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像学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价值(附3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旭[1](2020)在《睾丸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睾丸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常见组织学类型的影像学表现与特征进行分析,评估超声、CT及MRI对睾丸肿瘤及肿瘤样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同时结合临床资料提高睾丸肿瘤及肿瘤样变的无创性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共84例(85个肿块)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单纯行CT检查33例、MRI检查9例;同时行CT和超声检查28例,同时行MRI和超声检查12例,同时行MRI和CT检查2例,同时行超声、CT和MRI检查1例。行肿瘤标志物检查47例。根据病理结果将85例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分为良性与恶性组,并将睾丸肿瘤分为精原细胞瘤组与非精原细胞瘤组,对比观察其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肿块形态学、密度/信号、强化表现等特征,同时探讨肿瘤标志物鉴别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的能力。将各组间各征象发生率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或Fisher进行差异性检验。分别对超声、CT和MR三种检查方法进行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得到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The Curve)、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超声检查中,睾丸肿块的肿块肿块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特征发生率在良、恶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42);肿块肿块形态特征的发生率在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CT检查中,睾丸肿块在肿块肿块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内部间隔、钙化、延迟强化、间隔强化及环形强化特征发生率在良、恶性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11、0.009、0.046、<0.001、0.041、0.034);肿块肿块形态、内部间隔、钙化、延迟强化、间隔强化及不均匀片状强化特征的发生率在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01、0.026、0.002、<0.001、<0.001);MRI检查中,睾丸肿块的内部分隔、延迟强化、间隔强化、环形强化特征的发生率在良、恶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01、0.037、0.003);内部间隔、间隔强化特征的发生率在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AFP升高的发生率在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声对于睾丸肿瘤良、恶性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为、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3%、60.0%、86.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P=0.02);CT对睾丸良、恶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为、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42.9%、93.2%、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P=0.043);MRI对睾丸良、恶性肿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为、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50.0%、85.0%、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22(P=0.054).结论:睾丸肿瘤为少见肿瘤,发病年龄高峰在20-31岁。超声、CT或MRI检查的影像学征象可应用于睾丸良、恶性肿块及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的鉴别诊断。AFP对于鉴别睾丸精原与非精原细胞瘤具有可靠的指导作用。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睾丸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较高的价值,MRI对于睾丸良、恶性的判断略优于CT和超声检查。
杨航[2](2020)在《化脓性脊柱炎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化脓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脊柱布氏菌感染的临床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探讨化脓性脊柱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及治疗干预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于2010.1-2018.12收治的首次发生并经病理或病原学确诊的脊柱感染患者。收集病例的一般情况(年龄,合并症、性别及入院时体温)、实验室检查结果(WBC、NEU%、CRP、PCT、SAA、ESR)、影像学检查结果(X线、CT及MRI表现),分析比较三组疾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的阳性率、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三组疾病间的差异;绘制各指标诊断化脓性脊柱炎的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分析各指标对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能力。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的可预测性,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158例患者,其中化脓性脊柱炎31例,平均年龄59.10±12.01岁,脊柱结核107例,平均年龄47.10±16.22岁,脊柱布氏菌感染20例,平均年龄52.05±7.37岁。化脓性脊柱炎最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在实验室检查中,化脓性脊柱炎组WBC、NEU%、CRP、PCT、SAA、ESR 阳性率、平均值均高于脊柱结核组和脊柱布氏杆菌组。