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公路绿化工作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昭地[1](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佘羽希[2](2019)在《华南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绿化植物选择与景观评价》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延伸,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高速公路建设的加速发展,高速公路网络逐渐完善。而大部分新建高速公路设计选线铺向低山丘陵地区,边坡综合防护则成为高速公路建设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边坡综合防护是将生态修复工作、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与水土保持基础防护工作相结合,以形成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综合防护工作的主要思路。该项工作需应用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设计、建设以及养护过程中,综合考虑高速公路的等级、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降雨强度、土壤质量、地表水地下水和物质来源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选择经济美观、安排实用合理的边坡综合防护工程措施。该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其确保高速公路的建筑结构稳定、过往车辆高速行车安全、高速公路财产安全以及满足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要求等重要指标,力求达到维持相对平衡的原生态环境,减少扰动,美化高速公路整体环境的效果,把高速公路景观融入生态环境中。而华南地区气候环境有多雨、台风等特点,地质条件以土质为主,植物措施成为高速公路边坡综合防护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华南地区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绿化植物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完善的高速公路建设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高速公路土质挖方边坡的破坏形式与机理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高速公路边坡安全稳定、水土保持以及绿化景观配置方面的实际应用。本文将介绍高速公路土质挖方边坡的破坏形式与机理,通过实验从水土保持和绿化景观植物配置等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华南地区境内的气候及地质条件,研究植物水土保持防护效果、植被配置与景观评价。本研究以广东境内高速公路为例,对其土质挖方边坡植物防护措施进行研究,旨在测定土质边坡在土壤、坡度角和植被覆盖度等同等的条件下,测定不同植被种类配置的水土流失量;在相对稳定的植被防护措施效益前提下,评价边坡植物配置与景观的效应。以其为科学选择景观植被种类、优化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绿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肖纯[3](2019)在《陕蒙阿大线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沙漠地带的高速公路修建的数量与日俱增。修建于沙地上的高速公路的生态问题与高速公路本身发展建设紧密相连。以往的公路在普通的地形上修建,环境的恢复和公路景观设计相对较简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类型的公路也在不断增加,一些特殊高速公路与生态景观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起来。西北大开发带动了西北沙漠高速公路的发展,高速公路作为长距离、大规模的工程设施,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影响着所在地区的生态平衡同时也破坏着地方的生态系统,对于植被的破坏和小气候的改变让公路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沙漠高速公路的景观植物简单,单一的景观设计让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容易身心疲惫。因此,沙漠高速公路的植被恢复与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阿大线高速公路”为依托,对沙漠高速公路边缘景观植被和小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以阿大线沙漠高速公路为主,对多条沙漠高速公路进行调研,其主要内容为沙漠高速公路边缘现有景观设计中的景观植被种类、公路景观小品的配置、公路的路基情况以及对沙漠地区具有较强防沙固沙的植物进行搜集。(2)通过对阿大线沙漠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的分析与探讨得出它的设计原则和功能表现。根据植物的观赏性和美学性特征对公路边缘空间景观植物进行剖析,根据景观小品的构成要素对阿大线的设计要素进行分解。在研究中,结合陕蒙地区的特色,根据地理位置和植被的分布,在建设中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协调自然景观为原则。在设计上采用合理灵活的路线布设方法,充分顺应地形地貌让公路与环境融为一体,与此同时还兼顾防沙治沙、遮光防眩诱导视线以及稳固公路边坡的功效。本文通过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设计整体规划和细节改造,总结出特定沙漠地带公路边缘景观设计方法。
吴乐翔[4](2019)在《林相改造背景下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惠州市城市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而随着“美丽中国”事业的提出以及人民群众对郊野休闲需求的不断上升,有关郊野公园的各项建设工作也在不断开展。通过对城郊绿地原有的经济速生林地进行林相改造,进而营建郊野公园,能够有效地保护动植物生境、维护水土格局,满足民众对郊野休闲康乐与自然科普教育的需求。有鉴于此,本文以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郊野公园项目建设为契机,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案例调研分析与相关项目实践,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在结构上包括三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为前两章,从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与协调以及论文实践项目现存的问题展开研究,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基础、界定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对象、内容与方法,总结创新点。并从风景园林学学科角度出发,对郊野公园与林相改造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研究基础展开探讨。第二部分为三、四章,作者通过研读法律法规、翻阅相关文献,实地考察了香港城门郊野公园、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等五个与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林相改造、植物景观造景手法相关的成功实践,走访当地管理机构、总结场所营造特点,提出基于林相改造下城市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内容。