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性田径运动会场馆、器材及裁判人员设置情况的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刘翠玲[1](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要求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充分调动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积极性。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最后集结地,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建设是必要的。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调查现状、发现困境、优化路径的逻辑学思路,对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数量及分布、竞赛成绩、制度建设、日常训练、福利待遇、后勤保障、教练员配备等现状的调查分析,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借鉴国内知名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学习、训练、比赛、文化等建设管理优势,从而对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行合理性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江西省目前有6支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整体运动成绩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校能够按专业分班,耽误的文化课部分也能及时安排补课;训练次数一般为4天,每天能达1-2个小时;大部分学校没有安排经费补助;场地器材、领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教练员学历较高但培训相对较少。(2)江西省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困境有:招收的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有待提高;制度管理不严格,运动员较散漫;部分教练员缺少带队经验,缺乏较专业的培训;运动员训练及参赛次数较少,缺少训练补助,身体素质有待加强;缺少训练场地,专业训练设施准备不充分;学校提供就业机会较少。(3)国内部分知名高校在田径高水平建设中招生范围更广,招收条件较好;在学习上,文化学习与竞赛成绩相挂钩,设立考核机制,深入促进体教融合;训练次数与时间较为充足,每人能按不同的运动等级得到训练补贴;设置入学奖励以及参赛奖励,提供保研政策;教练员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中享受折算论文、课题的待遇,也能根据所指导运动员参赛名次获得相应奖金;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办队理念,为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做努力。(4)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江西省的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需加强领导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优秀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完善管理制度,采纳管理建议,做好招生政策;采用学分制管理,加大保研比例,提升教练员知识储备;做好详细训练计划,发挥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增加餐补,做好再生恢复训练,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增加参赛次数,加大奖励力度;引领运动员通过喊口号、设计队旗、起队名、张贴海报、收集代表物等方式来激励自身,增强团队凝聚力。
霍玉苗[2](2021)在《视频判罚在大型田径赛事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文中认为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提出,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我国要力争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现如今田径比赛已经成为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比赛,由于金牌占比最多,是影响综合国力的因素之一,这也使田径运动的训练方法不断在改进,成绩不断被刷新,运动员竞技水平日趋提高,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大型田径赛事的执裁者,裁判员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高科技判罚技术便成为了辅助裁判员判罚的最佳助手,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少影响比赛结果的非竞技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当前田径赛事裁判工作现状和田径运动各项目的特点和易犯规点进行分析讨论,尝试摸索出一套视频判罚的摄像点位设置,分析了视频判罚引入田径赛事的必要性和优势,并且对未来田径赛事中的视频判罚做出了前景展望,为在大型田径赛事中引入视频判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田径赛事裁判工作的特点:裁判队伍庞大,形成团队作战;场地器材高度科技化,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项目;各裁判组分工明确,组与组之间协调,竞赛信息公布快捷,配合专业化程度高;各种记录符号规范。(二)在大型田径赛事中视频判罚的摄像点位共设置19个,其中径赛共有7个,位置分布在场地各个角度的高层,由上至下的角度拍摄,采用的拍摄方式是“俯视”拍摄法;田赛共有12个摄像点位,其中包括动态点位一个,跳投项目每个项目都分为“内场”“外场”两个摄像点位,内场拍摄比赛细节以及关键点,外场拍摄整个比赛过程,内外结合使得整个田赛全部都在摄像的范围之内。(三)竞技体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优胜劣汰,保证其输赢的公平性就是保证其长远发展的可能性,竞技体育的特征需要视频判罚引入大型田径赛事。(四)将视频判罚引入到大型田径赛事中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当今是AI智能时代,未来可能将会有“智能裁判员”进行赛事的判罚,所以最有可能会代替部分检查裁判员,从而更好的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
郭艳民[3](2020)在《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体育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不断推进体育新改革,积极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多元价值成为了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涵。竞技体育竞赛作为发展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以其超强的影响力和杠杆效应为我国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也暴露出其市场化、社会化不足、竞赛质量不高等的许多问题,以及基于新时代下体育发展发挥多元价值的要求,推动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对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和现实路径进行研究,以满足新时代体育发展要求,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发展,丰富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了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的发展要求和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各价值导向构建了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经历了初创和基础发展、改革探索、改革深入以及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的4个阶段,并表现出金牌导向下的奥运战略目标、行政手段下的政府集中管理、奥运为中心下的物质制度保障以及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下的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发展特征。2.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发展要求是:稳固我国竞技实力,确保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优异成绩;注重竞赛质量,把握竞赛协调、开放、可持续、法治化发展。3.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竞赛行政垄断现象突出;市场化开发程度低;赛风赛纪不严;全运奥运战略冲突;体育系统、社会系统、教育系统衔接不紧密;竞赛发展自主性不强。4.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先导;助推奥运争光计划,实现为国争光;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全面发展;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带动全民健身;打造生态体育赛事,实现绿色、人文、科技的竞赛。5.基于不同价值导向构建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1)助推奥运争光计划——改革综合性和单项竞赛赛制,进行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以及落后项目的合理布局;推动竞赛多主体协作,实现竞赛市场化,抓好赛风赛纪建设,发挥竞赛的育人、精神文化等功能。(2)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竞技竞赛引领全民健身;开发体育赛事市场,打造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形成完整竞赛产业链;实现现代化竞赛,构建金字塔式竞赛梯队,发展职业联赛,积极做好奥运备战。发扬竞赛体育精神,培育项目文化;落实竞赛法治,推动竞赛放管服,加强竞赛执法。(3)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开展新兴体育竞赛、学校竞赛、群众基础性竞赛,加强社会参与力量,鼓励、吸引群众参与竞赛;增加竞赛亲民性、透明性,扩大竞赛影响。(4)助推生态体育赛事——打造绿色环保、遵循竞赛规律、符合竞赛伦理的绿色竞赛;形成具有文化传承、传播文化教育、社会正向教育的人文竞赛;在赛事运营、竞赛执裁、竞赛服务中加入科技元素,打造科技竞赛。
