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宋瓷纹饰

论河南宋瓷纹饰

一、河南宋代瓷器纹样装饰摭谈(论文文献综述)

邹文烨[1](2021)在《汉代至明代中国对日本漆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漆艺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之一,至少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漆的使用方法。汉代是中国漆艺发展的黄金时期,汉代漆器制作精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前代所难以企及的。汉代以后,漆艺不断创新与发展,逐渐占据了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位置。中国漆艺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传承着中华民族对于美的追求,也激起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无限向往。漆艺伴随着漆器传播到了海外,为世界漆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各国相继继承与发展了中国的漆艺。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然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辐射。纵观日本漆艺的崛起之路,可以说离不开中国漆艺的帮助,正是因为中国毫无保留地将漆艺传授给日本,日本漆艺才得以发展和壮大。本文致力于探究汉代至明代中国对于日本漆艺的影响,通过收集整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漆艺传入日本的资料,深入探究中国对于日本漆艺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对汉代至明代中国漆艺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从髹漆管理制度、漆器技法及漆器胎骨的三个方面的发展历程,结合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参与度,探析中国漆艺的兴衰变化。并将中日漆艺交流分为了四个阶段,探究中国漆艺传入日本的途径,第一个阶段是汉代至唐代以前,中日漆艺交流主要以朝鲜半岛为沟通纽带;第二个阶段为隋唐时期,主要是通过遣隋使及遣唐使将中国漆艺带入日本,这个阶段也是日本汲取中国漆艺文化最迫切的阶段;第三个阶段为五代及宋代,中国主要通过民间贸易与僧侣往来进行漆艺输出;第四个阶段是元、明时期,中国漆艺传播主要是通过自由贸易与朝贡贸易两个途径进行的。本文的最后从日本漆工管理制度、漆艺技法以及装饰题材三个方面的发展,探究中国对日本漆文化形成的推动作用。漆艺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日本通过对中国漆艺的学习,逐步发展出本国特色的漆文化。中日两国在漆艺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直到今天中日之间的漆艺文化交流仍绵绵不绝,中日漆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了世界漆艺的发展。

韩璟玉[2](2021)在《神话在文创首饰的应用 ——以嫦娥奔月为主》文中研究表明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郭亚丽[4](2020)在《登封窑文化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了多种调研方法,进行了实地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梳理了登封窑的历史发展、文化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等。登封窑瓷器精美,珍珠地传统陶瓷技艺不仅对中国古陶瓷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登封窑文化也是中原儒释道文化的浓缩,极具代表性。对其进行的研究,可以为与市场有着紧密联系的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办法的指导意见,对登封窑文化保护基地建设、项目运行、本真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情况采取驻地调研获取了一手资料,经研究分析发现,登封窑文化本真性保护井然有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生产性保护由于与本真保护平台和团体混同,使创新性面临诸多困境。对于登封窑文化保护未来的可持续性,本文结合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本真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进行“分置并举”的建议,即将登封窑的文化保护设立成保护与创新两个平台。保护平台,遵循活态保护、复原保护的本真保护原则,使登封窑文化能够原汁原味的被传承。创新平台,从设计学层面、美学范畴重新设计能够融入当代生活的富有登封窑文化内涵的产品,使保护单位获得经济收入,实现文化保护的良性运行。本文最后,创新设计了一套登封窑文化产品,以验证以上设想。

高义夫[5](2019)在《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考古学研究》文中指出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尤其是建国以来,北方地区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瓷器,这些瓷器是研究唐代陶瓷考古的重要资料,本文即是以这批资料为基础,对瓷器的类型、分期、分区、窑口等方面进行的考古学研究。全共分以下几章。第一章,绪论,对本文选题的时空范围、研究对象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探讨与界定,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目标。同时系统梳理研究史,总结以往的成果与不足。第二章是对北方地区唐墓出土瓷器进行的类型学研究,本文尝试分析不同类型瓷器背后所反映出的年代、窑口、功能等信息。确立主要器物编年,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文献、壁画等相关材料对少数器物的渊源、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三章是对北方地区唐墓出土瓷器进行的分期研究。以第二章类型及编年成果为基础,观察唐代北方地区瓷器发展的阶段性,划分为7世纪上半叶、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上半叶(以700年左右为界分两段)、8世纪中后叶、8世纪末至9世纪末10世纪初四期五段。