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电视台成立区县记者站(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1)在《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十四五"规划凸显鲜明特点近日,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十四五"河南省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有3个鲜明特点:一是紧贴四个体系建设发展主线。着力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依法治理为关键、以科技和信息化为依托、以高质量专业人才为保障,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档案治理新格局。二是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档案事业发展短板弱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瓶颈问题,提出要着眼国家战略实施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袁欣欣[2](2020)在《财务视角下S传媒集团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体企业兼有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以用户和技术为驱动要素的互联网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往往通过打造新媒体平台来巩固舆论阵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开拓,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企业刚在用户对传统媒体的深度认可中抢占一席之地,随着商业网站的泛媒体化倾向以及自媒体的不断创新,已经面临着沦落为传统媒体的困境。当前中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媒体融合战略要求,为新媒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契机。新媒体企业的融合发展探索,更深层次的是其背后的传统媒体,为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对不同方向、维度、路径进行的探索与尝试。而在媒体融合的探索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参与企业全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如何推动企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以保持与企业经营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S传媒集团是报业集团打造的新型主流媒体,近年来,报业集团旗下的纸质媒体面临着业绩全面下滑的发展困境,部分报纸停刊,S传媒集团在新媒体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访谈对S传媒集团在发展中面临的情景、战略选择、关键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出“深耕省内增强区域优势-并购报业集团内部平台-融合省内新闻媒体资源”的融合发展路径,识别出渠道平台和组织架构两个具有综合性、代表性的评价要素。然后从财务视角结合两个评价要素,搭建S传媒集团融合发展路径模型,分析财务管理对融合发展路径的推动作用,并采用杜邦分析体系通过财务指标的历史趋势分析和同行业的对比分析,识别引起变动或产生差距的原因,衡量其重要性,对融合路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在S传媒集团的纵向发展阶段,渠道平台从最开始纸媒的电子版,逐渐形成覆盖省内的新闻网站,组织架构从依托于报业集团的部门,发展到成立公司独立运营,财务核算标准化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在横向发展阶段,通过整合报业集团其他网站形成互联网矩阵,同时并购网站所属企业形成互联网集团,财务智能化有效推动了互联网集群对渠道平台重整;在融合发展阶段,S传媒集团将逐步整合省内外新闻资源,搭建融媒体大平台,财务管理的价值化导向有助于在组织变革中为组织的绩效考核提供正向引导。在利用杜邦模型对融合路径效果的实证检验中,从权益净利率的同行业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布局渠道平台构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确保S传媒企业在同行业下降时保持了增长趋势;通过对资产净利率的指标进一步分解,可以看出组织变革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起到提高运营效率的作用。文中最后提出了财务协同推动信息化建设、全面预算强化风险管控、绩效考核引导价值创造、财务专业化储备人力资源的具体措施,从而在企业发展探索中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保障。
王健楠[3](2020)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的对比研究 ——基于50个案例的QCA分析》文中提出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媒体行业在经过多年的顶层融合和基层媒体融合的自主探索后,正式迎来全国性的基层媒体融合部署。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从2018年一经提出,到两年后的2020年,第一阶段的“挂牌”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运营、如何更好的“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基层的社会治理功能被逐渐重视。在中宣部颁布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中,明确指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应发挥好基层媒体的媒体功能,还应积极拓展“新闻+”功能,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枢纽和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依托平台。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文化差异大,且媒体本身具有多重属性,使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选择成为一种多诱因的复杂社会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宣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的重点联系推动的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中的50个建设案例,引入了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重点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过对现有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启动时间、平台选择、主体参与、经济发展和网上政务服务5个条件变量,基层社会治理平台1个结果变量,按照集合理论和布尔逻辑,分别对因果变量编码和csQCA运算,进行单变量必要性分析和变量组合效应分析。