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士基本型手机(适合40岁以上)(论文文献综述)
孙铭桧[1](2020)在《认知老化干预训练产品的游戏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认知老化与认知类疾病会降低老年人自我效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目前,通过认知训练延缓认知老化、预防认知类疾病,逐渐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的认知训练方式、产品与具有常态老龄化特征的健康老年人的认知训练需求不匹配,本研究将准确定位用户范围,以游戏化的方法探索针对目标用户的认知老化干预训练产品设计,提升目标用户在认知训练过程中的主动性、投入感和愉悦感。首先创新性地建立游戏化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流程。其次,调研目标用户的核心驱动力情况,使用熵权法对用户的核心驱动力数值进行准确计算,建立用户八角行为分析框架;调研总结目标用户的属性特征,提取目标用户的认知训练偏好和认知训练需求。再次,对现有的认知训练方式和产品进行SWOT分析和游戏化分析,总结设计机会点,最终确定把手指操作为认知训练产品设计的基础,完成认知训练产品的功能定位与形式推导,确定“手套、指套型的认知训练实体产品+配套APP”的产品形式,筛选游戏化技巧,找到游戏化技巧在产品中的置入点。最后分析产品的技术实现途径、外观要素和人机尺寸,输出设计方案,以专家评价的形式对方案进行游戏化设计评估,验证产品能否充分调动用户的训练动机,再使用TOPSIS法评价产品操作方式和实体产品方案,使用用户测试法对APP方案进行评估优化。本文将游戏化方法引入认知老化干预训练产品设计中,重点关注具有常态老龄化特征的健康老年人的认知训练需求,完成了认知老化干预训练产品的游戏化设计,弥补了市场现有产品的不足。
李子涵[2](2020)在《基于UTAUT的中老年群体采纳新媒体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媒体挂号系统的使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格本在描述文化滞后时提到,社会物质文化的变迁总是快于人们适应文化的速度,从而造成文化失调。伴随着传统医疗服务的媒介化变迁,作为文化失调易感人群的中老年群体的新媒体行为值得关注。本文聚焦于这一准老龄化群体对新媒体医疗服务的适应性,以新媒体挂号系统的使用为例,对其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中老年群体个体心理、环境、媒介、人口学因素多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心理学UTAUT和传播学使用与满足及数字鸿沟、Andersen理论建立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老年群体对新媒体医疗服务的认知行为、用户画像、挖掘影响其采纳行为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技术理性反思其背后的权力和伦理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运营和传播建议。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深度访谈法。运用SPSS软件对366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方差分析与LSD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中老年群体对新媒体医疗服务的适应处于攻坚阶段。高知晓度与行为低转化率共存,认知-行为的“最后一公里”未完全打通。功能向服务运用程度远低于信息向服务,存在效用茧房。(2)学历和城乡是中老年用户画像的核心属性。对于高龄城市群体,文化层次所带来的行为差异很大;而对于农村群体,文化层次的影响几乎可略;农村主体用户偏向年轻化,而城市偏向高龄化。(3)绩效期望、社群影响对中老年人采纳行为的影响力最强。其次是努力期望、风险感知和媒介素养,而个体创新与便利条件并未呈现显着性。尤其需强调:在绩效期望中,有用性和相对优势的行为劝服意义最大;目前社群影响主要来源于“中老年群体”,囿于反哺需求感知偏差,“初级群体”的影响力式微,进一步开发初级群体的话语角色对健康传播效果大有助益。(4)本文还发现,在中老年人行为因素中存在着一种“窗纸效应”,反映出对准银发群体的行为干预和健康传播有可观的效果空间。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在最后从产品适老性设计、健康传播、社会支持、服务创新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提升本文的现实意义。
刘馨然[3](2020)在《概念自行车的造型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设计界的水平不断提高,造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化,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现在已有的产品外观,对新式造型充斥着无限的好奇心。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概念化设计改变了设计师的生活,概念化设计赋予设计师足够的设计空间与想象空间,满足了消费者不断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为更多企业带来商机。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主要研究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自行车的历史、自行车的分类及使用现状、自行车的特点与造型结构、自行车的发展趋势等。第三部分,主要讲述自行车的市场调研、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其结果分析、男性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女性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自行车根据不同群体的产品定位、人机工程学的应用等。第四部分,主要是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要素与造型风格,通过形态、功能、材料、色彩进行分析,概念自行车造型风格从简约风格、时尚风格、个性风格上分析。第五部分,主要讲述基本型的联想训练、自行车造型与仿生设计、自行车造型与几何造型设计等。第六部分,制定设计目标和设计定位、并进行概念自行车的设计实践。第七部分,总结与展望。本文主要研究适合年轻男性和女性的概念自行车,通过分析和总结男性和女性对形态、功能、材料、色彩上的需求,进行一场关于造型创新的设计活动,设计出适合年轻男性和女性使用的概念自行车。本文通过分析已有的实际案例,了解不同人群对美的定义,并从中得到启发,将自身的设计理念表达到产品设计之中,同时为满足年轻男性和女性的消费需求,展现了三款概念自行车的设计方案。
徐嘉晨[4](2020)在《面向城市第三年龄人群的社区娱乐服务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政府也在不断重视推进我国社区老龄事业发展,推动老年人的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随着离开工作岗位进入退休阶段的第三龄不断增多,城市中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第三年龄人群对社区内的娱乐服务需求日益明显,而现有的社区娱乐服务系统的建设不足,有很大可发展的空间。建设完善的社区娱乐服务是提高第三年龄人群的身心健康水平,延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课题运用了桌面研究、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考察等用户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对广州市和赤峰市两个城市开展了调研活动,阐述了第三年龄人群的生理、心理状况、娱乐需求、娱乐方式和社区娱乐服务现状与不足以及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活动的影响因素。结合利益相关者、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系统图、服务蓝图等服务设计方法和工具,结合第三年龄人群娱乐需求,对社区娱乐服务的信息服务设计、产品服务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设计原则,最终构建了以人际触点、物理触点和数字触点相结合的社区娱乐服务系统,产出包括为第三年龄人群提供社区娱乐活动资讯、娱乐活动报名、娱乐交友互动、娱乐活动奖励机制等满足第三年龄多方面娱乐需求的社区娱乐信息服务APP设计和为第三年龄提供在社区娱乐活动中可借用音响、话筒、乒乓球、球拍、棋牌等娱乐产品的共享娱乐产品服务设计。本课题在设计过程中,以实现社区娱乐服务的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利用社会组织提供资源,如慈善机构和高校、企业与社区合作为社区提供更多人力、物力资源,为未来第三年龄人群的社区娱乐服务智能化结合信息设计、产品设计与人力服务资源整合的方向发展提供研究思路,结合利用不同城市资源优势的差异性,通过激励、降低第三年龄参与娱乐活动的门槛等手段提高第三龄参与社区娱乐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挖掘第三年龄娱乐场景及娱乐触发点,拓展了第三年龄人群的娱乐活动的研究范围,为更好的满足第三年龄在社区的娱乐需求和为第三年龄社区娱乐服务的不断建设提供借鉴。
