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隧道顶板坍塌处理

浅埋隧道顶板坍塌处理

一、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雨,袁郑棋,曾韩平[1](2021)在《降雨影响下隧道冒顶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文中研究表明依托某国道一级公路隧道偏压浅埋段因强降雨而塌方冒顶的事故,采用勘察和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分析隧道塌方原因机理,结合本隧道治理特点讨论隧道塌方冒顶的处置措施及过程,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张俊儒,史博然,汪家雷,陈政律,甘歆杰,冯冀蒙[2](2021)在《塌方段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回填-台阶法”施工力学及安全分析》文中指出为了深入探究塌方段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力学及安全性的问题,以福州市马尾隧道原位扩建工程为背景,在准确确定塌方体空间范围及工程特性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回填-台阶法"施工技术,并对塌方段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回填-台阶法"动态施工力学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多道瞬态瑞雷面波探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地获得既有隧道塌方体的空间范围和尺度;(2)兼顾施工技术与工期双重目标,提出了塌方段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方案,即塌方冒顶区通过地表注浆与洞内中空玻璃纤维锚杆进行加固,扩建开挖采用"回填-台阶法",实现快速施工;(3)"回填-台阶法"施工时,隧道上半断面(1#部)的开挖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关键,结构内力增长迅速;受隧道上方塌方体和既有隧道影响,最大正弯矩出现在左拱肩处;地表最大沉降量出现在隧道中线右侧3 m处,主要由上台阶开挖引起;围岩变形主要发生在3#开挖前,4#开挖时围岩变形基本收敛。马尾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围岩及支护体系变形、支护结构受力等监测结果均满足施工安全要求,验证了施工方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丰富超大扁平断面隧道的修建技术,并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周露[3](2021)在《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后TSP及监控量测回顾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浅埋隧道塌方冒顶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雨季。为提高预测预报灾害的准确度,保障施工安全,文中对浅埋隧道发生塌方冒顶前的地质超前预报(TSP)及监控量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将TSP在隧道一定区域内从定性、半定量分析解释优化至定量分析,极大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度,同时掌握隧道所处一定区域内沉降、形变在雨季时的变化速率等特征,特别是塌方冒顶前的极限累计变化量和日变化速率,为隧道施工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王宝华[4](2020)在《基于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技术分析》文中提出以某隧道项目实例为研究对象。对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技术实践要点分析,先是对浅埋隧道塌引起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其次在讨论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方案的同时,详细的解析了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技术操作要点。希望通过论述之后,可以给同类工程提供帮助。

刘洋[5](2020)在《复理石地层隧道施工塌方风险分析及控制》文中指出复理石是一种特殊的半深海、深海相沉积岩,一般由砂岩、泥岩等互层组成,具有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复理石地层具有层理面极其发育,破碎程度高、遇水易软化等不良特征,在复理石隧道施工过程中处置不当易引发塌方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开展复理石隧道施工塌方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对复理石隧道围岩不同层理面参数、层厚和倾角的变形和受力特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实际层状软岩隧道塌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指标体系法,建立复理石隧道塌方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工作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大量层状软岩隧道塌方实际工程案例统计分析,得出了影响层状软岩隧道塌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类:地质因素、设计因素和施工因素。并针对各因素对隧道塌方的影响规律做了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复理石地层特点,确定影响复理石隧道塌方的主要因素为围岩级别、地下水、断层破碎带、偏压、岩石软化系数、岩层产状、隧道埋深、隧道跨度、支护时机滞后及施工控制不当。(2)利用FLAC3D对不同层理面参数、岩层厚度、岩层倾角试验方案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层理面参数对隧道变形影响作用明显,且层理面内摩擦角对隧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的影响更大;整体上复理石岩层厚度越大,隧道变形越小,围岩稳定性越好;随着复理石岩层倾角的增大,隧道围岩变形整体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受岩层倾角的影响,除岩层倾角0°和90°外,隧道周边对称位置顺岩层侧围岩变形明显大于逆岩层侧。(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复理石隧道塌方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了计算,对各因素对隧道塌方的影响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复理石隧道塌方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评估模型的合理性。(4)基于复理石隧道塌方影响因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指标体系法建立施工前复理石隧道塌方评估模型和施工过程中复理石隧道塌方风险动态评估。施工前塌方风险评估模型由塌方风险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和塌方风险严重程度评估模型组成;施工过程中塌方风险评估模型是在施工前塌方风险评估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地质条件、监测数据和现场施工工法及施工工艺得出。将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运用于实际工程案例,得出的结果与现场实际施工相吻合。

