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活思维 发展个性——在小学美术写生画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时亭亭[1](2021)在《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美术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提升学生美术品质。
王瑶娟[2](2020)在《让思维灵动生长,让小学美术课堂“春回大地”》文中认为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也能够通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创作元素、参与合作交流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想象和联想,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实现灵动生长。
许雪妮[3](2020)在《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以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的理念正逐步融入到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尝试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评价方法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这与活动教学法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具有一致性。然而由于活动教学法未能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普遍推行,导致创新性设计理念与评价方式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开展现状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提出应用活动教学法的必要性,并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与实施,编写成活动教学方案,以期提高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活动教学法概念的界定,论述了活动教学法运用到初中美术课堂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活动教学法在当前初中美术课堂应用中的现状调查,分析了当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在活动设计方面和活动实施方面存在问题,并从教师、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初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借助多种活动教学方式的支持与渗透,研究其可行性。第四部分是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应用的设计与实施,是对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初中美术课堂活动教学方案的再设计和实施,通过围绕课程目标开展调研活动,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而在活动实施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方式有序衔接各个教学环节,保持师生全程高效沟通,实现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并通过对教学设计案例的实施效果验证与分析,论证了初中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运用活动教学法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第五部分是对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应用中提出的三方面建议。最后总结全文,活动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对推进课程改革步伐,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并对活动教学法应用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李侠[4](2019)在《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生活资源的利用研究 ——以J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贯倡导,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当下部分幼儿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存在认识不足、技能薄弱、审美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探讨生活资源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利用的情况,以期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研究。基于此目的,选取鞍山市具有代表性的J幼儿园大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分析法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生活资源在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利用的现状主要是在创意手工活动和创意绘画活动中灵活运用包装类生活资源。但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艺术欣赏中生活资源的利用严重不足,二是生活资源利用的种类单一且创意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大班幼儿教师对生活资源的艺术审美素养不足,二是对生活资源与创意美术活动关系的认识不足。据此提出如下教育建议,一是加强理论培训,提升教师对生活资源与创意美术活动关系的认识,把生活资源转化为创意美术活动的工具和材料,让生活资源成为创意源泉;二是加强实践指导,丰富教师利用生活资源的经验,把生活中美的事物融入到艺术欣赏活动,把多元化生活资源引入到创意美术活动中去。
王擎[5](2019)在《基于视知觉理论将剪纸艺术应用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教育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的受重视程度逐渐加大。新课改的建设目标中指明,儿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受过去应试教育影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固化等弊端,另外教育与升学挂钩,美术考级风气盛行,促使社会中商业化美术培训机构泛滥,机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儿童美术教育亟待重回朴素的环境。本文以视知觉理论为研究基础,根据儿童自身发展规律,将民间剪纸艺术引入儿童美术课堂实践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适合儿童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通过对视知觉理论基础知识的研究获知,人的视觉经验分为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部分,是生理经验与心理经验的双重组合。其中,认知感受中最重要的部分来自于内心的主观经验,经验的累积建立在个体的生理发展基础上,随着年龄递增经验逐渐丰富。人的成长是不断变化着的过程,儿童的视知觉能力更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其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表现,与儿童整体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笔者立足民间剪纸艺术,将其应用在儿童美术课堂中进行分析与探究。生活体验是剪纸创作的重要来源,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大多是基于劳动者对现实生活场景与环境的观察、理解和再创造的艺术化表达,其创作规律与儿童创作规律相通。本文结合当前儿童剪纸教学实践案例中分析取得的成就,阐明存在的不足,对课程实践对象进行年龄分层,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总结出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坚持与遵循的原则,研发出适合儿童的剪纸美术活动课程并以书籍和网站的形式进行推广与分享,引导儿童提升审美意趣,培养体验能力、动手能力、创意能力等综合素质。
