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机在麦芽烘干温度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晗[1](2016)在《啤酒发酵装置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啤酒生产工业在控制技术、装备制造、和产品质量等领域都有很大的提高。而在酿造啤酒的过程中,其中发酵工序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变化,温度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啤酒的质量。我校食品生物专业拥有一套早期的啤酒生产装置,其生产设备陈旧,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生产和监控,且传统的温度控制器存在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低和不便于升级等问题。因此,对学校的啤酒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设计一个智能的啤酒发酵控制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本文主要设计和开发了基于组态王系统的啤酒发酵过程监控平台,啤酒发酵温度控制系统采用工控PC-PLC DCS系统,即工业控制计算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分布式计算机的控制系统,该系统为上、下两级递阶型结构。上位机采用PC机集中监视、管理;下位机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选用的是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7-2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系统采用了RS485通讯传输网络。选用组态王系统软件来实现上位机的监控功能,该软件不仅可以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还使监控的操作方式更为简单、便利,不仅实现了数据库的管理、传送、以及工艺参数和工艺曲线的显示(打印),也可以对数据进行维护等等。该系统性价比高、可靠实用、便于扩展、监控效果良好等特点可以满足啤酒生产发酵工艺的技术要求,提高了啤酒发酵控制的自动化水平。啤酒发酵过程受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具有大惯性、大滞后和严重的非线性特性,传统的控制理论已显出其应用的局限性。为解决啤酒发酵温度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运用模糊PID参数自适应的模糊控制算法,其实质就是以被控制对象的偏差和偏差的变化率为依据的模糊PID智能控制算法。该算法适应性和灵活性强,控制精度较高,具备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使啤酒生产波动小,啤酒质量稳定。最后采用MATLAB仿真来证实该控制算法具有静态误差小、抗干扰能力强、动态响应速度快和结构简单等特性。
周韶华[2](2015)在《年产100000吨青稞啤酒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啤酒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酒精饮料,几千年来人们对啤酒的热爱始终不减,目前啤酒在全球的消耗量仅次于水和茶,是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饮料。2014年,世界啤酒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远远超过其他酒精饮料。青稞啤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麦芽,青稞麦芽,酒花等。青稞是中国的特有农产品,营养价值极高,同时具有保健功效。中国丰富的青稞资源为青稞啤酒厂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原料来源。本设计中把产品定位为市场前景广的青稞啤酒,年产量10万吨。根据设计任务书,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并进行工艺计算并对重点设备和能量消耗进行计算。产品的广阔市场为工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张国龙[3](2014)在《基于电阻式测量的粮食干燥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干燥是粮食安全储藏的重要步骤。粮食快速干燥需要使用粮食烘干设备,而在粮食干燥过程中,粮食水分的在线检测以及烘干机的控制是制约粮食干燥控制系统的首要问题。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方法很难实现粮食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实时检测,以及干燥设备的智能控制。因此,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理论方法来检测粮食水分,解决粮食水分检测在粮食干燥设备智能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干燥过程中谷物的品质与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粮食干燥过程控制系统中,使用长春吉大科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电阻式粮食水分在线检测仪为基础,通过检测干燥过程中粮食水分的变化,对干燥机进行干燥控制。在硬件方面,以触摸屏为控制核心,用电阻式水分仪进行粮食水分采集、介质温度采集、介质湿度采集。上位机采用台达触摸屏进行控制和显示,通过触摸屏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干燥机的执行机构运行,从而实现对粮食的干燥。本文针对谷物干燥过程中水分在线准确检测、干燥控制这一问题,依据谷物水分的变化,开发了一套基于电阻式的粮食干燥控制系统,实现谷物干燥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干燥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设计。整体结构主要包括触摸屏与输入输出模块的通讯,电阻式水分仪与触摸屏的通讯,通过水分仪采集粮食的水分、介质温度、介质湿度,从而控制干燥机运行。主要功能是通过水分仪的实时检测,实现干燥机的智能控制。(2)干燥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触摸屏内部控制系统的编程,触摸屏主要负责控制水分仪的工作,接收水分仪发送来的数据并显示、存储数据、控制开关量输出等工作,触摸屏通过控制输入输出模块的工作,从而控制干燥机的电机运行。(3)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根据以上的结构与软件程序进行安装,并安装到干燥机上进行调试与试验。