汤起[5](2020)在《用户需求驱动的地铁闸机改良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闸机作为一种承担着进出人员的身份识别与进出控制重任的公共设施产品,在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站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现有部分地铁闸机的设计可能还存在着指示性信息欠缺甚至容易引起解读歧义的情况,致使其无法有效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在用户体验方面,闸机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智能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创新设计也正逐步聚焦到用户需求和体验等领域。有效获取、梳理与研究用户对地铁闸机的需求,并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研究和分析地铁闸机的创新设计之策略,强化闸机产品设计中的引导性元素,以产品引导性为“指挥棒”,去改变用户行为,使其做出正确的后续动作判断,是本文的线索脉络。首先,文章针对用户需求理论和地铁闸机设计开展研究,在对现有的用户需求理论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学习,与此同时对地铁闸机进行了充分的产品、市场调研与分析之后,对其注重易用性与高效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其次,应用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开展调研,梳理地铁闸机产品显性和隐性的用户需求;随后,从用户需求中凝练出引导性设计的方向,结合引导性设计理论的相关研究,并将其与闸机产品设计结合,归纳出地铁闸机的引导性设计原则;最后,通过创新设计实践,开展评价,验证基于用户需求下的引导性设计原则的合理性。本文系统呈现了用户需求的研究过程,并从需求中凝练出引导性设计的创新方向,开展了结合引导性设计策略的地铁闸机设计实践,对公共产品的创新与设计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阳露卓玛[6](2020)在《四川省藏族群体媒介使用对民族认同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着把诸多存在差异的民族整合到统一的国家中的任务。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其民族认同不仅包括对对中华民族(国家)的认同,还包括对其所属民族(狭义)的认同。然而在现代化社会中,个体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更依赖于非直接的信息,大众媒介在少数民族个体获取信息时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媒介使用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在对既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编制了“四川省藏族人民媒介使用对民族认同影响调查问卷”。以此问卷为工具对461名四川省藏族个体进行问卷调查,并对8名藏族个体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人口统计学信息(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父母状况等)以及媒介使用(使用类型、使用频率、使用目的、使用内容、媒介信任度)对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藏民族认同)的影响,发现:藏民族个体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学校教育与原生家庭对其民族认同影响较大。个体教育程度越高,其中华民族认同程度越高,但接受过双语教育的个体,其中华民族认同程度低于没有接受过双语教育的受访者。父母均为藏族且汉语水平较高时,个体民族认同也较高,但父母教育程度对其中华民族认同有显着负影响;第二,媒介使用方面,当个体使用手机、电视、书籍次数越多,且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越信赖,其民族认同度越高。当个体以工作需要为主要使用目的,关注硬新闻较多时,其中华民族认同度越高。但当个体使用广播和报纸频率越高,且以休闲娱乐为主要使用目的时,其中华民族认同程度越低;第三,藏民族个体的中华民族认同与藏民族认同均是积极的,且中华民族认同得分明显高于藏民族认同得分。经过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发现,四川省藏民族个体的中华民族认同与藏民族认同之间互相促进,并不冲突,且其宗教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与藏民族认同均有显着的积极影响。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后发现,本研究对汉藏双语教育的接受教育时间、媒介使用中类型与使用内容部分的问卷设及可以做进一步改进。在往后针对藏民族群体民族认同的研究中,汉藏双语教育及宗教认同因素可以作为主要分析的因素。
徐越[7](2020)在《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与工作的日益智能化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峻,老年人越来越被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抛弃,无法顺利融入“互联网+”社会。老年人数字鸿沟在不断扩大,为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所做的努力却由于各种原因不尽人意。因此,对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合理化的化解路径,对“积极老龄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老年持续活动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息贫困理论和社会支持与排斥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半结构访谈法和模型分析法,对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STATA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由此得出老年人数字包容问题的显着性影响因素;第二,结合线上线下调研的方式收集老年人数字包容的相关数据,构建出老年人数字包容度评价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加权平均评价法测算出上海市的两个典型地区老年人数字包容度,并对结果做出相应的分析;第三,基于实证分析和基于半结构访谈的案例分析,总结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现状和原因;第四,提出化解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路径方法。