在总结各期变化的同时结合历史文献,从政治、经济、人口、手工业发展等角度尝试探讨各期变化背后所反映的历史问题。第四章是对北方地区瓷器进行的区域性研究及窑口的判断,这部分研究以墓葬资料为主,辅以遗址、馆藏资料。本文将北方地区分为五区,A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唐代大部属河南道西部及河北道南部。B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及山西省,唐代大部属河北道及河东道。C区主要包括今天的陕西、宁夏及甘肃南部,唐代大部属关内道。D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山东省,唐代大部属河南道东部。E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各区之内又包含若干亚区,各区瓷器面貌、窑口、消费、流通、年代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在对这些瓷器的区域性进行总结后,结合历史文献,尝试对促成这些区域性形成的政治、战争、制瓷业发展、交通等因素进行探讨。第五章通过对北方地区墓葬出土的越窑、长沙窑等南方窑口瓷器进行梳理,观察南北方瓷器交流与消费的特点与阶段性。第六章,结语。

李梦林[6](2018)在《雕塑鉴赏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实践运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要凸显人文性质,要求美术课程的设计要具有特定的审美倾向并符合学生审美趣味和一定的价值观念。雕塑鉴赏是美术鉴赏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进行雕塑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程进度安排的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以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并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研究高中雕塑鉴赏教学中比较鉴赏法的运用方法。笔者首先从比较教学法的概念、应用现状及价值等角度分析,然后探讨比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分析比较教学法在雕塑鉴赏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比较教学法在雕塑鉴赏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运用,最后根据设计的教案,实施具体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应发挥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雕塑鉴赏作为美术鉴赏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教学实施也应该突出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的作用。进行雕塑鉴赏教学,就应该找出并掌握适合雕塑艺术鉴赏的方法,根据其特有的艺术特点设计系统教学案例。在雕塑鉴赏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考虑雕塑的艺术语言元素,从空间和时间上,分析其审美风格形成的因素、语言形式、题材、材料等,对雕塑作品进行体统分析,亦可将雕塑作品与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鉴赏,这样的教案设计安排,既能使学生对雕塑鉴赏有综合、全面、系统的认识,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又能掌握相关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感知美、认知美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必须要具备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是教育者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和基础。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可以系统设计一个单元教学,结合多媒体辅助法、示范法、作品欣赏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的雕塑鉴赏教学。对于雕塑比较鉴赏教学的研究和探讨,运用单元教学、对于笔者今后的实际教学提供经验积累,使教与学都更加高效,这对于笔者个人终身学习的经验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田娜[7](2018)在《宋代墓志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已经发表的701方宋代墓志进行的整理和研究。墓志是埋设在墓葬中,用固定文体记叙墓主人的姓名、籍贯、生平及亲属世系等内容,有相对固定外形形制的器物类型。随着考古工作的蓬勃发展,宋代墓志发现数量日益增多,而对其形制及纹饰进行梳理与研究工作却较为薄弱。本文运用考古学中类型学方法,从质地、形制、纹饰题材角度描绘宋代墓志整体面貌。利用志文内容追溯墓主人身份信息,与宋代政治史中的官职制度、社会史中的阶级制度等内容相结合,建立墓志尺寸与墓主人身份间的关系,探讨宋代墓志等级制度。将出土情况与传世文献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勾勒出线条清晰的宋代墓志文化风貌。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对宋代墓志的考古发现情况、辑录情况及研究情况加以概述。第二章为宋代墓志的质地,详细论述了除常见的石墓志外,砖(陶)、瓷、铁、书于墓上等其他质地墓志。第三章为宋代石墓志的类型学研究,对石质墓志中盒形、碑形这两类常见墓志的形制、纹饰进行类型学研究,总结其纹饰特点。盒形墓志可分为盝顶、平顶、歇山顶、盖石合一的墓志,有四神、生肖、祥瑞动物、官吏人物、八卦纹、挽歌、几何、花草、云纹、仿木装饰等纹饰题材。碑形墓志可以分为方首、圆首、圭首墓志,有花卉、人物、云纹、仿古碑穿、几何、酆都山真形图等纹饰题材。第四章为墓志与墓主人身份的关系,结合宋代职官制度和社会情况,将墓主人身份分为宗室,元丰新制前后的文、武官员,有、无名号的女性,平民等不同阶层,将已出版的墓志根据墓主人身份不同分门别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宋代墓志的形制、尺寸加以整理,概括了墓志尺寸的变化规律和墓志形制的转变时间。第五章为文献记载与出土墓志情况的余论,对《宋史》、《丧葬令》、《宋刑统》、《天圣令》《政和五礼新仪》、《庆元条法事类》等官方政令文献和《书仪》、《家礼》等有社会指导意义的私人编纂的礼仪着作进行分析,与宋代墓志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描绘了法规制度向社会现实逐步妥协的这一发展过程。

