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何思怡[1](2022)在《股权质押对企业股利政策影响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股权质押已经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常态"。而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高送转"政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可行的市值管理手段。通过对股权质押的动因、经济后果及可能引发的市值管理行为这三个逻辑层面对国内外股权质押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围绕股利政策的动因、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对股利政策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最后针对股权质押对企业股利政策影响的现有研究进行总结与述评。
王悦[2](2021)在《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以K乳业公司为列》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大环境的逐渐改善、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也越来越标准化、合理化。即便如此,依然存在部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通过研究K乳业公司近几年的股利分配情况,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盈利能力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便K乳业公司更好地完善其股利分配政策,并为其他上市公司提供借鉴。
张健强[3](2021)在《基于行业视角的超额派现动因及影响结果分析 ——以江南高纤和焦点科技为例》文中提出
董蕾[4](2020)在《分红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公司成长性角度分析》文中指出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稳定合理的股利政策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外对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成果丰富,仍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国内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对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现金股利的分配和制定也存在着不规范之处。现金股利是公司最重要的股利支付形式。2001年以来,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行为,证监会开始了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分红监管政策的过程,2013年,差异化分红政策对内容规定具体化。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行为的影响。我国的半强制分红政策是否能够显着影响企业的股利决策?“一刀切”的半强制分红政策是否存在“监管悖论”?以及相继出台的差异化分红政策是否能够弥补半强制分红政策的不足?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上述问题。本文以2004-2018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25176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首先考察了半强制分红政策对现金分红行为的影响,通过设定现金分红意愿和现金分红水平两个因变量,建立了两种不同的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半强制分红政策与现金分红意愿正相关,但对现金分红水平影响不显着。其次,本文从公司成长性角度考察了存在争议的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监管悖论”问题,通过引入公司成长性指标与分红监管政策的交互项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半强制分红政策确实弱化了公司成长性与现金分红意愿的负相关关系,一些高成长性的公司为了再融资资格选择发放现金股利。而差异化分红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半强制分红政策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我国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分红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做一定系统研究。结合本文实证研究结论,从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出发,进而对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分红监管政策的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也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义灿[5](2020)在《M公司股利政策动因及其经济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股利分配政策是公司对盈利进行分配或留存用于再投资的决策问题,是财务政策的内容。公司的股利政策影响资本结构和资金流动,同时也向市场传递了公司发展的信号。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资金的机会成本、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加股东的财富;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司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向资本市场传递公司发展良好的信号。随着2001年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实施,2013年证监会又陆续出台了多项文件把股利分配与再融资资格挂钩,利润分配不仅是回报股东的一种方式,更成为融资的一种手段。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M公司股利政策利益相关者背后的动因和股利政策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在文章中介绍M公司的发展状况,M公司历年的财务状况,展现M公司历年股利分配的实施状况,展开多角度的动因分析。发掘公司未来发展定位问题、大股东小股东利益矛盾、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自利行为对公司股利政策的驱动作用。通过资本市场对M公司利润分配行为的反应、投资者的态度、企业关键财务指标的影响、公司价值的相应的方面去研究股利政策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从中指出M公司股利政策的优势与不足,并对M公司股利政策的优化提出相应的建议。其中宣告股利分配这一行为对资本市场的反应方面采用事件研究法CAR指标,以验证研究股价变动与宣告股利分配行为的关联性。