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审慎实施并购重组(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铃[1](2021)在《商业银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接管法律制度是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风险进行处置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问题银行危机处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商业银行发生法定情形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组建接管组织,接管问题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并采取某些必要措施进行管理和处置,以恢复银行的经营活力,在采取各种挽救措施后仍无法恢复银行活力的则进行关闭撤销或破产。我国现行法律上有关银行接管的规定主要是《商业银行法》第64-68条,其存在诸多不足,譬如表述比较原则,对接管启动、接管组织、接管措施、存款保险基金的适用等事项尚未作出明确安排。首先,在接管启动方面,现行规定条件过于概括、设置过于简单,启动接管的主体、程序和救济不健全。第三章论述了明确商业银行接管启动的条件、程序和救济,总结并提出如下观点:一是借鉴域外经验,通过列举和概括并举的方式加以明确,同时适当添加相应的要素,例如违法违规的“人”的事由、资本充足率的“财”的标准,增强接管条件的客观性和可控性;二是明确接管的决定主体,考虑存款保险机构的作用,增加可建议和可申请的规定;三是规范接管的公告程序,并完善对接管决定的救济途径。其次,在接管组织方面,现行规定对商业银行接管组织的范围、关系定位、权利责任都尚待明确,第四章详细论述并提出观点:一是明确接管商业银行的实施主体;二是在关系上明确监管机构和接管组织、接管组织与被接管银行的关系;三是对接管组织的权责予以明确,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经营管理、人员任免、融资、促成并购、转让业务资产、参与诉讼等,义务包括审慎经营、忠实勤勉、公布报告等,责任包括改正、更换、罚款和赔偿等。最后,在接管措施方面,现行规定付之阙如。第五章论述了提出建立过渡银行、收购与承接、促成并购与重组等手段和措施,分析了这些手段和措施的法律涵义,阐述了存款保险机构和存款保险基金在接管制度中的作用,论述了作为接管组织和清算组织的合理性以及相关资金的使用方式。总之,鉴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接管法律制度并不完备,本文通过研究,整合梳理相关论点论据,并对包商银行接管案例进行追踪和分析,以此丰富相关观点和结论,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接管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李蔓[2](2021)在《跨界并购视角下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亚夏并购中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能快速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改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的交易方式——并购重组,由于拥有对企业资金、规模和资源整合的优势,自从在资本市场中出现,就一直是活跃的主角,然而随着“康华农业借壳案”、“九好借壳鞍重”等忽悠式并购重组案例的出现,使得企业并购,特别是跨界并购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为了能更好的识别和防范风险,通常会聘用注册会计师对被并购方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信等材料进行评估,给予并购方企业合理的建议。然而,并购审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比一般财务报表审计高,特别是跨界并购审计,由于并购双方行业环境、盈利模式和经营理念的差别,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对跨界并购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会承受更高的风险,如何防范成为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为跨界并购审计风险,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整合国内外学者有关于一般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传统并购审计风险、跨界并购审计风险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信息不对称、现代导向审计等理论,并就跨界并购审计风险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为下文的跨界并购审计风险识别和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接着根据现代导向审计理论,结合跨界并购交易的特点,构建跨界并购审计风险模型,同时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出跨界并购各个阶段审计的风险点,将跨界并购重大错报风险的分析融入并购筹备、并购实施和并购整合阶段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研究中,在此基础上,对跨界并购审计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然后结合亚夏汽车跨界并购中公教育的实例,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办法,对其跨界并购审计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本文的最后就并购筹备、实施和整合阶段重大错报风险和并购检查风险提出风险防范建议,如注册会计需要充分了解跨界并购环境,重视对交易双方实力的评估,关注交易中商誉和业绩承诺问题,提高业务能力等。我国并购审计风险理论目前还在发展阶段,特别是跨界并购审计风险理论还在起步阶段,因此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完备,许多问题和责任尚未明确。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为跨界并购审计风险,同时考虑到注册会计师在并购交易中的审计责任,引用现代导向审计风险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跨界并购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的风险点,可以进一步深化并购审计风险理论,给注册会计师的跨界并购审计实务给予指导,同时通过对跨界并购案例的介绍,可以给进行类似并购交易活动的企业提供借鉴。
金少余[3](2021)在《业绩承诺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重组是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并购交易中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是并购选择风险、溢价风险以及整合风险的主要来源,导致并购交易结果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并购风险对上市公司实现并购绩效至关重要。随着业绩承诺在并购重组交易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从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并购风险角度探讨业绩承诺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关联交易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阐述了业绩承诺与并购绩效关系的相关理论。其次,剖析业绩承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作用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关联交易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另外,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4-2018年间发起的并购重组事件为基础,运用普通OLS回归、倾向得分匹配(PSM)、Heckman两阶段方法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表明,业绩承诺与并购绩效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业绩承诺对并购绩效存在促进效应,表明业绩承诺具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并购风险,对并购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业绩承诺的交互项系数显着为正,即业绩承诺对并购绩效的促进效应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高的上市公司表现更加明显,表明业绩承诺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产生的并购风险;此外分组检验结果表明,业绩承诺对并购绩效的促进作用在关联交易中被削弱,两者间关系并不显着,表明业绩承诺所发挥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作用被关联交易所具备的信息优势部分替代。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业绩承诺能够在并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减少并购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并购风险。因此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增加公司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资本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强对业绩承诺的监督管理,防止业绩承诺流于形式,从而充分发挥业绩承诺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可参考是否签订业绩承诺缩小目标企业的筛选范围,做出更加高效和精准的并购决策,同时减少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决策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并购风险。
