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初报

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初报

一、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初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黄敏敏[1](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高渝[2](2020)在《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单用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疗效上及安全性上的差异,进一步探析梅花针配合走罐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是否比单用药物治疗更具有优势,以期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课题病例7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梅花针配合走罐法治疗,每周2次,2周为1疗程,进行总治疗4周的治疗观察,并拟对痊愈患者进行治疗后3月内的随访,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后的VAS评分及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进行评分比较,观察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以分析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是否具有优势,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分析得出。结果:1.疗效比较:4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愈显率为71.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8%,愈显率为3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治疗1疗程及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治疗1疗程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3.PSQI睡眠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两组均能改善睡眠质量;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4.两组在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痊愈患者均无复发,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和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但梅花针联合游走罐疗法的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较小且较为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可以帮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改善睡眠质量,临床应用更具优势。

梁亚光[3](2018)在《穴位埋线加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采用穴位埋线结合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 ostheretic neuarlgia,PHN),通过与西药组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指标、平均睡眠时间、焦虑量表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初步探讨穴位埋线结合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更加优势的治疗方案。方法:1.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及疼痛科住院部,募集的符合实验条件的50例患者;2.通过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西药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结合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西药组采用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治疗,两组都以1周为1个疗程,均治疗4疗程;3.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并通过疼痛评分计算疼痛缓解程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时间的改变以及焦虑量表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疼痛指标(疼痛评分、疼痛缓解程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临床疗效、平均睡眠时间以及焦虑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西药组为72.00%(P<0.05)。2.两组疼痛指标比较:两组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NRS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高于西药组(P<0.05)。3.治疗后两组平均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平均睡眠时间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焦虑量表评分治疗后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焦虑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中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西药组2例发生便秘,1例发生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埋线结合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PHN,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能更好更快的缓解患者疼痛。2.穴位埋线结合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PHN,能更好的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降低SAS评分,缓解患者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穴位埋线结合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PHN,不良反应较西药组少,安全性更高。

谢柱明,蔡莉[4](2018)在《《内经》扬刺法结合注射疗法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扬刺法结合注射疗法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我院的带状疱疗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杨刺法+现代注射技术),对照组(普通针刺),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VAS疼痛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睡眠指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表及睡眠指数均有显着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经》扬刺法结合注射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优于传统针刺。

李茜,刘军连,田有粮[5](2016)在《皮下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皮下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9例,应用复方倍他米松与1%利多卡因注射液在疼痛最明显的皮肤受累区行皮下神经阻滞治疗。注射后5 d复诊,根据VAS评分决定是否继续治疗,记录治疗次数。比较治疗半年后不同病程与不同患病部位的疗效,观察合并病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后半年,优效率、良效率、好转率、无效率分别为65.1%(58/89例)、21.3%(19/89例)、13.4%(12/89例)、0%(0/89例),总有效率100%。不同病程、不同患病部位对疗效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次的疗效优于治疗1次的疗效(P<0.05),治疗4~5次与2~3次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倍他米松与1%利多卡因注射液行皮下神经阻滞可以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胡宝婵,阙冬梅,梁国雄[6](2016)在《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多维度协同护理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多维度协同护理在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病人按照住院尾号单双号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干预后对两组病人的焦虑、抑郁、疼痛情况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焦虑与抑郁评分、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病人实施多维度协同护理,有利于改善病人的负性情绪,降低疼痛程度,提高临床护理疗效。

崔吉正[7](2016)在《初探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皮内注药治疗HZ疗效的观察目的:评价皮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伐昔洛韦口服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皮内注射利多卡因复合甲基强的松龙+口服伐昔洛韦组,n=30)和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n=30),两组VAS评分≥4分时口服曲马多缓解。10天/疗程,在治疗后的第11、22、30、60、90天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综合疗效进行随访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P>0.0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疼痛强度、疼痛缓解时间、持续时间及曲马多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30天随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0天、90天随访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随访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口服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其疗效优于单用伐昔洛韦,且能够缩短HZ病程,预防和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第二部分:皮内注药治疗PHN疗效观察目的:评价皮内注药联合加巴喷丁口服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皮内注药联合口服加巴喷丁,n=29)和对照组(口服加巴喷丁,n=28)例,两组镇痛不足时均可口服曲马多镇痛,共治疗6周。以疼痛评分(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疗效指标,其他指标包括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分值的改变、曲马多用量、疼痛对生活质量及睡眠的影响,病人对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周VAS评分分别降至1.10±0.41和4.27±0.89,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50%疼痛缓解程度分别为89.7%和39.3%(P<0.05),SF-MPQ分值分别为2.56+2.41和6.82±3.43(P<0.05),曲马多用量分别为1654±452和3246±257(P<0.05),EQ-VAS评分分别为7.8±2.7和5.1±3.3(P<0.05),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8.1±2.5和5.2±2.3(P<0.05)。结论:皮内注药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及生活质量,疗效确切,结果优于口服加巴喷丁治疗。第三部分:皮内注药治疗HZ及PHN神经形态学机制初步研究目的: 通过皮内注射神经示踪剂核黄初步探讨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后遗神经痛的神经形态学基础。方法:在6只家兔左侧T10-L1神经节段沿腋中线及肩胛下线皮内注射核黄,动物成活18-24小时后处死,取左侧T1-L5脊神经节、胸腰段交感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脑、脊髓、注射部位的皮肤,连续冰冻切片,一套蒸馏水贴片、一套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织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及荧光密集部位。结果:皮内注射核黄后在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交感干、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均标记到神经细胞,在脊髓及下丘脑未标记到神经细胞,但可观察到荧光密集区。结论:动物研究从形态学上证实了皮内注射核黄可到达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神经元等感觉神经通路,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后遗神经痛可能与此有关。

