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锡林​​郭勒盟地质构造及地震情况

浅谈锡林​​郭勒盟地质构造及地震情况

一、浅谈锡林郭勒盟地质构造及地震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弓宇飞[1](2021)在《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以下简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中国首款以草原畜牧业养殖户为主要承保对象的指数类保险产品,其保障的是由于恶劣天气(旱灾、雪灾)导致肉羊养殖牧户改变生产方式而造成的饲料成本增加的风险。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适应草原畜牧业风险特征,能够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简化查勘定损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指数类保险产品。该产品作为中央财政补贴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险奖补”项目,于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盟试点实施。为了深入、量化地研究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政策的实施效应,进一步完善草原天气指数保险制度,本论文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8个旗县区,500多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梳理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应用严谨的实证分析方法,识别牧户对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保险制度是否有助于提高牧户信贷获得能力,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检验该产品是否具有促进牧户收入的效应。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一、内蒙古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项目组实地访谈资料和500多户牧户的调研数据,梳理得知: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锡林郭勒市实施两年来,在中央、省、地县各级政府财政保费补贴支持下,各旗县区均已开展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对该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产品合约设置不科学(如指数选择、阈值确定等)、运行机制不完善、理赔金额不到位等的问题。二、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试点后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各地参保率差异化较为明显,其中,阿巴嘎旗参保率最高,为84.3%,最低的为乌拉盖管理区,参保率仅为1.8%,因此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初期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识别,将有助于该保险政策在我区的进一步推广及实施。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牧户购买行为受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风险因素影响,根据双栏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草场面积、保险认知程度、宣传、是否担任公职、邻居是否购买及灾害风险程度评价对牧户购买倾向方面有着显着的影响;保险认知程度、灾害风险程度评价、草场面积及地区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显着影响着参保牧户投保只数选择。三、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将牧户生产行为聚焦于牧户饲养规模及信贷规模中。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理性的投资者在由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其进行风险保障后,会扩大其肉羊饲养规模,但根据内生转换模型及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可能的解释为,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肉羊养殖多受市场、土地资源禀赋及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目前还很难在一定程度上对牧户肉羊饲养量有着显着的影响;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否会在信贷供需双方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需要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进行检验,在系统梳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的信贷可得性及最优贷款数额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实地牧户调研数据,应用Tobit模型及CLAD法实证检验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四、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的影响牧户生产行为发生改变是否会促进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是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最重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关于政策效应是否确切落实到收益群体身上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OLS回归及PSM方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本文继续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不同条件分布牧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地影响高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对其他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影响不显着。五、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应认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汇集多方力量继续优化保险条款;第二,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第三,各地政府应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的实施;第四,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应惠及范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为:首先,研究对象新,本文研究对象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我国首款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草原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制度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第二,研究内容新,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及牧区、牧户特征,准确识别了影响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购买行为的因素,系统地、量化地研究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效应,从而为评估天气指数保效提供稳健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第三,研究结论新,本文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收入效应对整体牧户收入及不同收入层次牧户同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与前人相比较为创新。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本文丰富了国内天气指数保险研究领域内容,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结论对此项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必要性及可持续性提出重要的理论参考。

