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的马汉”戈尔什科夫(论文文献综述)
樊丛维[1](2021)在《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不断在印证这一事实。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路历程也在告诫着我们,只有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此为背景,中国适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维、更加独特的视角,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海洋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兴海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首先要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科技与海洋战略的关系,从传统海洋战略理论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中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探寻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现有官方文件的全面解读,可以将海洋强国战略划分成四个维度,即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由此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其中一个层面。因此,科技兴海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兴海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变量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施加影响,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研究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在科技兴海的助推下,中国应当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建设和平性海洋强国;同时,发挥科技要素的核心作用,实现规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引领,建设引领型海洋强国;最后,要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建设负责任海洋强国。进而以目标为指引,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科技的进步扩充了海洋安全的内涵,同时也加剧了海洋权益争端,进而强化国家间了海上对抗的风险,海洋安全形势因此变的更为复杂;同时,科技要素强化了世界上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与意愿,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极化趋势明显;最后,在科技要素的推动下,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了新的特征,新兴海洋议题也在不断出现,而且海洋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海洋政治议题不断增多。有鉴于此,应当准确定位当前挑战,仔细审视现实问题,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文章第四部分拟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路径选择。中国为了更好地迎接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必须发挥科技要素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依照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做出筹划。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维护地区海洋安全、提升海洋行为能力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并通过科技要素对这三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序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赵国安[2](2021)在《红色马汉——苏联海军戈尔什科夫元帅军事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世界海军风云榜上,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当之无愧占有显赫之地。他,担任海军总司令长达近30年之久,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四位苏联领导人,先后获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红旗勋章等各种高等级勋章、奖章20多枚,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
高兰[3](2019)在《海权发展模式研究与中国海权理论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海洋国家发展史来看,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海权发展模式。即,英美型世界性海洋霸权大国模式、日俄型挑战世界海权的海洋强国模式、印度型崛起中的新兴海洋大国模式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中海洋国家模式。这四种海权发展模式,对中国构建海权理论有重要启示。作为崛起中的新兴海洋大国,中国在建设海权理论过程中,应为新型海洋秩序提供物质公共产品以及精神公共产品。中国应坚持"地区性守成"目标,发展"有限海权",注重海陆均衡协调发展,加强"信誉信用信心"体系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海权理论,坚持"包容、开放、合作、发展",推动建设"一带一路"。