胡茂森[4](2020)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运动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核心项目,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良好的教育价值。近年来,湖北省高校中的田径文化有所缺失。本人试图通过本次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影响来提升高校中的田径文化,使田径文化的提升对田径运动的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湖北省高校中田径专修生为调查对象,共340名学生。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前人文献和访谈相关专家确定理论依据和研究范围。文章从田径理念文化,视觉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角度对高校田径文化进行分析。通过细致的研究、归纳总结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1.湖北省高校学生对田径文化的概念认识不足,无法深刻理解田径文化精神所带来的价值,而大型赛事举办能对田径文化有更好的普及性。2.通过赛事的举办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对田径文化的喜爱程度,从场地器材,执裁水平等方面对高校中田径文化产生影响。3.通过赛事的举办带动学生从实际行动上来参与田径运动,提升田径文化影响力。4.大型赛事的举办能改善高校中存在的田径文化认同感较低、对田径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从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提升高校田径文化。针对赛事对田径文化影响研究的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多举办类似赛事,以赛事为实例对高校学生进行田径文化知识教育2.在赛事举办期间,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高校学生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传达正面且规范的田径项目形象。3.让比赛期间具有代表性参赛运动员呼吁高校学生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参与到田径文化的建设中来。4.多举办小型的田径赛事和活动,满足想参加比赛学生的基本诉求,营造田径文化和谐氛围。
张向荣[5](2019)在《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篮球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篮协”)的实体化改革,篮球裁判员管理再次成为中国篮协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执裁行为的规范作为篮球裁判员管理的重要内容,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尤其是受当前篮球竞赛犯规特征的变化、篮球竞赛执裁目标的实现、篮球竞赛暴力倾向的氛围、篮球竞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篮球竞赛国际化的发展需要等的要求,亟待对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强化、规范、管理、创新和治理。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历史形态的视角、圈子文化的视角、文化互动的角度对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历史、内涵、特征、标准等进行全面的认识,更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对其进行标准规范和协同治理。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案例解析、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在梳理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发展历程基础上对执裁行为的基本内涵、内容、分类和特征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此为依据构建了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指标结构模型,并对执裁行为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检视,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治理的路径。研究认为,(1)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期(18951909)、无序期(19101949)、探索期(19501977)、规范期(19782016)和新时期(2017至今)五个阶段,呈现出中心层级萌芽发端、第二层级无序成长、中间层级探索发展、第四层级规范要求、外围层级全面促进的五个圈层结构特征,形成了区域差序、等级差序、男女差序的三个格局。裁判员发展格局的历程演变体现了执裁行为的区域、等级和性别差异的特征,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发展。(2)篮球裁判员在比赛中所担当的角色呈现多元融合特点,主要表现为篮球赛场的执法官、篮球赛事的组织者、篮球比赛的管理者、篮球文化的传播者、优秀球员的引路人、第三维度的竞赛者。裁判员多元融合的角色特点深刻影响着其执裁行为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公正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本质属性、准确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核心要求、扬弃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价值导向、保障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基本职责、尺度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裁量准绳。(3)依据符号互动理论分析了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内容,主要包括符号化的裁判员本体、执裁言语、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执裁哨声。针对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内容,从正态分布角度对执裁行为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负向执裁行为、可接受的执裁行为、正向执裁行为;从表现形式角度对执裁行为分类,主要包括自发执裁行为、成文执裁行为。结合裁判员执裁行为内容和分类,认为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具有创造性、即时性、直观性、独立性、协作性和局限性六大特征。(4)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指标结构模型由5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裁判员符号本体指标、裁判员肢体动作指标、裁判员面部表情指标、裁判员执裁言语指标和裁判员执裁哨声指标。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指标结构模型为y=(0.279×裁判员符号本体指标)+(0.214×裁判员肢体动作指标)+(0.184×裁判员面部表情指标)+(0.166×裁判员执裁言语指标)+(0.157×裁判员执裁哨声指标)。(5)通过运用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指标结构模型对执裁行为的现实状况进行测试与分析认为,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整体水平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裁判员在符号本体指标、肢体动作指标的水平普遍较高,执裁言语指标、面部表情指标和执裁哨声指标水平普遍较低。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认知观念存在缺失、管理主体难以协同、治理机制尚不健全。(6)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受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制约和影响,决定了对执裁行为的治理必须走协同路径。具体可以通过提升执裁行为协同治理的观念、完善执裁行为协同治理体系、优化执裁行为协同治理机制三个路径来实现。
