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石材清洗剂标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韩化蕊[1](2021)在《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表面沉积结壳的清洗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彩绘石质佛造像大量出土,是研究佛教发展、佛教艺术和石刻造像工艺等方面的重要实物材料。受埋藏环境影响,石质佛造像表面广泛产生了质地坚硬的沉积结壳,沉积结壳的成分结构与造像石材相似,并且由于胶结材料老化降解,彩绘贴金装饰在埋藏环境中变得疏松脆弱,加大了沉积结壳的清洗难度。基于上述现状,本文从文物材质及沉积结壳形成机理入手,引入聚乙烯胺(PVAm)凝胶清洗材料进行酸性清洗,并且对构建出土石质文物清洗工作的量化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研究以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和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彩绘石造像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多种分析检测方法,调查分析了文物本体材料和沉积结壳的成分及结构,根据文献记载与模拟实验,探究了彩绘的制作工艺。结合埋藏环境土壤中钙镁盐及湿度等影响因素,探究了沉积结壳的形成机理。这不仅为文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为清洗研究提供了基础。基于以上研究,清洗材料需要能够有针对性地清洗沉积结壳,并且不损害包括彩绘装饰层在内的文物本体的要求,化学清洗法可以针对沉积结壳选择清洗剂。通过清洗带有沉积结壳的采集石块样品,初步筛选出了效果良好的弱酸清洗剂。结果显示,乙酸在清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表现均优于其他清洗剂。进一步调节清洗剂的浓度与酸碱度,在模拟石块样品上进行了清洗实验,测试清洗效率与模拟样品表面形貌变化,得出了清洗规律。由于沉积结壳主要物相与石材本体相似,均为方解石与白云石,形成机理表明,沉积结壳内部具有与石材相似的晶体结构,因此通过分析乙酸在清洗过程中,测试对大理石(含白云石)、汉白玉(含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含方解石)3种石块样品,清洗效率的差异,可以得出乙酸对沉积结壳的清洗效果。清洗经过主要有化学清洗作用与物理清洗作用,化学清洗作用是弱酸溶解沉积结壳从而去除,物理清洗作用是由于清洗剂的渗透性,破坏石材结构导致表面晶体脱落,并且在清洗过程中,物理作用的影响要大于化学作用。为了有效控制清洗剂的渗透与扩散,减小清洗剂物理清洗作用对文物的损害,引入了 PVAm凝胶材料。筛选实验结果表明,PVAm凝胶的可去除性,流变性都适合于在雕刻石质文物的凹凸表面进行局部清洗,并且在一定的酸碱度范围内仍然能保持凝胶态,可以用于酸性清洗。进一步对PVAm凝胶的结构、酸碱度、粘度、对清洗剂渗透的控制性等性能进行表征,研究机理与规律。结果表示,PVAm凝胶的化学结构会随溶液的酸碱度不同而改变,从而影响凝胶的可剥离性,其中弱酸性的凝胶更好去除。PVAm凝胶的酸碱度会和酸液一致,并且PVAm凝胶与溶液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能够维持在文物表面,达到局部清洗的目的。添加PVAm凝胶后明显减弱了清洗剂的渗透性及扩散性,使清洗反应能够维持在局部表层,提高了清洗的控制性。此外,还探究了 PVAm凝胶与乙酸复合清洗材料的化学结构及清洗机理。通过使用水解于不同浓度及酸碱度乙酸的PVAm凝胶,在模拟样品上进行清洗实验,评估了清洗效率、模拟样品表面形貌及色度改变、模拟样品孔隙率和吸水率等水理特征改变,得到PVAm凝胶清洗材料的最佳配比,明确了清洗工艺。并且,在小块文物上实施的清洗实验,获得了理想的效果。最后,为了探索文物保护工作的标准化研究,尝试构建了出土石质文物清洗工作评价体系。该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成权数,结合灰色聚类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是一套可以量化评分的评价体系。此套体系在河北临漳邺城佛造像的清洗工作评价中应用,结果表示该体系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出清洗工作的总体效果,可以指出清洗方法中具体的不足之处,并且能够在清洗方法的选择上提供参考。
张忠和[2](2020)在《哈尔滨市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与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哈尔滨市现存唯一一处尚保持城市初建时期住宅区基本风貌的地区,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均是为百年前来哈尔滨工作的俄籍中东铁路职工所提供的住宅。2006年哈尔滨市政府公布花园街区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2013年花园街区内历史建筑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但是,花园街区的保护情况却并不理想,自2011年原住民被迁出以后,街区长期处于荒置状态,街区内的文物建筑也因无人管理而损毁严重。2019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了相关协议,将在哈尔滨新建一所中俄联合大学,新校园的选址即为已经荒置多年的花园街区,街区内的文物建筑终于迎来了修复与再利用的良机。本文首先对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建筑特征和残损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调研。结合老图纸与文物建筑的现状,总结出住宅建筑群具有鲜明的标准化设计特征。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本文对花园街区内文物建筑的病害形态、病害规律与病害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此外,本文还引入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相关软件对花园街区文物建筑的现状和价值进行了相对客观与全面的评估。在充分的史料研究与细致的现场勘察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措施。针对铁皮屋面、三角屋架、清水砖墙、板材墙体、石质勒脚、门窗构件、室内隔墙、天花地板等建筑部位各自的劣化情况,本文提出了适宜的修复技术与手段。合理地利用是对文物建筑最好的保护,花园街区内的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在修复完成后还需被赋予适宜的功能才能有机融入未来的中俄联合大学校园。本文提出了工作室模式、文化设施模式、商业设施模式三种功能置换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氛围的塑造、空间秩序的重构、交通流线的梳理三项空间设计策略。同时,为了适应新植入的功能,文物建筑的立面外观需要进行微改造,外部环境也需要结合新功能的要求进行更新设计。通过以上的研究,旨在为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建筑群的修复与再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为实践积累丰富寒地文物建筑保护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为寒地其他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借鉴。