万祥春[4](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提出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毕洪业[5](2018)在《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及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地理空间对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而言,一直有着特殊的决定意义。自立国以来,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就成为俄罗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历史,俄罗斯地缘政治态势变动的频度和幅度,在世界大国中可以说是最为激烈的。正是横跨欧亚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现实,促进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对俄罗斯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发展走向形成影响。冷战结束后,从普里马科夫的多极化构想到普京的欧亚战略,伴随着对国家利益的讨论和认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还是回归到了欧亚大陆本身。普京的"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多契合点,拓展了两国合作空间,但全面欧亚伙伴关系的设想,还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统评估。
夏立平,云新雷[6](2018)在《论构建中国特色新海权观》文中研究说明尽管马汉的海权论很好地总结和反映了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世界政治中国家权力、财富和荣誉竞争的事实,并且对于历史上一直是陆权大国、在改革开放后才走向海洋的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由于时代的变化、世界力量转移和安全观念的变革,马汉的海权论显示出其落伍于时代的某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海权论具有了崭新的形态。与传统的海权论不同的是,全球化时代的海权观突显出开放性、竞争性、合作性和制度性。权力仍是新海权观的核心自变量,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国际海洋地缘政治仍是海权公式中一个重要变量,但海陆二分的地缘结构正在被海陆一体的新地缘结构所取代。威胁的多元化成为主要的因变量。
杨震,周云亨,郑海琦[7](2016)在《美国海权思想演进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海权论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作为其发源地,美国在海权论的形成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美国的海权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汉时代,是海权论诞生时期;第二阶段是冷战期间,莱曼创立了制海权理论,使美国海权思想得以进一步发展;第三阶段是冷战结束后,新军事变革、国际政治多极化以及全球化催生了美国海军战略转型。美国海权思想的演进包含了变革,如时代主题的转换、美国地缘目标的转变、战争技术形态的进步、空间维度的拓展。然而,在其演进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变的原则贯穿始终:海权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制海权是海权的核心;进攻是海军作战的灵魂;海权建设与运用的出发点永远是国家利益。美国海权思想的演进丰富和发展了海权理论,并引领了这一地缘政治学派的发展。
刘笑阳[8](2016)在《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文中认为15世纪以后,海洋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人类文明进入了更富开拓性的“海洋时代”。同时,世界海洋强国的历史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逻辑,即(1)国家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需求决定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地位;(2)国家经略海洋的能力决定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效用;(3)涉海大国都可以超越客观环境而崛起为海洋强国,但海洋强国的衰落也是必然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核心要义便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海洋强国战略,必然能够在海洋时代塑造出一个成功的海洋强国。对于诸如中国一般的崛起大国而言,势必要通过合适的战略走向富强,也势必要走上海洋这条通途大道——它在昔日曾经是一条发展的捷径,而现在却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地区性濒海大国,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皆同海洋息息相关。当前,中国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以上,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多数原油进口需要依赖海运,中国业已在海洋渔业、海运业以及造船业等领域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海洋上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相较于陆地边界局势的基本安定,中国近年来的外部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海洋疆土。中国面临着来自美国及其军事盟国、有海洋争端的邻国等构筑的战略围堵态势,国家的海上战略空间长期受到外部力量的压制。作为全球性贸易大国,尽管中国一直都在参与地区海洋秩序的塑造以及融入全球海洋秩序的进程,然而赢得走向海洋的机会却并不等于“赢得海洋”。可以说,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中国保障国家综合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和塑造新型海洋秩序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无论是在政策和研究领域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设计在战略评估、目标确定和手段选择上多少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有鉴于此,本文将选择“海洋强国战略”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一种创新性的解读模式与设计框架。