甘甜香,姚传勤,白蓉[6](2020)在《岩溶区隧道浅埋段塌方冒顶分析及治理》文中指出针对贵州某高速公路隧道左洞在开挖进程中出现的塌方冒顶事故,提出了岩溶区隧道浅埋段塌方的治理方案,根据该隧道左洞进口段处于岩溶区,且属于隧道浅埋段的地质条件,对引起塌方灾害的致灾诱因进行了深入探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比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隧道塌方冒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岩溶浅埋隧的致灾诱因有软弱围岩体、丰富的地表水水量以及对岩溶区认识不足的工程因素等,其中隧道周围存在溶洞和施工开挖掘进是主要诱因,溶洞所在断面的应力释放主要发生在开挖瞬间。

严健,何川,卢岱岳,雷德明[7](2019)在《德格隧道冒顶和冒落破坏特征及处治技术》文中提出在川藏公路德格隧道施工中相继出现冒顶和冒落事故。文章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对围岩及支护的位移和应力特征进行研究,就同一隧道发生冒顶和冒落的破坏特征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措施。研究表明:冒顶破坏以碎屑流变为主,而冒落破坏以碎裂变形为主;冒顶发生时拱顶部碎石土出现塑形变形区,冒落发生时因围岩中形成的竖向与水平方向应力差产生扩容现象;浅埋碎石土围岩自稳能力差,施工扰动引起隧道冒顶破坏发生,而深埋绢云石英片岩裂隙发育,受围岩自重和施工爆破影响诱发隧道冒落破坏。基于以上结论,现场主要采用了限制塑性变形及碎裂变形扩展、施作锚注支护体系、实施"强行"联合支护和加强支护参数等关键措施。

刘有余[8](2019)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综合预测预报及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隧道工程未开挖地质条件的不可预测性、独立密封性和复杂性,断层破碎带等因素对岩体的强度、完整性和隧道围岩稳定性等有较大的影响,容易造成隧道冒顶和塌方,也加大了围岩分级和围岩预测预报的难度。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围岩分级、预测预报及围岩稳定性研究是一项急于解决的问题。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隧道的围岩分级问题,传统的围岩分级往往具有局限性及不确定性,考虑的影响因素也不够全面,难以准确地进行围岩分级。本文基于岩石力学及地质力学等原理,抓住岩体抗剪切抗滑移、塌方失稳模式及围岩稳定性等关键,分析了围岩分级的难点,考虑定量分级指标的分散性和随机性,分析软弱结构面和破碎带对围岩分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修正的BQ分级公式,进一步结合工程实例,用三维楔形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模拟方法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讨论了围岩稳定性与围岩分级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了如下新的成果:(1)提出对掌子面岩体进行分区和高度关注岩体破碎带、软弱层和岩体结构面的影响,引入3个调整系数α、β、ξ,提出了一个修正的BQ分级公式,给出了浅埋隧道围岩分级的流程图并进行了实例分析;讨论了围岩分级与围岩自稳能力、掘进进尺、加固支护方式等的对应关系;围岩分级还要与跟综地质调查、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的结果相比对,各方面综合分析,相互印证,提高分级的准确性。(2)用三维楔形体极限平衡方法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岩石工程中的“结构控制论”,重点分析断层破碎带与软弱夹层或节理裂隙所组成的可能失稳块体的稳定性,失稳块体所在的区域是隧道开挖和支护的关键,也是围岩分级的关键。要考虑对稳定性影响较大的结构面区域的参数进行打折处理,对稳定性影响很大的可能失稳块体区域的围岩分级结果甚至要进行降级处理。进一步强调了修正的BQ分级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3)用Midas/GTS软件对浅埋的LH隧道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偏应力和拱顶孔洞对变形和应力的影响。计算可见,对不同的埋深,随着隧道上方覆盖层倾角(0°45°)越大,偏应力越大,竖向位移由12mm增大至33mm,水平位移由4mm增大至10mm。应力由500kN/m2增大到800kN/m2。即随着偏应力的增大,隧道的应力和位移都增大。位移增大值与跨度之比为1.4‰。当隧道拱顶的孔洞大小不同时,半径由2m增大至4m时,竖向位移由15mm增大至35mm,水平位移由8mm增大至12mm。应力由600kN/m2增大到800kN/m2。即随着塌方范围的增大,隧道的应力和位移也增大,位移增大值与跨度之比为1.3‰。隧道开挖过程中,应及时对围岩进行加固处理和加强支护。这进一步说明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隧道围岩分级及围岩稳定性分析的重要性。