刘佳帅[8](2017)在《空间视域下的地域美术研究 ——以建国以来的山东美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域美术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进入21世纪之后,地域美术研究逐渐升温,几乎每年都有地域美术史着作出版,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学界举办过多次以“地域美术”为主题的研讨会,成为颇为亮眼的学术热点。从对研究范式的分析中发现,当前的地域美术研究,其理论资源、方法依据、阐释逻辑等,无一不是来自于中国美术史研究范式。但是,地域美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差异特点,却是众多研究文本所忽视的。对中国美术史研究范式不加反思地挪用和套用,显示出地域美术研究问题意识和方法论意识的不足和缺失。目前,地域美术研究存在如下未曾明晰且亟需反思和解决的问题:1、“中心—边缘”的局部再现论是否是合理的解释框架? 2、“作者中心” “作品中心”的内部视角能否实现研究目的? 3、“地理—美术”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否具有普适性? 4、“美术—地理”的反映论是否是合理的入思路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众多研究成果要么成为了 “本地籍贯画家的介绍录和通讯录”,要么变成了 “本地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资料汇编”,唯独没有对地域美术形象生成的历史情境、演变轨迹、及其与整体中国美术形象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意图从这种“效果遗憾”的问题意识中进行阐释方法的探索和具体案例的分析。由此,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核心目标是通过对地域美术研究文本的分析,剖析现有研究文本的“洞见”与“不见”,通过吸收现代人文社科思想成果,建构地域美术研究的方法论阐释路径,将地域美术置于地域与外部空间的交流与互塑、美术创作与“地域意识自觉”的互动生成、地域美术创作与地域文化形象塑造等不同层次中进行探究,将时间中的演变置于不同空间之间交流的动态中进行把握,并将空间中的现象置于时间维度中的话语积累与演变欲望下进行阐释,力求建构更加立体的、植根于当下中国文化建设语境和学科问题意识的地域美术研究方法论,并运用于“山东美术”的案例分析,以检验方法的学理拓展效应。论文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地域美术研究的范式反思和方法论视域提炼;二是依托方法论,针对具体地域美术对象的研究解读,以求理论方法研究与美术现象解读互动推进。全文的章节安排如下:导论通过对地域美术研究现状的梳理,揭示出当前研究成果的研究角度、主导思维、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阐述了研究意义及创新点,并对地域美术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第一章至第三章,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即地域美术研究的范式反思、理论资源阐述和方法论建构。第一章“地域美术研究的范式反思”,把地域美术研究分为地域美术史写作和地域美术专题研究两个模块,分别考察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的地域美术研究挪用中国美术史研究范式,使得当前研究成果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面貌,这就导致地域美术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瓶颈。如果不对此进行反思,便很难出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第二章“空间:地域美术研究的理论视域”,基于地域美术研究的范式局限,意图通过理论资源的借鉴,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当前的地域美术研究都忽视了对空间维度的重视,而这一维度,恰恰对地域美术研究的方法路径具有建构意义。立足于“空间转向”以来的社会理论资源,进行研究方法的理论梳理和提炼,并通过与美术地理学的比较,可以展示“空间的地域美术研究”的方法论特点及其对现有研究方法的超越。第三章“空间视域下的地域美术研究”,论述了空间视域下的地域美术的逻辑层次和具体路径。地域美术的形象生成,是基于艺术家的具体实践,而其实践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因素,与空间碰撞和空间博弈相关联。空间碰撞使得行动者产生不同的认知类型,而空间博弈也生产了行动者不同的实践欲望。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视觉空间,构成了地域美术的空间关系,对这三个方面的把握,就把长时段的地理因素和短时段的社会因素纳入到了分析视域当中,由此在鲜活的具体语境下,可以把握地域美术形象的生成及演变逻辑。第四章至第八章,是论文的第二部分,即空间视域下的山东美术分析。此部分作为研究案例,旨在展示新方法应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第四章“ ’山东美术’:一个地域美术研究文本”,在地理空间层面简述了山东美术的地域符号及地域特点。山东的“文化走廊”现象,是山东美术形象塑造的底色,也是建构山东美术形象的内在结构,始终伴随着山东美术的发展历程。第五章“群策群力与山东美术形象塑造”,以1949-1979年的美术实践情境分析了山东美术形象的塑造特点。通过对山东美术教育的历史境况、开拓者的特点的考察,以腰斩黄河写生创作活动和山东新年画创作为事件,分析艺术工作者在维护空间的欲望当中对山东美术形象的塑造意义。第六章“乡土趣味表达与山东美术形象塑造”,论述了 20世纪80年代山东美术的形象塑造特点。这一时期山东美术的乡土表达仍然是在维护空间的欲望下进行的,在“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元关系比照下,这种“维护空间的欲望”呈现出复杂的意涵。第七章“个体的多样选择与山东美术形象的马赛克化”,以1990-2010年为历史时段分析了山东美术形象塑造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塑造特点全然不同于上述两个历史时期。首先,艺术家的实践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而非集体活动;是在“改变空间的欲望”支配下进行的形象塑造,而非“维护空间的欲望”驱动,这使得山东美术形象呈现出“马赛克化”的特点。第八章“空间视域下山东美术形象塑造的’优先级’思考”,在山东美术与整体中国美术、与其他地域美术的间性意义当中,提出了形象建设的可能性路径。结语部分,在问题意识自觉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整体来看,地域美术研究对中国美术史研究范式的跟随,遮蔽了地域美术研究的独特问题视域。对研究方法的探索和运用,是开拓新认知角度和新阐释路径的前提,亦是地域美术研究领域在今后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作为案例分析的山东美术,其形象塑造历程与中国美术几乎同步。而山东美术的形象特点及其地域个性,及其艺术实践的话语谱系和表达方式,又典型地镌刻着美术家的地域意识,呈现出山东美术独特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特点。

