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法支撑的现浇螺旋楼梯模板

曲线法支撑的现浇螺旋楼梯模板

一、曲线法支设现浇旋转楼梯模板(论文文献综述)

章锦洋[1](2020)在《含可更换耗能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柱脚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柱脚通常受到较大的轴向压力和弯矩的共同作用,很容易发生弯曲破坏形成塑性铰,存在严重的混凝土剥落压碎、纵筋压曲、箍筋外鼓崩断等现象。如何减小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柱底所受损伤,或使损伤集中于便于修复的地方,是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在总结现有混凝土柱脚节点的竖向承压性能、剪力传递机制、柱底转动与自复位效果、耗能部件的连接构造与耗能效果等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含可更换耗能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柱脚(Precast Concrete Column Base Joint with Replaceable Energy Dissipation Connector,REDC-PCCB)节点。该节点设置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矩形截面的底层摇摆柱底。柱底采用钢管混凝土构造作为加强部位,可在地震作用下承担竖向压力,且不会发生明显损伤;安装在柱底侧面的REDC组件,作为一种高延性的耗能连接件代替原有位置的纵向钢筋,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参与柱底弯矩传递,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率先屈服并利用其轴向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柱底侧面设有用于限制水平滑移的凸起限位钢条作为抗剪连接件。本文针对这种节点的抗震性能开展了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等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所提出的REDC-PCCB节点,介绍了其构造组成、传力机理、施工工艺及其具备的优点。在总结课题组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了REDC耗能部件的合理设计要求。基于REDC-PCCB节点的几何变形关系,推导了水平荷载作用下不同受力阶段柱底REDC组件所提供的节点转动刚度和各受力变形特征点处的柱底弯矩-转角关系,并分析了节点摇摆界面的抗剪需求。为验证柱底加强部位的竖向承压效果,本文利用压力试验机对柱底摇摆底座试件开展了指定摇摆角度下的局部偏心承压试验,验证了试件在正常设计所需轴压比条件下能很好地满足柱底不出现损伤的要求,仅受压区局部区域进入屈服状态,其他区域均保持弹性,并对试件的极限受压承载能力进行了探索。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精细化实体分析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试件损伤形态、应变分布情况、竖向压力分配规律及受压区高度值,并针对摇摆角度、试件高宽比、钢套筒非承压侧宽厚比等因素开展了参数化分析。在前期试验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个足尺的REDC-PCCB节点试件,并开展了5个工况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REDC组件震后修复、柱轴压比、REDC核心耗能钢板厚度等对试件受力变形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即便在高轴压比、大位移角下,混凝土柱仍基本保持弹性,柱底钢套筒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竖向压力但没有出现损伤,仅底部受压侧边缘局部屈服。损伤集中于柱底两侧REDC核心耗能钢板屈服耗能段内,在大位移角下经历数十次循环后发生延性的疲劳断裂,有效发挥出了Q235B钢材良好的变形能力和低周疲劳性能。柱底侧面设置的抗剪连接件有效限制了柱底平面内和平面外滑移趋势。试验得到了饱满、稳定、对称的滞回曲线和具有明显屈服点的双折线形骨架曲线,没有出现负刚度现象,修复前后试件的滞回曲线基本重合,承载力和刚度接近,验证了REDC-PCCB节点具有良好的延性、耗能能力和震后可修复特性。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REDC-PCCB节点试件建立了精细化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分别进行单调和循环加载计算,得到了节点的损伤形态、滞回特性、应力应变分布情况及REDC组件的变形性能,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

冯超[2](2020)在《现浇高层住宅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技术经济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的保障性和改善性需求越来越高,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越发突出,而发展高层住宅是解决目前矛盾的最佳方案。我国高层住宅在近二十多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阶段全世界在建高层建筑有70%在中国,它在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家标准要求以及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呈现出成本不断升高而价格竞争愈发激烈的态势。为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施工企业在平衡质量、安全、成本、进度、现场文明、项目形象等多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研究新的技术工艺,为降低成本、提升市场占有率在不断的努力。国内建筑市场体量巨大,现阶段高层住宅仍以现浇结构为主,因此,有必要对现浇结构模板体系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高层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现状资料,在明确现浇高层住宅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文中介绍的三种模板体系,是现阶段国内广泛采用的,工艺成熟、施工操作技术力量丰富、原材料供应有保障,其在项目成本构成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作为降耗增效的目标对象,有潜力可挖。其次,引入价值工程的概念,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发掘其内在价值。通过研究分析模板体系的功能和特点,就其目标服务对象的需求整理出影响价值的因素,通过深入分析,确定对其价值影响最大的一系列因素,作为价值工程分析模型的基础指标。第三,通过对不同模板体系施工工艺的详细描述,针对确定的指标进行不同模板体系技术经济分析,阐述各类模板体系技术上的优缺点和相应的成本构成,并计算出功能和成本指数。最后,将价值工程模型应用于工程实例,分析论证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的高价值性。根据功能和成本分析的数据,运用价值公式对比分析不同模板体系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铝合金模板早拆体系使用价值最高,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验证了价值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丁毅杰[3](2019)在《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PC装配式建筑结构选型及制安优化研究 ——以山东省德州市禹城项目2#楼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各地装配式建筑的政策频出,对装配率要求达30%以上的项目中,预制剪力墙是PC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构件。现阶段,普通的预制剪力墙施工速度较慢,现场混凝土施工质量不稳定,导致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效率较低且建筑品质无法保证。据调研数据统计,约14%以上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剪力墙、柱等竖向构件连接节点存在质量隐患,浆锚搭接和套筒连接因灌浆不密实,从而直接影响建筑结构承载能力,在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恶性事故如坍塌等,导致安全隐患无形加大,社会经济受到巨大损失。因此业内质疑声音不绝于耳,导致PC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举步维艰。本文通过阐述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国内常见PC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性,从广义范围论述PC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然后由浅入深地引入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以山东省德州市禹城项目2#楼作为项目实例,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分别分析现浇结构体系、传统PC剪力墙结构体系和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并以价值工程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了三种结构体系的功能系数,通过价值系数法得出该实例的最优建造方案为PC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最后对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的工厂生产以及现场施工和检查验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丰富和完善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并且对PC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进一步运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价值。