杨铭[3](2020)在《岩土文物保护材料(草酸盐类)的仿生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岩土文物是文物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岩土文物的研究、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但目前对于岩土文物的鉴定手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现有的保护材料不能完全满足文物保护的所有要求。实验运用现代材料分析手段对云南省某地区出土文物进行鉴定并以此为依据研发针对性的保护功能材料。本文的工作内容与结论主要有下几个方面:(1)运用XRD、能谱分析仪、SEM、BET、热膨胀分析仪等现代材料分析手段,对云南地区出土的文物进行成分、形貌、孔隙率、元素组成以及烧结温度等物化性能检测,发现该文物属于岩土类文物。该文物主要成分为SiO2,由Si、O、Al、K元素构成,表面存有空隙结构,孔径分布在3 nm到4 nm之间,烧结温度在100±0.2℃,成型温度在100-110℃之间。(2)以大理石为实验对象,利用仿生合成技术,制备了岩土文物保护材料—草酸钡。通过“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优化清洗剂、有机模板以及涂膜次数的具体参数。影响因素:清洗剂的影响>有机模板影响>涂膜次数的影响。最优条件为:乙醇作为清洗剂,1.0%(m/m)硫酸软骨素溶液为有机模板,涂覆10次。通过XRD、SEM表征手段,进行了材料的成分组成和微观形貌分析,其晶体为针棒状结构,长度在30-50μm之间,紧密交错在有机模板层上,薄膜厚度在5μm。(3)通过对草酸钡保护膜进行性能表征测试,发现在酸性、碱性环境下8h经草酸钡处理的石材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仅为1.04%、0.034%,在盐蚀性环境下质量损失率为0.67%,均低于为处理的石材质量损失率,说明该保护膜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同时在对耐酸度、憎水性以及耐污度的测定中,发现草酸钡保护膜能抵抗H+浓度2mol/L的硫酸溶液、接触角为74.20°、耐污等级在1-2之间,色差检测在1±0.1,说明草酸钡保护膜也具有良好的憎水性、耐酸性、耐污性耐候性。(4)利用仿生合成技术,制备了草酸钙保护膜,通过SEM的检测,发现草酸钙保护膜是由层片状晶体颗粒聚合形成,晶体层片在1μm×1μm左右。通过将草酸盐保护材料进行性能比较研究,发现在耐酸蚀性、耐碱蚀性、耐盐蚀性的表征中,CaC2O4的质量损失率Δm(%)大于BaC2O4的质量损失率,因此,在防腐蚀能力方面草酸钡保护膜优于草酸钙保护膜。而在憎水性能力测试试验中,CaC2O4薄膜的接触角大于BaC2O4薄膜的接触角,所以在憎水性能上薄膜草酸钙保护膜要优于草酸钡保护膜。
程平光[4](2020)在《背栓式石材玻璃组合幕墙施工及质量控制要点》文中指出从背栓式石材玻璃组合幕墙在施工应用中的优势出发,结合福清市华侨公园林绍良纪念馆装饰工程,深入分析了背栓式石材、玻璃组合幕墙施工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以期提高建筑幕墙系统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建筑幕墙施工质量。
连善芝[5](2019)在《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的方法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当今世界充斥着快速的物质流动和资源能源消耗。环境生态健康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政府和相关企业开始注重生态环保,可持续设计理念逐渐走向设计的发展大舞台。家具产品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须器物,对其设计的可持续性程度,严重影响着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扼制行业的进步。现代家具产品可持续设计,既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属性,且要强调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设计,均注重家具产品与经济、环境、社会的良性发展。意在通过闭环式的全生命周期设计,促使产品能够节约成本、减少资源能源损耗、减小环境的污染。而目前对于可持续设计的方法理论研究,尚缺乏具体可行的理论指导方法,导致设计层面的不合理,形成大量的资源损耗。笔者基于此,以现代家具产品的可持续设计方法与路径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意在为开发可持续设计理念产品提供具体实用的方法依据和系统性构建可持续设计方法体系框架,为后续对可持续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和树立示范。但由于个人研究精力、文章篇幅、技术条件,以及可持续设计体系存在的复杂性、庞大性、难以定量性,且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局限,导致在改良评估方面未对各个指标全面深度展开,而是在构建整体框架的同时,选择一些关键节点做了深度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成果如下所示:(1)以可持续设计现有文献理论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设计的本质,探讨了家具可持续设计6R原则和生命周期各阶段可持续设计策略,结合生命周期可持续设计因素间的映射关系,系统性构建出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的设计指标体系,即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使用可再生环保材料、降低生产能耗、减少余料和废料、降低运输能耗、减少排放、便于回收循环利用、延长生命周期。为设计提供可行的可持续设计指导方针和可持续设计的方法与路径的研究提供科学的评判依据。(2)基于国内家具市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可持续设计的各个设计指标方面总结出我国家具行业主要存在的不可持续设计问题和主要体现。(3)分析探讨了可持续设计指标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满足指标要求的可持续设计产品具备的要点思路,为家具产品的可持续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4)运用蓝色天空研究方法,对国际现代家具市场的可持续设计产品进行了调研收集,绘制产品数字卡片,进行聚类分析,并针对典型案例家具产品进行设计特征、设计要素分析,提炼总结出实现各指标的可持续设计方法与路径,并绘制示意图,最终构建了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库,为可持续设计发展提供可行的开发设计手段。(5)以餐椅为例运用可持续设计方法库进行了改良设计实践示范。通过材料计算、森林资源转化、能源消耗计算、排放量分析、艾克曼材料力学强度分析,进行改良前后的准定量或定性评估。主要在减少材料使用量、降低生产能耗、减少余料和废料、降低运输能耗、减少排放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论证了可持续设计方法进行改良的产品可持续性的高价值效益,和影响力度。使案例产品减少了35%以上的材料使用量和47.31%的余料损耗量,大幅度降低生产能源和节约69.24%的运输能源损耗,以及减少了生产和运输排放量对环境的污染,且构件端面面积的减小仍满足力学强度要求。并结合改良后的美观程度评估问卷调查,验证了可持续改良产品美学价值不失调。(6)基于对中国当代家具行业的资源条件、产业现状、审美喜好背景分析,从政府、企业、设计师三个层面上分别提出几点符合中国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发展的宏观建议和具体措施,引导可持续设计实践,共筑现代家具产品的可持续化发展。基于以上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家具产品实现资源能源消耗最少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闭环式发展模式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为实现家具行业的可持续设计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与路径,同时为可持续设计方法的应用和评估提供示范。
陈思[6](2018)在《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提出文物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承载着千百年以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而成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文物建筑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寒冷地区的文物建筑,表现出了相对复杂的病害类型及形态表征,其生成机理也较为复杂特殊,其中以冻害最为典型,即在冻害的预防及治理的过程中,其修缮材料与技术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区域应激性,十分值得深入探究。因此本文在寒地视角下,以价值为导向,进行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与防治研究,为我国寒冷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通过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关系,建构价值对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的指导性与应对性理论。