李雨阳[6](2019)在《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体育竞赛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基于我国高校体育竞赛体制和机制改革的需要,丰富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内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使高校体育竞赛的办赛与参赛有机结合。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针对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从组织结构、办赛模式、参赛方式、竞赛分组、赛事规模等方面进行研究。经对高校教师、学生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多层次、多角度的整理分析,深入研究制约天津市高校赛事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旨在为高校体育竞赛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1)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以项目型组织结构为主,组织体系模式为:计划阶段、筹措阶段、筹备阶段、实施比赛采用的本科院校组、高职学院组、高水平组的分组方式。2018年开设了16个参赛项目,竞赛模式单一化。(2)带队参赛的教师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大部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多数为讲师;在校大学生参加校队或体育社团的占比率不高。(3)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的时间安排、场地设施和裁判员的满意度较低。并认为开展高校体育竞赛非常重要,支持度高,但他们对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的了解程度较少。(4)经费短缺问题、领导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体制不健全、不顺应实际需求,机制不活和缺失,是制约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多数带队参赛的教师都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为主要目的;而学生则偏向兴趣爱好,增强自身体魄和结交认识新朋友。(5)竞赛体制亟需改进、完善和提升的方面为:健全竞赛体制、组建多元化体育竞赛模式、合理布局竞赛项目、合理安排比赛时间、完善竞赛激励机制。(6)提升高校体育竞赛的参赛能力,需要加强高校对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加大高校体育竞赛宣传工作力度和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高校内积极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组建高校体育校队。(7)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体育竞赛服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赛事公司办赛经验、文化传媒公司的渠道为高校体育竞赛服务。
唐逢时[7](2018)在《校园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学校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专家学者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调查、案例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从四个方面:○1高水平运动队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2阳光水平运动队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3学生社团体育竞赛活动;○4学校运动会,探讨了校园体育竞赛对学校校园文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水平运动队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引领了校园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的精神氛围;提高了学校对外声望;推动了学校相应体育项目的开展等方面。2.阳光运动队对学校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激励具有体育特长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推动形成有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3.学生社团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最为重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公平正义精神;为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提供机会和平台;完善竞赛规章制度、打造特色体育赛事;根据学生需要建设新的运动场所等方面。4.校运动会是学校重大的集体性体育竞赛活动,是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展示了学校文化;促进了各个院系单位的沟通交流;传承了学校体育传统等方面。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给出下列研究建议:1.在高水平运动队层面,要重点做好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宣传工作,依托高水平运动队推动相应体育项目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2.在阳光运动队层面,加强阳光队在校内的宣传,吸引广大具有体育特长的同学积极主动参与阳光运动队,建成特色阳光运动队。3.在社团体育竞赛活动层面,要不断改进各项赛事的竞赛规则,丰富比赛的项目、形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4.在校运会层面,要注重校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展示功能,将校运会作为全校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校运会传承传统的田径体育项目。
韦文平[8](2017)在《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省每年除举办常规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外,还主办和承办过国家、国际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一是2004年在宜春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二是2011年在南昌进行的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这些综合性赛事的举办对江西的各方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江西省内举办的各级综合性体育赛事在规模、规格上越来越大,但赛事组织管理方面还有可提高的空间。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法、专家访谈法、实践调查法等方法,以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对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举办以以下3点为基础:(1)江西省的综合性体育赛事组委会的组织结构为职能型赛事结构,各部门计划详细、分工明确,组委会各部门间联动沟通协调,共同实现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各项工作。(2)江西省综合型体育赛事组织管理过程整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启动阶段,筹备阶段、赛前准备阶段、赛事阶段以及结尾阶段。作为一场完整的综合型体育赛事,强调全局性,整个赛事组织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核心。只有把有关赛事组织过程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才是把整个赛事顺利完成的前提基础、也是根本保障。(3)江西省的综合体育赛事的外溢社会价值来源于赛事组织管理的成功。赛事的各项组织管理工作已逐渐形成规范模式并趋于完善,但在组织赛事过程中还有细节性的工作环节需要改进,才能让赛事质量进一步提高。2、江西省的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举办对江西所产生的价值有:(1)促进了江西省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强化了终身体育意识。(3)促进了江西省的文化、红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4)体育赛事催生和完善了江西人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丰富了惠民内容。(5)综合性赛事的办赛目标增强了江西人民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6)促进了江西省竞技体育训练水平及条件,培养了体育、赛事组织管理人才。(7)改善了城市环境、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3、对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建议:建议江西省在举办综合性体育赛事时,从大局出发,长远看待本省体育的发展;把握赛事赛区工作、细节着手提高赛事整体质量;强调赛事的社会化,扩宽赛事资金来源渠道;营造更广泛的赛事宣传氛围,扩大赛事观众基数。各赛事组织部门工作要以赛事的整体规划为指导,通过计划及合理地组织、协调、和控制投入赛事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同时,赛事机构部门与部门间要构建线上线下系统联动机制,采取多种协作途径以解决赛事组织管理中沟通信息失真和受阻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赛事顺利完成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才有继续举行赛事的意义。