胡宏雁[4](2020)在《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到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投资规则和格局变化使得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获取与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的状态,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日益增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价值评估与转移等环节的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认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和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审查等方面问题。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对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考量,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外资为获取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并购提供有益指导。厘清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基本原理与主要法律问题,是文章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前提。其一,在界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的基础上,总结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独有特点。其二,通过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不完全专属性与激励性阐述,分析知识产权纳入投资的经济特殊性。由知识产权资本的评价可能性、转让可能性分析知识产权资本的适格要件。其三,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和知识产权对并购投资实践影响的实证分析,探究知识产权获取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其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文章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在既有文献基础上,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各阶段相伴而生的相关的法律问题归结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考量、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及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既有平等主体也有国家层面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过程并不是仅仅考量知识产权“是什么”,更应该考虑在其司法管辖权内知识产权潜在的权利扩展,即“可以做什么”。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从而减少潜在并购风险,并为确定合适的并购价格奠定基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中各方主体不尽责将导致合同、公司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层面的责任问题,涉及到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违反重大事项告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律师等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中的违约和侵权等方面责任,分清各方责任保证知识产权调查的尽职、审慎地进行。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评估性,评估是了解目标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手段,科学的估值能为并购出价提供决策依据。知识产权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估方法选择的独特性,其价值受到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法律因素影响。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交易定价、税收设计、融资及法律诉讼等诸多领域现实需求,探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其次,剖析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结合知识产权资产具体情况,探究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结合并购具体情形,探究影响不同知识产权类型价值评估的法律因素考量。同时,注意考察跨国并购中的价值评估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参考性。评估对象限于此次并购中目标方的知识产权,评估针对本次跨国并购而进行,评估具有参考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将知识产权评估值等同于成交价。反垄断审查与规制已成为重大跨国并购能否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交叉具有历史与现实性,识别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垄断行为,基于相对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利益问题,探究如何对专利、着作权、商标滥用进行反垄断规制和救济是关键因素。此外,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还事关企业存亡和国家安全问题。具体而言,以获取专利为目标的并购可能引发的科技安全问题,基于着作权的并购可能引发文化安全问题,与商标品牌密切相关的并购可能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知识产权转移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需要平衡并购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并购投资目的与东道国利用外资并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加强国家安全审查,以期在相对利益平衡中促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良性发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不仅事关企业知识产权获取,更是事关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与法律活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完成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并购投资方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投资方式选择,其中获取知识产权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反垄断、国家安全审查之名大行投资保护之道,使得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运行艰难。同时,“引进来”过程中,来华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利用并购中形成的市场优势破坏有序的市场竞争,利用并购获取中国企业稀缺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引发国内知识产权层面安全问题,需要中国构建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的防火墙。中国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在完善规则中提高“引进来”水平,积极参与新一轮投资规则重构,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
