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α-烯烃的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燕,许德涟,薛英明,施岩,于廷云[1](2021)在《W-Ni/SiO2催化烯烃聚合制备基础油润滑油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备了W-Ni/SiO2催化剂,代替了易挥发、易水解、难分离、强腐蚀性和污染严重的传统AlCl3催化剂来生产聚烯烃润滑油基础油。对样品进行蒸馏截取300℃以上获得的重油即为得到的润滑油基础油。使用正交实验法,采用C5~C12烯烃制取优质润滑油基础油,聚合后分析不同温度和压力等对聚合润滑油基础油产率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合成油的运动黏度、凝点、闪点、溴价及产率,找到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为:聚合压力2.5 MPa,聚合温度180℃,聚合反应时间5 h,催化剂质量分数负载量为0.8%。最终合成油品40℃时的运动黏度为29.73 mm2·s-1,闪点为79.14℃,凝点为-58.30℃,溴价为5.78%,收率为74.41%。
郭东红,李睿博,崔晓东,杨晓鹏,贾敏[2](2021)在《压力对改性α-烯烃磺酸盐起泡剂泡沫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满足高含水老油田调驱的需要,研制了一种改性α-烯烃磺酸盐起泡剂。通过与两种现场用起泡剂发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的对比,初步选定改性α-烯烃磺酸盐起泡剂作为调驱用起泡剂。通过一维可视化泡沫微观物理模拟装置视窗观察可以看出,在恒定压力、不同气液比以及恒定气液比、不同压力条件下,泡沫外形清晰、性能稳定,说明改性α-烯烃磺酸盐起泡剂在高压下具有较好的发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能。高压下泡沫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压力的升高,改性α-烯烃磺酸盐起泡剂的起始发泡体积略有降低,而起泡剂的泡沫半衰期显着提高,即泡沫体系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利用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对改性α-烯烃磺酸盐起泡剂的泡沫封堵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高渗条件下的最高阻力系数优于低渗条件下最高阻力系数;在最高阻力系数时,低渗气液比要高于高渗气液比。
李柯,蒋佳[3](2021)在《聚α-烯烃基础油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些年聚α-烯烃基础油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路易斯酸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离子液体催化剂、Ziegler-Natta催化剂以及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优缺点,并对这些催化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孙浩[4](2021)在《低碳链烃及合成气催化合成长链生物燃料》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天然的可再生的唯一碳源,以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由生物质出发制航空煤油已成为最近的研究热点,此方法具有污染小且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等优点。本文采用浸渍法和沉淀法分别合成了Co基催化剂,用于生物航空煤油的制备,并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和物化性质分析,之后用固定床反应器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以CO转化率和C9~C15烃含量作为催化性能指标,研究了Co负载量、低碳链烃丙烯的加入量,及助剂的引入对催化剂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Co负载量增加,CO转化率随之增加,液体产物中C5~C8的相对百分含量逐渐增大,C9-C15的长链烃的相对百分含量减少。且C5+烃类的选择性在负载量为10%时达到最大。综合考虑,催化剂10Co/Beta有更好催化性能。(2)丙烯进料量对产物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可以使得液相产物的分布发生明显的改变。并对合成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较优的反应条件为:240℃、3 MPa、氢碳比为2、空速为2.06 h-1。(3)引入助剂后的催化剂,其表面的活性组分Co颗粒更小,且分散的更加均匀。对比活性金属和助剂不同引入顺序的催化剂,可以看出共浸渍时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Co颗粒的尺寸最小,Co颗粒分散的也更加均匀,其CO转化率达65.62%。采用此方法制备了添加Ce、La、Y、Zr四种不同助剂催化剂,结果发现,助剂Ce、Zr的引入对催化剂表面Co物种的分散更有利。而且CO转化率分别达62.41%和72.26%。(4)对载体Beta分子筛进行了碱处理后,CO转化率下降至54.82%,但其液体产物中其长碳链烃C16~C21含量提高至30.03%。采用氨水沉淀法制备了催化剂10Co/3Ce/Beta-NH4OH、10Co/3Zr/Beta-NH4OH。结果显示,其CO转化率分别为58.24%和56.36%。并且在液体产物分布中,不仅C16~C21的相对百分含量达到25%以上,目标产物C9~C15的含量更是达到了67%左右。且催化剂进行272 h后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反应性能。