陈明辉[9](2017)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社会体育事业(1924-1949)》文中研究指明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社会的救国思潮相结合,形成了影响广泛的体育救国思潮,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然而,重要的国内外赛事和全国性体育组织几乎都掌握在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代表的外国人手中。随着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发展,收回体育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热心体育事业的社会名流及一批受过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于1924年正式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停滞、复会、恢复重建,直至改组的曲折历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先后采用董事制和理监事制,不断完善组织的内部结构,同时制定了较为规范的议事制度和内控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组织的有序运行。以张伯苓、王正廷、沈嗣良、董守义等为核心的领导群体成员热心会务,并通过邀请社会各界名流担任职务等方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网络,对中华体协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通过编译、发行体育书刊,举办体育讲习会、体育讨论会和体育培训班,组织体育表演团,派遣体育指导员,联络社会各界名流、放映体育电影及举办体育展览等方式积极传播体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观,而且还通过组建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使得体育空间不断拓展,逐渐由学校推及社会,由东部地区扩散至西部地区,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社会化和普及化进程,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扩散。在此过程中,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通过与政府开展广泛的合作,使得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得以扩展、国家渗透能力和政治控制能力得以增强,推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随着各种体育赛事的发展,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逐渐建立起一个包括统一的赛事规范、多层次的赛事格局、多元化的赛事目标、中西合璧的赛事内容及现代化的体育设施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体育赛事制度,推动了民国时期体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此外,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还以体育为载体开展体育慈善活动,扩展了社会体育事业的范畴和体育文化的内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起到了补助政府行政之作用。作为民国时期社会体育事实上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不仅积极发展国内社会体育事业,而且代表中国开展国际体育交往。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不仅致力于加入国际体育组织,主办、参与国际体育赛事以及开展国际体育间的交流与考察,而且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体育,极大地推动了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推动中国体育国际化进程的同时,还借助国际体育舞台,开展体育公共外交,在展示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敦睦邦交及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和中国的国际化进程。
刘春[10](2016)在《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的田径运动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对竞技体制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对运动员自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田径运动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比赛活动也不断增多,既有国际性的比赛,也有国内的比赛。我国政府出台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学校召开全校性运动会的时间必须是一年一次或者两次,在整个运动会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就是田径运动裁判员。毕业于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进入了各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每年都会组织或者参与多次田径运动会,这些运动会的开展都需要专业的田径裁判人员。国家教委出台的相关专业课程方案明确对田径专业裁判的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学生毕业以后必须能够独立担任学校的教学工作、和体育生培养任务。本文以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完成了该地区学田径裁判能力当前情况的整体调查研究,主要从学生裁判学习的心理活动、师资、培训方法及效果、硬件设施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1.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冲突;2.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3.沿用传统教育模式忽略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时数的安排不合理,学生缺少正规的实践机会等三个方面主要问题。得出结论:1.学生对于田径裁判的喜欢程度不高,学习兴趣低,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筹码还是愿意学习和考取相关田径裁判证书的;2.田径裁判教师的资深等级不够高,但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充分满足体育院校学生的裁判教学工作;3.田径裁判培训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模式,缺乏创新性;4.关于田径裁判培训的硬件设施匮乏,不能完全满足培训需求。5.教学时数的安排不合理,学生缺少正规的实践机会。根据普通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裁判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给出了以下建议:1.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提高教师素质,平衡师生比;3.课程安排科学有序,实践课时比重增加;4.创新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国际性田径运动会场馆、器材及裁判人员设置情况的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性田径运动会场馆、器材及裁判人员设置情况的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起源与发展 |
2.2.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热点、前沿分析 |
2.2.3 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 |
4.1.1 数量及分布 |
4.1.2 竞赛成绩情况 |
4.1.3 制度建设情况 |
4.1.4 日常训练情况 |
4.1.5 福利待遇情况 |
4.1.6 后勤保障情况 |
4.1.7 教练员配备情况 |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面临的困境 |
4.2.1 招生政策方面 |
4.2.2 制度建设方面 |
4.2.3 教练员方面 |
