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米夫定治疗HBe Ab/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鹏[1](2021)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8周。分别检测0周、12周、24周、48周的血清HBeAg滴度、HBV DNA、ALT、AST、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血清HBeAg滴度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血清HBeAg滴度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血清HBeAg滴度降低程度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3、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治疗24周、48周时,观察组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4、血清HBV DNA下降值比较:从治疗12周开始,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呈连续下降趋势。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下降值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5、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观察组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6、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的比较: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7、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与未转换组治疗前Treg/Th17比率的比较:根据两组患者治疗48周时HBeAg是否发生血清学转换,分为转换组与未转换组,比较两组治疗前Treg/Th17比率,结果显示,转换组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均低于未转换组(均P<0.05)。8、肝功能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ALT和AST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9、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10、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够促进慢乙肝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提高HBV DNA转阴率及病毒学应答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白花香莲解毒颗粒通过调节机体Treg/Th17平衡轴,恢复对HBV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功能,从而发挥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的作用。
胡晓[2](2021)在《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开展完全随机对照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临床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给予单药恩替卡韦治疗48周,检验及记录各个观察点(0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HBs Ag(定量)、肝功能(ALT、AST)、HBV-DNA、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两组患者HBs 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接受治疗2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HBs Ag阴转率均为0,治疗48周后,两组HBs Ag阴转率仍为0。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00%、96.67%,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6.67%、86.67%,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仍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HBs Ag滴度比较:治疗24周,两组HBs Ag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48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比较:治疗后第24周、48周,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第24周时,观察组AS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8周,观察组ALT、AST仍低于对照组且P<0.05。4.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24、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佳,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用药4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的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试验组2名患者出现腹泻,未经其他药物治疗,腹泻症状可在3日内缓解痊愈,不考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余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HBs Ag定量,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说明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茂仕[3](2021)在《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是HBV难以彻底清除进而引起不同临床结局的根本原因,但因检测需依赖肝活检而难以临床普及;虽然外周血中无法直接检测ccc DNA,但可通过其他血清指标来反映ccc DNA的变化。目前,核苷(酸)类似物(NAs)是主要的抗HBV治疗手段,但并不能直接清除ccc DNA,绝大部分的慢性HBV感染者均需长期用药。尽管高耐药屏障NAs使用后发生耐药的几率较前大为减少,但因HBV突变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耐药株的出现实际上是NAs长期治疗不可避免的临床问题。不同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和HBV DNA,HBV RNA仅由ccc DNA转录产生且不受NAs治疗的影响,可较为真实反映肝内ccc DNA的表达情况。然而,HBV RNA检测尚无公认的标准化检测方法,其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以及在NAs治疗耐药监测中的临床价值尚缺乏针对性研究。