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ARS与细菌性典型肺炎的胸部CT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薛明,李晶晶,吕志彬,张紫欣,杜艳妮,陈辉,谢汝明[1](2021)在《重症COVID-19与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特征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与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CT影像特征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 以提高对重症COVID-19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确诊的29例重症COVID-19患者(简称"研究组")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与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确诊的58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简称"对照组")进行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表现特征。结果研究组发病早期咳嗽及咽痛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发展到重症的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乳酸升高高于对照组, 降钙素原、肌红蛋白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病灶分布上研究组右肺上叶、中叶的发生率及累及总肺叶数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征象上研究组小叶中心结节或树芽征、支气管管壁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网格影、小叶内间隔增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COVID-19以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网格影为主, 伴局部实变, 小叶内间隔增厚常见, 树芽征及小叶中心结节极少见, 可合并心包积液及胸腔积液, 临床上乳酸水平升高、肌红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 与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相比, 降钙素原正常或轻度升高。
陈海龙,熊凯,陆友金,杨进[2](2021)在《CRP、PCT、CRP/PCT比值在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中的变化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和CRP/PCT比值在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和细菌性肺炎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旨在提高MPP与其他类型细菌性肺炎的鉴别。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间入住我科的156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患者,分为以下两组:MPP组(支原体抗体IgM阳性,n=66)和细菌性肺炎组(患有细菌性肺炎,n=90)。对比两组患者的CRP、PCT等检查指标的水平改变及临床特征,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RP、PCT及CRP/PCT比值在预测MPP患者中的价值。结果 MPP组患者年龄显着小于细菌性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发生咳痰、胸闷的比例高于MPP组,而症状表现为干咳、肌痛的患者比例低于MPP组;与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胸部CT表现相比较,MPP组较少出现浸润实变及胸腔积液,而较多表现为小叶中心分布病灶及磨玻璃影。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肺炎组PCT、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高于MPP组,而CRP/PCT比值水平低于MPP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RP、PCT及CRP/PCT比值预测患者MPP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4、0.86及0.89;灵敏度分别为89.4%、100%及87.9%;特异度分别为43.3%、55.6%及83.3%。结论 MPP组与细菌性肺炎组中,CRP、PCT、CRP/PCT比值具有显着差异,以上检查指标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表现可在MPP及细菌性肺炎的早期鉴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莹莹,杨峰峰,张雪宁[3](2021)在《COVID-19相关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胸部影像学是早期诊断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监测病情进展以及评估并发症的主要检查方法。胸部CT对COVID-19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补充RT-PCR检测的部分局限性,可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目前,MRI、PET和基于CT的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等在COVID-19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双肺外周、胸膜下或肺叶后部的磨玻璃影和网状影,伴或不伴实变是COVID-19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但其非典型影像学表现也相继被报道。