杜兰[6](2019)在《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下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是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单幅或者多幅图画进行初级阶段的书面言语表达的过程。看图写话训练是小学生进行书面言语表达的入门阶段,是小学中段、高段习作的重要基础,意义重大。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看图写话教学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既有基于实践经验的研究,也有基于本质认识,即写作心理过程理论的研究。但长期以来,看图写话教学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在看图写话中表现出观察、思维、表达等诸多问题。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下的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研究。本文除结语部分外,分四章来进行相关论述。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章:通过现状调查,总结了小学低段看图写话出现的问题,分析了问题背后的来自教与学两方面的原因;第三章:“三级转换”理论的缘起及其与看图写话的联系,系统阐述了“三级转换”理论与“一级转换”理论、“二级转换”理论之间不可分割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并论述了“思维转换内部言语转换初表达转换精表达”的转换理论与看图写话“词、短语——串联的事件——一句话、一段话”思维操作流程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三级转换”理论在小学低段看图写话中的教学研究,第一节阐述了从培养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着手,指导学生找准图画中的物,形成单个的词、短语再理清图画的顺序,形成串联的事,从而实现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第一级转换。第二节阐述了运用内部言语功能指导学生抓住要素写一句话;抓住细节,发挥想象写一段话从而实现从内部言语到表达的第二级转换。第三节阐述了从强化训练着手如何提升看图写话书面言语表达能力,提出了口头言语训练、口述写话、写放胆文的建议。本研究立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希望对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后面的习作、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放飞小学生的写作梦想。
秦晓丽[7](2018)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教学的价值及策略》文中认为在当前的教育中,最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便是"创意",特别是在基础性教育中,创意所发挥的价值更是巨大的。而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所绘画的作品与创意息息相关,而且他们在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创意能力得到训练,还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方式得到开拓。本文将结合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试着分析一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教学的价值及策略。
赵荻燕[8](2018)在《就业目标引领下聋校中高段美术课程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这些年来,我国社会的一大热门讨论话题就是就业。就业难是一个普遍问题,身有残障的特殊群体在就业大军面前更是弱势群体。掌握一技之长,就成了听障生就业的救命稻草。而对于听障生来说,其生理特殊性决定着美术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但在职业教育和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上还是实际操作中,两者都只是在各自的领域发展,并没有很好的融合,也没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导致专业不对口,学习不致用,学生没兴趣等一系列问题,不能真正促进听障生更好的发展,提高学生就业层次和就业选择,实现“平等参与,机会共享”的就业局面。本文以绍兴市聋哑学校为例,分析了选题缘由和意义,梳理了就业目标下职业教育、美术教育当前的发展状态,同时也为本文研究的开展进行了相应研究思路、方式方法的设定,从而实现本文研究架构的构建,就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结合就业情况分别对影响听障生就业的职业教育和美术教育这两个重点版块的发展、实施现状作了分析及深刻剖析,从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课程规划以及既有师资力量的现状、职业教育与就业环境等到美术课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教学现状(教材、师资情况、课改研究)等方面分块阐述,并根据分析情况对美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了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从重视开发校本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角色的转换及能力、多方合作强调美术教育理念、形成符合听障生学习兴趣的模式这六个方面对聋校中高段美术课程改革的对策提出了研究意见。旨在完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就业目标和职业教育现状,用真实的数据及访谈情况来分析梳理其课程改革,最大程度发挥聋校美术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美术专业知识可以和整体素养有效对接并稳中有升,使听障学生进入社会后,在用人单位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和再学习、再创造、再就业能力,除了接受政府救济外,主动迎上高速发展的社会的步伐,最终实现促进听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李彬彬[9](2018)在《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是天性,从生活中产生,是延续生命冲动的触媒。