我们首先使用微滴数字PCR(dd PCR)技术建立了定量检测血清HBV RNA的方法,并使用商业化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对比评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然后我们观察了未治的慢性HBV感染者不同临床表型的血清HBV RNA水平,并追踪分析了恩替卡韦初治但在随访过程中发生了基因型耐药(GR)和部分病毒学应答(PVR)患者血清HBV RNA的动力学特征以及耐药突变情况,以期为血清HBV RNA应用于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以及监测耐药突变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获取治疗和未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各32例,平行使用dd PCR和商品化的q PCR方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使用直线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1例高浓度的HBV RNA样本进行梯度稀释,两种检测方法平行进行测定,每个梯度重复5次以明确两种方法的重复性,敏感性。2.根据常见临床指标将149例未治的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 Ag阳性伴ALT正常(EPNA)、HBe Ag阳性伴ALT升高(EPEA)、HBe Ag阴性伴ALT正常(ENNA)、HBe Ag阳性伴ALT升高(ENEA)等4种临床表型。使用q PCR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并在血清HBV DNA或/和HBV RNA阴性的患者中实施肝活检。使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HBe Ag阴性患者中与ALT升高相关的危险因素。3.以31例HBe 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2倍正常参考值上限,ULN)的未治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HBV RNA水平,肝活检Scheuer评分系统对肝脏炎症评分(G)≥2判定为显着性肝炎,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血清HBV RNA水平在鉴别显着性肝炎中的价值。4.在我院肝炎数据库中筛选出5例ETV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其中包含了在持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被检出GR的患者3例以及未检出耐药的PVR患者2例。耐药突变的信息是采用一代测序针对血清HBV DNA检测得到。调取生物样本库中该患者从初治到随访终点之间的血清样本,以dd PCR方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观察其与HBs Ag、HBV DNA动态变化的特征,并使用三代测序技术(TGS)对部分随访点的血清HBV RNA的反转录区进行耐药突变的长期监测。结果1.两种血清HBV RNA检测方法在未治疗组和治疗组中的直线回归系数(R2)分别为0.912和0.874,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430,1.506)和(-1.533,1.648)。梯度稀释实验显示dd PCR法和商品化的q PCR法在血清HBV RNA≥2.0 log10 copies/m L时检出率均为100%,CV值分别介于2.29%~10.8%和3.11%~7.33%;但在血清HBV RNA<2.0 log10 copies/m L时,随着梯度稀释倍数的增加,检出率逐渐下降,最低检测下限(LLo D)分别约为61 copies/m L和15 copies/m L。dd PCR法和商品化的q PCR法在HBV RNA可测结果和稀释倍数之间存在显着性线性相关,R2分别为0.895和0.938,P<0.0001。2.EPNA、EPEA、ENNA和ENEA四种临床表型的可测血清HBV RNA水平(log10copies/m L)分别为6.02±1.48、6.54±1.27、2.51±0.78和3.54±1.25。HBV RNA低水平(<2.0 log10 copies/m L)中以ENNA表型为主(76.9%),高水平(>6.0 log10 copies/m L)中以HBe Ag阳性表型(EPNA和EPEA)为主(98.1%)。在EPNA、EPEA和ENEA中,血清HBV RNA与血清HBV DNA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8(P=9.480×10-9)、0.687(P=2.621×10-8)、0.769(P=6.686×10-9),但在ENNA表型中,两者没有显着性相关关系(r=0.324,P=0.075)。在EPNA、EPEA表型中,血清HBV RNA与HBs Ag呈现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P=2.999×10-6)和0.637(P=4.993×10-7),但在HBe Ag阴性表型中则无此显着相关性。血清HBV DNA和HBV RNA水平均是与HBe Ag阴性患者ALT升高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2.650(1.640~4.282),P=6.823×10-5和2.570(1.541~4.286),P=2.971×10-4。血清HBs Ag水平则处于接近于显着性的状态(P=0.053)。7例血清HBV DNA阴性,但RNA阳性的患者肝组织活检均显示为中度或重度肝脏炎症(G≥2)。3.血清HBV RNA水平具有鉴别HBe Ag阴性、DNA阳性、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2×ULN)患者显着性肝炎的能力,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0.549,0.925),P=0.029,而HBV DNA则不具有这种能力(P=0.248)。根据最大优登指数得出HBV RNA用于鉴别肝脏显着性炎症的最佳截断值为2.81 log10 copies/m L,此时敏感度73.7%,特异度66.7%,准确度71.0%。4.患者GR1、GR2和GR3分别在其抗病毒治疗第208、186及142周时检测出了耐药突变,在这时间点之前,3例患者血清HBV RNA持续>4.0 log10 copies/m L。2例PVR患者在我们观测的抗病毒治疗期间HBV RNA持续>6.0 log10 copies/m L。患者GR1和GR2在换用或者加用TDF之后,血清HBV RNA水平分别在此之后的26、22周时下降了1.63 log10和2.58 log10,HBV DNA水平则分别从4.40 log10和3.44 log10均降至LLo D,而HBs Ag则几乎没有变化(分别上升0.03log10和下降0.02log10)。3例GR患者和2例PVR患者的血清HBV RNA的RT区耐药位点突变结果与HBV DNA的耐药位点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对HBV RNA RT区长期监测发现,患者GR1和GR3在耐药发生之前没有观测到常见耐药位点的突变,而GR2患者则从初治开始就具备rt L180M+M204I突变。结论:1.我们使用dd PCR建立的方法和q PCR方法均是可靠的血清HBV RNA定量检测方法,低浓度血清样本的检出是困难的,但可以增加重复检测次数来改善;2.血清HBV RNA在不同临床表型中的水平存在差异,提示血清HBV RNA可以用于未治慢性HBV感染者病情的评估。血清HBV RNA与血清HBV DNA均是未治HBe Ag阴性患者AL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血清HBV DNA阴性患者中检测HBV RNA是必要的,血清HBV RNA可补充HBV DNA用于反映肝脏炎症;3.