在影像学检查中三者在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破坏、椎体高度变化、骨质破坏类型、增强MRI脓肿表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以上结果进行Logit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一般情况中,年龄、Charlson评分、体温与化脓性脊柱炎存在相关关系。在实验室检查中,WBC、HGB、CRP、SAA、ESR与化脓性脊柱炎存在相关关系。在X线及CT表现中,椎体高度变化、椎间隙变化、椎旁软组织钙化与化脓性脊柱炎存在相关关系。在MRI表现中,椎间隙改变、脓肿范围、椎体破坏程度、增强MRI存在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通过10个大项对化脓性脊柱炎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提出一个评分系统,化脓性脊柱炎组平均分为28.42±5.14,脊柱结核组平均分为12.75±3.61,脊柱布氏菌感染组平均分为20.33±3.70,该系统的内部验证的AUC为0.89,阈值为22.5,诊断的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95.6%。外部模型诊断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2.9%。结论:结合患者一般情况中的体温、合并症,实验室检查中的WBC、NEU%、HGB、CRP、PCT、SAA、ESR,影像学检查中的椎体骨质破坏类型、椎体破环程度、椎间隙狭窄程度、椎间盘破坏程度、椎旁病变等在脊柱原发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原发性脊柱感染中诊断化脓性脊柱炎的评分系统,在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中具有潜在指导价值,对临床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杜源[3](2020)在《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PT)是临床上一类少见的、多分化来源的腹腔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肿瘤的局部复发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与归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例。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收集的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和实验室结果,其中实验室结果包括:术前的三大常规、血生化资料、血型(ABO型)、肿瘤抗原指标。门诊、电话随访患者的预后,随访终点:患者死亡、失访或截止随访日期。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病例201例,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余下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1.30:1。年龄范围:11-83岁,平均年龄49.4±14.9岁。平均住院时间13.0±6.72天。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38.7%)、体检发现(40.3%)、腹部包块(11.8%)。辅助检查主要为腹部彩超、CT、MRI,部分累及大血管行DSA。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收集73例,其中升高25例。CA-199升高8例(32%)。CA-125升高10例(40%),CEA升高4例(16%),AFP升高(12%)。肿瘤血型中O型75/120(62.5%),A型20/120(16.7%)。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80例(67%),腹腔镜手术40例(33%)。术后病理回报:肿瘤直径6.8±3.8cm;完整切除103例(85.8%),R1切除12例(10%),R2切除5例(4%)。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53.8%),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46.6%);其中良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62/64(96.8%);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42/56(75%),联合脏器切除15例(12.5%)。随访结果: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死亡1例(死因与肿瘤无关,意外死亡),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98.4%。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死亡30人。肿瘤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5.7%,71.4%,46.7%;其中根据恶性肿瘤是否完整切除分组,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89.7%,82%,64%。不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70.6%,52.9%,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最大直径(>10cm),是否完整切除,是否有腹膜后肿瘤切除病史,肿瘤的病理类型是肿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否再次行手术治疗是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首诊症状为体检发现,其次为腹部疼痛、腹部包块等原因就诊。术前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鉴别,其中MRI、CT的确诊率较高,B超、DR腹部平片确诊率稍低,且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2、本中心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中:良性肿瘤常见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恶性肿瘤常见脂肪肉瘤。腹膜后肿瘤患者中以O血型居多,但整体生存期(OS)与血型无关。3、在所有的的手术治疗中,保证腹膜后肿瘤被完整切除是手术时应当首先满足的原则,这与预后密切相关;良性PRPT相较于恶性PRPT有更好的生存预后;手术中合并器官切除的案例仅占整体的一小部分(12.5%),是否有脏器切除与预后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原发病灶的病理类型有助于预测切除器官的浸润情况。4、PRPT术后易出现局部的复发,且与病人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最为典型的是脂肪肉瘤,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术中肉眼观察与脂肪瘤并无明显差异。术后6月至1年内定期随访,及时再次手术治疗复发有助于提高整体生存率。
