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_2Fe_的纳米粒子制备及磁性研究(17)

Sm_2Fe_的纳米粒子制备及磁性研究(17)

一、用Sm_2Fe_(17)制备纳米粒子及磁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1](2021)在《低温热压工艺制备SmFeN磁体微结构与磁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永磁材料是目前各高新技术领域健康稳步发展所必需的关键材料。现有的NdFeB稀土永磁材料尽管具有高的磁性能被广泛应用,但是NdFeB稀土永磁材料会消耗大量的Nd、Pr、Dy、Tb等稀土元素,造成稀土战略元素的使用不平衡,甚至是稀土元素的浪费。因此,开发低稀土或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是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SmFeN永磁材料有着高居里温度,高性价比,高磁晶各向异性以及耐腐蚀的优点,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其实际矫顽力低下及用传统的烧结或热变形难制备成全致密高性能块体磁体,阻碍了SmFeN永磁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本论文通过控制球磨时间来提高SmFeN的矫顽力,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温度下的SmFeN的热压工艺进行仿真模拟,通过等效应力和应变分析磁体内部均匀性的变化规律,寻找最佳的烧结温度,获得性能最优的SmFeN磁体。利用不同的热压工艺,分析不同工艺、温度、和加压速率对热压磁体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热压工艺,这将对高性能SmFeN磁体的制备有一定借鉴意义。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高能球磨工艺的优化可提高SmFeN磁粉的矫顽力,球磨时间12 min时,矫顽力达到了峰值为11 kOe。随着球磨时间的继续延长,矫顽力开始降低同时磁体还保持着磁各向异性。通过对微结构和XRD图谱的观察分析,高能球磨工艺可显着的降低磁体的晶粒尺寸,使晶粒更好的分散,这有利于磁体的磁矫顽力的增加,而球磨时间过长,SmFeN磁粉发生部分分解,磁粉的磁性能严重降低。(2)基于Deform3D软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热压磁体的等效应力与等效应变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压温度为400℃时,等效应变分布最为均匀。但在热压过程中磁体测表面中心易与模具作用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应采取方法避免。(3)使用铜套束缚磁体进行热压能得到比普通热压工艺更为致密,综合磁性能更高的SmFeN块体磁体。通过优化热压工艺,在最终得到了密度为6.58g/cm3,矫顽力为4.00 kOe,剩磁为3.149 kGs的热压SmFeN磁体。

朱凯,徐俊杰,侯仰龙,高松[2](2021)在《稀土永磁材料及其耦合磁体的化学合成与性能优化》文中指出稀土永磁材料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在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工业产品及功能器件等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因此对稀土永磁材料的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能量密度、高温性能等。近年来,化学法成为合成稀土永磁材料常见的方法,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实现对产物形貌、尺寸等方面的精确调控,为制备高性能磁体提供了新的思路。化学合成对产物尺寸的控制在交换耦合磁体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精确控制双相耦合磁体中软磁相的尺寸以充分实现交换耦合效应,在提升磁体能量密度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从化学合成出发,介绍了近年来不同稀土永磁材料制备方面的工作,同时也总结了稀土永磁基耦合磁体在化学制备方面的进展和挑战,对未来化学合成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分析和展望。

庄博文[3](2020)在《用热压法制备钐铁氮块体及性能优化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稀土永磁性能不断攀升,各领域对其需求扩张,同时提出了更高的使用条件。不仅需求更好的磁性能,对磁体本身的高温稳定性、耐腐蚀性、成本和性价比等等都有所考量。而钐铁氮稀土永磁具有很好的性价比、耐腐蚀、耐高温等性能,使得钐铁氮磁性材料在各种微器件和电机的应用中受到青睐。然而由于Sm2Fe17Nx材料分解温度较低,相对其他稀土烧结磁体而言,其磁体制备条件受到严重限制,对烧结工艺的调控难度较大,致使磁体的性能难以提高。采用热压方法制备烧结磁体的研究较少,如何改进制备方法,提升磁体性能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热压方法,既避免了材料高温分解,又可以在压力辅助下提高磁体密度和磁性能。热压烧结磁体的密度、磁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者们虽然研究了热压法制备钐铁氮磁体,但对合适工艺的选定并不能给出一致的结论。此外,快淬法制备钐铁氮粉的过程较复杂,钐的易挥发性导致熔炼过程中的成分控制成为难题,对相结构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凝固后的合金中存在大量杂相,经过长时间热处理可以抑制杂相,但这一过程耗能极大,确定最经济的热处理时间,改善均匀化效果有待研究。本文研究了Sm2Fe17合金的电弧熔炼方法及之后的热处理优化条件,通过快淬钐铁合金及球磨、氮化工艺获得钐铁氮磁粉。随后,在真空热压系统中,研究制备烧结磁体密度受形变工艺的影响机理,并研究其磁性能。所制备电弧熔炼合金经过EDS检测证实主要为2:17成分和少部分α-Fe,通过熔炼及热处理工艺抑制α-Fe生成。利用EDS检测钐铁合金中相的组成,结合扫描电镜分析相的分布、形貌和面积含量。结果表明:适当补偿钐含量达30.6-34.8wt%时,电弧法搅拌熔炼12分钟条件下,熔炼合金中Sm2Fe17相含量均达到80%以上。钐补偿量为33.4wt%时,熔炼的块体在温度1000℃,经过15h热处理可获得最佳均匀度,合金中2:17相含量可达96%面积分数。快淬条带经过行星式球磨机5小时球磨,管式炉490℃氮化5小时,得到钐铁氮磁粉Sm2Fe17N1.37。热压后,结合SEM、永磁特性测量等分析检测手段观察了样品形貌、孔隙分布以及磁性能。在压力625MPa,升温到500℃过程中,在290℃时压缩形变率最大,最后矫顽力800kA/m,剩磁0.59T,块体密度可达6.65g/cm3。进一步提高磁粉氮化效果将有助于提高热压烧结块体磁性。

