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龙凤记》的故事(二)

《鸳鸯龙凤记》的故事(二)

一、“鸳鸯龙凤”的故事(下)(论文文献综述)

陈清华[1](2021)在《《洛神水赋》:一捧传统文化的活水》文中研究表明河南再次因传统文化"出圈"。端午假期,河南卫视推出《端午奇妙游》,在对总共7个单元内容进行投票时,开场舞《洛神水赋》(原名《祈》)以绝对领先优势,成为最受网友喜爱的节目,《端午奇妙游》因此也继《唐宫夜宴》之后再次出圈,火爆全网。《洛神水赋》取材自《洛神赋》,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当舞者从《洛神赋图》古画效果画面里翩然而出的时候,就制造了先声夺人的惊艳效果。在短视频时代,《洛神水赋》是当之无愧的精品。来自《新京报》的报道称,"创作者借用先进的创作理念与技术手段,‘复活’了洛神,

刘丽娟[2](2021)在《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文中认为大理白族扎染文化兴盛于唐宋时期,在历史的曲折变化中得以延续发展,白族扎染图案的传承和演变是历史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缩影。流传在大理地区的扎染图案数量众多,形色各异,广受人们的喜爱。本文试图以民国时期至今为时间段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进行系统梳理,并置于各个历时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分析其设计及演变的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研究为切入点,置以大理白族扎染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详细探究,以图案为线索,探索曲折发展的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变迁。首先,通过调研资料与文献分析,从白族扎染图案的自然环境背景、人文历史背景等方面对白族扎染图案展开研究,详细梳理了白族扎染图案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念。其次以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内容分类,并结合社会背景、经济改革背景将大理白族扎染发展时间分段,分析扎染产业的发展与扎染图案之间的关联,探索扎染图案的变化规律以及原因。再次,通过图案的构成形式以及审美法则进行图案设计特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大理白族扎染图案背后蕴含的设计观念和审美内涵,从扎染的工艺、主题、色彩、造型等本体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分析大理白族扎染的设计思想、图案演变规律、社会经济价值,结合其发展现状,对扎染产业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探讨。这一研究为少数民族染织业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也对扎染图案的设计文化提供详实的资料,为当前进行扎染图案的设计开发提供设计思维方案。

江政丰[3](2020)在《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研究》文中指出明至清早期是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较为成熟的阶段,到了康熙,更是发展到了巅峰,其题材丰富、数量繁多、工艺优良、风格多样,集教化、娱乐、寓意、艺术、叙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渗透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所映照出的女性生活,透视了明至清早期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但目前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研究过于窄化和平面化,大多情况下只是围绕“仕女图”题材进行分析,或是作为人物纹饰的分支被简单一笔带过,因此重新审视和分析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探究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论文就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进行研究,采用了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运用了性别研究、图像学等研究理论,第一章对女性图像的主体构成因素——女性形象进行归纳分析,归纳为三种类型:民间妇女、贵族仕女、宗教仙女。第二章以女性题材为研究对象,将之分为劳作场面、闺阁景象、春宫秘戏、历史传说、戏曲小说五个题材。第三章讨论了女性图像的其他构成因素——儿童、男性人物、女性物质表征以及这些因素所处的女性场所,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女性图像。第四章从展、观两个切入点对女性图像展开论述,“展”指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的展现方式,着重分析了女性图像的装饰性和叙事性,以及女性图像的构图方式,有单一画面和系列画面两种类型,其中系列画面的构图方式又涉及到不同画面之间的转换和衔接;“观”指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的观看方式,对观者、器型和女性图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分为固定型和移动型两种类型。第五章着力于阐述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所反映出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从“礼”、“情”、“容”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明至清早期女性三种不同的生活情态以及身份认知,即规训女性、解放女性、消费女性。通过以上研究,力图勾画出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所反映出的真实的女性生活图景。

