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个旧市大屯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

云南省个旧市大屯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

一、云南个旧市大屯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效果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谢娟[1](2016)在《苗木产业园区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分布规律研究及输出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浙江省自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迄今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病人、新感染病人(畜)和感染性钉螺,血防成果巩固。但尚有较大钉螺面积,输入性血吸虫病人时有发现,存在着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的可能性。本文就苗木产业园区血吸虫病中间宿主一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开展研究,内容涉及浙江省近三年的螺情状况、钉螺分布环境及有螺原因分析,苗木种植地有螺情况及钉螺分布特点,从而评估苗木携带钉螺输出的可能性及风险,为有效控制钉螺及防控血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全省钉螺分布情况及有螺原因分析目的分析浙江省2013-2015年钉螺分布环境及有螺原因,为有效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浙江省血吸虫病螺情监测资料,并下发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及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浙江省2013-2015年期间每年均发现钉螺,3年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30.88hm2,螺点3691个,未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主要分布环境为沟渠、稻田、苗圃、水产养殖区四种,其中苗圃和水产养殖区钉螺面积的比例逐年增高,2013年分别占查到钉螺面积的18.96%和14.53%,2014年分别占查到钉螺面积的23.48%和17.11%,2015年分别占查到钉螺面积的26.23%和17.97%。2013年对4种环境查出钉螺面积压缩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沟渠(91.00%)>稻田(88.11%)>苗圃(53.94%)>水产养殖区(4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0352.54,P<0.05),对4种环境实有钉螺面积压缩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沟渠(58.40%)>稻田(53.36%)>苗圃(35.78%)>水产养殖区(2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28.36,P<0.05);2014年对4种环境查出的钉螺面积压缩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沟渠(97.22%)>稻田(94.14%)>苗圃(64.00%)>水产养殖区(5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59.70,P<O.05),对4种环境实有钉螺面积压缩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沟渠(64.66%)>稻田(58.78%)>苗圃(37.99%)>水产养殖区(2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64.85,P<0.05);2015年对4种环境查出钉螺面积压缩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沟渠(96.15%)>稻田(93.53%)>苗圃(61.41%)>水产养殖区(4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01.63,P<0.05),对4种环境实有钉螺面积压缩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沟渠(53.58%)>稻田(49.17%)>苗圃(36.84%)>水产养殖区(2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53.61,P<0.05),其中苗圃及水产养殖区的压缩率均比较低,2013年查出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53.94%和44.86%,实有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35.78%和27.58%;2014年查出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64%和54.21%,实有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37.99%和28.79%,2015年查出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26.23%和17.97%,实有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21.03%和16.28%。结论全省仍有一定钉螺面积,苗圃及水产养殖区对钉螺孳生及扩散的影响日益加大,需加强对其监测,因地制宜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第二部分苗木产业园区钉螺分布规律及输出风险评估目的调查浙江省苗木产业园区钉螺分布规律,从而评估苗木携带钉螺输出的风险,为有效控制钉螺及防控血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保护苗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方法选择桂花(大乔木)、茶梅(小乔木)、小叶冬青(灌木)三种苗木产业园区,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苗木产业园区进行有螺情况总体调查。然后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三种苗木产业园区随机抽取苗木各30株,用全面细查法对其苗木植株地径区域内钉螺分布范围情况以及土壤分层中钉螺情况进行调查。再者选择钉螺密度较高的外运苗木红叶石楠(小乔木)的种植园区,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外运苗木产业园区进行有螺情况总体调查;然后抽取50株地径区域钉螺较多的苗木,用全面细查法对外运苗木随泥球携带钉螺外迁的风险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结果桂花(大乔木)、茶梅(小乔木)、小叶冬青(灌木)苗木产业园区的钉螺密度分别为0.076只/0.1m2、0.56只/0.1m2、0.55只/0.1m2。桂花(大乔木)在0cm-20cm范围内钉螺数占19.06%;20cm-40cm范围内钉螺数占24.56%;40cm-60cm范围内钉螺数占20.63%;60cm-80cm范围内钉螺数占20.43%;80cm-100cm范围内钉螺数占15.32%,钉螺在每一范围内的分布较均衡;而茶梅(小乔木)和小叶冬青(灌木)主要在20cm-30cm这一个范围内有螺,钉螺比例分别为70.18%和65.70%。三种苗木土表钉螺的比例分别为66.80%、70.50%、58.30%,三种苗木浅层土钉螺比例分别为28.57%、28.70%、37.40%,三种苗木深层土钉螺比例分别为4.62%、0.80%、4.30%。经spss19.0软件分析,三种苗木土层各部位钉螺数占总螺数的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7,P<0.05)。外运苗木红叶石楠(小乔木)苗木产业园区的钉螺密度为10.95只/0.1m2。随机抽取50株外运苗木泥球均有钉螺存在,有螺检出率为100%。共检获钉螺3726只,其中成螺706只,占钉螺总数的18.95%,幼螺3020只,占钉螺总数的81.05%。平均苗木泥球75只/株。结论苗木产业园区钉螺密度较高,移植前的苗木泥球中有钉螺夹带现象,存在苗木携带钉螺输出的风险,故建议尽快出台苗木植株外运(出售)需进行钉螺检验检疫的有关规定或文件,控制钉螺在苗木产业园区生长、繁殖,降低苗木携带钉螺向外扩散的风险。

