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怀信心,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论文文献综述)
马娟[1](2020)在《张难《D商调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创作风格与技法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美丽的彩云之南,生活着二十五个少数民族,作曲家张难利用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结合自身所学,创作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作曲家本人大半辈子都生活、工作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因此,他的作品也以红河民间音乐为素材的作品居多,《D商调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就是以红河地区彝族音乐元素为主结合近现代技法来创作的。该作品作为首届“金钟奖”的获奖曲目,以协奏曲的体裁形式来呈现,是云南众多音乐作品中较少有的体裁形式。在以往云南本土作曲家的作品中,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作品虽多,但能够把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风格、技法较好融合的作品并不太多。而张难先生的这部作品正是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云南民族传统音乐的印象,在民族音乐交响化,让云南民族音乐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将从这部作品的四个层面着手进行研究。首先是对作曲家及其作品的背景研究,其次应用近现代音乐创作思维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技法(包括和声、曲式结构、复调、配器手法的应用)进行剖析,而后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作分析,最后是该作品对于推动民族音乐风格作品创作和发展的意义,以及本人研究该作品之后获得的一些感悟,意在启发更多作曲专业学子拓宽视野及创作思路。本文主要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出发,着重立足于创作技法,而对于情感体现等方面的问题不做过多阐述。
刘清华[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了解中国史,不能不提及《人民日报》社论。学习国史、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必修课不仅要修,而且要修得好。《人民日报》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发声,为人民立言,是了解中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自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风雨历程。这40年里,《人民日报》共发表社论1844篇,用文字记录着中国的繁荣辉煌,谱写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维愈加活跃,民意表达空间愈加广阔。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中,不乏的是各类信息,但“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好的”与“不好的”信息交织,很有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缺少在复杂信息环境中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指引并引领正确价值观的“探照灯”。社论,被人们称之为是最具指导性作用的“评论”,恰能满足这种需求,其能够有效地搭载党报这一公平性、权威性平台,很好地进行舆论引导。《人民日报》创刊70多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党和国家引导舆论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人民日报》社论反映着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是代表媒体编辑部对当前时事和重大问题有所解释、评论及主张,其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实现引导广大受众。在进行引导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社论的重要性地位得以凸显,较强的政策性也得以体现出来。本文选取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从1978年12月18日到2018年12月18日,40年里共计1844篇文章,通过分层抽样和立意抽样的方法,选取有效样本466篇。通过内容分析、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以舆论、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引导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人民日报》社论概况进行介绍;然后分析社论的内容,分别从社论形式与社论内容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在社论形式分析方面主要对社论的“社标”以及社论所在版面分析;社论的内容分析方面主要是从社论的论题、社论结构、社论文本特征以及社论编辑作者群等角度进行分析。整个分析过程,笔者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引导理论,探究并得出《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导方式:依托《人民日报》平台,提高舆论引导力;构筑社会认同,政策方针“通俗化”表达;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凝聚社会共识;发挥舆论领袖作用,观点集束式传达;以及社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思想的特色。《人民日报》社论始终以正面的积极宣传为主,引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最后,基于上述沿着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理论和思想对《人民日报》社论分析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之进一步与我国先进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情况结合进行分析,分别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把握好舆论工作的“时度效”三方面进行分析,使本文的研究成果更加具有社会现实意义,以推动我国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的形成,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顾月[3](2019)在《《人民日报》新年献词(1979-2018)研究 ——一种新闻阐释共同体的角度》文中指出《人民日报》作为全国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传统纸媒,其发展历程代表了传统媒体的兴衰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的不断改革,《人民日报》由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各领域信息的党和政府喉舌,逐渐转变为关注社会民生、提高新闻专业性、重视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报刊,其新闻阐释共同体也在逐步形成。