研究得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的三条主要路径,分别是能融尽融型、平台自主型和向上嵌套型建设路径。首先,能融尽融型肯定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融合的成效,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建设路径,这条路径为县级融媒体中心从媒体平台向社会治理平台转型提供了足够的治理基因,并且指出能融尽融的下一阶段是机制和功能“双融合”。其次,平台自主型和向上嵌套型的路径都能够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功能。最后,通过对调研案例的实际分析,得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通过提供“本地化”的内容和服务,实现被互联网“去中心化”后的县域用户“再中心化”。本文从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回答了县级融媒体中心该如何建,以及如何拓展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基础社会治理功能,这些问题的探索虽然比较初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将QCA方法首次引入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中,分析出了三条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社会治理平台的发展路径,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意义。同时,论文也回应现实需要,指出了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基层社会智慧治理平台的方向,具有现实意义。
何胤强[4](2019)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对苍溪、江油、青川、剑阁的调研》文中提出新兴媒介技术与形态的演变,正在重构甚至颠覆整个信息社会的产业逻辑、认知渠道、消费场景和价值维度。媒介生态正从移动化向着智能化演进,在传媒行业的大变局中,传统媒体进行融合转型已经成为在信息市场中求生的主要路径。县级广电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系统的基层环节,长期积贫积弱,在媒体融合转型中动力不足。2018年,中央作出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重大部署,县级广电媒体终于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进程中,由于广电行业长期处于“东强西弱”的区域失衡状态,西部地区的融合改革进程稍显落后。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省,经济总量大,人口多,多民族聚居,舆论形势复杂,如何通过本轮改革把握机遇,传递四川声音,讲好四川故事,探索四川模式,顺利完成转型,是本研究关注的重心。本文梳理了县级广电4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广电媒体的发展现状,探索四川县级广电媒体的融合转型策略。通过对四个县区的实地调研与个案研究,结合媒介管理学、媒介营销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四川县级广电媒体有必要在体制上放权与赋权,激发内生性源动力;重构生产流程,建设移动化的平台型媒体;做好基层行政体系的配套改革,让市政工程与媒体协同发展;打破行业壁垒,加强渠道合作;革除线性传播思维,构建互联网产品意识;在技术上要促进云端互联与资源共享。本文还从竞争、市场、组织、内容、传播和技术七个层面展望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未来进路。
郑明鸿[5](2019)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市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文中提出2009年,樊亚平将职业认同理论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进行研究,拉开了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关于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的序幕。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是记者本人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将有可能使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发生改变。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为未来媒体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将着重探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对新闻记者职业认同产生了哪些影响,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在本研究中,笔者以职业认同理论为理论视角,以樊亚平提出的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的四个维度为研究维度,以重庆市新闻记者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结合内容分析和文献分析,对媒体融合大环境下调查对象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试图找到提升重庆市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忠诚度的有效途径,促进重庆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稳定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总结如下,1)专业对口和个人兴趣爱好是调查对象选择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的主要原因;2)调查对象的工作满意度一般,但表示满意的调查对象的占比要高于表示不满意的调查对象的占比,性别、供职媒体行政级别、供职媒体类型、婚恋关系等自变量与调查对象的职业认同相关;3)调查对象的职业忠诚度较低,近7成的调查对象都曾经有过或正有离职、跳槽或转行的意愿,工资收入低和不看好新闻记者行业的职业前景是主要原因;4)调查对象的工作压力来源主要是工资收入太低和实际工作与新闻理想差距太大;5)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选择以“新闻民工”来形容自己,约3成的调查对象则将新闻记者视为一份普通的工作;6)大多数调查对象将信息传达者、政策解读者和寻求事实真相的告知者看作当下记者的主要社会功能;7)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帮助公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当下记者的主要社会价值;8)在调查对象看来,确保事实准确和报道客观是最重要的职业素养;9)调查对象对职业前景整体持乐观态度,但超过7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新闻记者需要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以应对媒体融合带来的挑战。