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开发要与打假同行(论文文献综述)
杨畲[1](2012)在《羌地杂语(五)》文中提出从"花儿"进城说起"花儿"进城,继而登堂入室,这在2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记得那时的青海农村一只"羊头"悬挂庄口,一来表示对"野曲"的禁忌;二来是为惩罚一旦失口在村庄里漫了情歌的莽汉子。有时候,过路的脚户哥大胆吼几句,便会招来老人们的唾骂,此刻的妇人们早就掩门不出,大有"鬼子进村了"般的恐慌和不安。许多老人头一次听了有线广播里漫出的"花儿",盛怒之下断线毁匣,震动了各级干部,以至,有些地方
覃琮[2](2011)在《“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 ——以滨阳的舞炮龙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和意识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民间信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植根并融入于乡土社会之中,主导着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针对这一现象,大量学者从文化与权力、国家与社会、精英与民间、乡土社会的整合和秩序、象征资本、社会记忆等角度对民间信仰加以解读,探讨了民间信仰与现代化的关系、信仰领域的国家与社会、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互构等方面内容。其中,民间信仰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既往的研究都是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忽略了中国所独具的权威主义国家与“分裂”的行政体系的制度背景,将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排除在权力关系的探讨之中,从而也就忽视了微观层面上信仰空间生成的经验性社会过程及其机制。也因此,在我看来,当代民间信仰之复兴和空间再造问题并没有获得一个清昕的认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本文以广西中南部的滨阳为个案,以当地的一项民俗活动舞炮龙作为研究对象,以“舞炮龙如何生成为地方标志性文化”作为研究的问题起点,从四个方面考察“民间信仰之复兴与空间再造”的详尽历程:舞炮龙在滨阳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中的地位;舞炮龙和炮龙节的“国家化”历程;炮龙文化的生产及其背后体现出来的文化—政治实践逻辑;“炮龙老庙”的重建与地方社会进行的的互构。通过这个过程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滨阳人力推舞炮龙作为其对外展示的文化标识,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空间语境下的一种地方意识的表达,是基于滨阳特殊的历史和现实从而达成的群体共识。炮龙文化的生产,是文化权力格局的象征符号,是不同目的的不同群体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中对同一个文化想象的协商和建构的结果。重建老庙不仅使“地方性知识”获得复活与再造,也实现了与炮龙文化的连接,为炮龙文化生产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由此,舞炮龙生成标志性文化过程,表现为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既是“传统的再造”,也有“传统的发明”,是基于滨阳特定的“地景”下勾连其历史和现实的加工过的一套最后为官方和地方权势共同使用的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实际上是中华龙文化在滨阳的地方化叙事过程。这一信仰过程的再造,不仅与权力和社会秩序等问题相缠绕,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建构”,同时也是一次重建地方崇拜和重塑地方形象的努力。可以说,舞炮龙被形塑为地方标志性文化这一个案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民俗复兴”与“信仰空间再造”的完整过程。以小见大,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更好地理解“民间信仰之复兴和空间再造”这一普遍现象具有启发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本研究所表明的国家、地方政府、地方精英、大众传媒和群众“共谋”合力塑造舞炮龙文化内涵,特别是重建炮龙老庙的故事提醒我们:民间信仰空间是一个充满谋略和手段、斗争与合作、可以被建构起来的空间,这一空间是民族国家、基层政府与民众相互之间较量、协商和妥协的动态“局势”的结果,它不是稳定和刚性的,而是变化和不断转型的。从实践意义上讲,滨阳的个案表明,尽管“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的主流话语,但地方政府或者是至少部分官员在对待民间信仰恢复和重建的问题上仍然有意与民众保持距离,并不会一味迁就民众。
张立勇[3](2007)在《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一体化起源于区域间的逐利活动,发端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随区域政治(行政)一体化的发展而得以促进和加强。因此,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政治(行政)一体化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联动发展过程。交易费用理论、地域分工理论揭示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原因,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指明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向;马恩“相互依赖”的论点、博弈论关于“囚徒困境”的分析、复合行政理论以及协同发展学说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合作的方略;区域发展战略理论为西咸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了理性指导。国内外毗邻区域的一体化发展风起云涌:伦敦都市圈一体化、东京都市圈一体化、纽约都市圈一体化、珠三角、长三角一体化和乌昌一体化为西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应重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注意形成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以发挥产业集群的驱动作用、加快建设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培育发达的科研教育体系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人才之源;区域一体化发展还应加强政府合作,在政府合作中应建立综合的或专门的跨区域联合组织来强化区域协调管理、建立相关合作法规和制度为政府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政府之间应遵循平等协商的合作机制。西咸一体化已经实施5年。5年来的成就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规划同筹迈出实质性步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产业空间布局趋于优化和科技文化交流得到加强。