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对海洋强国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将首先总结并归纳研究所需要涉及的核心概念,并将在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中西互通、古今互鉴”为原则,结合海洋时代的整体性趋势和阶段性变化,综合考虑海洋强国战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尝试在基础研究层面为海洋强国战略构建可行的分析框架:海洋强国战略分析的主体是涉海大国,其核心问题是国家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即国家摄取海洋战略价值的能力与意愿之间的互动。同时,涉海大国的国内基础必然要受到所处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客观环境所包含的历史趋势、地缘结构和秩序进程之间的结构,既可能对国内基础形成积极塑造,也可能对其产生消极限制。为了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国家便依据其国内基础,设计并实施相应的海洋强国战略。随后,本文还将就分析框架中的四个核心要素——海洋的战略价值、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内基础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框架分别进行专门阐述,进而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设计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创新。本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历程。本章旨在对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海洋强国发展进行分阶段的历史梳理,并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海洋战略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在追溯西方海洋强国演进逻辑的过程中,寻找到海洋与大国兴衰的内在联系,并发掘出西方历史经验对于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其中,本章节将以1415年的休达之战为时间起点,以刚刚结束的2015年为结点,对西方海洋强国战略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基于全球化的深入程度、国际关系史的阶段分野和西方海洋强国的战略选择,笔者拟将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开拓时代(1415-1648年)、殖民时代(1648-1845年)、争霸时代(1845-1945年)和“威慑—合作”时代(1945-2015年)。与此同时,本文将从不同时期中挑选出个别国家作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典型案例,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寻找到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历程。本文认为以全球海洋秩序的运转为基础,通过考察核心主导者和强力挑战者在海洋领域的互动,无疑更有利于归纳出西方海洋强国历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逻辑。本文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与相关实践。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并非新近萌生的国家理念,而是两千年来特定历史逻辑的产物。尽管内陆传统长期在中国居于主流地位,但是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作为两个并行不悖的发展趋势,不存在有些学者所主张的主导和支配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海洋强国探索的历史也呈现出周期性演进的趋势,而国家意愿和能力的互动关系则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对中国而言,由于海洋强国历史的普遍性逻辑以及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层面的特殊性逻辑,因此没有如欧洲一样在能力和意愿相匹配的三次峰值上实现向海洋强国的转型。以上述核心观点作为历史梳理和分析的框架,本文从古代的缘起、近代的萌芽和当代的探索三个阶段对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及其战略实践进行了历史梳理,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历史特点和演进逻辑,即由浅显认知向系统论述演进、由“重陆轻海”向“陆海统筹”演进、由“趋利”向“避害”再向“趋利避害”演进、由探索海洋强国之“术”向塑造海洋强国之“道”演进。本文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设计。本章将以海洋战略价值及其对中国崛起的意义作为出发点,结合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和国内基础尝试就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设计提出理念性和框架性的建议:(1)海洋强国战略在海洋实力的巩固与提升、海洋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以及海洋秩序的融入与塑造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2)海洋强国战略的主导理念,即以和平主义为宗旨、以防御现实主义为核心、以经济主义为首务、以地区主义为重点和以合作主义为通途。(3)海洋强国战略在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四个层面上的核心内容;(4)海洋强国战略的四项实施原则,即国内与国际的统筹、陆地与海洋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合作与竞争的统筹;(5)海洋强国战略在中观层面可以侧重考虑的五种联动模式,即中央与地方的联动、政府与民间的联动、战略与战略的联动、部门与部门的联动、产业与产业的联动