刘正源[2](2021)在《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及防御规划》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造成的破坏对各项事业的影响愈发变大,社会公众对防雷减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均受雷电灾害影响造成人员伤亡的数量约为一千人,财产损失达到亿元左右,而内蒙古自治区近15年来因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高达1.75亿元。因此,全面认识和评价内蒙古自治区雷电灾害风险水平既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基础,也是风险管理决策的理论依据。但是目前开展的研究主要以盟市或旗县为最小评价单元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而实际情况则是各个盟市、旗县范围内的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亟需开展精细化尺度雷电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本文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构建了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4.7×104个5km×5km的网格,采用熵权-TOPSIS方法进行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且对内蒙古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提出了规划对策和建议。首先,通过对收集到的内蒙古地区2014—2018年闪电定位仪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年平均发生地闪次数为292545.8次,其中负地闪246364.6次,占总地闪的84.21%,正地闪46179.4次,占总地闪的15.79%。每年6-8月份发生地闪的频次最多约占全年总地闪次数的81.94%,其中,7月是发生地闪次数最多的月份,从8月份开始逐渐下降。按季节划分来看,夏季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午12时至24时,在1时至11时发生地闪活动较少,地闪活动的高峰期为13时至18时。地闪强度的大小主要集中在10-50k A之间,约占总地闪的77.46%,其中地闪强度为20-30k A区间发生的次数最为频繁,约占总地闪的28.65%。其次,统计全区2008—2018年雷电灾害事故结果显示,雷电灾害月际变化分布呈单峰型,雷电灾害发生的次数、人员伤亡数量以及直接经济损失的峰值均出现在6月,发生雷电灾害事故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共发生雷电灾害事故228次,约占总次数的84.44%。分析不同盟市灾情可知,通辽市科尔沁区和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分别发生了31次和25次雷电灾害,属于高频雷灾区;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和新巴尔虎左旗等地区为中频雷灾区;其他地区为低频雷灾区。再次,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和承灾体脆弱性角度出发筛选评价因子,构建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以5km×5km海量空间栅格数据为评价单元,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Arc GIS软件相结合,对内蒙古地区进行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并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高风险地区主要位于人口与GDP密度较高,同时地闪密度和强度等致灾因子较强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赤峰市、通辽市、乌兰浩特市、阿拉善左旗、锡林浩特市和海拉尔区等地区的城镇所在地,占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的17.38%;雷电灾害风险中等地区主要为人口密度较低,但地闪密度与强度等致灾因子偏高的呼、包、鄂、乌城镇圈周围以及东北部阿鲁科尔沁旗、新巴尔虎左旗、巴林左旗、苏尼特右旗、扎赉特旗等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23.65%;其他地区是雷电灾害低风险地区,如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北部以及锡林郭勒盟等,地广人稀且雷电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最低的地区,上述地区占内蒙古面积的58.97%。同时,将风险评价结果与内蒙古地区2008—2018年历史发生的雷电灾害事故进行对比验证可知,87.77%的雷电灾害事故处于雷电灾害风险中等以上地区,由此可知本文的风险评价结果与实际灾害事故基本吻合。最后,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及其原因分析,并对雷电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与脆弱性和灾情特征等综合分析,提出了防雷规划与减灾对策建议。其中,高风险地区是以人口和GDP密度较高的城镇地区为主,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较高,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呼和浩特市区为例,根据建筑物防雷分类和地闪密度的分布特征,从城市防灾规划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建筑物高度的适宜范围以及对建筑物防雷分类的规划建议;对于中、低风险地区主要是以城镇周围以及其他偏远地区,本文亦对农村和畜牧业地区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朱彤[3](2021)在《内蒙古杨树林剖面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断层活动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断裂活动能够引起地震,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破坏力巨大,影响时间较长。活动断层的快速错动移位诱发了构造地震,并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直接产物,能够揭示断层活动的年代、性质和强度等断层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研究断层的活动年代和活动方式等断层活动性特征,可以为研究区内重大工程的选址规划、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和防治措施以及活动断层与地震的关系研究等问题提供地质依据。本文以内蒙古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带杨树林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布仪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三种测试手段,对从该剖面采集的断层泥样品进行综合研究,并对断层的活动性进行分析。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断层泥样品的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断层泥中的主要矿物为黏土矿物、石英、斜长石和褐铁矿。2.断层泥样品的粒度分析特点指示断层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剧烈运动,断层活动方式以黏滑为主。3.断层泥样品粒度的分维值研究表明断层结构松散,处于无压或少压的状态。依据样品间分维值的变化规律,得出越靠近下盘,断层泥形成的年代越久远;距离地表越远,断层泥的形成年代越久远。4.通过石英颗粒微形貌类型的识别分类和统计分析,估算出断层活动的相对时间始于早更新世,经历过多期次活动,直至全新世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越靠近上盘,活动年代越新;越靠近下盘,活动年代越久。5.依据断层泥样品间形成年代和活动年代的变化趋势,推测断层上盘为主动盘,断层泥的发育方向为由下盘到上盘。在上盘上升过程中,断层泥不断发育。6.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判断断层的活动方式以黏滑为主,蠕滑表现较弱,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活动断层。