在未经治疗的正常或者轻度ALT异常(ALT<2×ULN)的HBe Ag阴性患者中,血清HBV RNA可以用来判定肝脏炎症程度但HBV DNA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这部分患者可通过血清HBV RNA水平作为启动抗病毒治疗的依据;4.血清HBV RNA水平以及利用HBV RNA测序分析适合用于长期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As抗病毒疗效和基因耐药突变的发生。总之,血清HBV RNA作为一个病毒学指标,可在血清HBV DNA阴性或者ALT<2×ULN的未治HBe Ag阴性患者中用于肝脏炎症的评估;血清HBV RNA也适合用于持续NAs治疗患者抗病毒疗效的评估以及耐药突变的长期监测,进而帮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管理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孔祥婧[4](2021)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针对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的疗效。研究基线HBsAg<100 IU/m L的人群应用干扰素的临床治愈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肝病科/感染科门诊并开始应用Pe g-IFN-α的慢性HBV感染人群,根据开始应用Peg-IFN-α时的HBsAg水平分组,H Bs Ag<100IU/m L为低水平组,100 IU/m L<HBsAg<1500 IU/m L为中水平组,HBsAg>1500 IU/m L为高水平组。收集三组年龄、性别、是否经治、入院及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指标(HBsAg、HBs Ab、HBe Ag、ALT、HBV-DNA等),并发症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时纳入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三组在Peg-IFN-α治疗过程中、治疗结束时及随访结束时的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结果三组之间性别比例、初治率、单药率等基线资料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本研究中,基线ALT、HBV DNA、HBe Ag、年龄等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表明对HBsAg转阴率无显着影响。在Peg-IFN-α治疗结束时,低水平组HB s Ag转阴率为72.4%,显着高于中水平组的23.5%和高水平组的0%(P<0.05);在随访结束时,低水平组HBsAg转阴率为75.9%,显着高于中水平组的29.4%和高水平组的0%(P<0.05);在治疗结束时,低水平组HBsAg下降程度为[2.36(1.29,3.41)]lg IU/m L,显着大于中水平组的[0.9(0.24,4.00)]lg IU/m L和高水平组的[0.38(0.09,0.73)]lg I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eg-IFN-α治疗12周时H Bs Ag下降≥1lg IU/m L的患者有76.0%(19/25)实现了HBsAg转阴,而12周时H Bs Ag下降<1lg IU/m L仅有15%(8/53)实现了HBsAg转阴;对于HBsAg低于20IU/m L的非活动性表明抗原携带者患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s,IHC)HBsAg转阴率为100%(7/7);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好。结论HBsAg水平越低的慢性HBV感染者患者应用Peg-IFN-α治疗的HBsAg的转阴率越高,治疗过程中HBsAg下降程度也越大,且早期HBsAg下降程度高可预测P eg-IFN-α治疗后的HBsAg转阴率。HBsAg<100IU/ml的HBV感染者较以往定义的优势人群有更好的疗效。所以,对于HBsAg<100IU/ml的经治或初治患者可强烈推荐其使用干扰素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郑亮[5](2020)在《抗病毒干预对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化疗的同时给予预防性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寻找可能治疗和预防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化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和肝功能受损的有效药物,为避免化疗延迟或终止、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莱芜市人民医院住院、由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化疗前7天开始给予恩替卡韦0.5 mg口服,每日1次,一直到化疗结束后4周,对照组患者常规化疗前不给予抗病毒治疗,但出现肝功异常或乙肝病毒再激活后给予恩替卡韦及保肝药物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2个周期及4个周期后的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发生率、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差异、化疗延迟或中断、化疗的毒性反应等指标变化。结果:化疗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0.56,P>0.05)。化疗2周期及4周期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显着高于化疗前ALT、AST及TBIL水平(F=2.6415.27,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t=2.145.31,P<0.05),观察组患者中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有2例(占5.0%),对照组患者中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有8例(占20.0%)。观察组患者的乙肝病毒再激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4.200,P<0.05)。乙肝病毒再激活与HBV-DNA载量有关,当HBV-DNA≧105copis/ml容易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而与患者性别、肺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无关。观察组患者中因Ⅲ、Ⅳ度肝功异常有化疗延迟或化疗中断情况发生的患者有3例(占8.6%),对照组患者中因Ⅲ、Ⅳ肝功异常有化疗延迟或化疗中断情况发生的患者有9例(占25.7%)。观察组患者中化疗延迟或化疗中断情况的出现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3.621,P<0.05)。两组患者化疗的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疲乏等,大多为2级以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结论: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化疗同时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能够减轻肝功能损伤程度,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发生率。