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脚步。从“美术”与“生活”的发展关系来看,她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需要将“美术”放置于“生活”之中,基于发现生活美、理解生活美、创造生活美的目标,更新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当下的艺术教育系统中,美术教学的实践存在着明显的制约与瓶颈。在传统功利主义的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学的培养模式存在对审美培养的缺失、对美术技能、技法过度依赖等现象。作为其教学反馈的评价环节,更多地体现为学术性、标准化评价,在指向美术知识、技能训练的评价基础上,却忽视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性、创造性。美术学科的内在的规定性在于运用美术知识、技能与媒介表现个人想象、情感与思想的艺术实践,其背后更深层次的追求在于美术知识的生活运用与艺术表现。实际上,忽视美术学科的独特性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缺乏明确的美学基础。这种美术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了“艺术参与的尝试”,却与生活美学化语境下的艺术审美格格不入。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对美学新理论的寻求,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确立其美学根基,从多维视野明晰其理论指导的科学性。从美学理论的发展看,生活美学作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影响最为广泛的美学思潮,其核心要义在于强调美学、艺术的原点在于生活本身,呼吁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周遭世界,去理解、发现与创作生活之美。美与艺术并不高居于博物馆中,并非只是宏大的画作、精湛的雕刻。其学术使命在于改变生活与美学的二元割裂,模糊美学与生活的界限,进而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新时代美学使命。而这一系列美学思想都将为探究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资源与学科视野。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离不开对政策的理析,从政策的视野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已然透视着对新美学理论的深度理解,生活美学的理论影响和观点在各类政策中逐渐清晰。从实践一线看,虽手捧教材“圣旨”,但美术教学素材、过程和评价等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和从生活中体验各种美感也成为师生的暗旋律。生活美学作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确证,有必要厘清在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根本理念和重要取向,本文认为,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现了审美人生的评价目标、审美体验的评价标准、生活经验的评价范畴、主客交融的评价关系等根本理念。在其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以生活当下作为评价的逻辑起点,强调对个体生活经验的尊重;以审美育人的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互动创生的精神引领,消融评价主客体之间的界限等。理念和价值取向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增添和重现新的“美感”,反映了美术教学评价的“艺术”之魂,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尊重,在评价中突出生活性,以唤醒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其审美能力、关注其审美心理,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学生享受“平等”的交流,“享受”作品的充分肯定和过程体验的乐趣。理论对现实的指导需要评价主体的观念革新,但更需要有过程的支撑和实体的再现。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是“生活”与“美术”关系优化的升华,需要以学生的美术作品作为评价载体。本文在确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指导地位和其深刻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今国内外美术教学评价维度的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并结合多次专家会议法,突破传统美术教学评价的桎楛,从基于生活与美的联系、美学知识的创新应用和情感表达的丰富过程出发,构建了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发现生活美”、“理解生活美”、“创造生活美”以及“分享生活美”等三个纵向维度,以“艺术作品”层次的划分为参考依据,同样采用专家会议法,确立“质料层”、“形式层”、“意蕴层”三个层次作为美术教学评价的横向维度。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横纵维度的划分,并非机械的模式建构和指标套用,而是新理论的新体现,重在不同阶段学生在不同素养的表现,强化评价主体在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创新,通过审美创造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实现并不是运用某种技术应对评价维度的过程,需要一致的方法论和具体技术的配合。美术的审美创造这一根本价值决定美术教学评价应以复杂和系统的方法论的支撑,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一方法论逻辑,对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系统、生活意识取向的拓展型系统、创意美感取向的创造性系统三个评价操作的内容体系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内容体系中,选用循环递进评价过程的混合方法设计以配合评价维度考察目标的达成。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强调以量化和质化有机结合进行评价结果表达。结合实际案例,探究出纸笔测试法、观察法、提问法、表现性评价法、成长档案袋法等具体方法的操作与说明,力图在方法论的角度上,为实际操作提供具体可行的参考。并依据评价维度的设计及评价的操作体系的确立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倡导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以保障评价活动的进行;对评价方法论意识的觉醒,以确定评价方法使用的有效性;并防止过分依赖评价技术而成为其附庸,倡导依据现实课堂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实施。美术学科是美学与生活的有机关联,是学生审美创造这一终极价值的有效体现,这一内在规律性需要生活美学作为其理论指导,并贯穿于学术教学的始终,为实现美术学科教学评价的专业性、凸显美术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发挥美术学科的美育功能提供了一条美学路径。本研究的根本逻辑在于通过生活美学理论的指导,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应有自身的观念体系和评价维度,突破传统意义上美术评价的分数量化主线,旨在通过用方法论和多元方法的创造性使用实现其观念体系,淡化评价指标的细分和权重系数的设立,把艺术作品作为学生情感的凝结,从作品中发现学生复杂而有内涵的生活状态和未来生活的素养品性。