但目前西咸一体化发展还面临着观念滞后、政区分割、市场分割和制度缺失等障碍,而导致这些障碍的原因在于两市利益分割、政绩考评导向和缺乏区域合作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没有利益的融合,就不可能有经济的融合;没有利益的一体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区域一体化。西咸一体化发展存在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西咸一体化必须以营造利益共同体为前提、以规划先行为依据、以统一市场为重点、以加强组织协调为保障。在未来的一体化推进中,应将重点工作放在四个方面: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推动空间一体化;以产业集群为动力推动经济一体化;以政府合作为保障推动行政一体化;以财政统一为核心加速西咸一体化。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不断满足居民公共需求的经济活动,是区域和谐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西咸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快两条“道路”的建设:一是实体的“道路”,即交通网络;一是虚拟的“道路”,即信息网络。建设城市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实现交通一体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信息化网络,促进西咸信息一体化。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产业的优势互补和集群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和要求。西咸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是:着眼全国竞争,立足两市互赢,携手错位互补,打造产业集群。围绕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经济强、科教强”的西部强省目标,西咸一体化应以文化产业集群为龙头,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贡献;以装备制造业集群为支点,为加速经济强省建设作贡献;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引擎,为促进科教强省建设作贡献,实现陕西文化、经济、科教的全面振兴,使陕西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龙头”、欧亚大陆桥的“心脏”。目前,我国各区域存在形式不同的政府合作方式,但总结起来都存在以下几个缺点:合作制度化的程度较低,缺乏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合作形式相对松散,没有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各成员执行决策时不能做到齐头并进;只存在利益共享机制而没有利益补偿机制。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不能仅仅依赖于市场机制(地方政府间的激烈竞争方式)和科层制(地方政府间通过调整纵向上的行政隶属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协调方式或寻求上级政府的权威来协调的方式),应该采用一种新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机制,也即在市场与科层制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机制,这种机制就是组织间网络。西咸政府应在组织间网络理论的指导下建立政府合作组织。财政收入为政府运转及各项改革提供财力保障,财政支出则体现了政府的职能、政府活动范围以及政府的政策取向。在西咸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全部财政政策都应该立足于一体化、服务于一体化和促进一体化。西咸财政统一为西安拓展了发展空间,为咸阳提供了发展机遇,为实现“投资西安(咸阳)就是投资咸阳(西安)”的设想建立了利益平台,有助于增强西咸区域的竞争力。两市的财政统一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利与弊,探索符合实际、便于有效操作的模式,逐步使两市形成一个完整利益共同体。西咸一体化发展应建立互利双赢的合作观念、合理可行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制度化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实施西咸一体化发展战略应坚持品牌运营、城市经营和循环经济的运作理念;执行在政府规划引导下,以市场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持市场化,市场化与工业化并举的运作方式;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主导的运作主线。在西咸一体化中,建议构筑西咸一体化发展的内生机制,如加强制度创新、观念更新和组织建设;为保证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建议推进基础设施在西咸区域内的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建立西咸政府间合作的利益机制,并联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要实现西咸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就必须构建产业一体化集群平台,促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发展。本文认为产业一体化平台的构建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一体化对话机制;二是构建一体化政策平台;三是构建一体化互动平台;在财政统一中,建议逐步实现财政机构统一,加大一体化组织制度创新力度,明确财政主体,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财政统一的切入点,消化一体化成本,规范国企产权交易秩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国企产权交易秩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
王小军[4](2005)在《一汽四平专用车厂企业发展战略》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四平专用车厂,在其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产品供不应求,利税名列四平市前五名。同时,也有过最艰难的时候:销量锐减,亏损严重,资金周转极度困难。这些变化,有政策原因,有市场原因,有生产经营原因,但其中最大原因应该属企业战略决策原因。 研究企业战略管理,是基于战略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基于一些经营者对战略管理的忽视。为做好企业战略研究工作,作者从二00四年十月至二00五年五月,对一汽四平专用车厂做了详尽的调研。这些调研资料,为了解企业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找出问题,发现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就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吉林省汽车产业总体战略,中国加入WTO等问题作了大量的资讯收集。使自己从宏观上把握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为论文的战略环境分析做好了充分准备。通过对一汽四平专用车厂发展战略案例的分析,希望能对指导本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能引起经营者对战略管理的重视。 本文通过环境分析,制定企业战略,既考虑环境、企业现状,也考虑了战略实施的途径。制定新的企业发展战略,一靠战略意识,二靠战略知识,三靠战略信息,四靠战略智慧,五靠战略咨询。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和谋略性。这“四性”决定了企业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对企业发展战略不能忽视。企业领导不能只顾种树、不顾育林,只顾当前,不顾未来,只顾末节、不顾根本,不能只搬经验、搬知识、搬指示而不用谋略,否则就会把企业领向窄路、坎路、弯路和死路。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未来要达到的图景,它不是短期的期望,而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可以变化的企业长远目标。准确的战略可以起到鼓舞并激发员工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的作用。
