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幼体日粮及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

中华绒螯蟹幼体日粮及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

一、中华绒螯蟹幼体日粮和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隗阳,水燕,朱光艳,徐钢春[1](2021)在《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与离体孵化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氏原螯虾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养殖最普遍的淡水螯虾。该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消费量巨大。克氏原螯虾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然而苗种供应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克氏原螯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规模化的人工繁殖是克氏原螯虾产业化的起点和突破口。本文概述了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形态结构变化、生化组成及营养代谢、酶活研究、分子和组学研究以及生态因子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影响,并且概述了胚胎离体孵化的相关技术进展,探讨了克氏原螯虾离体孵化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对未来克氏原螯虾育种的展望。

姜松[2](2021)在《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文中提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等,具有单个个体大、产量高、养殖利润大等特点,是世界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养对虾品种。近年来,由于鱼粉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缺乏以及鱼粉价格的逐年攀升,斑节对虾养殖产业中饲料成本逐年加大,这严重压低了斑节对虾养殖的利润,制约了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利用遗传育种的方法,选育出适合粗饲料(饲料中含有的鱼粉蛋白较低)养殖的斑节对虾优良新品种系,对我国斑节对虾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遗传育种工作中,准确估计不同家系的育种值,是开展良种选育的基本保证。分析不同家系在不同养殖条件下的转录组特性及肠道菌群结构,估计选育家系经济性状的表型和内在分子机制相关性,是遗传育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工作基础。本论文首先进行了不同含量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专门化家系,通过对家系进行生长性能的评估以及遗传参数的估计,获得优良家系;利用F1代核心育种群体,构建F2代家系并进行遗传参数评估和形态差异分析,计算了斑节对虾耐粗饲料新品系F2代的育种值并通径分析方法分析F2代表型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体质量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贡献率;对筛选到的特定家系进行了不同饵料组间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耐粗饲料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进行了特定家系的肠道菌群分析,比较了不同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特定菌群菌群及多样性特点。具体结果如下:(1)以斑节对虾(0.85±0.02g)为试验对象,进行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生长性能、肌肉成分、饲料利用、肝胰腺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性状的影响,以期确定斑节对虾配合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根据斑节对虾营养需求,设计5种与对照饲料(饲料中鱼粉含量为30%)等氮等能饲料,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用量分别为5%、10%、15%、20%、25%,分别替代16.67%、33.33%、50%、66.67%、83.33%的鱼粉,试验结果显示:在对虾饲料总蛋白含量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其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使用2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试验组效果最好,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饲料系数分别为206.27±12.09%、2.01±0.14%、60.83±2.05%、62.03±5.38%、2.08±0.2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使用66.67%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饲料中的鱼粉,斑节对虾的生长性能不受影响,这为进一步进行耐粗饲料斑节对虾新品种系的筛选奠定了数据基础。(2)利用试验一得到的最佳替代比例,制作了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和试验组(鱼粉含量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含量为20%)两种饵料,以用36个斑节对虾家系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在两种不同蛋白水平饲料下的生长测试,试验时间为8周。结果显示:在相同饲料中,不同斑节对虾家系收获体质量存在显着差异,在绝对增重率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表现最优家系比最差家系分别高出97.16%和95.46%。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下,斑节对虾平均存活率差异显着,分别为80.59%和77.88%。在生产性能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家系产量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高出100%和124.44%。10号和6号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均排在前10%,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试验的研究结果为耐粗饲料养殖的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数据和材料基础。(3)本研究建立了36个斑节对虾家系,每个家系选取150尾斑节对虾,在对照组(Diet A,鱼粉蛋白水平为30%)和试验组(Diet B,鱼粉蛋白水平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水平为20%)两种饵料下混养56 d,分析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G×E互作效应。斑节对虾在Diet A组的生长性能优于Diet B组。在正常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体质量遗传力估计值为0.53±0.12,在试验组中为0.39±0.09,属高遗传力;存活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38和0.22,也表现为中高遗传力水平。两个饲料组间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G×E互作效应均表现为高度遗传相关(0.84-0.92),G×E方差组分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比值均小于0.5,G×E效应均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斑节对虾的生长和存活性状在种饲料下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基因型与饵料条件的互作效应并不显着,由此认为在饲料鱼粉蛋白水平10%-30%的范围内,不需要针对不同的饵料条件建立不同的选育系。(4)采用全人工定向交尾方式,于2020年构建了15个斑节对虾第二代耐粗饲料品系的全同胞家系进行生长性状数据测定及遗传参数评估。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52-47.53%,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斑节对虾F2代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25±0.03)-(0.41±0.13),属中、高度遗传力。体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8±0.11)和(0.41±0.13)。生长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评估结果均为高度正相关,其中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最高,为0.99,头胸甲宽和第一腹节高的遗传相关性最低,为0.71。生长性状表型数据间均呈显着相关,属中、高度相关。综上:斑节对虾F2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采用家系选育结合个体选育可获得较好的选育效果;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可选择将体长和体质量作为选育的重点性状纳入综合选择指数中,其余的生长性状通过正遗传相关可获得间接选育效果,最终提高其生产性能。(5)开展了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对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转录组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家系间比较),有586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20个,下调表达基因66个。进一步分析,获得差异最显着的Top 10 GO注释条目。结果表明,差异富集基因最显着的基因群主要涉及“蛋白质转运”、“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质吸收”等生物过程,“钙离子结合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等信号转导的相关分子功能,位于“胞外区”、“细胞连接”等细胞部位。显着富集的KEGG调控通路也多为集中在蛋白质转运相关,包括“钙通路”、“谷氨酸能突触传导”等方面。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相关受体、调控蛋白及亚单位,吸收渗透调节中的各类通道蛋白、转运体,应激应答设计各类调控因子及酶等。(6)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构建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下两个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肠道样品肠道菌群的基因测序文库,分析比不同鱼粉蛋白水平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在属的水平下,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菌属分布情况存在差异,高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是醋酸杆菌(Cetobacterium)、幽门螺旋菌(Paeniclostrdium)和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等,而低鱼粉蛋白饲料组中丰度较高的菌属为肠杆菌(Enterovibrio)和假单胞菌(Plesiomonas)等。从不同家系间比较分析的结果来看,X家系斑节对虾肠道的优势菌门分别是变形菌门(58.23%)和厚壁菌门(31.75%),其他菌门丰度较低(5.00%以下),Y家系以拟杆菌门(57.12%)和梭杆菌门(22.54%)为主。X家系中与营养代谢和生长相关的厚壁菌门显着增加,通过提高肠道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有望提高斑节对虾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对低鱼粉水平饲料的利用率。