郝健[5](2020)在《盈余管理视角下的商誉问题研究 ——以天神娱乐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规模的不断扩大,商誉账面金额随之急剧增加,会计准则弹性给企业管理层提供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关制度的不尽完善给企业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少数企业集中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直接导致巨额亏损,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给资本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关于商誉的研究一直活跃于理论界与实务界,仍有很大研究与讨论的空间。文章在梳理商誉及其减值、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等相关理论基础上,选取2018年因计提40.6亿元巨额商誉减值导致巨额亏损的大连天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354,以下简称“天神娱乐”)这一典型案例,主要从盈余管理动机、案例公司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方面,分析高额商誉初始确认和后续减值中存在的不合理性,探讨在现行减值测试法下,部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弹性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旨在以小见大,分析当下企业合并商誉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商誉及其减值、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等相关理论,为撰写论文提供了理论基础。之后用案例分析法,着眼于盈余管理动机层面,对案例公司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阶段,企业都有动机和准则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在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阶段,高估值是巨额商誉减值形成的原因;在后续计量阶段,因为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于减值测试的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等多处要求不够严格,对企业的监管以及违规行为的关注和处罚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减值测试被部分企业用作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整体来说,在商誉后续计量中引入系统摊销法,采用系统摊销与减值测试并行方法能够有效倒逼企业更加合理、审慎对待并购,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盈余管理动机。针对上述结论,本文建议应当首先完善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细化企业相关信息的披露规则,同时加强监管,从商誉的初始确认、中间披露及后续计量全方位地加以规范;其次,进一步探索以系统摊销法与减值测试法并行的方式对合并商誉进行后续计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以针对不同行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具体细则;最后从企业自身层面出发,建议企业在并购之前审慎地选择和评估并购标的,并且在合并完成后应积极推动企业整合,真正发挥出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
龙承成[6](2020)在《业绩承诺对审计失败的影响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文中提出为保障并购重组能够公平、合理、有效的进行,2008年证监会将业绩承诺机制加入发布的《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业绩承诺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不可或缺的环节。经历2016年并购重组市场寒冬,2018年,证监会对并购重组政策进一步放松,制度优化进程的加快、市场流动性的增强、经济整体行情好转,推动了并购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因此,2019年并购市场在政策和市场的支持下加速回暖。但同时,其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小觑。近期,业绩承诺违约的新闻屡见不鲜,因业绩承诺财务造假造成审计失败的情况越来越多,注册会计师面临较高的业绩承诺舞弊审计风险。业绩承诺补偿机制虽然在中国产生、发展的时间不长,但目前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项特色,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在总结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基于业绩承诺影响下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影响、优化现行监管环境和制度、促进业绩承诺发挥积极效用并尽可能控制其审计失败风险,对完善我国审计监管和审计行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佳电股份审计失败案例是业绩承诺造假引发审计失败的典型性案例之一,本文通过对该案例研究,将业绩承诺与审计失败的概念相结合,探究两者联系。在对业绩承诺、审计失败及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梳理和案件过程详细回顾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佳电股份业绩承诺财务造假动因与手段及引发审计失败的影响,并从业绩承诺对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及外部监管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疏忽和问题,即执业道德的缺失和职业水平的不足;以及内外部监管存在的缺陷,即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失效、外部监管力度不足。据此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角度和外部监管环境角度提出基于业绩承诺影响下的审计失败规避建议。会计师事务所应审慎评估业务承接、根据风险因素原则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对审计工作流程的全面监控、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管理;注册会计师应注重提高自身职业化水平并对涉及业绩承诺的事项予以重点关注;外部监管环境方面,要优化我国业绩承诺制度环境、加强监管效率与法律完善、坚决加大舞弊成本和惩罚力度。以此,为日后注册会计师对涉及业绩补偿承诺事项的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所需关注的敏感风险点和监管部门进行业绩承诺及其审计风险监管提供借鉴。
金川[7](2020)在《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历史上曾出现的五次并购浪潮,银行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为产业并购创造了条件,自身并购活动也在蓬勃发展,推动全球银行业不断壮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各国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金融管制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创新,银行间的资本逐步集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并购数量与并购规模屡创新高。目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发展尚显稚嫩,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并购的规模、数量、复杂程度等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跨国并购的全过程面临的风险无论从复杂性、多样性,还是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远甚于国内并购。因此,作为中资银行,在跨国并购中如何有效地评估、预警各种风险,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并购质效,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有文献对银行并购,以及与并购相关的风险方面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大量研究的重点比较集中于银行并购动因、绩效水平、风险识别和量化、风险防控等方面,而且许多传统的理论研究更偏重于考察东道国的主权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无法覆盖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全面风险因素。