王雷[5](2005)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阐明有关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形成机理、空间演化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区域工业化演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竞争力提升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运用集群理论的分析工具,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探索以产业集群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论文重新界定了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归纳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内,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上,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现代经济技术联系为纽带,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企业及其相关机构的经济聚集体,其特征表现在地域空间、产业关联、文化背景、要素资源、竞合关系、企业网络六个方面。论文认为产业集群与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企业集团等概念具有明显区别,并就此进行了深入辨析。 第二、论文就产业集群的产生条件、动力机制及空间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必须满足地域空间、产业特征、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四个方面的条件。产业集群形成后,在社会资本推动、产业组织变革、地方政府干预及其自强化机制作用下会迅速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随着集群的成长,在集群成员追求内部扩张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有可能在局部甚至整体出现跨区域的转移。 第三、论文指出了我国典型区域工业化模式的推广条件及其局限性,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论文的实证分析证明,由于我国各地要素禀赋、工业基础、技术水平、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使我国区域工业
李云峰[6](2004)在《环宇专用汽车厂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战略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和实现长期发展而进行的整体性谋略,象军事战略和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一样,企业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企业一切行动的指南,是企业各项工作的总纲,是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技术、产品或服务、供求关系、竞争对手,人们的文化观念等都变化的非常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企业要不断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加强发展战略研究。本文结合环宇专用汽车厂的实际情况,对环宇专用汽车厂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和环宇专用汽车厂的发展概况,同时,又对我国加入WTO后对于专用汽车工业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之后,对影响环宇专用汽车厂发展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环宇专用汽车厂的发展战略。最后对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进行了探讨。对于影响环宇专用汽车厂发展的外部因素,本文从总体经济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态势、中国加入WTO对专用汽车发展的影响、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对专用汽车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西部大开发对专用汽车发展的影响来进行了分析,而内部因素方面,则从企业素质与经营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企业财务、企业制度与企业组织以及其它相关因素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具体分析了影响环宇专用汽车厂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后,本文重点研究了环宇专用汽车厂的发展战略,具体为: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经营理念研究;企业形象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战略方针研究;资产重组战略研究;管理与制度创新战略研究;集中型差异化发展战略研究;低成本发展战略研究;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最后,在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方面,本文分别从“5S”生产管理、产品定位、改进营销环境以及人力资源支持这几方面进行了阐述。企业战略管理,对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讲是一项新的课题,其研究方法也正在探索、尝试中。本文对环宇专用汽车厂的发展战略所作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借鉴作用,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正确而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充分利用企业的自身优势,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企业永葆活力。