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决定着他们是否明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并从内心出发去珍视这些价值,坚守这些东西。根据研究发现,笔者从社会大众、新闻媒体和记者本身三个角度切入,结合媒体融合的大环境,针对调查对象的职业认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新闻媒体单位应该改善薪酬体系,将记者从业年限纳入计酬标准,并将计酬方式和公务员等行业的计酬方式彻底区分,并将业务培训常态化;其次,作为“受者”的社会大众应该给予作为“传者”的记者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最后,记者本身应该正视工作压力,增强自主学习。
张文波[6](2017)在《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如何将“书本中的环境法”全面转化为“行动中的环境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关键因素,上述转化过程主要涉及环境执法问题,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作为解决环境执法问题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主要涉及由哪些主体来行使环境行政执法权最有效果、最能保障“书本中的环境法”得到严格执行:一方面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环境行政执法效能的高低;另一方面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是否恰当、是否与其他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直接关系到环境行政执法权是否会被滥用。因此,可以说合理配置环境行政执法权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环境法治赤字的重要措施。从理论上讲,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这一命题包括四个层面的问题:社会权力语境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和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上述四个层面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并非各自独立、毫无联系的,而是一种层层递进、密切关联的关系,清晰地展示了环境行政执法权如何从一种人民让渡给政府的模糊权力逐步细化和明确为一种环保部门各内设机构可以直接行使的具体权力的过程。具体来说:在社会权力语境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因为环境领域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这就决定了环境问题的解决应当统筹兼顾政府(行政)的力量和社会(市场)的力量,不应有所偏废且应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而在我国现阶段过于注重解决环境领域“市场失灵”而忽视“政府失灵”问题的现状下,应当着重构建私权利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着重强化我国环境法中的私人实施制度,最终实现环境法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的结合与衔接;在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因我国现阶段以管辖区域作为配置的基本标准而造成了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职责同构”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坚持权责匹配原则,包括在配置标准上坚持管辖区域与环境影响并重、立法明确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在配置保障上坚持“重心下移”原则,最终达到与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之间“正三角形”环境监管任务模式相适应的“正三角形”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保障模式,实现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的权责统一;在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因我国现阶段以部门化原则作为配置的基本标准而造成了环境行政执法权分散、重叠及错位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坚持生态系统化管理原则,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大部制改革,同时明确行政协助原则以有效整合因职能分工而形成的碎片化的行政资源;在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因我国现阶段缺乏明确的配置标准而导致环保部门内部的决策权与执行权未完全分离且缺乏有效沟通反馈,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应当坚持分权制衡原则,实现环保部门内部的决策权与执行权适当分离,达到防止权力滥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当坚持沟通协调原则,实现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及时高效沟通,实现决策机构的决策更具有可行性、执行机构的执行更有效果。从实践层面来讲,应当将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问题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当予以解决的问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同时不应单独推进某一层面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改革,而应当统筹考虑四个层面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问题,依据配置合理的环境行政执法权来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合理构建各组监管力量的运行机制,保障其能够有效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最终形成运转高效、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在社会权力语境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将这一问题落脚于环境法的实施方式——公共实施和私人实施,包括完善环境法的公共实施制度、强化环境法的私人实施制度和实现环境法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