李明磊[4](2021)在《基于CT影像的新冠肺炎辅助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在于其极具感染力、强致病性、高隐蔽性和较长的潜伏期,其引发的新冠肺炎对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经济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如何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将接受严峻的考验,因此新冠肺炎患者的快速诊断对于控制病情进展和精准治疗将起到重要作用。核酸检测的转归时间长且检出率低,而CT影像作为肺炎的常规诊断工具则有助于患者筛查和病情进展评估。由于不同类型肺炎具有多种感染区域和相似的影像学特征,利用CT影像人工筛查病灶区域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辅助诊断方法的基础上,以保证和提高新冠肺炎诊断及病灶定位的效率和可靠性为目的,通过算法分析、模型设计和实验验证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冠肺炎辅助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临床为导向的肺部CT影像预处理方法,该方法基于多示例学习策略,通过一组CT影像轴状面构成的示例包表示完整CT影像,可以缓解因数据来源不同而出现的数据形式、质量等参差不齐的问题。分别建立了基于相似性自适应池化层的分层多示例诊断模型和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病灶定位模型,诊断模型中的相似性自适应池化层可以加强区分能力较高的示例特征的学习,弱化区分能力较低示例的影响;病灶定位模型中的病灶注意模块在图像全局信息间建立联系以关注任务相关区域。在两个单任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自适应任务权重的诊断及病灶定位多任务模型,同时进行分类诊断和病灶分割任务,且自适应的调整任务对模型参数优化的贡献比例。在病灶定位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病灶量化评估方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式计算出病灶区域占肺部区域比例,给出CT影像中感染率及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此外针对神经网络的黑箱性,提出了基于相似度的诊断结果后验方法,根据各示例的属性相似度筛选出对诊断结果判定起决定作用的示例,直观的解释模型做出预测的依据。所提出方法在真实新冠肺炎CT影像数据集CC-CCII上进行了消融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了其有效性和先进性。
黄治[5](2021)在《扶正通络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探讨扶正通络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效果、可行性及安全性影响。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扶正通络法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辩证论治新冠恢复期提供更多客观依据,以拓宽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5日至2020年9月30日湖北省中医院新冠康复门诊的就诊患者病例合计48例,所有纳入病例均符合第7版国家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确诊标准及出院标准,西医诊断属于普通型、重型,中医辨证分型为肺脾气虚证。48例患者均接受以扶正通络法为治则的中医药汤剂治疗,疗程为2个月,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纳入病例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积分、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运动耐量、影像学(胸部CT)的变化情况进行收集对比,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情况。经过统计学分析中医症状量化积分、临床疗效指数、肺功能指标、运动耐量、影像学(胸部CT)的数据情况,探讨扶正通络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通过分析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主要群体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70.83%),男性多于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普遍高于正常值,最常合并基础疾病为高血压(20.83%)、糖尿病(14.58%)、慢性胃炎(12.50%)。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倦怠乏力(87.50%)、气短(81.25%)、胸闷(77.08%)、纳差(75.00%)、咳嗽(77.08%)、咳痰(58.33%)、排便不爽(62.50%)、自汗(66.67%)、畏风寒(31.25%),中医舌象分析示舌质主要表现为淡红舌(60.42%)、暗红舌(22.92%),苔色以白苔(89.58%)多见,苔质以腻苔(43.75%)为主。48例患者广泛存在运动耐量下降、肺部CT纤维化改变及肺功能下降,其中肺弥散功能障碍者29例(60.42%)。经过为期2个月的扶正通络法中药汤剂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各中医症状积分在在治疗后均有下降,总积分由治疗前13.54±6.47下降至2.88±1.12,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暗红舌、紫暗舌多转化为淡红色,厚腻苔则多转化为薄白苔;治疗后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平均值上升至70.32±12.52%,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上升至548.15±26.31m,动态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6.28%,P<0.05;治疗后胸部CT纤维化程度无明显改变,P>0.05;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基于扶正通络法运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临床疗效显着,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能够改善新冠恢复期肺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运动耐量,安全性较好,符合新冠肺炎恢复期的辩证思路及用药规律。
李婧文[6](2021)在《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流感在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等方面较为相似。单纯依靠临床体征无法及时准确区别两种疾病,诊断上的延误极大增加COVID-19交叉传播风险,促使疫情进一步扩散。全球疫情下,对于核酸检测试剂盒等医疗物资紧缺的不发达国家及贫穷地区,快速便捷地鉴别两种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旨在基于临床及实验室大数据,提取特征数值建立鉴别诊断模型来以快速鉴别诊断COVID-19和流感。方法:本研究为两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共纳入493例成人患者,包括282例COVID-19患者以及211例流感患者。采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以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利用逐步逻辑回归法选择模型候选指标并建立鉴别诊断模型。最后基于验证集的患者数据,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COVID-19住院患者比流感住院患者年龄较大;更容易出现发热、干咳、疲劳、肌痛以及呼吸困难。