宋佳[4](2014)在《基于MATLAB的谷物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及数字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农业生产中的粮食收获后烘干操作,由于产量一般较大,基本都属于深床干燥的范畴。在干燥领域中,对于不同种类物料的薄层干燥的研究相对透彻,所以,在研究深床干燥时一般将其按照一定方式划分为薄层。本文采用微分思想,建立近似的深床干燥偏微分模型,便于通过非实物试验推导各个干燥参数对干燥过程的具体影响,掌握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干燥机的控制和干燥产品品质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减少盲目性,尽量避免能源浪费,缩短开发和试验周期。本论文以深床干燥的偏微分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下述研究工作:(1)深床谷物干燥的偏微分模型中含有质平衡方程、热平衡方程、热传递方程和干燥速率方程。在模型的差分化以及递推计算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了谷物干燥的机理,以及各干燥参数以及干燥机设计参数对于干燥过程的影响,并进一步掌握了热质交换的规律。(2)比较了向后查分格式和中心差分格式在进行偏微分方程近似计算过程中的计算精度,并通过曲线图对比了两种差分格式的计算稳定性和精确度,确立了采用一阶中心差分形式作为预测控制系统模拟干燥过程的解析手段。(3)利用LabVIEW制作了深床干燥预测控制系统平台的操作界面,界面包含环境和玉米特性参数的输入部分,热力学参数的计算部分,模拟结果的显示和仿真部分。(4)将抽象的偏微分方程通过MATALB进行求解,得到不同时间、不同薄层的水分含量、粮食温度、出口热风湿含量和出口热风温度的结果矩阵,并将模拟结果通过二维曲线和三维立体图形在LabVIEW前面板进行直观的展示,便于操作人员实时了解干燥机内部粮食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操作以控制干燥机内粮食干燥过程。(5)模拟了谷物干燥机的实际运行效果,估算了干燥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并通过图表界面予以体现,与实际的深床干燥试验进行对比,比较了不同干燥条件下的能耗,便于根据经济性原则来选择最佳的干燥条件。(6)通过MATLAB与LabVIEW混合编程,结合中心差分形式的方程组,模拟了实际的干燥过程,预测了谷物干燥机和干燥系统的性能(如干燥所需的时长,仓内粮食水分和温度的分布规律,热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布规律等),分析了各个参数对干燥机性能和干燥过程的影响,可以此为依据改进谷物干燥机的设计,或者改善和提升谷物干燥系统的操作管理以及控制方法。(7)利用薄层干燥试验台,进行了小型的深床玉米热风干燥实验,并对每一层的热风温度和水分含量进行了测量和记录,绘制降水曲线,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干燥的降水曲线进行对比,验证了对于该偏微分方程的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本研究所设计的基于虚拟仪器技术LabVIEW的玉米干燥控制系统,以偏微分方程模型为基础。采用虚拟仪器技术,使系统费用降低,实现干燥过程自动化,操作简单,可实时显示实验进程,并可在线修改控制参数,简化了干燥过程操作及数据处理,且该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吴泽球,陶中南[5](2014)在《茶叶烘干机械的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的茶叶烘干机主要结构定型已经多年,但技术方面的改进有限,有关研究也不多。为改进茶叶烘干机,文章简述茶叶烘干机的分类和原理及优缺点,着重阐述中国主要定型产品6CH系列茶叶烘干机的技术现状和技术进展,发现其问题主要是能源消耗大,自动化程度低,多年来能耗标准未变等,这将是茶叶烘干机技术改进的主要研究方向。
刘丽[6](2013)在《挤压酶解技术制备碎米淀粉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淀粉糖、玉米酒精等深加工产品的大幅增长,我国玉米原料的消费量也随之大幅度增长,从而使我国玉米产量处于供不应求阶段,这也从根本上抑制了淀粉糖行业的快速增长。为此,本项目是以来源较广的水稻加工副产物——碎米为原料生产淀粉糖浆,以减少玉米淀粉的使用量、缓解玉米原料的不足,同时提高水稻的附加值为研究目的,将挤压技术与酶解技术相结合来提高淀粉糖的生产效率,同时又增加了淀粉糖的种类;确定碎米淀粉糖生产的关键工艺参数,并测定碎米糖浆的相应理化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挤压预处理对碎米结构及特性的影响。碎米在含水率17%,115℃,140rpm的条件下进行挤压预处理后,碎米的酶解消化力提高了25%以上,这与挤压处理后碎米的成分结构特性的显着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挤压处理后碎米基本成分中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直链淀粉从18.32%升高到26.75%,支链淀粉从68.92%降低到59.17%,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的比例由原来的3.8﹕1变成了2.2﹕1;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通过扫描电镜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对碎米挤压前后颗粒的形态学及晶体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挤压后碎米几乎不存在完整的颗粒形状,分布较紧密,颗粒之间被挤压聚集在一起,表面呈不规则的类似鳞片形状;碎米颗粒晶体结构分别在15°、17°、18°和23°附近的特征峰明显被破坏,但在13°和20°处出现了两个相对较小的杂峰;碎米颗粒的结晶度由原来的23.19%减少到6.35%。流变特性结果表明相同的剪切速率下,经挤压处理后碎米糊的剪切应力明显小于未处理的碎米糊剪切应力,且碎米糊的剪切稀化现象出现的更快,更剧烈。挤压处理后碎米的糊化特性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其终值粘度、回生值、衰减值、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分别从2343cP、1209cP、446cP、78.8℃和5.82min降低到114cP,49cP,94cP,55.0℃和1.85min。挤压碎米的膨胀力明显低于原碎米,而溶解度显着高于原碎米的溶解度。2.以挤压处理后的碎米米粉(即挤压米粉)为原料,以中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为酶制剂,进行酶水解制备碎米糖浆。由单因素试验得到的优化参数为:液化时,液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5℃、pH6.56.6,底物浓度为20%,时间控制在15min,同时每克酶加入1mM的CaCl2量;糖化酶的最适pH为4.54.7。通过中心旋转组合正交试验表明,液化酶添加量(x1)、糖化酶添加量(x2)、糖化温度(x3)和糖化时间(x4)四个因素对糖化液DE值影响显着,且影响顺序依次为x2>x4>x3>x1;双酶法制备碎米淀粉糖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为10.30U/g,糖化酶为80.02U/g,糖化温度为58.8℃,糖化时间为55.6min。在此条件下,制备中转化糖浆的预测值DE值为42%,实际测得的转化糖浆DE值为44.09%,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0.47%(p<0.5),差异不显着,所得回归模型拟合情况良好,达到设计要求。3.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对碎米进行纯化处理。处理后糖浆的透光度达到了98.7%,比未处理糖浆的透光度增加了21%,脱盐效果达到了80%以上,pH由4.6升高到6.3。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纯化后的碎米转化糖浆的成分进行分析。与原碎米直接酶解制备近似相同DE值时的转化糖浆相比,挤压处理后的碎米制备出的转化糖浆中的成分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和麦芽六糖及其以上的糖分,挤压碎米转化糖浆中各成分含量分别为16.53%,25.81%、17.42%和29.56%,葡萄糖和麦芽六糖及其以上的糖分含量相对前者分别减少了5.51%和5.19%,而麦芽糖和麦芽三糖含量相对增加了8.94%和3.63%。通过差量法、质构、DSC及吸光度等方法对糖浆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后得知:挤压碎米转化糖浆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吸湿性;挤压碎米糖浆的稠度及黏结性相对减小,且粘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热稳定性相对较低;与谷氨酸钠反应的褐变度相对差些。