柳昆[4](2020)在《钐铁氮合金的组织调控及其氮化机制》文中研究表明Sm-Fe-N系永磁材料因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和耐高温特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由于相的组成及组织均匀性差、氮化不充分等问题,制得粉体的磁性能不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微观组织重构。首先,进行非晶钐铁系合金的制备;其次,充分利用非晶组织内“自由体积缺陷”,进行非晶增氮的研究;最后选择合适的晶化工艺,来达到合金增氮和调控组织的目的。首先,利用Greer混乱准则和Inoue的经验定律对Sm-Fe(Zr、Nb、Cu、B)合金体系的非晶形成的能力进行判断,以期获得完全非晶态组织。判定结果表明,Zr、Nb和B元素与基元素Fe的原子尺寸差和混合焓均符合Greer混乱准则以及Inoue经验定律的要求,有利于非晶的形成,并且B元素的添加对非晶形成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Cu元素与基元素Fe的原子尺寸差和混合焓均不符合判定条件,因而不利于非晶的形成。但Cu元素能有效的抑制α-Fe软磁相的形成,稳定1:9亚稳相,并能细化组织。因此,最优异的成分配比为Sm2Fe17ZrNb0.4Cu0.2B0.2合金,且能在快淬速度为40 m/s时获得完全非晶组织薄带。其次,研究不同快淬速度、球磨时间以及气雾化法等制备工艺对非晶形成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快淬速度的提高对Sm-Fe二元合金非晶组织的形成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对Sm-Fe-Zr-Nb以及Sm-Fe-Zr-Nb-Cu-B系合金而言,快淬速度的提高明显促进了非晶的形成。对于不能直接快淬制备非晶的Sm-Fe(Zr、Nb)合金系,可以选择快淬与球磨相结合的方法来制备非晶合金。结果表明,在36 m/s的快淬速度下制备的Sm2Fe17合金,球磨3~5 h可制备出具有优异的完全非晶态组织的粉末;而在同样快淬速度下制备的Sm2Fe17ZrNb0.4合金,球磨时间仅需2 h,也印证了Zr、Nb元素促进非晶的形成的作用。对于Sm2Fe17ZrNb0.4Cu0.2B0.2合金而言,40 m/s的快淬速度即能获得完全非晶态组织薄带。此外,虽然气雾化法由于冷却速度及设备参数的限制,未能实现合金的非晶化,但该方法在钐铁粉体的制备上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对Sm-Fe(Zr、Nb)系合金的渗氮实验表明,对于不同非晶含量的合金,随着非晶含量的增加,氮含量呈增加趋势,这是“自由体积缺陷”的增加为N原子提供更多附存位置的缘故。Sm2Fe17ZrNb0.4晶态合金在该温度下的氮含量相为2.54%,而当非晶含量达到84.9%时,氮含量提高到2.82%。同时,与晶态渗氮相比,非晶渗氮缩短了渗氮时间,提高了渗氮效率。对非晶合金进行晶化处理。结果表明,非晶等温晶化退火后可以获得分布较均匀的微观组织,但晶化温度高,α-Fe相的析出和长大明显。而低温预退火处理能增加短/中程有序原子团簇数量,晶化过程充当晶核爆发性形核,可以抑制α-Fe相的析出与长大并降低后期的晶化温度。最后,对40 m/s快淬法获得的Sm2Fe17ZrNb0.4Cu0.2B0.2合金薄带,进行等温晶化+氮化,以及氮化+等温晶化/分步晶化的不同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合金等温晶化+氮化处理后,矫顽力为2.18 k Oe;氮化+等温晶化后合金由于晶化温度高,氮化产物几乎全部分解,α-Fe软磁相长大,因此矫顽力消失;而氮化+分步晶化处理,由于预退火增加短/中程有序原子团簇数量,晶化过程充当晶核爆发性形核,可以抑制α-Fe相的析出与长大并降低后期的晶化温度。因此,氮化薄带预退火处理后,在580℃晶化处理10 min后,获得均匀细小的组织,晶粒尺寸~35 nm,对应的矫顽力较等温晶化+氮化提高了1.28 k Oe。因此,包含预退火的分步退火晶化处理方式不但使组织得均匀性和磁性能的提高,也使非晶合金先氮化后晶化的实验操作成为可能。由于上述工作仅是对非晶组织的制备、晶化组织的微观调控以及非晶增氮机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关于非晶氮化后的晶化处理实验还有待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协调并优化非晶氮化工艺与晶化退火工艺,克服组织不均匀性以及氮化不充分对材料磁性能造成的影响。图106幅;表25个;参169篇。

张养德[5](2020)在《掺Ni的铁基稀土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科学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子产品,雷达通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由此产生的电磁污染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吸波材料在军事和民用领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磁性材料受限于Snoek极限的约束,即材料在高频微波场中的性质只与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有关,所以传统磁性材料无法满足吸波材料的应用需求。上世纪五十年代飞利浦实验室发现具有平面型各向异性的磁性材料可以突破Snoek极限。大幅度的提高材料的高频本征(4)-1)1),从而获得可应用于高频的微波磁性材料。通过上面的理论指导,本论文通过电弧熔炼、真空甩带制备了具有平面型各向异性的Y2(Fe1-xNix17)N3-δ,Dy2(Fe1-xNix)17N3-δ和Sm2(Fe1-x-x Nix)14B的稀土-3d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通过先球磨然后氮化的工艺成功的制备出合金微粉,研究了原子掺杂对对样品静态磁性和高频磁性的影响,并利用Matlab结合四分之一波长界面反射模型计算了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可以得出如下结果:Y2(Fe1-xNix)17N3-δ磁粉:(1)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了Y2(Fe1-xNix)17合金,样品都是Th2Ni17结构,对于甩带的样品,没有α-Fe相的出现;样品在固定球磨条件下球磨之后,均呈现片状颗粒,但是随着Ni掺杂量的增加,片状样品越来越不均匀,而且片的厚度也在增加,这会影响材料的高频使用。(2)增加镍的掺入比例,引起合金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降低。由于引入了具有负磁晶各向异性的镍原子,材料的磁晶各向异性下降,材料的初始磁导率升高。(3)对于Y2Fe17N3球磨样品/聚氨酯(20vol%)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计算发现,样品完全匹配点实在3.72GHz,最佳匹配厚度为3.06mm,反射损失达到-57.7dB。说明Y2Fe17N3这种易面型材料可以作为良好的吸波剂使用。Dy2(Fe1-xNix)17N3-δ磁粉:(1)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了Dy2(Fe1-xNix)17合金,样品都是Th2Ni17结构,对于甩带样品,没有α-Fe相的出现;(2)样品在固定球磨条件下,球磨之后,均呈现片状颗粒,但是随着Ni掺杂量的增加,片状样品越来越不均匀,而且片的厚度也在增加,这不利于材料应用于高频。在一定的掺杂范围内,饱和磁化强度和Ni的掺杂量成反比。Dy2Fe17N3-δ/聚氨酯复合材料(50vol%)的磁导率并不是很高,只有3,Ni原子的掺入对Dy2(Fe1-xNix)17N3-δ的相对复数磁导率没有很大的提升。Sm2Fe14B磁粉:(1)制备的Sm2(Fe1-xNix)14B(x=0-0.3)均为四方的Sm2Fe14B相。样品增大Ni掺杂量,饱和磁化强度下降,矫顽力先减小后增加。(2)Sm2(Fe1-xNix)14B球磨样品/聚氨酯复合材料(50vol%)的微波磁导率随着Ni掺杂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磁导率实部在0.1-10GHz下降较为缓慢。磁导率虚部呈现双峰结构,但是畴壁共振峰不明显,其自然共振峰是在12GHz附近。(3)制备的Sm2(Fe1-xNix)14B与α-Fe双相合金,主相为四方Sm2Fe14B相,随着熔炼时Fe的量的增加,在XRD图谱中Fe峰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在α-Fe相较少时,它对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影响不大,当α-Fe相加大至15%之后,饱和磁化强度明显增大。(4)Sm2Fe14B-α-Fe双相合金球磨样品/聚氨酯复合材料(60vol%)的微波磁导率在α-Fe相为主相时最高,其初始磁导率为10.8左右,但是由于样品涡流较大。在0.1-18GHz内急剧下降,自然共振峰为7GHz。当以Sm2Fe14B为主相时,样品磁导率在3左右,自然共振峰在7GHz附近。