新形势下中资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形势,随着国际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业的深刻调整,许多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回应。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以及知名风险评估机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特色因素——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在内的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指标体系,进一步拓展了跨国并购风险理论的内涵。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动态赋值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增加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解释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量化跨国并购风险,并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结合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跨国并购风险的动态预警,较大程度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误差和局限性。研究的主要发现:(1)中外银行业在跨国并购的动机、战略、主体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在政策支持和实践发展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离不开内外部动因的驱动。(2)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对跨国并购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是构成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重要因素。五个子风险对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双边关系、行业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双边关系风险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而风险较低的国家则主要以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发达经济体为主,但是行业风险的评估结果则相反,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的整体风险要小于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综合风险从大到小依次是南美洲、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4)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维度来看,以高收入国家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风险较低,新兴经济体的风险较高,跨国并购的综合风险与国家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5)从2017年的预警结果来看,政治格局变化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因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与东道国双边关系、全球银行业的行业风险及竞争格局的改变等因素都对中资银行实施跨国并购产生了较大影响。
陆海天[8](2020)在《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法治构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智超[9](2020)在《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资本市场会使得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甚至导致危机。因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全球一体化浪潮来临,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显得尤为重要。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与重要的资金来源,如何进一步的开放与完善,使其成为一个成熟发达的市场,对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样不仅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进一步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还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思考。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显得异常重要。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并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进一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不仅有助于稳固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为居民的消费升级保驾护航,助推以内需为引擎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还有助于中长期资金的进入,从而缓解国内期限错配的情况,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国内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认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时还有助于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元的依赖,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进而降低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让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更加匹配。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长期助力。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引入大量专业的、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引导资本市场由短期投机转向以价值为导向的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的形成;从而助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成熟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文在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能够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陶虹[10](2020)在《天神娱乐的商誉减值行为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高溢价并购成为普遍现象,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商誉总额急剧上升,已经超过了万亿元。商誉背后积聚的潜在减值风险成为上市公司随时都有可能引爆的业绩地雷。近年来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案例频频出现,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表现及股价波动,加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防范商誉减值风险对当前资本市场来讲尤为关键。现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限制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机会主义动机,提高了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内部控制作为改善企业内部重要的治理工具,具有提高企业信息质量、提升经营效率和强化风险管控的功能,可以有效防范商誉减值风险。现有文献较少考虑到公司商誉减值行为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少考虑到内部控制对商誉减值的作用还可能涉及并购的整个过程。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视角对天神娱乐商誉减值行为进行研究。首先对商誉减值以及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掌握内部控制对商誉减值的影响途径,为案例分析奠定基础。