其次比对除息除权日股票开盘价与除息除权参考价来表明投资者的态度,再者采用驱动因素分析法计算分红金额对财务指标的影响,最后用托宾Q值来衡量企业价值的变动。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M公司所采用低正常加额外股利政策有利于平衡股利分配过程中各方参与者的利益,并灵活地配合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第二,股利政策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这是由利润分配的过程所决定的,股利分配同时也是一种内部融资的手段。第三,现金分红有利于短期财务绩效考核,但并非一定是利好消息。最后的出相应的启示,为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有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郭娅[6](2020)在《上市公司实施高派现股利政策动因及其市场反应研究 ——以格力电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重要的公司财务决策,也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广大股东的利益,还关系到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资本结构以及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应该如何选择和制定股利分配方案一直都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点研究事项。近几年,受证监会出台的分红政策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开始逐渐提高,“高派现”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家电行业的巨头,格力电器自1996年上市以来,分红次数高达19次,累计分红454亿元。该公司多年采取高派现股利政策,其高额分红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格力电器高派现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股利政策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文献,结合相关理论基础,选用格力电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的股利政策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发现其在2012-2018年间高派现行为明显激进;其次,论文分析格力电器2012-2018年间的高派现行为,从多个角度探讨其实施高派现股利政策的动因;接着,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格力电器高派现后产生的市场反应;之后,本文对格力电器高派现行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研究发现,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股权结构、缺乏投资机会、处于发展的成熟期等内部动因,以及法律法规约束、反并购策略等外部动因共同导致格力电器高派现行为;其合理的分红行为一方面会带来积极的市场反应,另一方面,若分红比率太高,其引发的市场反应会低于预期。因此,结合格力电器实施股利政策的经验及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需要注重三方面:第一,合理分红,实施多样化股利政策;第二,加大监督力度,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第三,保证股利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徐周芳[7](2020)在《华宝股份“超派现”动因及其经济后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各国学者都在致力于股利政策的研究,从认为与股利无关到后来觉得二者之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过程中诞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而现金股利正是股利政策的一种形式,当前,现金股利成为了各国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我国资本市场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并且在成立之初并不重视现金股利的发放,随着证监会分红规定的不断完善,现金股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这些规定的出台主要是为了改善上市公司不分配或者分配较少股利的现象,对于进行超派现的企业并没有明确限制。随着超派现企业的增多,各国学者也开始关注企业超派现背后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超派现可能会成为大股东利益输送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小股东并没有占有优势,反而存在巨大的落差,这对于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个乐观的现象。因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超派现企业进行了探讨,研究该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之前各国的研究进行了汇总整理,将研究结果分成了四大类,分别是股利政策的研究、动因、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的研究,之后又对超派现的理论进行了论述,介绍了股利政策的定义及形式,其中超派现便属于现金股利的范畴,同时对超派现给出了界定方法,主要通过每股股利与每股收益以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比较来进行判定,然后对超派现目前研究出的动因以及经济后果进行了介绍,发现企业超派现的主要动因有达到证监会分红政策要求、大股东利益输送、信号传递三方面,主要带来的经济后果有影响企业发展、损害小股东利益、影响企业市场价值三方面,最后对股利政策的一些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接着文章进入主要部分,先是对本次的案例主体华宝股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包括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财力状况、框架结构、经营理念等,发现华宝股份其实是一家刚刚上市不久的企业,却在众多同行企业中脱颖而出,其存款额以及现金股利发放额在同行业中均是处于拔尖的水平,并且没有较大的外债压力,从各方面的介绍中能够判断,华宝股份的确坐实了超派现之名,并且同时具备实施超派现的两个必备条件,钱权兼备。