梅秀庭[9](2015)在《近代以来日本海权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围绕近代以来日本海权思想进行研究。日本海权思想不仅包括日本思想家、战略家与政治家对海权尤其是发展日本海权的认识,而且包括日本海洋扩张行为所反映出来的海权思维逻辑。19世纪末美国人马汉提出海权概念后,追求海权逐渐成为濒海强国海洋活动的战略目标和逻辑出发点。作为岛国的日本也深受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从19世纪末起,海权就与日本密不可分。但关于日本自身海权思想的研究却显得相当不充分。基于此,本文尝试归纳和整理出日本海权思想演变的脉络,并分阶段对其进行分析。为此,本文首先尝试分析日本海权思想产生的基础,包括客观层面的地理环境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战略文化。就地理环境而言,日本具备发展海权的自然条件;就战略文化而言,日本固有的武士道精神和扩张主义传统成为日本发展海权的意识形态基础。其次,本文将18世纪末至今的日本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以日本认识和构建海洋国家身份为前提,分别论述每个阶段的日本海权思想或其海洋活动背后的海权逻辑。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第一阶段中,日本海权思想有着较为完整的发展历程,并在其海权实践中体现出强烈的扩张性。在20世纪40年代至冷战结束的第二阶段中,日本海权思想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而在军事领域则完成了从扩张性向防御性的转变。通过研究发现,日本海权思想在这一阶段并不完整,但日本却保有发展海权的潜在能力和意识。在冷战结束至今的第三阶段中,日本海权思想逐渐走向完整,并以一种新的形式、即谋求同盟的方式回归扩张性。其实质是借助所谓“海权同盟”的力量谋求发展自身的海权。追求海权是日本一百多年以来的重要战略目标,日本海权思想始终服务于日本的国家战略。日本国家战略时有变化,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日本海权思想引导下的海洋扩张行为却一直对中国产生着极为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甚至是阻碍了中国的海洋发展乃至国家发展。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都有着强烈的发展海权的主观意愿,也具备发展海权的客观实力,而地理上的接近则为两国发展海权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正因如此,中日两国、特别是日本更应该摒弃对抗型的传统地缘政治思维,谋求合作型的地缘政治思维,化解两国在发展海权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并正确认识各自的地缘作用与地位,从而造就良性发展的双边关系。
高云[10](2013)在《俄罗斯海洋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史上,海洋战略一直起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基辅罗斯由于通海商路得以形成壮大,沙俄通过出海口战略而成为世界强国,苏联更是通过远洋进攻而获得冷战的均势。虽然当代俄罗斯已不再居于世界的中心地位,但作为有着帝国追忆和海洋情结的大国,俄罗斯正在积聚力量寻求复兴,海洋仍然是其关注的重点。应当看到,当前,俄罗斯发展理念已由过去的粗放式外扩转向内敛式集约,海洋战略的重心也已由海洋通道转向海洋资源的控制利用,这一理念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俄罗斯国家发展三百年积淀的思考。本文旨在梳理俄罗斯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海洋战略演变过程,考察其海洋事业发展情况,从当代视角探求其经验教训,寻求陆海复合型大陆性国家发展的黄金分割点,精准定位海洋战略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作用,从中总结出能为当前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借鉴的有益要素。出于这一目的,论文研究重点放在了当代俄罗斯海洋战略,并将之分为转轨期、当代以及当前和未来时期三个部分,以便突出研究的现实意义。就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源头而言,俄罗斯海洋传统源自北欧诺曼人的分支瓦兰吉亚人。瓦兰吉亚人有着西方海洋民族的强烈逐利特性和冒险精神,正是由于瓦兰吉亚人的强力介入,依托连接斯堪的纳维亚和拜占庭这一中世纪东西方贸易商路,松散的斯拉夫公社被凝聚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基辅罗斯。虽然由于之后的内部纷争,基辅罗斯并没能实现其海洋追求,特别是蒙古人的入侵,彻底打断了基辅罗斯向海的发展方向,但充当东西方贸易中间人获利的思想和北欧海盗所特有的冒险开拓精神已溶入俄罗斯的血脉,成为俄罗斯的民族内核之一。莫斯科公国兴起后,这一思想内核开始发酵,伊凡三世和伊凡四世为获取东西方贸易之利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奠定了后来沙俄出海口战略的根基。彼得大帝作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为的君王,不但成功推行了西化改革,使沙俄步入世界强国之列,而且针对俄罗斯的地缘劣势,为俄罗斯确立了完整的出海口战略,使沙俄完成了由“地域残蚕食体制”向“世界侵略体制”的转变。在追逐出海口的过程中,沙俄的国家命运同出海口战略的成败得失紧密交融。在俄国达到其封建农奴专制制度支撑下国家权势所能抵达的发展顶峰后,制度瓶颈扼住了出海口战略的咽喉,使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相继惨败,并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耗尽了力气,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苏俄成立后,不得不从帝俄的遗产上全面后退,《布列斯特和约》虽剥离了俄罗斯向海洋发展和重新成为强国的可能,但给予了苏俄以喘息之机。之后,德国迅速崩溃,实际上这一束缚并未产生消解苏俄复兴帝俄荣光能力的后果。但经历了革命和国内战争创伤的苏联已不再具有帝俄的战略位势,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苏联海洋战略走过了从近岸和近海防御向远洋进攻的发展路线,并最终得以建立起与美国相匹敌的国家海上威力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也完成了由偏居一隅的孤零社会主义国家向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西方阵营全球角逐的世界性强国的转变。但辉煌的成果掩盖不了苏联国家体制和政策的缺陷,重复了法国和德国过度扩张的错误,美国则利用苏联的战略失误,使苏联走上自我否定的道路。俄罗斯成立后,受久已遭压抑而突然迸发的政治狂热推动,俄罗斯奉行大西洋主义的思想路线,推行一边倒战略,实行全面战略收缩。同时,面对解体后的颓势,俄罗斯被迫从远洋缩回到陆上,进入黑暗的十年。