张银龙[9](2019)在《浅埋区域偏压连拱隧道管棚支护参数化研究》文中指出管棚法是地下结构工程浅埋暗挖施工的一种超前预支护方法,其作用本质是在地下隧道工程开挖后的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拱圈弧线上,预先钻孔并且安装惯性力矩较大的厚壁钢管,发挥临时超前支护作用,防止隧道拱顶土层坍塌及降低地表土层下沉量,确保隧道开挖掘进过程及后续支护工作的安全运作。管棚法施工在近年来的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对浅埋偏压且含软弱土层隧道而言特别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管棚法的设计及施工,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管棚参数进行讨论,再利用在实际工程中监控测量的拱顶沉降及地表沉降数据,将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完成以下工作:(1)总结归纳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性质及受力特征,分析软弱松散岩层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冒顶坍塌原因及处理措施,综述管棚超前预支护的类型及管棚受力范围理论,分析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理论和现有围岩压力理论,(2)基于现有的围岩压力理论和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理论,建立管棚两种力学模型Winkler弹性地基模型与双参数Pasternak弹性地基模型,以及解析两种地基模型管棚挠度微分方程,利用方程组分析管棚弯矩、剪力及挠度变化规律。(3)结合实际工程浅埋偏压类型的温州雅屿连拱隧道,利用Midas GTS NX软件分别数值模拟研究浅埋偏压隧道在有无管棚支护下位移及受力分析,管棚在隧道不同偏压角度下的分析、同一截面拱顶管棚最大位移变形位置、连拱隧道开挖顺序不同下的管棚分析、管棚在不同层数布置下的分析、分析不同注浆材料对管棚的影响、分析管棚水平插入仰角、管棚环向间距布置及钢管直径选择对隧道的影响,并利用现场实际监控量测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是否相符。

