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玲,程程[1](2021)在《汇聚智慧力量 护航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策划人语:三月的北京,春风催新绿,花开尽芳菲。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圆满闭幕。近2900名人大代表带着人民的重托,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2000多名政协委员肩负新时代的重任,共商国是。
李琳琳[2](2021)在《煤矿开采行业粉尘职业暴露评估及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关于煤矿粉尘在职业环境中致癌性的证据仍然存在争议。此外,迫切需要一个全面可及的全国煤矿业职业粉尘暴露数据库以进行粉尘的职业暴露评价及危险评估。因此,本研究建立了煤矿行业职业粉尘暴露的职业暴露矩阵,用于估计中国煤矿业的职业性粉尘暴露水平。然后,本研究将矩阵预测的粉尘暴露水平应用于某煤矿作业人群,以评估职业性粉尘的危害作用,并探索其他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并通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对职业性粉尘暴露与肺癌死亡风险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研究方法: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结合1950年至2019年间从职业健康监管与检查数据集、工业数据库、已发表文献中收集的30470条职业粉尘环境监测数据,并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分别构建出针对于特定年份和工种的粉尘短时间暴露浓度职业暴露矩阵和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职业暴露矩阵。模型将各年份数据转化为b样条函数作为固定效应变量,并将不同职业和工种作为随机效应变量纳入模型。最后,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和外部数据集对所构建的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第二部分研究采取流行病学调查,回顾性收集1988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自中国中部某大型煤矿公司不同生产车间煤工尘肺患者(870例)的基本人口学信息、职业史及疾病健康状况,然后利用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所构建的粉尘职业暴露矩阵来计算个体粉尘累积暴露量,并通过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煤矿工人的职业环境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估。模型以煤工尘肺患者的生存结局和生存时间(从确诊至死亡或调查截止日期的时间范围)为因变量,以疾病诊断时的年龄、首次诊断时疾病所处期别、首次诊断的年份、累积工龄和累积接尘量为自变量,对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变量进行引入和筛选,并对模型每一步的拟合结果进行检验,本研究最终得到一个最优回归模型以识别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评估其风险水平。此外,本研究构建了煤工尘肺患者预后预测的列线图,通过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评分来计算煤工尘肺患者的24年的生存概率。同时本研究还绘制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出曲线下面积以评价列线图模型对煤工尘肺患者24年生存时间内的死亡事件发生的预测能力。在第三部分中,本研究检索了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所纳入文献的所有参考文献列表,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20年9月18日。所纳入的文献应为报告接触职业性粉尘的煤矿工人的肺癌死亡风险的原始研究型文献。提取其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和发表年份、种族、结局指标类型、估计值以及研究的设计类型。此外,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管理处的评价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分别用于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通过meta分析计算总体的肺癌死亡相对风险,同时进行Begg和Egger检验以及敏感性分析,以探索潜在的异质性来源。最后,采用meta回归和亚组分析来提供更多关于粉尘暴露与肺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的详细信息。结果: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中所构建的职业暴露矩阵估计了我国煤矿行业从1950年至2019年间共计23个不同职业和45个不同工种的职业粉尘暴露水平。对于粉尘短时间暴露水平而言,其暴露水平在2014年后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且大部分职业的粉尘暴露浓度均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水平(10 mg/m3);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以前大多数工种的粉尘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容许限值为6 mg/m3),但在2010年后则下降到职业接触限值以下。由第二部分分析结果可知,发病年龄、煤工尘肺的初始诊断分期、累积工龄和累积接尘量可显着影响煤工尘肺患者的预后,其中发病年龄为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随着发病年龄增大,煤工尘肺患者的死亡风险也随之升高,其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1.055(1.044-1.066),P<0.001。与处于煤工尘肺I期的患者相比,处于煤工尘肺Ⅲ期的患者,其死亡风险显着提高,HR及其95%CI为2.836(1.571-5.121);与累积工龄在8.88年以下者相比,累积工龄在8.88年以上的煤工尘肺患者的预后较差,风险比达到1.585(1.164-2.158)。与粉尘累积暴露量在797.71 mg/m3以下者相比,累积接尘量在797.71 mg/m3以上的个体,其死亡的风险比可达到1.405(1.034-1.90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30)。此外,列线图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0.74)进一步支持了发病年龄、疾病分期和诊断年份对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在第三部分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中,本研究纳入从1964年到2017年间共计19篇文章,22项不同的研究,研究所涉及的类型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共涵盖了8909例肺癌死亡病例。不同文献之间具有显着的异质性(I2=95%,P<0.001)。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研究间的高度异质性可能是由种族差异所引起的(P=0.011)。Meta分析结果表明煤矿工人死于肺癌的相对风险为1.16(1.03-1.30)。亚组分析结果提示,亚洲人口的煤矿工人肺癌死亡的相对风险为4.94(3.95-6.17)。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职业暴露矩阵可作为职业流行病学中煤矿粉尘暴露的时间趋势分析、健康风险评估以及煤矿行业危害监测和预防研究的数据来源。另本研究通过Cox回归分析模型发现粉尘累积暴露量越高,煤工尘肺患者的死亡风险越大。因此应加强管理,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依靠基本职业卫生服务,采取综合性的防尘和降尘措施,强化职业健康筛检,积极开展煤工尘肺及各类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煤矿作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此外,本研究中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证据,表明煤矿行业职业性粉尘暴露可显着提高肺癌的死亡风险,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这种作用更为明显。鉴于中国乃至世界煤矿业的普遍存在,这种影响的大小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刘畅[3](2020)在《DCE安全管理体系在山西大同同生煤矿集团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首先,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以系统化、企业战略性发展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并构建出新型安全管理系统。我们知道,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企业和国家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同时也严重危害工作在煤矿企业开采一线的工人的生命和财产。本文归纳出我国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五大类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指出在统计的安全生产事故[1]中大部分事故发生的原因均归于“管理失误”。