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年献词(1979年至2018年)为研究对象,以新闻阐释共同体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新年献词中对于公共事件和焦点时刻的阐释方式,探讨传统媒体面对当前媒体转型、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如何构建新闻话语体系以维护新闻职业权威话语权,及其背后所呈现的新闻阐释共同体现象,并对其进行建构研究。首先,梳理“新闻阐释共同体”等相关概念,提供分析视角和理论依据。“新闻阐释共同体”是在共同体和阐释共同体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一种以共同的新闻职业素养、共同的新闻理念和共同的行为规范为基本条件的非实体性共同体。通过对一些公共事件、焦点时刻进行阐释,在阐释的过程中,引导舆论导向,展示新闻理念,规范专业准则,修补新闻范式,强化身份认同,从而进一步巩固职业权威性和正当性。其次,整理概括《人民日报》新年献词阶段特征,并分析不同阶段中新闻阐释共同体呈现。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新年献词经历了由最初注重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宣传,到开始关注社会民生,再到注重以读者和民众为中心的新闻价值理念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对自身进行了不同的构建:从国家共同体到公民共同体再到专业共同体。再次,深入分析《人民日报》在新年献词的话语实践中如何建构其新闻阐释共同体。《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通过在话语构建中词汇、句式的选择以及主题定位建构自身,以适应新媒体的冲击和维护自身的权威。社会热点高频词汇和新闻专业词汇的选择体现了作为严肃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排比句和设问句的反复运用体现了《人民日报》新闻话语风格和价值观;以社会民众和广大读者为定位的叙述视角体现了新闻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最后,指出《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新闻边界的模糊,职业新闻人权威被打破,传统新闻社群的职业身份受到威胁。对此,《人民日报》新闻阐释共同体应该坚持新闻理想,重塑职业信心;包容新兴媒体,坚持主流引导;改进表达方式,共融话语资源。逐渐完善新闻阐释共同体建构方式,促使传统媒体自我转型。
罗奥[4](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李兰兰[5](2016)在《《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层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它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代言人,它集中反映并传播党在当前时期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它利用准确、平实而又严谨的词语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导向性。因此,社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动态的主要来源。作为一种功能语体,它也渐渐地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准确、深入地把握社论文章的内在含义,从而促进其有效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功能文体学在现代文体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把语言视为具有意义潜势的系统,并从社会环境的层次对语言进行分析。功能文体学对语言的分析更为全面,主要原因在于它更重视研究语言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3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角度分析语言,是韩礼德功能文体分析的核心。因此,本文以功能文体学为理论基础,以韩礼德的3大元功能为导向,尝试从词汇、句子、篇章3个层级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多维度把握汉语社论的内涵,推动文体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对国外语言学本土化路径的探索。
贾偲麟[6](2015)在《《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人民日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是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党和国家控制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自建国后,《人民日报》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在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元旦社论作为《人民日报》新一年第一篇新闻评论,它反映了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代表着我国报纸议程设置的最高标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所设置的议题反映了新一年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对各个社会工作的展望。本研究选取了《人民日报》1949-2015年间的所有元旦社论,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六十七篇元旦社论进行了定量研究,以SPSS软件为主,利用EXCEL图表作补充对研究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分成了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议程设置研究,又从每个时期社论中选择了经典的片段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本研究与之前专家学者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研究视角不同的是:本研究将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议程设置这一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之上,试图借助议程设置这一理论视角,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文本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探究其六十七年议程设置的变迁,分析《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议程设置的特点及不足,希望能给我国党报社论在今后的议程设置和写作方面带来一些启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及研究价值。