高晓阳[7](2010)在《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大麦产地之一,大麦麦芽质量是影响麦芽价格的重要因素,提高麦芽加工工艺技术和加工质量成为制麦企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生产和种植的大麦主要品种甘啤4号,为干燥加工原料。研究沿用合作企业的热风型干燥方式,并以项目组实验研究确定的麦芽最佳干燥工艺,作为麦芽干燥温度控制研究的技术基础。本研究以大麦麦芽干燥加工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甘肃大麦麦芽企业现有干燥工艺与装备,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原理、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集成运用流体数值模拟技术、传感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微机控制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神经网络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和电机调速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传热传质学与生态能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干燥控制的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以干燥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干燥热能计算。结果表明,其圆柱型热风混合干燥室平均脱水量为1330kg/h,耗风量216384m3/h。另外,热量衡算结果表明,该干燥系统小时需热量为11.81×105kJ/h。利用ANSYS软件进行计算机模型模拟和数值仿真,流体动力分析结果为,在进入干燥热风混合室进风口后,风速逐渐下降,但接近排风口处时又有回升,在进风口处风速为最大;并在混合室的左右两侧形成两个大的旋涡。在整个区域风压分布变化明显,当风速较小时风压降低明显。此外,对风机叶片孤立翼型的升力和阻力进行流场模型模拟,结果分析表明,在孤立翼型的上表面即翼型的迎风面出现最大流速。模拟实验说明通过改变风机的翼型参数,可减小翼型阻力,提高风机通风效率。2本研究进行了干燥试验研究,建立了干燥炉热空气风速、麦层厚度和麦层空气阻力的数学模型为P=31.5He238v,P-麦层空气阻力(mmH2O),V-风速(m/s),H-麦层厚度(m)。3麦芽干燥工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结果表明,中川麦芽厂能流循环指数(CREF)和有机能投入相对较低,说明该系统以无机投能为主,工业化程度高。能值投入率(EIR)值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在0.3-0.7间波动。表明中川麦芽厂的干燥麦芽生产成本低,市场竞争力较强。能值产出率(EYR)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态势,表明甘肃中川麦芽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经济竞争力持续上升。中川麦芽厂环境负载率(ELR)由2005年的2.62×106增至2009年的3.94×106,总体也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对环境的压力逐步增加,发展主要依靠输入能值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4本研究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的大麦麦芽干燥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了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系统硬件电路,选用AD590温度传感器和HS1101湿度传感器,设计了放大与调理电路,扩展了A/D转换电路和键盘与显示电路,研发了模糊控制算法、控制表和模糊控制器,实施了单片机变频控制鼓风机运行,和继电器控制排风机工作。配置了AT89C51内部RAM单元,设计了控制系统的汇编语言主程序和数据采集存储、数值滤波、模糊控制等6个子程序。MATLAB软件模拟和温湿度控制实验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稳定,控温范围0-99℃,温控精度达±0.25℃,平均误差≤±0.2℃,置信系数Kt=4.3(P=0.095),满足控制精度要求。实验结果表示,排潮热风平均湿度的标准偏差<±0.30%RH。5本研究适应企业微机化管理,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麦芽干燥微机测控系统。设计了该虚拟仪器系统的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如数据采集程序、基于Lab VIEW的神经网络PID控制虚拟程序等。系统LabVIEW仿真实验表明,神经网络PID控制具有很好的动静态特性,控制器运行稳定。基于LabVIEW的麦芽干燥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控制的平均误差≤±0.2℃,控制系统稳态精度高,系统超调较小。6设计的基于单片机和微机的干燥变频调速控制系统,3年试验运行表明,每生产1吨麦芽平均节水1.5吨、煤0.050吨,电50KWh。按公司年产麦芽2.0万吨计,每年仅干燥工段节电94.6万KWh,节能量(折算为电能)约232万KWh。麦芽生产每年可节约标煤1129吨。同时,麦芽干燥系统改造前后相比,综合节能14%因此,该研究提升了大麦麦芽干燥加工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并具有节能和生态效益。
范智平[8](2010)在《烟叶烘干窑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烘烤是烤烟生产中决定品质的重要环节,烘烤设备性能的好坏决定烟草色、味的优劣。我国传统的烟草烘烤工艺采用的设备比较陈旧,烟农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不明显。针对这些实际情况,以及烟叶生产厂家的需求,设计了烟叶烘干窑自动控制系统,选用通用型单片机为系统核心,采用模糊控制理论,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窑内温湿度值,控制电机调整风速及天窗开启大小,从而实现对整个窑的自动控制,同时使温湿度显示于液晶屏上。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设计了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通过调试软件KEIL中编写的单片机程序实现对温度湿度的显示。(2)选择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通过C语言编程实现温、湿度传感器与单片机的通信。(3)针对烟叶烘烤过程中温湿度变化存在的非线性与相耦合性,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选用模糊控制作为控制方法,确定了符合烤烟烘烤需求的模糊控制规则表。(4)用C语言编写了基于模糊控制规则的控制算法,控制步进电机驱动加热系统、天窗系统,实现了对温度湿度的控制。(5)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的外围电路实现对温度湿度的测量并送入单片机内,通过编写液晶显示、报警、电机驱动等程序,最终实现温湿度值显示在液晶屏上及电机驱动电路的功能。本文结合了烟厂的实际生产情况,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烟叶烘干窑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烘干窑温湿度的自动控制,为烟叶烘干窑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的改进和研制提供的理论依据。
