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赏石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易杉[1](2021)在《锁云回国记》文中研究说明题记:为纪念"锁云"石回国,为表达对佐藤观石夫妇赠予此石的永久谢意,也为感谢国内外尤其灵璧石产地的石友们对"锁云"的厚爱,特将多年前发表在《赏石文化》2002年第七期的《锁云回国记》转载于此,以飨读者。
舒珍[2](2020)在《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小城镇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由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同时慢生活理念的兴起,促使小城镇绿道建设蓬勃发展。我国绿道建设呈现出地域差异性,而相关理论研究多集中于绿道网络建设完善的大城市,对小城镇绿道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以浙江省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研究其整体空间布局,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其建设情况,确定绿道评价因子并构建了使用后评价模型,运用使用后评价研究方法,从使用者角度分析其绿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提升策略。本文重点论述内容如下:(1)归纳总结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规划建设现状。使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对绿道总体布局进行分析。进一步展开实地调研,分慢行系统、绿廊系统、公共设施系统、文化生活氛围五个方面调查中心城区绿道建设现状,进行归纳总结。(2)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使用后评价研究。选取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绿道建设因素、绿道设施因素、管理维护因素五大因素21项评价因子,构建了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使用后评价模型。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使用者基本情况、出行分析、行为特征等信息,运用量表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满意度评价研究。(3)提出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优化策略。总结归纳绿道建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五点绿道优化提升策略,分别为优化城镇绿道网络结构、建设无障碍绿道慢行系统、构建多样化公共空间节点、完善绿道公共设施系统、加强绿道宣传管理工作。本文对浙江省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不仅为其日后绿道建设提供优化策略,也可为其他小城镇绿道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陈春发[3](2020)在《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及孢子繁育技术》文中认为羊狮慕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内,西南与武功山景区相邻,西北与萍乡万龙乡交界,东北与宜春明月山相邻。地理位置为:E 114°15′18″-E 114°18′32″,N 27°29′53″-N 27°34′19″;地质构造以花岗核杂岩构造与峰崖地貌为主,山体主要由片麻岩、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组成,地势峻峭挺拔,具有锯状垄断的山峰、孤峰、残山、溶斗等特殊生境;地处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2℃-1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800-2000 mm,有着独特的生境和丰富的降水量,其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共采集标本496号,1179份,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鉴定并整理出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基于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和生态特性进行分析,对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观赏特性评价,筛选出观赏价值高且开发潜力高的蕨类植物,进行孢子繁育试验。探讨不同因素对孢子萌发、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描述观赏蕨类植物发育过程并进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1)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23科66属167种,其中石松类植物2科4属14种,蕨类植物21科62属153种;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类型丰富,以土生类为主,附生类次之,水生类最少。(2)羊狮慕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20科58属119种,其中石松类植物2科4属13种,蕨类植物18科54属106种。按药用功效可分为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类;舒筋活血、除湿镇痛类;清热通淋、利水消肿类;消炎解毒、退热镇惊类,分别含有43种、42种、28种、6种。(3)羊狮慕食用蕨类植物共有9科12属15种,以凤尾蕨科、蹄盖蕨科为主,大部分食用幼嫩的拳卷叶,如:蕨、紫萁等;少部分根状茎富淀粉,可提取淀粉或直接酿酒,如槲蕨、狗脊等。(4)根据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观赏特性的评价,筛选出16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蕨类植物,并对16种蕨类植物叶型、叶色、株型和整体观赏性进行观赏价值评价和抗逆性分析。