李振东[4](2020)在《多模态超声成像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本研究探讨灰阶超声(US)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行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118例睾丸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通过比较不同性质睾丸占位性病变的常规超声特征来初步鉴别其良恶性。结果:本研究从睾丸占位性病变的病灶数目、病灶范围(局灶型/弥漫性)、回声类型、边界、外形、有无囊变、血流、是否伴微石症、侧别、均匀性等10个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睾丸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边界、外形、血流、是否伴微石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数目、病灶范围(局灶型/弥漫性)、回声类型、有无囊变、侧别、均匀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部分超声造影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不同增强特征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术前经CEUS检查并术后经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81例睾丸占位性病变的CEUS特征,通过比较不同性质睾丸占位性病变的CEUS特征来鉴别其良恶性,并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CEUS特征来预测睾丸占位性病变的恶性风险程度。结果:睾丸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CEUS特征总体上存在差异,本研究从睾丸占位性病变的增强边界、始增速度、增强后病灶大小、增强均匀程度、增强水平、廓清速度等6个CEUS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睾丸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增强边界、始增速度、增强后病灶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均匀程度、增强水平、廓清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以上6个CEUS特征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筛选出3个与睾丸恶性占位性病变相关的CEUS特征,其相对恶性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增强边界不清、快进、增强后病灶增大。结论:CEUS对鉴别睾丸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超声弹性成像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初步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然后进行超声弹性检查并进行弹性分级,术后经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75例睾丸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弹性表现,比较不同性质睾丸占位性病变的弹性分级差别和弹性成像分级在鉴别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睾丸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弹性分级主要以1、2级为主,睾丸恶性占位性病变超声弹性分级主要以35级为主。超声弹性成像鉴别睾丸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66.7%,准确率为82.7%。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对鉴别睾丸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胡慧勇[5](2018)在《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影像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研究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TG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儿童TGCT的超声征象,依据病理诊断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分组比较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回声性质、钙化、囊性区以及彩色血流等声像图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睾丸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睾丸肿瘤独立声像图特征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睾丸肿瘤64例(69.6%),恶性睾丸肿瘤28例(30.4%),最常见的儿童良性TGCT为畸胎瘤,其次为表皮样囊肿,最常见的儿童恶性TGCT为卵黄囊瘤;良性肿瘤组的肿瘤最大径小于恶性肿瘤组[(1.69±0.73)cm对(2.81±1.16)cm,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声像图特征方面,良性肿瘤以回声不均匀为主,恶性肿瘤以回声均匀多见(P=0.000),良性肿瘤组肿瘤内部的钙化和囊性区多于恶性肿瘤组(P=0.000);良性肿瘤组的血流分级低于恶性肿瘤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流分级为预测睾丸肿瘤恶性的独立因素,当以Adler分级≥2级为良恶性诊断阈值,则血流分级对睾丸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9%、98.4%、96.7%。结论儿童良恶性TGCT的超声征象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彩色血流分级为预测睾丸良恶性肿瘤的独立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有望成为儿童TGCT良恶性鉴别的重要方法。