冯鑫[9](2009)在《基于LabVIEW的麦芽干燥温度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干燥是啤酒大麦麦芽处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方便麦芽的贮存和运输。现有的大多数干燥系统都是基于单片机开发的,由于其存在硬件扩展与软件编程较复杂以及显示方式较单一等问题,本研究探索应用现代计算机测控技术,开发了一套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的、对麦芽干燥室温度进行实时控制的大麦麦芽干燥测控系统。本文将神经网络PID控制理论应用于大麦麦芽的温度控制系统。由于干燥系统具有非线性和滞后性,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应用BP神经网络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以期达到干燥控制性能指标的最优化。即使输出层神经元的输出状态对应于PID控制器的三个可调参数KP ,KI, KD ,通过神经网络的自身学习、加权系数调整,从而使其稳定状态对应于时间最优控制下的PID控制器参数。硬件设计结合大麦麦芽干燥室的实际情况,由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卡(NI USB-6009)、计算机、风机、稳压电源和其它连接电路等构成。信号由NI USB-6009采集,计算机处理后的输出信号经变频器控制风机转速,从而达到控温的目的。软件部分是以NI公司的LabVIEW8.5为软件开发平台,并以计算机、传感器、数据采集卡为基础,组成仪器硬件平台的插卡式虚拟系统。该系统软件部分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神经网络PID控制器3个模块组成。数据采集模块主要进行干燥室的温度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模块用来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去噪声等处理,以保证信号的精确度;神经网络PID控制模块主要是采用LabVIEW的PID控制包并结合神经网络技术来控制干燥室温度。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易维护等特点,该系统适用于实际的干燥温度控制。该研究在工农业生产控制过程中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曹吉花[10](2009)在《基于PLC的啤酒生产过程控制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啤酒生产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啤酒工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啤酒需求量日趋增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与消费群体的日益成熟,对啤酒的质量和风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啤酒生产工业目前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啤酒生产的工艺复杂,目前我国大多数啤酒生产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如何提高啤酒生产的综合自动化水平,增强我国啤酒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为此,本文通过对啤酒生产发酵过程的工艺及关键问题的分析,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对啤酒生产过程中啤酒发酵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整个系统采用分级结构。第一级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系统选用SIEMENS S7-200,直接与现场仪器、仪表连接,主要完成对现场数字、模拟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以及对执行元件进行实时控制的功能。第二级为工业控制计算机(IPC),本系统选用研华工控机,主要完成控制软件的界面和控制过程数据的监视、管理和记录的功能。PLC主站与子站之间通过PROFIBUS-DP网络连接,PLC与工控机之间通过MPI网连接。PLC组态软件的设计采用SIEMENS PLC自带的编程工具STEP7开发,完成硬件组态和对发酵的过程控制。
二、微机在麦芽烘干温度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在麦芽烘干温度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啤酒发酵装置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啤酒酿造工艺及流程 |
2.1 啤酒酿造工艺概述 |
2.2 啤酒生产中发酵工艺介绍 |
2.3 啤酒的发酵温度控制工艺方法 |
2.3.1 啤酒发酵工艺参数曲线概述 |
2.3.2 啤酒发酵罐中的压力控制 |
2.3.3 啤酒发酵温度的控制 |
3 啤酒发酵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及设备选型 |
3.1 啤酒发酵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2 啤酒发酵温度控制系统的设备选型 |
3.2.1 上位机的选型 |
3.2.2 下位机的选型 |
3.2.3 其他设备的选型 |
4 啤酒发酵系统控制算法的设计 |
4.1 控制算法的分析与确定 |
4.1.1 啤酒发酵温度控制算法的分析 |
4.1.2 啤酒发酵温度控制算法的确定 |
4.2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方案的研究 |
4.2.1 模糊控制的特点 |
4.2.2 模糊PID控制器的特点 |
4.2.3 模糊PID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4.2.4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
4.2.5 发酵罐温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 发酵温度模糊PID控制算法仿真 |
4.3.1 模糊PID控制器仿真 |
4.3.2 发酵罐温度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5 啤酒生产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5.1 上下位机的软件设计 |
5.2 过程监控组态系统的设计 |
5.2.1 组态软件的发展 |
5.2.2 组态软件的特点 |
5.2.3 监控组态软件的系统设计 |
5.2.4 啤酒发酵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年产100000吨青稞啤酒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青稞啤酒的简介 |
1.1.2 青稞啤酒发展遇到的困难 |
1.2 设计背景 |
1.3 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
1.4 设计的原则 |
第2章 总论 |
2.1 设计的目的、可行性 |
2.1.1 目的 |
2.1.2 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