其次,整理分析了案例公司并购商誉形成及其减值情况、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再次,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出发研究天神娱乐商誉减值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公司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理念和经营风格存在问题、盲目选择并购目标、并购估值存在高估、忽略授权控制、后续计量被利用、商誉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以及监控功能缺失这些方面。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来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防止巨额并购商誉的产生,降低商誉减值风险。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上市公司防范商誉减值风险以及促进并购重组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积极审慎实施并购重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审慎实施并购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银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与综述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商业银行接管制度的理论、实践与问题 |
2.1 商业银行接管制度的理论分析 |
2.1.1 商业银行接管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
2.1.2 商业银行接管制度与相关处置制度的关系 |
2.2 我国商业银行接管制度的主要立法与实践 |
2.2.1 我国商业银行接管制度的主要立法 |
2.2.2 我国商业银行接管制度的主要实践 |
2.3 我国商业银行接管制度的主要问题 |
2.3.1 接管启动制度不完善 |
2.3.2 接管组织规定不明晰 |
2.3.3 接管措施规定不完备 |
第三章 商业银行接管启动的条件、程序与救济 |
3.1 完善商业银行接管启动的条件 |
3.1.1 接管条件的他山之石 |
3.1.2 相关经济学理论支持 |
3.1.3 商业银行接管条件须明确的要素 |
3.2 完善接管商业银行的相关程序 |
3.2.1 明确接管的决定主体 |
3.2.2 明确接管的公告程序 |
3.3 完善商业银行接管决定的救济 |
3.3.1 接管决定主体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
3.3.2 接管决定的救济与审查 |
第四章 商业银行接管组织的类型、定位与权责 |
4.1 商业银行接管组织的类型 |
4.1.1 担任商业银行接管组织的类型 |
4.1.2 我国商业银行接管组织担任主体的完善建议 |
4.2 商业银行接管组织的定位 |
4.2.1 商业银行接管组织与监管机构的关系 |
4.2.2 商业银行接管组织与被接管银行的关系 |
4.3 商业银行接管组织的权责 |
4.3.1 接管组织的权利范围 |
4.3.2 接管组织的责任体系 |
第五章 商业银行接管措施的明确、细化与丰富 |
5.1 明确并细化商业银行接管措施 |
5.1.1 收购与承接 |
5.1.2 促成并购与重组 |
5.1.3 建立过渡银行 |
5.2 健全和丰富商业银行接管措施 |
5.2.1 商业银行接管中存保机构的作用 |
5.2.2 商业银行接管中相关资金的使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跨界并购视角下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亚夏并购中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1.2.1 一般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相关研究 |
1.2.2 传统并购审计风险相关研究 |
1.2.3 跨界并购审计风险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跨界并购 |
2.1.2 并购审计 |
2.1.3 审计风险 |
2.1.4 跨界并购审计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2.3 跨界并购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分析 |
2.3.1 审计目标的特殊性 |
2.3.2 审计关系的特殊性 |
2.3.3 审计报告要求的特殊性 |
3 跨界并购审计风险识别及分析 |
3.1 并购筹备阶段重大错报风险识别 |
3.1.1 跨界并购环境评估 |
3.1.2 并购双方实力评估 |
3.2 并购实施阶段重大错报风险识别 |
3.2.1 企业价值评估 |
3.2.2 会计处理方法 |
3.2.3 商誉确认风险 |
3.3 并购整合阶段重大错报风险识别 |
3.3.1 人事整合风险 |
3.3.2 经营整合风险 |
3.3.3 财务整合风险 |
3.3.4 业绩承诺风险 |
3.4 并购检查风险识别 |
3.4.1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风险 |
3.4.2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
3.4.3 审计程序固有局限 |
4 亚夏并购中公案例中的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分析 |
4.1 亚夏并购中公的背景介绍 |
4.1.1 亚夏汽车公司概况 |
4.1.2 中公教育公司概况 |
4.1.3 亚夏并购中公过程 |
4.2 亚夏并购中公审计风险识别 |
4.2.1 并购筹备阶段重大错报风险 |
4.2.2 并购实施阶段重大错报风险 |
4.2.3 并购整合阶段重大错报风险 |
4.2.4 并购检查风险 |
4.3 亚夏并购中公审计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
4.3.1 确定评价因素集 |
4.3.2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
4.3.3 因素权重 |
4.3.4 因素综合评价 |
4.3.5 评价结果数值化 |
4.4 案例小结 |
5 跨界并购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
5.1 并购筹备阶段重大错报风险防范对策 |
5.1.1 充分了解和评估并购环境 |
5.1.2 充分了解和评估并购目的 |
5.1.3 审慎评估并购双方实力 |
5.2 并购实施阶段重大错报风险防范对策 |
5.2.1 充分做好资产评估工作 |
5.2.2 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 |
5.2.3 充分提示会计处理方法选用风险 |
5.2.4 商誉确认风险应对 |
5.3 并购整合阶段重大错报风险防范对策 |
5.3.1 关注人事、经营和财务资源整合风险 |
5.3.2 业绩承诺风险应对 |
5.3.3 关注合并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
5.4 并购检查风险防范对策 |
5.4.1 建立专业跨界并购审计团队,完善质量控制系统 |
5.4.2 提高跨界并购审计业务能力,强调职业道德要求 |
5.4.3 运用审计信息化技术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业绩承诺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基本概念界定 |
2.1.2 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业绩承诺 |
2.2.2 并购绩效 |
2.2.3 业绩承诺与并购绩效 |
2.2.4 管理者过度自信 |
2.2.5 关联交易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1 业绩承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
3.2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调节作用 |
3.3 关联交易的调节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 |
4.2 变量说明及指标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定 |
4.3.1 普通OLS回归模型 |
4.3.2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PSM) |
4.4 内生性问题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检验结果与分析 |
5.3.1 业绩承诺对并购绩效影响的主效应实证分析 |
5.3.2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调节效应实证分析 |
5.3.3 关联交易的调节效应实证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更换PSM匹配方法 |
5.4.2 内生性控制(Heckman两阶段模型) |
5.4.3 替换被解释变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要 |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界定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特点总结 |
第二节 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理论基础 |
一、作为“投资”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 |
二、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依据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 |