沈玺钦[3](2020)在《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文中提出稻渔综合种养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要求。水稻方面种植既要求产量品质,又要求节省减肥,去除养殖尾水的氮、磷等营养;渔业方面养殖既要求高品高产,又要求减少投喂。本文从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和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等多个方面阐述新时代稻渔综合种养的基本方法,本质要求。一、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研究。面对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在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应用陆基生态渔场技术开展了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生态应用。应用水质分析仪对系统内的部分水质指标进行检测,系统阐述了光明渔村养殖鱼塘系统、稻蟹共生系统和循环沟渠净化系统(稻田-池塘复合统)的水质变化规律。精养鱼塘系统:平均氨氮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793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1.553mg/L,亚硝酸盐平均浓度从总进水口的0.094mg/L上升到总出水口的0.226mg/L。稻蟹共生系统:氨氮浓度从进水口的0.42mg/L降低到出水口的0.13mg/L,净化效率达到69.05%,磷酸盐含量进水口浓度低,出水浓度高,边沟中由于扰动,磷酸盐浓度相对较高,而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田中间的氨氮、磷酸盐浓度相对中等。沟渠循环净化系统:平均氨氮含量从1.247mg/L降低到0.363mg/L,磷酸盐平均含量从0.203mg/L降低到0.01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的悬浮有机物浓度:8月2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127.45mg/L,8月6日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20.36mg/L,8月30日稻田退水前各个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的平均浓度为85mg/L。8月生产旺季稻蟹共生系统稻田环沟水质:亚硝酸盐浓度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多次测得0mg/L,各田块环沟平均氨氮浓度为0.105mg/L,平均磷酸盐浓度为0.04mg/L。清水输入鱼塘,鱼塘排出了大量肥水通过沟渠进入稻田中,经沟渠和稻田净化后的清水再次注入鱼塘,使得整个系统水质得到改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因此大大提高。表明该模式有助于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两种产业的协调发展,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实现养殖污染资源化。二、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稻生长研究。在不同情况下稻田的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d灌溉一次鱼塘水,每隔7d灌溉一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1089.93斤,总体旱田亩产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5d灌溉一次>7d灌溉一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旱田水稻生物量到成熟期平均达到115.86g/穴,而水田水稻生物量在成熟期平均值只有55.04g/穴。7号田和11号田为每隔5d灌溉一次,生物量在同比于其它水田较高,平均值达到68.9g/穴。各田块秆长在抽穗期过后便不再增长,相对于其它指标,秆长在抽穗期过后还算比较稳定。各个田块株高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之后略有减少。水稻秆基部外径在抽穗期达到峰值,抽穗期到成熟期略有减少。灰色关联度分布在0.576-0.907之间,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根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穗长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重(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重(0.625)>成穗率(0.576),有效穗数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成穗率是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小的产量构成因子。三、为了探求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熟阶段的生殖特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采用了统计学、资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分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中稻田养蟹基地稻田中华绒螯蟹性腺、肝胰腺、条件指数,以了解目前银川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成熟群体的生长生殖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基地稻田产量大但规格偏小,这主要受当年气温偏低且采用不投料的粗放养殖模式所致。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2-61mm之间,头胸甲长分布在37-59mm之间,体重在22-101g之间。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35-50mm,而11月20日主要分布在35-55mm。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10月24日主要分布在40-50mm,而11月20日则各区间都有一定分布。10月24日中华绒螯蟹体重主要分布在20-50g,而11月20日在20-65g各个组里相对更平均的分布。整体上有趋于平均的趋势。中华绒螯蟹体重与头胸甲宽呈幂函数关系,雄性y=0.001x2.8875,R2=0.8877,雌性y=0.0016x2.7204,R2=0.9315。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CW=0.9017CL+0.5638,R2=0.9759,雌性CW=0.9466CL-1.1013,R2=0.9377。中华绒螯蟹头胸甲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雄性W=0.0006CL2.9316,R2=0.233,雌性W=0.0007CL2.8717,R2=0.9363。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宽与肝胰腺重呈线性关系,雄性:HW=0.2351CW-7.5852,R2=0.8117,雌性HW=0.0904CW-1.9197,R2=0.2305。肝体指数与头胸甲宽呈线性关系,雄性为正相关,雌性为负相关。雄性HIS=0.1064CW-0.3422,R2=0.3102,雌性HIS=-0.0993CW+8.6023,R2=0.0538。输精管重和肝胰腺重呈指数函数关系,HW=0.8129e0.8991VW,R2=0.602。肝胰腺重与卵巢湿重呈二次函数关系HW=0.0581OW2-0.2266OW+1.835,R2=0.1075。四、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水稻亩产量总体上旱田高于水田,这是由于种植模式不同的原因。有的水田水稻产量不高但是因为放养中华绒螯蟹,故亩产值较高,养殖中华绒螯蟹是让农民增加收入的较好的办法,3号田的亩产值可以达到1号旱田的两倍,达到8294.71元/667m2。将2019年全场各个品种产量归总,总计鱼产量为44.78万kg;水稻总产量286552kg,中华绒螯蟹总产量5078.5kg。水产品产量和水稻产量的比值为1:1.43。俗称“1斤鱼:1.5斤稻”模式。也就是亩产1430斤稻,耦合集约水产养殖系统产鱼亩产1000斤。鱼塘面积和稻田面积比是290:776,即养殖面积占27%左右。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进行突破提升,在水循环、精养鱼塘系统营养物质去除、稻蟹共生系统营养物质吸收、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生长规律、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成熟群体生殖特征与条件状况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出宁夏地区的生产规律,从而对来年的生产科研进行指导,对宁夏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做出一定的贡献。精养鱼塘中营养物质的排出能够减缓水体老化和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灌溉进稻田使得秧苗更加粗壮同时又净化了水体,循环用的生态沟渠缓冲了养殖尾水营养物质的高浓度,中华绒螯蟹在西北地区特殊的养殖气候与养殖地位对于中华绒螯蟹的生殖特征条件影响。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我们对精养鱼塘水质调控、稻田生态功能、水稻减少施肥、中华绒螯蟹较少投喂进行了创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西北地区做一个先行者、开拓者。在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加大科学研究,将基础研究做踏实,在基础水化学的测定、水稻基本生长指标的测定、中华绒螯蟹基础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水循环效率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初步揭示该复合系统的耦合和循环机制。