通过逐步回归筛选了年龄、咳嗽、发热、白细胞计数和D-二聚体五个变量,并构建鉴别诊断模型。使用验证集的数据验证鉴别诊断模型的效能。ROC分析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ROC分别为0.914(95%CI,0.882-0.948)和0.901(95%CI-0.971=0.819),两组间无显着的差异。当ROC截断点为0.36时,验证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0.733,0.875,0.830,0.875和0.733;训练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08,0.894,0.839,0.879和0.739。结论:我们建立了鉴别COVID-19和流感的诊断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标志物,可以有效地将COVID-19与流感区分开来。模型评分高的患者感染COVID-19可能性高;评分低的病人感染流感的可能性高。背景: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率超过50%,是COVID-19死亡的主要人群,有效治疗重症患者可降低SARS-Co V-2感染死亡率。慢性合并症是COVID-19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其中糖尿病是最常见慢性合并症之一。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各种感染以及感染后死亡的关键危险因素;高血糖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多方面受损。我国是糖尿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探讨糖尿病共病新冠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指导治疗预防重症化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尚无关于哪种抗糖尿病药对于COVID-19共病糖尿病患者受益的最佳推荐。本研究目的是对比分析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探讨不同降糖药物对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58例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6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我们对比分析伴或不伴糖尿病的重症COVID-19的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探讨不同降糖药物对患者结局的影响;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最佳降糖用药。结果:在所有重症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19.1%(164/858)。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伴有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更重,生化指标呈现更多异常,死亡风险高。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的患者中使用降糖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低于未使用降糖治疗的患者(14.1%:25.0%,HR=0.08,95%CI:0.03-0.26,P<0.001)。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使用者的死亡风险低于未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的患者(4.4%:21.9%,HR=0.14,95%CI:0.03-0.63,P=0.010)。胰岛素使用者死亡风险相对未使用者较高(22.3%:4.3%,HR=3.41,95%CI:0.94-12.32,P=0.062)。磺酰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对重症COVID-19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结论: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较高,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可能降低死亡风险;胰岛素治疗与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而磺酰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对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背景:COVID-19已造成超过250万人死亡,远高于SARS、MERS。分析新冠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特征,探究COVID-19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措施,有助于早期鉴别不良预后因素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死亡率。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来自多中心的109例COVID-19死亡病例。采集分析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数据、实验室指标、CT影像学特征;同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定量CT成像结果与临床生化指标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治疗措施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中位年龄73.0岁,男性占比65.1%。最常见的症状有发热[75(68.8%)]、咳嗽[71(65.1%)]、纳差[61(60.0%)]、疲劳[64(58.7%)]以及呼吸困难[59(54.1%)]。102例患者伴有慢性病,如高血压[50(45.9%)]、糖尿病[31(28.4%)]和心血管疾病[31(28.4%)]。症状发作至死亡的中位数为23.5(IQR 16.8-34.2)天。呼吸衰竭[63(57.8%)]、休克[40(36.7%)]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9(26.6%)]是最常见并发症。96(88.1%)例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75(68.8%)例接受抗病毒治疗,82(75.2%)例接受中药治疗、77(71.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肺实变体积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D-二聚体以及降钙素原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部分死亡病例都有慢性合并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以及中药治疗可能与COVID-19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相关。