扈亚改[9](2014)在《鲁山段店窑瓷器艺术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山段店窑,又被称为鲁山窑或段店窑,在唐宋时期是中原地区少见的大型窑场,同时又是当时北方地区众多窑口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窑口,在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窑从唐代开始烧制瓷器,至元代逐渐走向衰落,其烧造陶瓷器时间之久长,遗存器物之丰富,器型品种之多样,装饰釉色之繁多,实为少见。鲁山段店窑的代表作—鲁山花釉腰鼓无论从器型还是窑变效果上都展现出了该窑高超的制瓷技艺及豪放大气的艺术风格,是难得的精品佳作。鲁山段店窑的分相乳光釉技术不仅使该窑早于汝窑烧制出了天青釉瓷器,而且创烧的花釉蓝斑瓷器成为了后世蓝钧釉的前身,这种窑变花釉既为汝瓷之本,又是钧瓷之源,因此也被古陶瓷学者称之为一母双胞胎。鲁山段店窑瓷器种类繁多,除了花釉瓷以外,还有黑釉瓷、青釉瓷、白釉瓷、天目瓷、珍珠地刻花瓷以及三彩瓷器等。器型也是丰富多样,有鼎、盘、樽、盅等礼器与酒具,壶、盏、杯等茶具以及罐、盘、碗等餐具。这其中即有民用器皿,也有宫廷珍品。鲁山段店窑不仅具备了当时先进的制瓷水平,而且为汝窑和钧窑瓷器的诞生和发展开拓了途径,极具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一处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古陶瓷窑址。为此,本文首先以大量的考古资料为依据,通过笔者实地考察收集鲁山段店窑的相关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考古学研究法,以买证的万式考订鲁山段店窑的烧制年代及兴衰历程;其次根据发掘出土的实物标本及资料,深入考究鲁山段店窑瓷器在釉色、器型、烧制及装饰等方面的艺术特征;最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考证出鲁山段店窑花釉瓷与汝瓷、钧瓷之间的承接关系,从而使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鲁山段店窑。

喻林[10](2013)在《龙凤纹在清式家具中的雕刻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种类繁多的传统纹样中,龙凤纹样是最具代表性的。千百年来,龙凤纹作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意识、审美内涵、神圣象征等信息的载体,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凝聚和积淀,渗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清式家具是中式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研究龙凤纹在清式家具中的雕刻特征及其规律,对保护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远意义,也可以为中式古典家具的创新设计做一些参考。本文以狭义上的清式家具(即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生产的具有“清式”特征的家具)作为载体,运用文献检索、图像采集、归纳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龙凤纹样与装饰部位、雕刻手法三者间的关系,先以“点、线、面”的方式归类家具的装饰部位,探寻不同部位与不同龙凤纹、不同龙凤纹与不同雕刻技法、不同雕刻技法与不同部位间的关系与规律,然后按照家具使用功能的归类,探寻不同类别的家具中不同龙凤纹的使用频率,各类家具使用龙凤纹频率最多的部位有哪些,这些部位中是否某种龙凤纹有偏好,龙凤纹种类是否有相对固定的雕刻手法等规律。通过对龙凤纹在清式家具中的雕刻特征研究,以图表形式总结和归纳其规律,如在床榻类家具中,挂檐部位装饰最多的龙纹为螭龙,凤纹为翔凤,牙板部螭龙螭凤;椅凳类家具中椅背和扶手部多螭龙、螭凤、拐子龙凤;桌案类家具中挡板部螭龙夔凤;柜橱类家具中箱面板部位多戏珠龙、百鸟朝凤,牙子部螭龙、螭凤;屏风类家具中绦环板部螭龙翔凤;其他类家具中牙子部螭龙夔凤、搭脑部龙首、凤首等规律,补充和完善了中式家具雕刻纹样的资料库,也为以后新中式家具的创新提供了参考与灵感。

二、河南宋代瓷器纹样装饰摭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宋代瓷器纹样装饰摭谈(论文提纲范文)

(1)汉代至明代中国对日本漆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代至明代中国漆艺发展概况
    第一节 髹漆管理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参与度
    第三节 漆器装饰技法的创新与发展
    第四节 漆器胎骨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漆艺传入日本的途径
    第一节 朝鲜半岛的纽带作用
    第二节 遣隋使与遣唐使对中国漆艺的传播
    第三节 民间贸易与僧侣往来的漆艺输出
    第四节 自由贸易与朝贡贸易下的漆艺传播
第三章 中国对日本漆文化的推动
    第一节 中国对日本漆工管理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对日本漆艺技法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对日本漆艺装饰题材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本收藏汉代至明代中国漆器
附录二: 日本遣隋、唐使一览表
附录三: 汉代至明代中日交流大事件
附录四: 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物品名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登封窑文化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2 登封窑的历史与发展
    2.1 登封窑的产生与发展
    2.2 宋代登封窑的兴盛
    2.3 登封窑的恢复与发展
        2.3.1 恢复
        2.3.2 创新
    2.4 小结
3 登封窑文化艺术特色
    3.1 登封窑器物之美
        3.1.1 登封窑工艺之美
        3.1.2 登封窑装饰之美
    3.2 登封窑的影响和价值
        3.2.1 登封窑对周边窑系的影响
        3.2.2 对登封窑的评价
    3.3 小结
4 登封窑文化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登封窑文化保护内容与范围