的结合与衔接三个方面;在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将这一问题落脚于配置模式问题——建立环境保护领域垂直管理制度或上级政府环保部门设置区域或流域派出机构,现阶段我国可同时采取上述两种模式,即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模式,并由省级政府环保部门根据本区域内的实际情况设置区域或流域派出机构,以最大程度减少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的不当干预;在环境问题有一定缓和之后,可以仅采取设置区域或流域派出机构模式,仍由各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内的环保工作负责,并行使相应的环境行政执法权;在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将这一问题落脚于配置方案问题——推行环境保护大部制或继续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模式,现阶段我国应当逐步推进环境保护大部制改革,但由于这一过程的困难性与长期性,还应继续完善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模式,同时推进上述两个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国完成了环境保护大部制改革,由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单靠这一个部门也无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还需要其他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等的支持与配合,跨部门、跨行业、跨规格的环境管理协调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现阶段的重点在于确立明确且统一的配置标准,推进决策权与执行权适当分离但又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权独立且有效,具体来说包括在职能整合的基础上以“决策司局+执行司局”模式设置内设机构、构建综合协调中心以保证决策权与执行权适当分离但又有效沟通和构建专门监督部门以保证环保部门内部监督权独立且有效三个方面。从环境法治的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非法治化,四个层面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行政化、非对等性和不确定等特征,这导致环境行政执法权的配置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造成了环境行政执法配置及调整的随意性,甚至与现行法律规定相违背。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将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问题纳入到环境法治的范畴,按照环境法治原则的要求来制定《环境行政组织法》以实现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规范化和稳定性。就制定《环境行政组织法》的总体要求来说,需要做到以下五点:一是要同时规定四个层次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二是特别注重社会权力理论对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影响,三是在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应坚持权责匹配原则,四是在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应坚持生态系统化管理原则,五是在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应坚持分权制衡与沟通协调并重。就《环境行政组织法》的主要内容来说,需要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规定:一是环保部门的职能职责,包括重新梳理环保部门的职权职责,确保环境行政执法权不缺位、越位和错位、更加注重环境法的私人实施制度,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建立环境法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结合与衔接的保障制度三点;二是纵向权力层面,包括采取管辖区域与环境影响并重的标准来配置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合理配置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的事权、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环境行政执法保障体系、着重强化上级政府环保部门对下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监督制约、探索建立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垂直管理制度和完善上级政府环保部门设置区域或流域派出机构制度六点;三是横向权力层面,提出了远期方案——逐步推进环境保护大部制改革和近期方案——完善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模式;四是环保部门内部权力层面,包括在整合职能的基础上以“决策司局+执行司局”模式设置内设机构、构建综合协调中心以保证决策权与执行权适当分离但又有效沟通和构建专门监督部门以保证环保部门内部监督权运行独立且有效三点。
秦绍德,沈国麟[7](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1978-2000)》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至2000年是我国各地区新闻事业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各地新闻事业"井喷式"发展,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全面进步。市场经济的引入给各地新闻业注入强劲的动力。通过竞争,初步打破了几十年一贯制形成的行政区划分割,在全国若干城市形成了地区新闻中心和新闻业市场。市场竞争也导致了新闻集团的兼并和垄断。北京是全国新闻中心和舆论中心。科技进步,给新闻业插上飞翔的翅膀,新的传播技术的普及,新媒体的涌现,缩短了各地新闻事业的差距。
毛华[8](2013)在《电视媒体合作共赢的模式与要素》文中指出随着有线电视的发展,现在城市家庭平均可以接收的电视频道近40个,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多达六七十个,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可谓日趋白热化。竞争之下,为了节约投入、提高节目水准、扩大影响和相互交流,电视媒体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共赢效果明显。当前电视台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共赢效果1.地方电视台之间的合作:小成本投入地方台之间的合作,已有较长历史,也曾建立多个地