概括国内外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对比,进而得出:我国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煤矿企业DCE安全管理体系。随后,本文论述了煤矿安全管理的内涵以及安全管理发展历史上较为重要的观点和相关的理论。本文创新点在于:运用目前较为先进的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安全经济学中绩效市场化理论、精细化管理、人本管理以及灰色预测理论,充分的将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经济学、企业战略发展、精细化与人本管理理论、灰色预测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构建了煤炭企业DCE安全管理体系(“D”代表development,发展,战略;"C”代表控制、"E”代表每天、每个人、每件事)。该体系主要由日常工作目标管理体系、绩效量化激励体系、整个系统循环完善更新三部分构成。阐述了DCE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步骤、流程以及运作原则。之后,山西大同煤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生煤矿实施DCE安全管理进行理论模型推导演算研究,针对大同煤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生煤矿存在的生产过程中潜在危险点进行系统化的精细管理控制,并阐述了大同煤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生煤矿内部市场化管理的运作机理,通过安全定额体系和安全隐患价格体系实现煤矿安全工作的岗位价值量化,为实现DCE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础。最后,从实施效果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方面对大同煤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生煤矿进行评价,建立了煤矿DCE安全管理评判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通过与模糊数学的结合,给出了DCE安全管理评判模型[2]。同时,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安全与效益的对立统一关系,结合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煤矿实施DCE安全管理带来的企业效益进行预测。通过评价可得大同煤矿实施DCE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成效,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增强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同时,利用信息化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手段、煤矿的安全生产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证明了DCE安全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苗增[4](2020)在《贵州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能源现状,而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占60%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政策的改进和偏移,随着我国小型煤矿技术改造和整合方案的实施,煤炭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约束。GMD矿业责任有限公司(下称GMD矿业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的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单位,其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用。本文通过合理的构建GMD矿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发展战略,改善煤矿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及方向,为煤炭行业的稳定发展以及煤矿企业在逆周期的调价下做出规划,并提出必要的指导性建议,为GMD矿业有限公司的煤炭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并为GMD矿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本文运用了一体化的理论分析了GMD矿业有限公司的煤炭产业,并同时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进行补充,以GMD矿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法、文献综述法等方法对GMD矿业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GMD矿业有限公司煤炭产业构建了外部环境分析,进行了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同时并建立了EFE矩阵;然后根据GMD矿业有限公司近年的发展状况,结合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实际情况,建立了IEF矩阵;并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制定了GMD矿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对结论进行可行性的认证,最后得出对于水矿集团GMD矿业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战略的结论与建议。通过对GMD矿业有限公司的一体化战略的研究,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了解当前不利政策因素下的发展环境,确定公司的发展规划和发展重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公司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改善公司的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贾达[5](2021)在《基于安全生产考虑的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中小型露天矿山企业数量约占露天矿山总企业数量的95%,且露天矿山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集中在中小型露天矿山,通过对中小型露天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分析,发现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多数与矿权设置不合理相关。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对矿权设置进行研究,并与矿权风险评价研究相衔接,促进矿权合理设置,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现场调研了解我国中小型露天矿山主要事故类型和矿权设置现状,并对主要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发现中小型露天矿山主要事故类型与矿权设置具有相关性。其次,根据中小型露天矿山主要事故类型与矿权设置的相关性,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对矿权设置不合理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探究矿权设置因素与安全生产事故的关系,得到由矿权长、宽、开采深度和地形坡度等因素组成的矿权设置判据。然后,将事故分析了解到的矿权范围、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因素作为层次-模糊综合分析法的指标层,并由矿权设置判据为模糊分析中评语集和隶属度矩阵的建立提供依据,最终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矿权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将这一套矿权风险评价模型应用到某市拟设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中,通过对拟设矿权风险评价,找出评价矿权的薄弱环节,得出矿权是否设置的结论,同时矿权风险评价结论符合我国对矿权设置的总体要求,验证了矿权风险评价模型的可行性。通过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对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研究,得到了矿权设置判据并建立了矿权风险评价模型,对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合理设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本质上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
