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气管道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贾元琛[1](2021)在《BXQ公司管道资产风险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天然气作为一种高热值、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意义重大,对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城市燃气和输气管道的需求迅速提升,这直接对输气管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天然气企业在管道资产风险管理过程也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管道资产于天然气企业来说不仅占据企业资产重要组成,还是保证平稳输气、安全供气的前提条件。针对目前整个天然气行业,对于管道资产风险管理还存在一些缺失。本文以BXQ公司为例,对其管道资产中的管道、分输阀室、场站设备等管道资产风险管理现状考察,运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评价方法,对管道资产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发现其存在内部环境薄弱、风险评估能力不足、控制活动不力、信息与沟通不畅、内部监督缺失等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内部管道资产控制环境、重建管道资产风险评估、加大管道资产控制活动、强化管道资产信息与沟通、保障管道资产内部监督等优化建议,以完善天然气行业管道资产风险管理,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为天然气行业其他同行管道资产风险管理提供借鉴,拓展管道资产管理新思路。
秦恩超[2](2020)在《濮阳—范县—台前输气管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国内长输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在大规模建设当中,濮阳-范县-台前输气管道是一项民生工程,它符合沿线城市发展规划,对优化当地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积极作用和明显的社会效益。由于有毒有害性质是管道输送的介质—天然气所具备的最明显特征,一旦发生不慎泄漏或者管道爆炸,将会对输气管道沿线周边的环境和人员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以及难以预计的损失,天然气管道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加强对天然气输气管道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针对具体的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通过识别、分析和量化风险等过程,再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找到重大风险源,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在实践中达到风险最小效益最大的目标,这样的做法是解决天然气输气管道安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输气管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出发点,首先采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因素识别,识别出输气线路风险、输气场站风险、安全管理风险和施工过程风险4类15种具体的风险因素;其次,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打分,再运用AHP法和DEMATEL法进行权重计算区分主要和次要风险,并计算综合影响度进行排序;最后,为工程项目不同重要度的风险因素制定管控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率。在实践层面,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者了解和熟悉濮阳-范县-台前输气管道容易出现的安全生产风险因素,发现在天然气输气管道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天然气输气管道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为保护管道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完善濮阳市天然气的输气管网,实现濮阳地区天然气管道“县县通”,提高可供气范围和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高孟林[3](2020)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大型穿越工程实施阶段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增长,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规模爆发式增长。大型穿越工程因其技术复杂、投资高昂,安全风险较大、工期不确定因素较多等情况,通常都会成为制约管道工程建设的首要控制性工程。其风险管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建设单位角度,首先对大型穿越工程和工程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加以阐述,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界面。然后对大型穿越工程实施阶段风险辨识、评价、处置和监控四个步骤分别展开论述,创新性的提出了工作风险分解法、层次分析法、风险矩阵评估图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联合运用的体系方法和管理过程,设定了风险评价基准和对比判断路径,建立了风险管理模型。最后依托中原-开封输气管道工程黄河穿越段工程实例,通过辨识具体项目面临的风险,评价风险的影响程度、发生概率和风险等级,制定处置方案,开展风险监控,论证了研究方法和管理模型的适用性,为后续类似项目建设提供了风险管理模型。