        4.1.1 登封窑保护基地建设与保护环境
        4.1.2 登封窑文化保护内容
    4.2 登封窑文化保护现状
        4.2.1 文化保护项目运行的支撑度
        4.2.2 文化本真性保护现状
        4.2.3 文化生产性保护现状
    4.3 登封窑文化保护现状分析
        4.3.1 产业链条薄弱之困境
        4.3.2 生产性保护之困境
    4.4 小结
5 登封窑文化保护建议
    5.1 登封窑博物馆建设
    5.2 登封窑文化创新产品开发规划设想
        5.2.1 设想
        5.2.2 规划
    5.3 小结
6 登封窑文化创新产品设计实践
    6.1 产品设计定位
        6.1.1 文化传播功能定位
        6.1.2 产品消费者市场定位
    6.2 登封窑文化元素的概括与整理
        6.2.1 登封窑文化元素的概括分析
        6.2.2 登封窑文化元素的可拓展性设想
    6.3 产品设计
        6.3.1 产品设计构思
        6.3.2 产品设计效果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时空与对象
        (一)时间范围
        (二)空间范围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综述
        (一)第一阶段:20 世纪初至20 世纪40 年代的肇端
        (二)第二阶段:20 世纪50至70 年代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深化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思路
第二章 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类型与编年
    第一节 壶
        (一)注壶
        (二)唾壶
        (三)双龙柄壶
        (四)皮囊式壶
        (五)盘口壶
        (六)鸡首壶
        (七)穿带壶
        (八)扁壶
    第二节 罐
        (一)无系罐
        (二)带系罐
        (三)塔式罐
        (四)重唇罐
    第三节 瓶
        (一)长颈瓶
        (二)蒜头瓶
        (三)盘口瓶
        (四)梅瓶
        (五)净瓶
        (六)葫芦瓶
        (七)胡瓶
        (八)贯耳瓶
        (九)带系瓶
    第四节 钵
    第五节 水盂
    第六节 多足砚
    第七节 碗
    第八节 盘
    第九节 杯
    第十节 盏托
    第十一节 盒
    第十二节 灯
        (一)烛台
        (二)灯盏
    第十三节 铛
    第十四节 鐎斗
    第十五节 碾
    第十六节 樽
    第十七节 炉
        (一)笼形香炉
        (二)行炉
        (三)盆式炉
        (四)三足炉
    第十八节 枕
    第十九节 小结
第三章 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分期
    第一节 各期特点
        (一)第一期
        (二)第二期
        (三)第三期
        (四)第四期
        (五)小结
    第二节 各期变化所反映的历史问题
        (一)第一期
        (二)第二期
        (三)第三期
        (四)第四期
第四章 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区域性与窑口
    第一节 A区河南地区
        (一)Aa区河南中西部地区
        (二)Ab区河南北部地区
    第二节 B区晋冀辽地区
        (一)Ba区河北地区
        (二)Bb区朝阳地区
        (三)Bc区山西地区
    第三节 C区陕甘宁地区
        (一)Ca区西安地区
        (二)Cb区固原地区
        (三)Cc区吴忠地区
    第四节 D区山东地区
    第五节 E区蒙西地区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北方唐墓出土的南方窑口瓷器
    第一节 越窑
    第二节 长沙窑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统计表
        附表1.1 Aa区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2 Aa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3 Aa区遗址统计表
        附表1.4 Ab区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5 Ab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6 Ba区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7 Ba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8 Ba区遗址统计表
        附表1.9 Bb区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10 Bb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11 Bb区遗址统计表
        附表1.12 Bc区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13 Bc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14 Bc区遗址统计表
        附表1.15 Ca区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16 Ca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17 Ca区遗址统计表
        附表1.18 Cb区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19 Cb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20 Cb区遗址统计表
        附表1.21 Cc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22 D区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23 D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附表1.24 D区遗址统计表
        附表1.25 E区墓葬统计表
    附表2 洛阳城出土瓷器统计表