2.1.3 设计范围 |
2.2 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 |
2.2.1 建设规模 |
2.2.2 产品方案及其质量标准 |
2.2.2.1 质量标准 |
2.3 项目建设进度的建议 |
2.4 生产方法 |
2.5 厂址概述 |
2.5.1 工厂的年总运输量及运输方案 |
2.6 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 |
2.6.1 公用动力需要量 |
2.6.1.2 污水处理站 |
2.6.2 厂内原材料、产品的贮存装卸方式、仓库及堆场总面积 |
2.6.2.1 仓库与堆场 |
2.6.2.2 工厂维修 |
2.7 技术经济 |
2.8 主要建筑材料.安装材料估算数量 |
2.9 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 |
2.10 节能措施及效果 |
2.11 消防、计量、职业安全卫生方面设施 |
2.12 工厂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全厂集中控制程度 |
2.12.1 机械化程度 |
2.12.2 自动化水平 |
2.13 工作制度 |
2.13.1 全厂管理系统及机构的确定和依据 |
2.13.2 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的工作制度 |
2.13.3 车间定员编制 |
2.14 存在问题 |
第3章 平面布置与运输 |
3.1 厂址 |
3.2 总平面布置 |
3.3 总平面布置主要设计指标 |
3.4 工厂运输 |
3.4.1 厂外运输量表 |
3.4.2 厂内运输量 |
第4章 青稞啤酒的工艺计算 |
4.1 设计依据和范围 |
4.1.1 设计依据 |
4.1.2 工芝设计范围 |
4.2 全厂生产车间组成 |
4.3 全厂生产工艺综合说明 |
4.3.1 生产规模 |
4.3.2 产品方案 |
4.3.3 产量季度分配 |
4.3.4 成品主要技术规格及质量标准 |
4.3.5 生产方法 |
4.3.6 全厂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
4.3.6.1 工艺流程特点 |
4.3.7 工作制度 |
4.3.8 产品及副产品的年产量及质量标准 |
4.3.9 主要原.辅材料需要量用质量标准 |
4.3.9.1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定额 |
4.3.9.2 主要原.辅材料质量标准 |
4.4 糖化车间 |
4.4.1 车间概况及特点 |
4.4.1.1 生产规模 |
4.4.1.2 产品方案 |
4.4.1.3 生产方法 |
4.4.1.4 工艺流程特点 |
4.4.2 车间组成 |
4.4.3 工作制度 |
4.4.4 成品或半成品的主要技术规格及质量标准 |
4.4.5 生产流程简述 |
4.4.5.1 生产流程 |
4.4.5.2 磨粉.糖化工艺简述 |
4.4.5.3 工艺操作技术条件 |
4.4.6 物料平衡计算 |
4.4.6.1 基础数据 |
4.4.6.2 100kg原料生产10°青稞啤酒的物料衡算 |
4.4.6.3 生产100L10°青稞啤酒的物料衡算 |
4.4.6.4 每次糖化的物料衡算 |
4.5 发酵车间 |
4.5.1 车间概况及特点 |
4.5.1.1 生产方法:采用锥形露天发酵罐一罐法工艺 |
4.5.1.2 工艺特点 |
4.5.2 车间组成 |
4.5.3 工作制度 |
4.5.4 生产流程简述 |
4.5.4.1 酵母工段 |
4.5.4.2 发酵工段 |
4.5.4.3 啤酒处理工段 |
4.5.5 工艺操作技术条件 |
4.5.6 物料平衡计算 |
4.5.6.1 发酵能力的确定依据 |
4.5.6.2 发酵能力 |
4.5.6.3 270立方米发酵罐一罐发酵物料平衡汇总图 |
4.5.7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量、付产品产量及原辅材料质量标准 |
4.5.7.1 主要原辅材料的消耗量 |
4.5.7.2 付产品的年产量 |
4.5.8 CO_2回收工段 |
4.5.8.1 概述 |
4.5.8.2 CO_2气体技术参数 |
4.5.8.3 经回收装置处理后的技术参数 |
4.5.8.4 CO_2回收装置流程简述 |
4.5.8.5 动力消耗指标 |
4.5.9 存在问题及建议 |
4.6 灌装车间 |
4.6.1 车间概况及特点 |
4.6.1.1 生产规模 |
4.6.1.2 产品方案 |
4.6.1.3 概述 |
4.6.1.4 工艺流程特点 |
4.6.2 车间组成 |
4.6.3 工作制度 |
4.6.4 成品或半成品的主要技术规格及质量标准 |
4.6.5 包装车间工艺流程简述 |
4.6.6 主要工艺技术指标 |
4.6.7 灌装设备能力的确定及主要设备选型 |
4.6.8 原料.辅助原材料需用量及主要技术规格 |
4.6.8.1 主要原、辅材料需用量 |
4.6.8.2 主要原.辅材料技术规格 |
4.6.8.3 包装质量标准 |
4.6.9 测量、计量器具的配置说明 |
第5章 自动控制测量仪 |
5.1 设计范围 |
5.2 自控和测量仪表的选型、装备水平、控制方式 |
5.2.1 仪表选型 |
5.2.1.1 主要测量变送元件 |
5.2.1.2 显示控制仪 |
5.2.1.3 执行机构 |
5.3 过程控制的说明和计算机选型 |
5.3.1 空压站 |
5.3.2 污水处理站 |
5.4 主要管线的材料选择 |
5.5 控制室布置、仪表盘型式和模拟盘设置 |
5.6 仪表用电和对压缩空气要求 |
第6章 给水排水 |
6.1 概述 |
6.1.1 厂址及给水排水概况 |
6.1.2 设计范围及分工 |
6.2 给水 |
6.2.1 车间用水量及水压表 |
6.2.2 厂区给水 |
6.2.3 循环水 |
6.3 消防 |
6.4 排水 |
第7章 供电 |
7.1 设计范围和供电特征 |
7.1.1 设计范围 |
7.1.2 供电配置概况 |
7.1.3 地区供电条件及对本项目的要求 |
7.1.4 本项目的供电要求、负荷等级 |
7.1.5 变电工程设计分工及协作关系 |
7.2 本工程的用电负荷 |
7.2.1 用电负荷说明及功率因数补偿 |
7.3 新增分变电所(相当于车间变电所) |
7.3.1 新增分变电所容量 |
7.3.2 主要设备和材料的选用 |
7.3.3 继电保护及计量方式 |
7.4 车间配电 |
7.4.1 车间环境特征及其对配电没备要求 |
7.4.2 动力电源电压 |
7.4.3 动力配电设备选用 |
7.4.4 配电线路.电线电缆选型及敷设方式 |
7.4.5 电气传动控制.电器联锁 |
7.5 车间照明 |
7.6 厂区供电及户外照明 |
7.7 本工程防雷、接地 |
7.8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8章 供热 |
8.1 设计依据和范围 |
8.2 设计基础资料 |
8.2.1 燃料资料 |
8.2.2 水质资料 |
8.3 热负荷 |
8.3.1 热负荷表 |
8.4 锅炉房 |
8.4.1 热负荷计算,锅炉选型及台数的确定 |
8.4.2 供热系统.热源参数及热力管道系统 |
8.4.3 给水及凝结水回水系统 |
8.4.4 锅炉排污系统 |
8.4.5 烟气净化措施及烟囱高度确定 |
8.4.6 主要控制计量要求和监视操作地点的简要说明 |
8.4.7 劳动保护和保证安全生产的措施、设施 |
8.4.8 设备布置说明 |
8.5 燃料的卸.贮和运输 |
8.5.1 燃料消耗数量 |
8.5.2 卸堆设施 |
8.5.3 贮存量及场所 |
8.5.4 输送和计量方式 |
8.5.5 工作制度 |
8.6 除渣 |
8.6.1 灰渣数量 |
8.6.2 除渣方式选择及操作要点 |
8.6.3 水力除灰的水循环.污水处理与排放设施 |
8.6.4 堆渣场地和灰渣利用 |
8.7 锅炉给水的软化处理 |
8.7.1 处理后水质应达到的质量指标 |
8.7.2 处理量 |
8.7.3 处理方案及流程说明 |
8.7.4 软水消耗指标 |
8.8 全厂供热设施 |
8.8.1 热力站及其分配系统 |
8.8.2 系统用汽量及计量方法 |
8.9 厂区室外热网敷设及构筑物说明 |
8.10 存在问题及建议 |
8.11 消耗指标 |
第9章 采暖通风 |
9.1 设计范围 |
9.2 设计基础资料——室外气象资料 |
9.3 主要生产车间冬、夏季温、湿度及其他要求 |
9.3.1 冬季采暖 |
9.3.2 夏季 |
9.4 围护结构热工要求 |
9.5 水、热、电和冷源的来源的及参数 |