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实证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居住地、学历、是否焦虑、无线网及宽带接入状况、退休前职业、婚姻状况等为显着影响因素;第二,实证研究发现包容困境包括信息资源供给困境、市场适老化产品不足困境、社会服务环境建设困境、家庭和代际反哺实现困境与老年人自身素养困境五个方面;第三,造成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管理的缺陷、信息化发展提升空间有限、数字化软服务匮乏等。由此,本文从市场、家庭亲友以及老年人自身等方面提出化解路径,并从政府、市场、家庭和个体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王晨露[8](2020)在《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生活理念的革新和母婴人群对自我健康的关注,面向母婴人群的智能化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日益增多,但目前市场上医疗健康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面向母婴健康管理的产品与服务未能真正从母婴用户的使用情境中加以考虑,导致此类产品的功能单一、使用体验亟待优化。本文从情境感知的视角切入,研究母婴健康管理的各类情境需求,从系统设计的角度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细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与帮助。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梳理情境感知、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明确将情境感知应用于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的价值意义与基本原则。然后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研等方法深入了解母婴健康管理行为特点、需求,构建母婴健康管理典型用户角色模型,从典型用户的情境故事中总结母婴健康管理情境需求,研究需求驱动下的母婴健康管理情境感知机制。根据母婴健康管理情境感知工作流程,构建出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并从用户情境、环境情境、任务情境三方面提出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策略用于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设计实践方面,笔者通过Mbaby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软硬件的设计进行实例验证,并通过满意度测评验证方案和策略的可行性。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以母婴人群为目标用户,深度挖掘母婴健康管理情境下的典型需求,从情境出发,研究母婴健康管理系统中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性的对产品功能、服务进行整合优化,为母婴用户提供更优的健康管理体验。
刘俞如[9](2020)在《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问题研究 ——以先行试点S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上海市全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本文以此为背景,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研,笔者阐述了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现状,发现服务项目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是一篇定性研究论文,主要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深度访谈法,笔者选取上海市S区作为调研区域,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抽样方法,抽取了 30名调查对象,分别包括长期护理机构工作人员、实施护理服务的护理人员以及接受护理服务的参保对象。具体而言,本文的写作结构是“现状-问题-原因-借鉴与对策”的形式,内容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绪论、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现状、实际调研结果所呈现的问题表现、原因分析、其他国家关于服务项目的经验借鉴以及笔者提出的完善思路。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发现,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确实为老年护理责任主体创造了喘息式服务,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老人和护理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但与此同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表现出诸多问题,在以下几方面依旧呈现出弱势。从服务项目的内容来看,它们简单有限,部分项目表述模糊、存在偏倚与重叠现象,项目表格有出入,基本生活照料项目错位等;从服务项目的时间与频次来看,服务的时间较短、频次较少,且时间安排出现矛盾;从服务项目设置与需求匹配程度来看,缺少特定的服务项目,例如预防、康复、精神、心理、家务援助等。结合文献资料与访谈材料,笔者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几大原因:传统养老观念的挑战、长期护理保险等级评估的约束、服务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护理人员资质与待遇有限等。最后,本文借鉴国外既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参考了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长期护理服务项目的设置,包括其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时间安排等,由此得出一些解决既有问题的启示,并提供一些新思路。笔者认为,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类别与内容应再做调整,构建服务项目库以满足差异性老年人服务需求,建设与服务项目相配套的专业护理团队,通过等级评估再细化提升服务项目的精准度,以及为特殊群体开设专项服务等。
徐青[10](2019)在《基于实体交互的健康办公家具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就业结构产生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办公职员从事脑力劳动。在数字信息时代,使用电子设备处理事务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但是相对固定并且长时间的坐姿办公已成为影响办公室白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家具行业都为此做出了努力与实践,各种健康办公家具也相继问世。但是纵观这些产品,其交互方式依旧以按钮和屏幕交互为主,缺乏创新性。科技的进步带来许多新的交互方式,语音识别、多通道输入等交互方式给产品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设计思路。本文主要从交互设计的角度来探索健康办公家具的设计方法。将实体交互应用在健康办公家具设计之中,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人机体验,引导用户养成健康的工作方式,预防和减轻在使用办公家具时造成的机体疲劳损伤,进而拥有健康的办公生活。本文首先对实体交互及交互式办公家具进行相关文献研究,了解其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论文切入点。其次,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采用定性用户访谈与定量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探索办公人群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挖掘用户需求,总结产品设计概念点。之后,借助层次分析法对产品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确定产品目标功能。再后,根据用户需求及文献研究总结健康办公家具设计原则并构建实体交互设计理论模型,并使用卡诺模型对设计原则进行分析以提高用户满意度。最后,通过设计实践对文中提出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实体交互作为充分整合数字世界和物理环境的范例,具有充分发挥人类触觉优势的特点。应用实体交互,能从交互的角度为健康办公家具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让用户在享受科技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操作物理实体带来的真实体验及乐趣。