肖玉妹[6](2020)在《慢性HBV携带孕妇母婴阻断分娩停药后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研究报道,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阻断停药后17.2%~62%发生ALT升高,多发生在24w内[1-2]。大部分可在产后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需抗病毒治疗。处于免疫耐受期的孕妇分娩停药后ALT升高,是否发生免疫激活,需要积极抗病毒治疗,以及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如何,目前暂未发现相关研究报道。众知,免疫激活期抗病毒治疗疗效好,因此,选取的对照组为反复或持续ALT升高的孕龄期CHB初治患者。本研究重在试图解答上述问题,以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对HBV母婴阻断分娩停药后ALT升高患者的决策和管理。目的1、评价慢性HBV携带孕妇母婴阻断分娩停药后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安全性。2、初步探讨母婴阻断孕妇停药后的随访体系。方法1.2017.3-2019.10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门诊规律随访中符合纳入标准的:HBV母婴阻断分娩停药后因ALT升高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孕龄期CHB初治患者为对照组。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w、12w、24w、48w HBsAg、HBeAg、HBV DNA水平、及较基线下降幅度、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评价分娩停药后抗病毒疗效。3.分析两组血肌酐、血磷等指标改变,有无恶心等不适,评价分娩停药后抗病毒安全性。4.根据停药后ALT升高情况,拟定停药后随访时间。结果:(1)实验组21人(35.00%)有乙肝家族史,对照组39人(59.09%)有家族史,两组在乙肝家族史分布上有明显差异(P=0.007)。(2)治疗相同时间(4w、12w、24w、48w),两组HBsAg、HBeAg、HBV DNA水平差异均不明显(P>0.05)。(3)治疗4w,实验组HBsAg较基线下降幅度显着低于对照组(Z=-2.171,P=0.030);治疗12w,实验组HBeAg较基线下降幅度低于显着对照组(Z=-2.809,P=0.005);而其余治疗时间,两组HBsAg、HBeAg、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差异不显着(P>0.05)。(4)治疗4w与24w、治疗4w与48w,对照组HBsAg较基线下降幅度的差异显着(4w vs 24w,P<0.01;4w vs 48w,P<0.001)。实验组治疗4w与24w、治疗4w与48w、治疗12w与48w HBeAg较基线下降幅度的差异明显(4w vs 24w,P<0.001;4w vs 48w,P<0.001;12w vs 48w,P=0.035)。对照组治疗4w与12w、治疗4w与24w、治疗4w与48w HBeAg较基线下降幅度的差异显着(4w vs 12w,P=0.003;4w vs 24w,P<0.001;4w vs 48w,P<0.001)。(5)TDF治疗4w,对照组HBsAg较基线下降幅度较实验组显着(P=0.009)。治疗12w,对照组HBeAg和HBV DNA均较基线下降幅度较实验组明显(P<0.05)。(6)治疗12w、24w、48w,实验组HBeAg转阴率分别为4.5%、5.7%、15.8%,对照组分别为3.4%、8.9%、14.7%;实验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7.3%、79.1%、93.3%,对照组分别为43.3%、75.8%、95.2%。两组HBeAg、HBV DNA转阴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7)COX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用ETV治疗时,基线GGT每增加1U/L,HBV DNA转阴的概率增加2%,P=0.044。对照组基线HBsAg每升高1 lg,HBV DNA转阴可能就下降49%,P=0.011;基线HBV DNA每升高1 lg,HBV DNA转阴可能就下降40%,p=0.006。乙肝病史>5年时,基线HBeAg每升高1 lg,HBV DNA转阴可能就下降22%,P=0.024;基线HBV DNA每升高1 lg,HBV DNA转阴可能就下降20%,p=0.039。2ULN<基线ALT≤5U/L时,基线HBeAg每升高1 lg,HBV DNA转阴可能就下降48%,p=0.007;基线HBV DNA每升高1 lg,HBV DNA转阴可能就下降30%,p=0.033。(8)治疗4w、12w、24w,实验组血磷均显着高于对照组,4w,P=0.005;12w,P=0.009;24w,P=0.033。对照组低血磷有2例(3.03%)。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ALB、TB、DB、CK、血Cr、WBC、Hb、PLT明显异常,未出现恶心呕吐、抽搐、皮疹等不适。结论:TDF/ETV治疗48w内,慢性HBV携带孕妇孕期母婴阻断停药后因ALT升高抗病毒治疗疗效可,可以积极抗病毒治疗,且抗病毒治疗是安全的,但仍需继续随访。另外,HBV母婴阻断分娩停药后应至少随访至停药后1年。
董冲[7](2020)在《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供肝应用于儿童肝移植受者的危险因素及探讨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乙肝(HBV)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1、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11月150例儿童亲体肝移植的供受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供者血清HBcAb检测结果分为HBcAb阳性组和HBcAb阴性组,对两组儿童受者的新发HBV感染情况以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有新发HBV感染分为新发HBV组及非新发HBV组,统计分析两组供者性别、血清HBcAb检测结果、供肝组织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HBV cccDNA)检测结果、受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术中输注血浆量、术中输液总量、供者年龄、供者体重、移植物重量方面的差异。2、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139例接受强化乙肝疫苗免疫方案预防HBcAb阳性供肝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儿童肝移植受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有新发HBV分为新发HBV组及非新发HBV组,比较两组间供者和受者的特征、手术信息以及移植物和受者的情况,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乙肝疫苗预防治疗后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术后3个月内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变化进行分组,分为:A组HBs Ab滴度>1000IU/L;B组HBs Ab滴度200-1000IU/L;C组HBs Ab滴度<200IU/L,观察影响抗体滴度变化的因素。