总体上说,生活美学下的美术教学评价,她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其评价维度的确立是为了让教师更好的从“生活”的视角看待美术教学评价这一事件,将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美育、生活与美育之间进行了联结,倡导“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是艺术品”。在此理念下的教学评价观,不仅符合了课程标准中对美术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义,也将其课程理念贯穿其中,更是对目前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回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采用了“生活美学”这一全新的视角,对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现状进行审视,进而实现将生活美学的理念作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以此突破美术课程等学科本位的美育壁垒,为改进、优化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立场与思路。第二,在研究的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发展了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新视野,提出构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新体系,确立了美术教学评价的新维度,将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美育、生活与美育之间进行了联结,创新了美术教学评价新的路径。
刘慧[10](2017)在《流动的“双基” ——基于对新中国以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文中指出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双基理论,是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语境下的历史抉择,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范式的转变,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引发了多元声音的交响,也因此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本文是基于对体现国家意志的纲领性文件——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分析和研究,来探寻“美术”双基发展和变化的踪迹,使教育工作者获得去除遮蔽的明晰,从“双基”与“社会情境”、“文化情境”相互作用的新视角出发,构建新的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从而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自我,重建意义,形成文化自觉。本文着眼于历史,梳理解读了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双基的发展和变化,描述其动态发展过程,多角度地分析比较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发展,从横向上呈现我国美术课程改革的历程及其产生的影响,为新的视觉语境下美术基础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综述了当前教育学界对美术课程标准和双基的研究现状,以理论的视角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简要地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源起、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具体的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这一文本的角度对“双基”的流动进行研究。根据其时代背景特点、性质及其内容将其划分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功能本位下的工具基础(包括1950、1956年的教学大纲)、第二部分是学科本位下的技艺基础(包括1979年教学大纲)、第三部分是素质教育理想下的美育基础(包括1988、1992、2000年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第四部分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学力基础(包括2001、2003、2011年的课程标准)。这四个部分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第二章,从学科本体和教育理论的视角出发阐释了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双基”流动的原因。从学科角度来说,在美术形式的不断更新和美术价值取向的共同作用下,“双基”才会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从教育理论角度来讲,是从现代课程观到后现代课程观、从表征主义知识观到生成主义知识观、从“过程—产出”的技术性实践到“对话—意义”的反思性实践、从应试学力到真实学力的共同作用下,双基才会得以“流动”。第三章,分析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双基”流动的影响。教材出现了多元融合,动态生成的现象,因此教师不再是僵化的知识传递者,而需要在问题情境中重建话语体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发现自我,建构意义,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走向“交响空间”。第四章,分析了当下视觉文化语境下美术基础与“双基”的矛盾所在。当下文化语境所要求的美术基础是知识、态度、思维的同步发展,是国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是教育研究的根本性课题。从“双基”到“现代学力基础”的嬗变绝不是在二元对立意义上的两极转换与妥协,而是力求在不同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发展观之间寻求理想的阿基米得点。最后从知识、技能的获取和运用的角度简单论述了核心素养下的双基该如何重建。结语部分,以简洁地语言再次阐释了本文的观点,并反思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美术基础内涵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二、激活思维 发展个性——在小学美术写生画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活思维 发展个性——在小学美术写生画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
三、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
(2)让思维灵动生长,让小学美术课堂“春回大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细致观察创作元素,激活思维 |
二、创建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思维 |
三、应用问题逐步引导,发展思维 |
四、打造动手实践活动,强化思维 |
(3)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以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背景 |
二、课题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活动教学法的含义 |