二、女士基本型手机(适合40岁以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士基本型手机(适合40岁以上)(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老化干预训练产品的游戏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认知老化研究现状 |
1.2.2 认知训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游戏化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游戏化设计研究与设计流程建立 |
2.1 游戏化设计研究 |
2.1.1 概念辨析 |
2.1.2 核心驱动力 |
2.1.3 八角行为分析框架 |
2.1.4 游戏化技巧 |
2.1.5 游戏化设计步骤 |
2.2 游戏化设计流程建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认知老化干预训练产品游戏化研究 |
3.1 用户八角行为分析框架 |
3.1.1 用户群划分 |
3.1.2 用户核心驱动力评估 |
3.1.3 用户八角行为分析框架构建 |
3.2 用户需求与偏好分析 |
3.2.1 目标用户属性分析 |
3.2.2 认知训练偏好提取 |
3.2.3 认知训练需求分析 |
3.3 现有认知训练方式与产品调研 |
3.3.1 SWOT分析 |
3.3.2 游戏化分析 |
3.3.3 设计机会点 |
3.4 产品功能定位与形式转化 |
3.4.1 实体产品功能定位 |
3.4.2 实体产品形式推导 |
3.4.3 配套APP功能定位与转化 |
3.5 游戏化设计技巧置入 |
3.5.1 确定游戏化方向 |
3.5.2 筛选游戏化技巧 |
3.5.3 游戏化技巧置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认知老化干预训练产品游戏化设计 |
4.1 认知训练实体产品设计要素分析 |
4.1.1 产品技术支撑 |
4.1.2 外观要素分析 |
4.1.3 人机尺寸分析 |
4.2 认知训练实体产品设计输出 |
4.2.1 三维模型展示 |
4.2.2 渲染效果展示 |
4.3 配套APP设计方案 |
4.3.1 信息架构图 |
4.3.2 交互原型图 |
4.3.3 界面视觉表现 |
4.4 产品使用方式设计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认知老化干预训练产品设计评估 |
5.1 游戏化设计评估 |
5.2 产品使用方式评估 |
5.3 实体产品方案评估 |
5.4 配套APP可用性测评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研问卷 |
附录2 用户访谈提纲 |
附录3 游戏化设计评分表 |
附录4 使用方式评价表 |
附录5 实体产品方案评价表 |
附录6 USE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基于UTAUT的中老年群体采纳新媒体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媒体挂号系统的使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新媒体医疗服务应用发展迅速 |
1.1.2 中老年群体对服务的采纳存在困境 |
1.1.3 银色鸿沟影响社会融入和医疗公平 |
1.1.4 传统健康传播和干预方式收效甚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框架和技术路线图 |
1.4.1 内容框架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研究综述和理论探讨 |
2.1 新媒体医疗服务相关研究及概念 |
2.1.1 新媒体医疗服务的发展状况与模式 |
2.1.2 新媒体挂号系统中老年人采纳现状 |
2.1.3 其他核心概念界定 |
2.2 中老年群体新媒体行为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外银色数字鸿沟与媒介行为 |
2.2.2 国内外中老年群体行为影响因素 |
2.2.3 文献综述小结 |
2.3 研究理论综述 |
2.3.1 UTAUT及其国内外实证研究 |
2.3.2 传播学及其他学科参考理论 |
2.3.3 理论综述小结 |
3.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模型 |
3.4 研究假设 |
4.问卷测量与数据收集 |
4.1 变量可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
4.2 抽样、前测和问卷正式回收 |
4.3 数据处理方法 |
5.数据分析与发现 |
5.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1.1 信度检验 |
5.1.2 效度检验 |
5.2 描述性统计 |
5.2.1 中老年人群认知和行为描述 |
5.2.2 核心观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 人口学因素的卡方检验 |
5.3.1 不同群体的采纳行为差异 |
5.3.2 年龄、城乡属地、学历组合间的行为差异 |
5.3.3 小结:积极采纳用户画像的显在指征 |
5.4 方差分析与LSD检验 |
5.4.1 各人口学样本的行为影响因素测值差异 |
5.4.2 小结:不同群体行为机制的潜在特点 |
5.5 独立样本T检验 |
5.5.1 采纳/不采纳组的个体心理差异 |
5.5.2 采纳/不采纳组的环境因素差异 |
5.5.3 采纳/不采纳组的媒介因素差异 |
5.6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5.6.1 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个体创新与行为 |
5.6.2 社群影响、便利条件与行为 |
5.6.3 新媒体风险感知、媒介素养与行为 |
5.6.4 中老年群体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检验 |
5.7 数据分析小结 |
5.7.1 新媒体挂号系统用户画像及新发现 |
5.7.2 中老年人服务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 |
6.思考与讨论 |
6.1 基于部分数据结论的延伸讨论 |
6.1.1 城市医疗服务媒介化的排他性效应 |
6.1.2 “局外人情绪”下准老龄群体的尊严需求 |
6.1.3 初级群体传播的劝服效果式微 |
6.2 技术理性、权力和伦理下的“降温”思考 |
6.2.1 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反思 |
6.2.2 基于媒介赋权下的群体失落 |
6.2.3 基于银色数字鸿沟下的伦理思考 |
小结 |
7.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中老年群体对新媒体医疗服务的适应性正处“攻坚”阶段 |
7.1.2 积极行为用户画像标签中,年龄/学历/城乡组合分析价值凸显 |
7.1.3 绩效期望、社群影响是中老年人采纳行为的最强影响力因素 |
7.1.4 窗纸效应:准银发群体行为劝服机制里的曙光 |
7.2 建议 |
7.2.1 产品设计:优化功能、强化服务产品适老性设计 |
7.2.2 健康传播:细分渠道和受众,实行策略性传播 |
7.2.3 社会支持:提升数字素养,重视初级群体的文化反哺 |