第三部分为最后两个章节,通过上述总结的规划设计原则、步骤与方法,指导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并进一步总结论述,得出以科技介入手段辅助前期勘察任务、以分期建设手法改造城郊绿地林相、以最小干预原则规划建设郊野公园等主要结论,为之后的有关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刘文博[5](2016)在《左云县森林景观构建》文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党的十八大会议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是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成就中国梦,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在城镇区域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前提下,其作为承载生态文明建设的单元体,必须构建森林景观生态格局。左云县作为山西省北部的一个县级单元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气候较为恶劣。该区域是森林向草原过渡、半沙化区向沙漠区过渡、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因其地理位置的缘由,明清之际将左云及其沿线一带作为边陲重地,历史文化厚重,今已设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同时,左云县把握国家“美丽城镇森林景观的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科研专项重大项目开始启动的机会,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和省级园林绿化县的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完成各项县级林业精品工程。本论文基于此基础上,从构建区域性美丽城镇,研究森林景观格局空间,提升森林景观生态环境出发,通过对研究地区资源探究和调查,制定研究技术路线来整体把握研究地区森林景观生态构建。经过对研究地区森林景观层次系统、全面的分析,提出其景观资源优势和所面临的问题,构建该地区森林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案,提出有利于该地区全面建设生态林业、国家生态示范区行之有效的方法。依托区域划分及分区重点布局,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整体规划、生态分区、重点治理,整合现有景观资源,重点突出“一环两带七节点”的森林生态景观节点布局;实施“一区三园两基地”的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修复,完成新农村整体景观规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左云县为例构建森林景观方案,按照生态、景观、文化三位一体的模式,开展典型城镇试验示范,成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科学营造城镇森林、建设美丽城镇示范样板。
胡福强[6](2016)在《高速公路绿地养护管理研究 ——以包茂高速公路西柞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路管理的不断创新和改革,高速公路绿地的养护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高速路绿地养护的目的、方法等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本文通过收集并归纳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在高速公路绿地方面的发展状况及绿地养护管理情况,分析高速公路绿地的构成、及在交通领域所表现的特性、功能、作用及标准等问题,根据高速公路绿化特有的性质研究了高速公路绿地养护管理的重要性、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具体内容、绿地养护的标准规范以及高速公路绿地养护作业安全管理等理论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包茂高速公路西柞段的绿地养护管理做了进一步调查与分析,重点调查了西柞高速公路的自然环境条件,并对西柞高速公路所辖绿地进行分类调查;通过调研和分析,对高速公路绿地养护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提出了高速公路绿地养护的发展对策和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基于以上的分析与评价,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1、高速公路绿地养护管理与其他绿地养护管理侧重点应有所不同。2、改变“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意识,重视绿地后期的养护管理。3、采用先进的养护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及设备,让养护管理可持续。
李政兴[7](2016)在《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绿化是高速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没有可以参考的设计标准,也不能照搬其他行业的绿化标准,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继续完善各项具体环节。高速公路绿化对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再造理论与技术目前仍很不成熟,因此对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系统研究工作势在必行,对今后的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具有重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本论文的研究将从高速公路的绿化现状入手,全面总结高速公路绿化的成败经验,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山西省的景观绿化现状评估量化指标和确定了评价方法;明确提出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植物区划,并确定了绿化植物配置模式及绿化模式;对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和养护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得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相关标准,使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工作有据可依,来指导全省的公路绿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进行,使高速公路朝着安全、便捷、舒适、美观、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交通运输系统和社会经济大发展的需求。
谭启明[8](2014)在《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分区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归纳总结法和图表法对河南省高速公路最新的建设绿化植被情况进行调查,按照河南省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本土植被分布将河南划分为几大区域,同时将省内高速也按此区域分类整理,提出不同区域的高速绿化应采用与该区域实地条件相适应的的方式方法,绿化应注重当地的本土植被条件和当地的自然风光,不可为了绿化而绿化,不把高速绿化当做任务,或者修建高速的附属产物,而应当将其作为一项与高速本身同等重要的景观工程来实施。本文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依据河南省政府2013年1月15日下发的《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将河南省划分为平原生态涵养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四大区域,然后根据不同生态区的具体情况对区内高速公路绿化植被情况进行调查归纳,平原生态涵养区内主要高速为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大广高速、宁洛高速;伏牛山地生态区内主要高速为二广高速、郑卢高速、武西高速、兰南高速;太行山地生态区内主要高速为长济高速、晋新高速、原焦高速、南林高速;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内主要高速为沪陕高速、焦桐高速、新阳高速、淮固高速。