第二节 初中美术课的概念 |
第三节 活动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美术课堂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活动教学法在当前初中美术课堂应用中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活动教学法当前的应用现状调查概述 |
第二节 活动教学法当前的应用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教学需求和个体发展相统一 |
第二节 多种活动教学方式的支持与渗透 |
第四章 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再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活动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
第二节 活动教学实施的条件和步骤 |
第三节 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应用中的案例设计 |
第四节 活动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分析 |
第五章 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应用中的建议 |
第一节 优化初中美术活动教学开展环境 |
第二节 树立教师初中美术活动教学理念 |
第三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目录 |
附录四 师生评价表 |
致谢 |
(4)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生活资源的利用研究 ——以J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生活资源 |
2.创意美术活动 |
(四)文献综述 |
1.关于生活资源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创意美术活动的相关研究 |
3.关于美术活动中生活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 |
4.研究述评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1.观察法 |
2.访谈法 |
3.实物分析法 |
三、J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生活资源利用的分析 |
(一)J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
(二)J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生活资源利用的现状 |
1.创意手工活动巧用包装类生活资源 |
2.创意绘画活动活用包装类生活资源 |
(三)J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生活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1.艺术欣赏中生活资源的利用严重不足 |
2.生活资源利用的种类单一且创意不足 |
(四)J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生活资源利用问题的原因 |
1.对生活资源的艺术审美素养不足 |
2.对生活资源与创意美术活动关系的认识不足 |
四、J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生活资源利用的建议 |
(一)加强理论培训,提高教师对生活资源与创意美术活动关系的认识 |
1.把生活资源转化为创意美术活动的工具和材料 |
2.让生活资源成为创意源泉 |
(二)加强实践指导,丰富教师利用生活资源的经验 |
1.把生活中美的事物融入到艺术欣赏活动 |
2.把多元化生活资源引入到创意美术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视知觉理论将剪纸艺术应用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儿童美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2 非遗文化传承与儿童美术教育 |
1.2 文献综述 |
1.2.1 视知觉理论与创造性思维 |
1.2.2 国内外儿童教育理念 |
1.2.3 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点 |
1.4.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章 儿童视知觉理论与能力发展研究 |
2.1 视知觉理论与创造性思维 |
2.1.1 视知觉理论 |
2.1.2 创造性思维 |
2.2 儿童视知觉能力发展规律及构成 |
2.2.1 儿童视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 |
2.2.2 儿童视知觉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3章 剪纸艺术应用于儿童课堂教学研究 |
3.1 剪纸艺术特征 |
3.1.1 剪纸艺术创作特性 |
3.1.2 剪纸艺术造型特征 |
3.1.3 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普遍性 |
3.2 剪纸艺术引入儿童课堂教学研究 |
3.2.1 优秀教学案例分析 |
3.2.2 儿童年龄发展分析 |
3.3 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及成果 |
3.3.1 教学过程研究及分析 |
3.3.2 教学成果设计方案 |
第4章 剪纸艺术引入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
4.1 剪纸艺术引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
4.1.1 提升审美意趣 |
4.1.2 培养情感体验能力与感知力 |
4.1.3 强化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 |
4.2 儿童美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4.2.1 保护儿童原创能力 |
4.2.2 与儿童想象力对话 |
4.2.3 创作去功利化 |
4.3 儿童美术教学实践导向 |
4.3.1 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
4.3.2 课堂贴近自然 |
4.3.3 观察是创作的基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成果 |
附录B 关于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6)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下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基于实践的研究综述 |
1.4.2 基于理论的研究综述 |
2 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与“学”现状及成因 |
2.1 看图写话“教”与“学”的现状 |
2.1.1 对学生“学”的现状调查 |
2.1.2 对教师“教”的现状调查 |
2.2 看图写话“教”与“学”出现的问题 |
2.2.1 观察不得法,写话无方向 |
2.2.2 思维欠活跃,写话不生动 |
2.2.3 表达欠功底,写话痛点多 |
2.3 看图写话“教”与“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2.3.1 学生“学”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2.3.2 教师“教”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3 “三级转换”的理论缘起及其与“看图写话”的联系 |
3.1 “三级转换”的理论缘起 |
3.1.1 从“两因素”说到“一级转换”理论 |