结果发现,普通针毛蕨、渐尖毛蕨、华南毛蕨、黑足鳞毛蕨和齿牙毛蕨等5种蕨类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很强的抗逆性,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前景。(5)光照条件和3种土壤浸提液对上述5种观赏蕨类植物孢子萌发都有影响,其中光照条件影响较大,是影响孢子萌发的重要因素;3种土壤浸提液并非影响孢子萌发的重要因素。(6)3种土壤基质对渐尖毛蕨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时间、发育速率和个体数几无影响,对齿牙毛蕨、普通针毛蕨、黑足鳞毛蕨和华南毛蕨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时间、发育速率和个体数的影响各异,结果表明,4种观赏蕨类植物在腐殖土中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时间、发育速率和个体数效果最好,因此腐殖土基质最适宜4种观赏蕨类植物的孢子繁育。(7)5种观赏蕨类植物孢子发育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孢子萌发到孢子体,都需要经过5个阶段,分别为萌发阶段、丝状体阶段、片状体阶段、原叶体阶段和孢子体阶段。5种观赏蕨类植物在孢子萌发、形成丝状体、形成片状体和形成原叶体时间上无差异,但在形成孢子体时间上差异明显,齿牙毛蕨、普通针毛蕨、黑足鳞毛蕨、华南毛蕨和渐尖毛蕨形成孢子体所需时间,分别为40天、40天、58天、50天、54天。在原叶体个数和孢子体个数上,除渐尖毛蕨外,其他4种观赏蕨类植物差异不大,每盆配子体数达200以上,孢子体数达150以上。综上所述,羊狮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药用、食用、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也较为丰富,5种观赏蕨类植物发育过程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光照、黑暗和土壤浸提液对5种观赏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不同,不同土壤基质对5种观赏蕨类植物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时间、发育速率和个体数影响不同,在腐殖土基质中繁育效果最好。并为羊狮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和5种观赏蕨类植物人工繁殖、批量育苗提供资料。
田语[4](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陈福馨[5](2020)在《孔小瑜博古题材花鸟画研究》文中提出海上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是颇具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之一,在中国近代美术史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二十世纪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艺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画在这一时期的改变和发展,上海作为当时重要的开放口岸,以市场经济为推手,以开放的精神和变通的理念为特征,推动了海派书画的兴起,使上海一度成为当时书画艺术的中心,并吸引众多书画家在此云集,从而在艺术表现上创出兼收并蓄、雅俗共赏的新画风。孔小瑜先生是海上画派中具有特色的代表,也是“安徽八老”之一,曾先后活跃于上海画坛和安徽画坛,誉满沪皖。孔小瑜的前半生以博古花鸟画饮誉上海画坛,并与海派众名家相互学习,切磋技艺,而后半生留在安徽,将海派绘画的精髓带入了徽文化厚积的江淮大地,丰富了安徽画坛的艺术面貌,同时为安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安徽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孔小瑜的艺术实践博古通今、融汇中西,其绘画作品涉及博古、花鸟、山水、人物,题材十分广泛。但本文选择以孔小瑜笔下最具代表性的博古花鸟画为研究方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孔小瑜的艺术生平进行梳理,首次采用多种方法对其博古花鸟画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度研究,并对其艺术成就和启示加以归纳,揭示其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外来文化影响的联系,展现孔小瑜艺术创作的革新之处以及绘画风貌,探索其博古花鸟画为海派博古画所开辟的新范式,力求学界对孔小瑜博古花鸟画有新的认知。
彭汉宗[6](2019)在《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哪个民族会像华夏民族那样热衷于山水树石的艺术表现了。自北魏至元代的近千年中,敦煌壁画见证了各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包括西域样式、汉晋传统样式、北朝新兴样式、隋代的“细密精致而臻丽”、唐代的“焕烂而求备”、曹氏归义军时期的“千篇一律”、西夏与元代的卫藏风格。不同风格之间或和谐共存,或新旧迭代,其既与艺术自律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民族风俗、宗教文化等外部因素有关,如何从纷乱庞杂的现象中将这些因素一一寻绎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而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亦将引发全然不同的结论。在山水树石图像的演变历程中,主要有三股力量互相制衡,其一为中原山水画的同步影响,其二为异域审美观念的影响,其三为特殊的宗教文化内涵。三股力量联合构成了敦煌壁画山水树石图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时也彰显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与魅力,更重要的是,它提示了我们在面对复杂艺术现象时往往需要做好随时切换研究视角的准备,如此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历史的原貌。