7.2.4 服务创新:重视新媒体可及性缺憾,“守旧”与创新并举 |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概念自行车的造型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自行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
2.1 自行车的发展概述 |
2.2 自行车的分类与使用现状 |
2.3 自行车的特点与造型结构 |
2.4 自行车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行车使用人群分析及人机工学 |
3.1 自行车用户的市场调研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研结果分析 |
3.2 男性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
3.3 女性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
3.4 自行车根据不同群体的产品定位 |
3.5 自行车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要素与造型风格 |
4.1 概念自行车的造型设计要素分析 |
4.1.1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形态美 |
4.1.2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功能美 |
4.1.3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材料美 |
4.1.4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色彩美 |
4.2 概念自行车的造型风格分析 |
4.2.1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简约风格 |
4.2.2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时尚风格 |
4.2.3 概念自行车造型设计的个性风格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概念自行车的造型设计方法 |
5.1 基本型的联想训练 |
5.1.1 方形的联想训练 |
5.1.2 圆形的联想训练 |
5.1.3 三角形的联想训练 |
5.2 自行车造型与仿生设计 |
5.2.1 造型仿生设计 |
5.2.2 色彩仿生设计 |
5.2.3 结构仿生设计 |
5.3 自行车造型与几何造型设计 |
5.3.1 基本型造型 |
5.3.2 几何体单体造型 |
5.3.3 几何体组合造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概念自行车的设计实践 |
6.1 设计目标 |
6.2 设计定位 |
6.3 设计方案展示 |
6.3.1 方案一 |
6.3.2 方案二 |
6.3.3 方案三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注释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面向城市第三年龄人群的社区娱乐服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人口老龄化现状 |
1.2.2 .中老年健康状况引发关注 |
1.2.3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的发展机遇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服务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
2.3.1 .服务设计的概念与发展 |
2.3.2 .服务设计的原则 |
2.3.3 .服务设计的流程 |
第三章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和社区娱乐服务 |
3.1 .第三年龄人群概述 |
3.1.1 .第三年龄人群的范围 |
3.1.2 .第三年龄群体生理状况 |
3.1.3 .第三年龄群体心理状况 |
3.2 .第三年龄人群娱乐需求分析和娱乐方式分类 |
3.2.1 .第三年龄人群娱乐需求分析 |
3.2.2 .第三年龄人群日常娱乐方式分类 |
3.2.3 .第三年龄人群群体娱乐方式分类 |
3.2.4 .第三年龄人群的社区娱乐方式分类 |
3.3 .社区娱乐服务概述 |
3.3.1 .社区概念及功能 |
3.3.2 .社区娱乐服务现状 |
3.3.3 .社区娱乐服务的问题分析 |
3.4 .社区娱乐服务案例 |
3.4.1 .地瓜社区 |
3.4.2 .敬老换住宿 |
第四章 第三年龄社区娱乐活动和社区娱乐服务调研 |
4.1 .城市范围第三年龄娱乐活动和社区娱乐服务调研 |
4.1.1 .广州市调研 |
4.1.2 .赤峰市调研 |
4.1.3 .第三年龄社区娱乐活动一日调研 |
4.2 .调查问卷 |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制作 |
4.2.2 .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
4.3 .用户访谈 |
4.3.1 .用户的选择及访谈提纲 |
4.3.2 .用户访谈 |
第五章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服务设计分析和设计原则 |
5.1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1.1 .第三年龄人群的自身情况影响娱乐行为 |
5.1.2 .第三年龄人群的家庭结构影响娱乐行为 |
5.1.3 .环境因素影响第三年龄人群的娱乐行为 |
5.2 .社区娱乐服务设计分析 |
5.2.1 .利益相关者 |
5.2.2 .用户画像 |
5.2.3 .用户旅程图 |
5.3 .第三年龄社区娱乐信息服务分析和设计原则 |
5.3.1 .第三年龄常用APP和社区服务设计APP分析 |
5.3.2 .社区娱乐服务APP应用设计原则 |
5.4 .第三年龄社区娱乐产品服务设计分析和原则 |
5.4.1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的产品服务分析 |
5.4.2 .社区娱乐产品设计原则 |
第六章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服务设计 |
6.1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服务系统构建 |
6.2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信息服务设计 |
6.3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产品服务设计 |
结论和展望 |
研究结论 |
展望与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APP高保真 |
(5)用户需求驱动的地铁闸机改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国内地铁闸机发展现状 |
1.1.2 国内地铁闸机发展趋势 |
1.1.3 地铁闸机设计趋势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用户需求研究现状 |
1.2.2 闸机研究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用户需求研究综述 |
2.1 用户需求分析 |
2.1.1 用户需求内容 |
2.1.2 需求分类 |
2.1.3 需求定义模型 |
2.1.4 获取用户需求的方法 |
2.1.5 用户需求的整合方法 |
2.2 用户需求的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闸机产品设计研究 |
3.1 闸机产品概述 |
3.1.1 闸机的结构 |
3.1.2 闸机的分类 |
3.2 闸机产品调查 |
3.2.1 闸机产品市场分析 |
3.2.2 闸机产品调查 |
3.2.3 闸机使用情况调查 |
3.3 闸机产品设计分析 |
3.3.1 闸机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 |
3.3.2 闸机产品中考虑的人机环境 |
3.3.3 闸机产品的设计发展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闸机用户需求分析 |
4.1 用户需求的调查方法与流程 |
4.1.1 定性研究 |
4.1.2 定量研究 |