武文[2](2014)在《基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研究 ——以株洲云龙两型社会示范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过去人迹罕至的血吸虫疫区如今许多已成为城市滨水空间,而我国血吸虫治理现状并不容乐观,虽然血吸虫病流行区域不断减少,但新波及的区域还在不断增加,在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区域中也只有极少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过去血吸虫的治理手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往往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并且只重视眼前效果,缺乏长效、持续的治理机制。文章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其生态特征去抑制血吸虫唯一中间寄主钉螺的滋生,从而起到阻隔血吸虫传播的目的。并且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同时也能成为城市园林空间的构成元素,通过特定的景观改造,可以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满足城市美化需求。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和设计实践法,在综合国内外通过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防治血吸虫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优秀景观案例,依据基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原则,以株洲云龙两型社会示范区为例,开展基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总结出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现阶段防治手法的弊端,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治机理,即通过改变系统内温度、光照和土壤条件,通过系统内翻耕间种,通过植物的他感作用,通过水淹、鱼食等多种生态方式结合抑制钉螺生长。(2)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引入景观整治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概况和与景观的共融性,提出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改造的三个步骤,即先进行改造评估,再提出改造原则,最后提出具体的改造方法。(3)在对血吸虫疫区做具体的景观整治规划之前,先提出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原则及策略,即从生态、景观和经济三个方面着手,这三个原则和策略能为株洲市云龙示两型社会示范区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实践提供规划思路和规划指导。(4)结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云龙示范区作为“两型社会”重点建设的五大示范区之一的政策背景,云龙示范区有条件成为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的试验田,走在全国的前列。文章分析了云龙示范区的项目概况、规划背景、水系统、血吸虫现状,提出了云龙示范区景观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以及生态血防驳岸规划。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能科学、长效地治理血吸虫,并且可将其通过合理的景观改造引入城市园林空间。这是一种新的声音,代表着园林景观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为综合治理性景观和原生态景观的发展提供借鉴。

胡晴[3](2014)在《云南血吸虫病的流行史 ——以洱源县、巍山县为例的考察》文中提出云南是我国历史上血吸虫病流行的一个重要省份,在全国分型中属于山丘型的流行模式。文章在梳理云南血吸虫病流行整体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云南省血吸虫病两个最严重的流行县——洱源和巍山为例,利用1950年代血防调查报告、血防志书和地方志等史料,试图回答当地血吸虫病最早流行于何时以及导致流行的原因,并与其它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和流行模式进行比较,讨论云南山丘型流行模式的意义。在地理分布上,洱源县和巍山县都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都有对全县农业灌溉至关重要的南北走向的水系,血吸虫病最严重的区域则都分布于水系上游流域。洱源县血吸虫病的流行与境内弥苴河流域历史上严重的水患有关,而巍山县血吸虫病的流行则与境内西河流域严重的旱灾有关。人们在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兴修水利、治理河道,修建塘堰、开挖沟渠,在修与废的过程中,导致各地血吸虫病流行的差异。

秦岭[4](2013)在《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文中认为前言:一次宿命的行走我穿行在荒山枯岭之中,却恰似一叶小舟,独行水上。水在哪里?抬望眼,到处都是旱地。安全的行走,却在考察中国农村饮水的安全与不安全。水,生命之源,它是在呼唤我吗?我宁可相信,给我安排这样一次行走的,是水,更是命运。二者必然是兼而有之的。水既然能成为生命之源,必然与命运有关。我的行走,由北国到江南,由内地到边陲,因水而来,为水而去。中国农民与安全的饮用水之间,撼动我的,是缺一口水而遭遇的死亡、流血以及满脸泥石流一样的眼泪;是得到一口水

杨新燕[5](2011)在《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生长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目前我国山丘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要求,以云南血吸虫病中间宿主——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为对象,通过定期观测钉螺繁殖情况,研究在不同密度和不同海拔自然环境适生性繁殖情况,掌握螺口变化的交互作用,为探索螺口变动临界指标和钉螺控制阈值,制定灭螺策略、开展灭螺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在大理市选择钉螺现场实验点,捕捉五旋大小未交配幼螺,进行雌、雄配对后随机分组实验。按每笼2、4、6、8、10、20、40、80、100、150、200、400、800、1000只密度投放,每个系列2组,养殖一年后筛查钉螺,观察繁殖情况;2.选择大理市点苍山5个海拔高度作为实验点(海拔1980米、2246米、2635米、2864米、3001米)。挑选活螺每100只随机分为一组,每个养殖区投放6组,每年选取2组观察繁殖情况。3.设置自动温湿度仪记录试验点温湿度变化情况。结果:1.不同投放螺密度繁殖率最高为6只框,幼螺是原投放螺的13.17倍,幼螺死螺仅2只。其次是4只框,幼螺是原投放螺的4.25倍;8只框是原投放螺的3.13倍,低密度框繁殖率高于高密度框,随着投放螺数增加,有效繁殖率反而减小,在达到一定投放密度后稳定在较低水平。2.不同海拔试验点钉螺繁殖率和存活率分别为83%、113%,65%,103%,2%、67%,0、0.38%; 0、0.03%。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2635米处繁殖率低,3000米处钉螺已不能繁殖,经过统计存在差异。3.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有效积温不足影响钉螺生存及繁殖。结论:1.钉螺种群的繁殖率和钉螺种群密度有关,低密度下钉螺繁殖率要高于高密度,存在一定的阈值。2.钉螺的有效繁殖率和存活率随高程上升而下降的趋势且差异较显着。3.随着气候变暖,年有效积温增加,适合钉螺分布范围将增加。