张莹莹[4](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许荔[5](2019)在《装配式RC和RC/ECC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构件质量好、施工快捷、节能环保的优点,是我国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由预制构件在现场拼装或浇筑而成,有调查表明,在地震作用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往往比现浇结构遭受更严重的地震破坏。因此只有确保预制构件之间具有可靠的连接,并进一步提升预制构件的抗震性能才可以全面提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ECC(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是一种具有应变硬化和多裂缝开裂机制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延性、高耗能、高抗损伤的优点,但相对混凝土而言其成本较高。鉴于此,本文提出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关键部位使用ECC材料,以期在合理的建造成本内最大程度地提升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其中包括在预制构件受力不利的局部区域使用ECC,形成钢筋增强混凝土/ECC(RC/ECC)组合构件;基于可靠的连接方法将预制RC/ECC组合构件装配成框架结构,并在连接区域后浇ECC。因此,本文结合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对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现有国内外装配式框架结构的连接方法,针对3种较为常见的装配式框架结构拆分方案,提出相应的连接方法。并且创新性地将ECC材料应用于预制构件及结构的后浇区域,明确ECC在装配式框架结构中的具体使用位置。(2)研究了采用灌浆套筒连接钢筋的装配式RC柱和装配式RC/ECC组合柱的抗震性能。完成了一根现浇柱、一根装配式RC柱和一根装配式RC/ECC组合柱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件的骨架曲线相似,装配式柱未发生连接破坏,该连接方法可靠。现浇柱和装配式RC柱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发生了严重的混凝土剥落,装配式RC/ECC组合柱直至加载结束也未出现基体材料剥落的现象,保持了较好的整体性;与现浇柱和装配式RC柱相比,装配式RC/ECC组合柱具有更优越的变形能力、抗损伤能力和耗能能力,其累计耗能分别比现浇柱和装配式RC柱提升7%和34%,进一步推广了灌浆套筒装配式柱在高烈度地震区域的使用。基于简化的本构关系和分析方法,对采用灌浆套筒连接钢筋的装配式RC柱及RC/ECC组合柱的压弯性能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材料模型和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以轴压力、混凝土强度、座浆层基体强度、套筒连接刚度及座浆层位置为参数,对柱构件峰值荷载、极限位移等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参数分析。分别比较了低轴压和高轴压下现浇柱、装配式RC柱及装配式RC/ECC组合柱的力学性能差异。(3)研究了装配式RC节点和装配式RC/ECC组合节点的抗震性能。根据提出的节点装配方案,设计了7个装配式节点试件和2个现浇节点试件,完成了这9个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装配式节点的连接区未发生连接失效,所有节点都具有良好的延性及承载力,本文提出的两种节点装配方案是合理且可行的。装配式RC节点的滞回曲线稍显捏拢,延性、耗能及抗损伤能力不如现浇试件。在节点关键区域使用ECC可以阻止基体材料的过早压碎和剥落,提高构件的后期刚度和抗损伤性能。同时ECC可有效阻止劈裂裂缝的产生,改善装配式节点试件的滞回行为,增加耗能能力。基于简化的本构关系和分析方法,对装配式RC节点及RC/ECC组合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有限元模拟。以后浇区基体强度、加强钢筋直径及新旧界面粘结强度为参数,对装配式节点的屈服荷载和峰值荷载进行了参数分析。以搭接钢筋直径、搭接钢筋与基体粘结强度、搭接纵筋端部锚固程度及钢筋搭接长度为参数,探讨钢筋搭接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提出合适的钢筋搭接长度。(4)研究了RC梁和RECC梁塑性铰区的长度及变形能力。采用有限元模拟对RC梁及RECC梁的塑性铰区进行分析,研究各参数对RECC梁塑性铰区长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与RC梁相比,RECC梁在变形、延性、耗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拥有更长的塑性铰长度。本文提出的计算RECC梁塑性铰长度的经验公式可以考虑大部分参数的影响,为RECC梁的钢筋屈服区域提供了合理的预测。RECC梁塑性铰区的变形量可占到构件整体变形量的80%-90%,因此只要在RC/ECC组合构件的塑性铰区使用ECC材料就可有效提升构件的变形和耗能。(5)研究了装配式RC框架和装配式RC/ECC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根据所提出的结构拆分及装配方案,设计了一个装配式RC框架和一个RC/ECC组合框架,完成了这两个框架的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个试验框架在各级地震波激励后,连接区依旧保持完整,未发生连接破坏。装配式RC框架出现梁端混凝土压碎,装配式RC/ECC组合框架仅在梁端出现大裂缝开展,框架试件采用的装配方法可靠。装配式RC/ECC组合框架节点区未出现明显的弯剪斜裂缝,采用ECC可显着提高结构的抗剪能力,减少箍筋用量和结构损伤。在同一地震波作用下,装配式RC/ECC组合框架具有比装配式RC框架更小的层间位移角和顶层加速度。加载结束后,装配式RC/ECC组合框架的等效阻尼比和自振频率分别比装配式RC框架提高了21%和30%,表明装配式RC/ECC组合框架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6)研究了不同装配式平面框架的抗震性能。采用有限元软件对七榀四层单跨的平面框架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通过推覆分析得到模型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性能点信息,完成对其抗震性能的评估。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第一种及第二种装配方案的装配式RC框架具有比现浇框架更高的承载力和极限位移,但延性较低。采用第三种装配方案的装配式RC框架的力学性能与现浇框架接近。ECC材料在装配式框架中的应用可以显着提高节点区的抗剪承载力,有效提高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及延性。所有框架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及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各框架结构在同一性能点处具有相似的顶层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表明装配式框架结构可以取得等同现浇的抗震性能。