杨丹丹[4](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以及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对于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载体,进行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研究,可以提高对当前地理教育发展的认识,更好地了解新教材的编写设计特点,有利于地理教育的发展。因此,进行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的研究,探讨其在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教学策略,可以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产生重要意义。本文以2019人教版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为研究对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做中学”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教材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教材“活动系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策略。首先分析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系统地分类梳理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及其脉络,明确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和论文的思路框架。其次分析了地理实践力的表现及地理实践力的水平划分,将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其整体结构、类型、内容、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对教材“活动系统”分为了3大类8小类,第一类为认知性活动,包括绘图填表活动、图表分析活动、问题分析活动和资料分析活动,第二类为探究性活动,第三类为实践性活动,包括地理考察活动、地理调查活动、地理实验活动;通过前面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系统”内容及其对应的地理实践力,分析基于不同类型的活动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然后得出教材“活动系统”的内容与其所对应的地理实践力的关系,并把每一个活动栏目的内容进行研究,将其所在章节与对应的地理实践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索出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知识点。最后根据教材“活动系统”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教材“活动系统”的类型为依据,设计出6项教学案例:《气象灾害——探究“寒潮灾害”的形成》《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家乡的土壤》《校园内植被调查活动》《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基于以上的研究,探究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系统”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设计出的案例进行实践教学行动研究,检测策略的可行性。

杨川[5](2020)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内蒙古正蓝旗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能源对于国家军事,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随着我国向西部转移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对于能源的绿色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为发展新型能源的重要要求。地热资源是一种新兴的绿色能源,主要蕴藏在地下深部,因清洁而可再生越来越广受好评,但由于地热资源形成机制决定了其具有埋藏深度大,勘探开发利用都较为困难的缺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区,由于矿产开发、人畜用水和旅游发展均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缺水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更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影响,因而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需求亟待解决。由地热形成机制,可将地热系统分为隆起山地对流型和沉积盆地传导型两种。在前者中,断裂构造不仅是导热、导水的通道,也是主要的储热区,而在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系统中,断裂构造又是热水富集区。因此在前期的勘探工作中,对断裂构造的判别是寻找地热资源的关键节点,较为精准的物探工作可以对断裂构造的产状规模等因素有较为准确的认识。本文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在正蓝旗的水源勘察项目,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测量的勘查工作,旨在初步确定地层结构和断裂分布情况,为该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提地球物理依据。文章首先阐明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的发展历程,方法原理,工作步骤与设备参数等内容。其次总结研究了地热资源的主要形成条件,即热储,盖层,热源及热流通道。最后结合野外工作与研究区地质资料,对实测数据进行反演和地质解释,根据物探成果推断断裂构造和含水地层配置,最终确定热井和储热范围。通过本文研究表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及其反演地质解释在地热资源勘察领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后续地热资源开发提供物探资料的同时,也对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的野外数据采集,资料的处理分析与地质解释做出了详述。为今后其他研究区的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参考。

朱晓强[6](2020)在《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基地是矿业经济的主要载体,能够统筹矿产资源集中勘查开发、保证矿物原料高效生产利用和促进下游产业集聚,从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然而,我国矿产资源基地只有名称没有边界,导致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时没有充分考虑资源基地的空间位置,这既压缩了矿业活动范围,也不利于矿政管理以及“三区三线”的划定。因此,急需开展矿产资源基地的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明确基地的边界,为将矿产资源基地纳入我国“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区位论、矿产资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对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界定矿产资源基地的内涵并进行了分类,明确基地划界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建立了划界理论框架。2.从地质资源、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适用于划界的7个指标和适用于综合评价的15个二级指标。3.从基地、重点区和限制区、核心区三个层次构建矿产资源基地划界等级体系,提出了我国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4.以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以研究区所在的大兴安岭Sn-Cu-Pb-Zn-Ag-Au-Nb-Ta矿床Ⅲ级成矿带为依据,分析区域断裂构造、成矿规律、矿床分布等信息,初步划定基地边界。在对划界指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核密度分析和空间叠置法确定矿产资源密集区,并结合断裂构造、化探异常等要素修正基地的边界。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因素,最终确定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基地的边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划定的基地进行评价,结合实际情况,认为基地边界划定合理。最后,提出管理政策建议,为制定差别化矿政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田玉川[7](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原油比例逐年攀升,优质清洁能源缺口愈来愈大。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清洁能源供给迫在眉睫。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何客观评价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开展煤层气富集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快速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其赋存特征,优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结合区域特点优选目标区域,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海拉尔地区民用、发电、动力燃料和化工能源市场需求综合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针对影响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其中海拉尔地区主要分布于牙克石—五九煤田、大西山煤田、呼伦湖凹陷和呼和湖凹陷。2.根据内蒙古地区煤炭及煤层气地质勘查成果,首次开展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研究,优选出适用于海拉尔地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全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提供指导。3.