杨鹏[6](2010)在《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适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云南血吸虫病流行环节唯一中间宿主---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温度适生范围,测定钉螺的越夏致死温度、冬眠温度和越冬致死温度。从而,完善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生态理论基础,为有效控制该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自云南山区的滇川亚种钉螺(O.h.r.yunnan strain),采用实验室模拟自然环境逐步改变温度的方法,分别测定钉螺的越夏致死高温、冬眠温度和越冬致死低温。采用直线回归法计算钉螺的半数致死高温、半数冬眠温度(ET50),即发育起点温度、半数致死低温,拟合logistic曲线方程。结果:越夏致死温度:当温度升至37℃钉螺开始出现死亡,40℃干燥组和潮湿组死亡率明显升高,十燥组死亡率升高显着。干燥组钉螺和潮湿组钉螺全部死亡的温度分别为43℃和44℃。干燥和潮湿环境中的钉螺的半数致死高温(LT50)分别为40.041℃(95%可信区间为39.424-40.680℃)和41.230℃(95%可信区间为40.430-42.190℃)。36℃以上高温(X)和钉螺死亡率(Y^)间分别可拟合logistic曲线方程:Y^=101/(1+e12.274-1.064x)(F=116.422,P<0.01)Y^潮=101/(1+e39.926-0.978x)(F=65.125,P<0.01).冬眠温度:在13℃以下,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钉螺的活动逐渐减少,呈闭厣状态的钉螺逐渐增多。降至2℃时,钉螺的闭厣率达100%。当温度逐渐降低至11℃左右,部分钉螺开始出现冬眠现象。降至0℃,钉螺的冬眠率达100%.钉螺半数冬眠温度(ET50)为5.312℃(95%可信区间为4.771-5.832℃)13℃以下温度与钉螺冬眠率间的logistic曲线方程为:Y^=101/(1+e0.668x-4.13)(F=415.383,P<0.01).越冬致死低度:潮湿组湿度55%,钉螺非浸水环境:在干燥和潮湿环境中,当环境温度降到0℃以下时,钉螺开始出现死亡.干燥组钉螺和潮湿组钉螺全部死亡的温度分别为-7℃和-8℃.钉螺在干燥和潮湿环境中的低温半数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和-3.712℃(95%可信区间为-3.968至-3.456℃)和-2.794℃(95%可信区间为-3.024至-2.562℃)。低温和钉螺死亡率间的logistic曲线方程分别为:Y^干=101/(1+e1.029+2.987x)(F=347.84,P<0.001);Y^潮=101/(1+e0.975x+3.76)(F=132.002,P<0.001).潮湿组湿度75%,钉螺浸水环境:温度降至-1℃时,干燥和潮湿环境中经12h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13.3%和60.0%(X=28.134,P<0.0001);钉螺在干燥和潮湿环境的低温半数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3.371℃(95%可信区间为-3.810至-2.929℃)和-1.085℃(95%可信区间为-2.203至0.349℃)。结论:(1)12℃以下滇川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开始出现冬眠现象。(2)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对极限低温和高温的耐受性在干燥环境中比在潮湿环境中弱。(3)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与湖北指名业种钉螺对极限高温和极限低温的耐受性相比较比较无差异。(4)在0℃以下湿度对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死亡率影响显着。

宋佳蔓[7](2009)在《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目前还很少有将政治动员机制与政府危机管理相结合,重点阐释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的理论成果,因此本文选定“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为研究主题。2008年中国面对了政治上藏独、经济上世界性金融危机、各种自然灾害、社会上群体性事件、生产安全和卫生领域的突发事件等多元危机,在处理这些危机的过程中体现了我党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因此,本文以政府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为分析视角阐述政治动员机制对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分析我国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成效与弊端,并以我国面临多元危机的新境况为背景,重点研究基于多元危机管理视角下的政治动员机制,及其构建路径,并通过对我国2008年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实证分析,为我国政府的政府危机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为我国各级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本文的结构为八部分: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第一章政治动员机制与政府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阐述政治动员机制与政府危机管理相关概念及要素;第二章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的作用及其内容,主要阐述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建立政治动员机制的必要性、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的主要内容;第三章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的现状分析,主要阐述有效的政治动员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经验与传统、政治动员机制在新时期依然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优势、我国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成效显着、我国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弊端;第四章国外政府危机管理及其政治动员机制的有益经验,包括对危机进行科学的分类、建立全面的政治动员和危机管理体制、建立政治动员和危机处理流程、建立适当的动员反应和危机预警等级、完善的政府危机管理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的配套措施;第五章基于多元危机管理的政治动员机制的构建,主要分析我国面临多元危机管理的新境况、多元危机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提出新挑战、应对多元危机亟需完善政治动员机制、多元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的模式、基于多元危机管理的政治动员机制的构建路径;第六章2008年我国政府多元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的实证分析,分析2008年我国面临的多元危机,提出“四位一体”:2008年我国政府多元危机管理的政治动员机制,2008年我国政府多元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的评价;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