张毅[10](2019)在《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山区高速公路规模不断增加,其中很多路段穿越膨胀土等特殊土地区和滑坡地段。当隧道进出口穿越这些地段时,由于膨胀土和滑坡的共同作用,隧道施工时往往发生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研究膨胀土和滑坡共同作用下对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论文依托河南三淅高速公路项目,针对隧道穿越膨胀土滑坡地段工程,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的手段对滑坡地段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和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了膨胀土的基本力学指标、膨胀潜势、膨胀力及膨胀率等指标,研究了膨胀土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考虑体积变形,给出能够更好地估算非饱和土的强度、变形和渗透系数等参数、反映吸力作用下土的持水性能的土—水特征曲线。2、根据弹塑性力学的理论,推导出隧道开挖考虑土体膨胀特性的解析解,得到了不同含水率变化条件下的弱膨胀土围岩特征曲线,该曲线可以反映弱膨胀土围岩吸水膨胀后对支护受力及变形的影响。3、采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分析隧道洞口段围岩吸水膨胀引起的滑坡滑动对围岩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即隧道开挖支护后、滑坡体纵向错动位移分别为3cm、5cm、8cm、12cm时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的变形和受力分布情况,并研究削坡卸载对控制滑坡稳定性及隧道受力变形的效果。结果表明,围岩吸水膨胀后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沿着纵向发生较大的变形,最大纵向变形位于滑坡体的中间的隧道拱顶部位,为68mm,并随着滑坡的发展,其纵向变形逐渐向拱腰、拱脚部位延伸,位于滑坡体内的初期支护变形增长较快。对山体进行削坡卸载和基底加固方案后,得益于围岩的自重应力的降低和膨胀应力的减小,以及地基桩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滑坡体向临空面的滑动,故可以大幅减小滑坡体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削坡卸载和基底加固”方案对于控制滑坡稳定性及隧道变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降低工程风险,增强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数值计算结果和现场的施工实践证明,在不采取卸荷和隧道加固措施的条件下进行隧道洞口滑坡段施工的方案是不可行的。4、针对浅埋膨胀土隧道特征,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利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中隔壁导洞法、交叉中隔壁法对穿越滑坡地段的浅埋弱膨胀土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埋膨胀土段隧道采用中隔壁导洞法施工可以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及支护压力,是比较合适的施工工法。根据计算结果总结了一套适合浅埋段膨胀土隧道施工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5、通过对隧道穿越滑坡段裂缝变形发展情况及滑坡体特征的分析,认为控制或降低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是防止膨胀土隧道滑坡体系破坏的关键。结合数值计算结果,综合考虑滑坡区的地质环境、工期及环保等因素,提出“削坡卸载+基底加固+洞口挡墙支挡”的滑坡治理措施以及浅埋段隧道施工方法。通过治理,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同时,通过现场施工反馈可知,采用中隔壁导洞法开挖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及支护压力。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二、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降雨影响下隧道冒顶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隧道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
    2.1 塌方情况描述
    2.2 隧道冒顶原因分析
3 隧道塌方冒顶数值模拟分析
4 处置方法及过程
    4.1 监控量测
    4.2 洞内临时处理
    4.3 洞外地表遮雨措施
    4.4 塌腔内处理
    4.5 后期洞内开挖
5 结论

(2)塌方段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回填-台阶法”施工力学及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工程背景
2 塌方体范围及其工程特征判定
    2.1 塌方段地层岩性钻探
    2.2 塌方体范围计算、探测及判定
        2.2.1 塌方体范围计算
        (1)规范及理论计算
        (2)数值模拟计算
        2.2.2 塌方体瞬态瑞雷面波探测
        2.2.3 塌方体空间范围确定
3 塌方段总体施工技术的提出
    3.1 塌方冒顶区施工技术
        3.1.1 地表注浆加固
        (1)加固范围:
        (2)注浆管材:
        (3)注浆参数:
        3.1.2 中空玻璃纤维锚杆
        (1)加固参数:
        (2)注浆工艺:
    3.2 隧道扩挖施工技术
        3.2.1 塌方段支护体系及参数
        3.2.2 回填-台阶法施工技术
4 塌方段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数值计算分析
    4.1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4.2 物理力学参数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地表沉降分析
        4.3.2 初期支护变形分析
        4.3.3 初期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5 隧道“回填-台阶法”施工现场测试
    5.1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及分析
    5.2 初期支护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5.3 初期支护内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6 结 语

(3)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后TSP及监控量测回顾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TSP和监控量测简介
2 TSP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监控量测统计与分析
4 结论

(4)基于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实例
    1.1 塌方过程
    1.2 原因分析
    1.3 治理方案
        (1)洞外处理
        (2)洞内处理
2 塌方段开挖
3 衬 砌
4 总 结