李姗姗[6](2020)在《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正在推动职业事故和职业病的类型与数量在诸多发展中国家持续上升,而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形势更为严峻。职业安全健康问题涉及每位劳动者、每个家庭的核心权益,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现代化工业建设中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突破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成为安全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议题。合作治理模式对于跨部门、跨领域的公共问题凸显出极强的适应性和突出的治理成效,构建多主体、多向度的合作互动关系成为现代社会治理职业安全健康问题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心理距离视域,探析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主体、结构与关系,在厘清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心理距离概念范畴,剖析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基础上,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层级关系的多维心理距离情境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刻画了多主体交互机理并耦合多主体、多层级间的关系,明晰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机理。通过问卷调研获取量化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耦合效度及驱动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从动态演化逻辑出发,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演化趋势。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心理距离视域下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八类主体角色并对其权力、行为、责任边界进行了界定,从强关系层、相关层、弱关系层三个层级对不同主体的职能进行定位。(2)在此基础上,依据心理距离理论,从事件心理距离、主体间心理距离、层级间心理距离分别对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亲疏关系进行剖析。(3)依据耦合效应提出了“初级合作治理-成长合作治理-规范合作治理-理想合作治理”演化路径。二是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机理,从“交互形式-交互主导性-交互强度-交互持续性”四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交互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主体间的交互水平整体偏弱,主体之间未呈现良好互动。(2)交互主体心理距离亲疏关系整体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交互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事件处于咫尺关系(M=2.38),主体间与层级间心理距离整体处于亲近状态。(3)进一步地,不同主体与不同层级间耦合度偏低,合作程度处于“成长合作治理”阶段。三是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体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距离的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原始型合作治理意愿最高。年龄小于20岁、离异、月收入高于5万、家庭月收入高于20万、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工作年限在3-5年之间、住宅面积在120-150m2区间内、家庭成员数为6人以上、政治面貌为民主党派、身份特征为市场主体的职业安全合作治理意愿较低。(2)主体心理因素中的经济性目标、安全性目标、政治性目标、信任成本、社会信任、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均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事件心理距离、主体间心理距离、层级间心理距离在主体心理因素各个变量和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间的中介效应均显着。(4)环境因素中的政策类型、政策普及、政策识别、国民经济、收入水平、资金投入、渠道多样、技术支持、信息共享、文化氛围、社会舆论、道德规范对主体心理因素与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系统仿真分析。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多源类信息和耦合强度控制下的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交互学习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影响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多源类信息交互干预下,多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的心理距离迅速缩聚,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水平迅速增高,且政策环境干预对主体间合作治理的达成最有效。(2)在不同耦合强度情境下,高值高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的心理距离缩聚最快,并能快速促进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的实现;低值高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会出现延迟;高值低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低值低耦合状态下的不同主体对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水平与达成合作的速度均处于最低水平。(3)基于主体差异性,八类异质性主体在多源类综合因素影响下其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具体地,在高值高耦合控制器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市场主体、用人单位和医疗机构、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政府和市场主体、政府和医疗机构、市场主体和医疗机构、新闻媒体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交互粘合度明显提升,政府和用人单位呈现“一致化”高交互状态;在高-低型低耦合控制器下,政府和社会组织、政府和社会公众、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交互呈现明显的劣化态势,市场主体和新闻媒体、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之间交互始终处于“隔阂”状态;在低值高耦合控制器下,劳动者和新闻媒体、劳动者和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交互粘合度不断增强,劳动者和医疗机构呈现“一致性”高交互状态,劳动者和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呈现高劣化交互态势。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体系,分别从主体心理因素、情境因素、多维心理距离、多主体交互耦合与自身行为等方面提出了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合作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126幅,表108个,参考文献298篇。
高爱和[7](2018)在《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非煤矿山企业是指通过采取技术措施施工开采金属及非金属矿石,为生产生活提供资源基础的除煤矿以外的矿山企业,但在实践中非煤矿山企业一般质的是矿山和为矿山开采提供地质勘探、采掘施工和选矿尾渣排放提供辅助服务的企业等。非煤矿山不同于煤矿的重要特征是基本没有瓦斯存在,但在其他方面与煤矿无根本区别。由于作业现场环境杂乱,尤其是地下矿山,受到光线、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而且多重交叉作业发生率高,容易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发生,给职工群众造成损失,如果发生社会影响较大的非煤矿山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而且处置不当甚至会造成区域性经济社会不稳定。为预防和遏制非煤矿山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避免对职工和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伤害,目前政府在非煤矿山的安全监管工作中,遵循的是企业为主体,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机制和模式,实行特殊监管,通过实施非煤矿山建设前安全生产生产许可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等前置审批加强日常监管检查和事故应急处置及事故责任主体惩戒等措施,推动非煤矿山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具体措施避免事故发生。辽宁省矿山企业的生产值、总产量在全国都在前几名,但非煤矿山安全事故的危害在所有行业的企业事故中仍然也占有很大的比重,针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创新对减少和避免非煤矿山企业各类事故发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鉴于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安全监管激发非煤矿山企业及主要负责人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内生动力;二是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支撑;三是理顺安全监管主体机制;四是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基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研究,对提升劳动密集、危险作业工序工艺和场所较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较低的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水平具有借鉴作用。