4.2.4 运动员训练方面 |
4.2.5 后勤保障 |
4.2.6 就业方面 |
4.3 国内部分知名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的借鉴 |
4.3.1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 |
4.3.2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 |
4.3.3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管理 |
4.3.4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比赛管理 |
4.3.5 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文化建设 |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 |
4.4.1 校领导重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保障 |
4.4.2 制度建设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骨骼 |
4.4.3 学习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生命 |
4.4.4 训练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魂灵 |
4.4.5 比赛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鹄的 |
4.4.6 文化建设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营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视频判罚在大型田径赛事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田径比赛 |
2.1.2 视频助理裁判(VAR) |
2.1.3 “鹰眼”——即时回放系统 |
2.1.4 仲裁录像和视频判罚概念界定 |
2.2 关于田径裁判的研究 |
2.3 高科技在体育赛事的应用现状 |
2.3.1 VAR(Video Assistant Referee)视频助理裁判 |
2.3.2 “鹰眼”——即时回放系统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地观察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目前大型田径赛事裁判工作的现状 |
4.1.1 裁判队伍庞大,形成团队作战 |
4.1.2 高新技术设备广泛介入 |
4.1.3 裁判组之间协调合作 |
4.1.4 裁判分工精细、专业 |
4.2 大型田径赛事的裁判工作的新动向 |
4.2.1 观赏性更强,提升观众观赛体验 |
4.2.2 裁判员执裁理念的变化 |
4.3 田径项目的特点以及易犯规点 |
4.3.1 田径项目的特点 |
4.3.2 径赛项目的易犯规点 |
4.3.3 田赛项目的易犯规点 |
4.4 视频判罚在田径赛事中的摄像点位的设置 |
4.4.1 所有径赛摄像点位的设置和要求 |
4.4.2 所有田赛项目摄像点位的设置和要求 |
4.5 视频判罚引入大型田径赛事中的必要性 |
4.5.1 大型田径赛事科学发展的需要 |
4.5.2 竞技体育特点的需要 |
4.5.3 赛事运营科学化规范化的需要 |
4.6 视频判罚在大型田径赛事中的优势 |
4.6.1 使判罚更加科学公平公正 |
4.6.2 带动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 |
4.6.3 提升观众的视觉体验 |
4.7 视频判罚在大型田径赛事中的前景展望 |
4.7.1 摄像点位的设置和拍摄要求 |
4.7.2 视频判罚可以替代检查员的工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田径裁判工作特点以及各项目易犯规点 |
5.1.2 视频判罚在田径赛事中的摄像点位的设置 |
5.1.3 视频判罚引入大型田径赛事中的必要性 |
5.1.4 视频判罚在大型田径赛事中的优势 |
5.1.5 视频判罚在大型田径赛事中的前景展望 |
5.2 建议 |
5.2.1 完善视频判罚的点位设置和使用方法 |
5.2.2 注重裁判员的专业度培养 |
5.2.3 设立专门的视频裁判岗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3)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的到来以及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
1.1.2 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发展困境急需改革的需要 |
1.1.3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多元价值发挥的需要 |
1.1.4 创新和丰富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理论体系的需要 |
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2.1 概念界定 |
1.2.2 国内体育体制相关的研究综述 |
1.2.3 国内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相关研究 |
1.2.4 国外体育竞赛体制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案例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
3.1.1 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 |
3.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特征 |
3.2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发展要求及现存问题 |
3.2.1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发展要求 |
3.2.2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 |
3.3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 |
3.3.1 价值相关内容描述 |
3.3.2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价值导向选择的依据 |
3.3.3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 |
3.4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 |
3.4.1 助推奥运争光计划 |
3.4.2 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
3.4.3 助推健康中国战略 |
3.4.4 助推生态体育赛事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田径文化的研究 |
2.1.1 体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简述 |
2.1.2 田径文化的内涵与表现特征的研究 |
2.1.3 田径文化的功能 |
2.1.4 田径文化的重要性 |
2.1.5 我国田径文化现状的研究 |
2.1.6 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背景研究 |
2.2 大型体育赛事对田径文化的影响研究 |
2.2.1 体育赛事的概念 |
2.2.2 体育赛事对体育运动普及方面的影响的研究 |
2.2.3 体育赛事对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 |
2.3 关于世界军人运动会的研究 |
2.3.1 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 |
2.3.2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概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赛事特征 |
4.1.1 广泛参与性 |
4.1.2 多元展示性 |
4.1.3 广泛传播性 |
4.1.4 公平竞争性 |
4.2 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缺失的表现 |
4.2.1 缺少对田径理念文化的深层理解 |
4.2.2 田径视觉文化上的局限性 |
4.2.3 田径行为文化的被动性 |
4.2.4 田径环境文化的缺失 |
4.3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影响 |
4.3.1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理念文化的影响 |
4.3.2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视觉文化的影响 |
4.3.3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行为文化的影响 |
4.3.4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环境文化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5)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篮球竞赛犯规特征的变化要求对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强化 |
1.1.2 篮球竞赛执裁目标的实现要求对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规范 |
1.1.3 篮球竞赛暴力倾向的氛围要求对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管理 |
1.1.4 篮球竞赛市场化运作模式要求对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创新 |