通过优化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优选出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牙克石—五九煤田作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基地,研制出无固相环保型钻井液,并得到成功应用,为内蒙古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应主要是以长距离运输为主,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5.根据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和税收补贴等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煤层气示范区建设,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实现分布式供气提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成果对促进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乃至内蒙古全区开展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高征西[8](2019)在《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高尔旗—朝不愣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结合部之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内。区内已发现朝不楞等共20余处大中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产地以及众多的多金属矿点、矿化点,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系统收集研究前人资料基础上厘定出三个主要成矿系统:晚古生代裂谷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晚古生代碰撞后伸展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中生代陆内伸展环境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并进一步划分出7个成矿亚系统。针对晚古生代裂谷环境铜多金属成矿亚系统内的小坝梁铜多金属矿床、晚古生代碰撞后伸展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内的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以及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内的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沙麦钨矿床开展了典型矿床研究,以总结不同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区内的找矿方向。论文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小坝梁铜(金)矿床与区内蛇绿岩套、细碧岩、角斑岩时空关系密切,围岩凝灰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龄为314.36±0.42Ma和313.8±1.2Ma,指示矿床可能形成于裂谷环境,属VMS型矿床。2、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内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白钨矿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14±15Ma,与矿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05-323Ma)一致。矿床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均一温度(390-430℃),矿石内硫化物S(δ34S为+2.3‰+3.5‰)和Pb同位素均具有明显的岩浆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矿床成矿作用与碰撞后伸展动力学背景下的岩浆活动有关,岩浆在浅部侵位、分异后为巴彦都兰铜矿形成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与流体。3、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矿体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断裂构造等多种因素控制,成矿作用可能为晚中生代,明显晚于矿区出露的花岗岩(306.8±2.1 Ma)和流纹斑岩(323.8±4.3 Ma)。矿石S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中硫可能来源于岩浆和地层,Pb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为上地壳与地幔混合产物,因此,矿床属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4、朝不愣铁多金属矿床属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背景下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矿石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52.9±3.0115.7±1.2 Ma,蚀变岩中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6.4±1.6Ma,矿区黑云母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38±1.6 Ma和148±1.4 Ma,成岩成矿作用具有一致的时空关系。多元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早白垩世岩浆岩和矿区地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5、沙麦钨矿床矿体产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内部,是较为典型的断裂-裂隙控制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前人获得的白云母Ar–Ar年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与本文获得的围岩中细粒花岗岩(142.5±1.0Ma)、中粒花岗岩(141.9±1.1M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40.2±0.99Ma)的锆石U-Pb年龄几乎完全一致,指示这套岩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和流体基础,进一步的Hf同位素研究表明,区内岩浆作用来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6、研究区成矿时代集中在晚古生代和和中生代的晚侏罗—早白垩世两个主要时间段,古生代-中生代的多旋回岩浆-构造-流体系统是多金属成矿系统的重要控矿因素,NW、NE向构造体系直接控制了区内矿田、矿床以及矿体的空间展布。通过对典型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的进一步总结和分析,论文最终圈定了10处矿集区,其中3处为已成型矿集区,7处为具有一定资源潜力的潜在矿集区。论文最后对各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物化探特征以及找矿方向进行了综合论述。

贾红影[9](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桑根达来地区地热资源评价》文中指出正蓝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南端,距离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千米,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不仅能够吸引投资,还能节约常规能源,改善环境质量,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本文根据前期系统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和综合资料分析,将理论资料与项目施工成果相结合,对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区域地质(包括底层、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概况进行了描述。大致查明了研究区热储特征及埋藏条件、地温场特征和地热流体化学组分,并进行了同位素化学与地热水成因分析。建立了热储模型,计算了相关参数,采用热储法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利用解析法计算了地热资源允许开采量,并进行合理化评价。本文研究区内地热勘查类型为II-3型中低温地热田,地热田兼有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利用热储法对地热储量进行了计算,地热田计算面积15.4km2,热水储量为18.53×108m3,热储量为9.966×1017J。地热田开采100年的可开采热储资源量为5.35×1015J,占地热储量9.966×1017J的0.54﹪;按时间100年利用,地热田可提供热能为2.345MW;属小型中低温地热田。LR1井水质评价为锅垢很少的水、结垢性也为轻腐蚀性水,矿化度较高,因此不可作为地热发电、地热供暖方面利用,但LR1地热流体属低温地热资源,热泉ph值变化范围8.59.25,属碱性水。其热水、温热水为浅蓝色,具h2S味,感官效果良好,是理想的医疗沐浴水。地热水中偏硼酸、偏硅酸的含量均达到医疗热矿水的命名标准,水中氟、钡含量达到矿水命名浓度和有医疗价值浓度,可命名为碳酸氢钠型中性的含氟、钡的温热医疗矿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加强地热资源保护,从政策、方法、管理、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的放矢,使地热资源实现资源与环境相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双管齐下的大好局面。