张桂榕[7](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与危重型患者占比小,目前对两型患者的临床特征知之甚少。因此,本文拟对COVID-19重型与危重型患者以及危重型患者中死亡与非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数据来源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收治的144例COVID-19重型以上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描述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比两型患者临床特征,探讨COVID-19患者病情进展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重型以上COVID-19患者144例,中位年龄71岁(57-81岁),96/144例(66.7%)为男性,总死亡率为20.8%。临床症状包括发热(103/144例,71.5%)、咳嗽(82/144例,56.9%)、呼吸困难(63/144例,43.8%)、乏力(48/144例,33.3%)、胸闷(34/144例,23.6%)、胃肠道症状(18/144例,12.5%)、肌痛(11/144例,7.6%)、头痛(4/144例,2.8%)及头晕(2/144例,1.4%)。重型与危重型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比较:95/144例(66.0%)为重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68岁(57-79岁),男性64/95例(67.4%),死亡率为1.1%。49/144例(34.0%)为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74岁(65-85岁),男性32/49例(65.3%),死亡率为59.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重型COVID-19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多种合并症、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降钙素原(PCT)水平升高、白介素-6(IL-6)水平升高、总胆红素水平升高、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升高、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升高、血肌酐水平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及白蛋白水平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重型COVID-19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淋巴细胞计数降低(OR 4.420,95%CI1.326-14.733;P=0.016)、PCT水平升高(OR 2.008,95%CI 1.225-3.294;P=0.006)、IL-6水平升高(OR 1.813,95%CI 1.106-2.971;P=0.018)及血肌酐水平升高(OR=207.285,95%CI 8.438-5091.975;P=0.001)。2、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死亡与非死亡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非死亡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1.053,95%CI 1.004-1.104;P=0.033)、多种合并症、CRP水平升高、PCT水平升高及PH水平降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非死亡患者,多种合并症(OR 4.008,95%CI 1.432-11.222;P=0.008)是COVID-19危重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死亡与非死亡患者实验室指标变化趋势分析:(1)淋巴细胞计数在危重型死亡与非死亡患者病程中均降低,相较于非死亡患者,死亡患者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的速度及程度更显着,且出现了两次下降。(2)非死亡患者病程中D-二聚体测值均不超过1000.0ng/ml,而死亡患者D-二聚体在发病10天后迅速升高,提示D-二聚体可能与危重型患者死亡相关。其迅速升高时间与淋巴细胞计数降至最低的时间基本一致。(3)死亡患者肌钙蛋白T在发病第3周开始升高,较NT-pro BNP升高时间早(发病5周后开始升高),两项指标异常可能与危重型COVID-19患者病情变化及死亡相关。(4)IL-6及PCT在危重型死亡患者发病6周后迅速升高,提示其升高可能与细菌感染相关。结论:与重型COVID-19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更易发生过度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器官功能障碍、合并细菌感染或继发性细菌感染;有多种合并症的危重型COVID-19患者预后更差,D-二聚体、肌钙蛋白T、NT-pro BNP、IL-6及PCT水平升高与合并症的发生相关。
李彦洁[8](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症化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文中指出目的及意义: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COVID-19)患者重症化的风险因素,并基于风险因素建立疾病重症化的预测模型,及时发现患者疾病重症化的风险,调整治疗策略从而提高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13日至2020年2月29日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417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25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纳入非重症组,92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纳入重症组,分析它们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情况。将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间具有差异表达的指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构建一种可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模型。