本研究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共包括四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基本情况。第一章介绍并使用了内容分析法,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六十七年发展总体趋势和特点。第二章把《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按历史节点分成了四个时期,通过数据与分析总结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各个时期议程设置的特点。第三章是《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给我国报纸议程设置带来的启示,分别从元旦社论如何凝聚社会共识、注重话语方式的亲和性、怎样有机的结合新闻性与宣传性、如何加强议程设置和传播观的改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语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卢颖[7](2011)在《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共官方三大喉舌之一,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思想舆论工具。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日报》都依其特殊的地位、以特殊的方式在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而《人民日报》每一年元旦发表的社论,不仅反映了过去一年党政方针的实施情况,更是对新的一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发展的展望。伴随着时代发展主题的演变,它就犹如一面镜子一般,反映着中国社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进行探索研究,便可一览我国媒介生态环境变迁的过程。本文试图对1979-2011年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进行考察,以此为据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并推论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当代媒介生态环境之下党刊舆论引导责任的实现作出建议。对媒介生态的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新视角,在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保证其发展和谐有序,媒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深入认识媒介生态的变迁表现与规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是具有一定研究意义及价值的。
焦喜峰[8](2009)在《文章学视野下的《人民日报》社论研究 ——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社论为例》文中提出社论,是现代文章学分类中新闻文的一种,是媒体编辑部最重要的指导性言论,在现代中国媒体的社论中,《人民日报》社论最为典型,它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的声音和意见,在新闻舆论的引导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宣传方面有着最为强势的传播效果。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迁,《人民日报》社论经历了从稚嫩到较为成熟的写作、传播发展阶段。作为典型文章学研究文本的《人民日报》社论,在坚持对中国古典文章学理论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不断汲取现代传播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写作模式、语言风格和章法结构,具有较高的文章学研究价值。本选题从交叉研究的视角出发,融合文章学和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人民日报》社论进行多角度的探析。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社论的定义、源流进行概说,并着重阐述社论文章的典型性和价值体现。第二章主要运用文章学的研究方法,对社论的风格特色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微观的解析。第三章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探讨社论写作的章法与技法的发展变化。第四章是结语部分,本章从传播学角度解析了社论的传播过程及效果,总结了社论的社会功能。本文对《人民日报》近三十年社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在拓展文章学研究视野、指导社论传播实践等方面起到有益的借鉴和补充作用。
李晓梅[9](2009)在《为首都增绿添彩 还北京碧水蓝天——中央国家机关绿化美化工作纪实》文中提出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后,中央国家机关的绿化工作步入规模化、制度化发展阶段。作为首都绿化美化工作重要力量的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率先在北京郊区县
徐莉[10](2007)在《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同时也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其权威性和消息的可靠性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影响巨大,社论更是代表了《人民日报》的最高水平。元旦和国庆在我国是两个相对特殊的日子,选取元旦和国庆的社论作为研究对象更能体现出《人民日报》社论的特点,元旦社论大多为一年当中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反映,是新的一年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展望,而国庆社论则侧重成就展示,这两天的社论具有展望与展示、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笔者拟通过《人民日报》社论的典型个案研究,梳理五十余年社论的发展脉络,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轨迹;同时,研究《人民日报》社论的一些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也为我国报纸社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引言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是社论与统计分析。此章节主要是对社论、《人民日报》社论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以及具体的数据统计,包括57年元旦国庆社论的标题、篇幅、字数等基本情况的统计。该部分的主要意义在于向广大读者介绍相关的资料以及对《人民日报》社论做一个最简单、最初步的介绍。第二章是《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发展脉络。此章节把《人民日报》按历史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建国初期、曲折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新时期四个时期,从宏观上梳理出《人民日报》社论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从而得到一个关于《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系统发展体系和解释。