陈王伟[7](2004)在《入世后西部地方政府职能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政府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地方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强大推进者。尤其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计划色彩更浓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的能力相对弱。因此中国加入WTO后,西部经济要发展、西部大开发要取得成效,就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确保公平公正的贸易原则真正得以实施,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职能。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法,结合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针对西部大开发背景和中国入世后西部尤其是西安市的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用现代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发展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进行再定位研究,提出了地方政府职能创新的发展思路、战略、内容及相关的建议。 本文在归纳总结政府职能理论的基础上,对入世后西部地方政府职能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结合加入WTO的现实和西部大开发深入剖析地方政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以理论为指导,结合“区情”和现实问题,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西安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的发展思路、内容和政策建议。引入经营城市理念,走制度创新之路;强化和创新区域政府公共管理职能;遵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扶持和推动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有效的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实施有利于经济腾飞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杨志明[8](2003)在《西部开发要与质量同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志明[9](2003)在《西部开发要与质量同行》文中提出中国正在实施举世瞩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各省纷纷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省正在进行经济追赶,重要战略选择是走西部开发与质量同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与质量同行,要立足于利用比较优势,用“以质取胜”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
傅仲君[10](2003)在《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质监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甘肃调研侧记》文中指出
二、西部大开发要与打假同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要与打假同行(论文提纲范文)
(1)羌地杂语(五)(论文提纲范文)
从“花儿”进城说起 |
也说“知本家” |
电脑杂说 |
开窗放入大江来 |
“鸡蛋商标”的启示 |
“宣传看片”见闻 |
消费者≠打假人 |
轻黄淡绿常生色 |
小草幽兰雪里香 |
“亚细亚现象”叹 |
我看“戒酒俱乐部” |
“杞人”莫忧“大水塔” |
发奖也要讲学问 |
无票搭车者戒 |
“爱心”还需“保险” |
(2)“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 ——以滨阳的舞炮龙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核心概念 |
第四节 方法论和研究策略 |
第五节 本文构思 |
第二章 滨阳的社区背景 |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文化开发与社会经济 |
第三章 本土化社会的形成与“滨阳货”污名下的社群形象 |
第一节 移民和本土化社会 |
第二节 “滨阳货”污名下的滨阳及其社群形象 |
小结 |
第四章 从“灯酒节”到“炮龙节” |
第一节 春节、灯酒节、舞炮龙及其关系的定位 |
第二节 从灯酒节到炮龙节 |
第三节 政府重新介入之后的炮龙节 |
小结 |
第五章 “炮龙节”的文化——政治实践 |
第一节 寻找滨阳人舞炮龙“代代起舞、世世相传”的文化根源 |
第二节 舞炮龙源起源地的追溯和争夺 |
第三节 仪式展演的意义表征 |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
小结 |
第六章“老庙”重建:再置的信仰空间与地方社会的互构 |
第一节 老庙的本土定义和特殊地位 |
第二节 土地问题的解决 |
第三节 庙、场之争 |
第四节 双名制与新拓展的公共空间 |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发现 |
第二节 讨论 |
余论:“传统”与“发明”之间的学人选择 |
参考文献 |
附录:照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3)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西咸一体化的人文渊源 |
1.1.2 西咸一体化的理论支撑 |
1.1.3 西咸一体化的现实需要 |
1.1.4 西咸一体化的困惑与挑战 |
1.2 本研究所依据的基本假定 |
1.2.1 资源稀缺性假定 |
1.2.2 “经济人”假定 |
1.2.3 资源稀缺性假定和经济人假定的共同点:利益分析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
1.4.2 行政学和政治学的研究 |
1.4.3 研究评述 |
1.5 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
1.7 小结 |
第二章 西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两点联动”机制 |
2.1.1 区域一体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区域一体化的“两点联动”模型 |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2.2.2 地域分工理论 |
2.2.3 增长极理论 |
2.2.4 核心—边缘理论 |
2.2.5 梯度推移理论 |
2.3 区域行政一体化的理论视点 |
2.3.1 马恩学说中“相互依赖”原理 |
2.3.2 博弈论视角的分析 |
2.3.3 复合行政理念 |
2.3.4 协同发展学说 |
2.4 区域发展战略理论 |
2.4.1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 |
2.4.2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应解决的问题 |
2.4.3 战略抉择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3.1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借鉴 |
3.1.1 伦敦都市圈经济一体化 |
3.1.2 东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 |
3.1.3 纽约都市圈经济一体化 |
3.1.4 中国都市圈经济一体化 |
3.2 国内外区域政府合作经验借鉴 |
3.2.1 大温哥华区域内的政府合作 |
3.2.2 加拿大大都会区政府中的地方政府间合作 |
3.2.3 欧盟区域内的政府间合作 |
3.2.4 乌昌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合作 |