9.6 采暖 |
9.7 通风/除尘 |
9.7.1 通风除尘方式 |
9.8 空气调节 |
9.9 设计指标 |
9.9.1 主要车间通风量 |
9.9.2 采暖、通风主要设计指标 |
9.10 暖风消耗指标 |
第10章 空压站、制冷站 |
10.1 空压站 |
10.1.1 设计规模的确定 |
10.1.2 全厂压缩空气、净化压缩空气负荷和参数 |
10.1.3 用汽系统 |
10.1.4 空压站布置说明 |
10.1.5 工作制度 |
10.1.6 安全措施 |
10.1.7 消声设施 |
10.1.8 存在问题及建议 |
10.1.9 消耗指标 |
10.2 制冷站 |
10.2.1 设计规模 |
10.2.2 冷负荷 |
10.2.3 蒸发温度.冷凝温度 |
10.2.4 系统说明 |
10.2.5 主要设备备选择 |
10.2.6 工作制度 |
10.2.7 安全措施 |
第11章 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 |
11.1 概述 |
11.1.1 环境现状简述 |
11.2 废气、粉尘的综合利用及治理 |
11.2.1 CO_2回收 |
11.2.2 麦槽的回收 |
11.2.3 冷却水的综合利用 |
11.2.4 酵母回收 |
11.3 污水处理 |
11.3.1 全厂污水量及其成份与性质 |
11.3.2 污水排放地点,允许排放标准 |
11.3.3 污水处理方案及流程 |
11.3.4 主要设备和构筑物的选择 |
11.4 废渣处理 |
11.5 其他有害物(噪声、震动等)的防治措施及设施 |
11.6 存在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3)基于电阻式测量的粮食干燥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
2.1 硬件结构设计 |
2.2 触摸屏介绍 |
2.3 电阻式水分仪简介 |
2.4 输入输出模块介绍 |
2.5 RS-485 转 RS-232 接口 |
2.6 温湿度采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
3.1 触摸屏软件程序 |
3.2 触摸屏与输入输出模块的通讯 |
3.3 数据存储及显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安装调试与试验 |
4.1 干燥机工作原理 |
4.2 系统安装 |
4.3 试验 |
4.4 试验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录 |
(4)基于MATLAB的谷物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及数字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床干燥模型研究现状 |
1.2.2 模拟预测系统在实际干燥过程中的应用 |
1.2.3 国外研究进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谷物干燥参数模型的建立 |
2.1 谷物干燥形式综述 |
2.2 薄层干燥方程 |
2.3 谷物干燥性能参数分析 |
2.3.1 谷物特性参数 |
2.3.2 干燥介质特性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床干燥偏微分模型求解 |
3.1 偏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和推导 |
3.1.1 深床热风干燥模型的简化 |
3.1.2 偏微分干燥模型的推导 |
3.2 偏微分深床干燥模型的差分化 |
3.2.1 中心差分法与向前和向后差分方法的比较 |
3.2.2 偏微分方程组的中心差分化 |
3.3 边界条件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谷物干燥模拟预测系统设计 |
4.1 系统功能介绍 |
4.1.1 MATLAB 与 LabVIEW 功能 |
4.1.2 LabVIEW 与 MATLAB 的混合编程 |
4.1.3 深床干燥模拟系统程序实现流程 |
4.2 系统工作前面板及工作参数设定 |
4.3 模拟结果显示 |
4.4 干燥过程能耗估算与分析 |
4.4.1 干燥作业中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
4.4.2 干燥过程能量计算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深床热风干燥试验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方法步骤 |
5.3 结果讨论与实际干燥曲线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茶叶烘干机械的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叶烘干机的分类、原理 |
1.1 按自动化程度分 |
1.2 按干燥方式分类、原理 |
1.3 其他新型茶叶烘干机 |
3.1 机械结构方面 |
3.2 控制部分 |
3.3 热能利用方面 |
4 结论与展望 |
(6)挤压酶解技术制备碎米淀粉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碎米 |
1.2.1 碎米淀粉的结构与特性 |
1.2.2 碎米的利用 |
1.3 碎米淀粉的物理改性技术 |
1.3.1 热液处理 |
1.3.2 挤压技术 |
1.3.3 超声技术 |
1.4 淀粉糖酶制剂 |
1.5 淀粉糖 |
1.5.1 淀粉糖种类 |
1.5.2 淀粉糖用途 |
1.6 淀粉糖的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6.1 国内淀粉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6.2 国外淀粉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7 研究目的、意义 |
1.8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和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还原糖含量测定(DE 值) |
2.2.2 酶活力测定 |
2.2.3 酶反应速率的测定 |
2.2.4 挤压处理条件对碎米酶解反应影响的研究 |
2.2.5 挤压处理前后碎米结构及特性与酶解反应关系的研究 |
2.2.6 酶法制备碎米转化糖浆工艺的研究 |
2.2.7 碎米转化糖浆的精制 |
2.2.8 碎米转化糖浆理化特性的测定 |
2.2.9 碎米转化糖浆糖分组成及特性测定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葡萄糖标准曲线方程 |
3.2 挤压处理条件对碎米酶解反应影响 |
3.2.1 挤压处理物料水分对碎米酶解反应的影响 |
3.2.2 挤压处理温度对碎米酶解反应的影响 |
3.2.3 挤压处理转数对碎米酶解反应的影响 |
3.3 挤压处理对碎米化学组成和结构及特性的影响 |
3.3.1 挤压处理对碎米化学成分的影响 |
3.3.2 挤压处理对碎米粉颗粒形态学的影响 |
3.3.3 挤压处理对碎米颗粒的晶体结构影响 |
3.3.4 挤压处理对碎米流变特性的影响 |
3.3.5 挤压处理对碎米的糊化特性的影响 |
3.3.6 挤压处理对碎米膨胀力和溶解性的影响 |
3.4 挤压米粉酶解反应条件的研究 |
3.4.1 pH 对α-淀粉酶和糖化酶酶解速率的影响 |
3.4.2 温度对酶解速率影响 |
3.4.3 金属离子对α-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
3.4.4 料液比对液化液 DE 值的影响 |
3.4.5 α-淀粉酶量和液化时间对液化液 DE 的影响 |
3.4.6 糖化酶量对糖化液 DE 值的影响 |
3.4.7 糖化时间对糖化液 DE 值的影响 |
3.4.8 料液比对糖化液 DE 值和转化率的影响 |
3.5 酶解条件的优化研究 |
3.5.1 试验模型的建立 |
3.5.2 影响 DE 值变化因素分析 |
3.5.3 最适条件和回归模型的验证试验 |
3.6 碎米转化糖浆理化特性分析 |
3.6.1 碎米转化糖浆脱色、脱盐效果分析 |
3.6.2 碎米转化糖浆中糖分组成分析 |
3.6.3 碎米转化糖浆吸湿性和保湿性分析 |