肖书生[4](2020)在《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理影响及其营养改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产集约化养殖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密度的不断提高,导致养殖水体溶解氧偏低(即低氧胁迫)的问题日益突出。低氧胁迫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和生理机能,造成机体抗逆能力下降甚至死亡。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的特有经济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探究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生理机能的不良影响,并寻求缓解的营养学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短期低氧胁迫下幼蟹的糖、脂代谢相关生理指标、代谢酶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的变化,初步评价了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不良影响;研究了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以及添加红景天苷和黄芪多糖对幼蟹的生长性能和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补充了中华绒螯蟹等甲壳动物低氧胁迫生理的基础资料,还可为中华绒螯蟹养殖生产中采用有效的改善对策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为探究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将体重(4.0±0.21)g的幼蟹暴露于(2.0±0.2)mg/L低氧环境中,以溶解氧(7.0±0.2)mg/L为对照组(常氧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在试验处理的0 h、3 h、6 h、12 h、24 h、48 h和96 h,分别采集常氧组和低氧组幼蟹肝胰腺和血淋巴,测定了糖、脂代谢相关的代谢物,代谢酶活性以及基因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12 h水体溶解氧半致死浓度为0.773 mg/L(95%置信区间:0.615-0.926 mg/L)。糖代谢指标显示,6 h低氧组血糖浓度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至24 h和48 h时则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3 h、6 h、12 h、24 h和48 h低氧组糖原含量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同时,3 h、6 h和24 h低氧组肝胰腺的丙酮酸含量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3 h、6h、12 h、24 h、48 h和96 h低氧组丙酮酸脱氢酶基因m RNA水平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3 h、12 h和24 h低氧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3 h、6 h和24 h低氧组乳酸含量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脂代谢指标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常氧组和低氧组血淋巴甘油三酯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常氧和低氧下各时间点肝胰腺甘油三酯含量均显着低于0 h(P<0.05),3 h、6 h、12 h和24 h低氧组肝胰腺甘油三酯含量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6 h、12 h和24 h低氧组甘油三酯水解酶esIL基因m RNA水平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6 h和12 h低氧组甘油三酯水解酶esTGL2基因m RNA水平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3 h、6 h、12 h和24 h低氧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中华绒螯蟹幼蟹12 h的低氧半致死浓度为0.773mg/L。短时间(24 h)低氧胁迫能够上调幼蟹HIF1α基因的转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糖、脂代谢模式,具体表现为糖酵解和无氧糖代谢增强,有氧糖代谢趋于减弱,脂分解代谢则受到抑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超过24 h),机体的糖代谢会逐渐减弱,而脂分解代谢则会相应加强。2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糖类是水生动物应对环境胁迫时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初步探讨了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耐受低氧能力的影响,试验选择了玉米淀粉和葡萄糖两种糖源,共设计了6组试验饲料,饲料中分别含15%(CS15%)、25%(CS25%)和35%(CS35%)三个水平玉米淀粉组,以及15%(GLU15%)、25%(GLU25%)和35%(GLU35%)三个水平葡萄糖组,饲喂体重1.18±0.03 g的幼蟹56 d,饲养8周后,对幼蟹的存活和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和称重,然后每个处理组随机抽取6只幼蟹用密闭容器进行存活时间实验,以比较各组蟹的耐低氧能力;剩下的幼蟹用于24 h低氧(2.0±0.2mg/L)胁迫实验,比较不同饲料组对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投喂不同糖源和糖水平饲料8周后,同一添加水平下玉米淀粉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肝胰腺指数(HSI)均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玉米淀粉组中,CS25%组WG和SGR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葡萄糖组中,GLU25%组WG和SGR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密闭容器存活时间(ST)的结果显示,同一添加水平下,葡萄糖组的ST显着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玉米淀粉组中,CS25%组ST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葡萄糖组中,GLU25%组ST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耗氧率的测定结果显示,CS35%、GLU25%和GLU35%组低氧下耗氧率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GLU25%组低氧下耗氧率显着低于CS25%组和其他葡萄糖组(P<0.05)。对幼蟹肝胰腺糖、脂代谢指标分析的结果来看,常氧处理中,同一添加水平下葡萄糖组糖原含量显着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GLU25%组糖原、丙酮酸和乳酸含量显着高于CS25%、GLU15%和GLU35%组(P<0.05)。肝胰腺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后各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均显着高于常氧处理组(P<0.05)。综上所述,同水平下玉米淀粉组相比葡萄糖组生长较好,两种糖源均在25%水平时对幼蟹生长最有利。相比于玉米淀粉,饲料中添加葡萄糖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耐低氧胁迫能力,其中25%葡萄糖组效果最好。葡萄糖能提高幼蟹耐低氧胁迫能力,主要原因是前期饲养条件下机体提高了对饲料葡萄糖的利用能力,转化后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胰腺中,为应对低氧胁迫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合适的糖源和糖水平,还可以降低耗氧率以应对低氧对存活的不利影响。3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红景天苷是常见抗缺氧药物的主要成份,为探究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了300mg/kg(S300)、600 mg/kg(S600)和900 mg/kg(S900)红景天苷,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共计4种实验饲料。投喂体重为0.23±0.01 g的幼蟹8周,随后进行了24 h的低氧(2.0±0.2 mg/L)胁迫试验。8周生长试验结果显示,S300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相应地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低氧胁迫下,S300组血蓝蛋白浓度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耗氧率的测定结果显示常氧下红景天苷添加组耗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低氧下S300组和S900组耗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糖脂代谢指标显示,常氧下,S300组糖原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低氧下,S300组糖原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红景天苷各添加组的乳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常氧下,各组甘油三酯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低氧下,S300组甘油三酯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和S900组(P<0.05),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基因m RNA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抗氧化能力的分析结果,无论常氧还是低氧条件下,红景天苷添加组丙二醛(MDA)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S300组和S600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低氧下S300组和S600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S900组(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300 mg/kg红景天苷能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并提高中华绒螯蟹耐低氧能力。红景天苷可通过提高HIF1α基因m RNA水平和血蓝蛋白含量,降低机体的耗氧率,改善糖、脂代谢的供能效率,以提高动物的抗氧化和耐低氧的能力。4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黄芪多糖也是抗缺氧药物的有效成份。为探究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了150 mg/kg(A150),300 mg/kg(A300)和600 mg/kg(A600)黄芪多糖,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共计4种实验饲料。投喂体重为0.23±0.01 g的幼蟹8周,随后进行了24 h的低氧(2.0±0.2 mg/L)胁迫试验。8周生长试验结果显示,A600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耗氧率的分析结果,常氧下各黄芪多糖添加组的耗氧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低氧下A150组和A600组耗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抗氧化能力方面,无论是常氧还是低氧条件下,黄芪多糖添加组MDA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低氧下A600组GSH-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从非特异免疫指标来看,常氧处理和低氧处理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低氧下总血细胞数(THC)、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着低于常氧(P<0.05);低氧下,黄芪多糖各添加组THC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A600组AKP活性和ACP活性均显着高于对应常氧组以及低氧下其他组(P<0.05)。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低氧下,黄芪多糖各添加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600 mg/kg黄芪多糖能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并提高中华绒螯蟹耐低氧能力。黄芪多糖主要通过降低HIF1α基因m RNA水平和耗氧率,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酶活力,来提高动物对低氧胁迫的耐受能力。

朱筛成[5](2020)在《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文中提出蛋白质是水生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营养因素,鱼粉一直以来都是水产饲料中不可缺少的优质蛋白源,随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模式和全程配合饲料技术推广,对蛋白质总量和鱼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目前对中华绒螯蟹饲料蛋白质含量和鱼粉替代的研究集中在幼蟹阶段,且鱼粉替代物主要是单一的蛋白源或混合植物蛋白源,缺乏对育肥阶段饲料中蛋白质和蛋白源的研究。因此,本实验研究了河蟹育肥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和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阶段以及育肥阶段饲料中的应用,以期为河蟹系列配合饲料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复合蛋白源(发酵豆粕、猪肉粉、鸡肉粉、血粉和虾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鱼粉替代水平增加,幼蟹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饲料2#组最高(P<0.05);(2)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在饲料4#最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在饲料1#最高;血清中的GPT活力在5#组最高,甘油三酯(TG)含量和SOD活力则以4#组最高,而MDA含量在2#组最高。(3)饲料1#幼蟹躯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组,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最高。躯体半胱氨酸含量在4#组最高,而其他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在2#组最高。综上,饲料中过高的鱼粉替代水平(33%~67%)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躯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对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河蟹幼蟹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为16.67%。2.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外土池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复合蛋白源(发酵豆粕、猪肉粉、鸡肉粉、血粉和虾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分别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育肥阶段雌、雄河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鱼粉替代后,各组河蟹最终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无显着差异;(2)随鱼粉替代水平增加,雄蟹的肝胰腺指数和肝胰腺总脂含量显着上升,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雄蟹和雌蟹的性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以及各自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基本不受鱼粉替代的影响;(3)饲料5#组雌、雄蟹血清的GOT和GPT活力显着升高,且饲料4#组的雄蟹肝胰腺中MDA含量最高;(4)从经济性能而言,饲料4#的单位总产值和部分总利润显着高于其他组;综上,在本研究条件下,复合蛋白源替代雄蟹和雌蟹育肥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分别为33.33%和50%。3.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外土池条件下,研究了5种不同蛋白水平(278、323、351、390和420 g·kg-1,记为饲料1#~5#)饲料对雌、雄亚成体河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增加,河蟹存活和生长性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水平为384 g·kg-1时,雌蟹生长性能最佳,而雄蟹则为420 g·kg-1。(2)在实验结束时,雌蟹的GSI与95d时HSI均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饲料2#最高,而各组雄蟹GSI无显着差异。(3)随着蛋白水平增加,雄蟹的肝胰腺总脂和性腺碳水化物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肝胰腺灰分含量显着上升;雌蟹的肝胰腺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的,在饲料2#最高;(4)雄性血清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在饲料2#最高,而雌蟹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以饲料4#最低。雌、雄蟹肝胰腺中TG含量分别在饲料2#和3#最高。(5)雄蟹血清T-AOC活力和MDA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降低,而雌蟹血清T-AOC、GR活力和肝胰腺中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均在饲料3#组最低。综上,在本研究条件下,饲料适宜的蛋白质水平能够促进河蟹生长、降低肝脂沉积、肝损害和氧化应激,建议育肥阶段雌蟹和雄蟹饲料中适宜的蛋白水平为384 g·kg-1和420 g·kg-1。