3.1.2 从“写作过程的双重变换特性”理论到“二级转换”理论 |
3.1.3 从“二级转换”理论到“三级转换”理论 |
3.2 “三级转换”理论与“看图写话”的联系 |
3.2.1 “思维转换内部言语”(“物”—“意”)与“看图写话”的联系 |
3.2.2 “内部言语转换表达”(“意”—“文”)与“看图写话”的联系 |
3.2.3 “初表达转换精表达”(“文”—“文”)与“看图写话”的联系 |
4 “三级转换”理论在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中的研究 |
4.1 从培养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着手指导看图写话,实现第一级转换 |
4.1.1 培养观察能力,找准物及其联系,实现第一级转换 |
4.1.2 培养思维与联想能力,激活写话思路,拓展第一级转换 |
4.2 从内部言语功能着手指导看图写话,实现第二级转换 |
4.2.1 述谓功能训练学生抓图画要素写一句话 |
4.2.2 简约排列功能训练学生找细节、加想象扩展成一段话 |
4.3 从强化训练着手指导看图写话,提升书面言语表达能力 |
4.3.1 通过训练口头言语以提高书面言语 |
4.3.2 通过口述写话以降低书面写话难度 |
4.3.3 鼓励写放胆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教学的价值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创意性写生的具体教学价值 |
二、美术教学中开展创意性写生策略 |
(一) 注重对学生的想象力加以培养 |
(二) 需注重激发出学生的绘画兴趣 |
三、结语 |
(8)就业目标引领下聋校中高段美术课程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就业目标下,职业教育对听障生的特殊意义 |
1.1.2 就业目标下,中高段美术课程与听障生职业教育关系 |
1.1.3 中高段美术课程目标和就业目标不一致 |
1.1.4 国家高度重视特殊职业教育的发展 |
1.1.5 就业目标下,聋校中高段美术课程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1.4.1 听障 |
1.4.2 课程改革(中高段美术) |
1.4.3 职业教育 |
1.4.4 职业课程 |
1.4.5 国外特殊教育美术课程与就业目标整合研究综述 |
1.4.6 国内美术课程与就业目标整合研究综述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绍兴市聋哑学校职业教育发展、实施现状及就业情况分析 |
2.1 绍兴市聋哑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2.2 绍兴市聋哑学校职业教育实施现状 |
2.2.1 绍兴市聋哑学校课程设置和专业开设情况 |
2.2.2 绍兴市聋哑学校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情况 |
2.3 绍兴市聋哑学校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
第3章 绍兴市聋哑学校中高段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符合职业教育(就业)需求 |
3.1.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
3.1.2 中高段美术课程设置不符合职业教育(就业)需求 |
3.2 单一的教学模式、教材及课程改革研究的缺失等现状不利于就业目标达成 |
3.2.1 单一的教学模式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 |
3.2.2 教材的缺失使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
3.2.3 中高段美术课程改革研究的缺失 |
3.3 教师角色转换能力较弱导致缺乏较强的特殊教育意识 |
3.3.1 缺乏用专业美术手语知识作支撑的意识 |
3.3.2 缺乏较强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
3.4 听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缺乏明确的学习日标 |
3.4.1 学生视野的限制阻碍其进步 |
3.4.2 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美术知识 |
3.5 家长与社会缺乏较强的支持力度 |
3.5.1 学生家长缺乏大力的配合 |
3.5.2 社会对其缺乏较多的支持 |
第4章 聋校中高段美术课程改革对策研究 |
4.1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制度 |
4.1.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
4.1.2 完善课程教育制度 |
4.2 拓宽教学模式,重视校本课程研发及课改研究 |
4.2.1 适当增加美术教学内容 |
4.2.2 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 |
4.2.3 扩展传统美术教学的考察内容 |
4.2.4 拓宽美术教学的实施渠道 |
4.2.5 提升美术教学的多样发展 |
4.2.6 课程改革中学校方面应重视质量把控 |
4.2.7 课程改革中应寻求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 |
4.2.8 课程改革应争取社会方面加大支持 |
4.3 提高教师角色转换的能力,增强特殊教育意识 |
4.3.1 教师角色转换方法 |
4.3.2 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
4.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确学习目标 |
4.4.1 自主学习开展的条件 |
4.4.2 自主学习培养途径 |
4.4.3 自主学习开展方法 |
4.5 各阶层共同努力,强化课改保障机制 |
4.5.1 借力十九大,争取政府支持 |
4.5.2 提高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
4.5.3 鼓励各师范高校发展相应专业 |
4.5.4 依靠社会力量发展美术教育 |
4.5.5 教育部门应加大关注力度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理论之需求:美学的发展对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理论指导的重新确立 |
(二)现实之使然:知识技能为重的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批判 |
(三)政策之考量:深入推进美术课程教学审美育人学科本义的改革关键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生活美学的研究 |
(二)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 |
(三)关于小学美术课程的研究 |
(四)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概念解读 |
一、生活美学的阐释 |
(一)美学 |
(二)生活美学 |
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释义 |
(一)美术教学 |
(二)美术教学评价 |
(三)小学美术教学评价 |
三、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诠释 |
第二章 生活美学作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视域的理论确证 |
一、实践的理论指导: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表达 |
(一)学术化的评价取向需要美学理论的支撑 |
(二)理性之上的评价目标背离生活的本真 |
(三)语言暴力的评价操作迷失了生活艺术 |
二、政策的理论工具: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渗透 |
(一)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政策工具 |