4.1.3 用户调研的流程 |
4.2 闸机用户显性需求的定性研究 |
4.2.1 闸机用户显性需求定性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
4.2.2 制定调研计划 |
4.2.3 调研结果分析 |
4.3 闸机用户隐性需求的定性研究 |
4.3.1 用户隐性需求的定义 |
4.3.2 用户隐性需求产生的原因 |
4.3.3 闸机用户隐性需求定性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
4.4 闸机用户需求的定量研究 |
4.4.1 问卷设计及调研 |
4.4.2 实证研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用户需求驱动的地铁闸机引导性设计实践 |
5.1 用户需求转化 |
5.2 引导性设计概述 |
5.2.1 引导性设计的概念 |
5.2.2 引导性设计现状 |
5.2.3 引导性设计的基本要求 |
5.2.4 引导性设计的应用 |
5.3 引导性设计的阶段 |
5.4 引导性设计的方法 |
5.4.1 造型引导 |
5.4.2 材质引导 |
5.4.3 色彩引导 |
5.5 地铁闸机引导性设计原则 |
5.5.1 操作目标明确化 |
5.5.2 信息可视化 |
5.6 引导性地铁闸机设计总述 |
5.6.1 适用人群的基本特征 |
5.6.2 引导性地铁闸机外观设计 |
5.6.3 引导性地铁闸机结构功能设计 |
5.6.4 引导性地铁闸机材料工艺分析 |
5.7 引导性地铁闸机设计实践 |
5.7.1 设计定位 |
5.7.2 设计流程 |
5.7.3 设计方案展示 |
5.8 设计评价 |
5.8.1 设计评价方法 |
5.8.2 设计评价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铁闸机访谈提纲 |
附录2 地铁闸机用户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 引导性地铁闸机产品效果图感知评价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四川省藏族群体媒介使用对民族认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媒介使用的研究 |
1.3.2 民族认同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田野调查法 |
3.深度访谈法 |
1.5 研究创新 |
2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
2.1 概念界定 |
2.1.1 媒介使用的含义与维度 |
2.1.2 民族认同的含义与维度 |
2.2 研究设计 |
2.2.1 访谈设计及访谈对象 |
2.2.2 问卷设计及抽样设计 |
2.2.3 预调查分析 |
3 调查结果分析 |
3.1 人口统计学数据的分析 |
3.1.1 个人信息的一般资料分析 |
3.1.2 个人信息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分析 |
3.1.3 受访者父母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
3.1.4 受访者父母信息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分析 |
3.1.5 个人教育经历的描述性分析 |
3.1.6 个人教育经历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分析 |
3.2 媒介使用数据的分析 |
3.2.1 媒介使用类型的描述性与影响分析 |
3.2.2 媒介使用内容的描述性与影响分析 |
3.2.3 媒介使用目的的描述性与影响分析 |
3.2.4 媒介使用频率的描述性与影响分析 |
3.2.5 媒介信任度的描述性与影响分析 |
3.3 民族认同数据的分析 |
3.3.1 民族认同总体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
3.3.2 中华民族认同与藏民族认同的相关性分析 |
3.3.3 宗教认同对民族认同影响的回归分析 |
4 民族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
4.1 成长环境塑造民族认同 |
4.1.1 民族认同的初生—社会化过程产生群体认同 |
4.1.2 民族认同的成熟—想象的共同体创造集体记忆 |
4.2 媒介使用影响民族认同 |
4.2.1 媒介仪式营造国家认同 |
4.2.2 新媒体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
4.2.3 冷热媒介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再认识 |
4.3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共存共生 |
4.3.1 中华民族认同与藏民族认同相辅相成 |
4.3.2 宗教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1 藏语教育积极影响藏族认同,建设特色双语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
5.1.2 教育程度积极影响国家认同,基于少数民族实情开展国家认同教育 |
5.1.3 电视媒介积极影响国家认同,利用多样化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 |
5.1.4 新媒体积极影响藏民族认同,加快媒介融合宣传优秀少数民族文化 |
5.1.5 宗教认同积极影响民族认同,完善宗教政策正确引导少数民族认同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5.3 研究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媒介使用对民族认同的影响研究问卷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年人 |
2.1.2 数字鸿沟 |
2.1.3 数字包容 |
2.1.4 数字素养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老年持续活动理论 |
2.2.2 信息贫困理论 |
2.2.3 创新扩散理论 |
2.2.4 社会支持理论 |
第三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实证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设计调查问卷 |
3.1.3 调查实施 |
3.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2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 |
3.3 老年人数字包容度水平测算 |
3.3.1 数字包容度指标体系建立 |
3.3.2 数据来源和指标赋权 |
3.3.3 数字包容度水平的测算 |
第四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及原因分析 |
4.1 老年人数字包容的访谈研究 |
4.1.1 访谈研究的目的 |
4.1.2 访谈研究的方法 |
4.1.3 访谈研究的过程 |
4.1.4 访谈案例总结 |
4.2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 |
4.2.1 困境一:信息资源供给困境 |
4.2.2 困境二:市场适老化产品单一困境 |
4.2.3 困境三:社会服务建设不足困境 |
4.2.4 困境四:家庭、代际反哺实现困境 |
4.2.5 困境五:老年人素质困境 |
4.3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原因分析 |
4.3.1 政府管理的原因 |
4.3.2 信息化发展原因 |
4.3.3 数字化软服务原因 |
4.3.4 “初级群体”支持原因 |
4.3.5 老年人自身原因 |
第五章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的化解路径 |
5.1 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1 英国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
5.1.2 美国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
5.1.3 南非数字包容经验借鉴 |
5.1.4 国外经验的启示 |
5.2 老年人数字包容困境化解路径设计 |
5.2.1 路径一:搭建老年人“数字联接桥梁” |
5.2.2 路径二:构建老年人数字包容“支持圈” |