张智睿[4](2020)在《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问题研究 ——以J支线管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气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道运输作为天然气的主要运输方式,在天然气产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互联网和IT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道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管道工程管理公司已经在管道工程管理中大量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实现了管道工程管理网络化、虚拟化。我国的天然气管道自动化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条管道信息化系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现在仍有个别早期建设的管道以站场就地控制或站控室集中控制为主,全线采用话音进行人工调度,实时性差,故障反应速度慢,早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虽然新建项目在管道监测,站控系统,调度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缺乏一致的标准,上下层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集成,特别是在物联网背景下的智能监测、安全跟踪与定位、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提升管网运行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J省天然气管道公司J支线的管道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梳理出管道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及及行业特点等信息,并以此入手采用对比分析法的方式,通过天然气常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后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进而提出管道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及建议。文章结构上,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天然气管道公司及其信息化效益概述;第三章为J支线管道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第四章为J支线管道信息化效益评价及分析;第五章为提升J支线管道信息化效益的对策建议;第六章为结论和展望。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认为J支线管道信息化建设对支线的运营和管理的效益带来了巨大的提升,可为其他管道天然气建设提供十分有用的借鉴价值。但在J支线信息化建设及运营过程中依然存在标准化不统一、员工信息化意识淡薄等问题制约了信息化带来的效益提升。针对问题和原因,本文从信息化建设标准、建立企业管理模式、管控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员工信息化素质、延伸信息化效益模块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后续的天然气管道信息化建设及运营提供更为全面、具有借鉴意义的指导。
董绍华[5](2020)在《中国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20年回顾与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管道完整性管理逐渐成为全球管道行业预防事故发生、实现事前预控的重要手段。阐述了中国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20年发展历程,形成了"三个一"技术群,即一套技术体系、一套标准体系、一套系统支持平台,覆盖管道线路、管输场站、储气库及系统平台等多个领域:在管道线路完整性方面,形成本体安全保障、风险评估与控制、输送介质安全保障、抢维修及应急保障等技术群;在场站完整性管理方面,形成站场工艺设施检测与评估、压缩机组诊断评估、定量风险评估、安全等级评估、设施完整性评价等技术群;在储气库方面,形成地下储气库风险控制、储气库建库及运行安全技术群;在完整性系统平台方面,形成基于业务多源数据的管道应急决策GIS系统,智能管网已在中俄东线初步建成。由此分析了中国管道完整性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发展目标是基于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网的完整性风险管控,而中国管道完整性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则涵盖智能化数据采集、风险精准识别、系统自适应反馈、高精度完整性检测评价等。(图1,参140)
蒋荣[6](2019)在《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化改革力度的日渐加大和国际合作增多,市场规则愈加公开、透明和开放。同时,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迫使企业积极参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来深化改革。内部审计作为建设项目中一项重要的监督和完善内部控制的产物,被认为是组织自身的“免疫系统”,我国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还通过修订相关准则来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且能够降低项目审计风险,强化内部控制和约束机制,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保障项目的平稳运行。由于建设项目存在着生产参与部门众多、组织结构复杂、作业连续性高、资金密集度高等特点,加上内部审计信息不对称、内审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等多种现实问题导致内审质量普遍不高,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不利于项目持久、健康地发展。因此,建设项目必须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审计失败是企业内部审计亟需解决的。本文基于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理论分析,对油田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包括如下内容: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概述国内外关于审计风险理论研究现状,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进行了说明。其次,详细阐述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概念及特点,分析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以及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审计风险评价工作流程等相关理论。再次,在通过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整理和分析出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主要风险因素,结合调查法的结果,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进行了筛选和分析,最终确定了由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的总水平为目标层,审计环境风险、审计策略及方法风险、审计项目风险和内审人员能力风险为准则层以及17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和确定风险等级,其中确定指标权重选用层次分析法。