首先,通过寒地文物建筑的多维价值体系,分析价值评估对于文物保护主导方向的指引,价值的建立与衡量,判定不同文物建筑的重要性差异,进而设定相应的保护决策,最终体现遗产价值的核心地位。其次,利用不同价值文物建筑的等级差异性,论证了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对应性。就保护的力度而言,凡是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建筑,其保护措施都更为严格谨慎;相对价值较低的文物建筑来说,其保护力度也相应较弱。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价值与等级的不同,针对其病害的勘察、监测、预防及治理的方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文中引入中东铁路沿线文物建筑案例,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构。最后,通过文物建筑的价值与冻害防治应对性,从预防性保护、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的理论层面,挖掘文物建筑价值对冻害防治的决策依据与指导方向。建构价值指导下,寒地文物建筑保护的级差性理论,以及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从而形成“价值指导性、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理论框架。论文将田野调查、归纳分析、科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贯穿于文物建筑保护及冻害防治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前(冻害的信息采集与病害机理分析)、中(冻害的预防调控)、后(冻害的治理措施),即从冻害的表征、冻害的发生路径、以及冻害路径的封堵等逻辑关系,对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勘察、分析、预防与治理程序研究。通过大量的寒地文物建筑所处环境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的信息汇总,进行冻害的信息采集、表征分析及数据统计,建立冻害图像数据系统、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选择量化方法。从冻害的内在因素(温湿度影响)、外在因素(冻害加剧的成因)深层挖掘不同材料及结构的文物建筑冻害发生机理。同时,在基础研究的积淀下,从寒地文物建筑材料的自身特点、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通过气象参数视角,进行宏观及微观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详细阐释,深入挖掘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发生机理,为后期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指导方向和决策依据。论文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探讨寒地文物建筑的冻害预防调控机制,从不同结构、构造及材料的角度,在文物建筑保护相关原则下,研究寒冷地区文物建筑冻害治理的具体措施。首先,以冻害的核心要素为依据,提出隔离水分的具体措施,分析文物建筑冻害的湿度控制、结构检测及病害跟踪。其次,对不同价值等级的文物采取实时监测、定期检测以及病害跟踪等手段,从源头避免冻害发生。最后,文中引入大量作者本人参与的寒地文物建筑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及国际大量成熟的文物建筑病害治理案例的优势借鉴,对传统材料与新材料、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筛选,进而提出适寒性预防策略与治理措施,为我国寒地文物建筑后续的保护与治理提供借鉴性方案,从而有效地缓解文物建筑的冻害劣化趋势,进一步促进寒地文物建筑的保护进程,最终实现文物建筑的价值存续这一终极目标。
何政伟,郑莉[7](2017)在《浅谈石质建筑装饰材料的清洗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石材的清洗是进行修缮维护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建筑整体风貌的保持以及建筑石质构件的保护等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石材清洗的目的是去除石质构件表面的病害,使石材构件表面及其本身得以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文中指出了石质建筑装饰材料清洗的重要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注意事项。
包晓晖[8](2016)在《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机理定量研究与修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材在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中运用广泛,不仅诠释了北京优秀遗产建筑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追求,并且见证了建筑工艺的发展历程和百余年来社会历史的演变。近年来,随着我国对20世纪历史建筑的逐步重视,修复工程日渐增加,然而目前的修复工作是建立在简易诊断和粗放修复的基础上,由于病理诊断不准,修复技术策略选择不当,严重影响了这类建筑的修复效果,并最终导致了“修复性破坏”。实践证明,对于20世纪遗产建筑,不可能套用业已成熟的常规的修复方式,而必须在准确诊断病理的前提下对其劣化现状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估分析,形成完整有效的评估结论,指导修复工作的进行,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遗产建筑的文物价值,进而充分发挥20世纪遗产建筑在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应有作用。鉴于以上问题,本文以北京地区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劣化现象和机理的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量化分析的评估体系,对修复技术的适宜性选择进行了评价分析。全文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包括介绍本文的课题来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概念诠释、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点与研究框架,指出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的难点之处,明确其研究的目标和创新点,并且列出全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为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选用类型总结与北京优秀遗产建筑实例调研。全面梳理了北京20世纪优秀遗产建筑中石材的使用、常见应用部位、种类和生产情况,在此基础上实例调研诊断外立面石材病害,并总结出劣化原因。第三章为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典型劣化机理概念界定以及分类分级的研究。在第二章北京遗产建筑保存名录及未登记建筑普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一个二级石材劣化分类分级体系。该体系由5个组群、15种典型类型组成。第四章为石材外立面劣化机理评价方法研究。针对外立面石材劣化机理评价,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内容及构建过程,通过对每项指标进行单因子分析与多因子分析,定量的划分外立面危险区域,通过指定公式,运用天正建筑软件、EXCEL表格等软件计算出每个典型劣化类型的劣化评价指数,定量的评价石材的保存现状和破坏程度。以北京王府井东堂为实例,对该教堂正立面石材劣化机理做出评价,并分析结果。第五章为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修复技术导则。提出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原则、劣化等级、适宜性的修复方法与石材劣化修复工序的整体方案流程建议。第六章为国内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优秀工程案例分析。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北京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北京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天津原金城银行等三个案例项目的建筑概况、修复做法和修复效果。最后是本文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研究内容并得出结论,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最后说明尚待完善的核心内容。