5.2.3 路径三:增强老年人新媒体意识,提高数字素养水平 |
5.2.4 路径四:创建和谐安全的数字生活环境 |
第六章 提高老年人数字包容度的对策与建议 |
6.1 政府方面 |
6.1.1 加大宣传力度,使观念深入人心 |
6.1.2 制定政策法规,提高老年人数字包容重视度 |
6.2 市场方面 |
6.2.1 转换服务机构的职能,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
6.2.2 发展“老年科技学”,并培训相关人才投入教学工作 |
6.3 家庭方面 |
6.3.1 拓宽老年人数字包容支持面,加强支持力度 |
6.3.2 提升子代文化反哺意识,加强老中青交流 |
6.4 个体方面 |
6.4.1 鼓励老年人提升自我数字素养水平 |
6.4.2 树立老年人互联网自我保护意识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新生儿浪潮下健康管理需求增强 |
1.2.2 母婴智能化健康管理趋势日益增强 |
1.2.3 情境感知在智能化产品中的应用广泛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情境感知研究现状 |
1.4.2 母婴健康管理产品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情境感知与母婴健康管理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
2.1 情境感知理论研究 |
2.1.1 情境的定义 |
2.1.2 情境感知服务 |
2.1.3 情境感知相关技术 |
2.1.4 情境因素分析 |
2.2 母婴健康管理相关研究 |
2.2.1 母婴健康管理用户群体 |
2.2.2 母婴健康管理服务 |
2.2.3 母婴健康管理现有产品分析 |
2.3 情境感知在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2.3.1 情境与系统设计 |
2.3.2 情境感知应用于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的价值 |
2.3.3 情境感知应用于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的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用户角色模型的情境感知机制研究 |
3.1 用户研究 |
3.1.1 研究计划 |
3.1.2 用户访谈 |
3.1.3 问卷调研 |
3.2 典型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
3.2.1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流程、目的 |
3.2.2 典型用户角色与情境故事 |
3.3 用户角色模型下的情境感知机制分析 |
3.3.1 情境分析 |
3.3.2 情境需求总结 |
3.3.3 母婴健康管理情境因素分析 |
3.3.4 母婴健康管理情境感知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构建与设计策略 |
4.1 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构建 |
4.1.1 母婴健康管理系统构成 |
4.1.2 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
4.2 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策略 |
4.2.1 用户情境下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策略 |
4.2.2 环境情境下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策略 |
4.2.3 任务情境下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5 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实践 |
5.1 设计目标 |
5.2 系统硬件产品设计 |
5.2.1 设计构想 |
5.2.2 方案草图 |
5.2.3 方案效果图 |
5.3 系统APP设计 |
5.3.1 系统APP信息架构 |
5.3.2 系统APP低保真原型 |
5.3.3 系统APP高保真原型 |
5.4 商业模式分析 |
5.5 用户满意度测评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用户深度访谈记录表(医护人员) |
附录 B 母婴健康管理调研问卷 |
附录 C 用户满意度评价表 |
附录 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9)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问题研究 ——以先行试点S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依据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3 文献评述 |
1.6 本文贡献 |
第2章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现状 |
2.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2.1.1 研究方法 |
2.1.2 上海市S区A护理站基本情况 |
2.1.3 研究对象 |
2.2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背景 |
2.2.1 服务项目设置的政策背景 |
2.2.2 服务项目设置的依据 |
2.3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情况 |
2.3.1 服务项目设置的类别与内容 |
2.3.2 服务项目的时间与频次 |
2.4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现实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存在的问题 |
3.1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内容设置问题 |
3.1.1 服务项目内容简单、有限 |
3.1.2 服务项目设置存在重叠和偏倚 |
3.1.3 服务项目表格不统一、表述模糊 |
3.1.4 生活护理服务项目存在错位现象 |
3.2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时间设置问题 |
3.2.1 服务项目时间安排少、时长短 |
3.2.2 服务项目设置的频次少 |
3.2.3 服务项目的时间安排与实际生活存在矛盾现象 |
3.3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开展受限 |
3.3.1 缺少针对失智老人的服务项目 |
3.3.2 缺少专业的预防和康复护理项目 |
3.3.3 缺少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类服务项目 |
3.3.4 缺少家务援助类服务项目 |
3.3.5 缺乏陪医服务项目和紧急情况应对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传统养老观念的约束 |
4.1.1 失能、失智的概念尚未厘清 |
4.1.2 传统的护理观念的桎梏 |
4.1.3 护理与家政界限模糊 |
4.2 受到等级评估的约束 |
4.2.1 评估等级偏重医疗 |
4.2.2 等级评估进度不一 |
4.2.3 等级评估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 |
4.3 服务项目涉及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4.3.1 老人和护理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4.3.2 老人与护理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4.3.3 护理员与护理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4.4 护理人员的资质与待遇有限 |
4.4.1 护理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 |
4.4.2 护理人员收入水平较低 |
4.4.3 护理员的有效服务时间和持证率存在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