本文是第一次将河南省全省所有高速公路按区域详细划分,根据区域来确定绿化植被的配置模式,处于不同分区区域的同一条高速可以配置多种绿化模式,针对区域内高速公路绿化公式性、模仿性、重复性、单一性等问题,提出高速公路绿化是长期的,复杂的,可改进的和有巨大提升潜力的。建议加强对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的专门研究,倡议高速公路建设公司,高速公路运营公司,高速公路养护公司和相关绿化设计公司以及苗圃树种单位加强合作,共同研究探讨高速公路绿化设计的最佳方案。这是一项有巨大发展前途的事业。不仅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美化环境,恢复生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创造性的根据河南省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再配合省内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来划分高速公路绿化区域,不拘泥于以前习惯性的分区模式,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根据政府相关政策文件进行研究可以最大程度领会和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精神,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不是随机的盲目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可以最大化的被相关机构和部门参考甚至采纳。
孔凡海[9](2010)在《江西省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已建成高速公路的绿化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其建设初期与后期的植物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对已建高速公路沿线植物群落和植物景观的调查、分析及评价,提出符合该地区高速公路沿线植物景观优化的具体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各类型绿化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出该地区高速公路主要环节部位(包括中央分隔带、边坡、道路两侧、互通区、服务区等地)的植物选择要求。同时为了进一步选择植物,本文选用与植被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气候要素—气温和降雨量及两个与气候关系最密切的地理要素—经度、纬度、海拔共五个要素指标作为区划因子,对江西省植被气候资源进行区划,区划结果表明,江西省可分为赣南山地区、赣中丘陵区、赣北鄱阳湖平原区、赣东北山地区等四个植被区。然后根据各个区的自然条件和植物选择的要求,筛选出相应植被区的高速公路绿化植物。(2)通过对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植物群落特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速公路样地内的植物种类不够丰富,植物群落不够稳定。同时,通过对建设初期与后期植物景观的对比,发现多数外来引进的植物种类基本消失,而保存下来的多数为乡土植物。(3)本文采用AHP评价法,通过构建评判矩阵,分别从生态美学、景观视觉、安全功能等三方面,对江西省植被分区和建设时期各异的六条高速公路道路两侧及互通区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表明87.5%的高速公路综合评价等级在III级以下,植物景观质量较差,需要对高速公路各类型绿地进行优化。(4)以昌樟高速公路为例,提出关于山地丘陵区域高速公路优化的相关目标和理念。同时,提出了高速公路沿线各类型绿地详细的优化方案,为今后类似绿化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琳[10](2010)在《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研究初探》文中认为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高速公路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随着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高速公路建设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于高速公路的安全性、生态效益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试图在发展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兼顾高速公路的景观建设,使其在环境的美化与生态的恢复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与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水平相比还很落后。从我国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现状来看,见缝插绿、各地相互效仿的绿化现象较为严重,各地高速公路景观建设受到自然环境条件与经济水平的限制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南北方差异较大。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冰雪天气较多,难以维持长久的植物景观,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相关研究与报道也相对较少,缺乏较为成熟的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理论体系。因此,探寻适合我国北方地区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合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查阅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国内外高速公路及其植物景观发展现状,归纳总结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组成、功能,从整体上把握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同时对北方地区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制约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影响因素;针对制约因素,提出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及原则;从目标出发,确定了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点,提出从高速公路安全性角度、环保生态角度、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开发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创新性设计,旨在为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基本组成、功能作用及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做基础性分析后,得出了制约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发展的因素,即①缺少专业景观设计指导,景观效果不佳;②植物景观建设科学性不足;③忽视环境制约因素,生搬硬套;④建设体制不完善,粗施工、轻养护;⑤缺乏对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深入思考,确定了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研究的切入点,即从植物群落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建设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2.