最后本文选择江苏油田分公司负责实施设计施工的昆仑燃气浙江分公司长兴-湖州输气管道工程对其进行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根据建设项目4个准则层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大小排序,案例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影响等级排序为:审计项目风险>审计策略及方法风险>内审人员能力风险>审计环境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制度、人员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龙会成[7](2018)在《城市燃气钢质管道安全风险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及实证应用》文中提出城市燃气输配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设施,而燃气又是易燃易爆的危险气体,燃气管网安全管理是各燃气公司日常管理重中之重。本文从燃气管道管网信息化、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腐蚀管道剩余寿命预测等方面来阐述燃气管道安全技术,以加强燃气安全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燃气行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也不再适用于当前燃气行业的发展。为了加强燃气厂网安全运行管理,利用信息化系统为燃气安全运行管理提供新的管理和决策手段显得迫在眉睫。但随着上游气源供应方式多样化,出现了多路气源供应、LNG供应等多种新气源,城市燃气企业的市政管网也呈现多种压力级别管网迅速扩张的态势,加上众多的天然气门站、高压调压站、调峰与应急储气设施等重点厂站建设,已逐渐替代了过往的单一气源厂供气模式,促使调度中心成为燃气统一调度与安全运行保障的中央控制中心。本文以城市燃气SCADA系统为例,通过对调度中心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监控管理、供需平衡管理、应急管理和数据管理应用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在燃气公司的应用实践:从SCADA系统功能研究(实时监控、远程遥控、自动报警等),移动SCADA系统的应用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在保障厂网安全管理的实践应用;从GIS系统功能研究(爆管分析、横断面和纵断面分析、系统联动分析等),移动GIS系统的应用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在保障厂网安全运行方面的实践应用。首先对燃气管道高后果区所经地区等级划分原则、高后果区识别准则及高后果识别评分进行了介绍,通过收集燃气管道的高后果区识别所需的相关数据,结合成都新都港华燃气公司管理实践,对其所属管网进行了高后果区划分。总共识别出泰兴镇高后果管段32段,其中高后果分值在500分以上的20段,高后果分值在200~500分范围内的12段,并给出了具体管理建议,对燃气管道的高后果区的识别与管理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基于肯特法的特点,对燃气管段风险源进行识别,对影响燃气管道风险的因素(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误操作、泄漏影响)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针对高后果区管线泄漏后果分析的复杂性,分别从四个方面(介质危害性、泄漏量指数、泄漏扩散系数和高后果区受体模型)对高后果区泄漏后果进行分析。通过对风险的定义,建立了燃气管道产生泄漏的风险评价模型,并将此模型应用于新都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共识别出7段泰兴至木兰龙赵路管线相对风险值较高的管段,其中相对风险值在70以上的高后果管段有3段,相对风险值在50~70的高后果管段有4段,对造成高风险的基本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评价结果作为决策依据,使城市燃气管道管理更加科学化。通过对腐蚀管线腐蚀因素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产生腐蚀的主要原因。对含有腐蚀缺陷的管线进行无损检测确定管道腐蚀缺陷的几何形态,并建立相应的几何形态模型。用适当的数值分析方法建立起相应的腐蚀速率模型。结合概率统计和强度准则,得出腐蚀管线剩余寿命预测结果,对研究制定管线的运行、维修、更换等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以港华新都区绕城线为例,进行了该条管线剩余寿命的分析,并对其预测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对管柱上腐蚀麻点所进行的电化学分析以及半理论半经验计算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均匀腐蚀圆柱模型预测均匀腐蚀剩余寿命;使用点蚀腐蚀圆锥模型连同现场管线上的电位测量就可以预测管道由于腐蚀而发生穿透的时间,可以预测剩余寿命;对点蚀,需假定各蚀坑锥角在腐蚀过程中始终不变;当构件腐蚀形态为均匀腐蚀时,腐蚀速率与它的腐蚀形态没有关系;当构件的腐蚀形态为点腐蚀时,腐蚀速率将随锥顶半角的减小而增大;深度相同时,腐蚀缺陷的表面直径越小,它的腐蚀速度越快,距离构件穿孔的时间将会变得越短。将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成都新都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的燃气管道,所得评价结果符合该管段的客观实际。
苗发明[8](2018)在《呼和浩特—兴和输气管道工程项目相关内容变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地区输气管道建设和天然气利用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已建成天然气管道长度约1500多公里,而中东部地区的乌兰察布市基本上属于管道空白区,通过车辆运输供应天然气,不能满足增长的用气需求。铺设呼和浩特—兴和输气管道,实现管道直接向乌兰察布地区供气,辐射周边城市市场,对西部天然气公司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意义重大。西部天然气公司2012年,委托中石化江汉设计院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并编制了报告,之后,该项目取得发改委立项文件。批复文件取得后项目未实施前,公司决定在卓资县旗下营工业园区投资建设1座4×50万立方米/日LNG工厂,工厂气源来自呼和浩特—兴和输气管道。旗下营地区建设液化天然气工厂,乌兰察布、大同、张家口三座城市联手开展区域合作,以及2022年冬奥会由北京(联合张家口)举办等因素,导致本项目沿线及周边地区的市场用气需求出现了重大变更。市场的变更会带来项目技术方案的变更和财务评价结果的变化。本文以呼和浩特—兴和天然气输气管道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市场部分、技术方案部分和财务评价部分,分析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然后分析项目建设变更的必要性,研究项目目标市场情况,预测未来的用气需求,研究项目技术方案的变更,进行变更后的财务评价,最后是项目变更的保障措施及评价。