孙永凤[7](2018)在《中国观赏石协会2018年度第一次专委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文中指出2018年4月9日上午,中国观赏石协会2018年度第一次专委会工作会议在北京金诚信大厦召开。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秘书长顾晓华、副秘书长钟长海,观赏石文化咨询策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大亮、古生物化石专业委员会主任陆建华、陨
赵瑞[8](2017)在《战国红风雨十年路及未来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作者赵瑞先生曾任县委常务副书记、市政府副秘书长等职。退休后,把研究、宣传、推广战国红玛瑙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十几年来,他走遍战国红玛瑙产地和市场,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宣传赏石文化,普及赏石知识。发表与战国红有关的理论研究、鉴评赏析文章上百篇,开创了战国红文化理论研究的先河。在战国红的发展上,他有远见,有格局,不受产地和地域的限制,提倡战国红应该多元化、包容性、融合发展,为大战国红观点定下了基调。2014年初,他亲自领导组织了朝阳市观赏石协会和朝阳战国红专业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得到了中石协和朝阳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协会承办的两次朝阳市战国红精品展,中国观赏石协会寿嘉华会长都亲自到场视察指导。战国红已经走过十年历程,这一路上,虽有风雨,但靠其独特魅力,不捧自红,仍一路高歌向前。这篇文章既是对战国红过去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作者坚信:战国红要继续发展,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角,坚持创新发展,才能迎接更加美好的春天。
保志鹏[9](2016)在《张某某斡旋受贿案的法律分析》文中提出斡旋受贿作为一种新型受贿犯罪形态,我国的立法、司法机关对该类型犯罪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理论认知和司法实践,但不可否认,刑法学界对这该犯罪的相关要素仍有很大争议。随着我国发反腐败斗争进入深水区,该类型犯罪不仅数量较以往增多、涉案金额也更大,涉案人员为逃避法律制裁,其作案手段也花样频出,不断翻新,更为隐蔽。进而导致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与公诉部门之间,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对案件的定性和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以我国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和刑法学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对案例中张某甲斡旋受贿行为进行刑法学分析,阐明本案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提出自己对本案相关争议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为完善我国刑事立法建言献策。具体而言,本文除引言外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说明了本案的基本案情,列举了相关证据,争议焦点和相关问题。第二部分,理论结合司法实践,对第一章列明的相关争议及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对本案的观点。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加以思考,提出完善我国相关刑事立法的几点建议。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张某某受贿案中争议焦点及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刑法学分析,主要包括斡旋受贿罪的构成及其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如何认定“雅贿”的涉案金额;交易型受贿的认定等。笔者赞同张某甲构成斡旋受贿的观点;同时认为路某某的认识错误构成阻却事由,其不构成受贿罪;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贿赂犯罪立法的四点建议。
张艳[10](2016)在《北宋诗歌中的石意象研究》文中提出北宋文人赏石风气尚盛行,对石头的歌咏屡见不鲜、篇章众多,石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与现实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对北宋诗歌中的石意象进行了分类,概括了石意象的总体情况,总结出各类型石意象的主要特点,分析了赏石之风高涨的原因和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按照石头的功用,本文将北宋诗歌中出现过的石意象分为自然景观类、园林建筑类、文玩类三大类。自然景观石意象主要有纯自然和与历史传说相关两类,前者欣赏的是奇石在大自然中的自然形态美,后者则更多关注石意象背后蕴藏的深厚意蕴。园林建筑类石意象分假山、奇石与建筑石材三类,假山和奇石都属于园林构景,目的是营造一种自然山水的气韵,建筑石材意象更多的是带有象征意味。文玩类石意象内容最为丰富,有供文人案头赏玩使用的奇石、文房用品,有石制的茶酒器皿、石枕石席等生活器具,还有竹石、枯木怪石等画作类石意象,这一类石意象直接代表了文人赏石的趣味,与文人的关系也最为密切。通过详细分析每一类石意象的特点与意义,本论文最后从总体上分析石意象所表现的文学风尚以及这种风尚与北宋文人审美追求的关系,阐释歌咏石意象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仕宦与隐逸的情感冲突,所体现的以怪透皱瘦为特点的赏石标准与审美追求,所反映的宋人咏石诗对前人咏石诗的突破,论述文人赏石活动中的交游唱和对咏石诗大量涌现的影响。
二、观赏石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观赏石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
1.1.2 慢生活理念的兴起 |