王飞鹏[6](2019)在《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模块化设计研究 ——以陕建建筑产业基地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具有工期短、节能显着、资源消耗少等优势,运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可显着提高其设计质量和精度,满足项目各参与方的沟通需求。BIM模型是进行提取工程信息、加快设计速度、满足沟通需求的前提,但目前利用BIM技术进行装配式混凝土项目设计时,出现重复性创建构件模型和建模工效低、模型深度不足的窘状。本文采取对标准化构件模型进行参数化及模块化研究,解决装配式建筑设计时快速建模和模型共享问题。鉴于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针对目前装配式剪力墙水平方向连接节点的问题,利用BIM技术进行装配式构件及节点的标准化,完成剪力墙结构节点局部范围的拆分优化设计,方便施工现场安装和质量控制。(2)完成墙、板、梁、柱等常用预制构件的参数化设计,参数包含混凝土构件的形状控制参数、钢筋的约束参数、预留预埋件的定位参数和钢筋及混凝土的材质类别参数等八大类,修改标准件参数即可获得所需构件,避免同类构件设计时重复建模;基于参数化后的构件进行模块化工作,完成了预制柱、预制梁、预制内墙、预制板等参数化构件模块,应用时只需改变其参数就可以通用共享于其他装配式建筑项目。(3)预制梁、预制柱参数化过程中,钢筋参数众多,逐个调节难度大。因而用C#语言对Autodesk Revit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后形成了Revit插件,完成梁、柱配筋人机交互界面,实现界面输入钢筋参数,Revit软件读取后对构件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自动设置,从而控制预制梁柱的钢筋生成;(4)以陕建建筑产业基地项目工程为例,利用参数化后的构件变换参数获取项目所需构件,项目模型建模效率提升;项目积累了大量预制参数化叠合板、预制墙体构件库,验证了模块化的方法可以快速实现项目设计;同时所创建的项目参数化模型模块,改变参数可通用共享于其他建设项目。利用经过参数模块化的BIM模型进行工程信息提取,完成项目钢筋级别碰撞检查、虚拟施工等进而指导现场预制件生产和安装施工。本文利用BIM模型进行装配式剪力墙局部结构节点优化,方便预制件的生产和安装。通过构件的参数化设计,形成的预制墙、梁、柱、板参数化模块,能实现快速建模和模型共享;而项目各参与方可以从模块化的BIM模型中提取各类工程数据信息,从而实现BIM在工程设计、生产和施工中的应用。

沈冬儿[7](2019)在《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研究及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河南焦作10层模块化装配式综合办公楼项目为背景,探索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全过程的技术工艺,根据《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施工及验收标准》T/CECS 577-2019对建设项目的施工全过程提出标准化要求。分析建筑模块在起吊和安装连接施工过程中的力学性能,优化模块化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方案,为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建筑工业化以及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介绍模块化装配式结构的构成及其分类,阐述模块化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流程及工艺,并对比模块化装配式结构与传统结构在施工技术方面的优劣。(2)以河南焦作模块化装配式综合办公楼项目的施工技术为例,从机械选型、施工流水段划分、资源投入、施工工序等方面制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并对建筑模块的工厂制作、吊装、安装、混凝土连接施工和施工验收全过程的施工操作要点进行总结,提出了模块化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标准化要求。(3)分析建筑模块在吊装施工过程中的三个技术问题:吊点的布置问题、临时支撑的布置问题、起吊高度范围确定。围绕这三个主要技术问题对模块化装配式结构在整体起吊时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运用Midas/Gen软件建立建筑模块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自重和6级强风作用两种吊装工况下的应力和位移,发现建筑模块在6级强风作用下整体位移较大,建议建筑模块在6级及以上风级时停止吊装作业;对比有无设置临时支撑的两个模型计算结果,发现设置临时支撑能有效改善顶梁在起吊时应力集中的问题,提高建筑模块的整体性;分析建筑模块在不同的起吊角度的影响下的应力和变形变化规律,研究建筑模块最优起吊角度,优化建筑模块的起吊施工方案。(4)基于施工模拟基本原理,分析模块化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时变机理,研究模块化装配式结构在安装施工时的力学性能,通过对10层模块化装配式综合办公楼结构进行施工模拟,分析得出模块化装配式结构在连接施工时竖向位移变化曲线呈“鱼腹型”,中间施工楼层的竖向变形大,底层和顶层变形较小。研究后浇楼板带对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的影响,结果表明相邻建筑模块之间的后浇楼板带能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减小结构水平方向的位移。对比分析4种临时支撑拆除方案,得出以3个施工层为一周期拆除临时支撑的方案可充分发挥临时支撑的作用,又可以及时补偿拆除临时支撑所产生的竖向变形。

杨磊[8](2019)在《轮扣式高支模架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在城乡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模板高支体系在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我国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模板支设形式是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的模板高支撑体系,然而在其的使用时常会出现模板坍塌的不良情况。其主要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导致的,其中涉及有设计不合理、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不合理等不良因素。所以基于全面的防止该种现象的出现,需要强化对上述相关因素的管理,本文对轮扣式钢管支架应用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展开了阐述。本文采取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围绕轮扣式模板支撑架的搭设参数展开针对体系的承载水平所带来的影响展开了仿真模拟操作,从而得到如下几个结论:第一,支撑架搭设的立杆兼具与水平杆步距会给体系承载水平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第二,建立扫地杆,以此来给支撑架的承载水平带来较大的影响。扫地杆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会给其稳定承载水平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三,通过建立水平式的剪刀撑能够在轮扣式模板支撑承载水平上发挥出较大的载体增强作用;第四,立杆底端的约束也会给支撑架的承载水平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以角部杆悬空为代表性的因素会给支撑架承载力带来较大的影响。借用佛莞城际广州南至望洪站后工程官桥站项目从轮扣式模板工艺环节、施工操作流程、操作核心、质量管理、安全策略等方面展开了分析,给轮扣式的钢管高架施工带来了良好的技术参考,也给促进去广泛使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罗佳宁[9](2018)在《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标题: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建筑业和制造业都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两大传统产业,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建筑业和制造业成为并行而独立的两个行业,建筑也和制造业的差距也随之拉大,建筑业已经远远落后于制造业。时至今日,新型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我国建筑业实现节能减排,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同时,建筑业和制造业也越来越具有趋同性,“精益建造”等理念的产生使两者融合成为了可能。然而,两者融合的大部分研究是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改进先进的生产理念,使之符合建筑业的要求,但研究内容具有分散性、单一性和盲目性,同时研究角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全局和系统的视角。因此,从建筑业的建造角度出发,厘清两者之间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探索两者全面、系统、综合的融合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的建筑构成和建筑秩序理论,并在建筑工业化的视野下对其进行了拓展,构建了“建筑和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原理”的理论框架,并以典型建筑类型-预制装配式建筑和典型工业产品-汽车(车身)为例,对两者进行了全局、系统、深入的类比研究,填充和完善了此理论框架。随后,基于其中的技术策略要点,初步构建了建筑“产品化”策略框架模型。最后,对东南大学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和澳大利亚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建筑“产品化”技术策略要点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基于“构件构成”建造观念的“建筑构成”的角度出发,拓展了我国目前建筑工业化和精益建造的研究角度、研究模式和研究内容。构建了“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的策略框架模型和“构件法建筑设计”的新型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了一种符合当代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可行技术策略和路线,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勇[10](2016)在《现浇混凝土旋转楼梯施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浇混凝土旋转楼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结构性能较强,造型优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艺术享受,但由于其设计形式多种多样,给现场施工特别是模板支设带来了许多不便。结合工程实际,通过模拟计算,准确算出放样数据,并严格控制楼梯内外侧圆弧成型,从而保证了旋转楼梯的混凝土施工一次成型质量,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二、曲线法支设现浇旋转楼梯模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曲线法支设现浇旋转楼梯模板(论文提纲范文)