3.3 经验总结与启示 |
3.3.1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启示 |
3.3.2 国内外区域政府合作的经验启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西咸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4.1 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
4.1.1 西咸经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
4.1.2 《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的出台 |
4.1.3 西咸一体化的深度推进 |
4.2 西咸一体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
4.2.1 规划同筹迈出实质性步伐 |
4.2.2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
4.2.3 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趋于优化 |
4.2.4 科技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
4.3 西咸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1 观念滞后 |
4.3.2 政区分割 |
4.3.3 市场分割 |
4.3.4 制度缺失 |
4.4 西咸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4.4.1 利益分割 |
4.4.2 政绩导向 |
4.4.3 组织缺失 |
4.5 小结 |
第五章 西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 |
5.1 西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基础 |
5.1.1 全新的利益观 |
5.1.2 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方法和途径 |
5.1.3 西咸一体化发展的利益所在 |
5.2 西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发展思路 |
5.2.3 战略目标 |
5.3 西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
5.3.1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推动空间一体化 |
5.3.2 以产业集群为动力推动经济一体化 |
5.3.3 以政府合作为前提推动行政一体化 |
5.3.4 以财政统一为核心加速西咸一体化 |
5.4 西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步骤 |
5.4.1 制定战略步骤的原则 |
5.4.2 战略步骤 |
5.5 小结 |
第六章 西咸一体化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
6.1 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
6.1.1 基础设施的内涵 |
6.1.2 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与分类 |
6.1.3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导 |
6.2 西咸一体化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6.2.1 西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6.2.2 西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
6.3 西咸一体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
6.3.1 建设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实现西咸交通运输一体化 |
6.3.2 加快城市数字信息化步伐,促进西咸信息网络一体化 |
6.4 小结 |
第七章 西咸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集群 |
7.1 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 |
7.1.1 产业集群的内涵 |
7.1.2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
7.1.3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
7.2 西咸一体化产业集群的条件和环境 |
7.2.1 西咸一体化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
7.2.2 西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7.2.3 西咸产业集群的宏观环境 |
7.3 西咸一体化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 |
7.3.1 产业集群的基本原则 |
7.3.2 西咸产业集群战略取向 |
7.3.3 西咸区域产业集群化构想 |
7.4 西咸一体化产业集群的重点领域 |
7.4.1 文化产业集群 |
7.4.2 装备制造业集群 |
7.4.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7.5 小结 |
第八章 西咸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合作 |
8.1 地方政府合作的内涵及特点 |
8.1.1 地方政府合作的内涵 |
8.1.2 地方政府合作的特点 |
8.2 对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方式的梳理与评价 |
8.2.1 我国地方政府间的既有合作方式 |
8.2.2 对现有合作方式的评价 |
8.3 基于组织间网络理论的地方政府合作 |
8.3.1 组织间网络理论 |
8.3.2 组织间网络理论指导下的地方政府合作 |
8.4 西咸一体化中政府合作组织机构设计 |
8.4.1 西咸政府合作组织机构设计原则 |
8.4.2 西咸政府合作组织架构 |
8.5 西咸政府合作组织机构的运行 |
8.5.1 西咸政府合作组织机构运行的指导原则 |
8.5.2 西咸政府合作组织的决策运行机制 |
8.5.3 西咸政府合作组织运作中的利益补偿和利益惩罚机制 |
8.6 小结 |
第九章 西咸一体化发展中的财政统一 |
9.1 地方财政的概念、职能及地方财政竞争 |
9.1.1 地方财政概念辨析 |
9.1.2 地方财政的职能 |
9.1.3 地方财政竞争 |
9.2 西咸财政统一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 |
9.2.1 必要性分析 |
9.2.2 可能性分析 |
9.3 西咸财政统一的目标、理念与具体措施 |
9.3.1 西咸财政统一的目标 |
9.3.2 西咸财政统一的理念 |
9.3.3 西咸财政统一的具体措施 |
9.4 小结 |
第十章 实现西咸一体化发展的运行路径与政策建议 |
10.1 西咸一体化发展的运作机制 |
10.1.1 运作理念 |
10.1.2 运作方式 |
10.1.3 运作主线 |
10.2 西咸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10.2.1 构筑西咸一体化发展的内生机制 |
10.2.2 加快西咸跨区域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建设 |
10.2.3 构建推动西咸产业集群的综合平台 |
10.2.4 加快财政统一的路径 |
10.3 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11.1 结论 |