一、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 |
二、基于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实证考量 |
第四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主要环节的法律问题 |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
三、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
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 |
第二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独特性 |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内涵界定 |
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特征 |
第二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解决的法律问题 |
一、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 |
二、识别目标方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 |
三、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 |
四、识别目标方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 |
五、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 |
第三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法律责任认定分析 |
一、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责任 |
二、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 |
三、管理层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 |
四、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违约或侵权责任 |
第三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
第一节 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界定 |
一、知识产权价值来源分析 |
二、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特点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需求 |
一、价值评估的战略需求 |
二、价值评估的交易需求 |
三、价值评估的税收需求 |
四、价值评估的融资需求 |
五、价值评估的诉讼需求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 |
一、市场评估方法 |
二、成本评估方法 |
三、收益评估方法 |
四、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四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依据 |
一、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二、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三、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四、商业秘密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垄断行为辨析 |
一、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界定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一般垄断行为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理论基础 |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关系之辩 |
二、禁止权利滥用理论 |
三、相对利益平衡理论 |
第三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实践分析 |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内实践评析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际实践评析 |
第五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层面的国家安全界定 |
一、基于专利权的科技安全 |
二、基于着作权的文化安全 |
三、基于商标权的产业安全 |
第二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实践的思考 |
一、美国为代表的并购中新兴技术国家安全审查 |
二、加拿大为代表的并购中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审查 |
三、中国为代表的并购中品牌依存度产业安全审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盈余管理视角下的商誉问题研究 ——以天神娱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商誉减值相关研究 |
1.4.2 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 |
1.4.3 文献述评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商誉相关理论 |
2.1.1 商誉的本质 |
2.1.2 商誉的分类 |
2.1.3 商誉的后续计量方式 |
2.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2.2.1 盈余管理的内涵 |
2.2.2 盈余管理的动机 |
2.2.3 盈余管理的方式 |
第3章 我国商誉现状及天神娱乐简介 |
3.1 中国上市公司商誉及其减值现状 |
3.1.1 商誉账面价值情况分析 |
3.1.2 商誉减值损失情况分析 |
3.2 天神娱乐及其系列并购简介 |
3.2.1 天神娱乐公司简况 |
3.2.2 天神娱乐系列并购回顾 |
第4章 天神娱乐商誉问题分析 |
4.1 高额商誉初始确认的不合理性及动因分析 |
4.1.1 高额商誉初始确认的不合理性分析 |
4.1.2 高额商誉初始确认的动因分析 |
4.2 商誉减值的不合理性及动因分析 |
4.2.1 商誉减值的不合理性 |
4.2.2 商誉减值的动因分析 |
4.3 系统摊销和减值测试并行法的模拟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2.1 会计准则层面 |
5.2.2 并购主体自身层面 |
5.2.3 监管治理层面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业绩承诺对审计失败的影响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业绩承诺研究 |
1.2.2 有关审计失败研究 |
1.2.3 有关防范审计失败研究 |
1.2.4 现有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业绩承诺 |
2.1.2 审计失败 |
2.2 理论基础概述 |
2.2.1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2.2.2 实物期权理论 |
2.2.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3 佳电股份审计失败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介绍 |
3.1.1 佳电股份简介 |
3.1.2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2 业绩承诺基本情况 |
3.2.1 重组交易概况 |
3.2.2 业绩承诺履行情况 |
3.2.3 业绩承诺未实现原因 |
3.3 审计失败案件基本情况及影响 |
3.3.1 案件过程回顾 |
3.3.2 案件处罚情况 |
3.3.3 审计失败的影响 |
3.4 佳电股份财务舞弊手段 |
4 佳电股份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
4.1 佳电股份舞弊风险因子分析 |
4.1.1 道德品质 |
4.1.2 舞弊动机 |
4.1.3 舞弊机会 |
4.1.4 被发现可能性 |
4.1.5 受罚性质与程度 |
4.2 业绩承诺对审计失败的影响分析 |
4.2.1 业绩承诺下审计风险形成 |
4.2.2 业绩承诺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
4.2.3 业绩承诺对检查风险的影响 |
4.2.4 业绩承诺外部监管环境对审计失败的影响 |
5 基于业绩承诺影响下审计失败规避建议 |
5.1 会计师事务所角度 |
5.1.1 审慎评估业务承接 |
5.1.2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
5.1.3 加强监控审计业务 |
5.1.4 严格管理审计人员 |
5.2 注册会计师角度 |
5.2.1 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化水平 |
5.2.2 重点关注涉及业绩承诺事项 |
5.3 外部监管环境角度 |
5.3.1 完善业绩承诺制度 |
5.3.2 修复法律及监管漏洞 |
5.3.3 加大舞弊机会成本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 |
一、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的概念界定 |