提出了设计有利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植物景观、构建稳定的高速公路植物群落、营建环保型的北方高速公路生态植物景观,保持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目标,以及包括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宜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形式美原则、综合性原则等内容的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为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确定了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即基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植物景观设计和可持续性的环保生态型植物景观设计。3.基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植物景观设计,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出发,确定安全性设计的切入点。提出了缓冲防护植物景观及中央分隔带防眩植物景观安全性的设计要点,即选择具有密集的枝条、较强的柔韧度、较好的耐冲撞性等特性的低矮灌木类或修剪的绿篱对高速公路进行绿化,能够起到较好的缓冲防护作用;中央分隔带上采用间距种植型植物防眩措施是保证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4.将环保思想和生态理念融入到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中。环保思想体现在了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防风及减噪作用的设计上。分析了生态型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设计特点,针对中央分隔带、边坡及互通立交区等几处绿地提出了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内容,提出了保持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植物群落营建的设计要点,即从降低北方高速公路植物群落生态脆弱度角度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5.对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进行了多元化的设计,提出将地形、水景等其他园林要素结合到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计中的创新思想,通过灯光、标识等非生命元素的增加,丰富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6.在以上北方高速公路可持续性植物景观建设方法的基础上,从其他角度提出了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即设计前充分掌握高速公路所在地域概况、成立多学科专业设计团队、根据不同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养护、建立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系统。
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公路绿化工作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公路绿化工作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寒地城市 |
2.1.1 寒地城市定义 |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
2.2 郊野公园 |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
2.3 生态修复 |
2.3.1 恢复生态学 |
2.3.2 生态修复 |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
2.4 其他理论基础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
2.5 小结 |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
3.1.1 自然特征 |
3.1.2 产业特征 |
3.1.3 人文特征 |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
3.4 小结 |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
4.1.1 项目概况 |
4.1.2 生态修复策略 |
4.1.3 参考价值 |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
4.2.1 项目概况 |
4.2.2 设计分析 |
4.2.3 参考价值 |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
4.3.1 项目概况 |
4.3.2 设计目标 |
4.3.3 生态修复策略 |
4.3.4 参考价值 |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
4.4.1 项目概况 |
4.4.2 生态修复策略 |
4.4.3 参考价值 |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
4.5.1 项目概况 |
4.5.2 生态修复策略 |
4.5.3 案例借鉴 |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
4.6.2 修复措施 |
4.6.3 借鉴意义 |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
4.7.1 区域概况 |
4.7.2 生态问题 |
4.7.3 修复措施 |
4.7.4 借鉴意义 |
4.8 小结 |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
5.3.1 场地生态修复 |
5.3.2 植被生态修复 |
5.3.3 水体生态修复 |
5.3.4 大气生态修复 |
5.4 小结 |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
6.2.1 生态高敏感区 |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
6.3.1 功能组团营造 |
6.3.2 道路布局优化 |
6.3.3 植物配置优化 |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
6.4.1 构筑物设计 |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
6.4.3 基础设施设计 |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
6.5.1 冰雪节事营造 |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
6.6 小结 |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
7.1 项目概况 |
7.1.1 区位概况 |
7.1.2 上位规划 |
7.1.3 城市概况 |
7.1.4 周边环境 |
7.1.5 场地分析 |
7.2 设计愿景 |
7.2.1 设计原则 |
7.2.2 设计目标 |
7.2.3 设计依据 |
7.3 总体设计 |
7.3.1 设计策略 |
7.3.2 总平面图 |
7.3.3 功能分区 |
7.3.4 鸟瞰图 |
7.4 分区设计 |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
7.4.2 中心观赏区 |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
7.4.6 深坑花园区 |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
7.5 专项设计 |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
7.5.3 交通专项设计 |
7.5.4 水系专项设计 |
7.5.5 智慧专项设计 |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
7.6 经济技术指标 |
7.6.1 用地平衡表 |
8 总结 |
8.1 研究总结 |
8.2 经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2)华南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绿化植物选择与景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高速公路绿化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
1.2.2 边坡绿化植物选择的研究进展 |