崔广同[6](2020)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pH和氨的应激反应及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其缓解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养蟹需栽种水草以供其藏身和攀爬,但由于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水体pH异常,而水体氨的存在形式受pH影响,高pH时毒性较大的分子态氨占比提高。高pH及其与氨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和生理,最终影响产量和效益。虾青素是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的脂溶性类胡萝卜素,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健康和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磷脂是具有双亲性的乳化剂,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日粮中添加磷脂和虾青素或可缓解中华绒螯蟹对pH及氨的应激反应。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实际pH为依据,通过中华绒螯蟹生长和生理响应观察,旨在揭示其对pH及氨胁迫的应激反应特点,评估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pH和氨胁迫的缓解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第一部分:短期异常酸碱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理和生长的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中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会引起pH的剧烈变化。本研究以蟹塘实际监测到的极端pH值为依据,探讨短期酸碱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理和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养殖管理技术优化提供指导。将初始质量50.40±2.50 g的幼蟹置于酸(pH3.0)、碱(pH10.3)水体5 d后在pH7.5的水体恢复15 d,以饲养于pH为7.5的水体的幼蟹为对照。结果表明:酸胁迫6 h和12 h时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 d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碱胁迫组与酸胁迫组有相同的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酸、碱胁迫12 h时血糖分别比对照组高14倍和2.7倍。酸碱胁迫24 h时血清总蛋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酸、碱胁迫6 h和24 h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胁迫5 d时肝糖原含量显着下降(P<0.05),肝胰腺和鳃组织可见明显损伤。以初始质量0.87±0.21 g的幼蟹同样胁迫5 d后恢复水体pH至7.5继续饲养4周,结果表明酸胁迫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存活率和蜕皮体长增长率,缩短了脱壳周期(P<0.05),碱胁迫也呈相同态势。上述结果表明,极端酸碱胁迫导致中华绒螯蟹氧化应激和组织损伤,即使pH恢复正常,后续存活率和蜕皮体长增长率仍会降低。因此,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应加强pH管控。第二部分:碱和氨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抗氧化和代谢的影响水体中氨的存在形式受pH影响,高pH促进具有强毒性的分子态氨占比增高。本实验旨在研究pH和氨交互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抗氧化和代谢影响。分别设置pH8.0(对照组,pH8)、pH9.0(pH9)和pH10.0(pH10),每个pH水平设置氨浓度 0.0 mg/L(对照,A0 组)、0.5 mg/L(A0.5 组)和 1.0 mg/L(A1组)。根据其 pH和氨水平,将9个处理分别命名为pH8A0、pH8A0.5、pH8A1、pH9A0、pH9A0.5、pH9A1、pH10A0、pH10A0.5 和 pH10A1。实验蟹初重 16.82±0.19 g,用商品饲料投喂,养殖8周后采样。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氨水平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肝体比、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尿素、葡萄糖含量、鳃Na+-K+-ATP和碳酸酐酶(CA)酶活力降低。随着pH水平提高,血清AST、ALT、乳酸脱氢酶、尿素、葡萄糖含量及鳃Na+-K+-ATP和CA酶活力升高,但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力随pH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各胁迫组显着低于对照组,这与NH3的作用结果相反(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胁迫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除pH8A1组),且pH10A0显着降低(P<0.05)。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H对全蟹总必需氨基酸(TEFAA)、总氨基酸(TFAA)及His、Thr、Val、Met、Phe、Ile、Lys、Asp、Glu、Ser、Ala、Tyr 均有显着影响(P<0.05)。将pH1OA1组和pH8A0组(Control)肝胰腺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共有33个差异基因,其中类固醇代谢通路的基因都显着上调(P<0.05),硫辛酸代谢通路的基因显着上调(P<0.05)。综上所述,pH和氨胁迫均降低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pH促进氨毒性升高而增加了机体氧化损伤,进而导致分解代谢增加。第三部分: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中华绒鳌蟹虾青素沉积、抗氧化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依赖于水草的养蟹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高pH胁迫,而虾青素具有抗氧化性,对河蟹生长、健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磷脂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由于其双亲性质,可能有助于虾青素吸收利用,提高抗氧化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中华绒鳌蟹抗氧化的协同效应。饲料磷脂(PL)水平分设为0 g/kg和40 g/kg,虾青素(AX)水平分设为0 g/kg和4 g/kg,根据饲料中磷脂和虾青素的添加水平分别命名为CON(对照组)、PL、AX和AXPL。饲养中华绒螯蟹(初重1.61±0.01 g,n=3)8周后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在各处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AXPL组虾青素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AX组(P<0.05)。磷脂添加促进饲料虾青素在全蟹和血清虾青素沉积(P<0.05)。同时虾青素添加(AX和AXPL组)能显着促进煮熟蟹壳红色色素(a*)沉积(P<0.05)。抗氧化指标表明,与对照相比,磷脂和虾青素添加皆增加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显着降低血清丙二醛(MDA,P<0.05)。AXPL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急性pH和NH3胁迫(pH10.0+2.0 mg/L NH3)24 h时,AX和AXPL组血清虾青素急速上升,且显着高于对照组。各处理T-AOC活力急剧下降,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双因子方差结果显示,虾青素水平增加显着下调了肝胰腺SOD、CAT和过氧化物酶(PRX)及上调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表达(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虾青素和肝胰腺抗氧化基因(SOD、CAT和PRX)表达呈现负相关,且与SOD表达相关性显着(P<0.05)。同时,磷脂与虾青素添加皆下调二酰基甘油脂(肪)酶(DGL)和上调消化三酰甘油脂肪酶-2(TGL-2)基因mRNA表达,显着增加了肝胰腺脂肪颗粒沉积,但磷脂添加显着下调细胞内脂肪酶(IL)mRNA表达。上述结果提示,磷脂能够促进河蟹对饲料虾青素消化吸收,增加血清虾青素含量。胁迫状态下河蟹可能通过调用虾青素来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氧化损伤,此外,添加磷脂能够促进脂肪在肝胰腺沉积。

郝美林[7](2019)在《饲料中不同水平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类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青蟹的常见种,是华南地区主要的养殖蟹类。近些年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迅速,饲料原料日益紧张,水产动物饲料供需矛盾逐年增加。为缓解国际鱼油资源短缺,本研究以拟穴青蟹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进行养殖实验,以观察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对拟穴青蟹生长、体成分、组织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代谢相关酶活指标的影响,以及青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脂肪酸合成、转运和分解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并以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Δ6脂肪酸去饱和酶(Δ6 Fatty acyl desaturase,Δ6 Fad)启动子为切入点,筛选并克隆调控Δ6 Fad基因的主要转录因子,在此基础上探讨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中脂肪酸对拟穴青蟹脂质代谢的调控机理。本研究有助于为拟穴青蟹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数据参考,为甲壳动物脂质代谢提供理论资料。对于开发营养均衡、成本经济的青蟹饲料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性能及生化组成的影响以鱼粉、酪蛋白、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等为基础饲料原料,并分别添加8%水平的不同比例鱼油和豆油混合的油脂,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粗蛋白45%,粗脂肪9.5%)配合饲料饲喂青蟹(20.19±0.82 g)10周,豆油替代鱼油比例分别为0%(SO0)、20%(SO20)、40%(SO40)、60%(SO60)、80%(SO80)及100%(SO100)。实验青蟹共设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0只蟹。结果表明:青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中豆油替代水平升高均呈减低趋势,其中SO60、SO80和SO100三个处理组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综合考虑,豆油最佳替代量不宜超过40%。肝胰腺中SO60、SO80和SO100组粗脂肪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腺中SO0组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SO20、SO40和SO60组。肌肉组织中,粗脂肪含量总体上随着饲料中豆油替代水平的上升而下降;肝胰腺EPA含量随着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最低值出现在SO100处理组,DHA含量在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肌肉组织中,SO0和SO20组中EP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SO0组中DHA含量显着高于SO80和SO100试验组(P<0.05)。肌肉和肝胰腺中HUFA含量与饲料脂肪酸中C18:2n-6含量呈现负相关,肝胰腺中C18:2n-6和HUFA含量与肌肉中的含量均呈现正相关;肝胰腺中甘油三酯含量、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在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随着大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肝胰腺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 A carboxylase,ACC)的表达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肝胰腺FAS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于SO0分别上调2.48倍和2.23倍,ACC基因分别上调2.25倍和2.53倍,均与SO0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肌肉组织中,各处理组间FAS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ACC基因SO80和SO100处理组相对于SO0组分别上调1.98倍和1.71倍(P<0.05);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SO0和SO20处理组中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3)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脂肪酸转运蛋白(fatty acid transporter protein,FATP)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随着饲料中豆油替代比例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SO60和SO80处理组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肌肉组织中的FATP基因表达水平在SO0组显着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FABP9基因的m RNA整体表达水平随着豆油替代比例的增加而上升。肝胰腺中,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替代水平比例达到60%、80%和100%时,肉碱脂酰转移酶I(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肌肉组织中,SO0处理组CPT1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O40、SO60、SO80和SO100处理组(P<0.05)。3.拟穴青蟹Δ6Fad基因的启动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获得Δ6 Fad启动子区序列共3258bp,其中包括第二个外显子的部分序列(ATG上游,70bp)、第一个内含子(228bp)、第一个外显子(126bp)和第一个外显子上游序列(2833bp)。启动子预测网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有启动子特征,并且有多个可能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组件,包括:NF-1、HNF-4、CEBPB、SREBP、Sp1、AP1和P53等,并在-958~-856bp处发现一个102 bp的Cp G岛。4.SREBP-1基因的c DNA全长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获得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REBP)转录因子c DNA全长3361bp(不包括Poly A尾)(Gen Bank登录号:MH910503),包括118bp的3’非翻译区,123bp的5’非翻译区以及3202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039个氨基酸。SREBP-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具有典型的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结构(b HLH-zip),通过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发现,拟穴青蟹SREBP-1氨基酸序列与克氏原螯虾的相似度最高,为61.17%,与斑马鱼和大西洋鲑的相似度分别为31.84%和32.57%,与人、小家鼠、原鸡的相似度在11.07-33.30%之间。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SREBP-1基因在检测的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脑神经节和眼柄中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他组织差异显着(P<0.05),其次是肝胰腺、心脏、鳃和肠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胸神经节和胃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5.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Δ6 Fad和SREBP-1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随着大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肝胰腺中Δ6 Fad基因表达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当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Δ6 Fad基因表达水平相对于SO0处理组分别上调2.76倍和2.58倍(P<0.05)。肌肉组织中,替代比例达到20%和40%时,Δ6 Fad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最高,与SO0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但与SO60、SO80和SO100处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胰腺中,替代比例达到80%和100%时,与SO0处理组相比,SREBP-1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上调2.25倍和2.87倍(P<0.05);肌肉组织中SREBP-1基因表达整体水平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增加而升高,替代比例达到60%、80%和100%时,与SO0组相比,分别相对上调了2.03倍、1.86倍和2.13倍(P<0.05)。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对青蟹肝胰腺中Δ6 Fad、SREBP-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要比在肌肉组织中显着。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饲料中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对肝胰腺体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具有显着影响;在油脂添加8%的基础上,豆油替代鱼油比例不宜超过40%。(2)脂肪酸合成、转运相关基因整体表达水平上升,分解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肌肉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整体上与在肝胰腺中一致。(3)Δ6 Fad启动子区含有保守的NF-Y、SREBP结合位点,在此基础上克隆了转录因子SREBP-1,并研究了其在豆油替代鱼油的表达效果。肝胰腺中Δ6 Fad和SREBP-1基因的表达量随着豆油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而升高,且肝胰腺中Δ6 Fad、SREBP-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要比对肌肉组织中的影响大。