(5)复理石地层隧道施工塌方风险分析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理石地层研究
        1.2.2 隧道塌方研究
        1.2.3 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研究
    1.3 现有研究不足及本文创新性
        1.3.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2 本文创新性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目标
        1.4.3 论文研究方法
        1.4.4 论文技术路线
2 层状软岩隧道塌方影响因素统计及敏感性分析
    2.1 概述
    2.2 塌方类型划分
    2.3 层状软岩隧道塌方影响因素统计
        2.3.1 地质因素
        2.3.2 设计因素
        2.3.3 施工因素
    2.4 复理石隧道塌方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2.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2.4.2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2.4.3 复理石隧道塌方影响因素层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复理石隧道变形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方案
        3.1.1 遍布节理模型简介
        3.1.2 计算工况设计
        3.1.3 模型设计
        3.1.4 测点布置
    3.2 计算结果分析
        3.2.1 不同层理面参数复理石隧道变形机理分析
        3.2.2 不同岩层厚度复理石隧道变形机理分析
        3.2.3 不同岩层倾角复理石隧道变形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复理石隧道塌方风险分析
    4.1 风险评估概述
        4.1.1 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4.1.2 风险分析基本步骤
    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评估模型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4.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估
    4.3 基于指标体系法风险评估模型
        4.3.1 指标体系法概述
        4.3.2 施工前复理石隧道塌方风险评估模型
        4.3.3 施工过程中复理石隧道塌方风险评估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地质特征
        5.1.2 气象水文特征
        5.1.3 施工方案
    5.2 现场监控量测
        5.2.1 监测项目
        5.2.2 监控量测测点布置
        5.2.3 监控量测频率
        5.2.4 数据分析
    5.3 风险评估
        5.3.1 基于模糊综合评级法风险评估
        5.3.2 基于指标体系法风险评估
    5.4 塌方分析
        5.4.1 塌方情况
        5.4.2 原因分析
    5.5 塌方数值模拟
        5.5.1 模型建立
        5.5.2 材料参数确定
        5.5.3 计算结果分析
    5.6 塌方处置方案
        5.6.1 应急处置方案
        5.6.2 后续洞内的施工方案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岩溶区隧道浅埋段塌方冒顶分析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背景
2 隧道塌方及冒顶
3 原因分析及数值模拟
    3.1 原因分析
        (1)软弱围岩体。
        (2)地表水水量丰富。
        (3)设计因素。
    3.2 数值模拟
        (1)模型建立。
        (2)结果分析。
4 治理方案及效果
    4.1 治理方案
    4.2 治理效果
5 结论

(7)德格隧道冒顶和冒落破坏特征及处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
3 隧道冒顶及冒落力学特征分析
    3.1 数值模型
    3.2 冒落及冒顶破坏时围岩位移场特征
    3.3 围岩应力场特征
4 基于现场测试的破坏特征分析
    4.1 拱顶结构变形特征
    4.2 钢拱架破坏特征
    4.3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5 隧道冒顶及冒落破坏处治技术
    5.1 限制塑性变形和碎裂变形扩展
    5.2 锚注支护
    5.3“强行”联合支护
    5.4 加强支护参数
6 结论