这一过程中,俄罗斯海洋思想遇冷,并一度放弃了海洋,承自苏联的海洋遗产陷入全面危机状态,海洋战略陷于钟摆死区。但俄罗斯毕竟是一个大国和传统强国,随着俄罗斯重回欧亚主义轨道,俄罗斯海洋战略开始重启。在普京执掌俄罗斯后,明确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俄罗斯海洋战略得到了充分发展。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时代趋势的思考,当代俄罗斯海洋战略已不再将海权追求置于中心位置,而是将重心集中于综合国力的发展,确立了促进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海洋战略中心任务,权益维度不断拓展,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对抗性思维正逐步让位于合作、和谐。同时,鉴于当前强权政治现实,俄罗斯并未放弃军事的基础性地位,海军仍然是国家海洋战略的关注重点,但其侧重已由海上通道转向海洋资源,由军事安全转为经济安全,核心任务也逐步定位于以海洋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国力,保障俄罗斯海洋强国地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为俄罗斯国家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空间。总体来看,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海洋战略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共性问题,即如何克服俄大陆性地缘局限;二是个性问题,即寻找各个时期海洋战略与俄国家大战略的契合点。应当看到,俄罗斯发展海洋事业受到的一系列不利自然条件’制约:国土基本处于高纬度地带,冬季漫长且寒冷,缺少不冻港,除西部封闭内海的沿海地带外,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带人烟稀少,发展海洋事业所需基础设施远离主要人口聚居地,初期投入和后期养护成本也很高,海上事业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俄罗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海洋传统。为了牵引国家发展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俄罗斯只能通过国家海洋战略的牵引,以国家主导的方式来克服自身发展海洋事业的各项劣势。从其海洋战略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这种大陆性国家主导的海洋事业发展模式使俄海洋战略呈现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而在不利的地缘政治条件下——沙俄时期因扩张造成的四邻不宁、苏联时期因意识形态而面临的强敌环伺——又加重了其对军事力量的依赖和对均势的追求,造成其近现代海洋战略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海军战略色彩。而在当代和平发展时代主题下,俄罗斯海洋战略演进已发生变化,逐步放弃单纯从安全角度来考虑战略问题的传统权力思维模式。一方面开始强调发展海军除保障国家安全外,还兼有保持其工业基础、拓展经济维度、最终复兴其大国地位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更为重视发展问题,通过发展海洋事业,特别是开发远东和北极地区的资源和航线,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为国家发展开辟新的战略空间,增强国家的战略稳定性。因此,当代俄罗斯海洋战略是兼顾安全与发展两方面战略需求的集合。综上所述,俄海洋战略的基本问题:一是克服大陆属性建立海权的问题,二是防止陆海冲突实现平衡的问题,三是发挥自身地缘优势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其三百年发展史的经验教训:一是要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战略;二是要保持海军力量与海洋经济的平衡;三是要统筹陆海发展矢量;四是要关注海洋战略各利益主体诉求;五是要整体稳步推进。应当说,俄罗斯海洋战略实践是一面镜子。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它反映的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同国家具体实际的结合过程;从现实的立场来看,它提出的是国家如何战胜局限和困难,从海洋获取发展机遇和未来的策略。因此,保持客观清醒地认识,充分汲取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有益因素,对当前正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大有裨益。
二、“苏联的马汉”戈尔什科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的马汉”戈尔什科夫(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综述评析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
一、传统海洋战略理论 |
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 |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维度 |
一、海洋安全维度 |
二、海洋经济维度 |
三、海洋环境维度 |
四、海洋科技维度 |
第三节 科技兴海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 |
一、维护海洋安全的核心要素 |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 |
三、改善海洋环境的主要路径 |
第二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 |
第一节 和平性海洋强国 |
一、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
二、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 |
三、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 |
第二节 引领型海洋强国 |
一、规则引领 |
二、理念引领 |
三、路径引领 |
第三节 负责任海洋强国 |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
二、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
三、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 |