张一昆[6](2020)在《晶化温度及时间对钐铁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粉体组织不均匀性的限制,目前并没有一套高效制备性能优异的SmFeN粉体的方法。非晶合金晶化能有效的控制晶粒尺寸及组织均匀性。利用熔体快淬与高能球磨相结合的方法制备非晶含量高的钐铁合金,研究不同的晶化温度和时间对非晶态的钐铁合金晶化后微观组织的影响,寻求最佳的晶化机制,制备出晶粒细小且均匀的合金组织,以达到调控组织的目的,并且探究合金组织均匀程度对渗氮量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非晶态渗氮对合金中氮含量的影响。通过开展钐铁合金热态实验,采用高真空电弧熔炼及单辊旋淬一体炉制备钐铁合金非晶薄带。当铜辊转速为35 m/s时,溶液冷却速度达到1.03×106 K/s,结合高能球磨的方法提高合金中的非晶含量,使非晶含量达到80%以上;后期实验在母合金熔炼时添加Zr和Nb元素,在相同冷却速度下快淬得到的薄带中非晶含量提高30%左右,对其球磨2 h后非晶率在85%以上。根据差热分析结果对球磨后的非晶合金进行晶化动力学计算,得知非晶态钐铁合金晶化过程中晶粒的形核比长大更加困难。对三种样品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晶化处理,得到最佳的晶化工艺参数为:24%的Sm2Fe17快淬薄片在660℃下晶化15 min、Sm2Fe17快淬薄片球磨2.5 h的粉末在700℃下晶化20 min和Sm2Fe17ZrNb0.4薄带球磨2 h的粉末在700℃下晶化25 min。分别对最佳晶化处理工艺下晶化的三个样品在460℃的温度下渗氮9h,最终Sm2Fe17ZrNb0.4球磨2 h的样品氮含量为2.57%;比Sm2Fe17合金球磨2.5 h的样品氮含量要高出0.16%,比快淬后薄带的氮含量高出0.59%,说明合金中晶粒细小、组织均匀相对有利于渗氮。非晶态合金直接渗氮时,非晶含量越高,渗入的氮含量越多,再经过低温长时间晶化后的合金氮含量比晶化前下降0.86%。图51幅;表13个;参82篇

胡智峰[7](2019)在《各向异性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的磁性能与织构研究》文中指出稀土永磁材料自问世以来因其优异的磁性能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并促进了航空航天、风力发电、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和通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因其高的矫顽力(Hcj)得到广泛的关注。获得强c轴织构是提高纳米晶磁体剩磁(Mr)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者们采用X射线衍射(XRD)极图、磁光克尔显微镜和磁力显微镜(MFM)等方式研究了纳米晶磁体的宏观织构,但对于晶粒微观织构的研究仍需补充。本文采用放电等离子(SPS)热压、热变形工艺制备了Sm2Co7块状各向异性磁体,得到了热变形磁体的织构强度与变形量的关系并分析了织构的形成机制。Sm2Co7热压磁体的矫顽力为34.76 kOe,相组成为纯六方结构的α-Sm2Co7相。以热压磁体为前驱体,制备了不同变形量的热变形磁体。当变形量为70%时,热变形磁体的矫顽力为33.48 kOe,剩磁为4.24 kGs。随着变形量增加矫顽力降低,剩磁提高。当变形量为90%时,磁体的矫顽力为4.60 kOe,剩磁为6.71 kGs,最大磁能积((BH)max)为8.25MGOe,最大磁能积比热压磁体提高了119.41%。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磁体c轴织构逐渐增强。六方结构的Sm2Co7热变形磁体强织构的形成机理以再结晶机制为主。为了进一步提高Sm2Co7磁体的剩余磁化强度和磁能积,采用SPS热压热变形工艺制备了Sm2Co7/α-Fe复合各向异性纳米晶块状永磁体,并对复合磁体的织构强度与Fe含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当Fe含量为5 wt%时,复合磁体矫顽力为11.68 kOe,剩余磁化强度为6.74 kGs,最大磁能积为11.28 MGOe,比Sm2Co7热变形80%磁体磁能积提高了69.62%。随着复合磁体中Fe含量的增加,磁体的饱和磁化强度(Ms)持续升高,但剩磁和最大磁能积减小。热变形复合磁体相组成分析表明,当Fe含量为5 wt%时,磁体中包含Sm2Co7相和α-Fe相;随着Fe含量进一步增加,磁体内发生元素扩散,形成了菱方结构的Sm2(CoFe)17相。微观织构分析表明热变形复合磁体中硬磁相Sm2Co7形成了强c轴织构,菱方结构的Sm2(CoFe)17相无织构形成。采用各向异性HDDR磁粉为原料,融合磁场取向压型和热压工艺,一步热压法制备出各向异性热压纳米晶Nd2Fe14B磁体。磁体矫顽力为7.50 kOe,最大磁能积为20.17 MGOe。晶粒取向差角计算结果表明磁体宏观取向度为0.85,但磁体中存在与c轴夹角大于35°的晶粒。取向热压磁体不同区域取向极图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的极图织构强度均大于17,但该织构方向与磁体的c轴存在不同程度的角度偏差。这可能与HDDR磁粉粒度和颗粒形状发有关,大的颗粒粒度和不规则片状形态在磁场取向过程中阻碍了磁粉向c轴转动,不利于磁体强织构的形成,由此可以推断降低HDDR磁粉的颗粒粒度并控制颗粒形状为球形或椭球形将会提高HDDR取向热压磁体的织构强度,进而提高磁体的磁能积。

赖磊强[8](2019)在《Co-Sm-B系非晶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mCo系化合物因其大磁晶各向异性,高居里温度等特点可作为高性能的永磁材料应用于高温领域。溶体快淬结合后续晶化热处理工艺是探索纳米复相永磁合金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CoSm二元合金差的非晶形成能力,很难通过溶体快淬加晶化退火的方法获得保证高永磁性能的纳米晶结构。向Co-Sm二元合金添加B元素符合高非晶形成能力的井上经验原则,可能在较宽的成分范围内形成非晶结构。因此,含有硬磁相和软磁fcc-Co或Co-B相的纳米复相组织有望在合适的成分范围内的Co-Sm-B非晶合金通过结晶化获得。目前尚未有系统报道过快淬Co-Sm-B非晶合金的形成、组织结构与性能。因此,探究Co-Sm-B系合金的非晶成分范围及其性能,以及该系合金的结晶化结构和相应的磁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调查了快淬Co-Sm-B系合金的非晶形成范围,并研究了该系非晶合金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电性能。进而,研究了Co-Sm-B系合金的结晶化结构及相应的磁性能,并分析了合金成分、组织结构和磁性能之间的联系。最后,在Co70Sm10B20合金的基础上,探究了Fe元素添加对该系合金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主要结果表明:1.快淬Co-Sm-B合金可在非常宽的成分范围25-85 at.%Co,0-20 at.%Sm和15-55at.%B内形成非晶结构。在Co80-xSmxB20合金中,随Sm含量从0升高到10,热稳定性增加,结晶化温度(Tx)从670 K显着增加到955 K。进一步升高x到15时,Tx减小到836 K。