王美丹[4](2020)在《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满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创新、求发展的民族。满族历史悠久,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历史文献的少数民族。满族民族共同体形成于清初,其成员包括当时生活在东北地区以至东海边的女真诸部及部分留居这个地域的蒙族、汉族和朝鲜族。从满族入主中原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满族的传统室内装饰元素已经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室内设计这个大共体中,如满族民居、沈阳故宫、沈阳北陵等。但是现今满族特色的室内设计并不多见,地域特色的室内设计是今后室内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满族特色的室内设计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对它的研究有很好地发展前景。本文第一部分以满族传统文化背景为理论基础,从满族发展历史、满族民风民俗、满族建筑形式发展历史三个方面简单介绍满族。然后将满族发展历史、满族民风民俗、满族建筑形式发展历史对满族纹样演变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结合了满族萨满文化对于满族纹样的影响分析。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满族传统居室建筑装饰纹样、满族传统建筑居室装饰色彩及满族传统居室建筑室内陈设三个方面对满族传统室内装饰元素进行概述。在满族传统居室建筑装饰纹样方面,主要通过动植物纹样、字符及几何纹样四个方面加以总结分析。满族传统建筑居室装饰色彩方面主要概述了宫殿与民居的色彩应用与色彩等级制度。在陈设方面主要概述了瓷器、刺绣、剪纸与家具四个方面的满族传统装饰元素。本文第三部分以满族传统室内设计为主线,分别概述了地域环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对满族传统室内设计的影响。并从地面装饰、围合特点、吊顶装饰三方面对满族建筑室内装饰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满族民居的建筑室内设计演变对满族传统室内设计进行了概述。本文第四部分着重阐述如何在室内设计中引入满族传统装饰元素,且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与阐述,指出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可在现代设计理念基础上引入满族传统装饰元素,这能有助于提升建筑作品的文化层次,促使室内设计作品更趋多元化,进而实现室内设计的有效创新,使得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具生命力。最后着重探究了室内设计如何运用满族传统装饰元素,通过自己的满族特色餐厅设计作品将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力求传承与发展具有满族特色的室内设计。

白慧颖[5](2019)在《双溪春晚愁归处雨疏风骤总虐心——以《东宫》为例探析匪我思存的爱情叙事》文中研究说明电视连续剧《东宫》的热播使得言情小说家匪我思存的作品再次引起世人瞩目。作为优秀畅销书作者,其爱情叙事生动传神细致入微,人物刻画细腻丰满,结局凄美决绝。作者极为擅长的"相爱不相知、相思相望不相亲"的悲剧爱情创作在《东宫》里得以淋漓尽致体现。男女主人公间荡气回肠又痛彻心扉的爱情描写使得作品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而作品中女性始终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的爱情观也应当反思与批判。

汪芳芳[6](2019)在《文学视域下的两汉涉琴文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琴艺术历史悠久,其不仅是一门音乐艺术,还与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有交集,两汉是古琴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期的涉琴文本是丰富而多彩的。目前,对于两汉涉琴文本已有相关的研究,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关注,特别是文学视域下的涉琴文本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涉琴文本进行文化、审美、文学几个层面的剖析,以期丰富两汉涉琴文本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为两汉涉琴文本的分类与整理。首先是阐述两汉涉琴文本的基本概况,分别对系统和零散的涉琴文本做了归纳;其次是对主要涉琴文本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琴曲、琴歌、琴书三部分,并对每一类做了简要的分析。第二章为“拟象”思维下的两汉古琴文化。两汉古琴文化受到“拟象”思维的影响,琴文化的各个方面均可与“拟象”相联系。琴的形制、制琴的材料、琴与方位、琴与节气等与琴器相关的问题均体现了“拟象”思维。琴的各个部分均有象征意义,大到国家政治,小到个人修养,“拟象”使琴德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由于两汉古琴文化更关注琴的社会功用性,因此对文人琴的表现要多于艺术琴。第三章为两汉涉琴文本中的审美追求。从对琴的不同称呼上可以发现不同的古琴审美,汉代将琴称为“雅琴”体现出了汉人古琴审美的“雅正”之风。汉人对赏琴的要求也体现出了其古琴审美观,如赏琴环境分客观外部环境和主观内在环境、对琴曲的理解分为曲、数、人等不同的层次、对于琴音的欣赏存在“尚悲”的倾向。第四章为两汉涉琴文本与文学的互通。汉代的很多文人本身也是琴人,琴对文人生活及创作均有很多影响,同时文人对古琴艺术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涉琴文本表现出了极强的文学性,对《琴操》中的解题文本、琴歌进行了文学解读;同时琴赋、琴诗、琴歌体现了文学与琴学的互通,既表现出了很强的文学美又体现了音乐美。