3、儿童受者疫苗反应的强度根据受者术前使用乙肝疫苗支数分为强反应组(≤3支),中反应组(4~6支),弱反应组(>6支),分别在应用疫苗前、疫苗后1周和疫苗后2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各淋巴细胞比例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差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IL-2)分泌动态变化;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NK细胞Toll样受体3(TLR3)、Toll样受体9(TLR9)和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I)蛋白表达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录水平,明确其与乙肝疫苗反应性的差异。结果:1.符合入组条件的儿童受者共12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3~31个月),包括供者血清HBcAb阳性组47例和供者血清HBcAb阴性组78例,两组的新发HBV感染例数分别为8例(17.02%)和1例(1.28%),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余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供肝组织中共检出HBV cccDNA阳性者11例,检出率为8.8%,其中供者血清HBcAb阳性组供肝组织中HBV cccDNA阳性者10例,占比21.3%,供者血清HBcAb阴性组检出1例,占比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接受HBV cccDNA阳性供肝的儿童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者4例,感染率36.4%,其余114例接受HBV cccDNA阴性供肝的儿童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者5例,感染率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HBV组供者血清HBcAb(+)和供肝组织HBV cccDNA(+)例数高于非新发H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供者血清HBcAb(+)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2.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3.5±15.7月,有5例(3.6%)出现新发HBV感染,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平均时间为11.6个月(6~18个月)。随访期间,与新发HBV感染的受者相比,新发HBV感染的移植物和受者均存活。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受者术前抗体滴度<1000 IU/L,移植物HBV-DNA>1000copies、术后3个月HBs Ab下降速度和术中血浆用量大于400 ml是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方案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后3个月内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变化与术中血浆的用量相关。3.研究发现在应用乙肝疫苗一周后,强反应组外周血NK细胞的比例及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NK细胞中TLR3、TLR9和RIG-I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较中反应组和弱反应组明显增高(P<0.05);应用乙肝疫苗两周后,与中反应组和强反应组相比,弱反应组外周血NK细胞的比例及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NK细胞中TLR3、TLR9和RIG-I蛋白及mRNA的表达仍然明显偏低(P<0.05)。结论:1.供者血清HBcAb(+)是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相关,故应用HBcAb(+)供肝需要给予合适的预防治疗;2.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预防HBcAb阳性供肝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术前快速使HBs Ab滴度达到1000 IU/L以上是降低术后新发HBV的关键因素;3.影响儿童受者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因素与受者NK细胞的比例和功能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TLR3、TLR9及RIG-I相关的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
郝新[8](2020)在《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常见于接受化学疗法或免疫抑制疗法的血液恶性肿瘤或器官移植患者。关于肝移植术后HBV再激活的病例有较多学者关注,而同种异体肺移植受者的HBV再激活事件,研究及关注不多,特别是在以HBV感染率较高的中国。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3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患者,共102例。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HBV病毒学特征、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随访时间和死亡率。按HBV再激活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包括HBV再激活率、HBV再激活影响因素、患者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9.2(33.8-44.5)个月。研究结果表明,102例患者中HBsAg阳性(n=8)和HBsAg阴性(n=94),HBcAb阳性(n=90)和HBcAb阴性(n=12),共7例(6.9%)患者在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结果显示,HBV再激活组与非再激活组相比,受体糖尿病(OR=14.112 P=0.009)及受体HBsAg(0R=16.529 P=0.006)是肺移植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p<0.001)及受体HBsAg阳性(p=0.005)的患者,肺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短于无合并上述基础病患者。结论:1、现症与既往HBV感染患者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并采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可发生HBV再激活。2、糖尿病、受体的HBsAg阳性是肺移植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