第三章是《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写作分析。此章运用具体的文本分析法,从标题、开头、结尾、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几个方面对《人民日报》的元旦国庆社论进行全方位的文本研究,从而得出一些关于社论写作方法技巧上的有益借鉴。第四章是《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变迁轨迹的理论分析。此章运用理论分析法,用政治学、新闻学及传播学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作为理论支持,对《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发展变化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与分析。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分析论述作了总结与展望。总结了当前《人民日报》社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进行党报社论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各个方面的研究,梳理出了《人民日报》社论的历史发展脉络,统计出相关的数据,分析了社论具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这也是对《人民日报》自身的一种理论建设,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可以为今后党报社论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依据。
二、满怀信心,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满怀信心,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论文提纲范文)
(1)张难《D商调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创作风格与技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 |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作曲家与作品创作背景简介 |
第一节 作曲家张难及其音乐创作简介 |
第二节 作品《红河音诗》创作简介 |
一、创作背景 |
二、作品内容简介 |
第三节 红河地区生态文化背景简介 |
第二章 《D商调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曲式结构解析 |
第一节 第一乐章——《奋》 |
一、结构图示 |
二、结构解析 |
第二节 第二乐章——《和》 |
一、结构图示 |
二、结构解析 |
第三节 第三乐章——《欢》 |
一、结构图示 |
二、结构解析 |
第四节 三个乐章结构布局解析 |
第三章 《D商调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其他主要创作技法解析 |
第一节 旋律进行与主题发展 |
一、滇南彝族音调在主题中的应用 |
二、云南苗族音调在主题中的应用 |
三、其他音乐素材应用解析 |
第二节 调式调性及和声技法解析 |
一、调式调性特征 |
二、和声应用 |
第三节 复调对位 |
一、模仿复调 |
二、对比复调 |
第四节 配器特征 |
一、乐队编制 |
二、配器特色与技法 |
第四章 由《D商调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引发的对少数民族风格交响乐作品创作的思考 |
第一节 《红河音诗》对于云南民族风格交响乐作品的影响 |
第二节 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对当代创作的重要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一)舆论引导研究现状 |
(二)《人民日报》社论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一节 舆论及舆论引导 |
一、舆论及舆论引导界定 |
二、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理论 |
第二节 党报与社论 |
一、党报 |
二、社论 |
第二章 《人民日报》社论概况 |
第一节 《人民日报》社论简述 |
一、《人民日报》社论的创办 |
二、《人民日报》社论的制度性特征 |
三、《人民日报》社论是媒体舆论功能的重要载体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各时期之社论 |
一、1978.12.18-1991:改革开放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 |
二、1992-2002:改革开放加速发展阶段 |
三、2003-2011: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 |
四、2012-2018.12.18: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的内容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概况 |
二、类目建构 |
第二节 《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分析 |
一、《人民日报》社论“社标”分析 |
二、《人民日报》社论版面分析 |
第三节 《人民日报》社论论题分析 |
一、社论论题来源:广泛而有集中 |
二、社论论题类型:重阐释与评论,党的政治宣传 |
三、社论论题选择具有层次性:不均衡、不规律的特点 |
第四节 《人民日报》社论的结构分析 |
一、《人民日报》社论标题 |
二、《人民日报》社论开头 |
三、《人民日报》社论论证方法 |
四、《人民日报》社论结尾的艺术 |
第五节 《人民日报》社论文本特征分析 |
一、社论语言风格:大气公正,鼓舞人心 |
二、社论价值倾向:正面宣传与反面批评 |
第六节 《人民日报》社论内容作者群分析 |
一、社论作者群:非一人一“笔”定稿 |
二、社论作者群有政治家素养:目光四射,勇担重任 |
三、社论作者群有理论家头脑: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
四、社论作者群贯通杂家之技巧:视野开阔,知识渊博 |
第四章 《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方法与方式研究 |
第一节 依托《人民日报》平台,提高社论舆论引导力 |
第二节 贴近群众,政策方针“通俗化”表达 |
第三节 主动设置“议程”,引领正确导向 |
第四节 发挥舆论领袖作用,观点集束式传达 |
第五节 《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导特色 |
一、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二、“好的”、“不好的”都要“上榜” |
三、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真实、客观、全面 |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思想在我国主流媒体中的践行 |
第一节 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流媒体扛大旗 |
一、打造主流媒体“公信力”与“权威性” |
二、始终为了人民,落实“三贴近”原则 |
三、主流媒体起引导性作用 |
第二节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与时俱进跟形式 |
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讲究时机与方法 |