殷俊[7](2018)在《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研究 ——以二十世纪60至80年代为研究线索》文中认为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迅猛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围绕文化产品开发,展开资本运作,期望在新一轮的“创意经济”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收益。紧跟时代的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法规。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动画,也越来越倍受关注。面对新世纪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文化内容的创新价值的挖掘依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动画在辉煌时期,其相关作品也曾享誉海内外,被国人引以为傲,先驱们对动画艺术的执着探索和斐然的成就,在世界动画领域中留下了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深刻的印迹。中国动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传统的创作方式急需改变,借鉴与创新是必由之路。“二十世纪60-80年代”,是世界信息技术革新和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促使中日两国动画艺术创作发展形成不同风格的关键时期。中国动画发展史上经历了“辉煌期”、“沉寂期”、“复兴期”的重要阶段,在这三十年期间,以1961年《大闹天宫》的上映拉开序幕,中国动画先后达到了两次创作的高峰,经过持之以恒的探索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之路”,形成了誉满全球的动画“中国学派”,创作了一大批独具浓郁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及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同样,日本动画分别经历了60年代全面振兴时期,70年代动画跌落再振兴时期,以及80年代的辉煌期,是其发展最为重要的三十年,日本动画创作者们经过这一时期的不断磨练,形成并确立了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作品融入到日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中,同时渗透到世界的多个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动画大国。论文以二十世纪60-80年代为研究线索,以史为据,从比较艺术学的视野出发,以中日两国优秀经典的动画作品为证,对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理念、创作题材、造型风格、叙事结构,以及视听语言等方面进行各自历史的纵向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阶段的横向比较,综合运用史论结合、综合归纳、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等方法,找出各自的发展规律,揭示动画艺术创作风格形成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原因。二十世纪60-80年代,作为中日动画发展史中重要的三十年,梳理、比较研究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历史轨迹,以及发展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意义。在中日动画发展史的宏观视阈下对其进行谛视、分析与比较,对于建构动画理论框架和完善动画史的研究都寓意深远。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五个部分:首先,对中日两国动画艺术创作理念及题材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各自发展的轨迹、特点及差异;其次,对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造型风格展开研究与分析,通过对中国动画造型风格写意性特点与日本动画写实性特色的对比,总结出各自在动画创作中的艺术倾向和设计思维;接着,对中日动画艺术创作叙事结构展开研究及分析,通过对中国动画叙事“四段式”结构和日本动画的叙事情节组织特点的剖析与对比,总结出中日动画叙事结构的特征及在故事组织形式上的差异;然后,针对中日动画艺术创作视听语言展开研究与分析,分别围绕中国动画的“去电影化”与日本动画的“电影化”展开论述与剖析,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两者在视听语言艺术风格处理上的差异;再次,进行了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后的思辨,从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展开思考与辨析;最后,综合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提出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影响中日动画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剖析,总结出国产动画艺术创作中的经验教训,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动画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为中国动画艺术创作创新与发展寻找到新的途径。中国动画艺术创作的发展,应在学习与借鉴中“取其所长,补己之短”,从多元化的角度挖掘题材,从作品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寻求契机突破,实现优秀传统观念与价值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转换,从而提升中国动画艺术创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李亚亚[8](2018)在《《拾遗记》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嘉的《拾遗记》作为魏晋时期重要的一部文言小说,学界目前的研究正处在不断探索拓深阶段。传统视域下,《拾遗记》在史志目录、史家着作与小说序跋、随笔中的文体定位相当模糊,并不清晰。现代学界开始对《拾遗记》的研究逐步从文献史料的钩索、文化内涵的探寻回归到文学本位的解读上。但不可否认的是,《拾遗记》的关注度还远不如《搜神记》《世说新语》等其它文言小说,一方面由于魏晋文言小说的整体研究存在不足,且将《拾遗记》文本置于文言小说内部系统中观照,它的体例也稍显特殊复杂,另一方面也与作者王嘉所处时代、地域及本人身份属性的边缘性相关。本文拟立足文学本位,通过研究《拾遗记》的成书特征、故事分类、描写对象、表现形式、萧绮录语,进而探寻《拾遗记》的文学特色,并期望能由此管窥魏晋文言小说创作的生态环境与创作特点。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绪论梳理《拾遗记》研究文献,总结研究热点,分析研究现状,同时提出本文研究论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第一章,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首先简述作者王嘉的生平与文化性格,并将其置于魏晋志怪作家群体中进行综合观照,探求其创作体现的文言小说的时代性与新异性。其次论述《拾遗记》的成书,从结构体例、成辞取事、诗歌采录三个方面考察成书特征,然后从题材内容上对《拾遗记》故事进行分类,以此呈现《拾遗记》成书的创作倾向与总体特征。第二章,对《拾遗记》描写对象进行分类研究。主要分析《拾遗记》中体现的描写对象,即神怪、人物、物象。本章节采用整体概括与个别分析的手法,将其按特征性质进行分类,进而探讨其描写特色。第三章,对《拾遗记》的叙事和语言进行研究。叙事研究立足文学本位,重点考察《拾遗记》的叙述顺序和叙述视角;语言研究以分析其语言风格为主,分别从描写语言、叙述语言、人物语言展开,力求对《拾遗记》表现形式做出系统细致的把握。第四章,对《拾遗记》“萧绮录”的专门研究。“萧绮录”与《拾遗记》正文构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研究《拾遗记》,“萧绮录”是无法避而不谈的。一方面“萧绮录”与正文在主题思想、篇章结构上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另一方面,在小说理论史上,“萧绮录”也可作为独立研究的对象。录语中体现的观念已触及到《拾遗记》的文学本质特征,萧绮对《拾遗记》采撰方式、作品成辞风格的揭示,内容取向的高屋建瓴的把握,不仅成为研究《拾遗记》不可或缺的首要材料,也具有超越时代的独到的小说观念。结语,综括全文,指出《拾遗记》研究存在的发展空间。