孙书同[9](2015)在《优秀近现代砖砌体建筑清洗技术研究与适宜性评价》文中指出砖砌体,是中国近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构筑材料。建筑表面清洗,是进行修缮维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于建筑外观的维持、原有建筑表面的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看,我国所进行的诸多修复项目大多由于病理诊断不准,或者修复技术策略选择不当,严重影响了这类建筑的修复效果,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由于墙体清洗是不可逆的过程,如何选择正确的清洗策略尤为重要。论文对目前清洗技术进行分类和总结,研究各自的操作规程和适用情况。并通过大量实例调研、追踪,初步总结了清洗技术的选择导则,提出各类清洗技术的适用范围和选择原则,为将来我国优秀砖砌体建筑修复提供参考。基于此之上,提出了“智能诊断系统”与“智能清洗机器人”的连接,并拟定了初步系统的设计。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与研究方法等。对国内外的背景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文章中的相关概念、术语进行释义,阐述论文的构成框架和研究手段;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近现代砖砌体建筑的构造特点与材料学特征,对砖砌体建筑常见的病害与劣化原因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部分,砖砌体建筑修复的一般流程及方法概述;第四部分,砖砌体建筑清洗的一般流程及方法概述。对清洗流程体系的一般流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对目前常用的砖的清洗技术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补充了两个专项清洗论述——墙面涂鸦及植物侵入;最后,参考目前国外清洗效果的评估参考标准及检测标准,拟定清洗的检测标准。第五部分,是对国内外清洗工程案例的研究与评价。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后续访谈与追踪,对各类清洗技术策略进行适宜性评价。第六部分,对各类清洗技术进行总结,拟定清洗技术导则。同时根据国外的相关实践,提出对我国砖砌体历史建筑“智能化保护修复”的构想。第七部分,结论。对论文基本观点的总结以及对未来我国砖砌体历史建筑保护的展望。
王振海[10](2015)在《优秀近现代建筑外立面石材清洗与养护技术评析》文中研究指明近现代建筑外立面石材的清洗是进行修缮维护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建筑整体风貌的保持以及建筑石质构件的保护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石材清洗的目的是去除石质构件表面的病害,使石材构件表面及其本身得以恢复到健康的状态。然而能够左右工作人员对清洗方法的选择的,不仅仅是包括病害的成因以及石质构件自身的特性等决定性因素,季节气温的变化、清洗成本的控制、工期时间的要求、清洗养护过程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等相关条件也是必须予以重视的影响因素。再加上清洗本身是不可逆的干预过程,每一个决定和具体操作都是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石材的清洗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必须特别慎重对待。然而,目前我国在近现代建筑的石材清洗和养护领域研究严重不足,缺乏对石材清洗和养护机理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进而导致在清洗技术的选择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和不适宜,有的清洗过程甚至对构件造成了伤害。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明确国内外保护与修复现状,研究对象、意义及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列出整体研究框架。第二章近现代建筑石材病害机理分析。梳理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近百所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中石材的种类、产地、应用部位情况,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建筑石材的病变机理、原因和病变类型。第三章近现代建筑石材的清洗技术策略研究。概述清洗重要性和原则,综述建筑石材保护与清洗技术的现状和问题,详细介绍常用的清洗技术类型,明确清洗的效果与检测标准,总结针对不同石材的不同病害的适宜性清洗技术。第四章近现代建筑外墙石材养护技术策略研究。概述养护的重要性和原则,综述建筑石材养护技术的现状和现存问题,详细介绍各种养护剂类型及各自的特点,明确养护的效果与检测标准,评析不同的石材养护剂所适用的范围及特性,对历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要求以及适宜性改造提出建议。第五章国内外清洗养护优秀工程案例分析。通过亲自调研和访谈获得的实际国内外工程案例,佐证论文提出的观点。第六章近现代建筑外墙石材清洗实验与评析。以自主完成的石材清洗小实验,进行佐证。最后是本文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研究内容并得出结论,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说明尚待完善的内容。
二、制定石材清洗剂标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定石材清洗剂标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表面沉积结壳的清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的基本情况 |
2.1.1 出土彩绘石质文物的埋藏原因及价值 |
2.1.2 出土彩绘石质文物代表性遗址 |
2.1.3 出土彩绘石质文物常见本体材料 |
2.2 石质文物沉积结壳的成因及清洗研究 |
2.2.1 结壳的成分结构及成因 |
2.2.2 结壳的清洗方法 |
2.2.3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评价体系 |
2.3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研究方法 |
2.3.1 选题意义 |
2.3.2 研究内容 |
2.3.3 选题创新性 |
2.3.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 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保存现状及沉积结壳研究 |
3.1 分析方法与测试条件 |
3.1.1 表面信息观察 |
3.1.2 无机材料的成分与结构分析 |
3.1.3 有机胶结材料成分与结构分析 |
3.1.4 埋藏土壤中离子组成分析 |
3.2 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材质分析 |
3.2.1 造像石材 |
3.2.2 造像彩绘颜料 |
3.2.3 造像彩绘胶结材料 |
3.2.4 造像彩绘工艺探讨 |
3.3 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表面沉积结壳及形成机理讨论 |
3.3.1 造像病害情况 |
3.3.2 沉积结壳成分及结构 |
3.3.3 沉积结壳形成环境 |
3.3.4 沉积结壳形成机理讨论 |
3.4 小结 |
4 沉积结壳清洗材料研究 |
4.1 清洗剂研究 |
4.1.1 实验材料方法及测试仪器条件 |
4.1.2 清洗剂初筛 |
4.1.3 清洗剂清洗效率 |
4.1.4 清洗剂对样块表面影响 |
4.2 凝胶研究 |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4.2.2 凝胶筛选 |
4.2.3 PVAm凝胶清洗材料化学结构 |
4.2.4 PVAm凝胶清洗材料粘度 |
4.2.5 PVAm凝胶清洗材料酸碱度 |
4.2.6 PVAm凝胶清洗材料中溶液渗透性 |