Co90-xSm10Bx合金的Tx从x=15的963 K降低至x=25的908 K,之后随着B含量的增加升高至1033 K。2.Co-Sm-B系非晶合金硬度(Hv)、杨氏模量(E)和电阻率(ρ)都随B含量的增大而升高,Co90-xSm10Bx合金的硬度、模量和电阻率由x=15的952、144 GPa和132μΩcm升高至x=50的1518、230 GPa和376μΩcm。3.在B含量≥50 at.%的Co-Sm-B合金中形成了以非(类)金属B为基的非晶合金。进而通过元素替换,开发了一类B基B-Co-RE系列新型非晶合金,其中RE可以是稀土元素La-Er的一种或多种,Co还可以被不超过20 at%的Fe/Ni替代。4.B基B-Co-RE系列非晶合金展现出极高的晶化温度(≥980 K),表明非晶相具有超高热稳定性。另外该系非晶合金还同时具有非常高的硬度、杨氏模量和电阻率值。其中B55Co32.5Sm12.5非晶合金的Tx、Hv和E分别为1059 K、1583、239 GPa,可与以高熔点为基W基非晶合金相媲美,ρ达435μΩcm,远高于金属基非晶合金。5.经适当的热处理后,Co-Sm-B合金形成了含有硬磁相的纳米复相组织,而显示出强永磁性。合金随Sm和B含量的升高,合金更易形成磁晶各向异性更高的永磁相,矫顽力(Hc)逐渐增大,其中Co70Sm10B20合金在1000 K热处理后,合金形成了由SmCo12B6,Sm2Co17和SmCo3相组成的纳米复相组织,Hc高达9.4 kOe。6.通过Fe置换Co的(Co,Fe)70Sm10B20合金可形成非晶态结构。Co70-xFexSm10B20(x=0-30)合金经适当的热处理后,x=0-10合金形成Sm(Co,Fe)12B6+Sm2(Co,Fe)17+Sm(Co,Fe)3相;x=15-30合金形成Sm(Co,Fe)12B6+Sm2(Co,Fe)17+Sm(Co,Fe)3+Co(Fe)相。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Ms)从31.4 emu/g升高至57.9 emu/g,Hc从9.4 kOe降低至2.1 kOe。

祝广俊[9](2019)在《SmCO7系块体纳米晶磁体织构形成机制》文中指出SmCo7系纳米晶永磁材料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其低矫顽力温度系数使得它在高温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遗憾的是目前所报道的SmCo7系纳米晶磁体各向同性或者为条带的居多,这种磁体在性能和应用方面远比不上有织构的块体。而对于有织构的块体SmCo7系磁体也有所报道,但是这些磁体的织构较弱,还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由此可见块体SmCo7系纳米晶磁体织构的形成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当晶粒尺寸过大时SmCo7的稳定性变差,当减小尺寸来获得稳定的SmCo7时,在纳米尺度下又很难做出织构。因此理解SmCo7系纳米晶磁体的织构形成机制对高性能磁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XRD、TEM和VSM等分析技术对SmCo7系块体纳米晶磁体的织构形成机制开展了下列研究:从研究单相SmCo7纳米晶磁体织构形成机制出发,对高压热压缩磁体和六面顶高压磁体进行分析。揭示了SmCo7纳米晶织构的形成受单轴大应力以及轴向压应变和垂直轴向拉应变的影响。结合表面能与应变能密度计算表明:单相SmCo7纳米晶织构的形成是由于在非晶晶化过程中在大应力以及轴向压应变和垂直轴向拉应变的作用下新生成的纳米晶沿着不同方向的应变能密度呈现各向异性,大应力大应变扩大了这种各向异性,低能面优先排列生长所致。同时研究了变形量对单相SmCo7纳米晶磁体织构的影响。探究了SmCo7/Fe(Co)复合纳米晶磁体的织构形成机制,并研究了软相含量、前驱物的状态以及变形量对复合纳米晶磁体织构的影响。研究发现SmCo7/Fe(Co)复合纳米晶磁体的织构形成机制同单相一样,但软磁相的加入使得复合纳米晶磁体的织构呈现减弱的趋势。通过对前驱物的研究得到硬磁相完全非晶的前驱物更有利于织构的形成,并且随着应变量的增加,复合纳米晶磁体的织构呈现增强的趋势。

胡利光[10](2019)在《氮气淬冷钐铁合金的组织结构及机理》文中研究说明Sm2Fe17Nx化合物的性能优异,与Co基永磁体相比成本会大大降低,在其制备工艺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大多都是基于实验条件的改变进而影响钐铁合金与氮气的反应,并未深入到电子层次研究氮原子与Sm、Fe原子的微观作用机理。本文依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mpirical Electron Theory即EET理论),利用键距差(BLD)法,计算了Sm2Fe17晶体的价电子结构与理论键能、结合能。采用铜模喷铸技术制备钐铁合金快速凝固试样,利用薄材的非稳态导热过程计算钐铁合金在铜模内的冷却速率。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手段研究钐铁合金在快速凝固过程中的组织形貌变化及氮气喷铸后合金的物相结构变化。Sm2Fe17的价电子分布表明晶胞中Sm原子处于B种杂化第1阶,晶格电子数为1;Fe原子处于C种杂化第9阶,晶格电子数为0.0322;总的共价电子数为165.000,键能计算结果表明,Sm2Fe17晶体中第α=1的Fe-Fe键能最大,是其熔化时需要破坏的主干键络;第α=18;α=19的Fe-Fe、Sm-Sm键能较小,是SmFe合金高温下易产生Sm氧化、挥发的主要原因。从电子层面解释了熔融SmFe合金中的Sm2Fe17在氮淬过程中可以与氮气作用破坏掉原来的成键方式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形成新的金属间隙化合物Sm2Fe17Nx,这就是非平衡凝固状态下氮气与2:17型SmFe合金发生反应的作用机理。通过计算,氮气将熔融态SmFe合金喷铸到铜模内后,合金在铜模内冷却速度约为16.8K/s;金相及电镜观察试样组织变化表明,较大的冷却速率使枝晶间距明显变小,促进了合金晶粒细化,并抑制各相之间的相互扩散,合金成分也更加均匀;喷铸试样制粉后的XRD图谱拟合结果与喷铸试样表面XPS全谱元素扫描结果对比,再结合试样的氧氮氢分析仪的氮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熔融钐铁合金在氮淬过程中气-液两者接触时间较短,导致氮化反应不充分,氮化反应基本上只在试样表面进行,且生成物主要由Sm2Fe17Nx与氮的氢氧化物构成,其中氮原子以Sm2Fe17Nx形式存在的大约占34.36%左右。图24幅;表15个;参66篇。

二、用Sm_2Fe_(17)制备纳米粒子及磁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Sm_2Fe_(17)制备纳米粒子及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热压工艺制备SmFeN磁体微结构与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永磁材料发展
        1.1.1 永磁材料的简介
        1.1.2 永磁材料的发展历史
    1.2 SmFeN永磁材料
        1.2.1 SmFeN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以及氮化机理
        1.2.2 SmFeN磁粉的制备工艺
        1.2.3 SmFeN烧结磁体的制备工艺
        1.2.4 SmFeN粘结磁体的制备工艺
    1.3 SmFeN磁体的优化原理
    1.4 选题意义以及研究思路
第2章 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方法
    2.1 样品制备
        2.1.1 SmFeN粉体的制备
        2.1.2 SmFeN块体的制备
        2.1.3 SPEX-8000M摇摆式高能球磨机
        2.1.4 热压设备
        2.1.5 冷压设备与手套箱联合系统
    2.2 分析测试仪器