第二部分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CT诊断价值研究目的探讨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s,TGCT)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儿童TGCT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CT特征,依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分组比较良恶性肿瘤组间的肿瘤大小、CT特征和诊断符合率,采用Logistic回归研究儿童TGCT的危险因素,并分析CT特征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57例儿童TGCT,良性肿瘤组40例(70.2%),恶性肿瘤组17例(29.8%),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畸胎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卵黄囊瘤;恶性肿瘤组肿瘤最大直径均值(2.98±1.35)cm大于良性肿瘤组(1.87±0.7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特征方面,良性肿瘤组肿瘤密度不均匀多见(26/40,65.0%),恶性肿瘤组肿瘤以密度均匀为主(12/17,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良性肿瘤组肿瘤伴钙化和脂肪多于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7),CT增强扫描恶性肿瘤组供血动脉增粗的比例明显多于良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病理结果对照,CT诊断符合率84.2%(48/57),良恶性肿瘤组CT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17例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分别为Ⅰ期14例(88.2%)、Ⅲ期2例(11.8%)、Ⅳ期1例(5.9%),CT显示肿瘤出血坏死5例(29.4%),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11.8%),右肺及左肾门转移1例(5.9%),术后随访时间范围(663)月,所有患者均无瘤存活,总体生存率100%;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供血动脉增粗为预测肿瘤良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供血动脉增粗诊断儿童恶性TG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0.6%、97.5%、89.5%。结论CT检查儿童TGCT有特异性,肿瘤供血动脉增粗为预测儿童TGCT良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CT能初步判断儿童TGCT的良恶性及临床分期,为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MRI诊断价值研究目的探讨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TGCT)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儿童TGCT的临床资料、MRI检查资料和病理结果,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分组比较良恶性肿瘤组的部位、大小、边界、形态、信号特征、肿瘤囊性变和脂肪变、患侧精索增粗、强化程度以及肿瘤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63例儿童TGCT,其中良性肿瘤45例(71.4%),包括畸胎瘤23例(51.1%)、表皮样囊肿16例(35.6%)、皮样囊肿6例(13.3%),恶性肿瘤18例(28.6%),包括卵黄囊瘤16例(88.9%)、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11.1%)。良性肿瘤组T2WI以混杂信号(20/45,44.4%)和高信号(16/45,35.6%)居多,DWI以低信号(28/45,62.2%)和高信号(16/41,39%)居多,恶性肿瘤组T2WI及DWI均以高信号居多,良恶性肿瘤组在T2WI、DWI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良性肿瘤组肿瘤囊性变和脂肪变多于恶性肿瘤组(均P<0.05),恶性肿瘤组肿瘤患侧精索增粗多于良性肿瘤组,且强化程度高于良性肿瘤组(均P=0.000);与病理结果对照,MRI诊断良性肿瘤符合率93.3%,诊断恶性肿瘤符合率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1)。结论MRI评价儿童良恶性TGCT在T2WI、DWI、肿瘤囊性变和脂肪变、患侧精索增粗和强化程度方面均有差异,当超声诊断儿童TGCT不明确时,MRI可提供辅助诊断信息。第四部分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目的 探讨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TGCT)的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2018年7月9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儿童TGCT患者的病史资料,术前行超声、CT、MRI检查中的一项或多项影像学检查。采用BlandAltman图分析超声、CT及MRI评估儿童TGCT肿瘤大小的一致性,kappa检验分析三种检查方法评价儿童TGCT影像学特征的一致性,联合诊断试验比较超声、超声与CT联合、超声与MRI联合的诊断效能。结果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能准确评估儿童TGCT的肿瘤大小。Bland-Altman图分析超声评估肿瘤最大直径平均差值`d=-0.15cm,标准差Sd=0.28cm,95%的一致性界限为(-0.690.39cm),95.7%(88/92)测量值在一致性界限内;CT评估肿瘤最大直径平均差值`d=0.01cm,标准差Sd=0.47cm,95%的一致性界限为(-0.900.93cm),96.5%(55/57)测量值在一致性界限内;MRI评估肿瘤最大直径平均差值`d=-0.12cm,标准差Sd=0.26cm,95%的一致性界限为(-0.630.40cm),96.8%(61/63)测量值在一致性界限内。影像学特征方面,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评价肿瘤的边界、形态、肿块性质与病理结果比较均有一致性(均P<0.05),MRI评价肿瘤囊性变的敏感性最好(90.5%),CT评价肿瘤钙化的敏感性高于超声(83.3%对69.8%),MRI评价肿瘤脂肪变的敏感性高于CT(85.7%对75.0%)。与病理结果对照,超声、CT及MRI鉴别儿童良恶性TGCT的准确性分别为95.7%、94.7%、93.7%,三种检查方法鉴别儿童TGCT良恶性的一致性均极好(kappa=0.897,0.872,0.844)。超声诊断儿童TGCT符合率72.8%,超声与CT联合、超声与MRI联合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7%,90.5%,与单用超声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07)。结论 超声、CT及MRI对儿童TGCT均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价值,超声与CT联合、超声与MRI联合诊断能提高儿童TGCT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方晓义[6](2013)在《多层螺旋CT在睾丸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睾丸原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8例睾丸肿瘤的组织病理、临床特点和CT表现。所有48例睾丸肿瘤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平扫层厚2mm,层距2mm;增强扫描层厚1mm采集,层距1mm。对病灶进行常规薄层重建,获取的薄层横断图像通过工作站的后处理技术,重建MPR、VR图像。48例睾丸肿瘤中精原细胞瘤13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9例、淋巴瘤14例、卵黄囊瘤2例、良性畸胎瘤2例、腺瘤样瘤与表皮样囊肿各2例,胚胎性癌、恶性畸胎瘤、平滑肌瘤及髓外浆细胞瘤各1例。