1.1.3 绿道建设迅猛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绿道 |
2.1.2 小城镇 |
2.1.3 小城镇绿道 |
2.1.4 满意度评价 |
2.2 使用后评价(POE)相关理论 |
2.2.1 POE概念与内涵 |
2.2.2 POE类型与价值 |
2.2.3 POE主要研究方法 |
2.3 国内外绿道使用后评价研究概述 |
2.3.1 国外绿道使用后评价 |
2.3.2 国内绿道使用后评价 |
2.4 使用POE研究小城镇绿道的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3 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实例调研分析 |
3.1 常山县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3.1.2 历史人文条件 |
3.1.3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
3.1.4 交通路网分析 |
3.1.5 绿道规划建设情况 |
3.2 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空间网络总体分析 |
3.2.1 空间句法在绿道空间分析中的适用性 |
3.2.2 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空间线段模型的建立 |
3.2.3 空间句法分析释译 |
3.2.4 总结 |
3.3 实例调研概述 |
3.3.1 选定调研对象 |
3.3.2 具体调研内容 |
3.3.3 调研方法 |
3.4 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建设现状研究 |
3.4.1 绿道概况 |
3.4.2 绿道慢行系统 |
3.4.3 绿道绿廊系统 |
3.4.4 绿道公共设施系统 |
3.4.5 绿道文化生活氛围 |
3.5 本章小结 |
4 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
4.1 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使用后评价模型构建 |
4.1.1 POE评价方法模型 |
4.1.2 实地探索性研究 |
4.1.3 评价因子的选择原则 |
4.1.4 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评价因子的确立 |
4.1.5 评价因子的赋值与计算 |
4.2 访谈调查研究 |
4.2.1 对绿道使用者的访谈 |
4.2.2 对绿道维护者的访谈 |
4.2.3 小结 |
4.3 问卷调查研究 |
4.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3.2 使用者基本情况 |
4.3.3 使用者出行分析 |
4.3.4 使用者行为特征分析 |
4.4 满意度综合评价研究 |
4.4.1 李克特量表分析 |
4.4.2 AHP层级分析 |
4.4.3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优化提升策略 |
5.1 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规划建设的优点与不足 |
5.1.1 优点 |
5.1.2 不足 |
5.2 绿道优化提升策略 |
5.2.1 优化城镇绿道网络结构 |
5.2.2 建设无障碍绿道慢行系统 |
5.2.3 构建多样化公共空间节点 |
5.2.4 完善绿道公共设施系统 |
5.2.5 加强绿道宣传管理工作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3)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及孢子繁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
1.1.1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简介 |
1.1.2 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
1.1.3 食用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
1.1.4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观赏应用现状 |
1.1.5 江西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
1.2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无性繁殖 |
1.2.2 有性繁殖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样地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水文和气候 |
2.2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方法 |
2.3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观赏特性评价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方法 |
2.4 观赏蕨类植物孢子繁育技术研究 |
2.4.1 研究内容 |
2.4.2 研究方法 |
第3章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组成及生态分布特征 |
3.1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和科属组成分析 |
3.2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特性分析 |
第4章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 |
4.1 羊狮慕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分析 |
4.1.1 羊狮慕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和科属组成 |
4.1.2 羊狮慕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主要功效 |
4.2 羊狮慕食用蕨类植物资源分析 |
4.3 羊狮慕蕨类植物观赏应用评价 |
4.3.1 野外观赏特性分析 |
4.3.2 抗逆性分析 |
4.3.3 小结 |
4.4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的建议 |