富志伟,剧璐,郭雨[9](2016)在《关于输气管道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分析》文中认为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有利于更好的建设输气管道工程。本文主要从输气管道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以及应用子系统等方面对信息系统的构建进行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以及改善的措施。实践证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输气管道工程的管理效率,并且得到项目管理人员的一致认可。
付冉[10](2016)在《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安全评估及防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加,我国迎来了长距离输气管道建设的高潮。由于长距离输气管道的建设距离较长,不可避免地要穿越河流等水域,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安全状况成为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与埋地输气管道相比,由于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受到水流的冲刷作用,其运行条件恶劣。因此,需要对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管段进行安全评估,以确保长距离输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本文首先根据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形成机理,建立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力学模型,采用解析法对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进行力学分析,通过分析得到影响悬空管段受力情况的因素。为进一步了解水流冲刷作用对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影响,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数值模拟水流作用下悬空管段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分析其相关变化规律。结合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得到的管道应力应变值,分别使用基于应力理论和基于应变理论的管道失效判据对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进行失效判断。基于管道受力计算结果,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对影响管道应力的因素进行分析,计算每个影响因素在不同变化量下的敏感度系数,定量描述各个不确定因素变动对管道应力的影响程度,识别影响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考虑管道脆弱性理论,结合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实际工程及应力敏感性分析,建立考虑脆弱性的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和熵权法确定各脆弱性指标的权重值,通过三角图法将管道脆弱性进行分类,确定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安全等级和管道脆弱性类型,并结合西气东输管道悬空管段实例进行安全评估过程分析。为保证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安全运行,本文对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从不同措施对悬空管段的应力影响程度来比较防护措施的有效性,为穿越水域输气管道的日常维护和抢险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二、输气管道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气管道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BXQ公司管道资产风险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
2.1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
2.2 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
第三章 BXQ公司管道资产风险管理现状 |
3.1 BXQ公司概况 |
3.2 管道资产特点及运营情况 |
3.2.1 公司管道资产构成及特点 |
3.2.2 BXQ公司管道资产规模及运营情况 |
3.3 管道资产风险管理现状 |
3.3.1 机构设置 |
3.3.2 制度管理 |
3.3.3 人员配备 |
第四章 BXQ公司管道资产风险管理评价 |
4.1 评价依据 |
4.2 管道资产风险管理评价方法及流程 |
4.2.1 管道资风险管理评价方法 |
4.2.2 管道资产风险管理评价流程 |
4.3 管道资产风险管理评价结果 |
4.3.1 管道资产风险管理内部环境薄弱 |
4.3.2 管道资产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不足 |
4.3.3 管道资产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不力 |
4.3.4 管道资产风险管理信息与沟通不畅 |
4.3.5 管道资产风险管理内部监督缺失 |
第五章 管道资产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
5.1 完善内部管道资产控制环境 |
5.2 重建管道资产风险评估 |
5.3 加大管道资产控制活动 |
5.4 强化管道资产信息与沟通 |
5.5 保障管道资产内部监督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实践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濮阳—范县—台前输气管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风险与风险管理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 输气管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 |
2.3 风险评价方法 |
2.3.1 层次分析法(AHP)的概念、应用及优缺点 |
2.3.2 层次分析法(AHP)的实施步骤 |
2.3.3 决策实验室法(DEMATEL)的概念、应用及优缺点 |
2.3.4 决策实验室法(DEMATEL)的实施步骤 |
2.4 国外研究及应用综述 |
2.5 国内研究及应用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濮阳-范县-台前输气管道工程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
3.1 工程简介 |
3.1.1 基本概况 |
3.1.2 自然及社会环境概况 |
3.1.3 线路工程 |
3.1.4 场站工程 |
3.1.5 公用工程 |
3.2 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的原则 |