结果:MSCT检出所有48例睾丸肿瘤,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9例、右侧29例,其中45例平扫时表现为睾丸肿大,35例境界清楚,41例恶性肿瘤平均直径4.6±1.3cm,7例良性肿瘤平均直径2.4±0.8cm,统计检验水准α以0.05估计,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1,P<0.05),但良恶性肿瘤的MSCT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3,P>0.05)。在41例睾丸恶性肿瘤中,精原细胞瘤与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强化程度无显着性差异(t=-1.578,P>0.05),混合性生殖细胞瘤与淋巴瘤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8,P>0.05),但精原细胞瘤与淋巴瘤强化程度差异有显着性差异(t=-2.686,P<0.05),淋巴瘤与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好发年龄段比较,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96,P<0.05)。卵黄囊瘤多为5岁以下儿童发病,且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增高;MSCT平扫2例良性畸胎瘤含钙化、脂肪成分,具有特征性;腺瘤样瘤平扫病灶内密度均匀,未见钙化及坏死灶,增强扫描病变无明显强化。其余不同病理类型的睾丸肿瘤有其各自的影像或临床特点。41例恶性肿瘤中31例MSCT扫描未发现肿大淋巴结,3例合并腹股沟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合并锁骨下淋巴结肿大,分别提示临床I、II、III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结论:睾丸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且MSCT能显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对睾丸肿瘤的诊断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临床资料与MSCT检查对区分各种睾丸肿瘤,尤其是区分肿瘤的良恶性、肿瘤术前分期和术后随访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钢,刘屹立,董旭,赵宇,赵鹏[7](2000)在《影像学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价值(附36例报告)》文中认为
郭广恩[8](2020)在《小儿气道异物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道异物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好发于1-3岁婴幼儿,由于此年龄阶段儿童玩耍中喜欢把小物件放进口腔,且婴幼儿咽部相对狭小,较垂直,在吞咽时声门闭合欠佳等因素,从而导致此年龄阶段的儿童误吸异物的风险最高。既往研究发现儿童气道异物具有隐匿性,常误诊为支气管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容易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儿童气道异物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气道三维重建等技术的应用,胸部影像学检查对于气道异物的诊断率不断上升,但行支气管镜检查仍是儿童气道异物诊断的金标准。儿童气道异物常引起肉芽组织增生、肺气肿等并发症。近些年研究发现肉芽组织的产生与异物存留时间、异物种类具有相关性。其中异物存留时间较长且异物为坚果类异物时,最易产生局部肉芽组织增生。坚果类异物富含有丰富的游离脂酸,游离脂酸对气道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当异物进入气道后,刺激气道黏膜,产生和释放大量血管活性介质及趋化因子,同时刺激巨噬细胞分泌PDGF、FGF、TGF-β、IL-1及TNF,加上创面凝血时血小板释放的PDGF,进一步刺激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移行到异物存留部位,产生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对异物进行包裹,从而形成肉芽组织。近些年临床上通过支气管镜开展了儿童气道异物所引起的肉芽组织增生等并发症的介入治疗,如激光切除术、冷冻治疗等。目前国内关于儿童气道异物相关文献很多,但在儿童气道异物出现肉芽组织后,其远期预后研究较少。故本文对儿童气道异物引起肉芽组织增生后的预后行进一步探讨,为儿童气道异物所引起的肉芽组织增生是否需要介入手术治疗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通过分析既往收治儿童气道异物的病例特点,如好发年龄、常见异物种类、常见炭顿位置、常见症状等,为儿童气道异物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2.通过分析气道异物患儿的肺泡灌洗液培养结果,为儿童气道异物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病原学依据。3.通过随访气道异物并肉芽组织增生患儿的预后,为儿童气道异物所引起的肉芽组织增生是否需要介入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份至2019年11月份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病房及耳鼻喉科收治的325例气道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2.数据处理分析325例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异物种类、异物崁顿位置、易误诊疾病种类、常见症状、肺泡灌洗液培养结果、气道异物所引起的常见并发症等相关资料。对325例气道异物患儿中的158例合并肉芽组织增生患儿经电话随访4周,记录患儿生长发育、运能能力是否受到影响。同时查阅325例气道异物患儿的病例资料,并进行分析。应用EPiData3.0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核对、分析。3.该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征得患儿家长知情并同意。结果1.325例气道异物患儿中其中男孩219例(67.0%),女孩106例(33.0%),居住在乡村221例(68.0%),城市104例(32.0%),好发年龄为1-3岁(80.3%)。2.分析异物种类及崁顿位置发现:异物种类中以植物性异物最为多见,其中花生(55.1%)、瓜子类(19.1%)、核桃仁(9.2%)。异物崁顿位置左肺发生率(48.7%)稍高于右肺(47.7%)。3.通过分析气道异物患儿首诊诊断,发现气道异物患儿常见误诊疾病为:支气管肺炎94例(28.9%);喘息性支气管炎30例(9.2%);急性支气管炎25例(7.7%);大叶性肺炎20例(6.2%);毛细支气管炎15例(4.6%);重症肺炎10例(3.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8例(2.5%)。其中首诊诊断儿童气道异物的仅123例(37.8%)。误诊率为62.2%。4.分析325例气道异物患儿常见症状可以发现:咳嗽223例(47.9%)、喘息91例(19.5%)、喉喘鸣77例(16.5%)、发热55例(11.8%)、呼吸困难 18 例(3.9%)、咯血 1 例(0.2%)。5.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体培养的共114例,其中肺炎链球菌21例(18.4%);流感嗜血杆菌11例(9.6%);卡他布兰汉菌5例(4.4%);肺炎支原体2例(1.8%);黄曲霉菌2例(1.8%);肺炎克雷伯2例(1.8%);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0.9%);恶臭假单胞菌1例(0.9%);河生肠杆菌生物1群1例(0.9%);沃氏葡萄球菌1例(0.9%);无细菌生长67例(58.8%)。