进一步入组前期符合入排标准的50例COVID-19患者,包含11例危重型患者、25例重型患者和14例普通型患者,测定和分析48种细胞因子在其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变化情况,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能够诱导细胞因子风暴,进一步寻找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细胞因子,基于这些细胞因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在417例COVID-19患者中,重症患者占22.1%,年龄中位数为61岁;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男性居多(P<0.001)、年龄更大(P<0.001)、BMI更高(P<0.001)、发病至确诊时间更长(P<0.01)、合并的慢性基础疾病更多(P<0.001),上述指标在两组间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2)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和咳嗽,重症组患者出现发热和咳嗽的人数均显着高于非重症组(P<0.05)。大部分患者使用了α-干扰素和克立芝进行抗病毒治疗,重症患者多数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进行免疫调节治疗。重症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9天,显着高于非重症患者,经过治疗,414例患者好转出院,3例患者死亡。(3)重症组患者的LYM、PLT、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e GFR及Na离子水平均显着低于非重症组患者(P<0.05),而NEU、D-DIC、ALT、AST、Cr、LDH、MYO、BNP、Tn I、PCT、CRP、IL-6、ESR水平均显着高于非重症组患者(P<0.05)。(4)年龄≥55岁、BMI>27 kg/m2、低水平的CD4+T淋巴细胞(≤400/μL)以及高水平的IL-6(≥20 pg/m L)是有效预测COVID-19患者疾病重症化的指标。(5)COVID-19患者在入院时体内异常表达促炎和抗炎因子,出现细胞因子风暴;(6)IL-1b、IL-1ra、IL-6、IL-13、IL-18、HGF、MCP-3、MIG、M-CSF、G-CSF、MIP-1α、MIP-1β、CTACK、IP-10在疾病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之间具有差异表达;IP-10、HGF和MCP-3水平在危重型患者中表达最高,其次为重型患者;IL-1ra和M-CSF的差异表达主要表现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0-7d),而MIG和MIP-1α的差异表达则主要发生在疾病发展的后期阶段(8-14d、15-27d)。(7)IP-10、MCP-3、HGF、MIG、IL-1ra和MIP-1a的表达水平与Murray评分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它们的表达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患者疾病的进展和严重程度。(8)细胞因子IP-10和MCP-3可以作为COVID-19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用于建立预测疾病进展模型的ROC曲线的AUC值达0.990。结论:年龄、性别、体重、合并基础疾病是COVID-19患者重症化的风险因素,高热、咳嗽及临床指标异常严重的患者还应警惕重型的可能;年龄大于55岁、BMI>27 kg/m2、CD4+T淋巴细胞≤400/μL和IL-6≥20 pg/m L是有效预测COVID-19患者疾病重症化的标志物;感染SARS-Co V-2的重症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细胞因子风暴,IP-10和MCP-3是预测COVID-19患者疾重症化的有效标志物。
陈海龙[9](2021)在《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与细菌性肺炎中CRP/PCT比值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一直以来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较高的疾病之一,尽早地诊断CAP及明确病原学对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为CAP中一种特殊类型,儿童为高发群体,近年研究表明,在成人CAP中所占比重呈逐渐增加趋势。肺炎支原体为非典型病原体,其抗感染治疗方案与典型细菌性肺炎治疗方案不尽相同,因此从CAP中早期甄别出MPP有利于精准治疗的实施及患者病情的转归。本文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CRP/PCT比值等检查指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在MPP和细菌性肺炎患者中差异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鉴别意义以提高MPP早期甄别能力。目的对比分析MPP和细菌性肺炎成人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PCT及CRP/PCT比值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MPP与其他细菌肺炎的鉴别。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原体抗体Ig M阳性的66例MPP成人患者、90例细菌性肺炎成人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CRP、PCT等检查指标水平及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RP、PCT及CRP/PCT比值在预测MPP患者的价值。结果MPP组患者年龄显着小于细菌性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发生咳痰、胸闷的比例高于MPP组,而症状表现为干咳、肌痛的患者比例低于MPP组;与细菌性肺炎组患者胸部CT表现相比较,MPP组较少出现浸润实变及胸腔积液而较多表现为小叶中心分布病灶及磨玻璃影;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肺炎组PCT、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高于MPP组而CRP/PCT比值水平低于MPP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RP、PCT及CRP/PCT比值预测患者为MPP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4、0.86及0.89,灵敏度分别为89.4%、100%及87.9%,特异度分别为43.3%、55.6%及83.3%。结论MPP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目、CRP、PCT水平低于细菌性肺炎组而CRP/PCT比值高于细菌性肺炎组,以上检查指标结合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特征表现可在MPP及细菌性肺炎的早期鉴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刚[10](2021)在《发热伴肺部阴影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PCT、细胞分类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分析以发热伴肺部阴影为表现患者的具体病因及影像学特点,并且检测所有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支气管镜检查当天血清中的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BALF中细胞分类,探究BALF及血清中IL-6、PCT,BALF细胞分类对于发热伴肺部阴影不同疾病的鉴别意义,同时比较BALF检测对发热伴肺部阴影不同疾病的鉴别较血清检测是否有优势。