农美英,杨西宁[8](2015)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与护理现状》文中指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由滞留在人体内的带状疱疹病毒侵蚀破坏神经所致,常规治疗方法如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大部分患者疼痛仍不能得到有效缓解。目前临床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没有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相关的临床指南或诊疗规范,但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与护理经验。本文就我国近10年来PHN的治疗与护理现状进行了综述。

耿祝生,章云海,崔吉正[9](2011)在《经皮内加关节突滑膜感受器通路给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经皮内与皮内加关节突滑膜两种给药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方法:将80例颈、胸、腰段的PHN患者随机分为皮内加关节突滑膜组(双途径给药组)和皮内组。双途径给药组皮内给药配方:甲泼尼龙40 mg+左氧氟沙星0.1 g+1%罗哌卡因5 ml+亚甲蓝注射液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 ml;关节突滑膜给药配方:复方倍他米松5 mg+左氧氟沙星0.1 g+1%罗哌卡因5 m1+亚甲蓝注射液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 ml,再加入透明质酸钠20 mg。1次/周,1~3次为1个疗程。皮内组用药配方同双途径给药组的皮内给药配方,1次/周,1~5次为1个疗程。结果:回访3个月的疗效,双途径给药组优32例(82%),皮内组优19例(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途径给药组治疗次数为1.62次,明显低于皮内组(3次,P<0.01);两组优良率均为100%,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满意度均为优。1~3年后回访70例,均无复发,两组满意度均为优。结论:双途径给药组治疗次数低于皮内组。

黄美[10](200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文中指出

二、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初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初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研究方案
        2.4 治疗方案
        2.5 治疗疗程与随访
        2.6 疗效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7 安全性评价
        2.8 统计方法
        2.9 统计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立证依据
        2.1 血瘀致病
        2.2 兼夹湿邪致病
    3.加巴喷丁选用依据
    4.梅花针结合游走罐治疗依据
        4.1 梅花针叩刺依据
        4.2 游走罐选用依据
        4.3 针罐结合方法
    5.夹脊穴及阿是穴选用依据
        5.1 夹脊穴
        5.2 阿是穴
    6.选用VAS疼痛评分依据
    7.研究结果分析
        7.1 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
        7.2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患者基本情况表
附录3 :VAS评分表
附录4 :PSQI评分表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穴位埋线加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基本资料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评价方法
    2.3 不良反应
    2.4 统计学分析
    2.5 安全性指标观测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
    3.3 疼痛缓解程度及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较
    3.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5 两组平均睡眠时间比较
    3.6 SAS评分比较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评价
讨论
    1.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病名的记载
        1.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2.西医学对HZ及PHN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HZ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PHN的认识
    3.中西医对PHN的治疗
        3.1 中医对PHN的治疗
        3.2 西医对PHN的治疗
    4.治疗依据
        4.1 治疗方法依据
        4.2 穴位治疗依据
        4.3 西药组治疗依据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疼痛数字评价量表
    附录三 睡眠时间记录表
    附录四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五 焦虑自评量表
致谢

(4)《内经》扬刺法结合注射疗法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1.4.2 观察组。
    1.5 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3 讨论

(6)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多维度协同护理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 2 心理护理维度
        1.2.1. 3 社会支持护理维度
        1.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2.2. 1 情绪的评价标准采用Zung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价两组病人焦虑、抑郁情况[8]。
        1.2.2. 2 疼痛的评价指标
        1.2.2. 3 临床护理疗效的评价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7)初探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皮内注药治疗HZ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皮内注药治疗PHN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皮内注药治疗HZ及PHN神经形态学机制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与护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2治疗现状
3护理现状
4小结

(9)经皮内加关节突滑膜感受器通路给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 例
    1.2 给药方法
        1.2.1 药物组成
        1.2.2 皮内注射方法[1-3]
        1.2.3 关节突滑膜注射方法[7]
    1.3 主要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3 讨 论

(10)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疼痛评估与护理
3 讨 论

四、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初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穴位埋线加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梁亚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4]《内经》扬刺法结合注射疗法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 谢柱明,蔡莉. 甘肃医药, 2018(04)
  • [5]皮下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J]. 李茜,刘军连,田有粮.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6(02)
  • [6]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人多维度协同护理效果观察[J]. 胡宝婵,阙冬梅,梁国雄. 全科护理, 2016(11)
  • [7]初探皮内注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机制[D]. 崔吉正.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2)
  • [8]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与护理现状[J]. 农美英,杨西宁. 内科, 2015(03)
  • [9]经皮内加关节突滑膜感受器通路给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J]. 耿祝生,章云海,崔吉正.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6)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黄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06)

标签:;  ;  ;  ;  ;  

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