3.6.4 碎米转化糖浆质构特性分析 |
3.6.5 碎米转化糖浆热稳定性分析 |
3.6.6 碎米转化糖浆褐变度分析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 |
1.2.1 大麦生产及大麦麦芽加工 |
1.2.1.1 大麦和啤酒大麦 |
1.2.1.2 甘肃啤酒大麦生产 |
1.2.1.3 麦芽工艺和品质与干燥加工的关系 |
1.2.2 甘肃麦芽生产工艺和设备及问题 |
1.2.2.1 甘肃麦芽生产企业及加工设备 |
1.2.2.2 甘肃麦芽加工工艺及干燥技术研究 |
1.2.3 干燥系统控制研究内涵及意义 |
1.2.4 干燥模型和风机结构优化研究的意义 |
1.2.4.1 国内外干燥模型及控制研究 |
1.2.4.2 干燥风机结构优化的研究及意义 |
1.2.5 大麦麦芽干燥系统研究进展 |
1.2.6 单片机和虚拟仪器技术及干燥应用研究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地域及企业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2 甘肃啤酒大麦农业生产情况 |
2.1.3 甘肃麦芽加工历史沿革 |
2.1.4 麦芽加工工艺与干燥控制研究现状 |
2.1.5 研究合作企业及存在的问题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2.1 大麦麦芽干燥机性能指标和干燥室结构设计方法 |
2.2.2大麦麦芽干燥试验设备和数据测定方法 |
2.2.2.1 原料与制麦工艺 |
2.2.2.2 实验装备 |
2.2.2.3 测定方法 |
2.2.2.4 数据分析 |
2.2.3 干燥系统优化原理和模型模拟仿真方法 |
2.2.4 干燥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 |
2.2.5 基于单片机的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
2.2.6 基于LABVIEW的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系统设计 |
3.1.1 甘肃河西地区大麦生产及品质 |
3.1.2 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加工的产能 |
3.1.3 热风干燥型麦芽干燥系统改进设计 |
3.1.3.1 大麦麦芽干燥的干燥室结构设计及实验 |
3.1.3.2 大麦麦芽干燥的干燥室热量衡算设计 |
3.2 麦芽干燥系统能量消耗与能值利用率分析 |
3.2.1 麦芽产品干燥能值分析方法 |
3.2.2 干燥系统的能值输入结构 |
3.2.3 干燥系统的能值产出 |
3.2.3.1 能值产出率 |
3.2.3.2 环境负荷率 |
3.3 基于ANSYS的干燥室流场和风机叶片数值模拟仿真及实验 |
3.3.1 ANSYS软件及功能 |
3.3.2 ANSYS的FLOTRAN流场分析 |
3.3.3 风机叶片流场的ANSYS模拟分析 |
3.3.4 干燥室流场的ANSYS模拟分析 |
3.3.5 干燥室热风流速与压力测试实验 |
3.3.5.1 干燥麦芽水分含量的影响 |
3.3.5.2 麦层厚度对空气阻力的影响 |
3.3.5.3 风速对麦层阻力的影响 |
3.4 基于单片机技术的麦芽干燥系统设计 |
3.4.1 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原理与结构 |
3.4.2 单片机-微控制器选型 |
3.4.3 温度采集及调理电路设计 |
3.4.3.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3.4.3.2 温度采样放大电路的设计 |
3.4.3.3 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温度采集电路 |
3.4.4 湿度采集及调理电路设计 |
3.4.4.1 湿度传感器的选择 |
3.4.4.2 湿度测量电路设计 |
3.4.4.3 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湿度采集电路 |
3.4.5 模/数转换硬件电路设计 |
3.4.5.1 A/D转换器的选择 |
3.4.5.2 ADC0809接口电路设计 |
3.4.6 温控设定值的存取和系统键盘设计 |
3.4.7 系统显示及接口设计 |
3.4.8 控制执行机构与变频器选择 |
3.4.8.1 变频调速及节能 |
3.4.8.2 变频器的选择 |
3.4.9 功率接口扩展与驱动电路设计 |
3.4.10 干燥温控系统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
3.4.10.1 干燥控制输入量的模糊化 |
3.4.10.2 模糊控制规则及控制算法 |
3.4.10.3 模糊控制算法 |
3.4.10.4 模糊输出量的精确化 |
3.4.10.5 模糊控制的输出量精确化控制表 |
3.4.11 大麦麦芽干燥室模糊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4.11.1 编程语言及程序模块设计 |
3.4.11.2 单片机模糊控制软件设计 |
3.4.11.3 模糊控制表的建立及存储 |
3.4.11.4 主控程序及内存分配 |
3.4.12 系统抗干扰设计 |
3.4.13 系统MATLAB仿真分析 |
3.4.14 干燥模糊控制系统实验及分析 |
3.5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大麦麦芽干燥系统设计 |
3.5.1 干燥虚拟仪器系统的原理及结构 |
3.5.2 基于虚拟仪器控制的硬件设计 |
3.5.3 基于虚拟仪器控制的软件设计 |
3.5.3.1 LABVIEW应用程序 |
3.5.3.2 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程序 |
3.5.3.3 神经网络PID控制理论与LABVIEW实现 |
3.5.3.4 基于LABVIEW的控制输出程序 |
3.5.4 仿真模块设计 |
3.5.5 系统神经网络PID控制实验及分析 |
3.6 大麦麦芽干燥系统结构优化和节能分析 |
3.6.1 干燥系统结构优化分析 |
3.6.2 麦芽干燥系统节能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大麦麦芽干燥系统研究 |
4.2 问题讨论与政策建议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5.1 河西地区大麦生产及麦芽加工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 |
5.2 大麦麦芽干燥系统研究模式 |
5.3 干燥系统结构设计和模型构建与仿真以及能值分析 |
5.4 基于单片机控制技术的麦芽干燥及其系统 |
5.5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麦芽干燥及其系统 |
5.6 干燥系统节能和经济效益 |
第六章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获奖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8)烟叶烘干窑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目前烟草烘烤技术的现状 |
1.2.1 国外烟叶烘烤技术的状况 |
1.2.2 我国烟叶烘烤技术的现况 |
1.3 三段式烘烤工艺 |
1.4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烟叶烘烤干燥系统硬件设计 |
2.1 单片机的选型及特点 |
2.2 温度采集电路 |
2.2.1 DS18B20 温度传感器 |
2.2.2 DS18B20 温度传感器内部结构 |
2.2.3 DS18B20 温度传感器测温原理 |
2.3 湿度测量电路 |
2.3.1 H51101 湿度传感器 |
2.3.2 H51101 测湿原理 |
2.4 人机交互 |
2.4.1 显示电路设计 |
2.4.2 键盘电路设计 |
2.5 执行器的驱动 |
2.5.1 风机 |
2.5.2 三相反应式步进电机 |
2.5.3 三相反应式步进电机主要参数指标 |
2.5.4 步进电机的驱动 |
2.6 串口通信接口 |
2.6.1 RS-232C 简介 |
2.7 报警电路 |