王鸣之[5](2021)在《多位点磷配体-铁配合物的合成及在催化乙烯齐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冯鹏宇[6](2021)在《改性碳纳米颗粒作为航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亚东,郭守敬[7](2021)在《费托产物中α-烯烃与烷烃分离技术及应用》文中提出烯烃作为石化行业一类重要原料,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共聚单体、聚α-烯烃(PAO)基础油、高碳醇、(重)烷基苯及α-烯烃磺酸盐等领域。高温费托合成产物中拥有高含量且连续分布的α-烯烃和烷烃,因此分离相同碳数α-烯烃与烷烃工艺技术成为提高费托产物高附加值的关键。
张乐,马静,苏朔[8](2021)在《国内低黏度聚α-烯烃合成基础油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国内低黏度聚α-烯烃(PAO)合成基础油研究进展情况,从催化剂体系、线性α-烯烃原料、制备工艺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PAO的结构组成与性质关系,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杜佳芮,石薇薇,曹祖宾,张颖,梁倩倩,苑野[9](2021)在《焦化煤油馏分络合萃取工艺精制α-烯烃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以某炼化厂的焦化煤油馏分为原料,利用络合萃取工艺精制原料油中的α-烯烃和烷烃等物质。考察了不同络合萃取剂及温度等操作条件对精制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选用Ag+试剂1-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络合萃取剂,在萃取温度为120℃、剂油质量比为0.5∶1、采用实验室自制吸附剂的条件下,精制效果最佳。通过实验得到的精制产品油收率为83.45%;经过提纯后的α-烯烃质量分数可以达到70.07%;硫脱除率可以达到29.73%,氮脱除率可以达到66.09%;精制油的碳数分布主要在C8~C14之间,FT-IR表征结果表明,焦化煤油馏分中含有的官能团主要为O-H、C-H及RCH=CH2,得到的精制油可做聚合反应生成PAO。
王鹏飞[10](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二、α-烯烃的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α-烯烃的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W-Ni/SiO2催化烯烃聚合制备基础油润滑油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料 |
1.2 催化剂制备 |
1.3 实验步骤 |
1.4 催化剂活性的评价 |
1.5 基础油黏度测量及计算 |
1.6 溴价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2)压力对改性α-烯烃磺酸盐起泡剂泡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材料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常温、常压条件下起泡剂的发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测试 |
1.2.2 油藏温度、高压条件下起泡剂的发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测试 |
1.2.3 阻力因子的测试方法及步骤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常温、常压条件下起泡剂的筛选 |
2.2 油藏温度、高压条件下泡沫形貌及起泡剂的发泡性能 |
2.3 高压条件下改性α-烯烃磺酸盐A型起泡剂的泡沫封堵性能 |
3 结 论 |
(3)聚α-烯烃基础油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路易斯酸催化剂 |
2 茂金属催化体系 |
3 离子液体催化剂 |
4 Ziegler-Natta催化剂 |
5 过渡金属催化剂 |
6 结论与展望 |
(4)低碳链烃及合成气催化合成长链生物燃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能源问题 |
1.1.1 生物质能的利用 |
1.1.2 低碳链烃的利用 |
1.2 生物航空煤油现状 |
1.2.1 生物航空煤油介绍 |
1.2.2 生物质航空煤油制备工艺 |
1.3 费托合成概述 |
1.3.1 费托合成产物ASF分布 |
1.3.2 费托合成反应机理 |
1.3.3 费托合成催化剂 |
1.4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2.4.1 X射线衍射(XRD) |
2.4.2 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2.4.3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2.4.4 比表面积的测定 |
2.5 费托合成实验装置 |
2.6 费托合成产物色谱分析 |
2.6.1 费托合成尾气的色谱分析 |
2.6.2 费托合成液体产物的色谱分析 |
2.7 费托合成反应性能评价方法 |
3 Co/Beta催化低碳链烃与合成气反应制长链生物燃料 |
3.1 不同钴负载量对Co/Beta催化性能的影响 |
3.1.1 不同钴负载量的Co/Beta催化剂的制备 |
3.1.2 不同钴负载量Co/Beta催化剂的织构性质表征 |
3.1.3 不同钴负载量Co/Beta催化剂的酸性表征 |
3.1.4 不同Co负载量的Co/Beta催化性能 |
3.2 丙烯加入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3.3 合成气氢碳比的影响 |
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5 反应压力的影响 |