商欢迪[8](2017)在《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安全生产是矿山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矿山开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安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所以,如何评价矿山企业的安全经济开采水平,以保障矿山企业安全可持续生产是目前我国矿山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影响安全经济开采水平的多方因素,结合程潮铁矿现场实际状况,建立相应的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以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结合危险及有害因素分析方法,总结矿山安全事故的特点及其规律,全面分析影响企业安全经济开采水平的因素;第二,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将影响矿山安全经济开采的因素划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和十八个二级指标,系统、全面地分析构成安全经济开采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根据安全经济开采各影响的特点,借鉴拟合函数法、专家定参法等定量化方法和相关标准化评分办法,筛选出各因素的定量化指标;第四,根据相关行业法规和行业内专家的建议,将安全经济开采水平划分为三级,并给出相应评分标准;第五,运用可拓学理论建立各级指标同安全经济开采水平之间的联系,并结合现场调研数据得出程潮铁矿的安全经济开采水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和可拓学理论构建的安全经济开采水平评价模型与矿山实际安全经济开采状况是相吻合的,运用该模型得出的程潮铁矿安全经济开采水平为二级,并提出提高安全经济开采水平的相应技术指标的优先顺序为:人员安全可靠度>安全管理水平>安全投资水平>设施设备安全可靠度>开采环境安全可靠度。
钟瑞[9](2017)在《湖北省铁矿资源现状及开发规划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受矿业形势低迷影响,湖北省铁矿开发发展中“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研究采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系统论、矿产资源规划思想、地域分工理论、经济区划理论等理论思想,系统分析了铁矿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结了国内外行业发展、湖北省钢铁行业与铁矿开发形势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全面总结了湖北省铁矿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状况,得出湖北省铁矿资源勘查保障不足、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的结论;对湖北省铁矿勘查工作、矿山企业发展以及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并依照实际情况作了具体的对策探讨;以湖北省铁矿主要开采区优选排序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资源现状和各区实际开发形势与需求,合理规划湖北省铁矿开发总体布局,即依托武钢矿业公司,以武汉钢铁集团为核心,统筹鄂东、鄂西两个主要片区,辐射湖北地区,形成“一核两区”的矿业发展模式。通过对湖北省铁矿资源现状及开发规划的一系列研究,从资源整合、资源保障、经济转型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方面,提出了保障湖北省铁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刘曾辉[10](2016)在《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各级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且已经成为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它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煤矿自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以来,全国煤矿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呈现良好趋势。但是,一方面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增大,使得煤矿的井下条件更加恶劣和开采环境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产能过剩,行业亏损严重,企业为降成本,忽视了安全投入的重要性,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加强落实煤矿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改进和创新开采技术,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十分必要。对于煤矿来说,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决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的一些深层次、基础性问题,有效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提高煤矿安全工作水平,保障煤矿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对XA煤矿进行的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的实践工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XA煤矿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改进策略:首先,通过图书馆藏书、网络数据库等方式查阅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理论文献资料,深入学习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涵、特征、基本原理和考评相关知识。其次,在掌握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开展较好煤矿的经验和方法。对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考评,然后依据标准化考评结果对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最后,针对我国煤矿各类事故多发的现状,结合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实际情况,论文从安全标准化培训管理、检查验收考核管理、奖罚管理、标准化档案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 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改进策略。论文的研究工作对于提升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现状及指导其它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全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论文提纲范文)
(1)汇聚智慧力量 护航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策划人语: |
农村安全生产 |
张兴凯:加强农村安全生产工作 |
矿山安全 |
满慎刚:加大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 |
智能化建设是防范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治本之策 |
加大安全投入和智能化建设政策扶持力度 |
化工安全 |
民建中央:加快推进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
乔旭:大力支持化工本质安全技术创新 |
安全产业 |
郑鋐:“十四五”期间加快发展安全产业 |
应急学科建设 |
姜耀东:强化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锻造应急管理实战型人才 |
陆銮眉:建设具有龙头性质的应急管理大学 |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
刘伟:推动人工智能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 |
吴希明:构建自主可控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
防灾减灾 |
朱定真:免除面向各级应急责任人发送防灾预警短信资费 |
刘守民:将灾害预警纳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刘春平:建立重点城市群大灾风险联防联控机制 |
田春艳:提高城市道路塌陷灾害防治能力 |