        2.2.1 阿基米德法密度测量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2.2.4 磁性能测试
    2.3 Deform软件介绍
        2.3.1 Deform软件概述
        2.3.2 Deform软件分析流程
第3章 球磨时间对SmFeN磁粉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球磨时间对SmFeN磁粉的影响
        3.3.1 球磨时间对磁粉磁性能的影响
        3.3.2 球磨时间对SmFeN粉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3.3.3 球磨时间对SmFeN粉体相结构的影响
        3.3.4 球磨时间对SmFeN粉体织构的影响
        3.3.5 球磨时间对SmFeN粉体磁各向异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mFeN磁体热压过程模拟
    4.1 引言
    4.2 模拟方法与参数设置
    4.3 不同温度下应力分布与等效应变对热压磁体性能的影响
        4.3.1 应力分布分析
        4.3.2 等效应变分析
    4.4 400℃下应力分布与破坏系数对热压磁体性能的影响
    4.5 应力分布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mFeN热压磁体的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热压磁体制备
        5.2.2 样品制备与测量
    5.3 热压方式对Sm-Fe-N磁体的影响
        5.3.1 热压方式对Sm-Fe-N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5.3.2 热压方式对Sm-Fe-N磁体密度的影响
        5.3.3 热压方式对Sm-Fe-N磁体形貌与微结构的的影响
    5.4 热压工艺对SmFeN磁体的影响
        5.4.1 烧结温度对Sm-Fe-N磁体影响
        5.4.2 加压速率对SmFeN磁体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稀土永磁材料及其耦合磁体的化学合成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Nd2Fe14B基耦合磁体
    1.1 Nd2Fe14B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
    1.2 Nd2Fe14B基耦合磁体的合成
    1.3 多主相Ce稀土掺杂Nd2Fe14B磁体
2 SmCo基耦合磁体
    2.1 SmCo基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
    2.2 SmCo基耦合磁体的合成
3 其他稀土永磁材料的合成
4 结语及展望

(3)用热压法制备钐铁氮块体及性能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材料磁性简介
    1.3 钐铁氮永磁
        1.3.1 钐铁氮性能
        1.3.2 钐铁氮结构
        1.3.3 钐铁氮制备工艺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实验方法与工艺
    2.1 实验方法与设备
        2.1.1 实验方法
        2.1.2 实验设备
        2.1.3 测试设备
    2.2 实验原料与工艺流程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工艺流程
第3章 钐铁氮磁粉研究
    3.1 制备Sm_2Fe_(17)合金
        3.1.1 电弧熔炼合金
        3.1.2 热处理合金
        3.1.3 快淬甩带合金
    3.2 制备Sm_2Fe_(17)Nx磁粉
        3.2.1 Sm_2Fe_(17)合金制粉
        3.2.2 Sm_2Fe_(17)合金粉氮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压钐铁氮磁体研究
    4.1 热压法磁体制备
    4.2 磁体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钐铁氮合金的组织调控及其氮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永磁材料的发展历程
    1.3 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1.3.1 Sm-Co系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1.3.2 Nd-Fe-B系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1.3.3 Sm-Fe-N系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1.4 Sm-Fe-N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概况
        1.4.1 Sm-Fe-N间隙化合物晶格结构及间隙原子效应
        1.4.2 Sm-Fe-N间隙化合物的氮化机理
        1.4.3 Sm-Fe-N间隙化合物粉末及永磁体的制备方法
        1.4.4 添加元素对Sm-Fe-N系永磁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1.5 永磁体的磁学基础
        1.5.1 稀土永磁材料技术磁参量
        1.5.2 磁畴与畴壁
        1.5.3 永磁材料中的矫顽力机制
    1.6 非晶态合金的形成原理及制备方法
        1.6.1 非晶态合金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原理
        1.6.2 非晶态合金的形成判据
        1.6.3 非晶态合金的制备方法及表征分析
    1.7 非晶态合金的晶化处理
        1.7.1 非晶晶化原理
        1.7.2 非晶晶化方法
    1.8 研究目标及方法
    1.9 研究思路及内容
        1.9.1 创新点
        1.9.2 研究路线
        1.9.3 研究内容
第2章 合金成分及快淬速度对Sm-Fe系合金快淬非晶形成行为的影响
    2.1 Sm-Fe(Zr、Nb、Cu、B)系非晶形成行为的判定
        2.1.1 非晶形成准则及定律
        2.1.2 原子的尺寸差(函数)计算
        2.1.3 体系混合焓的计算
    2.2 Sm含量对Sm-Fe系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
        2.2.1 Sm-Fe合金材料的制备
        2.2.2 Sm含量对合金相组成的影响
        2.2.3 Sm含量对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2.3 快淬速度对不同合金体系非晶形成行为的影响
        2.3.1 Sm_2Fe_(17)和Sm_2Fe_(17)ZrNb_(0.4)快淬薄带的制备
        2.3.2 快淬速度对Sm_2Fe_(17)合金薄带宏观形貌的影响
        2.3.3 快淬速度对Sm_2Fe_(17)合金薄带相组成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2.3.4 快淬速度对Sm_2Fe_(17)ZrNb_(0.4)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