吕聪颖[9](2016)在《宜黄戏研究》文中指出宜黄戏为江西的古老剧种之一,旧称宜黄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剧种,发源于宜黄地区,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宜黄戏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与衰落到再度复兴的曲折过程。宜黄戏不仅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对今天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艺术学角度,采用艺术社会学、艺术美学、表演学、文化学等学科方法,主要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宜黄戏的形成和价值,侧重从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同时阐明其存在的价值;二是以宜黄戏曲作品为例,分析宜黄戏的内容特征,侧重从题材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三是从表演学角度,以着名戏曲来分析宜黄戏的表演特征;四是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角度分析传统戏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措施等。文章的主要价值是通过对宜黄戏的具体历史发展、题材、主题、表演价值等的讨论引出对类似宜黄戏这种地方戏的相关保护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创新点是用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从艺术社会学、艺术学原理、美学等方面对宜黄戏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郭志蕊[10](2015)在《刘大鹏《晋祠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晋祠志》作为山西方志史上私人编纂成书的一部方志作品,成书于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1902-1906),是由乡人刘大鹏所撰。全书四十二卷,共十五门类,对晋祠及周围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翔实的考订和记录,是研究晋祠和周围地区的主要文献资料。虽然学界对刘大鹏及《退想斋日记》研究的着作和论文层出不穷,但从方志角度对刘大鹏所撰《晋祠志》的专书研究,未见有单篇论文和着作发表。本文使用了文献学及方志学研究方法。对《晋祠志》的版本、主要内容、文献来源、文献价值等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全文分绪论和正文四章对《晋祠志》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写《晋祠志》的版本、成书及刘大鹏的生平,分三节。《晋祠志》有两个版本,其写作源起是无记晋祠之专着、刘大鹏仕进梦的破碎、继王崇本而编之,其成书过程中遇“八难”。第二章对《晋祠志》编纂特点和体例进行研究,分两节。第一节从《晋祠志》的编纂原则和编纂思想两个方面探究此志具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志书特点,第二节探讨此志的体例为细目平列体,并与当时《山西各县志凡例》进行比对研究,《晋祠志》体例更为灵活,并未记载官方规定的诸如赋税略等内容,且志书中发表了个人见解。第三章对《晋祠志》进行文献研究,分三节。在文献来源考证中,从传世文献和实地调查两方面研究,其文献价值体现在《晋祠志》是正史文献史料的汇编,可以详晋祠镇地区史实,补正史所阙,订正史料讹误等三个方面。最后,举例列举了《晋祠志》修志的几个局限,即对一些碑记碣文臆测妄补,喜用古字、佶屈聱牙,出现谬说陋识等。第四章对《晋祠志》的主要内容和其它价值进行分析。《晋祠志》是研究晋祠及周围地区风土人情、地理位置、农业、教育等的重要文献史料。