应急救援 |
民盟中央:提高社区应急能力筑牢生命安全“前沿阵地” |
黄玲:推动全国交通道路一站式快速救援清障 |
消防安全 |
刘秀云: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 |
王士岭:开展消防执法检查的建议为消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
公共安全 |
朱晓进: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管理 |
(2)煤矿开采行业粉尘职业暴露评估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煤矿开采行业粉尘职业暴露矩阵构建及验证 |
1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粉尘职业监测数据收集 |
2.3 粉尘职业暴露矩阵构建 |
2.4 粉尘职业暴露矩阵验证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职业监测数据描述 |
3.2 粉尘职业暴露矩阵构建 |
3.2.1 粉尘短时间暴露水平职业暴露矩阵 |
3.2.2 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职业暴露矩阵 |
3.3 职业暴露矩阵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1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个体粉尘累积暴露量计算 |
2.3 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单因素log-rank检验 |
2.3.2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2.4 构建煤工尘肺患者预后预测的列线图 |
2.4.1 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
2.4.2 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验证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3.2 个体粉尘累积暴露量 |
3.3 职业危险因素评价 |
3.3.1 单因素log-rank检验 |
3.3.2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3.4 列线图预测煤工尘肺患者的预后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煤矿粉尘职业暴露与肺癌死亡风险的相关性meta分析 |
1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文献的纳入和剔除 |
2.3 文献数据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价与偏倚风险评估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
3.2 合并分析结果 |
3.3 发表偏倚分析 |
3.4 敏感性分析 |
3.5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3.6 亚组分析结果 |
3.6.1 种族亚组分析结果 |
3.6.2 发表年份亚组分析结果 |
3.6.3 结局指标亚组分析结果 |
3.6.4 研究设计类型亚组分析结果 |
3.6.5 样本量亚组分析结果 |
3.6.6 目标人群亚组分析结果 |
3.6.7 对照人群亚组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煤矿开采行业职业暴露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DCE安全管理体系在山西大同同生煤矿集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及理论发展概述 |
1.2.1 外国相关研究成果 |
1.2.2 我国安全理论发展概述 |
1.3 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DCE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二章 相关安全管理理论 |
2.1 煤矿安全管理的内涵 |
2.2 煤矿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海因里希法则 |
2.2.2 轨迹交叉理论 |
2.2.3 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 |
2.2.4 人本化管理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矿DCE安全管理体系的创建 |
3.1 煤矿DCE安全管理体系创建思路 |
3.2 煤矿DCE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步骤 |
3.3 系统搭建组成部分 |
3.3.1 实验模型样板区队构建与推广 |
3.3.2 班组制危险源识别体系 |
3.3.3 风险评估 |
3.3.4 价值量化激励体系 |
3.4 DCE安全管理方法的持续改进 |
第四章 山西大同集团同生煤矿安全管理实例研究 |
4.1 山西大同集团同生煤基本情况简介 |
4.2 同生煤矿五大危险源关键点的DCE安全管理 |
4.2.1 煤矿五大危害初步分析 |
4.2.2 危害的过程中管理 |
4.2.3 危害的事后处理 |
4.3 评价后的安全隐患交易价格 |
4.4 绩效激励结算体系的搭建 |
4.5 同生煤矿实施DCE安全管理实施及效果预测 |
4.5.1 实际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4.5.2 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4.5.3 利用系统量化分析法提高了安全管理系统的手段及技术 |
4.5.4 实证研究 |
4.6 选择灰色预测模型的原因 |
第五章 山西大同煤矿实施DCE安全管理系统效果总结 |
5.1 安全生产状况好转 |
5.2 企业实时监测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 |
5.3 增强职工安全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贵州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煤矿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资源基础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多元化经营理论 |
2.2.4 一体化战略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煤炭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
2.3.2 煤炭产业转型文献综述 |
2.3.3 煤矿矿井系统升级改造文献综述 |
2.3.4 煤炭精细化管理文献综述 |
2.3.5 资源枯竭矿井转型矿山公园的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MD矿业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六盘水市煤炭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3.1.1 六盘水市地理位置简介 |
3.1.2 六盘水市煤炭情况介绍 |
3.2 GMD矿业有限公司地理资源概况及下属单位 |
3.2.1 地理位置与资源概况 |
3.2.2 下属公司的基本情况 |
3.3 GMD矿业有限公司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3.1 政治环境 |
3.3.2 经济环境 |
3.3.3 社会环境 |
3.3.4 技术环境 |
3.3.5 GMD矿业有限公司PEST结论 |
3.4 GMD矿业有限公司行业波特五力分析 |
3.4.1 同行业竞争分析 |
3.4.2 潜在加入者威胁分析 |
3.4.3 替代者威胁分析 |
3.4.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4.5 购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
3.4.6 五力分析小结 |
3.5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矩阵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MD矿业有限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1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
4.1.1 生产经营状况 |
4.1.2 管理体制及产业布局现状 |
4.1.3 近三年经营状况 |
4.1.4 GMD矿业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及波士顿矩阵分析 |
4.2 GMD矿业有限公司资源条件 |
4.2.1 财力资源 |
4.2.2 设备设施条件 |
4.2.3 人力资源条件 |
4.2.4 技术条件 |
4.3 GMD矿业有限公司能力分析 |
4.3.1 GMD矿业有限公司组织能力分析 |
4.3.2 GMD矿业有限公司营销能力分析 |
4.3.3 GMD矿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分析 |
4.3.4 GMD矿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能力分析 |
4.4 内部环境评价(IEF)矩阵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1 GMD矿业有限公司SWOT分析 |
5.1.1 关键因素的确定 |
5.1.2 SO—优势与机会分析 |
5.1.3 WO—劣势与机会分析 |
5.1.4 ST—优势与威胁分析 |
5.1.5 WT—劣势与威胁分析 |
5.2 GMD矿业有限公司可选择的发展战略分析 |
5.2.1 实施一体化战略的优势和劣势及战略实施条件 |
5.2.2 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优势和劣势及战略实施条件 |
5.2.3 密集型战略的可行性 |