强月新,姜欣[9](2012)在《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文中提出2011年的中国媒体发展可以归纳概括为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十二个字。谋划开局,指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报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行业、出版业还是电影行业,在这一年都本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伟大目标,在本行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未来五年发展的高屋建瓴的规划与措施。深化改革,指2011年无论是从媒介经营还是政府规制这两方面,媒介变革正逐渐走向深化。无论是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广播电视媒体出台的一系列规制措施、互联网行业
曲姗姗[10](2013)在《电视民生新闻生产创新研究 ——以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坊》是上海地区的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个典型代表。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新闻传播学的新闻生产、管理学的组织创新等理论,对《新闻坊》节目新闻生产的组织架构、新闻生产流程、运行机制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新闻坊》在新闻生产的组织架构方面,经历了以网络报章选题为主的直线型自产自销模式的初创期、U型纵向整合模式的改革期、矩阵式纵横覆盖模式的成熟期以及矩阵式网络监督模式的的优化期。这种组织模式的优化和创新一直贯穿于《新闻坊》的发展中,并且达成了组织架构的创新、新闻源开发的创新、新闻采访资源的创新。通过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发现,《新闻坊》在策划方面,提前精心准备;在采访上注意前期沟通协调;在编辑上有成熟的编辑平台和编辑机制;在播报上体现了聊新闻的特点;在反馈方面,有一个专门的反馈板块;在内容上,聚焦社区和民生。《新闻坊》在运行机制上,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主要体现在远程电话会议、每月站长会议和每月《通联简报》;建立了采编协调机制,主要体现在选题策划协调机制、传受双向反馈机制和采编平等沟通机制;建立了服务奖励机制,包括自上而下的多层次服务机制和同稿同酬的水平化奖励机制。研究认为,《新闻坊》10年的报道中,目前存在题材重复,各区县采访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考核重数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节目还有优化的空间,建议《新闻坊》节目加强策划,加强培训,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考核机制。
二、上海电视台成立区县记者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电视台成立区县记者站(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河南:“十四五”规划凸显鲜明特点 |
天津:“十四五”规划凸显档案工作服务中心大局职能 |
湖南:“智慧档案”写入“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
福建:《福建省侨批档案保护与利用办法》出台 |
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
北京:“老党员讲党史”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结硕果 |
重庆:启动区县档案工作监督检查 |
甘肃:省档案馆志愿服务队助力疫情防控 |
江苏: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成为热门打卡地 |
广西:实现婚姻登记档案全区“一网通查” |
山东: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验收顺利完成 |
陕西:全省企业档案工作会召开 |
成都市奋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落地落实 |
(2)财务视角下S传媒集团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媒体融合文献 |
2.2 组织变革理论 |
2.3 财务管理理论 |
第3章 S传媒集团融合发展阶段分析 |
3.1 S传媒集团行业背景介绍 |
3.2 S传媒集团融合发展阶段 |
3.2.1 阶段一: 深耕省内增强区域优势 |
3.2.2 阶段二: 并购报业集团内部平台 |
3.2.3 阶段三: 融合省内新闻媒体资源 |
3.3 评价要素识别 |
第4章 财务视角下S传媒集团融合路径分析 |
4.1 财务视角下S传媒集团融合路径分析 |
4.1.1 纵向发展阶段: 核算标准化推动业务流程再造 |
4.1.2 横向发展阶段: 财务智能化推动渠道平台重整 |
4.1.3 融合发展阶段: 价值导向化推动内部组织重构 |
4.2 杜邦模型的实证检验分析 |
4.2.1 权益净利率分析: 渠道平台构建竞争优势 |
4.2.2 资产净利率分析: 组织变革提高运营效率 |
第5章 财务视角下S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
5.1 财务协同推动信息化建设 |
5.2 全面预算强化风险管控 |
5.3 绩效考核引导价值创造 |
5.4 财务专业化储备人力资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案例企业访谈提纲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的对比研究 ——基于50个案例的QC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媒体融合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
二、我国媒体融合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扩散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基层社会治理 |
二、媒体融合 |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问题 |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简介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一节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介绍 |
一、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介绍 |
二、QCA方法的运用逻辑 |
三、本研究的QCA适用性分析 |
第二节 研究样本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案例来源及选择依据 |
第三节 研究设计思路 |
一、分析思路 |
一、QCA操作步骤 |
第四节 研究变量选择 |
一、条件变量 |
二、结果变量 |
第五节 研究变量的编码设定 |
第三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案例基本特征 |
一、融合启动时间:早期探索与后期推进并重 |
二、平台选择模式:总体均衡下经济影响选择 |
三、主体参与结构:多元融合模式渐显 |
四、经济发展水平:东西部区域差距较大 |
五、网上政务服务:全国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较强 |