11.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一汽四平专用车厂企业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第1部分 案例 |
1.1 一汽四平专用车厂企业简介 |
1.2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 |
1.2.1 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1.2.2 加入WTO对于专用汽车工业的影响 |
1.2.3 总体经济发展状况 |
1.2.4 行业发展状态 |
1.2.5 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对专用汽车发展的影响 |
1.2.6 中国西部大开发及东北振兴对专用汽车发展的影响 |
1.2.7 中国一汽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对一汽四平专用车厂的影响 |
1.3 企业发展状况 |
1.4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
1.4.1 企业经营理念 |
1.4.2 企业形象 |
1.4.3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战略方针 |
1.5 企业战略的实施 |
1.5.1 实施资产重组 |
1.5.2 创新管理与制度 |
1.5.3 产品开发上集中发展差异化 |
1.5.4 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 |
1.5.5 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
1.5.6 明确产品定位 |
1.5.7 通过改进营销环境,支持战略的实施 |
1.5.8 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
第2部分 案例分析 |
2.1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1 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2.1.2 加入WTO对于专用汽车工业的影响分析 |
2.1.3 行业发展状态分析 |
2.1.4 中国一汽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对一汽四平专用车厂的影响分析 |
2.2 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
2.2.1 企业状况比较 |
2.2.2 内部因素分析 |
2.3 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的分析与评价 |
2.3.1 企业发展方向分析 |
2.3.2 企业经营理念分析 |
2.3.3 企业形象分析 |
2.3.4 企业战略目标及战略方针分析 |
2.3.5 合资、合作战略实施的分析 |
2.3.6 创新管理与制度分析 |
2.3.7 产品开发差异化分析 |
2.3.8 低成本战略分析 |
2.3.9 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
2.3.10 营销环境的改进分析 |
2.4 企业发展战略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结构与内容 |
三、主要创新观点 |
第一章 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 |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 |
一、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内涵的解释 |
二、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内涵的解释 |
三、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及概念界定 |
四、产业集群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辩析 |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研究基础 |
一、产业集群的地域空间集聚理论 |
二、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
三、产业集群的风险及区域经济波动理论 |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集群理论 |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空间集群现象 |
二、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三、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集群与地区增长 |
四、经济欠发达区域的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产生条件 |
一、地域空间条件 |
二、产业特征条件 |
三、技术创新条件 |
四、制度环境条件 |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
一、集群区域社会资本的形成 |
二、区域产业组织的自主变革 |
三、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 |
四、产业集群发展的自我强化机制 |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空间演化 |
一、产业集群的空间演化机理 |
二、产业集群的空间演化轨迹 |
第三章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的关系 |
一、跨国公司:推动区域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有效动力 |
二、集群区域:跨国公司战略性区位优势的重要源泉 |
第二节 集群区域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实现机制及约束条件 |
一、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理论研究概述 |
二、集群区域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实现机制 |
三、集群区域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约束条件 |
第三节 基于跨国公司的产业集群技术升级路径及优化措施——以广东东莞IT制造业集群为例 |
一、广东东莞IT制造业集群概况 |
二、外资进入与东莞IT制造业集群的技术升级路径 |
三、东莞IT制造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局限性及优化措施 |
第四章 产业集群与区域工业化演进 |
第一节 区域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及影响因素 |
一、工业化的内涵 |
二、区域经济的特点 |
三、区域工业化的内涵及特征 |
第二节 我国区域工业化的空间差异及其成因 |
一、我国区域工业化的空间差异 |
二、我国区域工业化空间差异的成因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典型区域工业化的成功模式、推广条件及其局限性 |
一、我国典型区域工业化的成功模式 |
二、我国典型区域工业化模式的推广条件及其局限性 |
第四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
一、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内在要求 |
二、产业集群是实现区域新型工业发展模式的有效组织形式 |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 |
第五章 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进程 |
第一节 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政策实践及现状评价 |