尹乔乔[9](2020)在《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96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估CHB患者TDF初治与经治的疗效,经治NAsCHB耐药患者单用TDF与NAsCHB者加用ADV的疗效,评估TDF对肾功能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012.1-2018.1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门诊90例CHB患者,诊断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分组:慢乙肝初治予TDF(晴众,300mg/qd)30例(A组),经NAs治疗耐药或者应答不例佳CHB者60例,其中30例改为TDF(B组),另外30例加用ADV(名正,10mg/qd)抗病毒(C组)。分别在治疗前(基线)、治疗的第4周、8周、12周、24周、48周、72周、96周监测不同时间点HBV-DNA定量、乙肝三系定量,同时检测不同时间点生化、肌酐、肌酐清除率、尿敏感肾功能、血磷、血钙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HBVDNA基线值无差异(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在第96周时与基线值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此时B组、C组的HBVDNA水平高于A组(P<0.05),但此时3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不存在差异(P>0.05)。3组间ALT基线水平无差异性(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降低,在第96周时,与基线值有显着差异(P<0.05),且此时B组、C组的ALT水平高于A组(P<0.05),但此时3组间ALT复常率无差异性(P>0.05)。在第96周时,A组、B组、C组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97%(29/30),83%(25/30),73%(22/30),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第96周时,A组、B组、C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0%(9/30)、20%(6/30)、17%(5/30),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在第96周时,A组、B组、C组的ALT 复常率分别为 97%(29/30)、93%(28/30)、93%(28/30),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A、C组治疗96周后的血磷、血钙、血清酶水平较基线值无差异(P>0.05)。结论:1.替诺福韦酯(TDF)治疗初治、经治应答不佳或耐药慢乙肝患者,都更有效的抑制HBV的复制。对临床经治应答不佳或耐药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提供选择。2.TDF在观察期内有一定肾功能改变,三组患者eGFR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均呈降低趋势,但考虑经济效益,可考虑TDF抗病毒治疗。
唐燕[10](2020)在《HBV感染孕妇服用替诺福韦酯进行母婴阻断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讨论HBV感染孕妇服用TDF进行母婴阻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特点,以及在不同怀孕周期治疗下的疗效差异性分析等。方法:回顾性分析真实世界中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HBV感染孕妇服用TDF进行母婴阻断治疗的疗效。分别收集HBV感染孕妇妊娠期间的肝功能、HBV-DNA、HBVm指标,及服用TDF的孕周数、怀孕周龄,孕妇胎儿分娩后乙肝标志物或HBV-DNA等资料。计量资料观察指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示差异有明显性。全部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共94例,年龄2738岁,妊娠2428周服用TDF母婴阻断治疗31例(A组),在妊娠424周服用TDF治疗32例(B组),妊娠全程服用TDF母婴治疗31例(C组)。收集A、B组在妊娠早、中期时未服TDF期间肝功能、HBV-DNA及HBV m检验结果;C组在早期妊娠时的肝功能、HBV-DNA及HBVm的检验结果,计算均值及标准差,进行方差分析比较。2、分别收集A组服用TDF后妊娠32周至产前、B组服用TDF后妊娠32周至产前、C组服用TDF抗病毒治疗后28周至产前的肝功能、HBV-DNA及HBVm实验室指标。统计分析示A、B组妊娠期间进行阻断治疗前后HBV-DNA检验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抗原、HBeAg指标,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组妊娠早期、晚期HBV-DNA、表面抗原、HBeAg指标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HBV-DNA、HBsAg、HBeAg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妊娠期早期、晚期AST、ALT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分别收集到的A、B、C三组研究对象晚期妊娠时的肝功能、HBV-DNA、HBVm检验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AST、ALT、HBeAb、HBeAg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检验指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组研究对象晚期妊娠期间AST、ALT、HBeAb、HBeAg检验指标,行S-N-K法组间差异性比较。其中A组、C组的晚期妊娠期间AST、ALT、HBeAb、HBeAg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并且C组中的AST、ALT、HBeAb、HBeAg指标明显低于A组。4、将分别收集到的A、B、C三组研究对象妊娠后新生儿阻断率进行统计,各组新生儿阻断成功率为均可达到100%;同时对各组的构成比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其中三组中健康新生儿分别占36.4%,39.4%,24.2%,构成比例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BV感染孕妇服用TDF进行母婴阻断治疗可明显降低妊娠期间HBV-DNA水平,对降低母婴乙肝传播起到一定抑制作用。2、HBV感染孕妇在妊娠2428周、424周开始服用TDF抗病毒治疗与妊娠全程期服用TDF抗病毒治疗至产前监测HBV-DNA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慢性乙肝孕妇在妊娠全程服用TDF进行母婴阻断治疗,较妊娠2428周HBV感染孕妇服用TDF进行母婴阻断治疗,可明显降低孕妇血液HBeAg值;但是否会增加药物对胎儿的副作用或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拉米夫定治疗HBe Ab/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米夫定治疗HBe Ab/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
1.1 HBV感染的流行病学 |
1.2 HBV病原学 |
1.3 HBV感染的自然史 |
1.4 Treg/Th17 与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 |
1.5 HBeAg血清学转换在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 |
1.6 西医治疗药物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 |
2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2.1 中医和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的认识 |