5.3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5.3.1 战略的对比分析 |
5.3.2 发展战略的选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 |
6.1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目标和原则 |
6.1.1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 |
6.1.2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原则 |
6.2 一体化战略实施能力与方式 |
6.2.1 前向一体化战略实施的能力 |
6.2.2 前向一体化战略实施的方式 |
6.3 GMD矿业有限公司实施前向一体化战略措施 |
6.3.1 拓宽下游的产业链,开发新兴市场 |
6.3.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 |
6.3.3 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提升安全管理 |
6.3.4 提高运营资金管控,保障企业发展 |
6.3.5 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积极培养人才 |
6.3.6 结合国家战略层面,转向服务输出 |
6.3.7 改善衰老煤矿矿山,构建矿山公园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7.1 制度保障 |
7.2 资金保障 |
7.3 技术保障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与展望 |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5)基于安全生产考虑的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程序及现状 |
1.3.1 我国矿权设置程序 |
1.3.2 我国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现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矿权设置研究 |
1.4.2 国内外矿权设置评估发展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中小型露天矿山主要事故类型与矿权设置相关性分析 |
2.1 主要事故深层次原因分析 |
2.2 边坡失稳事故分析 |
2.2.1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
2.2.2 安全系数选取 |
2.2.3 正交试验因素选取 |
2.2.4 正交试验设计 |
2.2.5 设计方案与数值模拟 |
2.2.6 结果分析 |
2.2.7 矿权范围分析 |
2.2.8 矿权设置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2.3 爆破事故分析 |
2.3.1 中小型露天矿山爆破飞石影响区域研究 |
2.3.2 爆破振动影响区域分析 |
2.3.3 空气冲击波影响区域分析 |
2.3.4 爆破事故结果分析 |
2.4 车辆伤害、高处坠落事故分析 |
2.4.1 事故树分析基本理论 |
2.4.2 事故树模型建立 |
2.4.3 事故树定性分析 |
2.4.4 引发车辆伤害、高处坠落因素分析 |
2.4.5 车辆事故、高处坠落事故结果分析 |
2.5 物体打击事故分析 |
2.5.1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
2.5.2 预先危险性分析 |
2.5.3 物体打击事故对矿权设置的影响 |
2.6 矿权设置因素关系总结 |
2.6.1 矿权长度 |
2.6.2 矿权宽度 |
2.6.3 矿权范围内相关参数 |
2.6.4 矿权周边安全距离 |
2.6.5 矿权设置判据 |
2.7 本章小结 |
3 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评价研究 |
3.1 矿权风险评价主要因素分析 |
3.1.1 矿权范围 |
3.1.2 地质条件 |
3.2 周边环境 |
3.2.1 矿权与周边矿山安全距离 |
3.2.2 矿权与周边道路安全距离 |
3.2.3 矿权与重要构建筑物安全距离 |
3.3 FAHP在矿权设置评价中的应用 |
3.4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3.4.1 矿权设置评价指标 |
3.4.2 建立矿权设置评价评语集 |
3.5 层次模糊综合分析法步骤 |
3.5.1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
3.5.2 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步骤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风险评价模型实例应用 |
4.1 某拟设矿权案例一 |
4.1.1 基于FAHP的矿权风险评价 |
4.1.2 矿权设置风险模糊矩阵计算 |
4.1.3 矿权设置安全风险综合评价 |
4.1.4 风险概率指标综合评价 |
4.1.5 矿权薄弱环节 |
4.2 某拟设矿权案例二 |
4.2.1 矿权设置判据评判 |
4.2.2 矿权设置风险模糊矩阵计算 |
4.2.3 矿权设置安全风险多层综合评价 |
4.2.4 风险概率指标综合评价 |
4.2.5 该矿权的薄弱环节 |
4.3 矿权设置过程中风险控制措施 |
4.4 本章小节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合作治理相关概念及应用研究 |
2.2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研究 |
2.3 职业安全健康心理距离相关研究 |
2.4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系统性评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基础 |
3.1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主体权力、行为、责任边界分析 |
3.2 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心理距离概念及结构分析 |
3.3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主体交互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体系建构 |
4.1 关键研究变量的质性分析 |
4.2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
4.3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建构 |
4.4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模型建构与假设提出 |
4.5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综合模型建构 |
4.6 本章小结 |
5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相关研究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 |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交互实证分析 |
6.1 不同主体交互现状分析 |
6.2 交互主体心理距离亲疏分析 |
6.3 交互耦合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
7.1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
7.2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7.3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直接驱动效应分析 |
7.4 心理距离的中介效应分析 |
7.5 环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
7.6 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驱动模型变量关系假设检验 |
7.7 本章小结 |
8 心理距离视域下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系统仿真研究 |
8.1 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多主体系统仿真模型建构 |
8.2 多源类信息干预机制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仿真 |
8.3 基于耦合强度的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仿真 |
8.4 基于主体差异的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仿真研究 |
8.5 本章小结 |
9 心理距离视域下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
9.1 多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助推策略总体思路 |
9.2 基于主体心理因素的多主体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
9.3 基于情境因素的多主体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
9.4 基于多维心理距离的多主体合作治理助推策略 |
9.5 基于多主体交互耦合与自身行为促进助推策略 |
9.6 本章小结 |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主要创新点 |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目的 |
(三) 选题意义 |
二、文献评述 |
(一) 研究综述 |
(二)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一) 研究切入点的创新 |
(二) 对策思路的创新 |
第二章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概述 |