二、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类型的界定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框架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银行跨国并购的理论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节 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理论 |
一、跨国并购风险的构成 |
二、跨国并购风险的评估 |
三、跨国并购风险的预警 |
四、跨国并购风险的控制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关于中外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比较 |
第一节 关于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分析 |
一、五次并购浪潮的产生 |
二、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
三、典型跨国银行的案例研究:汇丰银行 |
第二节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分析 |
一、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政策演进 |
二、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
三、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
四、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
第三节 关于国内外银行跨国并购的比较 |
一、跨国并购的动机 |
二、跨国并购的战略 |
三、跨国并购的主体 |
四、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
第四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主要风险因素:国内外机构视角 |
一、国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
二、国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
第二节 本文的拓展 |
一、新形势下跨国并购风险的新内涵 |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 |
第五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 |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处理 |
一、样本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子风险的风险评估 |
一、子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
二、子风险的评估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综合风险的风险评估 |
一、综合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熵值法 |
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三、综合风险预警指数的确定 |
第六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预警 |
第一节 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
一、BP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
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流程 |
三、建立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假说 |
四、总体建模思路 |
第二节 BP神经网络在预警模型中的实际应用 |
一、相关参数及函数的设定 |
二、预警模型的训练与检验 |
三、预警结果的评价分析 |
第七章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
一、构建政策协调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二、动态调整监管体系,完善国际监管协调机制 |
三、加强经济外交,改善双边关系 |
四、积极推进BIT谈判,降低投资风险 |
第二节 银行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
一、跟随国家战略,制定科学的并购战略目标 |
二、充分调查,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和政策 |
三、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机制 |
四、合理选择并购目标和中介机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发达资本市场的研究 |
1.2.2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现状的研究 |
1.2.3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结构、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主要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经验 |
2.1 主要发达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
2.1.1 美国资本市场 |
2.1.1.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2.1.1.2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吸引大量外资流入 |
2.1.1.3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
2.1.1.4 多种中长期投资资金 |
2.1.2 日本资本市场 |
2.1.2.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2.1.2.2 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
2.1.2.3 灵活的监管思路 |
2.1.2.4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
2.1.2.5 日美贸易摩擦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启示 |
2.1.3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 |
2.1.3.1 国际资本高度流动 |
2.1.3.2 制度的健全和市场透明度等具有高度的国际认可 |
2.1.3.3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
2.1.3.4 市场与监管共同作用的股票发行制度 |
2.2 资本市场开放助力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
2.2.1 模型设定以及数据说明 |
2.2.2 计量方法的选取 |
2.2.3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
2.2.4 稳健性检验 |
2.2.4.1 将样本的时间范围扩大 |
2.2.4.2 增加控制变量的个数 |
2.3 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 |
2.3.1 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
2.3.2 国际直接投资 |
2.3.3 机构投资者为市场主要参与者 |
第3章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
3.1.1 一级市场发展现状 |
3.1.1.1 IPO市场 |
3.1.1.2 再融资市场 |
3.1.1.3 PE/VC市场 |
3.1.1.4 并购重组市场 |
3.1.2 二级市场发展现状 |
3.1.2.1 投资者结构 |
3.1.2.2 交易量与交易价格 |
3.2 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总体问题 |
3.2.1.1 市场深度不足 |
3.2.1.2 资产定价效率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
3.2.1.3 资金结构单一 |
3.2.1.4 国际投资者参与的比例较低 |
3.2.2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
3.2.2.1 一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
3.2.2.2 二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主要实施路径 |
4.1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全面开放 |
4.1.1 资本的自由兑换 |
4.1.2 QFII额度开放下国际资本的进入 |
4.1.3 QDII额度开放对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 |
4.2 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进入的开放 |
4.2.1 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的开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