然后便是文章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对案例的进一步分析,一是为何选择超派现,通过前文的介绍能够得到一个原因,因为有钱还不用还债,还因为有权能够做决定,满足大股东的经济需求,也为了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正面形象,刺激股民继续投资,还为了能快速回本,但也可能是因为企业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机会,只能将多余的钱用来派现;二是分析此次超派现会给企业带来哪些经济影响,首先存款的减少是必定的,虽然华宝股份的债务压力较小,但如此大量的存款流出也必定会造成一定的波动,其次,虽然购买华宝股份股票的股民能够获得一时的回报,但站在成本的角度来看,其实股民们获得回报的比例是远远不及企业大股东的,实际上是有一定损失的,最后,企业上市就是为了给投资项目筹集资金,而华宝股份在上市当年就进行了超派现,刚筹集到手的资金转身就被支出,这对项目的推进必定会产生影响,会减缓项目的进度;三是观察市场对此次超派现所持有的态度,文章运用了CAR值的计算进行比较,主要从公告日和实际发放日两个节点进行了探究,发现在两个节点均产生了强烈的市场反应,CAR值变动明显,但两次变动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公告日产生了积极反应而在实际发放日产生了消极反应;最后,本文通过对于华宝股份案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三点研究结论,结论认为超派现会大量减少企业的流动资产、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会成为大股东利益输送的手段,会限制募投项目的建设进展,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也思考出了三个启示,一是完要企业的善股利政策、加强信息披露,二是要对企业的股权进行均摊,将权力分散,三是要加快推进投资项目的建设,让筹集到的资金花在应该的地方。
吴姝君[8](2019)在《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问题研究 ——以哈药股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利政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在股利政策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某些行业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完整。医药制造业目前的发展态势良好,引发了诸多关注,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股利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目前关于医药制造业股利政策的研究还不多,所以研究其股利政策十分有意义。文章以医药制造业股利政策为中心进行研究。首先,文章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关于股利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为后文的行业和案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文章介绍了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并从股利分配方式、股利支付连续性以及股利支付水平三个方面对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医药制造业股利政策存在股利政策连续性较差、超额发放股利、使用非实质性的分配方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行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债务融资水平、法律环境等角度分析成因。再次,文章选取医药制造业中股利支付率畸高的哈药股份为案例进行具体研究,发现哈药股份存在股利分配形式单一、股利支付不连续、股利支付波动大以及股利支付率畸高的问题。文章在对哈药股份股权结构、经营战略、经营能力等情况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哈药股份的具体情况提出完善措施。最后,文章就整个医药制造业股利政策存在的问题从公司目标、公司经营能力、股利支付形式、债务融资渠道、法律规定、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文章通过对医药制造业股利政策进行研究,能够为医药制造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提供一定的指导,改善医药制造业股利政策的现状;同时,也能够丰富我国各行业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拓展股利政策理论。
叶淦[9](2019)在《现金股利对公司债二级市场利差的影响及其异质性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公司债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公司债券是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重要工具,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相比具有融资期限长、融资成本低等优势,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广为使用。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起步发展较晚,在2015年证监会颁布《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以后,公司债发行数量和融资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和金融去杠杆的双重冲击下,公司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对公众利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公司债券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亟需发展科学、准确的债券定价模型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债券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先前的文献大多关注于债券一级市场定价,充分研究了信用因素、流动性因素等对债券发行成本的影响,但鲜有学者关注公司股利分配行为对债券定价的潜在作用。此外,先前文献因为研究数据的客观限制导致其不能解决回归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使得其部分研究结论受到了后来学者的批评。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对公司债券的二级市场交易利差的影响,通过构造现金股利作用于公司债券交易定价的理论框架,厘清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此外,本文选用了2008-2017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面板数据,通过多种方式构造了现金股利衡量指标,并控制了公司个体因素、债项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通过建立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对全样本和分组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使用工具变量法等方式控制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的研究发现:(一)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能够显着降低其发行的公司债券信用利差,现金股利的增加向债权人传递出了公司未来经营发展向好的积极信号,增强了公司债券未来的偿债保障,这一结果验证了股利分配行为影响债券定价的存在性。(二)相对于低评级债券,高评级债券发行主体分配的现金股利对其公司债的信用利差影响更大。高评级债券具有违约风险低、流动性强、投资者数量多等特征,其在二级市场的交易更加活跃,定价效率更高,能够更好的反映现金股利增加传递出的积极信号。