    附表3 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址出土瓷器统计表
    附表4 长安城出土瓷器统计表
读博期间完成成果

(6)雕塑鉴赏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实践运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比较教学法在雕塑鉴赏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1.1 比较法的内涵
    1.2 雕塑鉴赏的概述
        1.2.1 雕塑鉴赏的概念界定
        1.2.2 雕塑鉴赏的目的和作用
    1.3 比较教学法在雕塑鉴赏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
        1.3.1 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使雕塑鉴赏教学内容更具拓展性
        1.3.2 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使雕塑鉴赏教学过程更具透彻性
        1.3.3 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使雕塑鉴赏教学思维更具灵活性
        1.3.4 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使雕塑鉴赏教学效果更具明显性
    1.4 比较教学法在雕塑鉴赏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4.1 促进雕塑鉴赏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丰富性
        1.4.2 领悟雕塑作品的艺术风格魅力
        1.4.3 培养和提升鉴赏雕塑作品的综合能力
        1.4.4 开拓学生思维方式,形成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
第二章 比较教学法在雕塑鉴赏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1 中西雕塑写实写意语言形式的比较教学
        2.1.1 “以形写神”与“以真写美”不同审美风格的把握与感受
        2.1.2 “气韵之美”与“气势之美”的比较与鉴赏
        2.1.3 在多种语言形式的比较鉴赏中使学生形成尊重多元审美文化的态度
    2.2 中西雕塑比较鉴赏教学中雕塑材料运用与表现的比较教学
        2.2.1 “雕”与“塑”的不同雕塑创作手法的区别与分析
        2.2.2 “精雕细琢”与“削减剔除”各具匠心的材料审美观
        2.2.3 在雕塑材料的比较鉴赏中欣赏雕塑材料的材质美与手法美
    2.3 中西雕塑比较鉴赏教学中雕塑题材选择的比较教学
        2.3.1 体会“象征寓意”与“直率表达”的风格与审美差异性
        2.3.2 品味“古拙美”与“古典美”的不同审美趣味
        2.3.3 在雕塑题材的对比中认知和感悟中西雕塑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性
第三章 雕塑比较鉴赏教学实践案例设计
    3.1 体会写实写意的不同韵味——中西雕塑作品写实与写意的比较教学案例
    3.2 区分“雕”与“塑”的不同表现——中西雕塑材料运用与表现的比较教学案例
    3.3 感悟雕塑题材的不同审美理想——中西方雕塑题材选择的比较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宋代墓志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考古发现及研究概况
        1.考古发现情况
        2.宋代墓志辑录情况
        3.宋代墓志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
二 宋代墓志的质地
    (一)砖(陶)
        1.拼砖墓志
        2.单砖墓志
    (二)瓷
    (三)铁
    (四)书于墓上的墓志
三 宋代石墓志的类型学研究
    (一)盒形墓志纹饰
        1.盝顶墓志
        2.平顶墓志
        3.歇山顶墓志
        4.盖、石合一墓志
    (二)碑形墓志纹饰
        1.方首墓志
        2.圆首墓志
        3.圭首墓志
    (三)石盖板墓志
    (四)其他装饰
    (五)宋代墓志纹饰特点
        1.盒形墓志纹饰特点
        2.碑形墓志纹饰特点
四 墓志与墓主人身份的关系
    (一)墓主人的社会身份
        1.“身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元丰新制前后的宋代官制
    (二)墓志形制、尺寸与墓主人身份的关系
        1.宗室
        2.元丰新制前文官墓志
        3.元丰新制后文官墓志
        4.元丰新制前武官墓志
        5.元丰新制后武官墓志
        6.有名号的女性墓志
        7.平民墓志
        8.无名号的女性墓志
    (三)总结
        1.墓主人身份与墓志尺寸变化规律
        2.盒志、碑志的转变时间
五 余论:文献记载与出土墓志
    (一)官方政令性文献
        1.《宋史》中有关墓志的规定
        2.《书仪》援引《丧葬令》中有关墓志的规定
        3.《宋刑统》中有关墓志的规定
        4.《天圣令》中有关墓志的规定
        5.《政和五礼新仪》中有关墓志的规定
        6.《庆元条法事类》中关于墓志的规定
    (二)私人编纂的礼仪着作
        1.《书仪》中关于墓志的记载
        2.《家礼》中关于墓志的记载
        3.其他
    (三)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8)空间视域下的地域美术研究 ——以建国以来的山东美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文化现象:地域美术研究“热”
    二、地域美术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地域、地域美术
上编
    第一章 地域美术研究的范式反思
        第一节 地域美术史的写作模式及其问题
        一、写作框架:“历史分期”+“美术门类细分”
        二、写作逻辑:“背景概说—作者介绍—作品描述”
        第二节 地域美术专题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
        一、主导思维:“地理—美术”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阐释角度:“美术—地理”的艺术反映论
        第三节 地域美术研究的范式反思
        一、“中心—边缘”的局部再现论是否是合理的解释框架?