2.4 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机的认识 |
2.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 |
2.6 壮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治疗方案 |
2.8 观察指标 |
2.9 疗效评价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血清HBeAg滴度比较 |
3.4 两组患者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
3.5 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下降值比较 |
3.6 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 |
3.7 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Th17 细胞频数及Treg/Th17 比率的比较 |
3.8 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与未转换组治疗前Treg/Th17 比率的比较 |
3.9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
3.10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11 安全性比较 |
4 讨论 |
4.1 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难点分析 |
4.2 Treg细胞、Treg/Th17 比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 |
4.3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上具有独特优势 |
4.4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及其组方理论与配伍分析 |
4.5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疗效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理论研究 |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 |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
1.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1.1.3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自然史分期 |
1.1.4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 |
1.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概述 |
1.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
1.2.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资料与方案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标准 |
2.1.3 实验方案 |
2.1.4 观察指标 |
2.1.5 疗效评价 |
2.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 |
2.2 研究结果 |
2.2.1 两组患者HBs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 |
2.2.2 两组患者HBsAg滴度比较 |
2.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
2.2.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2.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 |
2.2.6 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
2.2.7 脱落病例分析 |
3 讨论 |
3.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难点和挑战 |
3.2 补肾健脾方临床疗效探讨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表1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微滴数字PCR用于血清HBVRNA定量方法的建立及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对比评价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血清HBV RNA在未治慢性HBV感染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恩替卡韦耐药及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血清HBV RNA动力学特征以及用于长期监测耐药突变的初步研究 |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干扰素α在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5)抗病毒干预对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分组和方法 |
3 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ALT、AST、TBIL对比 |
3 两组患者HBV再激活的例数及率比较 |
4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HBV-DNA载量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化疗延迟或中断的例数及率比较 |
6 两组患者化疗的主要毒副反应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对肺癌合并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和预后分析 |
1 HBV的概念 |
2 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定义 |
3. 化疗后肝功受损原因 |
4. 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治疗 |
5. 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筛查和预防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慢性HBV携带孕妇母婴阻断分娩停药后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比较治疗后两组HBV相关指标水平 |
2.3 比较两组HBV相关指标较基线下降幅度 |
2.4 组内比较HBV相关指标较基线下降幅度 |
2.5 比较治疗药物组中两组HBV相关指标较基线下降幅度 |
2.6 比较两组HBe Ag和 HBV DNA转阴率 |
2.7 影响HBV DNA转阴结局的分析 |
2.8 其他指标比较 |
2.9 母婴阻断分娩停药后ALT升高情况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评语 |
答辩决议书 |
附录一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供肝应用于儿童亲体肝移植受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供受者资料 |