(三)相对于中短期债券,长期债券发行主体分配的现金股利对其公司债的信用利差影响更大。长期债券的投资人更关注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因此现金股利增加传递出未来经营的积极信号能够更显着地降低长期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四)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分配的现金股利对其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影响更加显着。国有企业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更高,其股东与管理层间的代理问题更加突出,分配现金股利能减少自由现金流、抑制代理问题,能减少企业的低效率投资以增加企业的偿债保障,从而降低债券的信用利差。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首先,研究内容上将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引入到债券定价框架中,并重点关注了债券在二级市场的动态定价过程,丰富这一领域的现有研究;其次,研究数据上收集了更全面的面板数据,并运用相关手段消除了内生性问题,研究结论更加可靠。
李越[10](2018)在《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经理管理防御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公司治理中,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焦点。经理在公司内部和外部压力下,会选择有利于个人利益而非公司整体利益的策略或行为来加强其职位安全性和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即经理管理防御行为。如何有效抑制经理管理防御行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近年来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其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攀升。机构投资者持股逐渐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被学界所关注。在传统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现有文献对于机构投资者治理作用的看法存在分歧,主要“有效监督”观、“用脚投票”观和“合谋”观。实际上,机构投资者和经理各自的利益获取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经济行为,也取决于相互间的交互行为,他们不仅重视物质利益分配,还会权衡对方对自己的友善程度。因此,基于互惠理论,解释机构投资者对经理管理防御的治理作用,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管理防御理论框架下,着重运用互惠理论,通过数理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探究机构投资者对经理互惠行为的激励作用,并解释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当中可能蕴含的“合谋”行为,为公司优化经理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互惠理论、管理防御相关研究进展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对相关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和解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经理管理防御影响的理论模型。然后,从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辩证统一的角度,分析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经理产生激励作用的本质原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利性动机。同时,采用心理学的成就动机模型探讨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内在原因,并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进行了总结。第二,依据边际产出递减理论,定义机构投资者和公司经理的效用函数。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采用DK动态序贯互惠模型分析机构投资者和经理之间的互惠博弈过程,解释互惠动机是如何改变行为策略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在经理具有一定的互惠敏感性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对经理的互惠行为才能有效发挥对经理的激励作用。而如果经理本身的互惠敏感性较低,无论机构投资者采取何种策略,管理防御行为都是经理理性选择的结果。即机构投资者对经理的互惠行为产生激励作用的前提是经理充分受到互惠动机的驱动。此外,如果机构投资者先行选择投机,那么经理就会实施管理防御行为以降低自身利益的损失。第三,基于Sahlins对互惠类型的划分,编制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经理互惠行为的量表,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对经理的广义互惠行为、平衡互惠行为和负互惠行为与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关系,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对经理实施广义互惠行为能够显着降低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现象;而机构投资者对经理实施负互惠行为,会显着加剧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现象;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加强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非效率的影响,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强于非国有企业。第四,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能否促进公司发放更多的现金股利,探讨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中是否蕴含着“合谋”。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广义互惠行为能够促使公司现金股利趋于合理化;机构投资者负互惠行为会对公司现金股利分配产生显着负向影响。机构投资者通过平衡互惠与经理建立的合作关系会导致双方进行“合谋”。具体的,在有着异常低派现问题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平衡互惠行为与现金股利分配显着负相关,而随着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状况的提高,这一负相关关系减弱。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可能开展的研究做出规划。