一、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内涵 |
(一) 非煤矿山企业的定义 |
(二) 安全生产监管的定义 |
(三)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定义 |
二、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特殊性 |
(一)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与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差异 |
(二)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与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差异 |
三、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主体和措施 |
(一)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主体 |
(二)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事前监管措施 |
(三)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事中监管措施 |
(四)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事后监管措施 |
四、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管制 |
(二) 多中心治理 |
第三章 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总体情况 |
一、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基本情况 |
(一) 辽宁省矿产资源赋存情况 |
(二) 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市场规模 |
(三) 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形势 |
二、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做法 |
(一) 构建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体系 |
(二) 多措并举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
(三) 强化基础监管提升非煤矿山企业安全保障能力 |
三、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成效 |
(一)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逐年下降 |
(二)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
(三)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提升 |
第四章 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 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情况的监管有欠缺 |
(二) 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培养不足 |
(三) 安全监管检查执法效力不高 |
(四) 对非煤矿山企业外委单位及中介机构监管不力 |
二、辽宁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的原因 |
(一)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立法滞后 |
(二)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培训监管缺位 |
(三)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专业力量薄弱 |
(四)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机制存在的缺陷 |
第五章 完善辽宁省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的对策 |
一、修订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及其配套规章政策 |
(一) 及时修订辽宁省实施《矿山安全法》办法 |
(二) 修订完善相关规章 |
(三) 健全非煤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考核制度 |
二、强化对安全生产培训的监管力度 |
(一) 督促企业强化安全生产培训 |
(二) 强化对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的监管 |
(三) 加强对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单位的监管 |
三、加强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力量提升执法效率 |
(一) 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
(二) 推进实施非煤矿山企业分级监管 |
(三) 构建非煤矿山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
四、健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
(一) 明确各部门非煤矿山安全监管职责 |
(二) 强化部门间协调联动 |
(三) 深化非煤矿山监管体制改革 |
五、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 |
(一) 逐步完善安全技术专家库 |
(二) 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监管 |
(三) 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工艺监管执法 |
(四)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安全监管执法效能 |
六、实现多元化监管 |
(一) 工会组织积极维权 |
(二) 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
(三) 人大、政协关注安全生产监管 |
(四) 保险机构经济调节 |
(五) 行业协会指导协助 |
(六) 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监督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一) 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措施已有成效 |
(二) 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监管机制仍不健全 |
二、不足和展望 |
(一) 不足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经济开采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2 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安全经济开采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相关理论 |
2.1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特点 |
2.2 事故致因理论 |
2.3 危险及有害因素辨识 |
2.3.1 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
2.3.2 系统性分析方法 |
2.4 安全效益及利益规律 |
2.4.1 安全效益规律 |
2.4.2 安全利益规律 |
2.5 安全评价相关理论 |
2.5.1 权重确定方法 |
2.5.2 可拓学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3.3 安全经济开采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人与安全经济开采的关系 |
3.3.2 设施设备与安全经济开采的关系 |
3.3.3 开采环境与安全经济开采的关系 |
3.3.4 安全投资与安全经济开采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5 安全管理与安全经济开采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的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量化 |
4.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SM) |
4.2 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指标量化 |
4.2.1 人员安全可靠度控制指标量化 |
4.2.2 安全设施设备可靠度控制指标量化 |
4.2.3 开采环境安全可靠度控制指标量化 |
4.2.4 安全投资水平量化 |
4.2.5 安全管理水平量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程潮铁矿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
5.0 概述 |
5.1 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模型分析 |
5.2 确定安全经济开采影响因素权重 |
5.3 确定安全经济开采水平评分标准 |
5.4 基于可拓学原理的安全经济开采水平综合评价 |
5.5 安全经济开采水平制约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湖北省铁矿资源现状及开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系统论 |
1.2.2 地域分工和经济区划理论 |
1.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