1.1.2 实验材料 |
1.1.3 血清学及病毒学测 |
1.1.4 肝脏组织HBV-DNA及HBV cccDNA的检测 |
1.1.5 肝脏组织活检及HBsAg检测 |
1.1.6 HBV-YMDD测序分析 |
1.1.7 新发HBV感染标准 |
1.1.8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根据供者HBcAb检测结果进行分组 |
1.2.3 供者HBcAb阳性组及阴性组术后新发HBV感染情况 |
1.2.4 HBV cccDNA与受者新发HBV感染的关系 |
1.2.5 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1.2.6 供者血清HBcAb(+)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相关性分析 |
1.2.7 儿童受者新发HB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结局 |
1.3 讨论 |
1.3.1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对儿童肝移植的必要性 |
1.3.2 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受者新发HBV感染的风险性 |
1.3.3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受者新发HBV感染的机制 |
1.3.4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儿童受体术后新发HBV感染的预防治疗 |
1.4 小结 |
二、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治疗方案预防HBcAb阳性供肝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方案的一般情况 |
2.2.2 供受者特征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
2.2.3 受者手术情况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
2.2.4 受者术后HBsAb滴度下降速度对乙肝疫苗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
2.2.5 术后并发症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
2.2.6 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因素 |
2.2.7 新发HBV感染案例的特点及诊断、治疗 |
2.2.8 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HBsAb滴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
2.3 讨论 |
2.3.1 应用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意义 |
2.3.2 乙肝疫苗主动免疫的方案及效果 |
2.3.3 肝移植术后HBsAb滴度变化速度的影响 |
2.3.4 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因素 |
2.4 小结 |
三、儿童受者强化乙肝疫苗方案反应差异性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乙肝疫苗反应强度分组情况及各组受者的特征 |
3.2.2 受者NK细胞比例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
3.2.3 受者NK细胞的功能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
3.2.4 NK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
3.2.5 受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对乙肝疫苗反应速度的作用 |
3.3 讨论 |
3.3.1 研究影响乙肝疫苗反应强度因素的必要性 |
3.3.2 影响强化乙肝疫苗方案反应强度的机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人群 |
2、数据采集 |
3、检测方法 |
4、免疫抑制方案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1 、基线特征 |
1.2 、临床特征 |
1.3 、HBV再激活 |
1.4 、风险因素的多变量分析 |
1.5 、临床结局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96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统计学处理 |
技术路线图 |
二、结 果 |
1.三组患者基线特征 |
2.三组患者抗病毒 96周 HBVDNA定量水平变化情况 |
3.三组患者治疗 96周后 HBVDNA阴转、HBe Ag血清学转换及 ALT复常率情况比较 |
4.三组 CHB患者治疗 96周过程中肾功能损害指标比较 |
5.三组CHB患者治疗96周过程血磷、血钙指标比较 |
三、分析与讨论 |
3.1 TDF抗病毒对 HBe Ag CHB患者 HBVDNA定量的影响 |
3.2 TDF治疗 HBe Ag CHD对患者 ALT应答的影响 |
3.3 TDF治疗 HBe Ag CHD患者对 HBe Ag血清学应答的影响 |
3.4TDF治疗 HBeAgCHB患者 HBV基因耐药情况 |
3.5TDF抗病毒用于 HBeAgCHB的安全性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HBV感染孕妇服用替诺福韦酯进行母婴阻断治疗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乙肝母婴阻断国内外进展 |
参考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及答辩委员组成 |
四、拉米夫定治疗HBe Ab/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D]. 黄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 胡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D]. 李茂仕.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疗效分析[D]. 孔祥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抗病毒干预对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分析[D]. 郑亮. 青岛大学, 2020(01)
- [6]慢性HBV携带孕妇母婴阻断分娩停药后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肖玉妹. 深圳大学, 2020(10)
- [7]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D]. 董冲.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回顾性研究[D]. 郝新.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9]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96周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尹乔乔.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10]HBV感染孕妇服用替诺福韦酯进行母婴阻断治疗中的疗效分析[D]. 唐燕.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