4.2.7 PVAm凝胶清洗材料清洗机理 |
4.3 小结 |
5 PVAm凝胶材料清洗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5.1.1 模拟样品制备材料 |
5.1.2 模拟样品制备方法 |
5.2 PVAm凝胶材料清洗效率 |
5.3 PVAm凝胶材料清洗的表面影响 |
5.3.1 表面形貌 |
5.3.2 表面色差 |
5.4 PVAm凝胶材料清洗的水理结构影响 |
5.4.1 孔隙率 |
5.4.2 吸水率 |
5.5 文物清洗案例 |
5.5.1 清洗经过 |
5.5.2 清洗效果 |
5.6 小结 |
6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评价体系研究 |
6.1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1.3 评价体系中指标含义 |
6.2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6.2.1 层次分析赋权 |
6.2.2 模糊灰色聚类 |
6.2.3 等级评分依据 |
6.3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评价实例 |
6.3.1 评分来源 |
6.3.2 模糊灰色聚类 |
6.3.3 评价结果分析 |
6.4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评价体系分析 |
6.5 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一: 出土石质文物清洗效果评分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哈尔滨市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综述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相关概念解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现状调研 |
2.1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建筑特征 |
2.1.1 标准化设计的平面户型 |
2.1.2 多样统一的外观形态 |
2.1.3 经济实用的技术特征 |
2.2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病害探查 |
2.2.1 文物建筑的勘察手段 |
2.2.2 文物建筑的病害形态 |
2.2.3 文物建筑的病害机理 |
2.3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综合评估 |
2.3.1 文物建筑的现状表达 |
2.3.2 文物建筑的现状评价 |
2.3.3 文物建筑的价值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措施 |
3.1 花园街区文物建筑修复的原则和依据 |
3.1.1 文物建筑修复的原则 |
3.1.2 文物建筑修复的相关法规 |
3.1.3 文物建筑修复的策略 |
3.2 屋顶的修复 |
3.2.1 屋面的修复 |
3.2.2 屋架木结构的修复 |
3.2.3 屋架木构件的防护 |
3.3 墙体的修复 |
3.3.1 清水砖墙的清理与修复 |
3.3.2 石质勒脚的维修与加固 |
3.3.3 木质墙体的修复 |
3.4 门窗构件的修复 |
3.4.1 门斗的恢复与修缮 |
3.4.2 门窗的修缮与复原 |
3.4.3 门窗金属构件的维修 |
3.5 室内修缮措施 |
3.5.1 天花的修缮 |
3.5.2 室内隔墙的修缮 |
3.5.3 室内地面的修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再利用 |
4.1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理论原则与总体规划 |
4.1.1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相关理论 |
4.1.2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相关原则 |
4.1.3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总体规划 |
4.2 文物建筑的功能置换 |
4.2.1 工作室模式 |
4.2.2 文化设施模式 |
4.2.3 商业设施模式 |
4.3 文物建筑的空间设计 |
4.3.1 历史氛围的塑造 |
4.3.2 空间秩序的重构 |
4.3.3 交通流线的组织 |
4.4 文物建筑的外部形态 |
4.4.1 立面外观的更新 |
4.4.2 外部环境的改造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岩土文物保护材料(草酸盐类)的仿生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论 |
1.1.1 岩土文物的范畴 |
1.1.2 岩土文物的发展 |
1.2 岩土文物的检测与保护现状 |
1.2.1 岩土文物检测现状 |
1.2.2 岩土文物保护现状 |
1.3 选题依据 |
1.3.1 岩土文物科学鉴定必要性 |
1.3.2 岩土文物物化性质分析与保护材料研发的关系 |
1.3.3 仿生材料用于岩土文物保护的可能性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岩土文物的物化性质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样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样品外观 |
2.3.2 元素组成分析 |
2.3.3 样品分析(XRD) |
2.3.4 形貌分析(SEM) |
2.3.5 孔隙率的测定 |
2.3.6 热膨胀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草酸钡的仿生合成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路线 |
3.2.2 材料与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2.4 实验方法 |
3.2.5 正交实验 |
3.2.6 材料的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3.2 物相分析 |
3.3.3 表面形貌分析 |
3.3.4 性能表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草酸钙的仿生合成及两种草酸盐性能比较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性能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物相分析 |
4.3.2 表面形貌分析 |
4.3.3 性能表征 |
4.3.4 两种草酸盐性能比较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4)背栓式石材玻璃组合幕墙施工及质量控制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背栓式施工技术特点 |
2.1 便于维护 |
2.2 受力均匀 |
2.3 安装方便 |
3 施工技术要点 |
3.1 施工准备工作 |
3.2 定位放线 |
3.3 基层处理 |
3.4 防火隔离带设置 |
3.5 石材加工 |
3.6 主龙骨安装 |
3.7 次龙骨安装 |
3.8 挂件安装 |
3.9 石材安装 |
3.1 0 玻璃幕墙安装 |
4 背栓式石材玻璃组合幕墙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4.1 加强入场检验 |
4.2 加强焊接、连接质量控制 |
4.3 加强测量控制,结构组件准确安装 |
4.4 及时清洁收尾 |
5 结语 |
(5)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的方法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资源环境不可持续问题 |
1.1.2 新时代趋势及政策的要求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框架 |
1.5.1 课题研究思路框架 |
1.5.2 构建可持续设计的设计指标路线 |
1.6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可持续设计相关理论与可持续设计指标构建 |
2.1 可持续设计相关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 |
2.1.2 可持续设计与本质 |
2.1.3 产品生命周期 |
2.2 可持续设计指标构建 |
2.2.1 可持续设计遵循的原则 |
2.2.2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可持续设计策略分析 |
2.2.3 可持续设计的指标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家具可持续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在家具材料使用方面 |