寇丽平[8](2008)在《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理论与标准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和标准化方法研究是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风险管理,遏制重大恶性群死群伤事件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建立科学可行的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和标准化分级体系为主要目标,应用社会学、工程技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宏观背景分析和微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和刻画了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风险,结合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建立了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并给出各指标的量化标准。人员密集场所的出现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演变相联系的。现代性具有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社会上的城市化、文化上的世俗化、组织上的科层化和观念上的理性化,这些特征决定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员密集的程度将会继续加大,人员密集场所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将继续增加。从微观的角度看,人员密集场所人员的流动和拥挤是主要的风险源。通过分析人员的流动特性和拥挤机理,得出人员密集场所中群集现象出现的条件和控制措施。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在于对风险的基本认识。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对风险进行了定义和分析。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具有来源的复杂性、本质的双重性、后果的严重性、有限可计算性和时空特性。风险评估必须从风险的施加者和承受者等不同的角度对风险进行研究和评估。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包括风险识别、威胁评估、资产评估、脆弱性分析和损失评估等内容。根据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宏观背景分析和微观特性研究,应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估。建立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27个四级指标和14个五级指标在内的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的量化标准,实现了风险分级的标准化。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评估数据进行分析,获得风险评估的结果。为验证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是否合理可用,本研究选取了大型商场、幼儿园和奥运场馆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员密集场所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评估结果。

黄玲玲[9](2006)在《山丘区钉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目前我国山丘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需求,以血吸虫中间寄主——钉螺为研究对象,选择长江上游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四川省仁寿县仰江河流域为研究试验区,对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钉螺分布规律及其植被、土壤环境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钉螺平均密度为4.05只/0.11m2,活螺框出现率为34%。其中钉螺密度大小顺序为水田>沟渠>荒草地>河滩地>耕地>林地,活螺框出现率的高低顺序为水田>河滩地>荒草地>沟渠>耕地>林地。 2.钉螺分布与草本群落和土壤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其适宜的草本环境为草本群落盖度在70%~90%、草本群落高度在23cm~30cm、草本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数)为8~14。适宜土壤环境为土壤温度为18℃~23℃、电导率为120mS/m~150mS/m、土壤水分含量为25%~40%。 3.通过对钉螺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发现钉螺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密切,并建立了6个方程: (1) 草本群落物种丰富度和钉螺密度符合方程:y=-0.0594x2+1.3261x-1.3325(r=0.94,p=0.032); (2) 草本群落盖度和钉螺密度符合方程:y=-0.5755x3+4.9455x2-9.9816x+5.6309(r=0.88,p=0.309); (3) 草本群落高度和钉螺密度符合方程:y=-0.5473x2+4.6424x-3.5144(r=0.84,p=0.049); (4) 土壤水分含量和钉螺密度符合方程:y=-0.4443x3+4.2106x2-8.4153x+4.7045(r=0.94,p=0.062); (5) 土壤电导率和钉螺密度符合方程:y=-0.7873x2+6.1519x-4.8881(r=0.77,p=0.165); (6) 土壤温度和钉螺密度符合方程:y=-0.9974x2+7.257x-7.449(r=0.77,p=0.120)。 4.土壤环境因子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全K含量与0.02mm~0.002mm的土壤颗粒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0.02mm~0.002mm的土壤颗粒、土壤全P含量和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钉螺分布的最重要

曾群[10](2005)在《汉江中下游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作为人类所需要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既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要素。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对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结果,水资源危机已被许多科学家和政治家所关注,产生了“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油,21世纪争水”的说法。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需求关系,已引起国家的关注和重视。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水资源是汉江中下游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加之中线南水北调工程动工兴建,汉江中下游水资源承载能力越来越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该地区潜伏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因此,研究汉江中下游地区水环境,揭示水环境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原因,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在参加国家水利部下达、由湖北省水利厅实施的“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规划”项目的基础上,以汉江中下游地区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应用RS/GIS技术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素、水环境功能、水功能区划分、水环境生态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产业化开发等方面进行专项探讨和综合分析。 全文共包括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意义、有关理论与研究进展、研究区范围、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等背景。本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水环境和区域发展研究中的运用,可以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科学内容,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的范围是汉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以汉江干流为主要水源的核心区和非干流供水的辐射区。