卢德胤[8](2019)在《不同饵料组合、温度对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代谢组学与肠道微生物研究》文中提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一种杂食性水生动物,喜欢食用水草和底栖动物(螺类、昆虫幼虫等)。在自然界和人工养殖中,水草和螺蛳是其不可缺的饵料生物。但水草和螺蛳这两种天然饵料对河蟹的生长效应,以及消化代谢基础等研究却较为匮乏,且研究手段与实验环境也较为粗放。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江海21”良种为实验材料,借助“蟹龙宫”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在分析不同饲养条件(温度、饵料)和干扰水平方面等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和生长的基础上,研究3种饵料类型(螺蛳+水草、螺蛳、水草)饲养河蟹一个蜕壳周期的生长差异、血淋巴代谢物和肠道菌群构成差异,了解养殖生产上不同天然饵料对中华绒螯蟹的代谢和消化生理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如下:一:不同饲养条件与干扰水平对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影响实验为了解饲养条件和干扰水平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的影响,采用中华绒螯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温度(恒温组和变温组)、饵料(水草+螺蛳组和饲料组)和抽血频次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恒温组(28.0±1.0℃)蜕壳较为集中,而变温组(8:0020:00为28.0±1.0℃;20:00次日8:00为18.0±1.0℃)蜕壳较为分散。水草+螺蛳组的存活率比配合饲料组高8%,平均蜕壳增重率高23.44%,蜕壳间隔时间缩短16.19 d。蜕壳前期的一次抽血干扰会显着降低蜕壳增重率,但对蜕壳间隔时间没有显着影响;而两次脱壳间隔期间的多次抽血干扰不仅会显着降低蜕壳增重率,而且还会显着延长蜕壳间隔时间,并增加死亡率。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影响不显着;饵料极显着的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蜕壳;蜕壳前期干扰对蜕壳增重率有显着影响,而蜕壳间期的干扰对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均有显着影响。二:不同饵料类型的中华绒螯蟹代谢组学分析天然饵料(螺蛳和水草)在河蟹养殖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代谢与生理等基础尚不了解。本章探讨了三种饵料类型(A组:水草+螺蛳;B组:水草;C组:螺蛳)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的代谢组学差异。结果显示:A组增重率最优,B组增重率最差,C组介于两组之间。代谢组学分析检测出411种代谢物,主要包含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系统(Organismal Systems)、人类疾病(Human Diseases)、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遗传信息处理(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es)六大类,涉及131个通路,其中80%为脂质相关的代谢物。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结果显示,三种饵料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代谢物。B组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2、甘氨酸、左旋肉碱、肉桂醇与全氟烷基酸含量显着低于A组和C组(P<0.05),但是维生素D3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维生素B2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C组(P<0.05),饱和脂肪酸C组高于A组。本研究表明:摄食不同饵料中华绒螯蟹的代谢存在差异,B组河蟹在缺乏动物性蛋白与脂肪摄入下,体内代谢通路与生物氧化过程受到影响,导致其增重率与存活率均为最低。A组与C组的脂质代谢物丰富,蜕壳增重率与存活率较好。三:不同饵料类型的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肠道微生物菌群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免疫密切相关。为了解不同食物来源对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章分析了三种饵料条件下(A组:水草+螺蛳;B组:水草;C组:螺蛳)中华绒螯蟹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肠道内微生物主要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柔膜菌门(Tener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这4大门类。C组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A组,B组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低。在以水草为食物来源的B组,其肠道中拟杆菌门的比例显着高于A组与C组(P<0.05),厚壁菌门的比例低于A组与C组。C组为纯动物性饵料,肠道中鞘脂杆菌(Sphingobacterium)的比例显着高于A组与B组(P<0.05)。肠道菌群的功能分析指出:A组以蛋白产生、细胞分裂方面为主,B组集中在糖代谢与糖运输方面,C组主要为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本研究认为,中华绒螯蟹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受饵料类型的影响很大,肠道菌群进而影响了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与生长。