1.1.5 篮球竞赛国际化发展需要要求对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治理 |
1.2 研究问题 |
1.2.1 需要从历史形态的视角对我国篮球裁判员发展格局进行梳理 |
1.2.2 需要从圈子文化的视角对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界定 |
1.2.3 需要从互动的视角对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特征进行识别 |
1.2.4 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分析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制约因素 |
1.2.5 需要以国际的视野提出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发展策略 |
1.3 研究意义 |
1.3.1 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篮球裁判员发展的文化内涵 |
1.3.2 拓宽和延伸了我国篮球裁判员治理的研究领域 |
1.3.3 规范和提升了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标准 |
1.3.4 保障和推进了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的国际发展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5.1 理论创新 |
1.5.2 实践创新 |
1.6 研究思路示意图 |
第2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篮球裁判员 |
2.1.2 执裁 |
2.1.3 行为 |
2.1.4 执裁行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梳理 |
2.2.2 国外研究梳理 |
2.2.3 研究成果分析 |
2.2.4 研究趋势分析 |
2.3 理论基础 |
2.3.1 圈层结构理论 |
2.3.2 社会角色理论 |
2.3.3 符号互动理论 |
2.3.4 交互决定理论 |
2.3.5 协同治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圈层结构理论视域下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发展历程 |
3.1 我国篮球裁判员发展历史的时期划分 |
3.1.1 萌芽期(1895~1909) |
3.1.2 无序期(1910~1949) |
3.1.3 探索期(1950~1977) |
3.1.4 规范期(1978~2016) |
3.1.5 新时期(2017~至今) |
3.2 我国篮球裁判员发展历程的圈层结构特征 |
3.2.1 中心层级萌芽发端 |
3.2.2 第二层级无序成长 |
3.2.3 中间层级探索发展 |
3.2.4 第四层级规范要求 |
3.2.5 外围层级全面促进 |
3.3 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差序格局特征 |
3.3.1 区域差序格局 |
3.3.2 等级差序格局 |
3.3.3 男女差序格局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会角色理论下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基本内涵 |
4.1 篮球裁判员的多元融合角色 |
4.1.1 篮球赛场的执法官 |
4.1.2 篮球赛事的组织者 |
4.1.3 篮球竞赛的管理者 |
4.1.4 篮球文化的传播者 |
4.1.5 优秀球员的引路人 |
4.1.6 第三维度的竞赛者 |
4.2 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内涵解读 |
4.2.1 公正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本质属性 |
4.2.2 准确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核心要求 |
4.2.3 扬弃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价值导向 |
4.2.4 保障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基本职责 |
4.2.5 尺度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裁量准绳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符号互动理论下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内容、分类及特征 |
5.1 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内容 |
5.1.1 作为符号的裁判员本体 |
5.1.2 篮球裁判员的执裁言语 |
5.1.3 篮球裁判员的肢体动作 |
5.1.4 篮球裁判员的面部表情 |
5.1.5 篮球裁判员的执裁哨声 |
5.2 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分类 |
5.2.1 正态分布视域下执裁行为的分类 |
5.2.2 表现形式视域下执裁行为的分类 |
5.3 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特征 |
5.3.1 创造性 |
5.3.2 即时性 |
5.3.3 直观性 |
5.3.4 独立性 |
5.3.5 协作性 |
5.3.6 局限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 执裁行为评价指标的筛选 |
6.1.1 评价指标的选定 |
6.1.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6.1.3 评价指标的修订 |
6.1.4 评价指标的评定 |
6.2 执裁行为评价指标的分类 |
6.2.1 评价指标的权重 |
6.2.2 评价指标的属性 |
6.3 执裁行为评价指标的结构 |
6.3.1 符号本体评价指标结构 |
6.3.2 执裁言语评价指标结构 |
6.3.3 肢体动作评价指标结构 |
6.3.4 面部表情评价指标结构 |
6.3.5 执裁哨声评价指标结构 |
6.4 执裁行为的评价模型构建 |
6.4.1 指标方差回归分析 |
6.4.2 一级指标模型构建 |
6.4.3 二级指标模型构建 |
6.4.4 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
6.4.5 得分评价标准界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交互决定理论下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现实检视 |
7.1 裁判员督导视角下执裁行为的整体检视 |
7.1.1 符号本体的现实检视分析 |
7.1.2 肢体动作的现实检视分析 |
7.1.3 面部表情的现实检视分析 |
7.1.4 执裁言语的现实检视分析 |
7.1.5 执裁哨声的现实检视分析 |
7.2 裁判员自身视角下执裁行为的现实检视 |
7.2.1 符号本体的现实检视分析 |
7.2.2 肢体动作的现实检视分析 |
7.2.3 面部表情的现实检视分析 |
7.2.4 执裁言语的现实检视分析 |
7.2.5 执裁哨声的现实检视分析 |
7.3 运动员、教练员视角下的裁判员执裁行为的现实检视 |
7.3.1 符号本体的现实检视分析 |
7.3.2 肢体动作的现实检视分析 |
7.3.3 面部表情的现实检视分析 |
7.3.4 执裁言语的现实检视分析 |
7.3.5 执裁哨声的现实检视分析 |
7.4 观众视角下的裁判员执裁行为的现实检视 |
7.4.1 符号本体的现实检视分析 |
7.4.2 肢体动作的现实检视分析 |
7.4.3 面部表情的现实检视分析 |
7.4.4 执裁言语的现实检视分析 |
7.4.5 执裁哨声的现实检视分析 |
7.5 执裁行为的影响因素解析 |
7.5.1 执裁行为的认知观念存在缺失 |
7.5.2 执裁行为的管理主体难以协同 |
7.5.3 执裁行为的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发展策略 |
8.1 提升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协同治理观念 |
8.1.1 倡导正确的协同治理价值观念 |
8.1.2 形成科学的协同治理思想观念 |
8.1.3 化解协同治理目标差异的矛盾 |
8.2 完善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协同治理体系 |
8.2.1 培育多元的协同治理主体 |
8.2.2 建立协同治理的制度安排 |
8.2.3 完善协同治理的主体规范 |
8.3 优化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协同治理机制 |
8.3.1 深化利益协调机制 |
8.3.2 细化风险沟通机制 |
8.3.3 优化信息共享机制 |
8.3.4 强化维权保障机制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附录10 |
附录11 |
附录12 |
附录13 |
附录14 |
附录15 |
附录16 |
附录17 |
后记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6)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高校体育赛事的研究价值 |
2.3 高校体育竞赛的历史沿革 |
2.3.1 国内高校体育竞赛的历史沿革 |
2.3.2 国外高校体育竞赛的历史沿革 |
2.4 体育竞赛研究现状 |
2.4.1 国内体育竞赛的研究现状 |
2.4.2 国外体育竞赛的研究现状 |
2.5 高校体育竞赛的研究现状 |
2.5.1 国内高校体育竞赛的研究现状 |
2.5.2 国外高校体育竞赛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现状分析 |
4.1.1 组织结构 |
4.1.2 办赛模式 |
4.1.3 参赛方式 |
4.1.4 竞赛分组 |
4.1.5 赛事规模 |
4.2 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参赛主体与相关评价的分析 |
4.2.1 高校体育竞赛参赛队伍的现状分析 |