在理论上,认为应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水环境的内涵,从动态性、综合性和差异性来研究水环境;水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需水量关乎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生态需水”;水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基础,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道路。以往的研究成果多关注中国水环境态势、水量、水质、水环境变化状况、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水域生态等方面,综合地研究一个区域的水环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少的。而本文力图从综合的角度研究水环境问题,通过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研究,提出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优化对策,为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其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是,在大量综合、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以水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为指导,分析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变化的过程与规律,揭示该区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分析汉江中下游水量、水质,对汉江中

二、云南个旧市大屯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效果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个旧市大屯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效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苗木产业园区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分布规律研究及输出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全省钉螺分布情况及有螺原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历史螺区监测
        1.2 钉螺输入监测
        1.3 钉螺解剖
        1.4 灭螺措施
        1.5 统计公式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全省螺情监测情况
        2.2 全省钉螺分布情况
        2.3 全省灭螺情况
        2.4 全省螺情控制情况
    3. 有螺原因分析
第二部分 苗木产业园区钉螺分布规律及输出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器材
        1.2 选点原则
        1.3 调查时间和地点
        1.4 调查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苗木产业园区钉螺分布规律研究
        2.1.1 园区螺情基线调查
        2.1.2 植株地径区域钉螺调查
        2.1.3 植株地径区域土壤分层钉螺调查
        2.2 苗木产业园区钉螺输出风险评估
        2.2.1 起苗前园区螺情基线调查
        2.2.2 外运前泥球携带钉螺抽检调查
    3.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及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研究论文

(2)基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研究 ——以株洲云龙两型社会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血吸虫防治
        1.2.2 钉螺
        1.2.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1.2.4 景观
    1.3 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目的
        1.3.4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1.5 整体规划思路
2 血吸虫基本信息概述
    2.1 血吸虫的历史与现状
        2.1.1 血吸虫的历史
        2.1.2 血吸虫的现状
    2.2 血吸虫的分布情况
    2.3 血吸虫常用防治手法以及弊端
        2.3.1 河道硬化法
        2.3.2 灭螺植物水浸液
        2.3.3 植物提取液
        2.3.4 化学药物
    2.4 小结
3 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3.1 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引入景观整治
        3.1.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概况
        3.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与景观的共融性
    3.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防治机理
        3.2.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改变温度和光照抑制钉螺生长
        3.2.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条件抑制钉螺生长
        3.2.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内翻耕间种对钉螺的抑制
        3.2.4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植物他感作用对血吸虫的抑制
        3.2.5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水淹作用以及发展渔业、养殖业对钉螺的抑制
    3.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改造
        3.3.1 改造评估
        3.3.2 改造原则
        3.3.3 改造方法
    3.4 小结
4 基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原则及策略
    4.1 生态原则及策略
        4.1.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血防的生态现状
        4.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血防的生态思想
        4.1.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血防的生态特征
        4.1.4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血防的生态策略
    4.2 景观原则及策略
        4.2.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景观指标选取及分析方法
        4.2.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血吸虫疫区景观体系构建
        4.2.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血吸虫疫区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4.3 经济原则及策略
        4.3.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经济效益原则