熊哲[9](2019)在《三种脂肪源补充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生长、肉质、抗氧化及抗氨氮的影响》文中认为在罗氏沼虾上对其营养生理上的研究报道较多,而饲料鱼油价格增高和供应不足是限制罗氏沼虾产量增长的一大因素。本文一方面选用豆油、菜籽油和鱼油作为罗氏沼虾不同脂肪源,解析对其生长、肉质、抗氧化和抗氨氮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合的脂肪源;另一方面,在植物油和鱼油饲料中增添维生素E(Vitamin E简称VE)探讨在植物性脂肪源中补充高水平VE能否在替代鱼油上取得良好效果。本实验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三种脂肪源对罗氏沼虾生长、肉质、肝胰腺及虾体组分的影响本实验动物性脂肪源为鱼油,另外选用豆油和菜籽油作为植物油,制作3组等氮等能饲料。选取罗氏沼虾康健幼虾,随机分为三组,每组有3个平行,每个平行50尾虾。在水泥池中饲养8周。测定虾的体重、生长和形体指标;肝胰腺超微结构观察和细胞凋亡检测以及肌肉质构指标、保水力分析和感官评价等指标。结果发现:鱼油组罗氏沼虾的增重率(WGR)、末均重(FW)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着低于植物油组(P<0.05),而菜籽油和豆油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鱼油组虾的饵料系数(FCR)和相对摄食量(RFI)显着高于豆油组(P<0.05);肥满度(CF)和含肉率(FR)等形体指标在不同脂肪源间无显着差异(P>0.05)。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植物油组虾肝胰腺正常,而鱼油组细胞核萎缩变形异常;经TUNEL法检测,肝胰腺细胞凋亡数目上豆油和菜籽油较少,而鱼油组较多。经质构仪分析,鱼油组虾尾部肌肉咀嚼性要高于豆油组(P<0.05),肌肉回复性、硬度和胶粘性高于植物油组(P<0.05);经品尝实验,发现豆油组虾尾肌肉的鲜度达到最高(P<0.05),菜籽油组气味强度高于鱼油组虾肌肉(P<0.05);经过蒸煮和滴水损失实验,发现菜籽油蒸煮损失最高(P<0.05)。在体组分检测方面,菜籽油组脂肪含量最高(P<0.05)。2、三种脂肪源补充VE对罗氏沼虾生长、血清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实验在豆油、菜籽油和鱼油等3种脂肪源中补充正常水平和高水平的VE,设计了豆油正常 VE 组(200mg/kgVE,200SO),豆油补充 VE 组(600mg/kgVE,600SO),菜籽油正常 VE 组(200mg/kgVE,200RO),菜籽油补充 VE 组(600mg/kgVE,600RO),鱼油正常 VE 组(200mg/kgVE,200FO),鱼油实验组(600mg/kgVE,600FO)6 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饲养罗氏沼虾8周。养殖试验后取虾进行氨氮胁迫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脂肪源中,600VE与200VE的罗氏沼虾在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上无差异(P>0.05);600FO增重率和末均重低于600RO(P<0.05);在存活率上,600FO罗氏沼虾生存率低于600SO(P<0.05)。在体组分方面,每组脂肪源的600VE与200VE之间无显着差异。在肌肉质构上,与200RO比较,600RO显着提高了肌肉的硬度、内聚性、回复性和胶粘性(P<0.05)。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与200VE相比,600FO与600SO降低了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各正常组200VE之间,200RO罗虾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比200FO高,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比200FO低(P<0.05),200SO谷草转氨酶活性低于200FO(P<0.05)。在抗氧化功能这一层上与相应的正常200VE比较,600SO和600FO能提升罗氏沼虾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600RO能提升血清GSH-PX活性(P<0.05);各正常200VE之间200RO和200FO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比200SO高(P<0.05),200FO血清GSH-PX活性高与200SO和200RO(P<0.05):各补充组600VE之间,600FO血清T-AOC和GSH-PX活性最高,且显着高于600SO和600RO(P<0.05)。3、三种脂肪源补充VE对罗氏沼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液生理反应的影响氨氮胁迫实验结果表明:与200mg/kgVE组相比,600FO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和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却不能显着降低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600RO不能像200RO那样显着降低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与200SO相比,600SO能提升血清白蛋白含量(P<0.05);各补充600mg/kgVE组之间,600SO和600RO中血清总蛋白高于600FO,600SO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高于600RO和600FO(P<0.05)。综上所述:通过比较3种脂肪源及补充高水平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肉质、抗氧化和抗氨氮能力的效果,得出在添加正常水平VE时,豆油和菜籽油对罗氏沼虾的效果要好于鱼油;在相同脂肪源饲料补充VE前后比较得出,在菜籽油中补充能提升肌肉品质,在菜籽油和鱼油中补充能保护肝胰腺,在三种脂肪源中补充都能提升抗氧化能力,在鱼油和菜籽油中补充能抵御氨氮胁迫;在不同脂肪源补充VE饲料之间比较,豆油和菜籽油在生长性能上优于鱼油,鱼油肌肉品质优于豆油和菜籽油,鱼油抗氧化能力优于豆油和菜籽油,菜籽油抵抗氨氮胁迫能力优于鱼油和豆油。

单凡[10](2019)在《维生素E对日粮脂肪诱导罗氏沼虾氧化应激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维生素E(VE)对日粮脂肪诱导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氧化应激的调控机制,以罗氏沼虾为试验对象,通过投喂鱼油和氧化鱼油,探讨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仔稚虾氧化应激的影响;用不同VE水平饲料投喂罗氏沼虾幼虾,以生长、免疫、抗氧化和肌肉品质为评价指标,确定罗氏沼虾对VE的适宜需求量及其抗氧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VE经NF-κB通路对高脂诱导罗氏沼虾氧化应激的具体调控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消化酶活力及抗氧化应激系统的影响分别用基础饲料(Con)以及添加4%新鲜鱼油(4F)和4%氧化鱼油(4OF)的试验饲料投喂7日龄的罗氏沼虾仔稚虾14天。结果发现:1)投喂后,4OF组T2和T3日龄蛋白酶活力显着高于T1,4OF组T3日龄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T1,Con、4F和4OF组T3日龄淀粉酶活性分别显着高于T1和T2(P<0.05)。T2日龄时4OF组蛋白酶显着高于Con和4F组,Con组淀粉酶活力显着高于4F和4OF组(P<0.05)。2)投喂后,4OF组T3日龄T-SOD和GSH-Px显着高于T1和T2,Con组T3日龄MDA和LZM显着高于T1和T2,4OF组T2和T3日龄MDA显着高于T1,4OF组T3日龄LZM显着低于T2(P<0.05)。T2和T3日龄时4OF组MDA显着高于Con和4F组,T3日龄时Con组LZM显着高于4F和4OF组(P<0.05)。3)投喂后,Con组T2日龄IKKβ表达量显着高于T1和T3,T3日龄Toll表达量显着低于T2,T3日龄Relish表达量显着高于T1和T2(P<0.05);4F组T2日龄Relish表达量显着高于T1,T2日龄IκBα表达量显着低于T1和T3,T3日龄HSP70表达量显着低于T1和T2(P<0.05);4OF组T3日龄Toll表达量显着低于T1,T3日龄HSP70表达量显着高于T1(P<0.05)。T2日龄时4F和4OF组Toll表达量显着低于Con组,4F组Relish表达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4F组IκBα表达量显着低于Con组,4F和4OF组IKKβ表达量显着低于Con组(P<0.05);T3日龄时4F组Toll表达量显着高于Con组,4F和4OF组HSP70表达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综上:仔稚虾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鱼油可促进生长,摄食氧化脂肪会引起生长性能下降,诱导氧化应激,抗氧化性能下降;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相关基因产生抗氧化应激反应。2.饲料维生素E含量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免疫、抗氧化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配制不同VE含量(0.6、103.4、207.1、412.9和631.7mg/kg)的5组等氮等能饲料,分别记为VE1、VE2、VE3、VE4和VE5组。投喂初重(0.243±0.003)g的幼虾62天。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特定生长率显着增加,VE5组肥满度显着提高(P<0.05)。2)VE2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胆固醇(TC)含量显着降低,VE3组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TC含量显着降低,VE5组ALT活性显着降低,且甘油三酯(TG)含量显着增加(P<0.05)。3)VE4、VE5组MDA含量显着低于VE1组,VE3组SOD活性显着高于VE1组。4)VE2组含肉率显着提高,肌肉滴水损失显着降低,VE3组含肉率显着提高,且蒸煮损失显着降低,VE4组肌肉MDA含量显着降低,VE3、VE4和VE5组肌肉VE蓄积量显着提高(P<0.05)。5)VE2组肌肉弹性显着提高,VE3和VE4组肌肉硬度、内聚性、耐咀性和胶黏性显着降低,且VE4组嫩度显着提高(P<0.05)。经折线模型(Brokenlinemodel)分析,以特定生长率、肌肉蒸煮损失为指标,得到罗氏沼虾饲料VE最佳添加量分别为169.38 mg/kg、218.66mg/kg;由此可知饲料中添加169.38-218.66mg/kg维生素E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罗氏沼虾生长,调节代谢,增强免疫,并有效改善肉质。3.维生素E对高脂诱导罗氏沼虾氧化应激的影响分别用 8%脂肪+200 mg/kg VE、8%脂肪+600mg/kg VE、12%脂肪+200 mg/kg VE及12%脂肪+600 mg/kg VE的4组饲料投喂罗氏沼虾62天。结果表明:1)高脂诱导罗氏沼虾SR、FR和SGR显着降低(P<0.05);高脂条件下,600 mg/kg VE对高脂诱导的生长抑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2)高脂诱导血清ALT、AST活性升高,TC含量降低;高脂条件下,600mg/kg VE显着降低了ALT、AST活性,显着提高了 TC含量(P<0.05)。3)高脂诱导血清SOD、GSH-Px活性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600mg/kg VE显着提高了高脂条件下GSH-Px活性,显着降低了 MDA含量(P<0.05)。4)高脂诱导血清免疫相关炎症因子IL-1表达下调,INF-γ表达上调;600mg/kg VE显着下调了 TNF-α、IL-1和IL-6表达(P<0.05)。5)高脂诱导血清iNOS和NO表达下调(P<0.05);600 mg/kg VE对iNOS和NO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高脂诱导肝胰腺Relish、IκBα、IKKβ、Toll、Dorsal表达下调,诱导IMD表达上调(P<0.05);高脂条件下,600 mg/kg VE 下调了 IMD、lish、IκBα表达(P<0.05)。表明高脂诱导罗氏沼虾生长下降,免疫和抗氧化性能严重受损;高脂条件下补充高剂量VE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生长,对高脂诱导的免疫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缓解高脂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