4.4.1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
4.4.2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
第5章 羊狮慕五种观赏蕨类孢子繁育 |
5.1 不同因素对五种观赏蕨类孢子萌发的影响 |
5.1.1 光照对五种观赏蕨类孢子萌发的影响 |
5.1.2 不同溶液对五种观赏蕨类孢子萌发的影响 |
5.1.3 小结与讨论 |
5.2 三种土壤基质对五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和孢子的影响 |
5.2.1 三种土壤基质对齿牙毛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 |
5.2.2 三种土壤基质对普通针毛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 |
5.2.3 三种土壤基质对黑足鳞毛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 |
5.2.4 三种土壤基质对华南毛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 |
5.2.5 三种土壤基质对渐尖毛蕨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影响 |
5.2.6 结论与讨论 |
5.3 五种观赏蕨类发育过程 |
5.3.1 齿牙毛蕨发育过程 |
5.3.2 普通针毛蕨发育过程 |
5.3.3 黑足鳞毛蕨发育过程 |
5.3.4 华南毛蕨发育过程 |
5.3.5 渐尖毛蕨发育过程 |
5.3.6 五种观赏蕨类植物发育过程比较 |
5.3.7 结论与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种类多样 |
6.1.2 羊狮慕药用、食用和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丰富 |
6.1.3 羊狮慕五种观赏蕨类植物孢子繁育技术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羊狮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
附录Ⅱ 狮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类型及分布情 |
附录Ⅲ 羊狮幕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 |
附录Ⅳ 羊狮慕观赏蕨类植物问卷调查表 |
附录Ⅴ 羊狮慕五种观赏蕨类植物野外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介(研究成果) |
(4)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
1.3.1 汉学与中国学 |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
1.3.3 中古中国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
2.6.3 卜弼德的影响 |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
4.1 成书背景 |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
4.2.1 主要内容 |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
4.4 勘误 |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
5.5 订正 |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孔小瑜博古题材花鸟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关于孔小瑜博古花鸟画的研究现状 |
1、研究现状 |
2、研究意义 |
(二)关于孔小瑜博古花鸟画研究的创新点 |
1、本文的创新点 |
2、本文的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1、图像法 |
2、文献法 |
3、访谈法 |
4、比较法 |
二、孔小瑜艺术生平与博古花鸟画风格成因 |
(一)孔小瑜的艺术生平 |
1、年少启蒙 |
2、融入海派 |
3、居于合肥 |
(二)孔小瑜博古花鸟画的风格成因 |
1、家族传承 |
2、结识名家 |
3、师法古人 |
4、自我探索 |
(三)小结 |
三、孔小瑜博古花鸟画分期 |
(一)博古花鸟画发展及海派博古花鸟画概况 |
1、博古图与花鸟画结合原因 |
2、清末民初海派博古花鸟画概况 |
(二)孔小瑜博古花鸟画的艺术分期 |
1、早期的博古花鸟画 |
2、中期的博古花鸟画 |
3、晚期的博古花鸟画 |
(三)小结 |
四、孔小瑜博古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
(一)孔小瑜博古花鸟画艺术特色 |
1、应物象形,赋色雅丽 |
2、位置经营,技法交融 |
3、西学东用,中西结合 |
4、寓意丰富,雅俗共赏 |
(二)小结 |
五、孔小瑜博古花鸟画艺术成就与启示 |
(一)孔小瑜博古花鸟画艺术成就 |
(二)艺术启示 |
1、所画之物熟于心——强记默写 |
2、所变之法融于画——革新有道 |
(三)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树石造型 |
第一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树木造型 |
一、从汉晋传统风格向北朝新兴风格的演变 |
二、西域花卉纹样的本土化改造 |
第二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山石造型 |
一、故事画题材中配景山石造型的演变 |
二、须弥山图式的形成与演变 |
第三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山水空间 |
一、从西域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型 |
二、北朝新兴风格——三维纵深与平面拼贴的过渡期 |
第二章 北周后期至隋代的树石造型 |
第一节 北周后期至隋代前期的复古主义 |
一、回归汉晋传统的图案化风格——古朴、原始的树木造型 |
二、回归汉晋传统的图案化风格——云气纹山石造型 |
三、不同叙事结构下的山水空间 |
第二节 隋代后期的现实主义 |
一、现实主义审美理念下的写实化树木造型 |
二、现实主义审美理念下的写实化山石造型 |
三、大型说法图中的山水空间——两侧封边式造境 |
第三章 唐代的山水树石造型 |
第一节 细密臻丽、焕烂求备的树木造型 |