3.2 在家具生产能耗方面 |
3.3 余料和废料损耗方面 |
3.4 在家具运输能耗方面 |
3.5 在家具排放方面 |
3.6 在回收循环利用方面 |
3.7 在产品生命周期方面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家具可持续设计方法分析提炼与方法库构建 |
4.1 分析与提炼的方法 |
4.2 影响设计指标的关键因素分析 |
4.3 国际家具可持续设计案例调研 |
4.4 可持续设计案例分析与方法提炼 |
4.4.1 减少材料使用量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4.2 .使用可再生环保材料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4.3 降低生产能耗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4.4 减少余料和废料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4.5 降低运输能耗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4.6 减少排放的家具产品案例分析 |
4.4.7 便于回收循环利用的家具产品案例分析 |
4.4.8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家具产品案例方法分析 |
4.5 可持续设计方法库构建与应用原则 |
4.5.1 可持续设计方法库构建 |
4.5.2 可持续设计方法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品改良设计与方法验证 |
5.1 案例选取 |
5.2 案例评估分析 |
5.3 设计改良 |
5.3.1 基本属性分析 |
5.3.2 设计改良实践 |
5.4 改良方案评估分析 |
5.4.1 指标评估分析 |
5.4.2 改良前后美观度评估 |
5.4.3 评估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发展背景与宏观建议 |
6.1 中国家具设计背景 |
6.1.1 资源条件 |
6.1.2 产业现状 |
6.1.3 审美喜好 |
6.2 中国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发展的宏观建议 |
6.2.1 政府方面 |
6.2.2 企业方面 |
6.2.3 设计师方面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改良前后餐椅的美观度评价消费人群问卷 |
(6)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1.3.2 研究要点 |
1.3.3 相关概念的厘定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研究的价值导向性 |
2.1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的多维体系 |
2.1.1 价值体系的核心性 |
2.1.2 价值体系的指导性 |
2.1.3 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
2.2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保护的级差性 |
2.2.1 我国文物建筑的等级划分 |
2.2.2 冻害防治与管理的等级差异 |
2.2.3 病害治理与价值的等级对应 |
2.3 寒地文物建筑价值与冻害防治的应对性 |
2.3.1 预防性保护的价值延续 |
2.3.2 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价值评判 |
2.3.3 “主动保护”的价值关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信息采集 |
3.1 文物建筑冻害的物理环境信息 |
3.1.1 温度作用要素 |
3.1.2 湿环境作用要素 |
3.1.3 冻融循环作用要素 |
3.2 文物建筑冻害的图像信息采集 |
3.2.1 文物建筑冻害的形态表征梳理 |
3.2.2 文物建筑冻害的定性等级评定 |
3.2.3 文物建筑冻害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
3.3 文物建筑冻害的数据信息分布统计 |
3.3.1 墙脚构造的冻害数据调查 |
3.3.2 主体围护结构冻害数据调查 |
3.3.3 装饰及附属构件的冻害数据调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分析 |
4.1 冻胀作用的温湿度影响 |
4.1.1 材料自身的吸湿性 |
4.1.2 水分来源及作用机理 |
4.1.3 冻融循环的侵蚀原理 |
4.2 冻害加剧的劣化机制 |
4.2.1 构件及构造的失效缺陷 |
4.2.2 维护及管理的不当问题 |
4.2.3 光照及风速的催化因素 |
4.3 典型冻害的发生机理 |
4.3.1 酥碱的冻害发生机理 |
4.3.2 层裂的冻害发生机理 |
4.3.3 裂缝的冻害发生机理 |
4.3.4 冻害机理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预防调控 |
5.1 文物建筑冻害的宏观调控 |
5.1.1 排水系统的改进 |
5.1.2 防潮设施的改进 |
5.1.3 防渗维护的改进 |
5.2 文物建筑冻害的中观防护 |
5.2.1 建筑构件的湿度控制 |
5.2.2 建筑结构性能的检测 |
5.2.3 建筑整体的病害跟踪 |
5.3 文物建筑冻害的微观应对 |
5.3.1 墙体基础水线的预防 |
5.3.2 墙体表面酥碱的预防 |
5.3.3 墙体内部冷凝的预防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治理措施 |
6.1 不同结构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
6.1.1 石质文物的评估与检测 |
6.1.2 砖木结构的保护与修复 |
6.1.3 石构建筑的清洗与材料替换 |
6.2 不同构造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
6.2.1 线脚及构件的防水性技法 |
6.2.2 砂浆粘结剂的适寒性实验 |
6.2.3 砌块及构造的可逆性工艺 |
6.3 不同材料的寒地文物建筑冻害治理 |
6.3.1 抗脆性面层的改良 |
6.3.2 抗冻性材料的补缝 |
6.3.3 抗裂性技法的加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浅谈石质建筑装饰材料的清洗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材清洗的目的 |
2 石材清洗的重要性 |
3 石材清洗原则 |
4 石材清洗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
4.1 石材自身物理化学特性差异 |
4.2 石材病变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 |
4.3 清洗技术所需物理化学条件差异 |
4.4 自然环境因素 |
5 结语 |
(8)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机理定量研究与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石材劣化机理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
1.2.2 石材劣化机理评价体系与适宜性修复存在的问题 |
1.2.3 量化技术手段与外立面石材劣化机理结合的可行性 |
1.2.4 问题的提出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4.1 本项目中“20世纪遗产建筑”的定义 |
1.4.2 本项目中“建筑外立面”定义 |
1.4.3 本项目中“病害、风化、腐蚀、劣化”定义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5.1 国内关于石材劣化形态分类研究现状 |
1.5.2 国内关于遗产建筑保护的量化评价研究现状 |
1.5.3 国内关于遗产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领域的研究概况 |
1.5.4 现存问题 |
1.6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6.1 国外关于石材劣化形态分类研究现状 |
1.6.2 国外关于遗产建筑保护的量化评价研究现状 |
1.6.3 国外关于遗产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领域的研究概况 |
1.6.4 现存问题 |
1.7 研究对象、内容和创新点 |
1.7.1 研究对象 |
1.7.2 研究内容 |
1.7.3 研究的创新点 |
1.8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8.1 研究课题的方法 |