1.2.3 边坡绿化设计理念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背景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总时间及工作安排 |
2.2 研究地与监测点位设置 |
2.2.1 研究地概况 |
2.2.2 边坡的形成与选取思路 |
2.2.3 监测点位设置 |
2.3 实验植物 |
2.4 设施与设备 |
2.5 实验设计 |
2.6 实验操作方法介绍 |
2.6.1 监测点位原植被调查方法 |
2.6.2 植被保存率调查方法 |
2.6.3 植被覆盖度观测方法 |
2.6.4 降雨量收集方法 |
2.6.5 水土流失量观测方法 |
2.6.6 景观评价方法 |
2.7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被调查 |
3.2 植被保存率 |
3.3 植被覆盖度 |
3.4 降雨量 |
3.5 水土流失量观测 |
3.6 景观评价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陕蒙阿大线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实地调研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文献调查法 |
第2章 沙漠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分析 |
2.1 荒漠化现状 |
2.2 沙漠高速公路现状 |
2.2.1 四季温差大,路面承受压力强 |
2.2.2 土壤沙化严重 |
2.2.3 植物的生长缺乏人工日常维护 |
2.3 沙漠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分析 |
2.3.1 沙漠高速公路景观小品分析 |
2.3.2 沙漠高速公路边缘植物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陕蒙阿大线沙漠高速公路现状分析 |
3.1 阿大线地理位置分析 |
3.2 陕蒙阿大线景观小品分析 |
3.2.1 公路边缘景观小品分类 |
3.2.2 sign标识导向系统 |
3.2.3 景观道路 |
3.2.4 现阶段景观小品设计理念 |
3.3 陕蒙阿大线景观植物分析 |
3.3.1 绿化带的时间性和观赏性 |
3.3.2 绿化带植物的分布 |
3.3.3 现阶段景观植物设计理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陕蒙阿大线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空间设计方法 |
4.1 陕蒙阿大线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
4.1.1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原则 |
4.1.2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功能 |
4.1.3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表现 |
4.2 根据沙漠景观小品设计要素进行合理设计 |
4.3 根据植物的观赏性和美学性特征对公路进行合理设计 |
4.3.1 植物观赏性特征 |
4.3.2 植物美学性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阿大线沙漠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设计方案 |
5.1 阿大线沙漠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植物搭配设计方案 |
5.1.1 阿大线中央分隔带的绿化 |
5.1.2 道路边缘两侧绿化带 |
5.1.3 对阿大线沙漠高速公路边坡护理及绿化 |
5.1.4 互通立交桥、鄂尔多斯国际机场,收费站公路边缘景观设计 |
5.2 阿大线沙漠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小品设计方案 |
5.2.1 具有欣赏价值的小品设计 |
5.2.2 具有实用功能价值的景观小品设计 |
5.2.3 路面景观设计 |
5.3 植物与小品的总体设计搭配 |
5.4 提高沙漠景观配置的新材料运用 |
5.4.1 沙漠绿化砖在阿大线沙漠高速公路中的作用 |
5.4.2 新栽培、灌溉技术的运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林相改造背景下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惠州市城市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经济发展导致生态受损的社会背景 |
1.1.2 攻读风景园林硕士学位以来的接触与思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5.1 针对林相改造的郊野公园植物景观格局重塑 |
1.5.2 对惠州市郊野公园提出优化改进策略 |
1.5.3 结合参数化方法进行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研究 |
2.1 郊野公园概述 |
2.1.1 郊野公园概念界定 |
2.1.2 郊野公园的特征 |
2.1.3 郊野公园的功能 |
2.1.4 郊野公园与其他绿地类型的比较 |
2.1.5 国内外郊野公园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
2.2 林相改造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
2.2.1 林相与林相改造的概念界定 |
2.2.2 林相改造的意义 |
2.2.3 林相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郊野公园与林相改造相关公园建设调研分析 |
3.1 香港郊野公园建设调研分析 |
3.1.1 城门郊野公园 |
3.1.2 金山郊野公园 |
3.1.3 狮子山郊野公园 |
3.1.4 香港郊野公园小结与借鉴意义 |
3.2 林相改造背景下的广州公园建设调研分析 |
3.2.1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
3.2.2 广州市珠江公园 |
3.2.3 广州公园小结与借鉴意义 |
4 林相改造背景下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
4.1 林相改造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
4.1.1 系统整体性原则 |
4.1.2 生态多样性原则 |
4.1.3 分期建设原则 |
4.1.4 地域文化性原则 |
4.1.5 互动参与性原则 |
4.1.6 经济性原则 |
4.2 林相改造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设计步骤 |
4.2.1 文献阅读 |
4.2.2 实地勘察 |
4.2.3 总体布局 |
4.3 林相改造背景下的郊野公园设计方法 |
4.3.1 总体分区设计 |
4.3.2 道路游线规划 |
4.3.3 竖向规划设计 |
4.3.4 游憩场所与活动规划 |
4.3.5 构筑物与配套设施 |
4.3.6 植物景观规划 |
5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市域自然资源要素概况 |
5.1.3 历史人文资源概况 |
5.1.4 市域交通系统概况(详图见附录B) |
5.2 基地现状分析 |
5.2.1 地形分析 |
5.2.2 道路分析 |
5.2.3 水体分析 |
5.2.4 植物分析 |
5.2.5 现存问题与规划重难点 |
5.3 规划设计说明 |
5.3.1 规划原则 |
5.3.2 规划理念 |
5.3.3 规划定位 |
5.3.4 规划愿景 |
5.3.5 分期建设目标 |
5.3.6 规划主题 |
5.4 规划策略 |
5.4.1 功能布局策略 |
5.4.2 三生融合策略 |
5.4.3 生态保育策略 |
5.4.4 景观营造策略 |
5.5 总体布局 |
5.5.1 功能分区规划(详图见附录B) |
5.5.2 景观结构规划(详图见附录B) |
5.5.3 竖向规划设计(详图见附录B) |
5.5.4 道路规划设计(详图见附录B) |
5.5.5 给排水系统规划(详图见附录B) |
5.5.6 游憩项目规划(详图见附录B) |
5.5.7 基础设施规划(详图见附录B) |
5.5.8 植物景观规划(具体植物名录详见附录B) |
5.6 林相改造专题 |
5.6.1 改造目标 |
5.6.2 潜在问题 |
5.6.3 改造策略与方法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最小干预,规划建设郊野公园 |
6.1.2 分期建设,改造城郊绿地林相 |
6.1.3 特优名优,名贵树种与经济产业相结合 |
6.2 存在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与珠江公园特色区域植物名录 |
附录B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郊野公园景观规划方案设计图纸(部分) |