麻志敏[10](2018)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巴彦诺尔索木一带成矿远景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Ⅲ、华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Ⅲ1,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Ⅲ11,锡林浩特地块Ⅲ11-3;隶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省(Ⅱ-2),乌力吉-锡林浩特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Cu-Fe-Cr-Au成矿带(Ⅲ7)的西段,是我国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伴生贵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的重要成矿省之一,区内及周边有中小型铁、铜、钨、钼、金、银、锌、镍、铬多金属、稀有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多处,种类多样,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通过研究区进行的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对研究区进行了1:5万地质填图、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较合理地划分并建立了区内地层层序,厘定了华力西期及印支期侵入岩的侵入期次。并在研究区内圈定1:5万化探异常8处,对研究区内各地质体含矿性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针对1:5万化探异常中的重点异常进行了1:1万、1:5千等大比例尺地质、化探、物探查证工作,后期通过探槽进行浅地表揭露,新发现矿(化)点6处。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研究区周边以及研究区内新发现的矿(化)点,分析研究巴彦诺尔索木一带成矿与地质体及构造相关规律,明确了主攻矿种、找矿标志。根据区内主要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主攻矿种为金矿、铜矿、钨矿、钼矿、锡矿等;根据区域成矿远景区找矿前景,划分出A级找矿靶区3处,B级找矿靶区1处。

二、浅谈锡林郭勒盟地质构造及地震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锡林郭勒盟地质构造及地震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指数保险内涵、运行机制及优缺点
        1.2.2 指数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1.2.3 提升指数保险参保率
        1.2.4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1.2.5 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农业风险及其管理
        2.1.2 风险管理理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1 消费者行为概念及各阶段呈现特点
        2.3.2 效用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际及我国指数类保险发展历程及介绍
    3.1 印度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3.1.1 印度种植业特点及主要风险
        3.1.2 印度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概况
        3.1.3 印度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介绍
    3.2 印度尼西亚天气指数保险
        3.2.1 印度尼西亚种植业概况及主要风险
        3.2.2 印度尼西亚水稻天气指数保险
    3.3 蒙古牲畜指数保险
        3.3.1 蒙古国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风险
        3.3.2 蒙古牲畜死亡指数保险(LBLIP)
    3.4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
        3.4.1 肯尼亚畜牧业基本情况及主要风险
        3.4.2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IBLI)
    3.5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概况
    3.6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6.1 国际各国指数保险发展规律性总结
        3.6.2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3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7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自治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4.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意义
        4.1.1 契合新时期草原畜牧业的风险特征
        4.1.2 符合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4.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合约要点
    4.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现状
        4.3.1 锡林郭勒盟全境实施,不同旗县参保率不同
        4.3.2 政府提供保费补贴,部分补贴资金不到位
        4.3.3 经营主体实施了预赔付,赔付标准各不相同
    4.4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度及满意度
        4.4.1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程度
        4.4.2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满意程度
    4.5 肉羊天气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政府赔付标准未能贯彻,导致理赔金额迟迟未到位
        4.5.2 运营标准不明确,导致经营主体不规范经营
        4.5.3 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参保率较低
        4.5.4 条款设置不合理,导致保险的不可持续性
        4.5.5 政府部门职责不协调,导致组织监管工作不清晰
    4.6 本章小结
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5.2 实证模型选择
    5.3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行为特征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取
        5.3.3 被调研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特征
    5.4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影响因素
        5.4.1 变量统计描述
        5.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影响
    6.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影响
        6.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饲养规模影响理论分析
        6.1.2 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6.1.3 模型描述
        6.1.4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1.5 结果分析
    6.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影响
        6.2.1 理论分析
        6.2.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牧户收入效应研究
    7.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理论与机理分析
        7.1.1 理论分析框架
        7.1.2 作用机理分析
    7.2 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7.2.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统计