4.2.2 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满意度分析 |
4.2.3 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态度分析 |
4.3 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的影响因素 |
4.3.1 参赛目的对高校体育竞赛的影响 |
4.3.2 制约因素对参加高校体育竞赛的影响 |
4.3.3 社会功能对参加高校体育竞赛的影响 |
4.3.4 选拔方式对参加高校体育竞赛的影响 |
4.4 天津市高校开展体育竞赛的对策研究 |
4.4.1 完善高校体育竞赛体制 |
4.4.2 提升高校体育竞赛的参赛能力 |
4.4.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体育竞赛服务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校园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学校体育竞赛概述 |
1.2.2 校园文化概述 |
1.2.3 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1.2.4 校园文化对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影响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2.1 高水平运动队概述 |
2.2 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2.2.1 提高学校声望和影响力 |
2.2.2 促进形成高校特色体育氛围 |
2.2.3 维持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 |
2.2.4 促进高校间的校际交流 |
2.2.5 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回校参加活动对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
2.3 小结与建议 |
2.3.1 小结 |
2.3.2 建议 |
第三章 阳光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3.1 阳光运动队概述 |
3.2 阳光运动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3.2.1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
3.2.2 促进参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
3.2.3 促进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 |
3.2.4 提高学校阳光体育的影响力 |
3.3 小结与建议 |
3.3.1 小结 |
3.3.2 建议 |
第四章 社团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4.1 社团体育竞赛活动概述 |
4.2 社团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4.2.1 促进健康意识的培养 |
4.2.2 推广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 |
4.2.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
4.2.4 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公平意识、人权意识 |
4.2.5 增进同学间的关系和师生间的交流 |
4.2.6 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
4.2.7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
4.2.8 推动形成学校运动氛围、促进建设学校基础体育健身设施 |
4.3 小结与建议 |
4.3.1 小结 |
4.3.2 建议 |
第五章 校运会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5.1 学校运动会概述 |
5.2 上海交通大学校运会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5.2.1 开幕式的校园文化展示功能 |
5.2.2 培养团队合作、集体主义精神 |
5.2.3 传承传统体育的作用 |
5.2.4 对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 |
5.3 小结与建议 |
5.3.1 小结 |
5.3.2 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6.1.2 阳光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6.1.3 社团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6.1.4 学校运动会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6.2 建议 |
6.2.1 对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建议 |
6.2.2 对阳光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建议 |
6.2.3 对社团体育竞赛活动的建议 |
6.2.4 对校运会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依据及目的 |
1.1.1 研究依据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专家访谈法 |
1.5.3 实践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赛事概念 |
2.1.2 综合性体育赛事的概念 |
2.2 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及价值的研究 |
2.3 体育赛事组织形态的研究 |
2.4 研究理论基础 |
2.4.1 体育管理基础 |
2.4.2 体育管理的要素 |
2.4.3 系统科学和管理关系 |
第3章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情况研究 |
3.1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情况研究 |
3.1.1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资源情况研究 |
3.1.2 江西省承办国家级和国际级综合性体育赛事情况研究 |
3.1.3 江西省及各级市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举办情况研究 |
3.2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发展趋势与价值研究 |
3.2.1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发展趋势 |
3.2.2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价值研究 |
3.3 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机构设置 |
3.3.1 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机构设置原则及各组织机构工作职责 |
3.3.2 综合性体育赛事的组织结构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
3.3.3 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机构及部门工作职责 |
3.3.4 赛事组委会工作组织结构分析 |
3.4 体育赛事组织管理过程五阶段 |
3.4.1 体育赛事启动阶段的工作及任务 |
3.4.2 赛事筹备阶段的工作及内容 |
3.4.3 赛前准备阶段工作计划及任务 |
3.4.4 赛事竞赛阶段各部门工作的任务和管理 |
3.4.5 赛事收尾阶段工作任务和管理 |
第4章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因素分析 |
4.1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外部因素分析 |
4.1.1 自然条件 |
4.1.2 政府部门 |
4.1.3 硬件设施 |
4.1.4 安全保障 |
4.1.5 观众的管理 |
4.2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内部因素分析 |
4.2.1 组委会的各部门及人员管理 |
4.2.2 参赛单位及运动员的管理 |
4.2.3 裁判工作者的管理 |
4.2.4 竞赛场馆、器材设施 |
4.2.5 竞赛时间因素 |
4.2.6 赛事规程 |
4.2.7 信息技术 |
4.2.8 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
第5章 对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建议 |
5.1 从大局出发、长远看待本省体育发展 |
5.2 把握赛事赛区工作、细节着手提高赛事整体质量 |
5.3 强调赛事的社会化、扩宽赛事资金来源渠道 |
5.4 营造更广泛的赛事宣传氛围、大力扩大赛事观众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结论与建议 |
6.1.1 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结论 |
6.1.2 对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建议 |
6.2 论文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社会体育事业(1924-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 近代体育社团研究概况 |
(二) 中华体协研究概况 |
(三) 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四、概念说明 |