(5)左云县森林景观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查阅文献资料 |
1.4.2 考察实地周边 |
1.4.3 走访乡镇单位 |
1.4.4 整理汇总资料 |
第二章 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相关研究 |
2.1 森林景观的相关概念 |
2.2 森林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地区景观基本情况 |
3.1 左云县自然地理概况 |
3.2 左云县森林景观资源的变化 |
3.2.1 恢复发展阶段 |
3.2.2 转轨发展阶段 |
3.2.3 加快发展阶段 |
3.2.4 跨越发展阶段 |
3.2.5 稳定发展阶段 |
3.3 左云县地质地貌景观资源 |
3.3.1 山地景观 |
3.3.2 水系景观 |
3.4 左云县土壤和植被景观资源 |
3.4.1 土壤资源 |
3.4.2 植被资源 |
第四章 左云县森林景观层次分析 |
4.1 城区景观层次 |
4.1.1 道路系统层次 |
4.1.2 园林绿化层次 |
4.2 环城森林带景观层次 |
4.2.1 东山森林公园景观节点 |
4.2.2 十里河生态景观带 |
4.2.3 优质公路景观绿化带 |
4.3 山地丘陵景观层次 |
4.3.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森林景观 |
4.3.2 边塞长城遗址景观 |
4.3.3 高寒杂粮农作物景观 |
4.3.4 林业生态景观 |
4.4 厂矿区景观层次 |
4.4.1 综合工业园区景观 |
4.4.2 煤炭工业矿区景观 |
4.5 村落景观层次 |
4.5.1 边塞村落 |
4.5.2 移民村落 |
4.5.3 改造村落 |
4.5.4 遗址村落 |
4.5.5 小康村落 |
4.6 左云县森林景观资源优势和面临问题 |
4.6.1 森林景观资源优势 |
4.6.2 森林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五章 左云县森林景观构建 |
5.1 森林景观构建原则 |
5.1.1 因地制宜、区域分异 |
5.1.2 科学规划、整合资源 |
5.1.3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
5.1.4 科技推广,构建体系 |
5.2 森林景观构建目标 |
5.2.1 建设生态大县 |
5.2.2 坚持修复环境 |
5.2.3 打造林业工程 |
5.2.4 推广左云样板 |
5.3 森林景观构建方案 |
5.3.1 森林景观分区与区域性治理 |
5.3.2 森林景观区域建设格局与重点 |
5.3.3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
5.3.4 修复农业生态环境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6)高速公路绿地养护管理研究 ——以包茂高速公路西柞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高速公路绿地发展及养护管理状况 |
1.3.2 国内高速公路绿地发展及养护管理状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线路 |
第二章 高速公路绿地的特点及功能分析 |
2.1 高速公路绿地的构成 |
2.1.1 中央分隔带绿化 |
2.1.2 路侧绿地 |
2.1.3 立交区绿地 |
2.1.4 功能区绿地 |
2.1.5 隧道出入口及隧道内绿地 |
2.2 高速公路绿地的特点 |
2.3 高速公路绿地的作用 |
2.3.1 改善交通条件作用 |
2.3.2 景观改善作用 |
2.3.3 环境保护作用 |
2.3.4 保护公路作用 |
2.4 高速公路绿地的标准 |
第三章 高速公路绿地的养护管理 |
3.1 高速公路绿地养护管理的特性 |
3.2 绿地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
3.3 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具体内容 |
3.3.1 树木的养护工作 |
3.3.2 草坪的养护工作 |
3.4 绿地养护的标准规范 |
3.5 高速公路绿地养护作业安全管理 |
第四章 包茂高速公路西柞段绿地养护工作的分析研究 |
4.1 西柞高速公路简介 |
4.2 自然环境条件 |
4.2.1 地理位置 |
4.2.2 地形地质 |
4.2.3 气候分区 |
4.2.4 水文条件 |
4.2.5 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协调情况 |
4.3 包茂高速公路西柞段绿地现状 |
4.3.1 周边植被状况 |
4.3.2 西柞高速绿地植被调查分析 |
4.4 西柞高速绿地特征研究 |
4.4.1 浇水管理 |
4.4.2 施肥管理 |
4.4.3 病虫害防治管理 |
4.4.4 整形修剪 |
4.4.5 更换、移植、补栽 |
4.5 西柞高速绿地养护计划 |
4.5.1 月历工作安排 |
4.5.2 特殊季节的养护技术 |
4.6 西柞高速绿地信息管理工作 |
4.6.1 管理系统构成 |
4.6.2 绿地的日常管理 |
4.6.3 绿地清洁卫生 |
4.6.4 公路树木的采伐更新 |
第五章 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
5.1 高速公路绿地养护存在的问题 |
5.1.1 养护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
5.1.2 养护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
5.2 高速公路绿地养护的发展对策 |
5.2.1 管理对策 |
5.2.2 养护技术对策 |
5.3 高速公路绿地养护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山西省高速公路绿化情况现状评估 |
2.1 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 |
2.1.1 高速公路绿地组成 |
2.1.2 高速公路绿化现状 |
2.2 现状评估 |
2.2.1 模型的建立 |
2.2.2 山西省高速公景观绿化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2.3 现状问题总结 |
2.3.1 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
2.3.2 公路景观绿化效果及存在问题 |
第三章 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区划 |
3.1 区划的目的 |
3.2 区划的依据 |
3.3 区域的划分 |
3.3.1 同朔盆地 |
3.3.2 晋西北缓坡丘陵区 |
3.3.3 忻太盆地 |
3.3.4 吕梁山黄土丘陵区 |
3.3.5 太行山中南部 |
3.3.6 太行山中北部 |
3.3.7 上党盆地 |
3.3.8 晋南盆地 |
3.4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
3.4.1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种类调查 |
3.4.2 高速公路绿化推荐植物种类 |
第四章 绿化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
4.1 中央分隔带绿化植物配置模式 |
4.1.1 绿化技术要求 |
4.1.2 植物配置模式 |
4.2 边坡绿化植物配置模式 |
4.2.1 绿化技术要求 |
4.2.2 植物配置模式 |
4.3 边沟外绿化模式 |
4.3.1 绿化技术要求 |
4.3.2 植物配置模式 |
4.4 互通立交区绿化模式 |
4.4.1 绿化技术要求 |
4.4.2 植被配置模式 |
4.5 其他绿化区域绿化模式 |
4.5.1 沿线服务及管理设施的景观绿化 |
4.5.2 护坡道、碎落台景观绿化 |
4.5.3 公路取弃土场绿化 |
4.5.4 其它景观绿化 |
第五章 景观绿化标准和尺度研究 |
5.1 中央分隔带景观绿化标准和尺度的研究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2 平直路段防眩 |
5.1.3 平曲线路段防眩株距调整 |
5.1.4 竖曲线路段防眩高度调整 |
5.2 互通立交区景观绿化标准和尺度的研究 |
5.2.1 栽植区域的划分 |
5.2.2 视距要求 |
5.3 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5.4 公路景观设计的方法及工作流程 |
5.4.1 工程建设初期 |
5.4.2 功能设计和施工设计阶段 |
第六章 代表性景观实例 |
6.1 大呼高速公路绿化实例 |
6.1.1 项目背景 |
6.1.2 沿线概况 |
6.1.3 总体设计 |
6.1.4 分项设计 |
6.2 霍永高速公路绿化实例 |
6.2.1 沿线概况 |
6.2.2 总体设计 |