    2.4 Cu、B元素添加对非晶的形成能力的影响
        2.4.1 Sm-Fe-Zr-Nb-Cu和Sm-Fe-Zr-Nb-Cu-B快淬薄带的制备
        2.4.2 Sm-Fe-Zr-Nb-Cu和Sm-Fe-Zr-Nb-Cu-B快淬薄带非晶形成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备工艺对合金非晶形成行为的影响
    3.1 快淬+球磨复合工艺对Sm-Fe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
        3.1.1 快淬+球磨法Sm-Fe合金粉末的制备
        3.1.2 Sm-Fe合金粉末球磨过程中相的演变
        3.1.3 Sm-Fe合金粉末球磨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
        3.1.4 球磨过程中的非晶化和晶化机制
        3.1.5 球磨时间对晶化温度的影响
    3.2 球磨时间对粉末氧/氮含量以及形貌的影响
        3.2.1 球磨时间对粉末氧/氮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球磨时间对粉末颗粒形貌的影响
        3.2.3 空置时间对高能球磨粉末氧含量的影响
    3.3 气雾化制粉
        3.3.1 气雾化粉末的制备
        3.3.2 合金成分对气雾化粉体形貌的影响
        3.3.3 雾化介质对气雾化粉体形貌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m-Fe系非晶合金的氮化处理
    4.1 球磨法制备Sm-Fe双元素非晶合金的氮化处理
        4.1.1 不同非晶含量Sm-Fe合金粉体的制备
        4.1.2 XRD物相检测以及非晶含量的确定
        4.1.3 不同非晶含量(体积)Sm-Fe合金(薄带)粉体的氮化处理
    4.2 快淬+球磨法制备Sm-Fe-Zr-Nb非晶合金的氮化处理
        4.2.1 不同非晶含量Sm-Fe-Zr-Nb合金薄带(粉体)的制备
        4.2.2 XRD物相检测以及非晶含量的确定
        4.2.3 不同非晶含量Sm-Fe-Zr-Nb合金薄带(粉体)的氮化处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晶合金的晶化行为研究
    5.1 Sm_2Fe_(17)ZrNb_(0.4)非晶合金的等温晶化
        5.1.1 Sm_2Fe_(17)ZrNb_(0.4)非晶合金的制备
        5.1.2 非晶态Sm_2Fe_(17)ZrNb_(0.4)合金的晶化动力学分析
        5.1.3 晶化温度对Sm_2Fe_(17)ZrNb_(0.4)非晶合金晶化的影响
        5.1.4 晶化时间对Sm_2Fe_(17)ZrNb_(0.4)非晶合金晶化的影响
    5.2 非晶合金的分步退火(预退火)处理
        5.2.1 预退火薄带的制备与工艺设定
        5.2.2 预退火温度对合金相组成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5.2.3 预退火时间对薄带相的组成及微观组织影响
        5.2.4 非晶合金的氮化和晶化处理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掺Ni的铁基稀土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频磁性材料的研究背景
    1.2 高频磁性材料的发展概况
        1.2.1 铁氧体材料
        1.2.2 磁性金属微粉
        1.2.3 磁性薄膜材料
    1.3 稀土间金属化合物的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2 理论基础
    2.1 动态磁性理论
        2.1.1 复数磁导率
        2.1.2 磁性材料的高频损耗
    2.2 Snoek极限
        2.2.1 Snoek极限
        2.2.2 Snoek极限的突破
    2.3 稀土-3d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背景知识
        2.3.1 稀土原子磁性来源
        2.3.2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磁性
        2.3.4 稀土铁基金属间化合物晶体结构
        2.3.5 稀土-3d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晶各向异性
    2.4 有效介质理论
    2.5 复合材料的吸波机理
        2.5.1 阻抗匹配
        2.5.2 界面反射模型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设备
    3.3 样品的制备流程
    3.4 样品的测试方法
        3.4.1 晶体的X射线衍射(XRD)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3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3.4.4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4 Y_2(Fe_(1-x)Ni_x)_(17)N_(3-δ)的微粉结构与磁性
    4.1 Y_2(Fe_(1-x)Ni_x)_(17)N_(3-δ)的晶体结构和静态磁性
    4.2 Y_2(Fe_(1-x)Ni_x)_(17)N_(3-δ)球磨样品/聚氨酯复合材料(50vol%)的微波磁性
    4.3 Y2Fe17N3-δ合金微粉/聚氨酯复合材料(20vol%)的吸波性能
    4.4 小结
5 Dy_2(Fe_(1-x)Ni_x)_(17)N_(3-δ)的微粉结构与磁性
    5.1 Dy_2(Fe_(1-x)Ni_x)_(17)N_(3-δ)的晶体结构和静态磁性
    5.2 Dy_2(Fe_(1-x)Ni_x)_(17)N_(3-δ)球磨样品/聚氨酯复合材料(50vol%)的微波磁性
    5.3 小结
6 Sm_2Fe_(14)B的微粉结构与磁性
    6.1 Sm_2(Fe_(1-x)Ni_x)_(14)B(x=0-0.3)的晶体结构和静态磁性
    6.2 Sm_2(Fe_(1-x)Ni_x)_(14)B球磨样品/聚氨酯复合材料(50vol%)的微波磁性
    6.3 Sm_2Fe_(14)B与 α-Fe双相合金的性能
    6.4 Sm_2(Fe_(1-x)Ni_x)_(14)B与 α-Fe双相合金球磨样品/聚氨酯复合材料(60vol%)的微波磁性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晶化温度及时间对钐铁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SmFeN系永磁材料
        1.1.1 SmFeN系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和现状
        1.1.2 Sm_2Fe_(17)N_3间隙化合物内禀磁特性原理
        1.1.3 Sm_2Fe_(17)N_3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
        1.1.4 添加元素对永磁材料的影响
        1.1.5 SmFeN永磁材料研发过程存在的问题
    1.2 非晶态合金的形成原理与制备
        1.2.1 非晶态合金形成原理
        1.2.2 非晶合金的制备
    1.3 非晶态合金晶化处理
        1.3.1 晶化处理的原理及作用
        1.3.2 晶化处理的方法