3.3 基于德尔菲(Delphi)法的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
3.3.1 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的思路 |
3.3.2 安全风险因素的筛选标准 |
3.3.3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组打分问卷调查 |
3.3.4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组打分问卷调查 |
3.3.5 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的结果 |
3.4 安全风险因素内容阐述 |
3.4.1 输气线路风险 |
3.4.2 输气场站风险 |
3.4.3 安全管理风险 |
3.4.4 施工过程风险 |
3.5 安全风险因素的量化标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濮阳-范县-台前输气管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价 |
4.1 建立运用AHP法和DEMATEL法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4.2 构建安全风险因素层次结构 |
4.3 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
4.3.1 专家组形成过程及人员特征分析 |
4.3.2 调查问卷有效性及评分综合情况分析 |
4.4 基于AHP法的输气管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价 |
4.4.1 基于AHP法的风险因素权重分析 |
4.4.2 各影响因素的总排序和最终结果一致性检验 |
4.5 基于DEMATEL法的输气管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价 |
4.5.1 基于DEMATEL法进行风险因素权重分析 |
4.5.2 计算中心度与原因度 |
4.5.3 绘制风险因素的原因-结果图 |
4.6 综合影响度的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濮阳-范县-台前输气管道工程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
5.1 管道本体风险管控措施 |
5.2 直接作业环节风险管控措施 |
5.3 施工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1 |
附录2 调查问卷2 |
附录3 调查问卷3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天然气长输管道大型穿越工程实施阶段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天然气长输管道 |
2.1.1 定义分类 |
2.1.2 建设程序 |
2.1.3 施工工序 |
2.2 大型穿越工程 |
2.2.1 定义分类 |
2.2.2 施工方法 |
2.3 实施阶段工程风险管理 |
第三章 大型穿越工程实施阶段风险管理 |
3.1 大型穿越工程实施阶段风险辨识 |
3.1.1 选择风险识别方法 |
3.1.2 基于工作风险分解法的风险识别 |
3.2 大型穿越工程实施阶段风险评价 |
3.2.1 选择风险评价方法 |
3.2.2 确定风险评价基准 |
3.2.3 基于AHP-RM的单项因素风险等级评价 |
3.2.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项目整体风险等级评价 |
3.2.5 风险等级与风险基准对比 |
3.3 大型穿越工程实施阶段风险处置和监控 |
3.3.1 风险处置 |
3.3.2 风险监控 |
3.4 大型穿越工程实施阶段风险管理模型 |
第四章 黄河穿越段实施阶段风险辨识 |
4.1 中原-开封输气管道工程黄河穿越段 |
4.1.1 项目概况 |
4.1.2 河道概况 |
4.1.3 工程地质 |
4.1.4 连头基坑 |
4.1.5 管理模式 |
4.2 风险辨识 |
4.2.1 构建WBS分解图 |
4.2.2 构建RBS分解表 |
4.2.3 构建WBS-RBS矩阵 |
第五章 黄河穿越段实施阶段风险评价 |
5.1 单项风险因素风险等级评价 |
5.1.1 单项风险因素影响程度评价 |
5.1.2 单项风险因素发生概率评价 |
5.1.3 单项风险因素风险等级评价 |
5.2 项目整体风险等级评价 |
5.2.1 进行隶属度调查 |
5.2.2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
5.2.3 模糊综合评价 |
5.3 与风险评价基准进行对比 |
5.3.1 整体风险对比 |
5.3.2 单项风险对比 |
第六章 黄河穿越段实施阶段风险处置与监控 |
6.1 黄河穿越段风险处置 |
6.2 黄河穿越段风险监控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研究方法适用性总结 |
7.1.2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问题研究 ——以J支线管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天然气管道公司及其信息化效益概述 |
2.1 天然气管道行业与特点 |
2.1.1 天然气管道行业概况 |
2.1.2 天然气管道技术及特点 |
2.1.3 天然气管道重要意义 |
2.1.4 天然气管道信息化构成 |
2.2 天然气管道公司基本情况 |
2.2.1 天然气管道公司架构 |
2.2.2 天然气管道公司管理体系 |
2.2.3 天然气管道公司建设及运营 |
2.3 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的涵义与构成 |
2.3.1 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的涵义 |
2.3.2 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的构成 |
2.4 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的评价方法 |
2.4.1 静态评价法-投资收益率法 |
2.4.2 动态评价法-费用现值法 |
2.4.3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价值链模型 |
第3章 J支线管道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J支线建设宏观环境 |
3.2 J支线投资简介 |
3.3 J支线概况 |
3.3.1 J支线建设历程 |
3.3.2 J支线建设特点 |
3.3.3 J支线运营指标 |
3.4 J支线建设及运营存在的问题 |
3.4.1 经济效益回报低 |
3.4.2 安全管控成本高 |
3.4.3 信息化规划未实现全流程 |
3.4.4 管理模式有待改进 |
3.4.5 员工信息化意识淡薄 |
第4章 J支线管道信息化效益的评价与分析 |
4.1 J支线管道信息化效益影响因素 |
4.1.1 经济效益分项因素 |
4.1.2 社会效益因素 |
4.2 J支线静态评价--投资收益率法 |
4.2.1 J支线常规建设后投资收益率 |
4.2.2 J支线信息化建设后投资收益率 |
4.3 J支线动态评价--费用现值法 |
4.3.1 J支线常规建设后费用现值 |
4.3.2 J支线信息化建设后投费用现值 |
4.4 J支线综合效益评价-价值链模型 |
4.4.1 J支线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基本活动价值提升分析 |
4.4.2 J支线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辅助活动价值提升分析 |