6.2.3 分项设计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建议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分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绪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高速公路概念和相关知识介绍 |
1.2 高速公路最新发展状况 |
1.2.1 世界高速公路排名 |
1.2.2 中国各省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排名(截至 2012 年) |
1.3 高速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4 研究的基础 |
1.4.1 当今国外高速公路绿化情况进展 |
1.4.2 现在国内高速公路绿化情况进展 |
1.4.3 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及研究进展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 |
1.5.3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资源分区 |
2.1 河南省的自然环境 |
2.1.1 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形 |
2.1.2 河南省的气候 |
2.1.3 河南省的土壤 |
2.2 河南省植被类型及植物分布特点 |
2.2.1 河南省植被资源总体现状 |
2.2.2 森林植被 |
2.2.3 灌木草丛植被 |
2.2.4 草甸植被 |
2.2.5 盐生植被 |
2.2.6 砂生植被 |
2.3 河南省林业概况 |
2.4 河南省主要高速公路 |
2.5 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资源分区 |
2.5.1 地质地貌综述 |
2.5.2 土壤状况综述 |
2.5.3 气候条件综述 |
2.5.4 行政区划 |
2.5.5 河南省高速绿化分区 |
第三章 平原生态涵养区高速公路绿化植被研究 |
3.1 自然环境及植被特点 |
3.2 行政分布及主要高速公路 |
3.2.1 行政分布 |
3.2.2 主要高速公路 |
3.3 主要高速公路绿化调查研究 |
3.3.1 京港澳高速公路 |
3.3.2 连霍高速公路 |
3.3.3 大广高速公路 |
3.3.4 宁洛高速公路 |
3.4 主要绿化树种应用研究 |
3.4.1 不同植物种类的应用研究 |
3.4.2 主要绿化树种的应用 |
3.4.3 主要绿化树种简介 |
3.5 小结 |
第四章 伏牛山地生态区高速公路绿化植被研究 |
4.1 自然环境及植被特点 |
4.2 行政分布及主要高速公路 |
4.2.1 行政分布 |
4.2.2 主要高速公路 |
4.3 主要高速公路绿化调查研究 |
4.3.1 二广高速公路 |
4.3.2 郑卢高速公路 |
4.3.3 武西高速公路 |
4.3.4 兰南高速公路 |
4.4 主要绿化树种应用研究 |
4.4.1 不同植物种类的应用研究 |
4.4.2 主要绿化树种的应用 |
4.4.3 主要绿化树种介绍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太行山地生态区高速公路绿化植被研究 |
5.1 自然环境及植被特点 |
5.2 行政分布及主要高速公路 |
5.2.1 行政分布 |
5.2.2 主要高速公路 |
5.3 主要高速公路绿化调查研究 |
5.3.1 长济高速公路 |
5.3.2 晋新高速公路 |
5.3.3 原焦高速公路 |
5.3.4 南林高速公路 |
5.4 主要绿化树种应用研究 |
5.4.1 不同植物种类的应用研究 |
5.4.2 主要绿化树种的应用 |
5.4.3 主要绿化树种的介绍 |
5.5 小结 |
第六章 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高速公路绿化植被研究 |
6.1 自然环境及植被特点 |
6.2 行政分布及主要高速公路 |
6.2.1 行政分布 |
6.2.2 主要高速公路 |
6.3 主要高速公路绿化调查研究 |
6.3.1 沪陕高速公路 |
6.3.2 焦桐高速公路 |
6.3.3 新阳高速公路 |
6.3.4 淮固高速公路 |
6.4 主要绿化树种应用研究 |
6.4.1 不同植物种类的应用研究 |
6.4.2 主要绿化树种的应用 |
6.4.3 主要绿化树种的介绍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江西省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高速公路发展概述 |
1.1.1 国外高速公路发展概述 |
1.1.2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概述 |
1.1.3 江西省高速公路的发展概述 |
1.2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评价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1.2.1 国外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评价概述 |
1.2.2 国内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评价概述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江西省高速公路植物景观概况 |
2.1 江西省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土壤条件 |
2.1.4 自然景观 |
2.2 研究区域植物景观现状 |
2.2.1 泰赣高速公路绿化现状 |
2.2.2 昌樟高速公路绿化现状 |
2.2.3 昌九高速公路绿化现状 |
2.2.4 九景高速公路绿化现状 |
2.2.5 黎温高速公路绿化现状 |
2.2.6 昌金高速公路绿化现状 |
第三章 江西省高速公路绿化植被分区 |
3.1 高速公路植物选择的要求 |
3.1.1 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植物选择要求 |
3.1.2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选择要求 |
3.1.3 高速公路平路基植物选择要求 |
3.1.4 高速公路互通区植物选择要求 |
3.1.5 高速公路服务区植物选择要求 |
3.2 江西省高速公路绿化植被区划 |
3.2.1 区划的目的 |
3.2.2 区划因子选取 |
3.2.3 区划依据 |
3.2.4 区划方法 |
3.3 聚类结果 |
3.3.1 系统聚类图 |
3.3.2 聚类结果 |
3.4 区划结果 |
3.4.1 赣南山地区 |
3.4.2 赣中丘陵区 |
3.4.3 赣北鄱阳湖平原区 |
3.4.4 赣东北山地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江西省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群落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和分析方法 |
4.1.1 调查对象和时间 |
4.1.2 调查方法 |
4.1.3 调查样地的设置 |
4.2 分析和研究方法 |
4.2.1 群落的物种组成 |
4.2.2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 |
4.2.3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互通区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
4.3.2 互通区建设初期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
4.3.3 互通区植物数量特征分析 |
4.3.4 互通区群落多样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江西省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评价 |
5.1 评价的对象 |
5.2 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
5.3 评价方法 |
5.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4.1 指标的概念 |
5.4.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5 评价模型的建立 |
5.5.1 确定评价因子及评分标准 |
5.5.2 构造判断矩阵 |
5.5.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5.5.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5.5.5 综合评价等级的确定 |
5.6 结果与分析 |
5.6.1 判断矩阵的构造、检验及权重的确定 |
5.6.2 综合评判计算 |
5.6.3 结论与分析 |