第三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科技要素促使海洋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
一、扩展海洋安全内涵 |
二、加剧海洋权益争端 |
三、强化海上对抗风险 |
第二节 科技要素加速世界海洋格局极化趋势 |
一、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 |
二、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涉海意愿 |
三、科技要素推动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 |
第三节 科技要素引导国际海洋政治议题增多 |
一、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新特征 |
二、新兴海洋提议不断涌现 |
三、海洋提议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联系日益紧密 |
第四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释放科技潜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一、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品质 |
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秩序职能 |
三、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
第二节 匹配科技实力,维护地区海洋安全秩序 |
一、坚持防御性海洋安全战略 |
二、科技升级提升蓝水海军战力 |
三、科技助力拓展海军职能 |
第三节 借助科技路径,提升中国海洋行为能力 |
一、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海洋管理能力 |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质量 |
三、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技成果 |
致谢 |
(2)红色马汉——苏联海军戈尔什科夫元帅军事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灿烂辉煌的一生 |
海洋是世界强国之源 |
强国必须有强大的国家海上威力 |
海军是国家海上威力的强大支撑 |
平衡发展海军 |
海军是国家的政治工具 |
戈尔什科夫的主要贡献 |
结语 |
(3)海权发展模式研究与中国海权理论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各国海权理论综述 |
(一) 海权的概念界定 |
(二) 海洋地缘政治 |
二、英美型世界性海洋霸权大国的海权理论 |
(一) 英国的海洋战略综合研究 |
1.海洋战略理论 |
2.英国海军发展史 |
3.关于英国海权与世界秩序 |
4.关于海权和英国社会 |
(二) 美国海权理论的演变 |
1.海权论诞生 |
2.制海权理论 |
3.海洋霸权大国战略 |
三、日俄型挑战世界海权的海洋强国海权理论 |
(一) 日本“海洋立国”的区域性海洋大国战略 |
(二) 俄罗斯挑战世界海洋大国 |
1.由盛而衰的海权发展之路 |
2.重振海洋强国 |
四、印度型崛起中的新兴海洋大国的海权理论 |
(一) 关注海洋发展的重要意义 |
(二) 关注印度海洋能力建设特别是印海军建设 |
(三) 关注印度海洋战略与周边国家关系 |
(四) 关注南海问题 |
五、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中海洋国家的海洋战略 |
六、中国海权理论建构的探索 |
(一) 中国学者关于海权建设的观点和思路 |
1.中国应完全成为海权强国 |
2.中国应以陆权为主, 海权只做补充 |
3.中国应成为陆海统筹的复合型海权 |
(1) 海权建设目标为“有限海权” |
(2) 海权建设的具体切入点 |
(3) 海权建设的能力配置 |
(三) 建构中国特色海权理论探索和对策建议 |
1.坚持“地区性守成”目标, 发展立足于地区的“有限海权” |
2.注重海陆均衡协调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
3.加强“信誉信用信心”体系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海权理论 |
4.作为后发型海洋大国, 中国应坚持“包容、开放、合作、发展”, 努力推动建设“一带一路”, 谋求合作共赢 |
七、结 语 |
(4)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
四、安全类型 |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
一、安全观的含义 |
二、安全观的类型 |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
四、和谐海洋思想 |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
二、苏联时期的地缘政治思想 |
三、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构想 |
1、欧洲-大西洋主义及其现实困境 |
2、欧亚地缘政治思潮的兴起 |
四、普京的欧亚战略:从欧亚联盟到大欧亚伙伴关系 |
1、普京的欧亚联盟构想 |
2、“大欧亚伙伴关系”——机遇与挑战 |
(6)论构建中国特色新海权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时代的变化 |
(二) 世界力量转移的2.0版 |
(三) 安全观念的变革 |
二、关于海权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 海权论研究的美国流派 |
(二) 海权论研究的法国流派 |
(三) 海权论研究的英国流派 |
(四) 海权论研究的俄罗斯流派 |
(五) 海权论研究的日本流派 |
(六) 海权论研究的中国流派 |
三、中国特色新海权观:范式·变量·逻辑 |
(一) 中国特色新海权观的分析范式 |
(二) 中国特色新海权观的分析变量 |
1. 权力仍是新海权观的核心自变量, 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 |
2. 国际海洋地缘政治仍是海权公式中一个重要变量, 但海陆二分的地缘结构正在被海陆一体的新地缘结构所取代 |
3. 威胁的多元化成为主要的因变量 |
(三) 中国特色新海权观的基本逻辑 |
1. 海权样式:从排他性转向竞争性与合作性的统一 |
2. 海权目标:从争夺控制权转向竞争制度权 |
3. 海权资源基础:从着眼硬实力转向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 |
4. 海权地缘结构:从海陆二分转向海陆和合 |
(8)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一、中文文献的总体定量分析 |
二、国内代表性研究成果评析 |
三、国外代表性研究成果略析 |