1.8.2 研究框架 |
1.9 小结 |
第2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选用类型与实例调研 |
2.1 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类型与主要特性 |
2.1.1 饰面石材类型 |
2.1.2 砌筑石材类型 |
2.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中石材使用发展概述 |
2.3 北京20世纪优秀遗产建筑调研 |
2.4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中石材的应用 |
2.5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病害损毁调查 |
2.5.1 调查的方法 |
2.5.2 调查的范围与内容 |
2.5.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调查案例分析 |
2.6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病害诊断 |
2.6.1 石材被污染或发生病变的主要内因 |
2.6.2 石材病变的主要外因 |
2.7 小结 |
第3章 石材劣化概念界定及劣化类型分类分级研究 |
3.1 20世纪遗产建筑石材劣化的常见病变类型判断 |
3.2 国外石材劣化形态分类研究成果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3.3 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类型的分类分级研究 |
3.3.1 组群 |
3.3.2 典型类型 |
3.4 外立面石材劣化程度标准研究 |
3.5 小结 |
第4章 石材外立面劣化机理评价方法研究 |
4.1 评价学在遗产建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 |
4.2 评价对象、目的、原则、技术路线 |
4.2.1 评价对象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
4.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4 评价内容和技术路线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内容与过程 |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
4.3.2 指标因子选定与层次结构构建 |
4.3.3 劣化评价指数界定 |
4.3.4 评价分级 |
4.3.5 CAD软件系统主要功能及工作流程 |
4.4 实例分析 |
4.4.1 石材劣化机理评价工作内容 |
4.4.2 评价结果及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修复技术导则 |
5.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等级与修复方法 |
5.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原则 |
5.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要素的分析 |
5.4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修复指导步骤 |
5.4.1 第一步——背景调研 |
5.4.2 第二步——照片汇编 |
5.4.3 第三步——建筑石材劣化状况测绘 |
5.4.4 第四步——石材检测与建筑检测 |
5.4.5 第五步——环境因素调查 |
5.4.6 第六步——预加固 |
5.4.7 第七步——清洗试验 |
5.4.8 第八步——正式清洗 |
5.4.9 第九步——涂杀菌剂 |
5.4.10 第十步——建筑石材排盐 |
5.4.11 第十一步——加固 |
5.4.12 第十二步——石材表面防护 |
5.4.13 第十三步——日常保养维护 |
5.4.14 第十四步——石材修补、强化 |
5.4.15 第十五步——预防性保护 |
5.4.16 第十六步——资料汇编与归档 |
5.5 施工过程的监管 |
5.6 小结 |
第6章 国内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修复工程案例评析 |
6.1 北京东交民巷天主教堂的修复工程 |
6.1.1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概况 |
6.1.2 教堂外立面破损状况评估 |
6.1.3 教堂保护修复的技术策略 |
6.2 北京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修复工程 |
6.2.1 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概况 |
6.2.2 北京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石材破损状况 |
6.2.3 北京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石材修复原则评析 |
6.2.4 北京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石材修复技术方案 |
6.3 天津原金城银行历史性修复工程 |
6.3.1 天津原金城银行概况 |
6.3.2 天津原金城银行外立面石材破损状况 |
6.3.3 天津原金城银行外立面修复技术策略 |
6.4 小结 |
课题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第一批)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优秀近现代砖砌体建筑清洗技术研究与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释义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4 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1.5 本课题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近现代砖砌体建筑常见病害及劣化成因 |
2.1 近现代砖砌体建筑的构造特点与材料学特征 |
2.1.1 我国近现代建筑使用的砖的种类与其材料学特征 |
2.1.2 近现代砖砌墙体常用灰浆的种类与材料学特征 |
2.1.3 近现代砖砌体建筑的构造方式 |
2.1.4 砖砌体的砌筑方式 |
2.1.5 砖砌体的勾缝方式 |
2.2 砖砌体建筑的常见病害介绍 |
2.3 砖砌体建筑劣化机理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砖砌体建筑的修复一般流程及方法概述 |
3.1 调研认知 |
3.1.1 信息采集 |
3.1.2 信息处理与发布 |
3.2 分析解读—状态评估与价值评估 |
3.2.1 状态评估 |
3.2.2 价值评估 |
3.3 诊断 |
3.3.1 结构维护 |
3.3.2 面材修复 |
3.4 保护方案设计 |
3.5 施工 |
3.6 资料汇编与归档 |
3.7 日常养护与监测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砖砌体建筑的清洗技术概述 |
4.1 砖砌体建筑的清洗对象及基本原则 |
4.1.1 清洗对象 |
4.1.2 基本原则 |
4.2 清洗流程体系 |
4.2.1 调研认知 |
4.2.2 分析解读 |
4.2.3 病理诊断 |
4.2.4 建筑墙面清洗方案设计 |
4.2.5 局部清洗实验及清洗方案的确定 |
4.2.6 预处理 |
4.2.7 墙面清洗 |
4.2.8 后处理 |
4.2.9 验收及经验总结 |
4.2.10 资料归档 |
4.2.11 日常养护 |
4.2.12 近现代砖砌体历史建筑清洗流程小结 |
4.3 砖砌体建筑常用的清洗技术简介 |
4.3.1 水洗法 |
4.3.2 研磨法/喷砂法 |
4.3.3 化学清洗 |
4.3.4 激光清洗 |
4.3.5 敷剂法 |
4.3.6 超声波清洗 |
4.3.7 敷剂法 |
4.3.8 机械清洗法 |
4.3.9 干冰清洗/粒子喷射法 |
4.3.10 生物降解清洗法 |
4.3.11 热清除法 |
4.3.12 各类清洗技术小结 |
4.4 墙面特殊物质的清洗 |
4.4.1 涂鸦的清洗 |
4.4.2 植物侵入的处理 |
4.5 清洗效果评估参考标准及检测方式 |
4.5.1 拟定检测标准 |
4.5.2 检测评估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清洗工程案例研究与评价 |
5.1 清洗技术适宜性评价系统与方法 |
5.1.1 砖砌体清洗技术引入评价方法的目标与意义 |
5.1.2 清洗技术适宜性评价系统与方法 |
5.2 国内案例及跟踪调研 |
5.2.1 案例一水洗法—北京大学红楼清水砖外墙面清洗 |
5.2.2 案例二敷剂法、无损排盐法—牛棚艺术村 |
5.2.3 案例三水洗法、化学溶剂清洗—上海建业里西弄保护性修缮 |
5.2.4 案例四喷砂法、敷剂法—上海市滇池大楼外墙修复 |
5.2.5 案例五化学清洗法(锈迹、霉斑、涂鸦)—天津市和平区先农大院墙面清洗工程 |