        7.2.2 模型设定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OLS回归模型结果
        7.3.2 PSM估计结果
        7.3.3 分位数回归模型结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但问题显着
        8.1.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认知度及满意度差异明显
        8.1.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较多
        8.1.4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
        8.1.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信贷规模
        8.1.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影响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直视实施中所存在问题,继续优化保险条款
        8.2.2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
        8.2.3 各地政府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实施
        8.2.4 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果惠及范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草原牧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问卷

(2)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及防御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雷电数据与处理方法
    2.3 雷电灾情数据与处理方法
    2.4 社会经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处理方法
第3章 内蒙古地区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3.1 地闪次数特征分析
        3.1.1 地闪次数月际变化
        3.1.2 地闪次数日变化
    3.2 地闪强度特征分析
    3.3 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3.3.1 雷电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3.3.2 雷电灾害地域分布特征
        3.3.3 雷电灾害损失类型分析
第4章 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
    4.1 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原理
    4.2 熵权-TOPSIS评价方法
        4.2.1 熵权法确定权重
        4.2.2 TOPSIS排序法
        4.2.3 自然断点分级法
        4.2.4 构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3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4.3.1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的选取
        4.3.2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4.4 承灾体暴露性分析
        4.4.1 承灾体暴露性指标的选取
        4.4.2 承灾体暴露性评价
    4.5 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4.5.1 承灾体脆弱性指标的选取
        4.5.2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
    4.6 雷电灾害风险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议
    5.1 雷电灾害防御规划的基本原则
    5.2 研究区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区划
    5.3 研究区雷电灾害风险原因分析
        5.3.1 不同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分析
        5.3.2 高风险区雷电灾害原因分析
        5.3.3 中风险区雷电灾害原因分析
        5.3.4 低风险区雷电灾害原因分析
    5.4 研究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与对策建议
        5.4.1 高风险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议
        5.4.2 中风险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议
        5.4.3 低风险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与结论
        6.1.1 讨论
        6.1.2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内蒙古杨树林剖面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断层活动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断层活动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区域构造
    2.4 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带杨树林剖面特征
    2.5 小结
第3章 断层泥结构特征研究
    3.1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3.2 断层泥全岩矿物特征
    3.3 断层泥分形特征
    3.4 断层泥石英微形貌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断层泥结构特征与断层活动性
    4.1 断层泥粒度分形特征与断层活动性讨论
    4.2 断层泥中的石英微形貌与断层活动性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与内容
        1.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地理实践力
        2.活动系统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杜威“做中学“理论
        3.信息加工理论
        4.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系统”总体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二)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系统”的分析意义
    (三)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系统”的位置
    (四)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系统”的类型
    (五)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系统”的内容
    (六)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系统”与其他表层系统的关联性
    (七)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材“活动系统”对应的地理实践力
    (八)总结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材“活动系统”的教学案例设计
    (一)案例设计依据
    (二)案例选择说明
    (三)实践性活动教学案例设计
    (四)案例设计评析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材“活动系统”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活动参与的兴趣
    (二)明确活动系统与教材正文的关系,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三)结合实践活动内容,挖掘乡土资源
    (四)一材多用,探索“活动系统”的本质
    (五)构建以地理实践力为核心的评价量表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材“活动系统”的教学案例实施
    (一)教学案例实施记录
    (二)教学案例实施反思
六、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水平划分表
附录2 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考察评价表
附录3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材“活动系统”的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5)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内蒙古正蓝旗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1.4.1 位置及交通