2.8 系统硬件抗干扰措施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1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
3.1.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3.1.2 模糊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3.1.3 模糊控制基本算法及实现方法 |
3.2 烟草烘干窑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2.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3.2.2 输入量、输出量的模糊语言描述 |
3.2.3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
第四章 烟叶烘烤干燥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4.1.1 单片机主程序设计 |
4.1.2 数据采集程序模块 |
4.1.3 显示子程序 |
4.1.4 按键处理程序 |
4.1.5 模糊控制程序 |
4.2 系统软件抗干扰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调试与分析 |
5.1 实验调试 |
5.2 实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LabVIEW的麦芽干燥温度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 |
1.2.1 大麦麦芽干燥技术与设备 |
1.2.2 干燥过程控制技术的进展 |
1.3 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控制 |
1.3.1 神经网络概况 |
1.3.2 人工神经网络 |
1.3.3 神经网络控制 |
1.4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及预期成果 |
第二章 大麦麦芽温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2.2 信号采集硬件电路设计 |
2.3 系统控制器的选型 |
2.3.1 变频调速节能原理及调速依据 |
2.3.2 变频器的选择 |
2.4 电磁继电器与风机连接电路设计 |
第三章 基于VI 的麦芽干燥室神经网络PID 控制器设计 |
3.1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 |
3.2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器方案 |
3.3 神经网络控制器的学习算法 |
3.4 干燥室神经网络PID 控制器设计 |
3.4.1 PID 控制器 |
3.4.2 神经网络PID 控制器的设计 |
第四章 基于 LabVIEW 的软件模块设计 |
4.1 虚拟仪器 |
4.2 基于 G 的 LabVIEW |
4.3 LabVIEW 的应用程序结构 |
4.3.1 LabVIEW 应用程序的构成 |
4.3.2 LabVIEW 的操作模板 |
4.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5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4.6 数据的存储以及读取 |
4.7 神经网络PID 控制模块的设计以及仿真设计 |
4.7.1 控制模块的设计 |
4.7.2 仿真模块设计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基于PLC的啤酒生产过程控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啤酒生产过程简介 |
1.1.1 国内啤酒生产技术水平现状 |
1.1.2 国内啤酒生产的控制水平 |
1.2 啤酒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作用与意义 |
1.2.1 自动控制在啤酒生产中的作用 |
1.2.2 啤酒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意义 |
1.2.3 国内啤酒生产自动控制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被控对象一般特性的描述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啤酒生产过程工艺简介 |
2.1 啤酒生产工艺简介 |
2.1.1 原料制备 |
2.1.2 糖化过程 |
2.1.3 发酵过程 |
2.2 其它 |
第三章 PLC 在啤酒生产麦芽烘干过程中的应用 |
3.1 麦芽烘干工艺流程 |
3.2 麦芽烘干机PLC 控制系统设计 |
3.2.1 系统硬件设计 |
3.2.2 系统软件设计 |
3.3 系统特点 |
第四章 啤酒发酵过程温度控制 |
4.1 啤酒发酵过程分析 |
4.1.1 啤酒发酵过程 |
4.1.2 罐体冷却带的分布和测温点的设置 |
4.1.3 啤酒发酵具体过程 |
4.1.4 发酵过程温度控制面临的困难 |
4.1.5 发酵过程温度曲线 |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择及设计 |
4.2.1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4.2.2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择 |
4.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3.1 控制主程序 |
4.3.2 下位机软件 |
4.3.3 上位机软件 |
4.4 控制算法 |
4.4.1 M-PID 的基本控制思想 |
4.4.2 发酵罐温度控制对象的模型 |
4.4.3 M-PID 控制在发醉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微机在麦芽烘干温度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啤酒发酵装置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刘晗.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2]年产100000吨青稞啤酒工程设计[D]. 周韶华. 齐鲁工业大学, 2015(02)
- [3]基于电阻式测量的粮食干燥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国龙.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4]基于MATLAB的谷物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及数字化设计[D]. 宋佳. 吉林大学, 2014(10)
- [5]茶叶烘干机械的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J]. 吴泽球,陶中南. 食品与机械, 2014(01)
- [6]挤压酶解技术制备碎米淀粉糖[D]. 刘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7]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 高晓阳.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6)
- [8]烟叶烘干窑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D]. 范智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9]基于LabVIEW的麦芽干燥温度控制系统研究[D]. 冯鑫.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10]基于PLC的啤酒生产过程控制研究与实现[D]. 曹吉花.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