二、中华绒螯蟹幼体日粮和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绒螯蟹幼体日粮和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与离体孵化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1.1 受精作用和胚胎形态结构
    1.2 胚胎的生化组成及营养代谢
    1.3 胚胎发育的酶活性研究
    1.4 生态因子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5 分子和组学研究
2 克氏原螯虾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的发展
3 趋势与展望

(2)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产动物育种值估计研究
        1 育种值及其在育种中的重要性
        2 育种值的估计方法
    第二节 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进展研究
        1 水产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
        2 饲料中蛋白质的转化效率
        3 水产动物低鱼粉饲料蛋白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1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疾病与免疫中的研究现状
        2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殖与发育中的研究现状
        3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长与营养中的研究现状
        4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毒理与抗逆中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水产生物肠道菌群的研究
        1 生物肠道菌群来源及其作用
        2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组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3 影响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
        4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理和免疫作用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饲料
        2.2 试验管理
        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蛋白源替代对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3.2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肌肉成分的影响
        3.3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肠道组织的组织学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表型参数
        3.2 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生长性能比较
        3.3 斑节对虾家系存活情况
        3.4 斑节对虾家系生产性能
    4 讨论
第四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饲料下斑节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评估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生长性状统计
        3.2 不同饲料组斑节对虾体质量和存活率的遗传参数和G×E效应
    4 讨论
第五章 斑节对虾耐粗饲料选育品系F2 代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亲本交配及催产
        2.2 幼体培育及标记
        2.3 生长性状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斑节对虾生长性状数据统计
        3.2 生长性状表型相关及曲线拟合
        3.3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差异
        4.2 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性及生长特点
        4.3 生长性状的多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第六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转录组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2.2 样品采集
        2.3 RNA-Seq文库的制备与组装
        2.4 基因的功能注释
        2.5 DEGs的鉴定及富集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3.2 基因功能及Nr数据库注释
        3.3 GO功能注释
        3.4 KEGG富集分析
        3.5 差异基因统计
        3.6 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
    4 讨论
第七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菌群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2.2 样品采集
        2.3 细菌总 DNA 提取及多样性分析
        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 结果
        3.1 质检结果与分析
        3.2 OTU聚类分析
        3.3 OUT韦恩图
        3.4 两个饲料组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门水平菌落结构的影响
        3.5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3.6 Alpha多样性分析
        3.7 Beta多样性分析
        3.8 组间差异统计分析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稻渔综合种养研究背景
    1.2 稻渔共作系统研究
        1.2.1 稻鱼共生进展研究
        1.2.2 稻蟹共生进展研究
        1.2.3 稻虾共作进展研究
    1.3 精养鱼塘水质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鱼塘水质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条件
        2.1.2 精养鱼塘系统
        2.1.3 养殖鱼塘系统水质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精养鱼塘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2 养殖鱼塘系统总进出水口氨氮变化规律
        2.2.3 流水槽氨氮、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
        2.2.4 精养鱼塘系统中典型鱼塘进出水口悬浮有机物含量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稻蟹共生系统
        3.1.2 循环沟渠系统
        3.1.3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检测
        3.1.4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蟹共生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2 循环沟渠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3.2.3 稻蟹共生稻田环沟悬浮有机物浓度
        3.2.4 稻蟹共生8月生产旺季稻田环沟水质
    3.3 讨论
第四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稻田地面上部生物量、秆长、株高、秆基部外径动态变化
        4.2.2 水稻产量与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产量构成因素关系
    4.3 .讨论
        4.3.1 稻蟹共生水稻生长指标的探讨
        4.3.2 .灌溉鱼塘水对水稻的影响
        4.3.3 稻蟹共生中水稻根茎秆、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第五章 大型稻蟹共作—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中华绒螯蟹体长的分布变化
        5.2.2 中华绒螯蟹体重的分布变化
        5.2.3 中华绒螯蟹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5.2.4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变化
        5.2.5 成熟阶段中华绒螯蟹条件指数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养殖鱼塘水质研究
    7.2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稻蟹共生水质研究
    7.3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水稻生长的研究
    7.4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中华绒螯蟹成熟阶段生长生殖特征研究
    7.5 大型稻蟹共生——水产养殖耦合系统产量分析研究
    7.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理影响及其营养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低氧胁迫的发生及其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第二节 甲壳动物的低氧应答
    第三节 提高动物耐受低氧能力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 全文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综述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及饲料鱼粉替代的研究进展
    1.1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的影响研究
        1.1.1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1.1.2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1.3 影响水产动物蛋白质需求量的因素
    1.2 水产动物饲料中蛋白源及鱼粉替代的应用与研究
        1.2.1 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1.2.2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1.2.3 其他蛋白源替代鱼粉
        1.2.4 改善蛋白源替代鱼粉比例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设计与饲料
        2.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2.2.3 样品和数据采集
        2.2.4 样品前处理和生理代谢指标测定
        2.2.5 生化组成分析
        2.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成活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肝胰腺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2.3.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躯体常规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2.4.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生理代谢的影响
        2.4.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常规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生化组成分析
        3.2.5 生理代谢指标分析
        3.2.6 经济性能分析
        3.2.7 数据分析及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3.3.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可食组织比例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3.3.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3.3.4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肝胰腺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3.3.5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最终经济性能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3.4.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可食组织比例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3.4.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生理代谢的影响
        3.4.4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经济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饲料
        4.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生化组成分析
        4.2.5 生理代谢指标分析
        4.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4.3.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肝胰腺和性腺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4.3.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血清中营养物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4.3.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肝胰腺中营养物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4.3.6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血清中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4.3.7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肝胰腺中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性能的影响
        4.4.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4.4.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和肝胰腺指数及其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4.4.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营养物质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4.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及录用文章

(6)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pH和氨的应激反应及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其缓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华绒螫蟹生物学特征及产业概况
        1.1 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征
        1.2 中华绒螯蟹产业概况
    第二节 酸碱及氨胁迫对甲壳动物的影响
        2.1 pH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2.2 氨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第三节 磷脂和虾青素对甲壳动物生长、生理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3.1 磷脂
        3.2 虾青素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短期异常酸碱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理和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碱和氨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抗氧化和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中华绒鳌蟹虾青素沉积、抗氧化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本文创新
    3 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饲料中不同水平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类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脂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
        1.1.1 脂类的定义和分类
        1.1.2 脂肪酸分类和来源
        1.1.3 脂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
        1.1.3.1 提供机体生长代谢所需能量
        1.1.3.2 提供必需脂肪酸
        1.1.3.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
        1.1.4 脂肪酸在甲壳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功能
    1.2 甲壳动物的脂类营养需求
    1.3 甲壳动物脂肪酸的代谢
        1.3.1 脂肪的合成代谢
        1.3.2 脂肪的分解代谢
        1.3.3 脂肪的转运
        1.3.4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1.4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甲壳动物的影响
    1.5 拟穴青蟹的生物学特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性能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
        2.2.2 试验饲料
        2.2.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2.2.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2.4.1 生长指标计算方法
        2.2.4.2 饲料及蟹体常规成分测定
        2.2.4.3 饲料及组织脂肪酸组成测定
        2.2.4.4 脂质代谢指标测定
        2.2.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常规成分的影响
        2.3.3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4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质代谢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生长发育的影响
        2.4.2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体成分的影响
        2.4.3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4 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质代谢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主要试剂
        3.2.1.2 其它试剂的配制
        3.2.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3.2.2 拟穴青蟹脂肪酸代谢关键基因部分片段克隆
        3.2.2.1 RNA的提取
        3.2.2.2 CDNA的第一链合成
        3.2.2.3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3.2.2.4 PCR产物胶回收
        3.2.2.5 连接与转化
        3.2.2.6 阳性克隆子的鉴定及测序
        3.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实验结果
        3.3.1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3.3.2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的影响
        3.3.3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分解相关基因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分析
        3.4.2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的影响分析
        3.4.3 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幼蟹脂肪酸分解相关基因的影响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拟穴青蟹Δ6FAD基因的启动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2 引物设计
        4.2.2.3 启动子区PCR扩增
        4.2.2.4 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候选转录因子筛选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SREBP-1 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2.1 RNA的提取
        5.2.2.2 CDNA的第一链合成
        5.2.2.3 引物设计
        5.2.2.4 CDNA末端快速扩增
        5.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6 拟穴青蟹SREBP-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5.3 实验结果
        5.3.1 拟穴青蟹SREBP-1 全长CDNA及其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1.1 SREBP-1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一级结构
        5.3.1.2 SREBP-1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5.3.1.3 系统进化树分析
        5.3.2 SREBP-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
    5.4 讨论
        5.4.1 拟穴青蟹SREBP-1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特性
        5.4.2 拟穴青蟹SREBP-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分布
    5.5 小结
第六章 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Δ6 FAD和 SREBP-1 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2.1 RNA的提取
        6.2.2.2 CDNA的第一链合成
        6.2.2.3 引物设计
        6.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6.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之处
    7.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交流会议论文情况