(1)含可更换耗能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柱脚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2 地震与地震灾害
        1.1.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及其连接节点
    1.2 屈曲约束支撑研究动态
        1.2.1 屈曲约束支撑概述
        1.2.2 屈曲约束支撑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屈曲约束支撑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混凝土摇摆结构研究动态
        1.3.1 摇摆机制的概念
        1.3.2 混凝土摇摆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4 REDC及 REDC-PCCB节点简介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REDC-PCCB节点构造与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现有混凝土柱脚节点研究回顾
        2.2.1 现有混凝土柱脚节点的常见形式
        2.2.2 现有混凝土柱脚节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3 REDC-PCCB节点构造分析
        2.3.1 构造与传力机理
        2.3.2 施工工艺及震后修复方法
        2.3.3 优点
    2.4 REDC的合理设计要求
        2.4.1 REDC核心耗能钢板
        2.4.2 REDC约束部件
    2.5 REDC-PCCB节点的理论分析
        2.5.1 节点转动刚度
        2.5.2 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转角关系
        2.5.3 摇摆界面的抗剪承载力
    2.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柱底摇摆底座在指定摇摆角度下的局部偏心受压试验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件设计
        3.1.3 试验装置
        3.1.4 试件加工制作
        3.1.5 材料性能试验
        3.1.6 试验加载方法
        3.1.7 试验量测内容
    3.2 试验现象描述与分析
        3.2.1 常规加载
        3.2.2 极限加载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实体建模
        3.3.2 本构关系选取
        3.3.3 相互作用关系与几何非线性
        3.3.4 边界条件与加载制度
        3.3.5 单元类型选择与网格划分
    3.4 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4.1 损伤形态
        3.4.2 竖向荷载-位移曲线
        3.4.3 受压侧面竖向应变分布
        3.4.4 前后侧面竖向应变分布
        3.4.5 竖向压力分配
        3.4.6 试件顶面受压区高度
    3.5 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3.5.1 摇摆角度的影响
        3.5.2 摇摆底座高宽比的影响
        3.5.3 钢套筒非承压侧宽厚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REDC-PCCB节点拟静力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拟静力试验方法简介
    4.3 试验方案
        4.3.1 试件设计
        4.3.2 试件设计合理性分析
        4.3.3 试件制作
        4.3.4 材料性能试验
        4.3.5 试件组装与试验装置
        4.3.6 试验加载方法
        4.3.7 量测内容与量测方法
    4.4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4.4.1 低轴压比下试件修复前后的对比试验
        4.4.2 不同轴压比下试件的对比试验
        4.4.3 高轴压比下改变REDC核心耗能钢板厚度的对比试验
    4.5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5.1 滞回曲线
        4.5.2 骨架曲线
        4.5.3 刚度退化
        4.5.4 耗能能力
        4.5.5 残余变形
        4.5.6 柱底变形
        4.5.7 REDC核心耗能钢板性能
    4.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REDC-PCCB节点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建模
        5.2.1 实体建模
        5.2.2 本构关系选取
        5.2.3 相互作用关系设定
        5.2.4 边界条件与荷载设定
        5.2.5 单元类型选择与网格划分
    5.3 有限元分析结果
        5.3.1 混凝土损伤形态
        5.3.2 柱内钢筋应力
        5.3.3 柱底钢套筒应力
        5.3.4 骨架曲线
        5.3.5 柱底变形
    5.4 改用混凝土弹性本构模型的简化分析
        5.4.1 滞回曲线
        5.4.2 REDC核心耗能钢板性能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2)现浇高层住宅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线路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国内现浇高层住宅模板体系现状
    2.2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概述
        2.2.1 铝合金模板的概念
        2.2.2 铝合金模板支撑的概念
        2.2.3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的概念
        2.2.4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的技术特点
    2.3 钢管扣件式木模板体系概述
        2.3.1 木模板的概念
        2.3.2 钢管扣件式支架的概念
        2.3.3 钢管扣件式木模板体系的概念
        2.3.4 钢管扣件式模板体系的技术特点
    2.4 承插式钢管木模板体系概述
        2.4.1 承插式钢管支架的概念
        2.4.2 承插式钢管木模板体系的概念
        2.4.3 承插式钢管木模板体系的技术特点
    2.5 价值工程分析技术
        2.5.1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2.5.2 价值工程的特点和作用
        2.5.3 价值工程分析的基本程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浇高层住宅模板工程技术分析
    3.1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技术分析
        3.1.1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施工工艺
        3.1.2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工艺特点和优缺点
    3.2 钢管扣件式木模板体系技术分析
        3.2.1 钢管扣件式木模板体系施工工艺
        3.2.2 钢管扣件式木模板体系工艺特点与优缺点
    3.3 承插式钢管木模板体系技术分析
        3.3.1 承插式钢管木模板体系施工工艺
        3.3.2 承插式钢管模板体系工艺特点和优缺点
    3.4 模板及支撑体系功能指数的确定
        3.4.1 功能指标的选取
        3.4.2 功能评分方法的确定
        3.4.3 功能评分的形成
        3.4.4 功能指数F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专业分包的现浇高层住宅模板体系经济分析
    4.1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经济分析
        4.1.1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材料构成
        4.1.2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成本构成
        4.1.3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清单成本构成分析
    4.2 钢管扣件式木模板体系经济分析
        4.2.1 钢管扣件式木模板体系材料构成
        4.2.2 钢管扣件式木模板体系成本构成
        4.2.3 钢管扣件式木模板体系清单成本构成分析
    4.3 承插式钢管木模板体系经济分析
        4.3.1 承插式钢管木模板体系材料构成
        4.3.2 承插式钢管木模板体系成本构成
        4.3.3 承插式钢管木模板体系清单成本构成分析
    4.4 模板体系价值分析
        4.4.1 成本指标的选取
        4.4.2 成本指数分析
        4.4.3 价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
    5.1 工程基本情况
        5.1.1 工程概况
        5.1.2 模板分部工程基本情况
    5.2 基于自行组织施工的模板分部工程方案选择
        5.2.1 模板分部工程技术方案选择
        5.2.2 模板分部工程不同技术方案成本分析
    5.3 基于自行组织施工的模板工程成本指数分析及价值计算
        5.3.1 成本指数分析
        5.3.2 价值计算
    5.4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施工工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受力计算