6.325例气道异物患儿中常见并发症为:肉芽组织增生(39.4%)、支气管肺炎(26.9%)、阻塞性肺气肿(24.4%)、肺不张(6.7%)、皮下气肿(2.5%)。7.158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患儿中,135例间隔4-8天(平均6天)经气管镜复查后发现肉芽组织增生较前明显缩小或消失;1例患儿复查未见缩小;22例因家属拒绝未复查;出院4周随访仅1例患儿于运动及感染后出现反复喘息,后经气管镜复查证实异物崁顿位置存在气道狭窄。余患儿均无喘息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可耐受运动。结论1.儿童气道异物好发于1-3岁婴幼儿,男童多于女童,乡村多于城镇,异物种类以花生、核桃、瓜子等坚果类异物最为多见。2.儿童气道异物易误诊为支气管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其中合并感染病原体常见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布兰汉菌等病原体。3.气道异物患儿易并发肉芽组织增生,但多数预后良好,急性期可动态观察,必要时给予气管镜介入治疗。
邓玲玲[9](2019)在《经直肠超声与MRI对精道远端区域疾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和MRI对精道远端区域不同病变的诊断价值及诊断优势,从而为临床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上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方法1.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自2016年8月-2018年9月来我院泌尿外科就诊的病人110例,都通过病史、查体和(或)各种检查(包括精囊镜手术)获得明确临床诊断,年龄1668岁,平均(38.91?15.1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TRUS和MRI检查,TRUS和MRI检查间隔不超过1个月。外伤、肿瘤或者泌尿生殖系统术后的患者除外。2.实验方法:观察所有患者双侧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大小、形态、是否对称及内部情况,并测量精囊腺前后径和输精管壶腹部横径;观察前列腺形态和内部情况,测量其各径线值,计算前列腺体积(cm3)=0.52×上下径(cm)×左右径(cm)×前后径(cm);观察并记录射精管的走行、宽度及内部有无异常表现等。通过两种检查方法对精囊腺、前列腺、射精管及输精管壶腹病变的诊断与临床诊断比较,计算出两种方法对不同病变诊断的Se、Sp及符合率,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之间有无差异。结果1.两种检查方法对精囊腺病变诊断的比较:MRI对精囊腺炎、精囊内出血诊断的Se、Sp及符合率均高于TRUS检查,对精囊内结石或钙化则低于TRUS,且符合率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精囊腺囊肿和精囊腺发育不良或缺如的诊断,TRUS诊断Se、Sp和符合率高于MRI,但符合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病变诊断的比较:TRUS对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结石或钙化诊断Se、Sp及符合率高于MRI,且诊断符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RUS对前列腺囊肿诊断Se、Sp和符合率高于MRI,对前列腺炎诊断Se低于MRI,Sp和符合率高于MRI,但符合率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种检查方法对射精管病变诊断的比较:TRUS对射精管扩张、射精管结石或钙化诊断Se、Sp及符合率高于MRI,且诊断符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RUS对射精管囊肿诊断的Se、Sp和符合率虽高于MRI,但符合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种检查方法对输精管壶腹病变诊断的比较:TRUS对输精管壶腹扩张诊断Se、Sp及符合率高于MRI,且符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RUS对输精管壶腹缺如诊断的Se、Sp和符合率虽高于MRI,但符合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MRI检查对精囊腺炎、精囊内出血的诊断价值优于TRUS;2.TRUS对精囊腺结石或钙化、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结石或钙化、射精管扩张、射精管结石或钙化扩张、输精管壶腹部扩张的诊断价值高于MRI。3.两种方法对精囊囊肿、精囊腺发育不良或缺如、前列腺囊肿、前列腺炎、射精管囊肿及输精管壶腹部缺如的诊断价值相当。
张丹[10](2019)在《腮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CT纹理分析在腮腺常见上皮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3D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腮腺常见良恶性上皮源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经病理证实患有腮腺常见良恶性上皮源性肿瘤患者的CT增强动脉期图像资料。选取动脉期图像导入开源软件ITK-SNAP逐层勾画出肿瘤的边界,得到三维可切割图像,再使用MATLAB2017b软件进行纹理特征提取,获取整个瘤体的纹理参数特征。两两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相关纹理参数值:平均值(mean)、均匀度(uniformity)、能量(energy)、熵(entropy)、偏度(skewness)、峰度(kurtosis)、对比度(contrast)、相关性(correlation)、熵和(sum entropy)、熵差(difference entropy)之间的差异,P<0.05的纹理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频率变量绘制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作为肿瘤的特异性、准确性及敏感性的评价标准。结果(1)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间熵和、熵、平均值、对比度、熵差、能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腺淋巴瘤组熵和、熵、平均值、对比度、熵差、能量均高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P<0.05);(2)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组间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对比度、熵和、熵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腺淋巴瘤组平均值、能量、熵、相关性、对比度、熵和、熵差高于多形性腺瘤组,而多形性腺瘤组均匀度高于腺淋巴瘤组(P<0.05);(3)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组间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熵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平均值、能量、熵、相关性、熵和高于多形性腺瘤组,而多形性腺瘤组均匀度高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P<0.05)。