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肌腱端附着点疼痛为首发表现的Wilson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1](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姜万秀[2](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包括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以及与炎症指标、关节功能和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发现AS中医证型与骨量流失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早期防治骨量丢失提供中医治疗方向。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13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信息收集,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包含血清Ca、ALP、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ESR、CRP炎性指标,以及HLA-B27;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并记录患者左髋关节、腰椎前后位L1-L4的Z值;认真询问并仔细记录患者的BASFI、BASDAI评分。根据证型分组,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五种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ESR、CRP,骨密度及BASFI、BASDA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病例一般情况: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138例,男性104例,女性34例,男女性别比为3.06:1;HLA-B27阳性患者127例,HLA-B27阳性率为92.03%。骨量减少患者的总人数52例,占本次研究的37.68%,其中肝肾不足证、肾阳亏虚证、湿热痹阻证分布较多,分别达55.88%、42.31%、30%。(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肾不足证最多(34例,24.64%),其次为湿热痹阻证(30例,21.74%)、肾阳亏虚证(26例,18.84%);各证型在年龄及病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方面无差异(P>0.05);肝肾不足证患者年龄最大;瘀血痹阻证病程最长,肝肾不足证次之,湿热痹阻证病程最短。(2)骨密度情况:虽然本研究中患者腰椎L1~4及髋关节的Z值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年龄仍是AS骨量减低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OR=1.084);腰椎Z值与性别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左髋关节Z值与性别显着相关,男性患者髋关节Z值低于女性(P<0.01,相关系数r=0.224)。腰椎L1~4的Z值与病程无相关关系(P>0.05),而左髋关节的骨密度Z值与病程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1,r=-0.236)。此外本研究发现高BASFI评分亦是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P<0.05,OR值为1.032。2.骨代谢生化指标情况:(1)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左髋关节Z值与ALP呈负相关(P<0.05,r=-0.216),与Ca、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无相关性(P>0.05)。腰椎L1~4Z值与Ca、ALP、BGP、PTH、PINP、β-CTx、维生素D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2)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五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我们发现,在Ca、PTH及BGP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不足证、湿热痹阻证、肾阳不足证的骨生成指标较低。而ALP、β-CTX、PINP、维生素D在各证型组之间无差异(P>0.05)。3.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情况: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未发现与腰椎L1~4及左髋关节的Z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就每一证型的腰椎L1-4及左髋关节的骨密度Z值的均值而言,肾阳亏虚证患者骨密度水平最低,其次为肝肾不足证、瘀血痹阻证。4.ESR、CRP情况(1)在骨密度方面:腰椎L1~4及髋关节的Z值与ESR、CRP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2)在中医证型方面:湿热痹阻证与肾阳亏虚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在ESR、CRP方面两两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的ESR及CRP均最高。5.BASFI、BASDAI情况(1)骨密度方面:腰椎L1~4的Z值与BASFI、BASDAI之间无相关性(P>0.05);左髋关节Z值与BASFI呈显着负相关(P<0.01,r=-0.247),与BASDAI无相关性(P>0.05)。(2)中医证型方面:五组证型在BASFI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DAI水平无差异(P>0.05)。瘀血痹阻证组患者的BASFI水平最高,湿热痹阻证组的BASDAI水平最高,且>4分。结论:1.AS存在骨量流失现象,男性AS患者比女性患者左髋关节Z值更低,其ALP水平增高,BASFI评分也增高,关节功能更差;高龄及高评分的BASFI水平是AS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尤应重视早期对关节功能较差的男性AS患者进行骨量监测;2.辨证属肝肾不足证及肾阳亏虚证的AS患者更容易发生低骨量,且多与低水平的Ca、PTH、BGP相关,说明其骨代谢失衡,可能与骨形成较弱相关;3.辨证为湿热痹阻证的AS患者往往炎症水平更高,BASDAI>4分,多处于疾病活动期,且PTH、BGP水平低。4.所有AS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正常水平,从保护骨量而言宜早期重视AS患者维生素D的补充。