5.1.1 基本健康保险中的长期护理服务项目 |
5.1.2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内容 |
5.2 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
5.2.1 服务项目的内容 |
5.2.2 服务项目的时间及频次 |
5.3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
5.3.1 介护保险的服务项目 |
5.3.2 介护保险的服务时间及频次 |
5.4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的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完善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对策建议 |
6.1 调整服务项目的类别和内容 |
6.1.1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再细分 |
6.1.2 补充特定服务项目类别 |
6.1.3 根据老人失能程度扩展照护服务项目、延长照护时间 |
6.2 构建服务项目库,满足差异性老年人服务需求 |
6.2.1 服务项目设计与实际需求双向匹配 |
6.2.2 服务项目由“结果式”转向“过程式” |
6.3 建设与服务项目配套的专业护理团队 |
6.3.1 根据服务项目需要扩大护理供给规模 |
6.3.2 开展与服务项目匹配的护理员培训 |
6.3.3 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 |
6.4 等级评估再细化,提升服务项目的精准度 |
6.4.1 评估等级再细分,与服务项目相匹配 |
6.4.2 优化评估流程,严格要求审核程序 |
6.5 重视特殊群体,开展独立的服务项目 |
6.5.1 为特殊群体开设专项服务 |
6.5.2 发展商业护理保险,充实特殊人群护理的供给市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基于实体交互的健康办公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办公人群的健康状况 |
1.1.2 新科技带来新兴交互方式 |
1.1.3 对“屏幕统治生活”的反思设计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交互式办公家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实体交互研究现状 |
1.2.3 健康设计理念发展概述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用户研究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5 论文组织框架 |
第2章 健康办公家具与实体交互概述 |
2.1 健康办公家具综述 |
2.1.1 健康理念引入办公家具 |
2.1.2 人性化的办公家具设计 |
2.1.3 人机工程学与办公家具 |
2.1.4 设计心理学与办公家具 |
2.1.5 办公家具设计国家标准 |
2.2 实体交互综述 |
2.2.1 实体交互的源起 |
2.2.2 实体交互的定义 |
2.2.3 实体交互的框架 |
2.2.4 实体交互的理论模型 |
2.2.5 实体交互的应用程序域 |
2.2.6 实体交互的优势和局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办公人群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办公人群健康状况调研分析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对象 |
3.1.4 目标用户访谈 |
3.1.5 问卷调查 |
3.2 办公人群健康问题影响因素总结 |
3.2.1 环境因素 |
3.2.2 人机因素 |
3.2.3 工作因素 |
3.3 办公人群面临职业病危害及改善措施 |
3.3.1 视觉功能疾病 |
3.3.2 神经系统疾病 |
3.3.3 消化系统疾病 |
3.3.4 肌肉骨骼疾病 |
3.4 产品设计概念点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健康办公家具功能分析 |
4.1 质量功能展开 |
4.2 层次分析法 |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单层次权向量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
4.2.4 综合层次权向量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
4.3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健康办公家具功能权重排序 |
4.3.1 产品功能预选 |
4.3.2 构建健康办公家具层次结构模型 |
4.3.3 准则层权值计算 |
4.3.4 措施层权值计算 |
4.3.5 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建健康办公家具设计原则及实体交互设计理论模型 |
5.1 健康办公家具设计原则 |
5.1.1 动态可调原则 |
5.1.2 交互宜人原则 |
5.1.3 友好智能原则 |
5.2 基于卡诺模型的健康办公家具设计原则分析 |
5.2.1 卡诺模型简述 |
5.2.2 用户需求归类识别方法 |
5.2.3 健康办公家具设计原则分析过程 |
5.3 构建实体交互FCABM设计理论模型 |
5.3.1 确定产品目标功能(Function) |
5.3.2 功能使用语境分析(Context) |
5.3.3 功能实现动作分析(Action) |
5.3.4 建立目标行为库(Behavior) |
5.3.5 动作功能映射(Mapping) |
5.4 实体交互的健康办公家具设计步骤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健康办公桌设计实践 |
6.1 健康办公桌产品功能 |
6.2 功能设计过程 |
6.2.1 灯光功能 |
6.2.2 久坐提醒功能 |
6.2.3 规划工作任务功能 |
6.2.4 桌面可调节功能 |
6.3 健康办公桌实践结果 |
6.3.1 产品设计模型 |
6.3.2 功能介绍 |
6.3.3 健康办公桌尺寸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1 访谈记录表 |
附件2 调查问卷设计 |
附录3 健康办公家具功能重要度评价表 |
四、女士基本型手机(适合40岁以上)(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老化干预训练产品的游戏化设计[D]. 孙铭桧. 燕山大学, 2020(01)
- [2]基于UTAUT的中老年群体采纳新媒体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新媒体挂号系统的使用为例[D]. 李子涵. 暨南大学, 2020(04)
- [3]概念自行车的造型设计与实践[D]. 刘馨然.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面向城市第三年龄人群的社区娱乐服务设计[D]. 徐嘉晨.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5]用户需求驱动的地铁闸机改良设计[D]. 汤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四川省藏族群体媒介使用对民族认同的影响研究[D]. 阳露卓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老年人数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径研究[D]. 徐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基于情境感知的母婴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 王晨露.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9]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设置问题研究 ——以先行试点S区为例[D]. 刘俞如.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10]基于实体交互的健康办公家具设计研究[D]. 徐青.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