一、细密精致而臻丽的佛国花树 |
二、中原本土树木造型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形” |
第二节 唐代的山石造型 |
一、大型说法图、经变画中的圣山造型 |
二、初唐时期两大基础性元素的初步构建——高山、缓坡 |
三、盛唐“山水之变”——以“双峰对峙”图式为中心 |
四、盛唐时期对山石之“质”与“奇”的追求 |
五、唐代后期山石造型的模式化以及山水空间的秩序化 |
第三节 不同画幅形制与多元叙事结构对山水空间的综合影响 |
一、通壁向心式大型经变中的开放式一体化山水空间 |
二、三联式构图模式中关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思考 |
三、以传统的横长卷形制构建全新的山水空间 |
四、屏风形制的拆分与组合 |
第四章 五代、宋代、西夏、元代的树石造型 |
第一节 曹氏画院的程式化风格 |
一、工艺美术设计理念下的树木造型 |
二、工艺美术设计理念下的山石造型 |
三、重山复水式的程式化山水空间 |
第二节 西夏、元代的异域风情 |
一、中原水墨山水画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
二、窟窿石审美风尚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
三、西藏密教艺术风格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9)张某某斡旋受贿案的法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案例介绍 |
第一节 案件与相关证据 |
一、案件基本情况 |
二、公诉机关审查后认定的犯罪事实 |
三、主要证据 |
第二节 辩诉主张及本案争议焦点的梳理 |
一、辩诉主张 |
二、本案争议焦点的梳理 |
第二章 本案争议的法律分析 |
第一节 张某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斡旋受贿罪 |
一、斡旋受贿罪相关理论依据评析 |
二、行受贿犯罪对合关系评析 |
三、本案认定结果评析 |
第二节 张某甲的行为是否构成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 |
一、交易形式受贿的内涵 |
二、交易形式受贿的本质特征 |
三、交易形式受贿中“明显”的确定 |
四、交易形式受贿中交易物品的所有权问题 |
第三节 涉案物品的市场价格认定 |
一、价格鉴定及其相关概念 |
二、价格鉴定的法定机构 |
三、对本案涉案观赏石价格鉴定的评析 |
第四节 路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罪 |
一、如何认定存在认识错误时的受贿金额 |
二、路某某行为性质的认定 |
第三章 对本案的思考及立法建议 |
第一节 将贿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不正当利益 |
第二节 将“要求”和“期约”纳入受贿罪的行为方式 |
第三节 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构成要素 |
第四节 应当设立受贿罪的加重犯 |
一、违背职责 |
二、索贿 |
三、造成重大损失 |
四、犯罪主体为执法人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北宋诗歌中的石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北宋诗歌中的石意象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北宋诗歌石意象的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北宋诗歌中石意象概况 |
第一节 石意象的研究范围 |
第二节 石意象的分类 |
第三节 社会风气与石意象的关系 |
一、经济的发展与赏石之风的形成 |
二、自上而下的享乐之风 |
第二章 自然风光类石意象与北宋文人的山水游历 |
第一节 纯自然类石意象 |
一、石之自然形态美与北宋文人对自然的欣赏 |
二、石头自然形态美引发的空间想象美 |
第二节 与历史传说相关的石意象 |
一、望夫石 |
二、玉女捣衣石 |
三、试剑石 |
四、其他传说奇石 |
第三章 园林建筑类石意象与北宋文人园林 |
第一节 磊石成山意自真 |
一、僧院假山 |
二、普通庭院假山 |
第二节 园林景石可为友 |
第三节 建筑石材柱石情 |
第四章 文玩石与文人石趣 |
第一节 文人案头赏玩的对象 |
一、用于赏玩奇石 |
二、文房用品 |
第二节 石制生活用品 |
一、茶酒器皿 |
二、石枕石席 |
三、焚香石鼎 |
第三节 画作类石意象 |
一、竹石风流 |
二、枯木怪石 |
第五章 北宋诗歌中石意象的文学风尚 |
第一节 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
一、奇石、假山营造的自然意境 |
二、仕与隐的情感碰撞 |
第二节 怪、瘦、透、漏等赏石标准与宋诗的审美追求 |
一、石状怪奇说不尽 |
二、顽质希世彦 |
三、形瘦骨自振 |
第三节 文人之间的交往唱和与诗歌创作 |
第四节 与唐代咏石诗的差异 |
结语 |
附录 1:咏石诗分类汇总表 |
附录 2:北宋咏石诗人及诗歌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观赏石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锁云回国记[J]. 周易杉. 中华奇石, 2021(09)
- [2]常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舒珍. 浙江大学, 2020(01)
- [3]羊狮慕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及孢子繁育技术[D]. 陈春发. 赣南师范大学, 2020(08)
- [4]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5]孔小瑜博古题材花鸟画研究[D]. 陈福馨. 安徽大学, 2020(08)
- [6]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D]. 彭汉宗. 上海大学, 2019(02)
- [7]中国观赏石协会2018年度第一次专委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孙永凤. 宝藏, 2018(05)
- [8]战国红风雨十年路及未来发展[J]. 赵瑞. 宝藏, 2017(11)
- [9]张某某斡旋受贿案的法律分析[D]. 保志鹏. 兰州大学, 2016(06)
- [10]北宋诗歌中的石意象研究[D]. 张艳. 暨南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