陈群华[3](2018)在《针刀松解骶髂关节配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CT引导下针刀松解骶髂关节配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方法。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龙岩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治疗并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柳氮磺吡啶片口服),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CT引导下针刀松解骶髂关节术。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脊柱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积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积分,腰部活动度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水平变化,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后脊柱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积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积分,治疗组的平均积分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缓解及体征改善更佳;对比两组治疗后腰部活动度增加情况,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腰部活动度改善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后血沉及CRP均有下降(P<0.05),但两组比较,治疗组的优势不明显;对比两组治疗后出现的不良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针刀松解骶髂关节术后配合常规用药,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该研究采用CT引导下操作,能迅速准确的进行操作,减少病人的痛苦,较之其它方法有明显的优势。结论:用针刀松解骶髂关节配合药物治疗AS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其腰部活动度,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此疗法安全、简单,适合于临床推广。
汤自洁[4](2017)在《121例关节病型银屑病临床特征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关节病型银屑病亦称银屑病性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属于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y,SpA)的一个亚型。PsA是一种临床异质性较强的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一组炎症性改变:如银屑病红斑鳞屑皮损、指(趾)甲病变、关节滑膜炎、附着点炎、溃疡性结肠炎、虹膜睫状体炎等。PsA以银屑病皮损和关节炎症为主要临床特征,皮损可表现为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其关节损伤常导致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疼痛、肿胀,僵硬、运动障碍,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甚至呈进行性加重,出现关节永久性损伤而残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身痛苦。本研究通过分析Ps A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的意义,加深对PsA病因病机的认识,为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PsA分型分级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有效防治PsA及其系统损害、改善其预后等积累经验。方法根据PsA的CASPAR诊断标准筛选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于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1例PsA患者,对其基线时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与5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70例正常健康者进行对照。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c2检验,指标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1、发病情况:121例PsA患者,男69例,女52例,男女之比为1.33:1,平均年龄(41.29±12.42)岁。银屑病皮损初发病年龄平均(27.51±11.95)岁,关节炎初发病年龄平均(36.70±11.95)岁。以皮损首发者100例(82.64%),以关节炎首发者6例(4.96%),皮损和关节炎同时出现者15例(12.40%)。2、psa皮肤损害:(1)皮损分型:皮损为寻常型者112例(92.56%),脓疱型者5例(4.13%),红皮病型者4例(3.31%);(2)皮损分期:进展期者89例(73.55%),静止期者21例(17.36%),消退期者11例(9.10%);(3)皮损严重程度:pasi评分0.3050.10分,平均11.80(13.30)分。轻度者(0<pasi<10)51例(42.15%),中度者(10≤pasi<30)60例(49.59%),重度者(pasi≥309例(7.44%)。3、psa关节损伤:(1)外周型101例(83.47%),累及的关节中以手部第Ⅲ指近端指间关节受累最为多见;中轴型20例(16.53%),最常累及足部第Ⅲ趾近端趾间关节。