二、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股权质押对企业股利政策影响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股权质押 |
(一)股权质押动因 |
(二)股权质押经济后果 |
(三)股权质押引发的市值管理行为 |
二、股利政策 |
(一)股利政策动因 |
(二)股利政策影响因素 |
三、股权质押与股利政策 |
四、总结及评述 |
(2)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以K乳业公司为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股利分配的相关概述 |
1.1 股利分配的概念 |
1.2 股利分配的形式 |
2 K乳业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 |
2.1 K乳业公司简介 |
2.2 K乳业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 |
2.2.1 股利支付水平较低 |
2.2.2 股利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较差 |
2.2.3 分配形式不合理 |
2.2.4 股权过于集中 |
3 K乳业公司股利分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公司盈利能力不稳定 |
3.2 对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
3.3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
3.4 保护投资者的法律不完善 |
4 完善K乳业公司股利分配的对策 |
4.1 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资产流动性 |
4.2 制定科学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 |
4.3 树立回报股东意识,履行社会责任 |
4.4 政府加大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 |
5 结语 |
(4)分红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公司成长性角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分红监管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现金分红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基本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现金股利 |
2.1.2 现金股利政策 |
2.1.3 分红监管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号传递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优序融资理论 |
2.3 理论分析 |
2.3.1 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 |
2.3.2 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监管悖论”问题 |
2.3.3 差异化分红政策的实施效果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3.3 变量定义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3.3 控制变量 |
3.4 回归模型 |
3.4.1 半强制分红政策对现金分红影响的回归模型 |
3.4.2 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监管悖论”问题回归模型 |
3.4.3 差异化分红政策实施效果的回归模型 |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半强制分红政策对现金分红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关于现金分红意愿的实证分析 |
4.2.2 关于现金分红水平的实证分析 |
4.3 关于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监管悖论”问题实证分析 |
4.3.1 回归结果分析 |
4.3.2 稳健性检验 |
4.4 关于差异化分红政策的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
4.4.1 回归结果分析 |
4.4.2 稳健性检验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M公司股利政策动因及其经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股利政策的理论研究 |
1.2.2 股利政策动因研究 |
1.2.3 股利政策经济效果研究 |
1.2.4 关于股利支付方式优缺点的研究 |
1.2.5 关于股利政策监管的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股利政策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股利政策的概念 |
2.1.2 股利的支付方式 |
2.1.3 股利支付过程中的日期 |
2.1.4 股利政策的类型 |
2.1.5 除息除权参考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MM理论 |
2.2.2 代理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2.2.4 一鸟在手理论 |
第三章 M公司简介及股利政策现状 |
3.1 M公司简介 |
3.2 M公司财务状况 |
3.2.1 销售收入与经营利润 |
3.2.2 资本结构与偿债能力 |
3.2.3 现金流量分析 |
3.2.4 营运能力分析 |
3.2.5 上市以来财务情况总结 |
3.3 M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概述及与同行业比较分析 |
3.3.1 M公司历年的股利支付情况 |
3.3.2 股利分配政策 |
第四章 M公司股利政策实施动因分析 |
4.1 公司自身发展的定位 |
4.2 管理层主导作用 |
4.3 股东的诉求 |
4.4 债权人及外部监督机构的约束 |
第五章 M公司股利政策经济影响及完善措施与启示 |
5.1 利润分配行为的资本市场反应 |
5.2 投资者的态度 |
5.3 股利政策实施对关键财务指标的影响分析 |
5.4 企业价值的视角分析 |
5.5 股利分配政策的不足 |
5.5.1 .股利支付形式单一 |
5.5.2 .现金分红和融资需求的匹配问题 |
5.6 股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完善措施 |
5.6.1 现金分红与中小股东税负考量 |
5.6.2 股利分配与外部融资及原股东利益的协调 |
5.6.3 利润分配与自身发展的阶段 |
5.7 案例启示 |
5.7.1 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 |
5.7.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权衡 |
5.7.3 内部融资与企业价值 |
5.7.4 监督的效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上市公司实施高派现股利政策动因及其市场反应研究 ——以格力电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科学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一鸟在手理论 |
2.1.2 代理成本理论 |
2.1.3 信号传递理论 |