1.2.4 矿产资源规划与铁矿开发规划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铁矿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
2.1 国际铁矿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2.2 中国铁矿石行业形势 |
2.2.1 铁矿石产量分析 |
2.2.2 铁矿石需求分析 |
2.2.3 行业发展新要求 |
2.3 湖北矿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
2.3.1 基本省情 |
2.3.2 矿业发展形势 |
2.4 湖北省钢铁工业发展与铁矿开发 |
2.4.1 基本情况 |
2.4.2 钢铁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
2.4.3 湖北省钢铁产业发展与铁矿开发形势 |
2.5 小结 |
第3章 湖北省铁矿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 |
3.1 铁矿勘查现状 |
3.1.1 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历程 |
3.1.2 地质勘查成果现状 |
3.1.3 铁矿资源勘查保障程度分析 |
3.2 铁矿资源概况 |
3.2.1 资源特点 |
3.2.2 储量概况 |
3.2.3 主要矿床类型及储量分布 |
3.3 铁矿开发利用概况 |
3.3.1 发展现状 |
3.3.2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湖北省铁矿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4.1 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
4.1.1 存在的问题 |
4.1.2 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
4.2 矿山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4.2.1 矿山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2 发展对策分析 |
4.3 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 |
4.3.1 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危害 |
4.3.2 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
4.3.3 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成果及分析 |
第5章 湖北省铁矿开发规划研究 |
5.1 基于理想点法的湖北省铁矿开采区开发优选评价 |
5.1.1 理想点法 |
5.1.2 湖北省铁矿开采区开发优选评价 |
5.1.3 结果及分析 |
5.2 湖北省铁矿开发规划 |
5.2.1 主要开采区的开发规划分析 |
5.2.2 武钢集团在湖北省铁矿业的核心地位 |
5.2.3 湖北省铁矿开发总体规划布局 |
5.3 湖北省铁矿开发规划分析 |
5.3.1 发挥武钢带头作用 |
5.3.2 统筹鄂东、鄂西开发 |
5.3.3 落实分区发展 |
5.4 小结 |
第6章 湖北省铁矿开发保障建议 |
6.1 “陈贵模式”与资源整合 |
6.1.1 主要问题 |
6.1.2 陈贵模式 |
6.1.3 陈贵模式与湖北省铁矿资源整合 |
6.2 资源保障 |
6.2.1 资源开采分析 |
6.2.2 资源保障建议 |
6.3 经济转型 |
6.4 其他建议 |
6.4.1 生态环保建设 |
6.4.2 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机制 |
6.4.3 建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机制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相关理论基础 |
2.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涵及特征 |
2.1.1 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涵 |
2.1.2 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特征 |
2.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及原则 |
2.2.1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目标 |
2.2.2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原则 |
2.3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 |
2.3.1 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单元划分及分值 |
2.3.2 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方法 |
第3章 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XA企业概况 |
3.2 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现状 |
3.3 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 |
3.3.1 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的目的和依据 |
3.3.2 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结果 |
3.4 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
3.4.1 通风 |
3.4.2 地测防治水 |
3.4.3 采煤 |
3.4.4 掘进 |
3.4.5 机电 |
3.4.6 运输 |
3.4.7 安全管理 |
3.4.8 职业卫生 |
3.4.9 应急救援 |
3.4.10 调度 |
3.4.11 地面设施 |
3.5 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制度未落实 |
3.5.2 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不完善 |
3.5.3 现场管理松懈,普遍存在侥幸心理 |
3.5.4 安全投入比例低,监测监控有待完善 |
3.5.5 安全档案管理不完善 |
3.5.6 管理制度和人员配备有待加强 |
第4章 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改进策略 |
4.1 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培训管理 |
4.2 完善安全质量标准化检查验收考核管理 |
4.2.1 采掘工作面工程质量的静态与动态互检 |
4.2.2 采掘区队单项工程杂活的验收 |
4.2.3 对采掘区队无效产量(进尺)的考核管理 |
4.2.4 对硐室和交叉点施工考核管理 |
4.3 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奖罚管理 |
4.3.1 月考核奖罚管理 |
4.3.2 “精品工程”的奖罚管理 |
4.4 健全监测监控和精品工程 |
4.5 强化各专业标准化档案管理 |
4.5.1 采掘专业标准化档案 |
4.5.2 机电专业标准化档案 |
4.5.3 运输专业标准化档案 |
4.5.4 通风专业标准化档案 |
4.5.5 地测防治水专业标准化档案 |
4.6 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例会制度 |
4.7 规范安全质量标准化材料费使用标准 |
4.8 增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图牌板管理 |
第5章 结论 |
5.1 论文工作结论 |
5.2 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全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汇聚智慧力量 护航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J]. 张爱玲,程程. 中国安全生产, 2021(03)
- [2]煤矿开采行业粉尘职业暴露评估及风险评价[D]. 李琳琳.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DCE安全管理体系在山西大同同生煤矿集团的应用研究[D]. 刘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贵州GMD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苗增. 广西大学, 2020(07)
- [5]基于安全生产考虑的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研究[D]. 贾达.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6]心理距离视域下职业安全健康合作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李姗姗.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7]辽宁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研究[D]. 高爱和. 东北大学, 2018(02)
- [8]安全经济开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商欢迪.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9]湖北省铁矿资源现状及开发规划研究[D]. 钟瑞.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10]XA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 刘曾辉. 东北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