列宁人才思想、毛泽东人才思想、邓小平人才思想、江泽民人才思想和科学人才观,形成了一个科学系统、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科学人才观继承和集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对于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梳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发展进程,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创新观点和实践成效,并以此为指导来分析和研究我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效以及现状和问题,特别是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才强国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以期对人才工作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进一步论证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指导和推进人才工作实践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二、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人力 |
2.1.2 人才 |
2.1.3 人力资本 |
2.1.4 人才资源 |
2.1.5 人才支撑体系 |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
2.2.1 产业兴旺 |
2.2.2 生态宜居 |
2.2.3 乡风文明 |
2.2.4 治理有效 |
2.2.5 生活富裕 |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4.1 以农为本思想 |
3.4.2 政以才治思想 |
3.4.3 养护农民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4.1.1 职业农民 |
4.1.2 新型农民 |
4.1.3 新型职业农民 |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4.2.1 乡村专业人才 |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
4.3.1 农民工 |
4.3.2 新生代农民工 |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
4.5.1 社会各界 |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
5.1.1 实施阳光工程 |
5.1.2 实施雨露计划 |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研究的创新之处 |
2.研究的不足 |
一、科技人才相关理论阐述 |
(一)科技人才与科技人才思想 |
1.人才 |
2.科技人才 |
3.科技人才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思想的内涵 |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思想的内涵 |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发展过程 |
(一)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酝酿探索期 |
(二)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初步形成期 |
(三)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发展完善期 |
三、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 |
(一)理论来源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人才思想 |
2.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人才思想 |
(二)现实依据 |
1.国际背景 |
2.国内背景 |
四、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科技人才的战略地位 |
1.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
2.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 |
(二)科技人才的培养 |
1.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完善、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
2.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
3.打好教育和实践的组合拳 |
4.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 |
(三)科技人才的管理和使用 |
1.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
2.不拘一格选用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 |
3.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4.打造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 |
(四)科技人才的环境与制度保障 |
五、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1.提供了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的理论指导思想 |
2.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思想 |
3.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思想的理论体系 |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
1.有利于完善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 |
2.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培养大量的适应性人才 |
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
4.有利于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历史轨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以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 |
2.1.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 |
2.1.2 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智慧 |
2.2.1 中国古代技术与生产的关系 |
2.2.2 中国古代技术与道德的关系 |
2.3 西方科学技术理论 |
2.3.1 西方科学技术思想 |
2.3.2 西方创新理论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早期探索 |
3.1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萌芽阶段 |
3.1.1 “向科学进军”思想 |
3.1.2 科技现代化思想 |
3.1.3 科技人才思想 |
3.1.4 科技政策思想 |
3.2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探索阶段 |
3.2.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3.2.2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针 |
3.2.3 科技人才思想 |
3.2.4 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发展 |
4.1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形成阶段 |
4.1.1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
4.1.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
4.1.3 人才强国战略 |
4.1.4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
4.2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发展阶段 |
4.2.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4.2.2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
4.2.3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
4.2.4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逻辑沿革及现实启示 |
5.1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逻辑沿革 |
5.1.1 理论基础一脉相承 |
5.1.2 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
5.1.3 社会实践贯穿始终 |
5.1.4 科技创新思想与时俱进 |
5.2 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历史轨迹研究的现实启示 |
5.2.1 重视科技创新与人的发展内在统一 |
5.2.2 重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统筹协调 |
5.2.3 重视科技创新与机制改革同步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的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渊源和时代背景 |
2.1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
2.1.2 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
2.1.3 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实践 |
2.1.4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才思想 |
2.2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人才思想的时代背景 |
2.2.1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2.2.2 综合国力竞争对人才的需求 |
3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人才思想 |
3.1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 |
3.1.1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3.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3.1.3 “三个面向”、“四化”标准、“四有”新人 |
3.2 江泽民的人才思想 |
3.2.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
3.2.2 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
3.3 胡锦涛的人才思想 |
3.3.1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以人为本的观念 |
3.3.2 坚持人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3.4 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
3.4.1 强调人才的战略地位 |
3.4.2 宽广的人才工作视野 |
3.4.3 注重人才工作的持续性 |
4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充分肯定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
4.2 提出了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 |
4.3 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
4.4 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
4.5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
5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价值 |
5.1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理论价值 |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
5.1.2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 |
5.2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实践价值 |
5.2.1 促进了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 |
5.2.2 为今后我国的人才工作提供借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逻辑演变及理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2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初期发展 |