2.1.4 生命周期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实施现金股利政策的动因研究 |
2.2.2 关于现金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 |
2.2.3 关于高派现股利政策的研究 |
2.2.4 文献述评 |
3 格力电器高派现股利分配政策的案例概述 |
3.1 公司简介 |
3.2 格力电器股利政策比较分析 |
3.2.1 格力电器股利政策纵向比较 |
3.2.2 格力电器股利政策横向比较 |
4 格力电器实施高派现股利政策的动因分析 |
4.1 内部动因 |
4.1.1 财务状况 |
4.1.2 股权结构 |
4.1.3 投资机会 |
4.1.4 企业生命周期 |
4.2 外部动因 |
4.2.1 相关法律法规 |
4.2.2 反并购动因 |
5 格力电器高派现后的市场反应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 结论和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华宝股份“超派现”动因及其经济后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 |
1.2.2 关于超派现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超派现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4 关于超派现经济后果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超派现的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股利政策及形式 |
2.1.2 超派现的界定 |
2.2 超派现的动因 |
2.2.1 达到证监会分红政策要求 |
2.2.2 大股东利益输送 |
2.2.3 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
2.3 超派现的经济后果 |
2.3.1 现金流减少 |
2.3.2 损害小股东利益 |
2.3.3 影响企业市场价值 |
2.4 超派现的理论基础 |
2.4.1 股利无关论 |
2.4.2 “一鸟在手”理论 |
2.4.3 代理理论 |
2.4.4 信号传递理论 |
3 华宝股份超派现案例介绍 |
3.1 华宝股份概况 |
3.1.1 华宝股份简介 |
3.1.2 华宝股份股权结构 |
3.1.3 华宝股份财务状况 |
3.2 华宝股份现金股利分配情况 |
3.2.1 华宝股份历年现金股利分配情况 |
3.2.2 华宝股份上市当年超派现的判定 |
3.3 华宝股份超派现与同行业比较分析 |
3.3.1 华宝股份历年派现情况与同行业比较 |
3.3.2 华宝股份超派现水平与同行业比较 |
3.4 华宝股份超派现的实施条件 |
3.4.1 具备充足的流动资金以供现金股利的发放 |
3.4.2 大股东股权集中推动了股利政策的制定 |
4 华宝股份超派现案例分析 |
4.1 华宝股份超派现的动因分析 |
4.1.1 流动资产充足,资产负债率低 |
4.1.2 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 |
4.1.3 向市场传递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 |
4.1.4 使大股东能迅速收回首发募集资金 |
4.1.5 缺乏较好的投资机会 |
4.2 华宝股份超派现的经济后果分析 |
4.2.1 流动资产减少 |
4.2.2 小股东利益受损 |
4.2.3 募集资金计划投资项目进展缓慢 |
4.3 华宝股份超派现的市场反应分析 |
4.3.1 华宝股份超派现公告日后股价连续上涨 |
4.3.2 华宝股份超派现发放后股价持续下跌 |
5 案例研究结论及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超派现减少了公司的流动资产 |
5.1.2 超派现成为大股东利益输送手段 |
5.1.3 超派现限制了公司计划募投项目的进展 |
5.2 案例启示 |
5.2.1 完善现金股利政策,加强信息披露 |
5.2.2 优化股权结构,形成股权制衡 |
5.2.3 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问题研究 ——以哈药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
2.1 股利政策的概念 |
2.1.1 股利的概念 |
2.1.2 股利政策的概念及类型 |
2.1.3 股利支付形式 |
2.2 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
2.2.1 股利无关论 |
2.2.2 股利相关论 |
2.3 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 |
2.3.1 内部因素 |
2.3.2 外部因素 |
第3章 医药制造业股利政策现状、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概况 |
3.1.1 我国医药制造业基本情况 |
3.1.2 我国医药制造业经营情况 |
3.2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 |
3.2.1 股利分配方式 |
3.2.2 股利支付连续性 |
3.2.3 股利支付率水平 |
3.3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问题 |
3.3.1 股利支付连续性较差 |
3.3.2 存在异常高派现现象 |
3.3.3 使用非实质性的支付形式 |
3.4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盈利能力下降 |
3.4.2 营运能力偏低 |
3.4.3 债务融资比例不高 |
3.4.4 法律规范不细致 |
第4章 哈药股份股利政策案例分析 |
4.1 哈药股份发展概况 |
4.1.1 哈药股份基本情况 |
4.1.2 哈药股份股权结构 |
4.1.3 哈药股份财务状况 |
4.2 哈药股份股利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1 哈药股份股利政策现状 |
4.2.2 哈药股份股利政策存在的问题 |
4.3 哈药股份股利政策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股权结构比较集中 |
4.3.2 经营战略变动 |
4.3.3 处于成熟的发展阶段 |
4.3.4 盈利能力提高保证高额股利分配 |
4.3.5 资产有效管理提高支付水平 |
4.3.6 债务压力对股利约束较小 |
4.4 哈药股份股利政策改进建议 |
4.4.1 增强股利支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4.4.2 适当降低股利支付率 |
4.4.3 丰富股利分配形式 |
4.4.4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第5章 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改进建议 |
5.1 公司层面 |
5.1.1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保持发展的眼光 |
5.1.2 正确认识股利分配形式,灵活使用 |
5.1.3 寻找经济增长点,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
5.2 监管者层面 |
5.2.1 增加融资渠道,健全资本市场 |
5.2.2 细化法律法规,完善非现金股利规定 |
5.2.3 加强股利政策监管,完善信息披露 |
第6章 总结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现金股利对公司债二级市场利差的影响及其异质性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公司债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