4.5 J支线信息化效益总体评价 |
第5章 提升J支线管道信息化效益的对策建议 |
5.1 统一信息化规划标准 |
5.2 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 |
5.3 严控信息化建设成本 |
5.4 提高员工信息化素质 |
5.5 延伸信息化效益模块 |
5.6 其他对策建议 |
5.6.1 标准化和开放性 |
5.6.2 模块化和可扩充性 |
5.6.3 可靠性和安全性 |
5.6.4 友好性和直观性 |
5.6.5 融入前置工程审核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20年回顾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
2 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2.1 管道信息化技术 |
2.2 管道线路完整性控制技术 |
2.2.1 内检测技术 |
2.2.2 完整性评估理论体系 |
2.2.3 管材失效控制 |
2.2.4 风险评估与控制 |
2.2.5 输送介质损伤风险及控制 |
2.2.6 维修与应急技术 |
2.3 站场完整性控制技术 |
2.3.1 站场工艺设施检测与评估 |
2.3.2 动力压缩机组诊断评估 |
2.4 地下储气库完整性与安全保障 |
2.5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平台 |
3 存在的问题 |
3.1 法律体系 |
3.2 技术难题 |
4 发展建议 |
(6)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概念、特征及作用 |
2.1.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涵义 |
2.1.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特征 |
2.1.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作用 |
2.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基本理论 |
2.2.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类型 |
2.2.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程序 |
2.2.3 内部控制理论 |
2.2.4 审计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概述 |
2.3.1 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相关概念 |
2.3.2 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目标 |
2.3.3 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流程 |
2.4 研究方法 |
2.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可行性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
2.4.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2.4.4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
3.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影响因素总体分析 |
3.1.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
3.1.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风险 |
3.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选取来源及分析 |
3.2.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选取来源 |
3.2.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影响因素选取分析 |
3.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的筛选 |
3.3.1 问卷的编制 |
3.3.2 问卷发放与实施 |
3.3.3 结果分析 |
3.4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4.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4.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定义 |
3.4.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案例分析 |
4.1 项目基本情况 |
4.1.1 项目背景 |
4.1.2 项目概况 |
4.1.3 案例项目实施组织——江苏油田的组织结构 |
4.1.4 江苏油田内部审计组织 |
4.1.5 项目方案及主要工程量 |
4.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2 项目内部审计分析 |
4.2.1 总投资分析 |
4.2.2 项目审计分析基本内容 |
4.2.3 成本费用计算及分析 |
4.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3.1 确定评价对象因素集 |
4.3.2 模糊综合评价集的设定 |
4.3.3 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
4.3.4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矩阵 |
4.3.5 内部审计风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6 结果分析 |
4.4 内审风险多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4.4.1 风险管理重要性排序分析 |
4.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结果 |
4.5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不足之处和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城市燃气钢质管道安全风险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及实证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燃气管网安全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
1.3.2 高后果区识别的研究现状 |
1.3.3 燃气管道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4 燃气管道剩余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
1.3.5 燃气管道电化学腐蚀机理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燃气厂网运行安全信息化管理 |
2.1 燃气调度中心 |
2.1.1 调度中心组织管理 |
2.1.2 调度中心应急管理 |
2.1.3 调度中心的数据管理 |
2.2 利用SCADA保障厂网运行安全 |