(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政策的基本理念 |
(三)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政策的生活美学渗透 |
三、理论的意义拓展: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相关 |
(一)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现有理论基础 |
(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现有理论短板 |
(三)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生活美学呼唤 |
第三章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本真澄明 |
一、生活美学的本真要义 |
(一)生活美学的理论给养 |
(二)生活美学的历史发展 |
(三)生活美学的理论内核 |
(四)生活美学的现实图景 |
二、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念转向 |
(一)审美人生的评价目标 |
(二)审美体验的评价标准 |
(三)生活经验的评价范畴 |
(四)主客交融的评价关系 |
三、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一)生活当下的逻辑起点 |
(二)审美育人的情感关怀 |
(三)互动创生的精神引领 |
四、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意蕴表达 |
(一)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艺术”之魂 |
(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享受”过程 |
(三)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品”结果 |
第四章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维度设计 |
一、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维度的确立基础 |
(一)评价的对象与目的 |
(二)评价的形式与标准 |
(三)评价维度的设计原则 |
二、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维度的形成过程 |
(一)评价维度初拟 |
(二)评价维度筛选及确立 |
三、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维度的表现形式 |
(一)小学初级阶段学生美术表现形式 |
(二)小学中级阶段学生美术表现形式 |
(三)小学高级阶段学生美术表现形式 |
(四)各年级段美术评价维度表现形式 |
第五章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操作体系及应用建议 |
一、评价操作的内容体系 |
(一)知识技能取向的基础性系统 |
(二)生活意识取向的拓展性系统 |
(三)创意美感取向的创造性系统 |
二、评价操作的方法体系 |
(一)复杂方法论视野下的多元方法选择 |
(二)循环递进评价过程的混合方法设计 |
(三)量化和质化有机结合的评价结果表达 |
三、评价操作的机制创新 |
(一)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共同体 |
(二)课内课外互通的资源共生 |
(三)线上线下互联的平台搭建 |
四、评价操作的应用建议 |
(一)评价意识觉醒与整体设计 |
(二)方法论意识的明确与使用 |
(三)摆脱评价技术的附庸角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10)流动的“双基” ——基于对新中国以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本·美术“双基”的流变 |
第一节 工具基础·社会功能本位下的“双基” |
1.1950、1956 年教学大纲的历史背景 |
2.教学目标:双基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
3.教学内容:图画双基 |
4.教学方法:注入式双基 |
5.实践中的探索 |
第二节 技艺基础·学科本位下的“双基” |
1.1979 年教学大纲颁布的历史背景 |
2.教学目标:技艺双基 |
3.教学内容及建议:“能力”双基 |
4.实践中的探索 |
第三节 美育基础·素质教育理想下的“双基” |
1.1988-2000 年教学大纲颁布的历史背景 |
2.1988、1992、2000 年小学、初中课程标准 |
3.1997 年高中艺术大纲 |
4. 实践中的探索 |
第四节 现代学力基础·以学生为本的“双基” |
1.2001、2003、2011 年课程标准颁布的历史背景 |
2.2001、2011 年小学、初中课程标准 |
3.2003 年高中课程标准 |
4.实践中的探索 |
第二章 动力·美术“双基”流变的原因 |
第一节 学科本体·美术形式和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流变 |
1.美术形式的更新 |
2.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
第二节 教育理论·教育范式的转变 |
1.课程范式·从现代课程观下的双基到后现代课程观下现代学力基础 |
2.知识观·从表征主义知识观下的双基到生成主义知识观下的双基 |
3.学力观·从应试学力下的双基到真实学力下的双基 |
4.教学论·从技术性实践中的双基到反思性实践中的双基 |
第三章 实践·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双基”流变的影响 |
第一节 教材:多元融合,动态生成 |
第二节 教师: 重构话语,创设情境 |
第三节 学生: 发现自我,重建意义 |
第四节 课堂:走向“交响空间” |
第四章 重建·核心素养—当代视觉语境下美术基础的重建 |
第一节“流动的双基”对未来课程标准的启示 |
1.双基/学力基础二元对立的路径是不成立的 |
2.双基的生成与意义的重新审视 |
第二节 视觉文化语境下“核心素养”的重建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激活思维 发展个性——在小学美术写生画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J]. 时亭亭. 小学生(中旬刊), 2021(12)
- [2]让思维灵动生长,让小学美术课堂“春回大地”[J]. 王瑶娟. 小学时代, 2020(19)
- [3]活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以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为例[D]. 许雪妮.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大班创意美术活动中生活资源的利用研究 ——以J幼儿园为例[D]. 李侠. 鞍山师范学院, 2019(04)
- [5]基于视知觉理论将剪纸艺术应用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D]. 王擎. 湖南大学, 2019(07)
- [6]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下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研究[D]. 杜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教学的价值及策略[J]. 秦晓丽. 中华少年, 2018(36)
- [8]就业目标引领下聋校中高段美术课程改革的研究[D]. 赵荻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9]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D]. 李彬彬. 西南大学, 2018(01)
- [10]流动的“双基” ——基于对新中国以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D]. 刘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