(3)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PC装配式建筑结构选型及制安优化研究 ——以山东省德州市禹城项目2#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发展现状
        1.2.4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装配式建筑介绍
        2.1.1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2.1.2 装配式建筑的特色
    2.2 价值工程理论
        2.2.1 价值工程理论概述
        2.2.2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2.2.3 价值系数法
        2.2.4 价值工程功能评分方法
第三章 典型PC装配式结构体系及方案创新
    3.1 PCF墙结构体系
        3.1.1 PCF墙结构体系的优点分析
        3.1.2 PCF墙结构体系的缺点分析
        3.1.3 PCF墙结构体系的工艺流程分析
    3.2 全预制剪力墙承重体系
        3.2.1 全预制剪力墙承重体系的优点分析
        3.2.2 全预制剪力墙承重体系的缺点分析
        3.2.3 全预制剪力墙承重体系的工艺流程分析
    3.3 对比分析及创新
        3.3.1 传统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主要问题提取分析
        3.3.2 主要问题及研究创新
    3.4 方案创新—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
        3.4.1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概述
        3.4.2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特性分析
        3.4.3 传统与创新方案的特性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德州禹城项目PC装配式建筑结构选型
    4.1 工程概况
    4.2 结构类型初选
    4.3 备选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及测算
        4.3.1 计价依据
        4.3.2 备选结构体系建筑每平米单价对比分析
        4.3.3 外购PC构件与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构件单价对比
        4.3.4 备选结构体系成本费用测算对比
    4.4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4.4.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4.4.2 全生命周期成本测算方法
        4.4.3 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基本假定
        4.4.4 现浇结构体系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
        4.4.5 传统PC装配式结构体系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
        4.4.6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
        4.4.7 备选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成本对比分析
    4.5 功能指标选取及计算
    4.6 备选结构体系的价值指数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制安及优化
    5.1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
        5.1.1 工作原理
        5.1.2 拆分设计
        5.1.3 生产线平面布置
        5.1.4 生产工艺流程
        5.1.5 主要工位介绍
        5.1.6 成品存放和运输
    5.2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现场施工
        5.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5.2.2 测量放线及连接钢筋校正
        5.2.3 安装墙体标高调节垫块
        5.2.4 吊装墙板
        5.2.5 安装墙板临时支撑
        5.2.6 墙板校正
        5.2.7 墙底封堵和局部模板安装
        5.2.8 空腔混凝土浇筑和插筋预留
    5.3 检查与验收
        5.3.1 预制构件进场质量检验标准
        5.3.2 预制构件安装与验收标准
    5.4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化
        5.4.1 设计优化建议
        5.4.2 工厂构件生产优化建议
        5.4.3 现场施工吊装优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构件空间信息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2.2.1 设计阶段
        2.2.2 生产运输阶段
        2.2.3 施工安装阶段
        2.2.4 运营维护阶段
        2.2.5 拆除回收阶段
    2.3 构件空间信息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3.1 数据库
        3.1.1 建筑信息模型
        3.1.2 地理信息系统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3.2 数字测量技术
        3.2.1 GNSS定位系统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2.4 摄影测量技术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3.3.1 自动识别技术
        3.3.2 追踪定位系统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4.2.2 设计阶段
        4.2.3 生产阶段
        4.2.4 装配阶段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4.3.2 构件施工装配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5.2.4 构件装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各章内容归纳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鸣谢