(8)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综合预测预报及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常见的预测预报方法及发展概况
        1.1.1 常见的预测预报方法
        1.1.2 发展概况
    1.2 围岩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1.2.1 围岩稳定性研究的意义
        1.2.2 围岩稳定性研究的发展概况
    1.3 本文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概况及围岩失稳理论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条件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
        2.1.5 水文地质
        2.1.6 地震
        2.1.7 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冻深等
    2.2 工程岩体分类
        2.2.1 简易分类
        2.2.2 RQD分类
        2.2.3 CSIR分类
        2.2.4 Q分类
    2.3 围岩应力重分布
    2.4 地下工程围岩的破坏机理
第3章 地质综合超前预报与围岩稳定性
    3.1 地质调查法
        3.1.1 确定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3.1.2 确定岩体完整性系数
        3.1.3 确定BQ或[BQ]
    3.2 地质雷达原理及应用
        3.2.1 地质雷达原理
        3.2.2 地质雷达的应用
        3.2.3 小结
    3.3 TSP的原理及应用
        3.3.1 TSP原理
        3.3.2 TSP的应用
        3.3.3 小结
    3.4 赤平投影法
        3.4.1 平面与平面的交线
        3.4.2 平面与平面的夹角
        3.4.3 判定岩体稳定性
    3.5 隧道块体稳定性分析
        3.5.1 求正交点位置参量矩阵
        3.5.2 块体有限性判断
        3.5.3 判断块体是否可动
        3.5.4 可动块体滑动形式判断
        3.5.5 可动块体稳定性计算
    3.6 隧道围岩的支护方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BQ公式的修正及围岩分级
    4.1 解决问题的办法
        4.1.1 掌子面岩体分区
        4.1.2 岩体坍塌的不稳定性和围岩稳定性
        4.1.3 高度关注岩体结构面的影响
        4.1.4 高度关注岩体破碎带及软弱层的影响
        4.1.5 重视围岩分级与自稳能力、掘进支护的关系
    4.2 岩体BQ分级法的修正
        4.2.1 BQ分级公式的修正
        4.2.2 修正后的围岩分级流程
    4.3 工程实例
        4.3.1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确定
        4.3.2 岩体完整性系数的确定
        4.3.3 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的确定
        4.3.4 主要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的确定
        4.3.5 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的确定
        4.3.6 隧道围岩详细定级
        4.3.7 超前地质预测、监控量测与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值模拟
    5.1 MIDAS GTS软件简介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1 有限元模拟
        5.2.2 选择各种计算参数
        5.2.3 分割模型,形成网格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偏压对隧道位移、应力的影响
        5.3.2 孔洞对隧道位移、应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9)浅埋区域偏压连拱隧道管棚支护参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管棚预支护特点及研究现状
        1.2.1 隧道超前预支护概述
        1.2.2 管棚超前支护的类别
        1.2.3 管棚稳定掌子面加固作用
        1.2.4 管棚支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方法
第二章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的受力分析
    2.1 偏压隧道类型特点
    2.2 偏压隧道的围岩压力
        2.2.1 地形构造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
        2.2.2 偏压地层应力分布特征理论分析
    2.3 管棚受力荷载作用范围
        2.3.1 管棚支护加固的作用效应
        2.3.2 围岩压力理论
    2.4 浅埋偏压隧道的塌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管棚参数化研究及施工方法
    3.1 管棚的适用条件
    3.2 管棚布置形式
        3.2.1 管棚外观布置
        3.2.2 钢管环向间距
        3.2.3 钢管插入仰角
        3.2.4 开挖步距和注浆参数选择
    3.3 管棚施工方法与工艺
        3.3.1 管棚施工工艺
        3.3.2 管棚施工步骤
        3.3.3 钢管钻孔施工过程问题分析
    3.4 管棚受力荷载确定
        3.4.1 浅埋偏压隧道管棚受力范围
    3.5 管棚力学模型
        3.5.1 文克勒地基模型
        3.5.2 建立管棚力学微分方程
        3.5.3 Pasternak双参数弹性模型
    3.6 岩土材料屈服准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管棚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4.1 Midas gts nx软件介绍
    4.2 工程概况
    4.3 数值模拟
        4.3.1 数值模拟分析步骤
        4.3.2 数值模拟计算参数
    4.4 偏压连拱隧道有无管棚支护受力分析
    4.5 偏压角度对管棚受力分析
    4.6 同一截面管棚受力变形最大角度位置分析