二、“鸳鸯龙凤”的故事(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鸳鸯龙凤”的故事(下)(论文提纲范文)

(1)《洛神水赋》:一捧传统文化的活水(论文提纲范文)

(2)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工艺美术研究现状
        1.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现状
    (四)扎染的相关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情况
        2.研究动态
        3.研究内容分类
        4.研究现状的不足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形成环境
    (一)大理白族的人文生态环境
        1.白族生活的基本单位“坝子”
        2.“坝子”对白族居住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白族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4.文化交流条件影响白族扎染的发展
    (二)大理白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1.民族源起
        2.信仰体系
        3.多元文化
    (三)本章小结
二、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类型
        1.植物花草类
        2.动物类
        3.自然景观类
        4.人物造型类
        5.几何图形类
        6.字体诗赋类
        7.体育类
        8.宗教类
    (二)本章小结
三、大理白族扎染产业发展及图案变化
    (一)大理扎染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图案变化
        1.民国时期-20 世纪80 年代
        2.20世纪80 年代-21 世纪初
        3.21世纪至今
    (二)大理扎染产业经营模式对图案的影响
        1.家庭作坊式
        2.个体生产式
        3.服务设计式
    (三)大理白族扎染产业经营现状调研
    (四)本章小结
四、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形式分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构成形式
        1.单独图案
        2.角隅纹样
        3.连续纹样
        4.边缘图案
    (二)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形式法则
        1.对称与均衡
        2.条理和反复
        3.节奏与韵律
    (三)小结
五、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审美分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工艺美
        1.“扎花”工艺的分类
        2.“染色”工艺的自然美
    (二)大理白族扎染的主题美
        1.祈福喻吉的精神追求
        2.去灾辟邪的寓意表达
        3.幸福美满的生活追求
    (三)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色彩美
        1.大理白族扎染的“朴素”
        2.大理白族扎染的“五彩”
    (四)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造型美
        1.“满”“全”的整合之美
        2.“共生”“独存”的融合之美
    (五)小结
六、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思想及其产业创新发展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思想
        1.材料的自然性与致用利人的健康理念
        2.图案生成的偶发性与手工艺者的主观能动性
        3.指尖穿梭中的女红艺术观念
        4.大理白族扎染图案设计思想的嬗变
    (二)大理白族扎染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的传承
        2.大理白族扎染产业发展的瓶颈
        3.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情况汇总
附录二 、扎染文化相关梳理
附录三 、图案梳理一览表
附录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业比赛获奖表
附录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业实践及展演表