3.6 反应空速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助剂引入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1 不同助剂引入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1.1 引入不同助剂的催化剂的制备 |
4.1.2 引入不同助剂的催化剂的织构性质表征 |
4.1.3 引入不同助剂的催化剂的酸性表征 |
4.1.4 不同助剂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表征 |
4.1.5 引入不同助剂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4.2 助剂引入顺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2.1 不同引入助剂的顺序的催化剂的制备 |
4.2.2 不同引入助剂的顺序的催化剂的织构性质表征 |
4.2.3 不同引入助剂的顺序的催化剂的酸性表征 |
4.2.4 不同引入助剂的顺序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表征 |
4.2.5 不同引入助剂顺序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4.3 载体碱处理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
4.3.1 载体碱处理催化剂的制备 |
4.3.2 载体碱处理催化剂的织构性质表征 |
4.3.3 载体碱处理催化剂的酸性表征 |
4.3.4 载体碱处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4.4 氨水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4.4.1 钴基催化剂的氨水沉淀法制备 |
4.4.2 氨水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织构性质表征 |
4.4.3 氨水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酸性表征 |
4.4.4 氨水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透射电镜分析 |
4.4.5 氨水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4.5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费托产物中α-烯烃与烷烃分离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 烯烃和烷烃分离技术 |
3 小结 |
(8)国内低黏度聚α-烯烃合成基础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备低黏度PAO的催化剂体系 |
1.1 BF3催化剂体系 |
1.2 其他催化剂体系 |
2 制备PAO的α-烯烃原料 |
2.1 单体α-烯烃 |
2.2 混合α-烯烃 |
2.3 煤制α-烯烃 |
3 PAO制备工艺 |
3.1 齐聚工艺 |
3.2 加氢工艺 |
3.3 催化剂处理工艺 |
4 PAO结构组成与性质关系 |
4.1 黏温性能 |
4.2 低温性能 |
4.3 生物降解性和毒性 |
5 前景展望 |
(9)焦化煤油馏分络合萃取工艺精制α-烯烃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验原料及试剂 |
1.2 络合萃取机理与精制工艺流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原料油性质与分析 |
2.1.1 焦化煤油馏分理化性质 |
2.1.2 焦化煤油GC-MS分析 |
2.2 络合萃取工艺的操作条件考察 |
2.2.1 络合萃取剂的考察 |
2.2.2 剂油比的影响 |
2.2.3 精制温度的影响 |
2.2.4 吸附剂性能比较 |
2.3 精制产品油的性质 |
2.4 精制油聚合产物的性质 |
2.5 精制油的高温气相色谱 |
2.6 精制油的FT-IR表征结果 |
3 结论 |
(10)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α-烯烃的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W-Ni/SiO2催化烯烃聚合制备基础油润滑油工艺研究[J]. 刘海燕,许德涟,薛英明,施岩,于廷云. 当代化工, 2021(10)
- [2]压力对改性α-烯烃磺酸盐起泡剂泡沫性能的影响[J]. 郭东红,李睿博,崔晓东,杨晓鹏,贾敏. 精细石油化工, 2021(05)
- [3]聚α-烯烃基础油催化剂研究进展[J]. 李柯,蒋佳. 石油化工应用, 2021(07)
- [4]低碳链烃及合成气催化合成长链生物燃料[D]. 孙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多位点磷配体-铁配合物的合成及在催化乙烯齐聚中的应用[D]. 王鸣之.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6]改性碳纳米颗粒作为航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 冯鹏宇.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1
- [7]费托产物中α-烯烃与烷烃分离技术及应用[J]. 王亚东,郭守敬.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1(03)
- [8]国内低黏度聚α-烯烃合成基础油研究进展[J]. 张乐,马静,苏朔. 石油化工应用, 2021(06)
- [9]焦化煤油馏分络合萃取工艺精制α-烯烃工艺研究[J]. 杜佳芮,石薇薇,曹祖宾,张颖,梁倩倩,苑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21(03)
- [10]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