        4.3.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经济优化原则及策略
        4.3.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经济效果评价
    4.4 小结
5 株洲市云龙示两型社会示范区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现状条件分析
        5.1.3 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5.2 规划背景
        5.2.1 土地利用规划
        5.2.2 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5.2.3 环境保护规划
        5.2.4 低碳建设规划
    5.3 龙母河水系统分析
        5.3.1 水系分析
        5.3.2 水资源配置
        5.3.3 水源涵养
        5.3.4 水质环境
    5.4 龙母河血吸虫现状与血吸虫治理的优劣势
        5.4.1 血吸虫现状
        5.4.2 优劣势分析
    5.5 景观整治规划总体布局
        5.5.1 总平面图
        5.5.2 规划分析图
        5.5.3 植物选取
        5.5.4 规划效果
    5.6 生态血防驳岸规划
        5.6.1 自然式驳岸
        5.6.2 半自然式驳岸
        5.6.3 人工式驳岸
        5.6.4 生态血防驳岸植物选取
    5.7 血吸虫治理效果预测
    5.8 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讨论
        6.3.1 研究的不足
        6.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云南血吸虫病的流行史 ——以洱源县、巍山县为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资料
    1.3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云南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2.1 云南血吸虫病的发现
    2.2 云南血吸虫病的分布
    2.3 云南血吸虫病的流行环节
    2.4 小结
第三章 洱源县:水患、水利与血吸虫病
    3.1 洱源县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3.2 弥苴河水系水患灾害的分布
    3.3 弥苴河水系的水利措施
    3.4 水患、水利与血吸虫病
    3.5 小结
第四章 巍山县:旱灾、水利与血吸虫病
    4.1 巍山县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4.2 旱灾、水利与血吸虫病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生长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背景
    一、血吸虫病的分布
    二、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三、不同类型孽生地钉螺的分布特点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五、试区概况
    六、主要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不同密度生长繁殖规律
    1. 前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不同海拔自然环境繁殖实验
    1. 前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6)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适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7)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政治动员机制与政府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政治动员机制相关概念及要素
    二、政府危机管理相关概念及要素
第二章 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的作用及其内容
    一、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建立政治动员机制的必要性
    二、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的结构
第三章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有效的政治动员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经验与传统
    二、政治动员机制在新时期依然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优势
    三、我国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成效显着
    四、我国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弊端
第四章 国外政府危机管理及其政治动员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建立全面的政治动员和危机管理体制
    二、建立政治动员和危机处理流程
    三、建立适当的动员反应和危机预警等级
    四、完善的政府危机管理及其政治动员的法律制度体系
    五、建立健全的配套措施
第五章 基于多元危机管理的政治动员机制的构建
    一、我国面临多元危机管理的新境况
    二、多元危机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提出新挑战
    三、应对多元危机亟需完善政治动员机制
    四、多元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的模式
    五、基于多元危机管理的政治动员机制的构建路径
第六章 2008 年我国政府多元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的实证分析
    一、2008 年我国面临的多元危机
    二、“四位一体”:2008 年我国政府多元危机管理的政治动员机制
    三、2008 年我国政府多元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理论与标准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人员密集场所的界定
    1.2 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
        1.2.1 人员密集场所的人员密集性造成损失的严重化
        1.2.2 人员密集场所的聚集性导致风险的多样性
        1.2.3 人员密集场所的复杂性扩大风险的连带性
    1.3 相关概念
        1.3.1 风险
        1.3.2 安全
        1.3.3 危险
        1.3.4 危机
    1.4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4.1 关于风险的研究
        1.4.2 风险管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4.3 风险评估分级的基本理论
        1.4.4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1.4.5 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评估分级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文主要工作
2 人员密集场所的宏观背景研究
    2.1 城市与城市化
    2.2 城市的特点
    2.3 城市化的影响
    2.4 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2.5 现代化与现代性
    2.6 现代性的特征
        2.6.1 经济上的工业化
        2.6.2 政治上的民主化
        2.6.3 社会上的城市化
        2.6.4 文化上的世俗化
        2.6.5 组织上的科层化
        2.6.6 观念上的理性化
    2.7 本章小结
3 人员密集场所人员的流动特性与拥挤机理