        1.3.3 晶化激活能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案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设备与检测仪器
        2.2.1 实验设备
        2.2.2 检测仪器
    2.3 实验原料和工艺流程
        2.3.1 实验原料
        2.3.2 熔体快淬制备非晶合金实验
        2.3.3 非晶合金检测分析
        2.3.4 晶化退火实验
        2.3.5 晶化后合金的检测
第3章 Sm含量为24%的Sm_2Fe_(17)合金晶化实验
    3.1 钐铁合金均匀化处理
    3.2 非晶合金的制备
        3.2.1 熔体快淬法制备非晶合金冷却速率的计算
        3.2.2 快淬后钐铁合金微观形貌
        3.2.3 对薄片进行不同时间球磨
    3.3 非晶合金晶化处理研究
        3.3.1 非晶态Sm_2Fe_(17)合金的晶化动力学分析
        3.3.2 晶化温度的研究
        3.3.3 晶化时间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m_2Fe_(17)合金添加合金元素的晶化实验研究
    4.1 添加元素的母合金熔炼
    4.2 Sm_2Fe_(17)ZrNb_(0.4)合金非晶制备
    4.3 Sm_2Fe_(17)ZrNb_(0.4)合金的晶化实验
        4.3.1 非晶态Sm_2Fe_(17)ZrNb_(0.4)合金的差热分析
        4.3.2 Sm_2Fe_(17)ZrNb_(0.4)合金晶化温度的探究
        4.3.3 Sm_2Fe_(17)ZrNb_(0.4)合金晶化时间的探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观组织对钐铁合金渗氮量的影响
    5.1 钐铁合金晶化后的渗氮研究
    5.2 非晶态钐铁合金渗氮的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各向异性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的磁性能与织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永磁材料发展史
    1.2 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发展现状
        1.2.1 Sm-Co纳米晶磁体研究现状
        1.2.2 Nd-Fe-B纳米晶磁体研究现状
        1.2.3 纳米晶复合稀土永磁体的发展现状
    1.3 各向异性纳米晶磁体织构研究现状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与检测分析
    2.1 实验方案
        2.1.1 Sm_2Co_7热压热变形磁体的制备
        2.1.2 Sm_2Co_7/α-Fe复合永磁体的制备
        2.1.3 HDDR各向异性热压磁体的制备
    2.2 原材料及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设备及相关工艺
    2.3 分析方法及原理
        2.3.1 样品密度测量方法及原理
        2.3.2 磁性能测量与原理
        2.3.3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2.3.4 微结构与扫描电子显微镜
        2.3.5 微观织构分析与电子背散射衍射
3 Sm_2Co_7热压、热变形磁体的磁性能与织构分析
    3.1 引言
    3.2 Sm_2Co_7热压磁体制备及磁性能
    3.3 Sm_2Co_7热变形磁体制备及磁性能
    3.4 Sm_2Co_7热变形磁体的织构分析及微结构表征
        3.4.1 Sm_2Co_7热变形磁体的织构表征
        3.4.2 Sm_2Co_7热变形磁体的微结构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Sm_2Co_7/α-Fe复合磁体的磁性能及织构分析
    4.1 引言
    4.2 Sm_2Co_7/α-Fe复合热压磁体的制备和磁性能
        4.2.1 Sm_2Co_7/α-Fe纳米混合粉体制备
        4.2.2 Sm_2Co_7/α-Fe复合热压磁体制备及磁性能
    4.3 Sm_2Co_7/α-Fe复合热变形磁体磁性能及织构分析
        4.3.1 Sm_2Co_7/α-Fe复合热变形磁体制备及物相分析
        4.3.2 Sm_2Co_7/α-Fe复合热变形磁体的磁性能
        4.3.3 复合热变形磁体的回复曲线分析
    4.4 复合热变形磁体的EBSD表征和织构分析
        4.4.1 复合热变形磁体的物相鉴定
        4.4.2 复合热变形磁体的宏观织构分析
        4.4.3 复合热变形磁体的微观织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HDDR一次热压成型各向异性磁体研究
    5.1 引言
    5.2 HDDR磁粉性能分析
    5.3 HDDR磁粉热压工艺探索
        5.3.1 未取向状态热压
        5.3.2 HDDR磁粉不同取向工艺探索
    5.4 HDDR磁粉取向压型热压磁体各向异性分析
    5.5 HDDR磁粉取向压型热压磁体微观织构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Co-Sm-B系非晶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非晶合金及其发展
        1.1.1 非晶合金定义及其特征
        1.1.2 非晶合金的发展
    1.2 非晶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1.3 非晶合金的形成及制备方法
        1.3.1 非晶合金的形成
        1.3.2 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
    1.4 Sm-Co永磁合金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5 非金属基非晶合金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实验内容及方法
    2.1 引言
    2.2 样品制备
        2.2.1 母合金锭的制备
        2.2.2 急冷条带样品制备
        2.2.3 晶化热处理样品制备
    2.3 样品的结构与性能测试
        2.3.1 结构的表征与测试
        2.3.2 热性能测试
        2.3.3 磁性能测试
        2.3.4 力学性能测试
        2.3.5 电阻率测试
3 Co-Sm-B系非晶合金的形成及热稳定性
    3.1 Co-Sm-B系非晶合金的形成
    3.2 Co-Sm-B系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
    3.3 本章小结
4 Co-Sm-B系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与电性能
    4.1 Co_(90-x)Sm_(10)B_x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与电性能
    4.2 Co_(50-x)Sm_xB_(50) 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与电性能
    4.3 B基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与电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Co-Sm-B系非晶合金的结晶化组织及磁性能