(5)装配式RC和RC/ECC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1.2.2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研究
        1.2.3 ECC的研究与应用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装配式框架结构拆分及连接方案
    2.1 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拆分方案
        2.1.1 结构拆分的基本要求
        2.1.2 装配式框架的拆分方案设计
    2.2 装配式框架构件的连接方案
        2.2.1 构件连接的基本要求
        2.2.2 预制构件的连接设计
    2.3 装配式框架结构中ECC材料的应用
        2.3.1 ECC材料在预制构件的应用
        2.3.2 ECC材料在后浇区域的应用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采用灌浆套筒连接钢筋的装配式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概况
        3.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3.1.2 试件施工
        3.1.3 试件材料性能
        3.1.4 加载方案及量测内容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现象
        3.2.2 荷载位移曲线
        3.2.3 骨架曲线
        3.2.4 延性系数
        3.2.5 承载力退化分析
        3.2.6 刚度退化分析
        3.2.7 耗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采用灌浆套筒连接钢筋的装配式柱力学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4.1 模型建立
        4.1.1 软件简介
        4.1.2 模型概况
        4.1.3 材料本构关系
        4.1.4 界面设定
        4.1.5 灌浆套筒简化模型
    4.2 模拟结果分析
        4.2.1 模拟可靠性验证
        4.2.2 参数分析
    4.3 装配式组合柱的破坏机理分析
        4.3.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4.3.2 曲率分布分析
        4.3.3 受拉钢筋最大应变分析
        4.3.4 柱-基础界面处转角分析
        4.3.5 基体压应变分布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装配式RC及 RC/ECC组合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件设计
        5.1.1 试件参数设计
        5.1.2 装配方案
        5.1.3 试件尺寸及配筋设计
    5.2 试验介绍
        5.2.1 试件施工
        5.2.2 试件材料性能
        5.2.3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5.2.4 量测内容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试验现象
        5.3.2 荷载位移曲线
        5.3.3 刚度退化分析
        5.3.4 承载力退化分析
        5.3.5 耗能分析
        5.3.6 应变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装配式RC及 RC/ECC组合节点力学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6.1 模型建立
        6.1.1 模型概况
        6.1.2 材料本构关系及界面设定
    6.2 模拟结果分析
        6.2.1 模拟可靠性验证
        6.2.2 装配式节点参数分析
    6.3 钢筋搭接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6.3.1 参数分析
        6.3.2 搭接长度的选择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钢筋增强ECC梁塑性铰性能分析
    7.1 模型建立
        7.1.1 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介绍
        7.1.2 模型概况
    7.2 模拟结果分析
        7.2.1 模拟可靠性验证
        7.2.2 RC梁与RECC梁力学性能对比
        7.2.3 塑性铰长度分析
        7.2.4 参数分析
    7.3 RECC梁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
    7.4 RECC梁塑性铰区域变形能力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装配式RC框架及RC/ECC组合框架振动台试验
    8.1 试件设计
        8.1.1 原型结构介绍
        8.1.2 振动台参数
        8.1.3 模型相似比的确定
        8.1.4 模型尺寸及配筋
        8.1.5 结构拆分及连接方法
    8.2 试验介绍
        8.2.1 试件施工与安装
        8.2.2 地震波的选取与实现
        8.2.3 模型材料性能
        8.2.4 加载工况
        8.2.5 传感器的布置及量测内容
        8.2.6 数据误差及预处理
    8.3 试验结果与分析
        8.3.1 试验现象与分析
        8.3.2 自振频率及阻尼比分析
        8.3.3 加速度响应分析
        8.3.4 位移响应分析
    8.4 原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基于推覆分析的装配式RC及 RC/ECC组合框架抗震性能评估
    9.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9.1.1 基本原理和假定
        9.1.2 水平力加载模式
        9.1.3 结构位移性能需求
    9.2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的推覆分析
        9.2.1 有限元模型的选取与建立
        9.2.2 各框架推覆曲线对比
        9.2.3 各框架的损伤与塑性铰分布
        9.2.4 不同设防水准下性能点分析
    9.3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建议
        9.3.1 柱与柱采用灌浆套筒连接
        9.3.2 梁与梁采用U形筋搭接
    9.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模块化设计研究 ——以陕建建筑产业基地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装配式建筑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建筑概述
        1.2.2 装配式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BIM技术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BIM技术概述
        1.3.2 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发达国家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启示
第二章 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结构研究
    2.1 BIM体系研究
        2.1.1 BIM技术特点分析
        2.1.2 BIM应用操作平台研究
    2.2 装配式建筑研究
        2.2.1 装配式建筑形式
        2.2.2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2.2.3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方式选择
    2.3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标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构件模块化设计研究
    3.1 BIM应用于装配式结构设计框架体系
    3.2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节点标准化及优化
        3.2.1 装配式剪力墙节点标准化
        3.2.2 装配式剪力墙局部水平连接节点优化
    3.3 预制构件参数化
        3.3.1 预制结构梁柱构件参数化实践
        3.3.2 基于C#语言的预制梁柱构件钢筋参数化插件开发
        3.3.3 预制剪力墙参数化实践
    3.4 预制构件模块化
        3.4.1 PC模块库构建原则和实现方法
        3.4.2 户型模块库
        3.4.3 构件模块库
        3.4.4 模块库的入库管理及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IM技术的陕建建筑产业基地项目实践
    4.1 项目概况
    4.2 模块化设计阶段应用验证
        4.2.1 基于BIM模型的现场管理及设计思路
        4.2.2 参数模块调用创建BIM模型
        4.2.3 基于BIM的构件深化设计阶段应用
        4.2.4 碰撞检查及出图
        4.2.5 模块化构件信息提取输出
    4.3 预制构件生产阶段应用
        4.3.1 预制构件的信息编码
        4.3.2 预制构件的自动化生产和信息追溯
    4.4 施工阶段应用
        4.4.1 虚拟施工进度控制
        4.4.2 施工工艺模拟
    4.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7)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研究及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分类
        1.2.1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1.2.2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1.3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的施工
        1.3.1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
        1.3.2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流程工艺
        1.3.3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的施工信息模型管理
        1.3.4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的特点
        1.3.5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和传统结构的施工优劣比较
    1.4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模拟研究意义及发展现状
        1.4.1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模拟研究意义
        1.4.2 施工过程模拟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模块化装配式综合办公楼工程概况
        2.2.1 项目建设规划
        2.2.2 建筑设计
        2.2.3 结构设计
        2.2.4 项目施工重点
    2.3 模块化装配式综合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
        2.3.1 施工准备工作
        2.3.2 机械选型及施工场地布置
        2.3.3 施工顺序与施工流向
        2.3.4 施工工序及标准单元施工工序划分
        2.3.5 资源投入情况
    2.4 建筑模块工厂预制
        2.4.1 制作准备
        2.4.2 预制构件制作及组装
        2.4.3 建筑模块预拼装
        2.4.4 建筑模块组装和预拼装标准化要求
    2.5 建筑模块运输
        2.5.1 运输作业流程
        2.5.2 运输过程的安全控制
        2.5.3 建筑模块进场质量检查
    2.6 建筑模块吊装施工
        2.6.1 吊装施工流程
        2.6.2 吊装施工的标准化要求
    2.7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安装施工
        2.7.1 建筑模块现场安装流程
        2.7.2 建筑模块安装施工标准化要求
    2.8 后浇混凝土整体连接施工
        2.8.1 后浇混凝土墙板施工流程
        2.8.2 后浇混凝土楼板带施工流程
        2.8.3 后浇混凝土连接施工标准化要求
    2.9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验收
        2.9.1 主控项目验收
        2.9.2 一般项目验收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整体起吊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建筑模块吊装施工相关技术问题
    3.3 吊装施工吊点布置原则及方法
        3.3.1 吊点布置的原则
        3.3.2 建筑模块吊点布置方法
    3.4 起吊高度范围选择
        3.4.1 选择起吊高度的原则
        3.4.2 起吊角度与吊索索力的关系
    3.5 临时支撑的布置选择
        3.5.1 选择临时支撑布置方案的原则
        3.5.2 建筑模块临时支撑布置方法
    3.6 建筑模块整体起吊方案
        3.6.1 建筑模块材料信息
        3.6.2 建筑模块的重心位置
        3.6.3 建筑模块的吊点设置
        3.6.4 建筑模块起吊高度确定
        3.6.5 建筑模块吊具选择
    3.7 建筑模块整体吊装有限元模型建立
        3.7.1 建筑模块整体吊装计算荷载
        3.7.2 建筑模块整体吊装计算工况
        3.7.3 整体吊装模型单元选取
        3.7.4 整体吊装边界条件
    3.8 建筑模块整体起吊时计算结果分析
        3.8.1 建筑模块在自重荷载下起吊时的结果分析