5.2.6 案例六水洗法、化学试剂法、研磨法—台湾得月楼清洗工程案例 |
5.3 国外案例 |
5.3.1 案例七生物清洗法—意大利18世纪某砖砌墙体壁画的清洗工程作业以及细菌修复 |
5.3.2 案例八激光清洗法、粒子喷射法、化学试剂法、水洗法—意大利威尼斯玛塔莲娜教堂外墙清洗工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清洗技术选择原则 |
6.1 各类清洗技术的适用范围 |
6.1.1 清洗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 |
6.1.2 各类清洗技术的优势、劣势对比 |
6.1.3 其他注意事项 |
6.2 清洗技术修复导则探索 |
6.3 国外的实践探索—MDDS砖结构损毁评估专家系统的运用 |
6.3.1 MDDS的由来与发展 |
6.3.2 MDDS软件结构 |
6.3.3 MDDS的使用原理 |
6.3.4 MDDS的数据库 |
6.3.5 MDDS的主要用户、优点分析 |
6.3.6 MDDS系统的未来发展与对我国砖砌体建筑保护的启示 |
6.4 历史建筑智能诊断与清洗指导系统的初步设计 |
6.4.1 智能诊断与清洗指导系统的设计目的及意义 |
6.4.2 砖砌体建筑智能诊断与指导系统的框架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优秀近现代建筑外立面石材清洗与养护技术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与清洗概况 |
1.1.2 石材在近现代建筑中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石材清洗技术的现状概述 |
1.2.2 国外石材清洗技术的现状概述 |
1.2.3 国内外清洗技术研究现状对比 |
1.2.4 国内石材养护技术的现状概述 |
1.2.5 国外石材养护技术的现状概述 |
1.2.6 国内外养护技术研究现状对比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与特色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特色 |
1.4.4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近现代建筑石材病害机理分析 |
2.1 近现代建筑石材类型、特性及应用位置 |
2.1.1 近现代建筑中石材使用与发展概述 |
2.1.2 建筑常用石材选用类型及特性 |
2.1.3 石材在近现代建筑中的应用部位 |
2.1.4 华北地区主要出产石材类型 |
2.2 石材病害原因与主要影响 |
2.2.1 来自石材内部原因 |
2.2.2 来自石材外部原因 |
2.3 建筑石材需要清洗的病害类型 |
2.3.1 锈黄斑 |
2.3.2 油斑 |
2.3.3 有机色斑 |
2.3.4 水斑、水迹 |
2.3.5 失光、溶蚀 |
2.3.6 盐碱斑、白华 |
2.3.7 微生物锈斑 |
2.4 石材病害等级评估标准及普查 |
2.4.1 石材病害等级评估标准 |
2.4.2 近现代建筑石材的病害普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近现代建筑石材的清洗技术策略研究 |
3.1 近现代建筑石材清洗原则 |
3.1.1 石材清洗的重要性 |
3.1.2 石材清洗原则概述 |
3.2 近现代建筑石材清洗技术现状及问题 |
3.2.1 石材清洗工作现状 |
3.2.2 石材清洗养护技术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完善 |
3.3 近现代建筑石材的清洗技术类型 |
3.3.1 水(蒸汽)清洁法 |
3.3.2 化学溶剂清洗法 |
3.3.3 喷砂清洗法 |
3.3.4 新兴清洗法 |
3.4 近现代建筑外立面石材清洗检验技术分析 |
3.4.1 清洗效果评估 |
3.4.2 清洗效果评估与检测标准 |
3.5 近现代建筑石材清洗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
3.5.1 石材自身物理化学特性差异 |
3.5.2 石材病变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 |
3.5.3 清洗技术所需物理化学条件差异 |
3.5.4 自然环境因素 |
3.6 适宜性清洗技术评析与优化建议 |
3.6.1 石材适宜性清洗技术评析 |
3.6.2 石材优化清洗技术策略建议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现代建筑外墙石材养护技术策略研究 |
4.1 近现代建筑石材养护原则 |
4.1.1 石材养护的重要性 |
4.1.2 石材养护原则概述 |
4.1.3 养护材料的基本要求 |
4.2 近现代建筑石材养护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
4.2.1 石材养护工作现状 |
4.2.2 石材养护技术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完善 |
4.3 近现代建筑中石材养护技术的应用 |
4.3.1 天然石蜡 |
4.3.2 非渗透性涂料 |
4.3.3 渗透性有机硅养护剂 |
4.3.4 含氟渗透性养护剂 |
4.3.5 新兴石材养护材料 |
4.4 近现代建筑外立面石材养护检验技术分析 |
4.4.1 石材养护效果评估 |
4.4.2 石材养护效果评估与检测标准 |
4.5 适宜性养护技术评析 |
4.6 建筑适宜性改造、维护策略建议 |
4.6.1 加强管理 |
4.6.2 定期检测 |
4.6.3 改造排水系统 |
4.6.4 改造空调系统 |
4.6.5 完善构造 |
4.6.6 建立档案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清洗养护优秀工程案例分析 |
5.1 国内历史建筑石材清洗养护工程案例 |
5.1.1 北京西什库教堂清洗 |
5.1.2 北京王府井教堂清洗 |
5.1.3 天津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清洗 |
5.1.4 广州圣心大教堂清洗 |
5.2 国外历史建筑石材清洗养护工程案例 |
5.2.1 意大利比萨大教堂清洗 |
5.2.2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清洗 |
5.2.3 法国亚眠大教堂清洗 |
5.2.4 德国埃森大教堂清洗 |
5.3 国内历史建筑石材清洗养护工程存在的问题 |
5.3.1 清洗、养护过程过于粗暴 |
5.3.2 重清洗、轻养护、轻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北京近现代建筑外墙石材清洗实验与评析 |
6.1 实验目的及意义 |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1 准备阶段 |
6.2.2 观察阶段 |
6.2.3 清洗阶段 |
6.2.4 养护阶段 |
6.2.5 检验阶段 |
6.3 实验方法及分析 |
6.3.1 准备阶段 |
6.3.2 观察阶段 |
6.3.3 清洗阶段 |
6.3.4 养护阶段 |
6.3.5 检验阶段 |
6.4 实验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研究待完善部分说明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四、制定石材清洗剂标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表面沉积结壳的清洗研究[D]. 韩化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哈尔滨市花园街区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修复与再利用研究[D]. 张忠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岩土文物保护材料(草酸盐类)的仿生合成与性能研究[D]. 杨铭. 云南大学, 2020(08)
- [4]背栓式石材玻璃组合幕墙施工及质量控制要点[J]. 程平光. 福建建材, 2020(01)
- [5]现代家具可持续设计的方法与路径研究[D]. 连善芝.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6]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D]. 陈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7]浅谈石质建筑装饰材料的清洗影响因素[J]. 何政伟,郑莉. 清洗世界, 2017(01)
- [8]20世纪遗产建筑外立面石材劣化机理定量研究与修复[D]. 包晓晖.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9]优秀近现代砖砌体建筑清洗技术研究与适宜性评价[D]. 孙书同.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
- [10]优秀近现代建筑外立面石材清洗与养护技术评析[D]. 王振海.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