第一章 中华体协的成立及其演变 |
一、中华体协成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 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二) 民族危机笼罩下体育救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
(三) 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与体育主权意识的觉醒 |
(四) 中国体育人才的成长和推动 |
二、中华体协的发展演变 |
(一) 萌芽期(1910-1924) |
(二) 发展期(1924-1937) |
(三) 停滞期(1937-1941) |
(四) 复会期(1941-1945) |
(五) 恢复重建期(1946-1949) |
第二章 中华体协的治理结构 |
一、中华体协的组织结构 |
(一) 会员制度 |
(二) 组织形态的演变:从董事制到理监事制 |
(三) 领导群体分析 |
二、中华体协的运行机制 |
(一) 议事制度 |
(二) 内控机制 |
第三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的国内传播 |
一、中华体协与体育的大众传播 |
(一) 编辑、出版体育刊物 |
(二) 编译、撰写体育着作 |
(三) 放映体育电影 |
二、中华体协与体育的群体传播 |
(一) 开展体育巡回表演 |
(二) 举办体育讨论会和体育演讲 |
(三) 举办体育讲习会和培训班 |
三、中华体协与体育的人际传播 |
(一) 联络社会各界名流 |
(二) 派遣体育指导员 |
四、中华体协的体育观 |
(一) 对体育内涵的理解 |
(二) 对体育精神的阐扬 |
(三) 对体育功能的解读 |
第四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空间的拓展 |
一、体育空间扩散:由学校推及社会 |
(一) 成立各种体育联合会 |
(二) 组建各地分支会 |
二、体育空间迁移:由东部走向西部 |
(一) 西部地区分支会陆续建立 |
(二) 西部地区体育赛事兴起 |
第五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赛事制度的确立与规范 |
一、制定统一的赛事规范 |
(一) 制定运动竞赛规则 |
(二) 制定业余运动原则 |
(三) 审订各项运动记录 |
二、推动体育设施建设 |
(一) 建设体育场地 |
(二) 推动国产体育器材的创制和发展 |
三、构建多样化的赛事类型 |
(一) 多层次的赛事格局 |
(二) 多元化的赛事目的 |
(三) 中西合璧的赛事内容 |
第六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慈善活动的开展 |
一、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 |
(一) 社会救济 |
(二) 同业救济 |
(三) 抗战募捐 |
(四) 赞助卫生、教育事业 |
(五) 赞助体育事业 |
二、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方式 |
(一) 举办体育慈善比赛 |
(二) 举办体育慈善拍卖 |
(三) 设立体育基金 |
三、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特征与影响 |
(一) 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特征 |
(二) 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影响 |
第七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的国际交往 |
一、加入国际体育组织 |
(一) 参加远东业余体育协会 |
(二) 融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
(三) 加入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
二、主办及参与国际体育赛事 |
(一) 主办及参与综合性国际运动会 |
(二) 主办及参与国际单项锦标赛 |
三、开展国际体育间的交流与考察 |
(一) 走出去:派遣体育专家、运动队出国考察与交流 |
(二) 引进来:邀请外国优秀运动员、体育专家指导体育 |
四、中华体协国际交往之透视 |
(一) 推动体育进步,融入国际体坛 |
(二) 展示和重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寻求国际化 |
(三) 开展体育公共外交,敦睦邦交,促进世界和平 |
(四) 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10)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依据 |
1.1.1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
1.1.2 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学历的高等级田径裁判员的要求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对江苏省田径裁判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
1.2.2 有利于江苏省田径运动的发展 |
1.2.3 优化江苏省田径裁判结构 |
1.2.4 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的培养提供有益经验 |
1.2.5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员培养有一定理论及实践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状况 |
1.3.2 国外研究状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裁判 |
1.4.2 田径裁判能力 |
1.4.3 田径裁判员应具备的能力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现状 |
3.1.1 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裁判学习的心理活动分析 |
3.1.2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的师资现状 |
3.1.3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方法及效果的现状 |
3.1.4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的硬件设施现状 |
3.2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存在的问题 |
3.2.1 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冲突 |
3.2.2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 |
3.2.3 沿用传统教育模式忽略学生能力培养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田径裁判的心理活动分析方面 |
4.1.2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师资现状 |
4.1.3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裁判培训现状 |
4.1.4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硬件设施现状 |
4.1.5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存在的问题 |
4.2 建议 |
4.2.1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4.2.2 提高教师素质,平衡师生比 |
4.2.3 合理安排课时,增大实践课时 |
4.2.4 创新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国际性田径运动会场馆、器材及裁判人员设置情况的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D]. 刘翠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视频判罚在大型田径赛事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D]. 霍玉苗.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D]. 郭艳民.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影响研究[D]. 胡茂森.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研究[D]. 张向荣.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天津市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雨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校园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D]. 唐逢时.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8]江西省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研究[D]. 韦文平. 南昌航空大学, 2017(12)
- [9]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社会体育事业(1924-1949)[D]. 陈明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10]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裁判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刘春. 苏州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