1.1.2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概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关于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债券发行人主体因素 |
2.1.2 公司债券债项因素 |
2.1.3 系统性影响因素 |
2.2 现金股利影响债券利差的相关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3.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
3.1 现金股利对公司债二级市场利差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1 信号传递理论 |
3.1.2 股利代理理论 |
3.2 异质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
3.2.1 债券评级 |
3.2.2 债券期限 |
3.2.3 产权属性 |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研究设计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样本选择 |
4.2 变量定义及解释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计 |
4.3.1 逐步回归模型 |
4.3.2 固定效应模型 |
4.3.3 稳健性检验模型 |
5.实证分析 |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 变量相关性检验 |
5.3 回归分析 |
5.3.1 存在性验证的回归分析 |
5.3.2 异质性检验 |
5.3.3 稳健性检验 |
6.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本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经理管理防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互惠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
2.1.1 互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2.1.2 互惠的概念与衡量 |
2.1.3 互惠理论的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应用 |
2.2 管理防御相关研究进展 |
2.2.1 管理防御的起源与概念 |
2.2.2 管理防御的表现形式 |
2.2.3 管理防御与公司治理机制 |
2.3 机构投资者治理相关研究进展 |
2.3.1 机构投资者的概念界定 |
2.3.2 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
2.4 文献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激励作用的理论分析 |
3.1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影响经理管理防御的概念模型 |
3.1.1 基于信念的互惠行为 |
3.1.2 互惠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激励作用 |
3.2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动因分析 |
3.2.1 互惠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经济学动因 |
3.2.2 互惠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心理学动因 |
3.3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影响因素 |
3.3.1 成本收益 |
3.3.2 机构投资者治理能力 |
3.3.3 信任 |
3.3.4 信息透明度 |
3.4 机构投资者影响经理行为的途径 |
3.5 本章小结 |
4 机构投资者和经理的互惠博弈分析 |
4.1 DK序贯互惠模型的内涵 |
4.2 标准博弈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机构投资者-经理标准博弈模型 |
4.3 DK序贯互惠模型分析 |
4.3.1 基于经理互惠偏好的激励作用分析 |
4.3.2 基于机构投资者互惠偏好的激励作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非效率投资影响的实证检验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5.2.2 研究变量与衡量 |
5.2.3 研究模型 |
5.3 实证检验结果 |
5.3.1 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检验 |
5.3.2 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现金股利影响的实证检验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现金股利的影响 |
6.1.2 机构投资者互惠与合谋行为 |
6.2 研究设计 |
6.2.1 变量设计 |
6.2.2 模型设计 |
6.3 实证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回归分析 |
6.4 进一步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管理启示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股权质押对企业股利政策影响的研究综述[J]. 何思怡. 商业经济, 2022(03)
- [2]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以K乳业公司为列[J]. 王悦. 技术与市场, 2021(08)
- [3]基于行业视角的超额派现动因及影响结果分析 ——以江南高纤和焦点科技为例[D]. 张健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4]分红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公司成长性角度分析[D]. 董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08)
- [5]M公司股利政策动因及其经济影响的研究[D]. 马义灿.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上市公司实施高派现股利政策动因及其市场反应研究 ——以格力电器为例[D]. 郭娅.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7]华宝股份“超派现”动因及其经济后果分析[D]. 徐周芳.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8]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问题研究 ——以哈药股份为例[D]. 吴姝君.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9]现金股利对公司债二级市场利差的影响及其异质性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公司债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 叶淦.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经理管理防御影响研究[D]. 李越. 西安理工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