    3.1 人员密集场所的人群社会学分析
        3.1.1 人群的特点
        3.1.2 人群的符号象征
        3.1.3 人群的分类
    3.2 人员密集场所的人群行为特性
        3.2.1 人员行为特性研究的基本术语
        3.2.2 行人流基本参数关系模型
        3.2.3 行人流宏观行为特性
        3.2.4 行人流微观行为特性
    3.3 群集流动理论
        3.3.1 集结群集人数
        3.3.2 流出群集人数
        3.3.3 滞留群集人数
        3.3.4 疏散结束时间
    3.4 人群拥挤机理
    3.5 群集行为
        3.5.1 成拱现象
        3.5.2 异向群集
        3.5.3 异质群集
    3.6 本章小结
4 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4.1 不同学科中的风险定义
        4.1.1 技术风险视角
        4.1.2 风险的社会学定义
        4.1.3 风险的文化学定义
        4.1.4 风险的经济学定义
        4.1.5 风险的心理学定义
    4.2 风险的特征
        4.2.1 风险来源的复杂性
        4.2.2 风险本质的双重性
        4.2.3 风险后果的严重性
        4.2.4 风险的有限可计算性
        4.2.5 风险的时空特性
    4.3 风险的分类
        4.3.1 按照风险的引发因素分类
        4.3.2 按照风险的历史形态分类
        4.3.3 按照主观认知进行分类
    4.4 风险研究的历史
        4.4.1 单一风险期
        4.4.2 风险启蒙期
        4.4.3 风险焦虑期
        4.4.4 全球风险社会期
    4.5 风险的数学模型
    4.6 风险社会的相关理论
        4.6.1 新风险理论
        4.6.2 风险文化理论
        4.6.3 制度风险社会
    4.7 本章小结
5 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
    5.1 风险识别
        5.1.1 风险源的类型
        5.1.2 风险识别的方法
    5.2 威胁评估
        5.2.1 辨识威胁的种类
        5.2.2 收集威胁主体相关情况
        5.2.3 预测威胁主体的目的
    5.3 资产评估
    5.4 脆弱性分析
    5.5 风险损失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评估
    6.1 风险识别
        6.1.1 自然灾害风险
        6.1.2 公共卫生风险
        6.1.3 人为风险
        6.1.4 恐怖袭击
    6.2 人员密集场所的威胁评估
        6.2.1 群体性挤踏
        6.2.2 火灾
        6.2.3 自然灾害
        6.2.4 恐怖袭击
        6.2.5 公共卫生事件
    6.3 人员密集场所资产评估
    6.4 人员密集场所脆弱性分析
        6.4.1 场所自身的脆弱性分析
        6.4.2 场所内人员的脆弱性分析
        6.4.3 场所内物资设备的脆弱性分析
        6.4.4 场所周围环境的脆弱性分析
    6.5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损失评估
        6.5.1 人员伤亡
        6.5.2 财产损失
        6.5.3 其他负面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的标准化分级
    7.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7.1.1 系统性原则
        7.1.2 层次性原则
        7.1.3 可行性原则
        7.1.4 普遍性原则
    7.2 指标体系的建立
    7.3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的综合评估方法
        7.3.1 模糊综合评估法
        7.3.2 层次分析法
    7.4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7.4.1 构造判断矩阵
        7.4.2 计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值
        7.4.3 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7.4.4 层次总排序
    7.5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指标赋值
        7.5.1 人员密集场所总体风险指标的综合量化分析
        7.5.2 威胁评估指标的量化分析
        7.5.4 脆弱性分析指标的量化分析
        7.5.5 损失评估指标的量化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
    8.1 C 商场的风险评估
        8.1.1 大型商场的特点
        8.1.2 C 商场的基本情况
        8.1.3 评估专家的选择
        8.1.4 C 商场的模糊综合评估
    8.2 G 幼儿园的风险评估
        8.2.1 幼儿园的基本特点
        8.2.2 G 幼儿园基本情况
        8.2.3 G 幼儿园的模糊综合评估
    8.3 奥运场馆的风险评估
        8.3.1 建筑特点
        8.3.2 设备特性
        8.3.3 人员行为分析
        8.3.4 安全管理体制
        8.3.5 场馆周边交通系统
        8.3.6 场馆周边建筑
        8.3.7 奥运场馆的模糊综合评估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山丘区钉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1.2.2 钉螺与血吸虫的关系
    1.2.3 钉螺的种类与分布
    1.2.4 影响钉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1.2.5 不同类型孽生地钉螺的分布特点
    1.2.6 钉螺控制方法研究
    1.2.7 抑螺防病林的产生与发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生物资源特征
    2.1.5 社会经济状况
    2.1.6 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带、样地及样方的设置
    2.3.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第三章 山丘区钉螺分布特征与规律研究
3.1 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钉螺分布特征
3.2 不同环境类型和植被类型的钉螺分布规律
3.3 小结 第四章 草本群落特征对钉螺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草本群落特征
4.2 钉螺在草本群落环境中的分布
    4.2.1 钉螺在草本群落一维环境中的分布
    4.2.2 钉螺在草本群落二维环境中的分布
    4.2.3 钉螺在草本群落三维空间中的分布
4.3 草本群落特征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3.1 草本群落物种丰富度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3.2 草本群落盖度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3.3 草本群落高度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土壤环境特征对钉螺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土壤环境特征
5.2 钉螺在土壤环境中的分布
    5.2.1 钉螺在一维土壤环境中的分布
    5.2.2 钉螺在二维土壤环境中的分布
    5.2.3 钉螺在三维土壤环境中的分布
5.3 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5.3.1 土壤水分含量和钉螺密度的关系
    5.3.2 土壤电导率和钉螺密度的关系
    5.3.3 土壤温度和钉螺密度的关系
5.4 土壤环境因子和草本群落特征与钉螺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5.4.1 样地尺度的草本群落、土壤环境特征和钉螺密度的相关性