4.2.2 开放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进入的实施方式 |
4.3 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
4.3.1 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利影响 |
4.3.2 当前中国发展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3 发展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施路径 |
4.4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可能路径 |
4.4.1 加快《证券法》的修订和《期货法》的制定 |
4.4.2 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建设 |
4.4.3 继续完善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监管制度 |
4.4.4 优化市场机制建设 |
第5章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对策 |
5.1 资本市场的监管 |
5.1.1 对国际资本参与一级市场投资加强监管和规范 |
5.1.2 加强国际和国内投资者的管理和保护 |
5.1.3 对国际资本的监管制度需要不断更新 |
5.1.4 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监管 |
5.1.5 完善国际金融风险传导的防范机制 |
5.2 国际市场参与者的监管 |
5.2.1 建立境内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
5.2.2 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 |
5.2.3 构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预警体系 |
5.2.4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日常监督 |
5.3 国际资本流动的进一步开放 |
5.4 全球投资管理人的业务准入 |
5.5 完善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构想 |
5.5.1 发展并完善新三板的融资制度 |
5.5.2 明确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法律地位 |
5.5.3 丰富股权投资体系 |
5.5.4 建设国际板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1.1 鼓励建设高度市场化的国际化资本市场体系 |
6.1.2 鼓励建设高度开放性的国际化资本市场 |
6.1.2.1 建设开放、透明、具有成长性预期的资本市场 |
6.1.2.2 引导国际资本和长期资金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前端的金融服务需求 |
6.1.2.3 提高国际投资管理人参与比例 |
6.1.2.4 建立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6.2.1 通过加强资本市场开放及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功能完善 |
6.2.1.1 通过结构创新进一步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
6.2.1.2 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开放和参与者多样性提升资产定价效率 |
6.2.1.3 完善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建设 |
6.2.1.4 进一步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
6.2.2 引导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 |
6.2.2.1 制定投资者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
6.2.2.2 完善投资者适当性规则 |
6.2.2.3 提高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比例 |
6.2.2.4 为国际投资者制定展业细则 |
6.2.3 强化监管目标与创新监管 |
6.2.3.1 政府监管应该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中心展开 |
6.2.3.2 应该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披露制度 |
6.2.3.3 继续完善“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架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天神娱乐的商誉减值行为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商誉减值的相关研究 |
2.1.2 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 |
2.1.3 内部控制与商誉减值的相关研究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商誉与商誉减值 |
2.2.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2.3 内部控制对商誉减值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章 天神娱乐商誉减值行为的案例介绍 |
3.1 天神娱乐公司简介 |
3.2 天神娱乐并购商誉形成及其减值情况 |
3.2.1 天神娱乐并购商誉形成情况 |
3.2.2 天神娱乐商誉减值情况 |
3.3 天神娱乐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 |
3.3.1 导致公司财务业绩恶化 |
3.3.2 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
第4章 天神娱乐商誉减值行为的内部控制视角分析 |
4.1 基于控制环境的分析 |
4.1.1 公司股权结构存在问题 |
4.1.2 管理层理念和经营风格存在问题 |
4.2 基于风险评估的分析 |
4.2.1 盲目选择并购目标 |
4.2.2 并购估值存在高估 |
4.3 基于控制活动的分析 |
4.3.1 忽略授权控制 |
4.3.2 后续计量被利用 |
4.4 基于信息与沟通的分析 |
4.4.1 商誉信息披露不充分 |
4.4.2 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 |
4.5 基于监控的分析 |
4.6 案例小结 |
第5章 预防商誉减值风险的建议 |
5.1 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
5.1.1 优化股权结构 |
5.1.2 改善管理层理念和经营风格 |
5.2 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
5.2.1 并购目标的选择需综合评估 |
5.2.2 规范并购价值评估 |
5.3 强化公司控制活动 |
5.3.1 重视授权控制 |
5.3.2 对商誉的后续计量建立减值测试内部控制制度 |
5.4 完善公司信息与沟通制度 |
5.4.1 提高商誉信息披露的质量 |
5.4.2 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宽沟通渠道 |
5.5 拓展内部控制审计范围以强化内外部监督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积极审慎实施并购重组(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D]. 王雅铃.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2)
- [2]跨界并购视角下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亚夏并购中公为例[D]. 李蔓.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3]业绩承诺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D]. 金少余. 东华大学, 2021(02)
- [4]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胡宏雁. 吉林大学, 2020(03)
- [5]盈余管理视角下的商誉问题研究 ——以天神娱乐为例[D]. 郝健.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7)
- [6]业绩承诺对审计失败的影响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D]. 龙承成.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7]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D]. 金川.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8]问题金融机构处置的法治构造[D]. 陆海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9]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 杨智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天神娱乐的商誉减值行为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D]. 陶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