六、结果变量分布:基本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功能 |
第二节 真值表的构建与检验 |
一、真值表建构 |
二、矛盾组态检验与修正 |
三、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
第三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探讨 |
一、能融尽融型:多元融合实现多元服务 |
二、平台自主型:本地化定制服务 |
三、向上嵌套型:区域统一部署 |
第四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 |
第一节 能融尽融型发展路径:推动机制与功能“双融合” |
一、机制融合:明确融媒体中心社会治理职责 |
二、功能融合: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媒体型服务业” |
第二节 自主平台型发展路径:加强本地化提供特色服务 |
一、运营为王:用运营粘住用户,助力县域智慧治理 |
二、用户为核:发掘县域特色需求,整合本地化治理资源 |
第三节 向上嵌套型发展路径:通过平台竞合形成区域合力 |
一、平台竞合:给予县域媒体充分自主选择权力 |
二、多网联动:构建区域发展联盟共享发展红利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对苍溪、江油、青川、剑阁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县级融媒体中心 |
1.2.2 县级广电媒体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县级广电媒体 |
1.3.2 关于县级融媒体 |
1.3.3 综述小结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县级广电媒体的历史沿革与生存现状 |
2.1 县级广电媒体的历史沿革 |
2.1.1 前期铺垫时期(1978——1982 年) |
2.1.2 诞生发展时期(1983 年——1996 年) |
2.1.3 转型调整时期(1997 年——2013 年) |
2.1.4 融合创新时期(2014 至今) |
2.2 县级广电媒体的生存现状 |
2.2.1 基本特征 |
2.2.2 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县级广电媒体的历史发展新机遇:县级融媒体中心 |
3.1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概念 |
3.1.1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定义 |
3.1.2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县级广电媒体的关系 |
3.2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义 |
3.2.1 党和国家:文化供给侧改革渗透到基层环节 |
3.2.2 地方政府:加强基层舆论引导力,提升县域治理能力 |
3.2.3 基层媒体:革除积弊的历史机遇,融合改革有了政策引擎 |
3.3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全国总体进展 |
3.4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本模式 |
3.4.1 合作共建模式 |
3.4.2 独立扩散模式 |
3.4.3 平台共享模式 |
第四章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情况 |
4.1 四川省县域发展情况 |
4.1.1 四川省简述 |
4.1.2 四川省县域发展的重要性 |
4.1.3 四川省县域地区的划分 |
4.1.4 四川省县域发展的问题 |
4.1.5 四川省县域发展与县级广电媒体的关系 |
4.2 四川省媒体融合发展概况 |
4.2.1 全省总体情况 |
4.2.2 四川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总体进展 |
4.3 四川省县级融媒体改革现状——以苍溪、江油、青川、剑阁为例 |
4.3.1 苍溪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
4.3.2 江油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
4.3.3 青川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
4.3.4 剑阁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
第五章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在融合转型中的主要问题 |
5.1 行政力量主导:市场操作能力薄弱 |
5.2 体制机制固化:沉疴难破,经营效益决定制度效力 |
5.3 区域发展失衡:川西北民族县边缘化生存 |
5.4 媒体人才稀缺:新媒体人力资源配比不足 |
5.5 产品逻辑落后:重视技术架构,忽略用户体验 |
5.6 行政配套改革欠缺:融媒体平台功能难以实现 |
5.7 网络行业壁垒:封闭化竞争导致基层媒体利益损伤 |
5.8 建设格局分化:传媒集团抢滩圈地,多元云端体系初步形成 |
第六章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融合转型策略 |
6.1 转型概述 |
6.2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融合转型策略 |
6.2.1 体制策略:放权与赋权,激发内生性源动力 |
6.2.2 生产策略:重构生产流程,建设移动化的平台型媒体 |
6.2.3 行政策略:基层行政体系配套改革,市政工程与媒体协同发展.. |
6.2.4 行业策略:打破行业壁垒,加强渠道合作 |
6.2.5 产品策略:革除线性传播思维,构建互联网产品意识 |
6.2.6 技术策略:促进云端互联与资源共享 |
第七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未来进路 |
7.1 竞争层面:伞型竞争与长尾化生存 |
7.2 市场层面:选择性专业化布局,差异化营销 |
7.3 组织层面:打破科层制,建立泛合伙人生态 |
7.4 内容层面:挖掘在地化IP资源,从PGC到 UGC |
7.5 传播层面:打通节点与关系链 |
7.6 技术层面:应用5G网络,嵌套智慧城市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市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 |
(二)研究创新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和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一、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设计 |
(一)重庆媒体概况简介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
(三)问卷调查基本数据统计 |
(四)访谈对象基本信息统计 |
二、重庆市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
(一)从业缘起与动机:专业对口和兴趣爱好为主 |
(二)职业情感与忠诚度:在坚守与离开之间游离 |
(三)自我身份认同:新闻民工逐渐取代无冕之王 |
(四)新闻或新闻职业认知:功能、价值、行为、素养和前景认知 |
三、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的反思 |
(一)处于游离状态的职业认同 |