        二、“作者中心”+“作品中心”的内部视角能否实现研究目的?
        三、“地理—美术”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否具有普适性?
        四、“美术—地理”的艺术反映论是否是有效的阐释路径?
    第二章 空间:地域美术研究的理论视域
        第一节 “空间”的界定
        一、范畴区分:人文学科的“空间”与自然科学的“空间”
        二、概念比较:“地方”、“地域”与空间
        第二节 作为方法的空间
        一、知识谱系:“空间”的认知源起及其内涵演变
        二、时空关系:时间作为空间的内隐维度
        三、空间转向: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接合
        第三节 方法比较:空间的地域美术研究与美术地理学
    第三章 空间视域下的地域美术
        第一节 空间碰撞与主体想象
        一、空间碰撞是地域美术形象塑造的前提
        二、想象类型:他者空间占优/自我空间占优
        第二节 空间博弈与主体欲望
        一、空间博弈是地域美术形象塑造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前提
        二、欲望类型:维护空间的欲望/改变空间的欲望
        第三节 地域美术实践的空间维度
        一、空间维度:地理空间/社会空间/视觉空间
        二、地域美术在空间关系中生成形象
        第四节 地域美术形象生成的间性意义
下编
    第四章 “山东美术”:一个地域美术研究文本
        第一节 山东美术:地域形象塑造的想象共同体
        第二节 地域符号:孔孟之乡与红色革命根据地
        第三节 文化走廊:在京津、苏沪杭高峰之间
    第五章 群策群力与山东美术形象塑造
        第一节 空间情境:红色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
        第二节 内部特征:文化资本与山东美术建设
        一、革命时代的文化资本再生产
        二、山东美术的形象塑造情境
        三、开拓者的特点与时代需要的龃龉
        第三节 维护空间的欲望——写生新英雄与呈现社会主义精神
        一、事件:腰斩黄河写生活动
        二、特点:腰斩黄河写生活动的形象塑造方式
        三、腰斩黄河写生活动的形象传播
        四、比较中再看特点
        第四节 维护空间的欲望——地域资源重塑
        一、事件: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与山东新年画创作
        二、创作方法:“领导—作者—群众”三结合模式
        三、本土资源:潍坊木版年画与山东民兵比武大会
        四、形象生效:自觉定位与“间性”意义生成
        五、语境效应:与体制互动的成功实践
        总结 50-70年代山东美术的形象特点
    第六章 乡土趣味表达与山东美术形象塑造
        第一节 空间情境:“中国现在”与“西方现代”
        第二节 维护空间的欲望:“新时期”的乡土趣味表达
        一、事件: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
        二、山东美术与四川美术的比较
        第三节 山东美术的“土”与民族化话语解读
        第四节 乡土认同:维护空间的欲望与时代诉求的背离
        总结 80年代山东美术的形象特点
    第七章 个体的多样选择与山东美术形象塑造
        第一节 空间情境:“流动的空间”与“西方眼光”
        第二节 改变空间的欲望:个体的南北流动与审美趣味分散
        一、“文化走廊”现象复现与集体创作方式解体
        二、审美趣味多样与山东美术形象的马赛克化
        第三节 “打造齐鲁”的建设愿景与话语实践的逻辑悖论
        总结 90年代以来山东美术的形象特点
    第八章 空间视域下山东美术形象塑造的“优先级”思考
        第一节 山东美术实践的“创作美学”意识自觉
        第二节 山东美术实践的“地域形象”意识自觉
        结语 空间的地域美术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图版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鲁山段店窑瓷器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鲁山段店窑兴起原因及时代变迁的探析
    2.1 鲁山段店窑兴起的原因分析
        2.1.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1.2 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
        2.1.3 周边窑口的相互影响
    2.2 鲁山段店窑的烧造历史概述
第三章 鲁山段店窑瓷器艺术特征的探究
    3.1 釉色及器型
        3.1.1 陆离斑驳的花釉瓷器
        3.1.2 莹润如玉的青釉瓷器
        3.1.3 精雕细刻的珍珠地划花瓷器
        3.1.4 璀璨闪耀的天目瓷器
    3.2 装饰技法
        3.2.1 鲁山段店窑瓷器装饰技法之刻划花
        3.2.2 鲁山段店窑瓷器装饰技法之剔花
        3.2.3 鲁山段店窑瓷器装饰技法之印花
        3.2.4 鲁山段店窑瓷器装饰技法之彩绘
    3.3 装饰纹样
        3.3.1 瑰丽多变的花釉彩斑
        3.3.2 质朴凝练的几何纹饰
        3.3.3 寓意吉祥的动植物纹
        3.3.4 易图以形的字铭符号
    3.4 鲁山段店窑瓷器的窑系特征
        3.4.1 鲁山段店窑瓷器的磁州窑系特征
        3.4.2 鲁山段店窑瓷器的耀州窑系特征