第三节 坚持“时度效”原则,严把舆论引导工作 |
一、“时”,把握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
二、“度”,综合把握好舆论引导力度 |
三、“效”,最终达成有效的舆论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人民日报》新年献词(1979-2018)研究 ——一种新闻阐释共同体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新闻阐释共同体相关理论 |
2.1 共同体与阐释共同体 |
2.1.1 共同体理论溯源 |
2.1.2 阐释共同体理论 |
2.2 新闻阐释共同体 |
2.2.1 新闻阐释共同体的概念 |
2.2.2 新闻阐释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
2.2.3 新闻阐释共同体的特征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新年献词阶段特征及其阐释共同体呈现 |
3.1 新年献词在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 |
3.1.1 1979年—2008年:国家政治经济宣传 |
3.1.2 2009年—2012年:社会民生关注个体 |
3.1.3 2013年—2018年:变更新闻话语体系 |
3.2 新年献词的新闻阐释共同体呈现分析 |
3.2.1 国家共同体:宏观描绘国家民族形象 |
3.2.2 公民共同体:重点观察社会民生热点 |
3.2.3 专业共同体:注重强调新闻价值理念 |
第四章 新闻阐释共同体的话语构建 |
4.1 词汇选择体现严肃新闻背景与专业性 |
4.1.1 高频热点词汇展示明确的新闻立场 |
4.1.2 新闻专业词汇树立规范的话语实践 |
4.2 句式选择反映新闻话语风格与价值观 |
4.2.1 排比句反复强调隐藏议程设置 |
4.2.2 设问句引发思考传递观念思想 |
4.3 主题定位展示崇高新闻理想与公众性 |
4.3.1 坚守社会责任的同时转变话语体系 |
4.3.2 保持专业规范的同时转换叙述视角 |
第五章 新闻阐释共同体所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
5.1 新技术入侵,传统新闻共同体构建受到威胁 |
5.1.1 阐释共同体新闻边界的模糊 |
5.1.2 阐释共同体新闻权威的丧失 |
5.1.3 阐释共同体新闻社群的消解 |
5.2 新媒介挑战,维护新闻职业权威迫在眉睫 |
5.2.1 坚持新闻理想,重塑职业信心 |
5.2.2 包容新兴媒体,坚持主流引导 |
5.2.3 改进表达方式,共融话语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4)《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一、社论总量统计 |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
一、转载中央党报 |
二、转载地方党报 |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层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功能文体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功能文体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功能文体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社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社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社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社论的基本理论 |
一、社论的界定 |
二、社论的类型及特点 |
第二节 功能文体学概述 |
一、文体与功能文体学 |
二、元功能理论与分析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功能文体分析 |
第一节 词汇层级特征分析 |
一、标题选词特征 |
二、正文词类结构特征 |
第二节 句子层级的特征分析 |
一、及物性分析 |
二、语气结构分析 |
三、主位类型分析 |
第三节 篇章层级特征分析 |
一、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
二、衔接手段的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对外汉语报刊阅读的教学指导 |
第一节 新闻评论标题的教学策略 |
第二节“主位推进”阅读法训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6)《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 选题价值和意义 |
二、 相关概念解释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五、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简介 第一章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议程设置分析 |
第一节 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内容分析 |
一、 样本选择 |
二、 类目建构 |
三、 信度检验 |
四、 统计方式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 标题议题类型向具体议题型发展 |
二、 标题议题领域具有交叉性的特点 |
三、 社论字数呈现精简化趋势 |
四、 社论写作具有固定模式 |
五、 社论议题与历史关联度高 第二章 各个时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分析 |
第一节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一、 政治经济军事议题齐头并进 |
二、 社论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
三、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一、 号召鼓舞群众参加文革 |
二、 社论中弥漫着狂躁的个人崇拜 |
三、 社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一、 社论恢复实事求是原则 |
二、 经济领域议题再次成为主流 |
第四节 新世纪至今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 |
一、 承担“耳目喉舌”的责任 |
二、 议题领域百花齐放 第三章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议程设置的启示 |
一、 凝聚社会共识 |
二、 宣传性与新闻性有机结合 |
三、 注重话语方式的亲和性 |
四、 强化社论议程设置的作用 |
五、 扩大议题选择的领域 |
六、 注重传播的仪式观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
(7)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2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概述 |
2.1 社论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
2.2 新时期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发展脉络 |
2.3 新时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
3 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 |
3.1 媒介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 |