2.2.1 SCADA系统功能 |
2.2.2 SCADA系统监控对象及内容 |
2.2.3 利用SCADA系统保障厂网安全 |
2.2.4 移动SCADA管理 |
2.3 利用GIS保障厂网运行安全 |
2.3.1 利用GIS系统保障厂网安全 |
2.3.2 移动GIS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气管道高后果区识别 |
3.1 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分 |
3.1.1 地区等级划分 |
3.1.2 燃气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 |
3.1.3 高后果管道分段原则 |
3.1.4 管道高后果区评分 |
3.2 基础数据要求 |
3.3 新都港华燃气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分实证应用 |
3.4 高后果区管理建议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气管道高后果区风险评价与安全管理措施 |
4.1 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第三方破坏指标 |
4.1.2 腐蚀指标 |
4.1.3 设计指标 |
4.1.4 误操作指标 |
4.1.5 泄漏影响指标 |
4.2 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1 基础数据采集 |
4.2.2 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模型 |
4.3 新都港华燃气管道风险评价实证应用 |
4.3.1 线路位置识别情况 |
4.3.2 管段运行维护情况 |
4.3.3 龙赵路管线风险评价 |
4.3.4 高风险管段分析及风险管理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在役燃气钢质管线腐蚀剩余寿命统计预测 |
5.1 燃气管线的腐蚀原因分析 |
5.2 燃气管道腐蚀程度的描述 |
5.2.1 均匀腐蚀 |
5.2.2 局部腐蚀 |
5.3 燃气管道大面积均匀腐蚀的剩余寿命预测 |
5.4 燃气管道外壁点蚀的剩余寿命的CSI模型 |
5.5 燃气管道外壁腐蚀的剩余寿命极限点蚀率模型 |
5.5.1 燃气管道外壁点蚀穿孔前的剩余寿命预测 |
5.5.2 燃气管道服役时间内的总泄漏次数 |
5.5.3 燃气管线的年度泄漏次数 |
5.5.4 燃气管道腐蚀速率 |
5.6 燃气管道点蚀剩余壁厚的统计分析 |
5.6.1 管线点蚀平均剩余壁厚的测定 |
5.6.2 燃气管线点蚀所允许的极限剩余壁厚的统计规律 |
5.6.3 极限点蚀剩余壁厚的统计值与取样管段面积的关系 |
5.6.4 管道腐蚀失效前寿命的统计规律 |
5.7 新都港华燃气钢质管道剩余寿命统计预测 |
5.7.1 绕城管线腐蚀泄漏分析 |
5.7.2 剩余寿命预测的基础数据及方法选择 |
5.7.3 剩余寿命的计算 |
5.7.4 剩余寿命预测结果的总结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埋地燃气钢质管道腐蚀寿命的电化学机理模型 |
6.1 电化学腐蚀原理 |
6.2 几种腐蚀模型理论探究 |
6.2.1 管道腐蚀麻点的动力生长模型 |
6.2.2 电化学腐蚀的等效电路模型 |
6.3 均匀腐蚀的腐蚀速率模型 |
6.3.1 均匀腐蚀缺陷的几何形态模型 |
6.3.2 均匀腐蚀缺陷的速率确定 |
6.4 点蚀缺陷的腐蚀速率模型 |
6.4.1 点蚀穿透腐蚀速率模型 |
6.4.2 点蚀腐蚀缺陷的腐蚀速率 |
6.4.3 点蚀缺陷腐蚀剩余寿命预测 |
6.5 普通圆锥体点蚀模型(H≠P) |
6.6 同时具有多个不同尺寸类型点蚀以及多个均匀腐蚀的腐蚀分析 |
6.7 新都港华燃气钢质管道剩余寿命实证应用 |
6.7.1 腐蚀泄漏因素分析 |
6.7.2 剩余寿命预测 |
6.7.3 剩余寿命结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性描述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影响管道高后果区的数据 |
附录2 燃气管道第三方破坏指数组成及分布 |
附录3 燃气管道腐蚀指数组成及分布 |
附录4 燃气管道设计指数组成及分布 |
附录5 燃气管道误操作指数组成及分布 |
附录6 燃气管道失效后果指数组成及分布 |
附录7 龙赵路管线高后果管段风险评价调查表 |
A 龙赵路管线高后果管道第段风险评价第三方破坏调查表 |
B 龙赵路管线高后果管道第段风险评价腐蚀调查表 |
C 龙赵路管线高后果管道第段风险评价设计调查表 |
D 龙赵路管线高后果管道第段风险评价误操作调查表 |
E 龙赵路管线高后果管道第段风险评价泄漏影响系数调查表 |
附录8 龙赵路管线高后果管段详细信息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呼和浩特—兴和输气管道工程项目相关内容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意义重要 |
1.1.2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天然气管道建设 |
1.1.3 铺设天然气管道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简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项目及项目管理的概念 |
2.2 项目管理的特征 |
2.3 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 |
2.4 项目变更管理 |
第三章 原可研报告主要内容介绍 |
3.1 市场部分介绍 |
3.1.1 市场调查 |
3.1.2 天然气用户需求预测分析 |
3.2 技术方案部分介绍 |
3.2.1 输气线路 |
3.2.2 输气工艺 |
3.2.3 输气站场 |
3.3 财务评价部分介绍 |
3.3.1 编制依据和基础数据 |
3.3.2 成本和费用估算 |
3.3.3 财务分析 |
3.3.4 评价结论 |
第四章 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 |
4.1 旗下营工业园区正在建设LNG工厂 |
4.2 政府提出实施“气化乌兰察布”工程 |
4.3 张家口、大同、东部地区是项目潜在市场 |
第五章 呼和浩特—兴和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变更研究 |
5.1 项目建设变更的必要性分析 |
5.2 目标市场情况研究 |
5.2.1 乌大张地区市场调查 |
5.2.2 乌大张地区天然气用户需求预测分析 |
5.2.3 东部地区用户需求预测分析 |
5.2.4 市场情况研究结论 |
5.3 技术方案的变更 |
5.3.1 管径选择的变更 |
5.3.2 站场设置和工艺的变更 |
5.3.3 输气线路的重新规划 |
5.4 变更后的财务评价 |
5.4.1 财务评价的基础 |
5.4.2 成本费用估算及分析 |
5.4.3 项目获利能力分析 |
5.4.4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5.4.5 项目清偿能力分析 |
5.4.6 项目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
5.4.7 项目盈亏平衡分析 |
5.4.8 项目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
5.4.9 财务评价结论 |
第六章 项目变更的保障措施及评价 |
6.1 项目变更的保障措施 |
6.2 项目变更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关于输气管道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输气管道工程信息系统的构成分析 |