        3.8.2 建筑模块在风荷载下起吊时的结果分析
    3.9 临时支撑对建筑模块整体起吊的影响
        3.9.1 有临时支撑的建筑模块在自重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3.9.2 有临时支撑的建筑模块在风荷载下的结果分析
    3.10 起吊角度对建筑模块整体起吊的影响
        3.10.1 起吊角度范围选取
        3.10.2 M1 建筑模块构件组成及重量
        3.10.3 计算起吊高度
        3.10.4 M1 建筑模块有限元模型建立
        3.10.5 建筑模块在不同起吊角度下的应力变化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安装施工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计算原理
        4.2.1 单元生死技术
        4.2.2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时变机理
    4.3 施工过程加载方式
        4.3.1 一次加载法
        4.3.2 近似模拟施工过程方法
        4.3.3 精确模拟施工过程方法
        4.3.4 精确模拟施工过程方法与一次性加载法的理论比较
    4.4 施工找平分析方法
    4.5 模块化装配式综合办公楼施工模拟分析
        4.5.1 模块化装配式综合办公楼有限元模型
        4.5.2 模块化装配式综合办公楼施工方案
        4.5.3 施工模拟结果分析
        4.5.4 加载方式对竖向位移的影响
        4.5.5 加载方式对相邻双柱竖向位移差的影响
    4.6 后浇楼板带对模块化结构施工的影响
        4.6.1 后浇楼板带对模块化结构竖向位移的影响
        4.6.2 后浇楼板带对模块化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4.7 拆撑方案对模块化结构施工的影响
        4.7.1 拆除临时支撑方案
        4.7.2 拆撑方案对结构竖向位移的影响
        4.7.3 拆撑方案对结构竖向位移差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8)轮扣式高支模架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轮扣式模板支撑架
        1.2.1 轮扣式模板支撑架的构造
        1.2.2 轮扣式模板支撑架的组成部件
        1.2.3 轮扣式模板支撑架特点与应用
    1.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支撑体系计算模型的研究发展
        1.3.2 支撑体系稳定性可靠性的研究发展
        1.3.3 施工期模板荷载研究
2 高支模架倒塌事故原因及轮扣式的技术先进必要性分析
    2.1 国内支模架事故形势分析
    2.2 钢管支架事故原因分析
        2.2.1 设计问题
        2.2.2 施工问题
        2.2.3 材料问题
        2.2.4 钢管支模架特点
    2.3 轮扣式钢管支模架的技术先进性
3 轮扣式模板支撑体系承载力的数值模拟
    3.1 轮扣式模板支撑体系的计算理论
        3.1.1 模板支撑架结构计算基本方法
        3.1.2 高大模板支撑架体的力学分析
    3.2 轮扣式模板支撑体系承载力的数值模拟
        3.2.1 模型建立
        3.2.2 不同构造因素对轮扣式模板支撑架体系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轮扣式钢管支模架节点研究
    4.1 直角扣件转动刚度测量
        4.1.1 钢管脚手架扣件标准中直角扣件转动刚度测量规定
        4.1.2 考虑杆变形的直角紧扣件转动刚度测量方案
        4.1.3 实验现象
        4.1.4 结果分析
    4.2 轮扣式节点转动刚度测量试验方案
        4.2.1 轮扣式节点转动刚度测量方案
        4.2.2 实验现象
        4.2.3 轮扣式转动刚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不同插法对轮扣节点转动刚度差异大原因的对比分析
    4.4 对比分析
5 轮扣式钢管高支模架的具体施工运用案例
    5.1 工程概况
    5.2 轮扣式钢管支撑架施工方法
        5.2.1 工艺流程
        5.2.2 施工准备
        5.2.3 操作工艺
        5.2.4 模板质量标准
        5.2.5 成品保护
    5.3 轮扣式梁板支模验算
    5.4 施工过程中的事故预防安全保障措施
        5.4.1 增加方案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5.4.2 加强4M1E管理
        5.4.3 施工过程实行动态管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9)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建筑业和制造业
        1.1.2 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策略探索-产品化
        1.1.3 特殊的视角-建筑构成和秩序的观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1 建筑工业化
        1.2.2 向制造业学习-精益建造
        1.2.3 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策略探索-产品化
        1.2.4 建筑构成和建筑秩序的观念
    1.3 释题:“建筑的构成秩序”和“产品化”
        1.3.1 问题整理
        1.3.2 视角引入-建筑构成秩序的观念
        1.3.3 策略引入-产品模式和产品策略
        1.3.4 引入的动因和意义
        1.3.5 引入后的预期创新点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意义
    1.8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理论
    2.1 目前的建筑构成理论
        2.1.1 理论起源
        2.1.2 理论发展
        2.1.3 理论释义
        2.1.4 理论内容
        2.1.5 理论应用和意义
        2.1.6 建筑构成的本质
    2.2 目前的建筑构成秩序
        2.2.1 建筑秩序的释义
        2.2.2 建筑师的秩序观
        2.2.3 建筑构成语境下的秩序
        2.2.4 建筑构成秩序的内在涵义
    2.3 建筑构成秩序的自我更新
    2.4 建筑构成秩序与建筑设计
        2.4.1 建筑设计的本质
        2.4.2 建筑构成秩序的本质
        2.4.3 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
    2.5 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拓展
        2.5.1 新型建筑工业化视野与目前的建筑构成理论
        2.5.2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理论的命名与释义
        2.5.3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建立的可行性
    2.6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推导
        2.6.1 建筑的工业化特征
        2.6.2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的理论推导
        2.6.3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建立
    2.7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意义
        2.7.1 拓展建筑构成和建筑构造的学科内容
        2.7.2 指导、建立新型的建筑工业化设计理论
        2.7.3 检验、解释,进而指导今后的建筑工业化活动
    2.8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与建筑设计
    2.9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三章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
    3.1 建筑工业化的魅力
        3.1.1 聚焦预制装配式技术
        3.1.2 预制装配式建筑之殇-偏见之源
        3.1.3 预制装配式建筑魅力-悉尼歌剧院
        3.1.4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本质
        3.1.5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2 建筑物质系统的构成原理
        3.2.1 构件的基本概念
        3.2.2 构件的分类
        3.2.3 构件的材料
        3.2.4 物质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3 建筑技术系统的构成原理
        3.3.1 构件的设计
        3.3.2 构件的制造
        3.3.3 构件的装配
        3.3.4 构件的连接
        3.3.5 技术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4 建筑秩序系统的构成原理
        3.4.1 建造总流程
        3.4.2 建造子流程
        3.4.3 秩序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5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小结
第四章 典型工业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
    4.1 工业产品的“建筑化”之路
        4.1.1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历史渊源
        4.1.2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当代思辨
        4.1.3 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4.1.4 产品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借鉴和建立
    4.2 产品物质系统构成原理
        4.2.1 部件的基本概念
        4.2.2 部件的分类
        4.2.3 部件的材料
        4.2.4 物质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3 产品技术系统构成原理
        4.3.1 部件的设计
        4.3.2 部件的制造
        4.3.3 部件的装配
        4.3.4 部件的连接
        4.3.5 技术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4 产品秩序系统构成原理
        4.4.1 创建总流程
        4.4.2 创建子流程
        4.4.3 秩序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5 典型工业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小结
第五章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
    5.1 建筑的“产品化”之路
        5.1.1 建筑的“产品概念”趋势
        5.1.2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类比
        5.1.3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融合
    5.2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推导
        5.2.1 策略的切入点
        5.2.2 建筑作品观念
        5.2.3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建立
    5.3 建筑产品化应用模式的建立
        5.3.1 产品化策略应用与设计方法
        5.3.2 建筑设计方法的拓展与建立
        5.3.3 基于房屋构件库的理想流程
第六章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产品化策略应用
    6.1 背景介绍
        6.1.1 东南大学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
        6.1.2 澳大利亚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
        6.1.3 建筑产品化策略应用分析方法
    6.2 物质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2.1 构件的“一体成型”
        6.2.2 建筑的“独立系统”
        6.2.3 “系统性”与“标准性”
    6.3 技术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3.1 设计原则和战略
        6.3.2 系列化设计目标
        6.3.3 商品化客户体验
        6.3.4 精益思想与并行工程
        6.3.5 生产线流水作业
    6.4 秩序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4.1 系列化技术积累
        6.4.2 批量定制化生产
        6.4.3 程式化装配工序
        6.4.4 衍生的使用功能
    6.5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应用模式启示
        6.5.1 已经实现的应用
        6.5.2 未来应用的展望
        6.5.3 建筑产品化策略应用框架模型
        6.5.4 是建筑还是汽车?
总结
    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框架
    2.“产品的工业化构成原理”框架
    3.预制装配式建筑和汽车的类比
    4.“半定量”类比的相关数据汇总
    5.建筑的“产品化”技术策略要点
    6.“产品化”技术策略的应用实例
    7.澳大利亚预制装配式建筑案例研究项目材料
        (1)项目概况说明
        (2)项目申请材料
        (3)项目批准材料
        (4)企业告知材料
        (5)同意参与材料
作者简介
致谢