    5.4.2 样方尺度的草本群落、土壤环境特征和钉螺密度的相关性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6.1 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与钉螺分布
6.2 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分析
6.3 土壤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10)汉江中下游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表
附图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
        1.3 理论综述
        1.3.1 水环境
        1.3.2 生态系统与水环境
        1.3.3 水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4 研究进展
        1.4.1 水环境研究进展
        1.4.2 水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进展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框架
        1.5.4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状况
    2 汉江中下游区域背景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貌格局
        2.1.2 气候条件
        2.1.3 水文环境与水资源
        2.1.4 植被土壤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人口
        2.2.2 经济发展水平
        2.3 环境保护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水环境变化
        3.1.1 水质变化
        3.1.2 水量变化
        3.1.3 湖泊变化
        3.1.4 水系变迁
        3.2 水环境变化的原因剖析
        3.2.1 人类活动的影响
        3.2.2 自然因素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汉江中下游水环境评价及功能区划分
        4.1 水环境评价
        4.1.1 水环境定量评价
        4.1.2 水环境定性评价
        4.1.3 主要水环境问题
        4.2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
        4.2.1 水环境的功能
        4.2.2 功能区的划分
        4.3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构建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
    5 汉江中下游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化开发
        5.1 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配置
        5.1.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2 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配置目的
        5.1.3 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配置原则
        5.1.4 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配置方式
        5.1.5 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方略
        5.2 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5.2.1 水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汉江中下游区域经济
        5.2.2 水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点领域
        5.2.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方略
        5.2.4 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方略
        5.3 本章小结
    6 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建设方略
        6.1 生态工程措施建设
        6.1.1 水质保证工程
        6.1.2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6.1.3 湿地保护与分蓄洪区建设工程
        6.1.4 森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立体林网建设工程
        6.1.5 水利结合血防灭螺综合治理工程
        6.2 环境预警系统建设
        6.2.1 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设
        6.2.2 数字汉江工程建设
        6.3 实施主体建设
        6.3.1 政府主导
        6.3.2 企业参与
        6.3.3 公众主体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
        7.3 讨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云南个旧市大屯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效果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苗木产业园区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分布规律研究及输出风险评估[D]. 谢娟.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2016(02)
  • [2]基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研究 ——以株洲云龙两型社会示范区为例[D]. 武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3)
  • [3]云南血吸虫病的流行史 ——以洱源县、巍山县为例的考察[D]. 胡晴.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4]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J]. 秦岭. 中国作家, 2013(06)
  • [5]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生长规律的研究[D]. 杨新燕. 大理学院, 2011(01)
  • [6]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适生性研究[D]. 杨鹏. 大理学院, 2010(03)
  • [7]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D]. 宋佳蔓.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8]人员密集场所风险评估理论与标准化方法研究[D]. 寇丽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9]山丘区钉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 黄玲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11)
  • [10]汉江中下游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曾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云南省个旧市大屯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