(3)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概念界定和相关问题说明
        1.4.1 “女性图像”的概念界定
        1.4.2 本文研究的时间断限
        1.4.3 明以前女性图像的发展概述
2 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形象
    2.1 民间妇女
    2.2 贵族仕女
    2.3 宗教仙女
3 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题材
    3.1 劳作场面
    3.2 闺阁景象
    3.3 春宫秘戏
    3.4 历史传说
    3.5 戏曲小说
4 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中的其他构成因素
    4.1 其他人物——儿童和男性
    4.2 女性物质表征——扇、花
    4.3 女性空间——场所
5 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的展观方式
    5.1 展——女性图像的展现方式
        5.1.1 女性图像的装饰性
        5.1.2 女性图像的叙事性
        5.1.3 女性图像的构图方式
        5.1.3.1 单一画面构图
        5.1.3.2 系列画面构图
    5.2 观——女性图像的观看方式
        5.2.1 固定型器型——二维平面上的女性图像
        5.2.2 移动型器型——三维曲面上的女性图像
6 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性别意识
    6.1 礼——道德教喻规训女性
    6.2 情——张扬自我解放女性
    6.3 容——怜香惜玉消费女性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图
    1.6 小结
    注释
2.满族传统装饰元素相关概述
    2.1 满族建筑发展
    2.2 满族传统居室建筑装饰纹样
        2.2.1 动物纹样
        2.2.2 植物纹样
        2.2.3 字符纹样
        2.2.4 几何纹样
    2.3 满族传统建筑居室装饰色彩
        2.3.1 宫殿色彩
        2.3.2 民居色彩
        2.3.3 色彩等级划分
        2.3.4 建筑材料色彩
    2.4 满族传统居室建筑室内陈设
        2.4.1 瓷器
        2.4.2 刺绣
        2.4.3 剪纸
        2.4.4 家具
    2.5 小结
    注释
3.满族传统建筑室内装饰的形成
    3.1 满族历史
    3.2 地域环境对满族传统室内装饰的影响
        3.2.1 地形与地貌
        3.2.2 气候环境
    3.3 萨满文化对满族传统室内装饰的影响
        3.3.1 萨满的起源
        3.3.2 萨满祭祀
        3.3.3 萨满文化对满族传统室内装饰的影响
    3.4 民俗文化对满族传统室内装饰的影响
    3.5 满族建筑室内装饰分析
    3.6 满族民居建筑室内设计的演变过程
        3.6.1 满族民居建筑室内格局的演化
        3.6.2 满族民居建筑室内装饰材料的更新
    3.7 小结
    注释
4.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4.1 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原则
    4.2 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4.2.1 天花的应用
        4.2.2 墙面的应用
        4.2.3 室内陈设的应用
        4.2.4 家具的应用
    4.3 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实践与发展前景
        4.3.1 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实践
        4.3.2 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发展前景
    4.4 小结
    注释
5.满族特色主题餐厅空间设计
    5.1 满族特色主题餐厅空间设计
    5.2 满族宗教伦理性特性在餐厅中的运用
        5.2.1 萨满教文化在餐厅设计中的体现
        5.2.2 儒家思想在餐厅设计中的体现
    5.3 满族特色主题餐厅空间设计
        5.3.1 设计方案分析
        5.3.2 平面布置与功能分区
        5.3.3 空间设计表现
    5.4 小结
    注释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双溪春晚愁归处雨疏风骤总虐心——以《东宫》为例探析匪我思存的爱情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风清丽哀婉, 文笔优美流畅, 叙事能力高超
二、人物塑造鲜明饱满, 爱情描述刻骨铭心
    1.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2.刻骨铭心的爱情叙事
三、对作者爱情观的评析与反思