四、既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展望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路径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难点 |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内容 |
第一章 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相关概念 |
一、战略的内涵 |
二、海洋强国的概念 |
三、海洋(强国)战略的界定 |
第二节 海洋的战略价值 |
一、本体性价值 |
二、载体性价值 |
三、观念性价值 |
第三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 |
一、历史趋势 |
二、地缘结构 |
三、秩序进程 |
第四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内基础 |
一、国家的海洋定位 |
二、国家的海洋实力 |
三、国家的海洋利益 |
四、国家的海洋观念 |
第五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框架 |
一、海洋强国的战略观念(思想) |
二、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
三、海洋强国的战略手段 |
四、海洋强国的战略评估 |
第六节 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
第二章 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逻辑 (1415-2015年) |
第一节 扩张时代(1415-1648年) |
一、葡萄牙——“大航海时代”的先锋 |
二、西班牙——“无敌战舰”与“新世界” |
三、荷兰——飞翔的“海上马车夫” |
第二节 殖民时代(1648-1845年) |
一、英国——“日不落”的荣光 |
二、法国——扎根大陆的“蓝百合” |
三、俄国——“为出海口而战” |
第三节 争霸时代(1845-1945年) |
一、美国——鹰,从海上腾飞 |
二、英国——帝国的余辉 |
三、日本——“脱亚入欧”的武士 |
四、德国——“剑与犁” |
第四节“威慑—合作”时代(1945-2015年) |
一、美国——飘扬七海的星条旗 |
二、苏联/俄罗斯——“红色海军”的兴衰 |
第五节 西方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逻辑 |
一、西方海洋强国战略历史的普遍性逻辑 |
二、西方海洋强国战略历史的特殊性逻辑 |
第三章 中国海洋强国思想的历史逻辑 |
第一节 中国海洋强国历史的逻辑线索 |
一、中国海洋强国的历史线索 |
二、中国海洋强国历史的普遍性逻辑 |
三、中国海洋强国历史的特殊性逻辑 |
第二节 缘起:古代中国的海洋思想 |
一、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第一周期 |
二、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第二周期 |
三、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第三周期 |
第三节 萌芽:近代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 |
一、地主阶级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海洋强国思想 |
三、民国时期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
第四节 探索:当代中国的海洋强国思想 |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
四、2002-2012年中国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
五、十八大以来的海洋强国思想与实践 |
第五节 中国海洋强国思想的演进与启示 |
第四章 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评估与框架设计 |
第一节 海洋对于中国崛起的战略价值 |
一、本体性价值 |
二、载体性价值 |
三、观念性价值 |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环境 |
一、历史趋势 |
二、地缘结构 |
三、秩序进程 |
第三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家基础 |
一、中国的国家海洋定位 |
二、中国的国家海洋实力 |
三、中国的国家海洋利益 |
第四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框架设计 |
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目标 |
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导理念 |
三、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 |
四、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原则 |
五、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联动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近代以来日本海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二、 现有文献述评 |
三、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
四、 研究结构 |
第一章 海权与日本海权思想 |
第一节 海权与海权思想 |
一、 海权的概念 |
二、 西方国家海权思想的流变 |
第二节 日本海权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 |
一、 日本的地理环境 |
二、 地理环境与日本海权思想 |
第三节 日本的战略文化与海权思想 |
一、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
二、 日本的扩张主义传统 |
三、 战略文化与日本海权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近代日本海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海洋国家”身份的建构 |
一、 日本人的海洋认知与海洋意识 |
二、 “海洋国家”身份的建构 |
第二节 日本海权思想的萌芽 |
一、 海防思想与日本海权意识的觉醒 |
二、 日本海权思想的萌芽 |
第三节 马汉海权思想与日本海权思想的形成 |
一、 马汉海权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
二、 日本海权思想的形成 |
第四节 “海陆”之争与日本海权思想的发展 |
一、 “海陆”之争及其结果 |