    5.1 Co_(80-x)Sm_xB_(20) 非晶合金的结晶化组织及磁性能
    5.2 Co_(90-x)Sm_(10)B_x非晶合金的结晶化组织及磁性能
    5.3 Fe添加对Co-Sm-B非晶合金的组织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SmCO7系块体纳米晶磁体织构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永磁材料的概述及应用
    1.3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简介
        1.3.1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出现
        1.3.2 纳米复合磁体常见的制备方法
        1.3.3 纳米复合磁体的研究现状
    1.4 SmCo系永磁体的研究
        1.4.1 单相SmCo稀土永磁的发展
        1.4.2 SmCo系块体纳米复合稀土永磁的发展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2.1 前驱物制备
        2.1.1 高能球磨法制备非晶粉体
        2.1.2 块体前驱物的制备
        2.1.3 不同晶化状态块体前驱物的制备
    2.2 磁体的制备和性能分析
        2.2.1 高压热压缩制备块体纳米复合磁体
        2.2.2 磁体的性能测试
        2.2.3 样品透射电镜和X射线分析
    2.3 初始磁化曲线的测定
第3章 单相SmCo_7 块体纳米晶磁体的织构形成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前驱物的准备
    3.4 单相SmCo_7 纳米晶磁体的织构研究
        3.4.1 高压磁体的织构研究
        3.4.2 高压热压缩磁体的织构研究
    3.5 高压热压缩磁体织构形成机理的讨论
    3.6 变形量对织构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SmCo_7/Fe(Co)纳米复合磁体织构形成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和分析方法
    4.3 软磁相对纳米复合磁体织构的影响
    4.4 前驱物状态对纳米复合磁体织构的影响
    4.5 非晶前驱物制备磁体织构形成机理的分析
    4.6 变形量对磁体织构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氮气淬冷钐铁合金的组织结构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含氮钐铁合金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1.1 2:17型钐铁合金的晶体结构
        1.1.2 Sm_2Fe_(17)N_x合金材料的特点
        1.1.3 Sm_2Fe_(17)N_x制备工艺及问题
    1.2 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
        1.2.1 EET理论的研究背景
        1.2.2 EET理论中原子状态的描述及杂化
        1.2.3 EET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
        1.2.4 EET理论在稀土合金材料中的应用
    1.3 钐铁合金的非平衡凝固应用研究现状
        1.3.1 快速凝固技术简介
        1.3.2 冷却速度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1.3.3 快速凝固技术在稀土冶金中的应用
        1.3.4 基于非平衡凝固的钐铁合金快淬研究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钐铁合金的晶体结构及性能计算
    2.1 合金的价电子结构计算研究
    2.2 EET理论采用的计算方法
        2.2.1 BLD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2.2.2 BLD分析法的程序实现
    2.3 2:17型钐铁合金的价电子结构
        2.3.1 Sm_2Fe_(17)的晶体结构
        2.3.2 Sm_2Fe_(17)的价电子结构
    2.4 2:17型钐铁合金的性能计算
        2.4.1 Sm_2Fe_(17)的键能计算
        2.4.2 Sm_2Fe_(17)的结合能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案与实验方法
    3.1 实验方案
    3.2 实验设备及检测设备
        3.2.1 实验设备
        3.2.2 检测设备
    3.3 实验原料及工艺流程
        3.3.1 实验原料
        3.3.2 氮气喷铸工艺
        3.3.3 试样检测分析
第4章 氮气淬冷钐铁合金的组织形貌及物相变化
    4.1 铜模内钐铁合金冷却速率计算
    4.2 喷铸对钐铁合金组织形貌的影响
    4.3 喷铸对钐铁合金物相结构及成分的影响
        4.3.1 喷铸对钐铁合金物相结构的影响
        4.3.2 喷铸对钐铁合金各成分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用Sm_2Fe_(17)制备纳米粒子及磁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温热压工艺制备SmFeN磁体微结构与磁性能研究[D]. 李伟.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稀土永磁材料及其耦合磁体的化学合成与性能优化[J]. 朱凯,徐俊杰,侯仰龙,高松. 中国稀土学报, 2021(03)
  • [3]用热压法制备钐铁氮块体及性能优化方法[D]. 庄博文.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钐铁氮合金的组织调控及其氮化机制[D]. 柳昆.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5]掺Ni的铁基稀土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养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晶化温度及时间对钐铁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D]. 张一昆.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各向异性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的磁性能与织构研究[D]. 胡智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Co-Sm-B系非晶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赖磊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SmCO7系块体纳米晶磁体织构形成机制[D]. 祝广俊. 燕山大学, 2019(03)
  • [10]氮气淬冷钐铁合金的组织结构及机理[D]. 胡利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Sm_2Fe_的纳米粒子制备及磁性研究(1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