一、农村城镇化的概念与内涵 |
二、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城镇化道路的讨论 |
三、建国后我国城镇化政策的演变 |
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评价 |
第二节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内在缺陷 |
一、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内在缺陷 |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分析 |
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集聚效应 |
二、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
三、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分析 |
第四节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及优化路径 |
一、内生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圈层式扩张 |
二、外生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单极式扩张 |
三、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区块式扩张 |
四、城市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
第六章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 |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动力源泉及实现机制 |
一、国内外竞争力理论概述 |
二、区域竞争力的内涵与实质 |
三、区域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及实现机制 |
第二节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
一、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
二、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增强 |
三、产业集群推动区域融资环境改善 |
四、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优势品牌塑造 |
五、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核心能力构建 |
第三节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提升路径 |
一、西方典型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二、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提升思路 |
第四节 产业集群的效率改进与区域持续竞争力的形成 |
一、产业集群的潜在风险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消极影响 |
二、导致产业集群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
三、规避集群风险,构建区域持续竞争力 |
第七章 产业集群与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推进 |
第一节 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评价及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
一、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评价 |
二、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产业集群: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工具 |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模式 |
二、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内生型”区域发展模式 |
三、产业集群模式与西部经济发展的相容性分析 |
第三节 培育醅优势产业集群,促进西部大开发 |
一、培育西部优势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 |
二、培育西部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
三、培育西部优势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
主要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声明 |
后记 |
(6)环宇专用汽车厂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概 述 |
1.1 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1.2 环宇专用汽车厂发展概况 |
第二部分 加入WTO 对于专用汽车工业的影响 |
第三部分 影响环宇专用汽车厂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
3.1 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 |
3.2 行业发展状态分析 |
3.2.1 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状况 |
3.2.2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
3.3 中国加入WTO对专用汽车发展的影响 |
3.3.1 加剧国内市场竞争 |
3.3.2 增大国产汽车进入国际市场商业机会 |
3.3.3 促进企业发展 |
3.4 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对专用汽车发展的影响 |
3.4.1 《公路法》 |
3.4.2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 |
3.4.3 《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标准》 |
3.5 中国西部大开发对专用汽车发展的影响 |
第四部分 影响环宇专用汽车厂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
4.1 企业素质与经营力分析 |
4.1.1 企业素质分析 |
4.1.2 人力资源分析 |
4.1.3 经营力分析 |
4.2 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4.2.1 市场环境分析 |
4.2.2 企业品牌、形象分析 |
4.2.3 产品的市场强度分析 |
4.2.4 营销活动能力分析 |
4.2.5 新产品开发能力分析 |
4.3 企业财务分析 |
4.3.1 财务管理分析 |
4.3.2 财务状况分析 |
4.4 企业制度与企业组织分析 |
4.4.1 企业制度分析 |
4.4.2 企业组织分析 |
4.5 其它因素分析 |
4.5.1 生产与品质分析 |
4.5.2 企业文化分析 |
第五部分 环宇专用汽车厂发展战略研究 |
5.1 企业发展方向研究 |
5.1.1 从发挥企业优势角度分析 |
5.1.2 增长潜力分析 |
5.1.3 产品差异化发展分析 |
5.3 企业形象研究 |
5.3.1 企业形象 |
5.3.2 环宇专用汽车厂企业形象塑造 |
5.4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战略方针研究 |
5.4.1 确立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 |
5.4.2 总体战略目标 |