[方 法]选取2019年1 1月-2020年1 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以发热并且胸部CT提示肺部阴影住院,同时能够配合完成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99例,排除数据资料不全病例8例,治疗中途离院患者3例,剩余病例88例,通过临床、检验、影像、病理相结合的方法,最终明确诊断78例,未能明确诊断者10例,于行支气管镜检查当天检测所有研究对象BALF及血清中的IL-6、PCT水平,BALF中细胞学分类(包括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巨噬细胞百分比)。本实验首先对发热伴肺部阴影这一类病人的病因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比较不同疾病患者血清及BALF中的IL-6、PCT水平以及BALF中的细胞分类百分比是否存在差异(本部分并不纳入单组病例数较少及病因不明的疾病),通过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鉴别不同疾病的能力。[结 果]1.发热伴肺部阴影可以由多种因素导致,分为感染性疾病(占54.55%)、非感染性疾病(占34.09%)、病因不明的疾病(占11.36%)。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真菌感染,非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癌、结缔组织疾病、肺栓塞。影像表现有实变影、结节影、间质性改变、磨玻璃影、团块影、实变+结节影,同时还可伴有胸腔积液、空洞。2.发热伴肺部阴影感染性疾病组BALF中的IL-6、PCT水平高于非感染性疾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LF中的细胞分类及血清IL-6、PCT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发热伴肺部阴影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性肺炎组BALF及血清中的IL-6、PCT水平以及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肺结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巨噬细胞百分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发热伴肺部阴影非感染性疾病中,肺癌组BALF及血清中的IL-6水平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及BALF中PCT水平以及BALF中细胞分类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BALF中IL-6、PCT对发热伴肺部阴影感染性病因与非感染性病因鉴别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3.805pg/ml、0.0825ng/ml,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4、0.701,IL-6、PCT的敏感性分别为76.1%、60.9%,特异性分别为63.3%、80%。6.BALF中IL-6、PC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鉴别发热伴肺部阴影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性肺炎与肺结核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19.165pg/ml、0.087ng/ml、47%,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6、0.787、0.724,三者的敏感性分别为40.7%、81.5%、77.8%,特异性分别为94.7%、78.9%、63.2%,血清中IL-6、PCT鉴别发热伴肺部阴影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性肺炎与肺结核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 5.42pg/ml、0.075ng/mI,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2、0.771,两者的敏感性分别为48.1%74.1%,特异性分别为94.7%、78.9%。[结 论]1、发热伴肺部阴影可以由感染性疾病(占54.55%)、非感染性疾病(占34.09%)、病因不明的疾病(占11.36%)导致,各疾病影像学表现复杂,临床中应加以甄别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2、BALF中IL-6、PCT的检测对于甄别发热伴肺部阴影感染性病因与非感染性病因有一定作用。3、BALF中PCT检测对于鉴别以发热伴肺部阴影为表现的细菌性肺炎与肺结核能力最优,其次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6鉴别能力偏低。4、发热伴肺部阴影的病因识别中BALF检测较血清检测具有优势。5、IL-6具有鉴别非感染性疾病中肺癌与肺良性疾病的能力。
二、SARS与细菌性典型肺炎的胸部CT特征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RS与细菌性典型肺炎的胸部CT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CRP、PCT、CRP/PCT比值在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中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
2.2 CRP、PCT及CRP/PCT比值预测MPP的价值 |
3 讨论 |
(3)COVID-19相关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 |
1.1 典型表现 |
1.2 非典型表现 |
1.3 特殊人群的影像学表现 |
2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COVID-19中的应用 |
2.1 CT |
2.2 MRI |
2.3 PET |
2.4 基于CT的AI辅助技术 |
(4)基于CT影像的新冠肺炎辅助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2.1 COVID-19分割研究现状 |
1.2.2 COVID-19分类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相关理论概述 |
2.1 学习算法 |
2.1.1 神经网络 |
2.1.2 主流CNN模型 |
2.2 多示例学习 |
2.3 多任务学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OVID-19辅助诊断方法研究 |
3.1 肺部CT影像的预处理方法 |
3.1.1 数据集介绍 |
3.1.2 数据预处理 |
3.1.3 数据增强 |
3.2 诊断及病灶定位模型设计 |
3.2.1 诊断模型 |
3.2.2 病灶定位模型 |
3.2.3 诊断及病灶定位多任务模型 |
3.3 病灶量化评估方法设计 |