(6)文学视域下的两汉涉琴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两汉涉琴文本的分类与整理
    第一节 两汉涉琴文本概述
    第二节 两汉琴曲
    第三节 两汉琴歌
    第四节 两汉琴书
第二章 “拟象”思维下的两汉古琴文化
    第一节 “拟象”思维与琴器之形成
        一、琴制与琴的制作材料
        二、琴与方位
        三、琴与节气
    第二节 “拟象”思维与琴德之树立
        一、琴德与个人修养
        二、琴德与政治文化
        三、琴德与琴的地位
    第三节 “拟象”思维与文人琴之胜出
        一、对艺术琴的表现
        二、文人琴的胜出
第三章 两汉涉琴文本中的审美追求
    第一节 “雅琴”论与两汉的“雅正”之风
        一、“颂琴”与“雅琴”
        二、论“雅琴”之雅的表现
        三、琴在汉代的人格化体现
    第二节 汉人赏琴过程中的审美追求
        一、主客体一致的赏琴之“境”
        二、逐渐深入的赏琴之“层”
        三、崇尚悲情的赏琴之“音”
第四章 两汉涉琴文本与文学的互通
    第一节 文人与琴人的交融
        一、琴与文人生活
        二、琴人中的文人
        三、文人中的琴人
    第二节 涉琴故事在两汉的演绎模式
        一、涉琴故事的尚古模式分析
        二、涉琴故事的简化模式分析
        三、涉琴故事的意蕴模式分析
    第三节 琴学与文学的互通——以琴歌、琴赋、琴诗为例
        一、琴歌与文学的互通
        二、汉赋与琴的互通
        三、诗歌与琴的互通
    第四节 《琴操》中解题文本的文学性探究
        一、琴曲创作动机解析
        二、琴曲中的人物群体
        三、琴曲解题的表达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研究 ——以二十世纪60至80年代为研究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
        (二)国产动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一)动画
        (二)艺术创作风格
        (三)时间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中日动画艺术创作理念及题材比较
    第一节 创作理念的比较
        一、中国:对道德与责任的秉持
        二、日本:对生存意识的强调
    第二节 创作题材的比较
        一、中国:传承中创新
        二、日本:淘汰中甄选
        三、创作题材的差异
第二章 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造型风格比较
    第一节 中国:造型风格的写意性表达
        一、辉煌期:工艺造型的凝练
        二、沉寂期:政治思想的授意
        三、复兴期:时代风貌的展现
        四、表意形式的演变:不同时期经典角色造型对比
    第二节 日本:造型风格的写实性刻画
        一、萌芽期:造型的线性组织
        二、探索期:色彩的块面处理
        三、成熟期:形象的细腻描绘
    第三节 造型风格的差异
        一、中国:直接引用、完全写实到多元化呈现
        二、日本:借鉴模仿、日臻成熟到画技突破
第三章 中日动画艺术创作叙事结构比较
    第一节 中国:注重逻辑结构
        一、传统艺术结构中“四段式”的溯源
        二、动画叙事结构中“四段式”的运用
        三、经典动画叙事结构的解析
        四、经典动画叙事结构的分配比例
    第二节 日本:珍视情节铺垫
        一、经典动画叙事结构的解析
        二、经典动画叙事结构的分配比例
    第三节 戏剧化与二元对立:线性叙事结构的差异
    第四节 时空交错与散文式:非线性叙事结构的不同
第四章 中日动画艺术创作视听语言比较
    第一节 中国:“去电影化”
        一、视觉风格:艺术化表现
        二、镜头语言:全景式阐释
        三、声音设计:戏剧性烘托
    第二节 日本:“电影化”
        一、视觉风格:具象化呈现
        二、镜头语言:时空感塑造
        三、声音设计:音与画融合
        四、蒙太奇手法:共鸣感唤起
    第三节 视听语言的差异
        一、“去电影化”:美术思维的传统范式与现实局限
        二、“电影化”:视听语言的观念探索与艺术实践
第五章 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后的思辨
    第一节 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第二节 政治因素
        一、中国:文艺政策推动动画民族特色的探索
        二、日本:产业扶植政策提升动画移植创新的能力
    第三节 经济因素
        一、中国:经济体制转变下形式内容的突破
        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下内容产业模式的创新
    第四节 教育因素
        一、中国:学科教育
        二、日本:师徒制及职业教育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8)《拾遗记》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第一章 《拾遗记》作者与成书考论
    第一节 王嘉生平与文化性格
        一、人生经历与文化性格
        二、王嘉与魏晋志怪作家群
    第二节 《拾遗记》成书考论
        一、成书特征
        二、故事分类
第二章 《拾遗记》的描写对象
    第一节 广涉谶应与神仙的神怪描写
        一、谶应表征与意指
        二、神仙世界
    第二节 类型化的人物群像
        一、帝王群像——对照性与矛盾性
        二、女性群像——悲美混融
        三、贤臣奇士——人格理想
    第三节 性质多样、形态各异的物象描写
        一、物类物性
        二、物形物态
第三章 《拾遗记》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叙事特征
        一、叙述顺序
        二、叙述视角
    第二节 语言特征
        一、丽辞夸饰的描写语言
        二、简洁畅达的叙述语言
        三、庄谐并具的人物语言
第四章 《拾遗记》“萧绮录”探析
    第一节 评录形态
    第二节 评录方式