第六章 江西省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现状分析及优化设计——以昌樟高速公路为例 |
6.1 昌樟高速公路现状分析 |
6.1.1 中央分隔带现状分析 |
6.1.2 平路基现状分析 |
6.1.3 路堑边坡现状分析 |
6.1.4 路堤边坡现状分析 |
6.1.5 跨线桥现状分析 |
6.1.6 互通区现状分析 |
6.2 高速公路优化设计—以昌樟高速公路为例 |
6.2.1 优化设计理念 |
6.2.2 设计手法 |
6.2.3 设计目标 |
6.2.4 设计特色 |
6.2.5 规划原则 |
6.3 优化设计措施 |
6.3.1 中央分隔带植物景观优化 |
6.3.2 平路基植物景观优化 |
6.3.3 路堑边坡植物景观优化 |
6.3.4 路堤边坡植物景观优化 |
6.3.5 跨线桥处植物景观优化 |
6.3.6 声屏障植物景观优化 |
6.3.7 互通、枢纽区植物景观优化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江西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推荐表 |
附录二:泰赣、昌樟等六条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评价照片 |
附录三:问卷调查表 |
详细摘要 |
(10)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
1.3.1 高速公路概述 |
1.3.2 高速公路景观概述 |
1.3.3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概述 |
1.3.4 研究范围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内高速公路景观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1.4.2 国外高速公路景观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基础性研究与分析 |
2.1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基本构成分析 |
2.1.1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基本内涵及特点 |
2.1.2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基本作用 |
2.1.3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组成 |
2.2 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生态恢复理论 |
2.2.3 植物造景理论 |
2.2.4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2.5 园林美学理论 |
2.3 制约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发展的因素 |
2.3.1 缺少专业景观设计指导,景观效果不佳 |
2.3.2 植物景观建设科学性不足 |
2.3.3 忽视环境制约因素,生搬硬套 |
2.3.4 建设体制不完善,粗施工、轻养护 |
2.3.5 缺乏对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深入思考 |
2.4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营建的相关分析 |
2.4.1 北方地区地域特征分析 |
2.4.2 北方地区地域特征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影响分析 |
2.4.3 北方地区环境因子对高速公路植物生态作用分析 |
2.4.4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群落生态脆弱度分析 |
3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研究 |
3.1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
3.1.1 设计目标 |
3.1.2 设计原则 |
3.2 基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植物景观设计 |
3.2.1 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基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植物景观的关键部位设计 |
3.3 环保型生态植物景观设计思想在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
3.3.1 环保思想在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
3.3.2 生态理念在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
3.3.3 植物群落稳定性设计 |
3.3.4 适宜植物品种的选择 |
3.4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多元化设计 |
3.4.1 与其他园林要素的有机融合 |
3.4.2 非生命元素的补偿性设计 |
3.5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
3.5.1 设计前充分掌握高速公路所在地域概况 |
3.5.2 成立多学科专业设计团队 |
3.5.3 根据不同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养护 |
3.5.4 建立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系统 |
4 实例例证—天津市静海县津仓高速前毕庄出口绿化景观改造 |
4.1 项目基本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自然资源概况 |
4.1.3 社会经济概况 |
4.1.4 项目基地概况及现状 |
4.2 项目设计指导思想及目标 |
4.2.1 指导思想 |
4.2.2 设计目标 |
4.3 项目规划设计 |
4.3.1 项目总体布局 |
4.3.2 两侧绿地植物景观改造 |
4.3.3 互通立交区植物景观改造 |
4.3.4 植物品种选择及配置 |
4.4 项目设计特色分析 |
4.4.1 设计方法 |
4.4.2 空间形式 |
4.4.3 夜景照明 |
4.4.4 不同绿地的植物配置形式 |
5 讨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四、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公路绿化工作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华南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绿化植物选择与景观评价[D]. 佘羽希.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3]陕蒙阿大线高速公路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肖纯.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4]林相改造背景下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惠州市城市郊野公园为例[D]. 吴乐翔.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5]左云县森林景观构建[D]. 刘文博.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6]高速公路绿地养护管理研究 ——以包茂高速公路西柞段为例[D]. 胡福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7]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D]. 李政兴. 长安大学, 2016(02)
- [8]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分区调查研究[D]. 谭启明. 河南师范大学, 2014(01)
- [9]江西省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D]. 孔凡海.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10]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研究初探[D]. 张琳.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