        1.4.2 自然地理
        1.4.3 社会经济概况
    1.5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CSAMT的理论基础及工作方法
    2.1 工作方法及仪器
        2.1.1 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2.1.2 工作方法简介及原理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工作
        2.2.1 试验位置
        2.2.2 试验工作量
        2.2.3 试验内容及效果分析
    2.3 工作量统计
第三章 资料处理及解释
    3.1 资料处理
        3.1.1 预处理
        3.1.2 反演
    3.2 资料解释依据
        3.2.1 CSAMT推断解释原理
        3.2.2 断层推断解释原则
第四章 地质及地热地质条件
    4.1 区域地质背景
        4.1.1 地层
        4.1.2 侵入岩
        4.1.3 构造
    4.2 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
    4.3 地球物理特征
第五章 成果分析解释
    5.1 剖面分析
        5.1.1 近东西向剖面分析
        5.1.2 近南北向剖面分析
    5.2 平面图解释
    5.3 综合解释
    5.4 钻井位置选择与风险评估
        5.4.1 钻井位置确定原则
        5.4.2 钻井位置的选择
第六章 结论、问题与建议
    6.1 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6)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区划理论研究现状
        1.2.2 矿产资源区划研究现状
        1.2.3 保护区与矿产资源基地研究现状
        1.2.4 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理论框架
    2.1 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2.2.4 矿产资源安全理论
        2.2.5 地域分工理论
        2.2.6 综合评价理论
    2.3 理论框架
        2.3.1 划界原则
        2.3.2 划界依据
        2.3.3 划界方法
第3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影响因素
        3.1.1 资源
        3.1.2 技术经济
        3.1.3 环境
    3.2 指标构建原则
    3.3 指标的选取和解释
        3.3.1 划界指标的选取
        3.3.2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3.3.3 指标的解释
    3.4 指标的标椎化
    3.5 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3.5.1 层次分析法(AHP)
        3.5.2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
第4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
    4.1 基地分类
    4.2 基地划界等级体系构建
    4.3 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
第5章 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5.1.3 地质资源条件
        5.1.4 生态环境条件
        5.1.5 技术经济条件
    5.2 基地划界
        5.2.1 划界指标权重
        5.2.2 划界指标标准化
        5.2.3 基地划界
    5.3 基地综合评价
        5.3.1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5.3.2 指标数据资料处理
        5.3.3 综合评价
    5.4 勘查开发布局
第6章 矿产资源基地管理政策建议
    6.1 统一管理政策建议
    6.2 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2.1 内蒙古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2.1.1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历程
        2.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2.1.3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2.2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评价
        2.2.1 煤层气资源概况
        2.2.2 煤层气重点区域简介
        2.2.3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2.3 内蒙古煤层气市场前景分析
        2.3.1 煤层气市场简介
        2.3.2 煤层气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2.3.3 煤层气动力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2.3.4 煤层气化工市场前景分析
        2.3.5 煤层气民用市场前景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
    3.1 煤层气地质综合选区评价
        3.1.1 评价技术体系
        3.1.2 地质选区评价
    3.2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先导性试验
        3.2.1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煤层气钻井液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3 低污染环保型钻井液配方的研究配制
    3.3 钻探验证
    3.4 成果综合分析
        3.4.1 气测异常特征
        3.4.2 含气性特征
        3.4.3 非储层段井径变化分析
        3.4.4 环保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4.1 煤层气勘探技术分析
        4.1.1 概况
        4.1.2 勘探技术分析的主要指标
        4.1.3 勘探投入产出比例分析
        4.1.4 勘探项目风险分析
    4.2 煤层气开发经济分析
        4.2.1 开发经济分析概述
        4.2.2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4.2.3 勘探开发项目方案优选方法
    4.3 煤层气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
        4.3.1 民用项目
        4.3.2 发电项目
        4.3.3 动力燃料
        4.3.4 CNG与LNG
        4.3.5 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案
        4.3.6 化工项目
    4.4 小结
第五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5.1 问题
        5.1.1 行业管理体制问题
        5.1.2 政策支持建设问题
        5.1.3 税收补贴政策问题
    5.2 建议
        5.2.1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5.2.2 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
        5.2.3 煤层气税收补贴政策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手段及方法
    1.5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生界
        2.1.2 中、新生界
    2.2 区域岩浆岩
        2.2.1 区域侵入岩
        2.2.2 区域火山岩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3.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重力场特征
        2.4.2 磁场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5.1 综合异常的圈定
        2.5.2 综合异常分布特征
    2.6 区域金属矿产分布特征
    2.7 区域成矿系统划分
第三章 古生代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作用
    3.1 小坝梁铜(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成岩与成矿时代
        3.1.4 .成矿物质来源
        3.1.5 矿床成因分析
    3.2 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成岩成矿时代
        3.2.4 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
        3.2.5 矿床成因浅析
    3.3 古生代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