3.2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与媒介生态环境 |
3.3 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 |
4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的舆论引导责任 |
4.1 媒介生态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 |
4.2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的党报舆论引导建议 |
5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8)文章学视野下的《人民日报》社论研究 ——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社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作为文章学研究对象的社论分析 |
(一) 社论概说 |
(二) 社论源流 |
(三) 社论作为文章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
(四) 社论文章的价值体现 |
(五) 作为文章学研究对象的《人民日报》社论 |
二、社论的风格 |
(一) 社论文体的风格特征 |
1. 社论的风格成因 |
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日报》社论的风格特征 |
(二) 社论文章的质美 |
1. 说理明决的理性之美 |
2. 表意抒情的感染力量 |
三、社论的章法与技法研究 |
(一) 对古典文章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
1. 对“文道论”的继承和发扬 |
2. 对“文法论”的继承和发扬 |
(二) 新时期社论章法技法的历史演进 |
1. 文面表情的多样化 |
2. 章法结构的稳定性 |
3. 句式使用的严整性 |
4. 语言运用的规范化 |
(三) 走向稳定成熟的社论文章表现形式 |
1. 承担传播政治思想的责任 |
2. 坚守陈言务去的写作规范 |
四、《人民日报》社论的社会功能 |
(一) 社论反映历史轨迹 |
1. 社论反映历史是由社论的功能定位决定的 |
2. 社论反映历史由社论的选题范围决定的 |
(二) 社论强势的传播模式及效应 |
1. 社论的写作过程 |
2. 社论的传播过程和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为首都增绿添彩 还北京碧水蓝天——中央国家机关绿化美化工作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领导率先垂范, 机关义务植树尽责率100% |
以绿养绿, 实现义务植树可持续发展 |
绿化美化庭院小区, 营造和谐工作生活环境 |
(10)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社论与统计分析 |
1.1 社论与《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 |
1.1.1 社论 |
1.1.2 节庆社论 |
1.1.3 《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及特点 |
1.2 背景与统计分析 |
1.2.1 相关背景介绍 |
1.2.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二章 《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发展脉络 |
2.1 建国初期的元旦国庆社论(1949—1956) |
2.1.1 加强领导,发挥报刊社论的旗帜作用 |
2.1.2 巩固政权、保卫和平的号手 |
2.1.3 对社会主义阵营的赞扬和大力宣传 |
2.1.4 经济评论的兴起 |
2.2 曲折发展时期的社论(1957—1966) |
2.2.1 反右派斗争中的社论 |
2.2.2 “大跃进”时期社论的“假”、“大”、“空” |
2.2.3 新闻评论的短暂调整 |
2.2.4 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 |
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论(1966—1976) |
2.3.1 鼓动群众参与阶级斗争 |
2.3.2 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 |
2.3.3 对“大批判”的批判 |
2.3.4 特殊的“两报一刊”和“帮八股”文风 |
2.4 新时期的元旦国庆社论(1977—2006) |
2.4.1 新闻评论实事求是原则的恢复 |
2.4.2 以经济建设为核心议题的社论 |
2.4.3 新时期党报社论改革的典范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写作分析 |
3.1 标题 |
3.1.1 词语的选择 |
3.1.2 语言结构形式 |
3.1.3 句式 |
3.1.4 修辞 |
3.2 开头和结尾 |
3.2.1 开头 |
3.2.2 结尾 |
3.3 语言风格和特色 |
3.3.1 庄重 |
3.3.2 文雅 |
3.3.3 理性 |
3.4 新时期党报社论写作的改革与借鉴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变迁轨迹的理论分析 |
4.1 政治学领域下的原因分析 |
4.1.1 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失控 |
4.1.2 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政治环境分析 |
4.2 新闻传播学领域下的原因分析 |
4.2.1 新闻价值取向的转变 |
4.2.2 媒介功能的转变 |
4.2.3 受众观念的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满怀信心,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论文参考文献)
- [1]张难《D商调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创作风格与技法探究[D]. 马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研究[D]. 刘清华.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3]《人民日报》新年献词(1979-2018)研究 ——一种新闻阐释共同体的角度[D]. 顾月. 西北大学, 2019(12)
- [4]《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5]《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层级研究[D]. 李兰兰.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6]《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研究[D]. 贾偲麟.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7]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D]. 卢颖. 暨南大学, 2011(10)
- [8]文章学视野下的《人民日报》社论研究 ——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社论为例[D]. 焦喜峰. 河南大学, 2009(12)
- [9]为首都增绿添彩 还北京碧水蓝天——中央国家机关绿化美化工作纪实[J]. 李晓梅. 国土绿化, 2009(01)
- [10]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研究[D]. 徐莉. 山西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