(二)反思:提高新闻记者职业认同需三方合力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环境行政执法权概述 |
一、公共权力体系中的行政执法权 |
二、环境行政执法权的概念及特征 |
三、环境行政执法权的具体形式 |
第二节 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范畴 |
一、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律意义 |
二、社会权力语境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三、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四、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五、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第三节 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价值标准 |
一、环境民主 |
二、环境法治 |
三、环境正义 |
四、环境效率 |
第二章 社会权力语境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分野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一、政府与社会的分野 |
二、政府与社会分野对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影响 |
三、行政主体多元化趋势对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影响 |
第二节 我国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演变 |
一、1949年—1973年:环境行政执法权缺失期 |
二、1973年—2014年:环境行政执法权不断强化期 |
三、2014年至今:环境行政执法权调整期 |
四、我国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演变的特点 |
第三节 我国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现状 |
一、政府干预环境领域的必要性: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 |
二、政府干预环境领域的不足:环境领域的“政府失灵” |
三、行政主体多元化趋势背景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第四节 我国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律完善 |
一、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原则 |
二、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完善措施 |
第三章 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第一节 政府间纵向行政权力配置的必要性及域外考察 |
一、政府间纵向行政权力配置的必要性 |
二、政府间纵向行政权力配置的制度形态 |
三、西方国家政府间纵向行政权力配置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现状 |
一、我国宪法、组织法关于政府间纵向的行政权力配置规定 |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关于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规定 |
三、我国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特点 |
第三节 我国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问题 |
一、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职责同构” |
二、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调整的行政化 |
三、上级政府环保部门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制约不足,政令不畅通 |
四、我国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无法有效解决部分特殊环境问题 |
第四节 我国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律完善 |
一、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原则 |
二、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完善措施 |
第四章 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第一节 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必要性及与外考察 |
一、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必要性 |
二、西方国家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现状 |
三、我国政府间横向的行政执法权配置现状 |
第二节 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现状 |
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关于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规定 |
二、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实践研究 |
三、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特点 |
第三节 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问题 |
一、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非法治化 |
二、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分散、重叠及错位 |
三、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模式效果不佳 |
四、环境行政强制权逐步强化但实践应用较少 |
五、环境行政执法权的司法保障逐步强化但作用未发挥 |
第四节 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律完善 |
一、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原则 |
二、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完善措施 |
第五章 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第一节 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基础理论 |
一、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
二、行政三分制改革与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三、大部制改革与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