2.1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理论基础 |
2.1.1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 |
2.1.2 智慧吸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科技智慧 |
2.1.3 合理借鉴: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理论 |
2.2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 |
2.2.1 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科学思潮 |
2.2.2 西方科学技术的广泛引进和传播 |
2.2.3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 |
2.2.4 早期共产党人对科学的追求 |
2.3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初期发展 |
2.3.1 建党前后至大革命时期——唯物主义科学观形成 |
2.3.2 土地革命时期——科技思想初步践行 |
2.3.3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确立 |
3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逻辑演变 |
3.1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主要内容的演变脉络 |
3.1.1 科学技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
3.1.2 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 |
3.1.3 体制改革是科技发展的基本保障 |
3.1.4 人才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
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
3.2.1 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 |
3.2.2 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
4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拓展 |
4.1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创新 |
4.1.1 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结构中“第一位”要素 |
4.1.2 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要素成为生产力的核心 |
4.2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
4.2.1 发展了劳动价值创造的“对象域” |
4.2.2 凸显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的价值 |
4.3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 |
4.3.1 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关键动力 |
4.3.2 深化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4.4 对人的主体性的创新 |
5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实践发展的困境与选择 |
5.1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发展的现实意义 |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
5.1.2 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
5.1.3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理论指南 |
5.2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
5.2.1 外部发展环境恶化,国际科技合作受阻 |
5.2.2 科研投入力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5.2.3 产学研深度融合不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 |
5.2.4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科技人才资源缺乏 |
5.3 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的路径选择 |
5.3.1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科创网络 |
5.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 |
5.3.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
5.3.4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夯实科技智力支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科学技术思想 |
1.4.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 |
1.4.3 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 |
2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借鉴 |
2.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 |
2.1.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 |
2.1.2 科技创新源于社会需求并推动着经济发展及阶层变化 |
2.1.3 科技人才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重大的价值 |
2.1.4 技术异化是资本主义大生产的产物 |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借鉴 |
2.2.1 以道驭技的技术伦理思想 |
2.2.2 经世致用的科技价值观 |
2.2.3 义利合一的技术认识论 |
2.3 当代西方科学技术理论的合理借鉴 |
2.3.1 科学社会功能理论 |
2.3.2 科技异化批判理论 |
2.3.3 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 |
3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 |
3.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3.1.1 我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
3.1.2 建国初期我国科学技术实力落后 |
3.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科学技术思想 |
3.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
3.2.1 和平与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推动着全球化发展 |
3.2.2 科学技术发展面临市场经济与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 |
3.2.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科学技术思想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3.3.1 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面临突破 |
3.3.2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
3.3.3 十八大以来党的科学技术思想 |
4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科学技术的功能属性 |
4.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4.1.2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
4.1.3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 |
4.1.4 科学技术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基础 |
4.2 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位 |
4.2.1 技术革命推动社会变革 |
4.2.2 高新技术发展引领科技创新 |
4.2.3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 |
4.2.4 科技创新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 |
4.3 科学技术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持 |
4.3.1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4.3.2 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 |
4.3.3 人才强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4.3.4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 |
4.4 科学技术发展的体制需求 |
4.4.1 科技体制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制度保障 |
4.4.2 科技体制是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
4.4.3 科技体制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内容 |
4.4.4 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
4.5 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险防范 |
4.5.1 发展科学技术服务人民大众造福全人类 |
4.5.2 科学技术要为人类服务而不能威胁人类本身 |
4.5.3 坚持以人为本使科技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
4.5.4 依靠科学技术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并推动绿色科技发展 |
5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实践价值 |
5.1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特征 |
5.1.1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
5.1.2 历经考验的实践性 |
5.1.3 坚持不懈的创新性 |
5.1.4 特色鲜明的民族性 |
5.2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实践价值 |
5.2.1 推动科技创新环境优化 |
5.2.2 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 |
5.2.3 引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 |
5.2.4 指明科学技术风险防范路径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域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理论依据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概述 |
2.1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
2.1.1 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
2.1.2 强调实践在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性 |
2.1.3 要求保障人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2.2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相关概念 |
2.2.1 社会工作 |
2.2.2 社会工作者 |
2.2.3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
2.3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 |
2.3.1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
2.3.2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实践体现 |
第3章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
3.1.1 初步完成社会工作发展的顶层设计 |
3.1.2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
3.1.3 社会工作机构和岗位快速增长 |
3.1.4 专业服务稳妥推进 |
3.2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部分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3.2.2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
3.2.3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