        3.3.1 晚古生代蛇绿岩构造背景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3.3.2 区域碰撞后伸展体制与铜多金属矿成矿
第四章 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作用
    4.1 热液脉型多金属成矿亚系统-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4.1.3 矿床地质特征
        4.1.4 成岩成矿时代
        4.1.5 成矿物质来源
        4.1.6 矿床成因浅析
    4.2 矽卡岩型铁多金属成矿亚系统-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
        4.2.1 矿区地质特征
        4.2.2 矿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矿床地质特征
        4.2.4 成岩成矿时代
        4.2.5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
    4.3 热液脉型钨成矿亚系统-沙麦钨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成岩成矿时代
        4.3.4 成矿流体、成矿物质与矿床成因
    4.4 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背景
第五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5.1 区域成矿规律
        5.1.1 矿床形成的时间分布规律
        5.1.2 矿床形成的空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5.2 典型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总结
        5.2.1 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铜金矿床
        5.2.2 与岩浆热液有关以充填为主的热液脉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5.2.3 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5.2.4 与高温岩浆热液有关的石英脉型钨矿床
    5.3 找矿方向分析
        5.3.1 哈达特陶勒盖—莫若格钦铅锌银锡矿集区(编号Ⅰ)
        5.3.2 迪彦钦阿木—查干敖包钼多金属矿集区(编号Ⅱ)
        5.3.3 1017高地—都格尔林银多金属矿集区(编号Ⅲ)
        5.3.4 阿扎哈达—格勒敖包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1)
        5.3.5 敖包陶勒盖—奥尤特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2)
        5.3.6 扎日阿音乌拉—巴彦都兰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3)
        5.3.7 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4)
        5.3.8 朝不楞铁多金属矿潜在远景区(编号5)
        5.3.9 塔尔巴格吐—额尔登陶勒盖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6)
        5.3.10 小坝梁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7)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桑根达来地区地热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2 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
    2.3 区域水文地质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
    3.1 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
    3.2 地温场特征
    3.3 地热流体化学组分特征
    3.4 地热水成因与同位素化学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地热资源计算与评价
    4.1 热储模型
    4.2 计算参数的确定
    4.3 地热储量计算
    4.4 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计算与评价
    4.5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5.1 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评价
    5.2 地热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5.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5.4 地热资源保护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巴彦诺尔索木一带成矿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项目依托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1 基础地质工作
        1.3.2 矿产勘查工作
        1.3.3 其他工作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二叠系
        2.1.2 新近系
        2.1.3 第四系
    2.2 侵入岩
        2.2.1 二叠纪侵入岩
        2.2.2 侏罗纪侵入岩
    2.3 火山岩
        2.3.1 二叠纪火山岩
        2.3.2 新生代火山岩
    2.4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2.5 构造
3 研究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1 地球物理特征
        3.1.1 航磁特征
        3.1.2 重点航磁异常特征
    3.2 地球化学特征
        3.2.1 地球化学场特征
        3.2.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2.3 主要异常解译推断与评价
4 主要矿点地质特征
    4.1 研究区周边典型矿点
        4.1.1 研究区周边典型金属矿点
        4.1.2 研究区周边典型非金属矿点
    4.2 研究区内新发现矿点
5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
    5.1 成矿规律
        5.1.1 矿床、矿(化)点空间展布特征
        5.1.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5.2 主攻矿种及找矿标志
        5.2.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5.2.2 找矿标志分析
    5.3 找矿靶区的优选及其特征
        5.3.1 找矿靶区的圈定依据
        5.3.2 找矿靶区优选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浅谈锡林郭勒盟地质构造及地震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D]. 弓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及防御规划[D]. 刘正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 [3]内蒙古杨树林剖面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断层活动性中的应用研究[D]. 朱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D]. 杨丹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内蒙古正蓝旗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D]. 杨川.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6]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D]. 朱晓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7]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D]. 田玉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8]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D]. 高征西.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9]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桑根达来地区地热资源评价[D]. 贾红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巴彦诺尔索木一带成矿远景评价[D]. 麻志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标签:;  ;  ;  ;  ;  

浅谈锡林​​郭勒盟地质构造及地震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