(4)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平均值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781,特异度为71.1%,灵敏度为73.8%,最佳阈值为80.88;(5)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组能量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910,特异度为96.1%,灵敏度为73.8%,最佳阈值为42558500;(6)腮腺多形性腺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能量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742,特异度为86.3%,灵敏度为55.6%,最佳阈值为31563064。结论(1)基于CT图像的3D纹理分析定量参数熵和、熵、平均值、对比度、熵差、能量能够有效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2)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对比度、熵和、熵差能够有效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3)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熵和能够有效鉴别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4)根据联合AUC、敏感度、特异度综合分析得出,平均值是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较为理想的纹理参数;(5)能量是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较为理想的纹理参数;(6)同时,能量也是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相对较为理想的纹理参数。第二部分腮腺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研究目的探讨腮腺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腮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结核接触史、临床误诊率、相关辅助检查超声、胸片、PPD(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及CT和/或MR图像,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强化方式、邻近腮腺筋膜及皮肤的变化情况、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分布情况等影像学表现,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结果该组腮腺淋巴结结核患者中年轻人(年龄<50岁)占72%。8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亦无确切结核病暴露史。临床误诊率高达64%,影像学误诊率达60%,其中CT和MRI误诊率分别为71.4%和42.9%。本组病例共发现43个病灶,38(88.4%)个病灶累及浅叶,14例(56%)为多发病灶。结核病灶同侧腮腺筋膜改变有4种类型:局部增厚(40%,n=10);局部破溃伴邻近皮肤增厚(28%,n=7);局部隆起(20%,n=5);没有改变(12%,n=3)。25例病例中有14例(56%)出现颈部淋巴结病,6例(24%)为双侧淋巴结病,淋巴结最常受累的区域为Ⅱb区(n=11),Ⅱa区(n=9)和Ⅲ区(n=7)。在CT图像上病灶有4种强化方式:均匀强化(37.1%,n=13)、不规则囊性强化(37.1%,n=13)、厚壁环形强化(14.2%,n=5)和花环状强化(11.4%,n=4)。MRI上病灶信号: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呈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呈明显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呈低信号。结论腮腺淋巴结结核在临床上和影像上易误诊为腮腺肿瘤。腮腺淋巴结结核好发的位置为腮腺浅叶,好发的人群为PPD皮肤试验阳性及伴有颈部淋巴结病的年轻人,CT及MRI图像上病灶同侧腮腺筋膜及病灶周围腮腺实质的水肿有助于腮腺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价值(附3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像学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价值(附3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睾丸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发病年龄 |
2.2 病理结果 |
2.3 良、恶性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超声、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 |
2.4 睾丸精原细胞瘤及非精原细胞瘤的超声、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 |
2.5 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 |
2.6 不同影像学对于良、恶性睾丸肿物的诊断效能 |
3.讨论 |
3.1 睾丸肿瘤的临床特征 |
3.2 良性与恶性睾丸肿瘤及肿瘤样变的影像特征鉴别 |
3.3 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的影像学鉴别 |
3.4 三种影像学检查对睾丸肿瘤良、恶性的效能分析 |
3.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4.结论 |
病例图片 |
参考文献 |
综述 睾丸肿瘤与肿瘤样变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化脓性脊柱炎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化脓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的对比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病例资料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病例资料 |
1.2.2 化脓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脊柱布氏菌感染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 |
1.2.3 化脓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脊柱布氏菌感染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 |