(8)不同饵料组合、温度对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代谢组学与肠道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不同饲养条件与干扰水平对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影响实验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设计
        1.1.3 数据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温度变化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的影响
        1.2.2 饵料类型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的影响
        1.2.3 单次抽血干扰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的影响
        1.2.4 多次抽血干扰对河蟹蜕壳的影响
    1.3 讨论
第二章 不同饵料类型的中华绒螯蟹代谢组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
        2.1.4 实验流程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蜕壳增重率与蜕壳间期比较
        2.2.2 代谢物种类分析
        2.2.3 差异代谢物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饵料类型的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
        3.1.4 DNA抽提和PCR扩增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测序数据分析
        3.2.2 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
        3.2.3 样本层级聚类与各组菌落组成分析
        3.2.4 生物功能分析
    3.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三种脂肪源补充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生长、肉质、抗氧化及抗氨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所用缩略语和动物中拉文对照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饲料脂肪源在虾蟹类的应用
        1.1 脂肪及其功能
        1.1.1 脂肪简介
        1.1.2 脂肪主要的生理作用
        1.2 不同脂肪源对虾蟹类的研究进展
        1.2.1 生长性能
        1.2.2 体组分和肉质
        1.2.3 血清生化
        1.2.4 抗氧化能力
    2 水产饲料维生素E应用研究
        2.1 维生素E及其作用
        2.2 饲料维生素E对虾蟹类的研究概况
        2.2.1 虾蟹类饲料维生素E需要水平
        2.2.2 饲料中维生素E在虾蟹类上的应用
    3 罗氏沼虾脂肪及VE营养研究现状
        3.1 罗氏沼虾简介
        3.2 饲料脂肪对罗氏沼虾的影响
        3.3 饲料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的影响
    4 本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三种脂肪源对罗氏沼虾生长、肉质、肝胰腺及虾体组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虾与饲养管理
        1.2 实验饲料与设计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脂肪源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三种脂肪源对罗氏沼虾肌肉品质的影响
        2.3 三种脂肪源对罗氏沼虾肝胰腺的影响
        2.4 三种脂肪源对罗氏沼虾全虾体组分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三种脂肪源补充VE对罗氏沼虾生长、血清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虾与饲养管理
        1.2 实验饲料与设计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脂肪源饲料中补充VE对罗氏沼虾生长、体组分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2.2 三种脂肪源饲料中补充VE对罗氏沼虾血清生化的影响
        2.3 三种脂肪源饲料中补充VE对罗氏沼虾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三种脂肪源补充VE对罗氏沼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液生理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虾与饲养管理
        1.2 实验饲料与氨氮胁迫试验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脂肪源饲料补充VE对氨氮胁迫后罗氏沼虾存活率和活力的影响
        2.2 三种脂肪源饲料补充VE对氨氮胁迫后罗氏沼虾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影响
        2.3 三种脂肪源饲料补充VE对氨氮胁迫后罗氏沼虾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影响
        2.4 三种脂肪源饲料补充VE对氨氮胁迫后罗氏沼虾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10)维生素E对日粮脂肪诱导罗氏沼虾氧化应激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虾蟹类对脂肪和维生素E利用的研究进展
        1.1 饲料中脂肪的生理功能
        1.1.1 供能
        1.1.2 提供必需脂肪酸和磷脂
        1.1.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1.2 虾蟹类脂肪需求
        1.3 维生素E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3.1 饲料中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
        1.3.2 虾蟹类对饲料中维生素E的适宜需求量
    2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虾蟹类氧化应激及免疫的影响
        2.1 高脂对水产动物生长的影响及氧化损伤作用
        2.1.1 脂肪含量过高易导致脂肪氧化
        2.1.2 氧化脂肪对水产动物的危害及引起的症状
        2.2 维生素E与水产动物抗氧化系统及免疫
    3 NF-KB-iNOS-NO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调控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3.1 NF-κB信号通路概念
        3.2 NF-κB信号通路对虾蟹类氧化应激调控的研究
    4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4.1 目的与意义
        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消化酶活力及抗氧化应激系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虾
        1.2 试验饲料制备方法
        1.2.1 氧化鱼油制备
        1.2.2 饲料制备
        1.3 试验设计
        1.4 养殖管理
        1.5 样品采集
        1.6 指标测定
        1.6.1 消化酶活力测定
        1.6.2 免疫指标测定
        1.6.3 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2.2 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3 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免疫的影响
        2.4 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3.2 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3 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免疫的影响
        3.4 氧化脂肪对罗氏沼虾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罗氏沼虾生长、免疫、抗氧化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虾
        1.2 试验饲料
        1.3 饲养管理
        1.4 样品采集
        1.5 指标测定
        1.5.1 生长指标测定
        1.5.2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1.5.3 抗氧化指标测定
        1.5.4 肌肉理化指标测定
        1.5.5 虾肉组织质构特性及感官评价分析
        1.5.6 肌肉维生素E的测定
        1.5.7 饲料维生素E的测定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VE添加水平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2.2 饲料VE添加水平对罗氏沼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饲料VE添加水平对罗氏沼虾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4 饲料VE添加水平对罗氏沼虾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
        2.5 饲料VE添加水平对罗氏沼虾肌肉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料VE添加水平对生长的影响
        3.2 饲料VE添加水平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饲料VE添加水平对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 饲料VE添加水平对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
        3.5 饲料VE添加水平对肌肉质构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维生素E对高脂诱导罗氏沼虾氧化应激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虾
        1.2 试验饲料
        1.3 饲养管理
        1.4 样品采集
        1.5 指标测定
        1.5.1 常规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1.5.2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1.5.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5.4 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1.5.5 血清iNOS和NO水平
        1.5.6 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4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5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血清iNOS和NO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4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3.5 高脂日粮和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血清iNOS和NO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中华绒螯蟹幼体日粮和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与离体孵化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隗阳,水燕,朱光艳,徐钢春.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2]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D]. 姜松.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银川大型稻蟹共生和水产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和稻蟹生长研究[D]. 沈玺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理影响及其营养改善对策研究[D]. 肖书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D]. 朱筛成.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6]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pH和氨的应激反应及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其缓解作用[D]. 崔广同. 苏州大学, 2020(02)
  • [7]饲料中不同水平豆油替代鱼油对拟穴青蟹脂类代谢的影响[D]. 郝美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不同饵料组合、温度对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代谢组学与肠道微生物研究[D]. 卢德胤. 上海海洋大学, 2019
  • [9]三种脂肪源补充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生长、肉质、抗氧化及抗氨氮的影响[D]. 熊哲.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维生素E对日粮脂肪诱导罗氏沼虾氧化应激的调控作用研究[D]. 单凡.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中华绒螯蟹幼体日粮及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