        3.4.3 鲁山段店窑瓷器的龙泉窑系特征
    3.5 鲁山段店窑烧制艺术研究
        3.5.1 鲁山段店窑烧制窑炉
        3.5.2 鲁山段店窑烧制方法
        3.5.3 鲁山段店窑成型方法
        3.5.4 鲁山段店窑施釉工艺
第四章 鲁山段店窑的价值研究
    4.1 鲁山段店窑促进了古代社会的进步
        4.1.1 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4.1.2 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4.2 鲁山段店窑带动了瓷业的发展
        4.2.1 开创了汝瓷发展的先河
        4.2.2 开启了钧瓷窑变的先声
第五章 鲁山段店窑衰落原因分析及启迪思考
    5.1 鲁山段店窑衰落原因分析
    5.2 鲁山段店窑的思考与启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龙凤纹在清式家具中的雕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龙、凤相关综述
        1.3.2 雕刻工艺相关综述
        1.3.3 清式家具相关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龙凤纹渊源、清式家具概况及雕刻工艺
    2.1 龙凤纹渊源
        2.1.1 龙凤纹的起源
        2.1.2 龙凤纹的在各时代的形态、特征
        2.1.3 龙凤纹的种类
        2.1.4 龙凤纹与其他图案的组合
        2.1.5 龙凤纹样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
    2.2 清式家具概况
        2.2.1 清式家具起源
        2.2.2 家具分类
        2.2.3 常用材料
        2.2.4 常用装饰图案
        2.2.5 常用的装饰手法
    2.3 雕刻工艺
        2.3.1 雕刻工具
        2.3.2 雕刻手法
        2.3.3 雕刻载体的常用材料
第三章 清式家具中龙凤纹的雕刻特征
    3.1 “点”形部位
        3.1.1 卡子花
    3.2 “线”形部位
        3.2.1 搭脑
        3.2.2 立柱
        3.2.3 扶手
        3.2.4 枨子
        3.2.5 腿足
        3.2.6 托泥
        3.2.7 边框
        3.2.8 线形部位小结
    3.3 “面”形部位
        3.3.1 围板
        3.3.2 面板及面沿
        3.3.3 椅背
        3.3.4 柜屉面板
        3.3.5 牙子
        3.3.6 屏心
        3.3.7 束腰
        3.3.8 面形部位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龙凤纹在清式家具中的雕刻特征总结
    4.1 床榻类
        4.1.1 床顶架
        4.1.2 床围
        4.1.3 牙子
    4.2 桌案类
        4.2.1 束腰
        4.2.2 牙子
        4.2.3 腿足
        4.2.4 挡板
        4.2.5 托泥
    4.3 柜架类
        4.3.1 门板
        4.3.2 栏板
        4.3.3 屉面板
        4.3.4 牙子
    4.4 椅凳类
        4.4.1 椅背和扶手
        4.4.2 束腰部
        4.4.3 牙子部位
        4.4.4 腿足部
        4.4.5 绣墩腹部
    4.5 其他类
        4.5.1 端头
        4.5.2 牙子
        4.5.3 屏心
        4.5.4 中牌子
        4.5.5 底墩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河南宋代瓷器纹样装饰摭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代至明代中国对日本漆艺的影响研究[D]. 邹文烨. 扬州大学, 2021(09)
  • [2]神话在文创首饰的应用 ——以嫦娥奔月为主[D]. 韩璟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登封窑文化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D]. 郭亚丽.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5]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考古学研究[D]. 高义夫. 吉林大学, 2019(10)
  • [6]雕塑鉴赏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实践运用与研究[D]. 李梦林.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7)
  • [7]宋代墓志的考古学研究[D]. 田娜. 吉林大学, 2018(01)
  • [8]空间视域下的地域美术研究 ——以建国以来的山东美术为例[D]. 刘佳帅.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9]鲁山段店窑瓷器艺术特征研究[D]. 扈亚改.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10]龙凤纹在清式家具中的雕刻特征研究[D]. 喻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论河南宋瓷纹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