(10)现浇混凝土旋转楼梯施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主要施工流程
3 单位角度弧形线上升高度计算
4 确定旋转楼梯底边外轮廓曲线方程
5 旋转楼梯施工
    5.1 放样
    5.2 模板支设
    5.3 点位、标高、弧度复核
    5.4 混凝土浇筑
6 结语

四、曲线法支设现浇旋转楼梯模板(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可更换耗能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柱脚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 章锦洋. 东南大学, 2020
  • [2]现浇高层住宅铝合金模板早拆支撑体系技术经济分析[D]. 冯超. 湖南大学, 2020(08)
  • [3]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PC装配式建筑结构选型及制安优化研究 ——以山东省德州市禹城项目2#楼为例[D]. 丁毅杰.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4]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5]装配式RC和RC/ECC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D]. 许荔. 东南大学, 2019
  • [6]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模块化设计研究 ——以陕建建筑产业基地项目为例[D]. 王飞鹏. 长安大学, 2019(01)
  • [7]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研究及模拟分析[D]. 沈冬儿. 广州大学, 2019(01)
  • [8]轮扣式高支模架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杨磊.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9]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D]. 罗佳宁. 东南大学, 2018(05)
  • [10]现浇混凝土旋转楼梯施工技术的研究[J]. 杨勇. 建筑施工, 2016(10)

标签:;  ;  ;  ;  ;  

曲线法支撑的现浇螺旋楼梯模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