    第三节 评录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宜黄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宜黄戏形成和价值
    1.1 宜黄戏的形成背景及现状
        1.1.1 宜黄戏的形成背景
        1.1.2 宜黄戏的发展历程
        1.1.3 宜黄戏的现状
    1.2 宜黄戏的多元价值
        1.2.1 宜黄戏的审美功能
        1.2.2 宜黄戏的社会功能
        1.2.3 宜黄戏的教化功能
        1.2.4 宜黄戏的宗教功能
2 宜黄戏的题材与主题
    2.1 宜黄戏的主要题材
        2.1.1 历史神话传说题材
        2.1.2 英雄人物题材
        2.1.3 宗教题材
    2.2 宜黄戏的主题
        2.2.1 歌颂爱情
        2.2.2 歌颂亲情孝道
        2.2.3 社会批判主题
        2.2.4 歌颂忠诚信义
3 宜黄戏的表演艺术特征
    3.1“唱”——“宜黄腔”
        3.1.1 宜黄腔的界定
        3.1.2 宜黄腔的艺术特色
    3.2“做”——粗狂、夸张的表演形式
        3.2.1 宜黄戏表演前的特殊艺术特征
        3.2.2 宜黄戏表演的艺术特征
        3.2.3 宜黄戏表演结束后的特殊仪式
    3.3 舞美、脸谱——简单粗糙,色彩鲜明
        3.3.1 宜黄戏中的舞美道具
        3.3.2 宜黄戏中脸谱的艺术特征
        3.3.3 宜黄戏的脸谱与京剧脸谱的比较
4 传统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4.1 传统戏曲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4.1.1 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
        4.1.2 在文化产业大繁荣时代传统戏曲的发展方向
    4.2 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的方向定位
        4.2.1 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面临的巨大挑战
        4.2.2 传统戏曲在信息时代如何稳中求进
    4.3 政府文化产业扶持与宜黄戏改革意见
        4.3.1 以史为鉴,传统戏曲不可代替
        4.3.2 依托时政,长远布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刘大鹏《晋祠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2 《晋祠志》的版本、作者及成书
    2.1 《晋祠志》的版本
    2.2 刘大鹏生平
    2.3 《晋祠志》的成书
        2.3.1 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
        2.3.2 清末民初撰修文献的学术氛围
        2.3.3 《晋祠志》的写作源起
        2.3.4 《晋祠志》的成书过程
3 《晋祠志》的编纂特点与体例
    3.1 《晋祠志》的编纂原则和特点
        3.1.1 《晋祠志》的编纂原则
        3.1.2 《晋祠志》的编纂特点
    3.2 《晋祠志》的体例
        3.2.1 《晋祠志》的体例特点
        3.2.2 《晋祠志》与《山西各县志凡例》比对研究
4 《晋祠志》的文献来源、文献价值与局限
    4.1 《晋祠志》的文献来源
    4.2 《晋祠志》的文献价值
        4.2.1 正史文献史料的汇编
        4.2.2 详晋祠镇地区史实,补正史所阙
        4.2.3 订正史料讹误
    4.3 《晋祠志》的修志局限
        4.3.1 文献整理方面
        4.3.2 思想方面
5 《晋祠志》的主要内容及其它价值
    5.1 《晋祠志》的主要内容
        5.1.1 《晋祠志》的内容概要
        5.1.2 《晋祠志》的内容特点
    5.2 《晋祠志》的其它价值
        5.2.1 考订详实的史志之作
        5.2.2 关于晋祠镇乃至太原地区风土人情的研究价值
        5.2.3 关于晋祠镇及周围地区的解释意义
        5.2.4 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和各地自然灾害的的重要资料
        5.2.5 《晋祠志》是研究各地教育史的重要园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鸳鸯龙凤”的故事(下)(论文参考文献)

  • [1]《洛神水赋》:一捧传统文化的活水[J]. 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21(09)
  • [2]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D]. 刘丽娟.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
  • [3]明至清早期瓷器装饰中的女性图像研究[D]. 江政丰.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4]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研究[D]. 王美丹.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5]双溪春晚愁归处雨疏风骤总虐心——以《东宫》为例探析匪我思存的爱情叙事[J]. 白慧颖.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9(04)
  • [6]文学视域下的两汉涉琴文本研究[D]. 汪芳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研究 ——以二十世纪60至80年代为研究线索[D]. 殷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8]《拾遗记》文学研究[D]. 李亚亚. 河南大学, 2018(01)
  • [9]宜黄戏研究[D]. 吕聪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10]刘大鹏《晋祠志》研究[D]. 郭志蕊.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鸳鸯龙凤记》的故事(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