二、 日本海权思想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战时期日本海权思想的再建构 |
第一节 “海洋国家”身份的重新建构 |
一、 日本重构国家身份的动因分析 |
二、 高坂正尧的“海洋国家构想” |
三、 海洋国家身份的确立 |
第二节 日本海权思想的再建构:在经济领域的重生 |
一、 战后海权认知的变化 |
二、 日本海权思想在经济领域的重生 |
第三节 日本海权思想的再建构:军事领域中的转型 |
一、 日本海权思想转型的力量基础分析 |
二、 日本海权思想转型的意识基础分析 |
三、 日本海权思想在军事领域的转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冷战后日本海权思想的体现 |
第一节 日本海洋国家身份的再认定 |
一、 再认定的动因分析 |
二、 对“海洋”和“文明”的再认识 |
三、 海洋国家身份的再认定 |
第二节 日本海权思想在战略层面的体现 |
一、 日本海权认知的变化 |
二、 冷战后日本的海洋战略 |
三、 日本海洋战略与海权思想 |
第三节 日本海权思想在政治层面的展现 |
一、 海权与国家的地位 |
二、 政治行为背后的海权逻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本海权思想与中日关系 |
第一节 日本海权思想主导下的行为对中国的影响 |
一、 近代时期的海洋扩张行为对中国的影响 |
二、 冷战结束至今的海洋扩张行为对中国的影响 |
第二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
一、 传统海权理论的缺陷 |
二、 从地缘政治角度发展中日关系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俄罗斯海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主题和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五、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第一章 俄罗斯海洋传承与沙俄海洋战略 |
第一节 俄罗斯海洋传承 |
一、俄先民早期海上活动 |
二、古罗斯海洋事业兴衰 |
三、莫斯科公国向海发展的努力 |
第二节 沙俄海洋战略 |
一、以出海口为核心的战略体系 |
二、出海口战略实践的成败得失 |
三、存在的问题 |
小结 |
第二章 苏联海洋战略 |
第一节 苏俄(联)近海防御战略 |
一、近海防御战略的主要内容 |
二、近海防御战略的实战运用 |
第二节 苏联远洋进攻战略 |
一、由近海防御向远洋进攻的转变 |
二、以“平衡”原则建设远洋海军 |
三、确立四大战略方向 |
四、整体发展海洋事业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一、苏联海洋战略本身存在缺陷 |
二、苏联海洋战略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
三、苏联海洋战略遭遇美国的强势反击 |
小结 |
第三章 转轨期的俄罗斯海洋战略 |
第一节 转轨期困境 |
一、海洋地理环境恶化 |
二、国家战略重新定位 |
三、经济陷入严重危机 |
四、工业能力大幅下降 |
第二节 转轨期国家海上威力体系瓦解 |
一、海军不战自毁 |
二、民用船队全面衰落 |
三、船舶工业深陷危机 |
第三节 俄罗斯海洋战略的重启 |
一、国家战略重回欧亚主义轨道 |
二、海洋战略重新布局 |
三、海军发展战略相应调整 |
小结 |
第四章 强国战略下的俄罗斯海洋战略 |
第一节 基本架构 |
一、体系化的顶层战略规划设计架构 |
二、全面拓展的海洋战略主体和海洋利益 |
三、以安全和发展为核心的目标体系 |
四、以功能和区域方向为指向的任务体系 |
第二节 主要内容 |
一、完善国家海洋管理体制 |
二、恢复海洋渔业 |
三、开发海底矿产资源 |
四、复兴船舶工业 |
五、发展海上航运业 |
六、恢复海军实力 |
七、推进北极开发 |
第三节 基本特点 |
一、海洋权益维度全面拓展 |
二、国家海权建设全面推进 |
三、海权服从服务国内需求 |
四、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 |
五、坚持军事手段的基础性地位 |
第四节 现实问题 |
一、国力难以支撑,动力不足 |
二、经济转型困难,创新乏力 |
三、中央集权过度,效率低下 |
四、争端难以解决,矛盾突出 |
小结 |
综论:俄罗斯海洋战略的基本问题、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一节 基本问题 |
一、克服大陆局限建立海权的问题 |
二、克服陆海冲突实现平衡的问题 |
三、发挥地缘优势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
第二节 经验教训 |
一、海洋战略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 |
二、海洋经济与海军力量协调平衡 |
三、统筹陆海发展矢量的目标界限 |
四、保持海洋战略各主体利益平衡 |
五、循序渐进形成稳定推进矢量 |
第三节 启示 |
一、强化海洋意识,确立海洋发展矢量 |
二、发展海洋经济,打造经济驱动引擎 |
三、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为维护海洋权益提供支撑 |
四、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破解海洋争议难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俄文资料 |
二、中文资料 |
三、英文资料 |
后记 |
四、“苏联的马汉”戈尔什科夫(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D]. 樊丛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2]红色马汉——苏联海军戈尔什科夫元帅军事思想探析[J]. 赵国安. 军事文摘, 2021(01)
- [3]海权发展模式研究与中国海权理论构建[J]. 高兰.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9(05)
- [4]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5]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及影响[J]. 毕洪业. 俄罗斯研究, 2018(02)
- [6]论构建中国特色新海权观[J]. 夏立平,云新雷. 社会科学, 2018(01)
- [7]美国海权思想演进探析[J]. 杨震,周云亨,郑海琦. 国外社会科学, 2016(05)
- [8]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D]. 刘笑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9]近代以来日本海权思想研究[D]. 梅秀庭. 外交学院, 2015(11)
- [10]俄罗斯海洋战略研究[D]. 高云. 武汉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