    4.7 偏压隧道施工开挖顺序的选择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棚支护设计参数对隧道影响
    5.1 管棚层数的选择
    5.2 管棚注浆参数对隧道影响
    5.3 管棚插入仰角的布置
    5.4 管棚直径的选择
    5.5 管棚环向间距的布置
    5.6 现场实测值与数值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5.7 管棚超前支护参数局部优化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膨胀土膨胀特性及胀缩机理研究
        1.2.2 膨胀土隧道变形和施工技术研究进展
        1.2.3 隧道与滑坡段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2.4 滑坡地段-隧道加固技术方面研究进展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膨胀土隧道滑坡段施工地质灾害
    2.1 概述
    2.2 工程概况
        2.2.1 隧道概况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隧道洞口滑坡体特征
        2.3.1 滑坡体研究及监测
        2.3.2 滑坡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2.4 隧道病害类型
        2.4.1 隧道洞口段塌方
        2.4.2 隧道结构开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膨胀土围岩工程特性试验
    3.1 概述
    3.2 膨胀性围岩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3.3 膨胀性围岩的膨胀特性试验
    3.4 膨胀性围岩抗剪强度特性试验
        3.4.1 固结排水剪试验(CD)
        3.4.2 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UU)
        3.4.3 固结不排水剪试验(CU)
    3.5 膨胀性围岩土—水特征曲线
        3.5.1 基本概念与物理意义
        3.5.2 试验方法
        3.5.3 试验结果分析
        3.5.4 土—水特征曲线的拟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弱膨胀土隧道围岩膨胀特征曲线及失稳破坏机理
    4.1 概述
    4.2 考虑膨胀特性的隧道开挖解析解及围岩特征曲线
        4.2.1 弹性分析
        4.2.2 弹塑性分析
    4.3 浅埋弱膨胀土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
    5.1 概述
    5.2 滑坡体发展对初期支护稳定性的影响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5.2.2 围岩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位移分析
        5.2.3 坡体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5.3 卸载和基底加固对滑坡及隧道变形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滑坡治理后浅埋膨胀土段施工工法力学响应数值模拟
    6.1 概述
    6.2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6.3 不同施工工法下的围岩力学响应
        6.3.1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力学响应
        6.3.2 中隔壁导洞法施工力学响应
        6.3.3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力学响应
    6.4 不同施工工法的对比
        6.4.1 不同施工工况下围岩变形特征对比
        6.4.2 不同施工工况下地表沉降特征对比
        6.4.3 不同施工工况的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防控措施
    7.1 概述
    7.2 洞口段滑坡治理
        7.2.1 削坡卸载
        7.2.2 洞内基底加固
        7.2.3 洞口挡墙支挡
    7.3 隧道结构变形控制
    7.4 防控措施效果评价
        7.4.1 滑坡治理效果分析
        7.4.2 隧道变形控制效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降雨影响下隧道冒顶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J]. 李志雨,袁郑棋,曾韩平. 交通世界, 2021(21)
  • [2]塌方段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回填-台阶法”施工力学及安全分析[J]. 张俊儒,史博然,汪家雷,陈政律,甘歆杰,冯冀蒙.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6)
  • [3]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后TSP及监控量测回顾性分析研究[J]. 周露. 公路与汽运, 2021(02)
  • [4]基于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技术分析[J]. 王宝华.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0(07)
  • [5]复理石地层隧道施工塌方风险分析及控制[D]. 刘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岩溶区隧道浅埋段塌方冒顶分析及治理[J]. 甘甜香,姚传勤,白蓉. 滁州学院学报, 2020(02)
  • [7]德格隧道冒顶和冒落破坏特征及处治技术[J]. 严健,何川,卢岱岳,雷德明. 现代隧道技术, 2019(05)
  • [8]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综合预测预报及围岩稳定性研究[D]. 刘有余.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浅埋区域偏压连拱隧道管棚支护参数化研究[D]. 张银龙.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10]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D]. 张毅.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浅埋隧道顶板坍塌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