2 输气管道工程信息管理在陕京三线输气管道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
3 结语 |
(10)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安全评估及防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穿越水域悬空管段安全评估研究现状 |
1.2.2 考虑脆弱性管道安全评估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力学分析 |
2.1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管段形成机理 |
2.2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受力情况 |
2.2.1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静载荷 |
2.2.2 水流横向作用载荷 |
2.3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力学模型 |
2.4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边界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数值模拟 |
3.1 有限元软件简介 |
3.2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有限元模型 |
3.2.1 悬空管段几何模型 |
3.2.2 悬空管段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
3.3 穿越水域悬空管段动力学分析 |
3.3.1 流体域仿真计算分析 |
3.3.2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的模态分析 |
3.3.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3.4 计算结果的验证 |
3.4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失效判断依据 |
3.4.1 基于应力理论的失效判断依据 |
3.4.2 基于应变理论的失效判断依据 |
3.4.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穿越水域悬空管段应力敏感性分析 |
4.1 悬空管段应力敏感性分析方法 |
4.1.1 敏感性因素的选择 |
4.1.2 悬空管段应力敏感性方法 |
4.2 管道壁厚变化对悬空管段应力的影响 |
4.3 输送内压变化对悬空管段应力的影响 |
4.4 水流速度变化对悬空管段应力的影响 |
4.5 悬空长度变化对悬空管段应力的影响 |
4.6 土弹簧刚度变化对悬空管段应力的影响 |
4.7 悬空管段应力敏感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安全评估 |
5.1 结合脆弱性的穿越水域悬空管段事故机理分析 |
5.1.1 管道脆弱性概念 |
5.1.2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脆弱性的特征 |
5.1.3 考虑脆弱性的管道事故机理分析 |
5.1.4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脆弱性分类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脆弱性分类 |
5.2.1 权重确定的方法 |
5.2.2 基于三角图法的脆弱性类型划分 |
5.3 考虑脆弱性的悬空管段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
5.3.1 致灾因子脆弱性 |
5.3.2 承灾体脆弱性 |
5.3.3 应对能力脆弱性 |
5.4 考虑脆弱性的安全评估计算步骤 |
5.4.1 确定脆弱性指标 |
5.4.2 脆弱性值的计算与分类 |
5.4.3 管道脆弱性评价分值计算 |
5.5 管道安全等级确定 |
5.6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安全评估模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穿越水域悬空管段安全评估实例 |
6.1 西气东输穿越水域悬空管段实例简介 |
6.1.1 穿越水域管段A |
6.1.2 穿越水域管段B |
6.2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实例有限元计算 |
6.2.1 管段A有限元计算结果 |
6.2.2 管段B有限元计算结果 |
6.3 管道脆弱性因素评价指标分析 |
6.4 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权重的计算与分类 |
6.4.1 管段A指标权重的确定 |
6.4.2 管段B指标权重的确定 |
6.4.3 管段的脆弱性评分值及分类 |
6.5 安全等级确定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穿越水域悬空管段防护措施研究 |
7.1 管道状况的监测 |
7.2 水域河床演变规律的掌握 |
7.3 相关防护措施 |
7.3.1 河床最大冲刷深度的分析 |
7.3.2 直接型防护措施 |
7.3.3 间接型防护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总结 |
8.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输气管道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BXQ公司管道资产风险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 贾元琛.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濮阳—范县—台前输气管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秦恩超. 山东大学, 2020(11)
- [3]天然气长输管道大型穿越工程实施阶段风险管理研究[D]. 高孟林. 山东大学, 2020(10)
- [4]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问题研究 ——以J支线管道为例[D]. 张智睿. 南昌大学, 2020(01)
- [5]中国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20年回顾与发展建议[J]. 董绍华. 油气储运, 2020(03)
- [6]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研究[D]. 蒋荣. 扬州大学, 2019(06)
- [7]城市燃气钢质管道安全风险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及实证应用[D]. 龙会成.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8]呼和浩特—兴和输气管道工程项目相关内容变更管理研究[D]. 苗发明. 内蒙古大学, 2018(02)
- [9]关于输气管道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分析[J]. 富志伟,剧璐,郭雨. 化工管理, 2016(22)
- [10]穿越水域输气管道悬空段安全评估及防护措施研究[D]. 付冉.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