5.4.3 战略目标体系 |
5.4.4 战略方针 |
5.5 资产重组战略 |
5.5.1 资产重组的战略意义 |
5.5.2 资产重组战略实施途径 |
5.6 管理与制度创新战略 |
5.6.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5.6.2 构建科学管理模式 |
5.6.3 建立企业合理的集权与分权关系 |
5.6.4 建立企业督导制度 |
5.7 实施集中型差异化发展战略 |
5.7.1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目的 |
5.8 低成本发展战略 |
5.8.1 转变经营方式 |
5.8.2 建立以成本预算为基础的成本控制体系 |
5.8.3 前向一体化经营 |
5.8.4 缩减产品品种 |
5.9 国际化经营战略 |
5.9.1 国际化经营的目的 |
5.9.2 国际化经营的环境状况 |
5.9.3 国际化经营途径 |
第六部分 提供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 |
6.1 用5S模式改变生产管理现状,提升企业形象 |
6.1.1 5S 的作用 |
6.1.2 5S的主要内容及实施要领 |
6.1.3 5个S之间的关系 |
6.1.4 5S活动的实施步骤 |
6.1.5 5S活动的延伸--TQM |
6.2 产品定位 |
6.2.1 产品研发方向 |
6.2.2 把握好新产品上市节奏 |
6.3 通过改进营销环境,支持战略的实施 |
6.3.1 营销渠道的改进,增强销售通路力 |
6.3.2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
6.3.3 改善财务状况,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
6.4 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入世后西部地方政府职能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政府职能文献综述 |
1.3.2 我国学者对政府职能的研究 |
1.3.3 地方政府职能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
2 WTO视野下西部地方政府职能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 政府职能相关理论 |
2.1.1 政府职能的概念和分类 |
2.1.2 政府职能的构成 |
2.1.3 地方政府的界定 |
2.1.4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2.2 西部地方政府职能的现状分析 |
2.2.1 西部政府职能的现状 |
2.2.2 地方政府职能“定位”模糊 |
2.2.3 地方政府职能“错位” |
2.2.4 地方政府职能“缺位” |
2.2.5 政府职能“越位” |
2.3 WTO视野下的西部地方政府职能 |
2.3.1 WTO与中国政府“入世” |
2.3.2 WTO给西部地方政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2.4 加入WTO后西部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 |
2.4.1 西部地方政府职能实施的环境、背景分析 |
2.4.2 WTO框架下和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 |
2.4.3 入世后西部地方政府职能发展--在“转变”基础上实现“创新” |
3 西部地方政府职能创新--引入“经营城市”理念和战略 |
3.1 经营城市的理论 |
3.1.1 经营城市的概念、内涵 |
3.1.2 经营城市理念的发展 |
3.1.3 加入WTO后西部地方经济发展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战略 |
3.2 经营城市:WTO视野下地方政府职能创新 |
3.2.1 经营城市的本质:地方政府职能的创新 |
3.2.2 政府经营城市的基本内容 |
3.2.3 政府经营城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3.3 西部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建议--以西安为例 |
3.3.1 西安市市政府职能的现状 |
3.3.2 对西安市地方政府实施“经营城市”的政策建议 |
4 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创新 |
4.1 公共管理理论 |
4.1.1 理论概述 |
4.1.2 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
4.2 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
4.2.1 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
4.2.2 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运作 |
4.3 入世后西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创新 |
4.4 实例分析 |
4.4.1 公共安全管理职能 |
4.4.2 老板上学、政府埋单 |
5 地方政府创新重点内容--经营城市产业 |
5.1 发挥资源禀赋,经营城市优势产业,实施比较优势战略 |
5.1.1 区域产业的选择 |
5.1.2 西安的资源禀赋情况 |
5.1.3 西安市各产业产值分析 |
5.2 西安市工业行业TCI(技术选择指数)分析 |
5.2.1 TCI的基本原理 |
5.2.2 西安市工业行业的TCI分析 |
5.3 西安市工业产业EVA(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分析 |
5.3.1 各工业行业的EVA指标 |
5.3.2 西安市的产业选择 |
5.4 城市产业发展的战略 |
5.4.1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理论 |
5.4.2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和角色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西部大开发要与打假同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羌地杂语(五)[J]. 杨畲. 群文天地, 2012(19)
- [2]“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 ——以滨阳的舞炮龙为个案[D]. 覃琮. 上海大学, 2011(11)
- [3]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研究[D]. 张立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4]一汽四平专用车厂企业发展战略[D]. 王小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5)
- [5]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 王雷. 四川大学, 2005(03)
- [6]环宇专用汽车厂发展战略研究[D]. 李云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1)
- [7]入世后西部地方政府职能创新研究[D]. 陈王伟. 西北工业大学, 2004(03)
- [8]西部开发要与质量同行[J]. 杨志明. 质量指南, 2003(13)
- [9]西部开发要与质量同行[N]. 杨志明. 中国质量报, 2003
- [10]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质监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甘肃调研侧记[J]. 傅仲君. 质量指南, 2003(07)
标签:西部大开发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西咸新区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