1.2.4 典型病例 |
1.3 讨论 |
1.3.1 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
1.3.2 脊柱布氏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
1.3.3 梅毒性脊柱炎的诊断及治疗 |
1.3.4 真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治疗 |
第二章 化脓性脊柱炎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及诊断模型的建立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一般病例资料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病例资料 |
2.2.2 化脓性脊柱炎组病原学资料 |
2.2.3 各项指标诊断化脓性脊柱炎的统计学指标对比 |
2.2.4 各项指标与化脓性脊柱炎诊断的关系 |
2.2.5 原发性脊柱感染中诊断化脓性脊柱炎的评分系统 |
2.3 讨论 |
2.3.1 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 |
2.3.2 化脓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脊柱布氏菌的鉴别诊断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2. 成年人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值参考范围 |
致谢 |
(3)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随访资料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首诊特征 |
3.3 术前检查 |
3.3.1 术前实验室检查 |
3.3.2 影像学检查 |
3.4 术中情况 |
3.5 术后病理 |
3.6 随访及预后 |
3.6.1 单因素比较 |
3.6.2 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
4.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 |
4.1.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
4.2 肿瘤治疗策略 |
4.3 手术治疗 |
4.3.1 手术方式入路 |
4.3.2 手术切除范围 |
4.4 化疗和放疗 |
4.5 术后并发症 |
4.6 术后病理 |
4.6.1 基本信息 |
4.6.2 脏器浸润 |
4.7 预后及随访 |
4.8 肿瘤与血型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多模态超声成像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超声造影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弹性成像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影像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名词对照及缩写代码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CT诊断价值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MRI诊断价值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综述 |
6.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6)多层螺旋CT在睾丸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小儿气道异物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附图与附表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气道异物最新研究进展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经直肠超声与MRI对精道远端区域疾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备 |
2.2 超声检查 |
2.3 MRI检查 |
2.4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论文致谢 |
(10)腮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T纹理分析在腮腺常见上皮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腮腺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影像学新技术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研项目及会议交流情况 |
四、影像学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价值(附3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睾丸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研究[D]. 王培旭.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2]化脓性脊柱炎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D]. 杨航.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2)
- [3]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D]. 杜源. 南昌大学, 2020(08)
- [4]多模态超声成像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 李振东. 兰州大学, 2020(01)
- [5]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影像诊断价值研究[D]. 胡慧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多层螺旋CT在睾丸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 方晓义.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3)
- [7]影像学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价值(附36例报告)[J]. 王钢,刘屹立,董旭,赵宇,赵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0(S1)
- [8]小儿气道异物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D]. 郭广恩. 郑州大学, 2020(02)
- [9]经直肠超声与MRI对精道远端区域疾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D]. 邓玲玲.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腮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D]. 张丹.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