3.3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部分地方政府对社会工作存在认识误区 |
3.3.2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不完善 |
3.3.3 支持保障体系亟需加强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导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
4.1 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4.1.1 高度认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4.1.2 坚持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
4.1.3 营造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氛围 |
4.2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 |
4.2.1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
4.2.2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使用机制 |
4.2.3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评价机制 |
4.3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支持体系 |
4.3.1 完善薪酬保障体系 |
4.3.2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
4.3.3 保障社会工作岗位稳定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的一般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内涵和特征 |
(二)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 |
二、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
(一)毛泽东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特征和价值 |
三、邓小平的人才思想 |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特征和价值 |
四、江泽民的人才思想 |
(一)江泽民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江泽民人才思想的特征和价值 |
五、胡锦涛的人才思想 |
(一)胡锦涛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胡锦涛人才思想的特征和价值 |
六、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一脉相承性 |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发展创新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邓小平人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思想 |
二、列宁的人才思想 |
三、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
第二节 邓小平人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文化大革命”对人才的束缚 |
二、改革开放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
三、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
第三节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芽阶段 |
二、形成和成熟阶段 |
第二章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历史价值 |
第一节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关键在人” |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四、“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
五、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
第二节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特色 |
一、战略高度 |
二、与时俱进 |
三、立足实践 |
四、体系完整 |
第三节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历史价值 |
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才观 |
二、完成了在人才领域的拨乱反正 |
三、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整合 |
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三章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发展和当代启示 |
第一节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发展 |
一、“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
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
三、“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 |
四、“人人皆可成才” |
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
第二节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人才是最活跃的生产力 |
二、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
三、遵循系统培养的人才开发规律 |
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 |
五、用科学人才观指导人才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 世情 |
(二) 国情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研究综述 |
(二) 人才战略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六、基本框架和结构 |
第一章 人才相关范畴概述 |
第一节 人才的概念 |
一、人才概念的界定 |
二、人才概念的内涵 |
三、人才概念的外延 |
第二节 人才相关概念辨析 |
一、人口和劳动力 |
二、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 |
三、知识分子、干部和人才 |
第三节 人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
一、人才思想 |
二、我国人才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三、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创立的背景 |
二、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述评 |
第二节 列宁人才思想 |
一、列宁人才思想产生的背景 |
二、列宁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列宁人才思想的意义 |
第三节 毛泽东人才思想 |
一、毛泽东人才思想产生的背景 |
二、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发展过程 |
三、毛泽东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四、毛泽东人才思想述评 |
第四节 邓小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的发展 |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 |
二、江泽民人才思想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发展——科学人才观 |
第一节 科学人才观提出的背景 |
一、科学人才观的提出是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客观要求 |
二、科学人才观的提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
三、科学人才观的提出是提高我国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
第二节 科学人才观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
一、科学人才观的初步酝酿阶段 |
二、科学人才观的形成丰富阶段 |
三、科学人才观的发展成熟阶段 |
第三节 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
一、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人才价值观 |
二、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标准观 |
三、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观 |
四、党管人才的人才保障观 |
第四节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一、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价值 |
二、科学人才观的实践意义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在我国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我国人才工作的发展进程 |
一、我国人才工作的起步探索 |
二、我国人才工作转入正轨 |
三、我国人才工作深入发展 |
四、我国人才工作全面推进 |
第二节 我国人才工作的成效 |
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初步确立 |
二、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
三、人才发展的环境持续优化 |
四、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日益凸显 |
五、人才的效能明显增强 |
第三节 我国人才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状况分析 |
二、人才政策法规情况分析 |
三、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
四、人才发展环境分析 |
第五章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
第一节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第二节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战略原则和战略重点 |
一、战略原则 |
二、战略重点 |
第三节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
一、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夯实人才强国建设的制度基础 |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强国的队伍基础 |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夯实人才强国建设的环境基础 |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夯实人才强国建设的管理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研究[D]. 辛珑豆.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历史轨迹研究[D]. 王一淼.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4]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研究[D]. 杨洪. 西华大学, 2020(01)
- [5]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逻辑演变及理论创新研究[D]. 荆晓静. 东华大学, 2020(01)
- [6]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研究[D]. 任文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8(12)
- [7]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域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王姣.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8]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研究[D]. 崔俊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9]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D]. 朱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3)
- [10]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研究[D]. 张国锋. 南开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