第二节 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现状 |
一、我国环保部门内设机构设置及职责的总体情况 |
二、我国各级环保部门内设机构设置及职责的具体情况 |
三、我国环保部门内设机构设置及职责的特点 |
第三节 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问题 |
一、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非法治化 |
二、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标准不明确 |
三、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模式不科学 |
四、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的沟通协调不足 |
五、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的监督制约不足 |
第四节 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律完善 |
一、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原则 |
二、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完善措施 |
第六章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治化之路——制定《环境行政组织法》 |
第一节 制定《环境行政组织法》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制定《环境行政组织法》的总体要求 |
第三节 《环境行政组织法》的主要内容构想 |
一、环保部门的职能职责方面 |
二、纵向权力层面 |
三、横向权力层面 |
四、环保部门内部权力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1978-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地新闻事业“井喷式”发展 |
二、地区新闻中心和新闻业市场的形成 |
三、北京——全国新闻中心和舆论中心 |
四、新技术的迅速普及,缩小了地区差距 |
(8)电视媒体合作共赢的模式与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当前电视台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共赢效果 |
1.地方电视台之间的合作:小成本投入 |
2.与上级媒体的合作:高品质回报 |
3.联制联播开创与县市媒体合作新模式 |
合作中的磨合要素 |
1.强化合作模式的操控性 |
2.适应合作模式的松散性 |
3.建立合作模式的制约方式 |
4.放大合作的共赢效益 |
合作是趋势共赢是目标 |
(10)电视民生新闻生产创新研究 ——以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访谈法 |
1.4.3 文本分析法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民生的概念和历史 |
2.1.1 民生的概念 |
2.1.2 民生的历史 |
2.2 电视民生新闻概念和历史 |
2.2.1 电视民生新闻概念 |
2.2.2 电视民生新闻历史 |
2.2.3 关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 |
2.3 电视民生新闻生产的研究 |
2.3.1 关于新闻生产 |
2.3.2 关于电视民生新闻生产研究 |
2.4 新闻生产模式创新研究 |
2.4.1 关于新闻生产组织模式研究 |
2.4.2 关于新闻生产流程研究 |
2.4.3 关于新闻生产运行机制研究 |
第三章 电视民生新闻组织模式演变 |
3.1 初创期:电视民生新闻自产自销模式 |
3.1.1 过程和特点 |
3.1.2 小结 |
3.2 改革期:电视民生新闻纵向整合模式 |
3.2.1 过程和特点 |
3.2.2 小结 |
3.3 成熟期:电视民生新闻纵横覆盖模式 |
3.3.1 过程和特点 |
3.3.2 小结 |
3.4 优化期:电视民生新闻网络监督模式 |
3.4.1 过程和特点 |
3.4.2 小结 |
3.5 小结 |
3.5.1 组织架构的创新 |
3.5.2 新闻源开发的创新 |
3.5.3 新闻采访资源的创新 |
第四章 电视民生新闻流程再造 |
4.1 电视民生新闻策划流程 |
4.2 电视民生新闻采访流程 |
4.3 电视民生新闻编辑流程 |
4.4 电视民生新闻播出流程 |
4.5 电视民生新闻反馈流程 |
4.6 个案分析:《新闻坊》的新闻生产 |
4.6.1 《新闻坊》的选题特色:聚焦民生 |
4.6.2 《新闻坊》的编辑理念:错位竞争 |
4.6.3 《新闻坊》的主持特色:说新闻、聊新闻 |
第五章 电视民生新闻的机制创新 |
5.1 信息沟通机制 |
5.1.1 每天电话会议 |
5.1.2 每月站长会议 |
5.1.3 每月《通联简报》 |
5.2 采编协调机制 |
5.2.1 选题策划协调机制 |
5.2.2 传受双向反馈机制 |
5.2.3 采编平等沟通机制 |
5.3 服务奖励机制 |
5.3.1 自上而下的多层次服务机制 |
5.3.2 同稿同酬的水平化奖励机制 |
第六章 不足与对策 |
6.1 不足 |
6.1.1 题材同质化出现 |
6.1.2 区县记者水平不齐 |
6.1.3 考核机制重量轻质 |
6.2 对策 |
6.2.1 重视节目策划 |
6.2.2 加强对记者和编辑培训 |
6.2.3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
6.2.4 适当调整考核机制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上海电视台成立区县记者站(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 2021(11)
- [2]财务视角下S传媒集团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D]. 袁欣欣. 山东大学, 2020(05)
- [3]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的对比研究 ——基于50个案例的QCA分析[D]. 王健楠.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对苍溪、江油、青川、剑阁的调研[D]. 何胤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市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研究[D]. 郑明鸿.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研究[D]. 张文波. 西南政法大学, 2017(08)
- [7]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1978-2000)[J]. 秦绍德,沈国麟. 新闻大学, 2017(01)
- [8]电视媒体合作共赢的模式与要素[J]. 毛华. 新闻实践, 2013(10)
- [9]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 强月新,姜欣.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2(00)
- [10]电视民生新闻生产创新研究 ——以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为例[D]. 曲姗姗.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