3.4 诊断结果可解释方法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
4.1 实验设置 |
4.2 评价指标 |
4.2.1 分类任务评价指标 |
4.2.2 分割任务评价指标 |
4.3 消融实验 |
4.3.1 多示例学习策略影响 |
4.3.2 示例数量影响 |
4.3.3 多任务学习策略影响 |
4.3.4 多任务目标损失函数超参数影响 |
4.4 与其他方法对比 |
4.4.1 分类方法对比 |
4.4.2 分割方法对比 |
4.5 病灶量化评估方法验证 |
4.6 诊断结果可解释方法验证 |
4.7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扶正通络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数据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中医证候疗效观察 |
3.3. 肺通气功能分析 |
3.4. 患者运动耐量分析 |
3.5. 患者胸部CT评价 |
3.6.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新冠肺炎与流感鉴别诊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降糖药对合并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结局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OVID-19 死亡患者多维度评估与生存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特征与意义 |
病例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与发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症化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基于临床指标的重症化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分组 |
2.2 伦理学考虑 |
2.2.1 研究对象的获益 |
2.2.2 研究对象的安全监测 |
2.2.3 签署知情同意 |
2.2.4 伦理委员会审核 |
2.2.5 资料的保密与留取标本 |
2.3 研究方法 |
2.3.1 收集临床资料 |
2.3.2 统计学方法 |
2.4 研究结果 |
2.4.1 非重症和重症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4.2 非重症和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2.4.3 非重症和重症COVID-19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2.4.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
第3章 基于细胞因子表达谱的重症化风险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
3.1 研究对象 |
3.1.1 入组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分组 |
3.2 伦理学考虑 |
3.3 研究方法 |
3.3.1 收集临床资料 |
3.3.2 Murray肺损伤评分 |
3.3.3 血浆样本采集 |
3.3.4 血浆细胞因子的检测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4.1 研究队列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
3.4.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能够诱导机体出现细胞因子风暴 |
3.4.3 疾病不同严重程度及不同疾病阶段的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
3.4.4 血浆IP-10、MCP-3、MIG、HGF、IL-1ra和 MIP-1α表达水平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3.4.5 基于COVID-19患者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重症化预测模型建立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与细菌性肺炎中CRP/PCT比值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及治疗概述 |
参考文献 |
(10)发热伴肺部阴影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PCT、细胞分类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相关检测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SARS与细菌性典型肺炎的胸部CT特征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症COVID-19与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特征对比研究[J]. 薛明,李晶晶,吕志彬,张紫欣,杜艳妮,陈辉,谢汝明.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1(05)
- [2]CRP、PCT、CRP/PCT比值在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中的变化及意义[J]. 陈海龙,熊凯,陆友金,杨进.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1(03)
- [3]COVID-19相关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 刘莹莹,杨峰峰,张雪宁. 山东医药, 2021(16)
- [4]基于CT影像的新冠肺炎辅助诊断方法研究[D]. 李明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扶正通络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肺脾气虚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黄治.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D]. 李婧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 张桂榕.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症化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D]. 李彦洁. 南华大学, 2021
- [9]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与细菌性肺炎中CRP/PCT比值水平变化及意义[D]. 陈海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发热伴肺部阴影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PCT、细胞分类的意义[D]. 陈刚.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