(2)单纯附着点炎8例(6.61%),最常累及足跟;单纯滑膜炎15例(12.40%),最常累及膝关节;附着点炎合并滑膜炎98例(80.99%),最易累及手近端指间关节,并以第Ⅲ指近端指间关节受累最为常见。4、psa皮肤与关节损害的关系:外周型和中轴型psa在银屑病皮损分型上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皮损分期(p=0.608)方面无差异。中轴型psa患者中,脓疱型和红皮病型发生率高于外周型。5、系统损害特征:psa易合并尿酸、糖、脂代谢和造血系统功能异常,且后两者异常特点与pv不同。(1)尿酸水平:psa患者ua明显高于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代谢:psa患者fbs明显高于正常及寻常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脂代谢:psa患者tg、apoaⅠ、apob100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明显下降,差异亦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pv患者tc、ldl-c、hdl-c、apob10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造血系统功能:psa患者rdw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mcv、mch、mchc与正常对照相比无差异(p>0.05)。pv患者rdw明显下降,mcv、mch、mchc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psa患者pl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及寻常型,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mpv明显低于正常,但较寻常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患者wbc、neut明显高于正常及寻常型,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6、psa病情评估指标:(1)psa皮损评估指标:esr(r=0.19,p=0.045)、crp(r=0.251,p=0.007)和hs-crp(r=0.247,p=0.049)三项炎症性指标与psa患者皮损的pasi评分均呈正相关,ua与pasi评分亦呈正相关(r=0.217,p=0.018);(2)psa关节损伤评估指标:il-6与压痛关节数(r=0.314,p=0.001)、压痛关节评分(r=0.332,p=0.001)、肿胀关节数(r=0.264,p=0.006)和肿胀关节评分(r=0.292,p=0.003)等均呈正相关,hs-crp与压痛关节数(r=0.391,p=0.002)、压痛关节评分(r=0.403,p=0.001)、肿胀关节数(r=0.225,p=0.078)和肿胀关节评分(r=0.212,p=0.098)等均呈正相关,crp与压痛关节数(r=0.287,p=0.002)、压痛关节评分(r=0.260,p=0.006)、肿胀关节数(r=0.196,p=0.040)等均呈正相关,hdl-c与关节压痛程度呈负相关(压痛关节数:r=-0.232,p=0.014;压痛关节评分:r=-0.218,p=0.021)。小结(1)大多数psa患者的银屑病皮损先于关节损伤出现,且皮损分型以寻常型为主,皮损分期以进展期主,皮损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2)psa的关节损伤主要累及外周动关节,以附着点炎合并滑膜炎为主,最常累及近端指间关节;(3)中轴型psa患者中,脓疱型和红皮病型发生率高于外周型;(4)psa易合并尿酸、糖、脂等代谢异常,且后两者异常特点与pv不同。psa患者ua明显高于正常,但低于寻常型,psa患者fbs明显高于正常及寻常型。psa患者tg、apoaⅠ、apob100明显升高,hdl-c明显下降;(5)psa易伴发造血系统功能异常,psa合并的贫血类型为正细胞均一性贫血;psa外周血中plt、wbc、neut明显升高,mpv明显减小;(6)esr、crp和hs-crp三项炎症性指标和尿酸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psa患者皮损炎症活动程度;(7)IL-6、hs-CRP、CRP和HDL-C可作为评估PsA关节炎症活动度的参考指标。深入了解PsA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对于PsA的早期诊断、评估以及规范化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强,次旦旺久,孙洪赞,郭启勇[5](2016)在《CT与核素骨显像诊断SAPHO综合征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综合征(即SAPHO综合征)的CT与核素骨显像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9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CT、核素骨显像影像特征。结果:CT检查前上胸壁受累24例,表现为骨及肋软骨硬化、肥厚,关节破坏、强直;骶髂关节受累10例,表现为骶髂关节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12例患者脊柱CT检查8例受累,示终板侵蚀、硬化,椎间隙变窄,部分椎体楔形变。99mTc-MDP骨显像表现为受累骨关节处异常放射性浓聚,其中前胸壁受累最常见,约占93.1%(27/29),在胸肋锁骨区表现为"牛头"状放射性核素浓聚,是特征性骨显像表现,骶髂关节受累11例,脊柱受累8例,下颌骨受累1例,长骨受累1例。结论:胸前壁多骨受累是SAPHO综合征主要影像特点,CT扫描准确显示骨质硬化、肥厚、破坏及关节强直。99mTc-MDP骨显像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发现隐匿性病灶,当前胸壁受累出现典型影像表现时,应考虑SAPHO综合征。
白丽杰,李鸿斌[6](2012)在《幼年与成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征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16岁以前发病的强直性脊柱炎(AS)称为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主要表现为附着点炎,外周关节炎、骶髂关节炎等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JAS起病年龄的不同在临床表现上有其特征性表现。本研究对我院就诊的17例
杨怡坤[7](2012)在《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为0.3%,男女发病比例为2-3:1,多见于青壮年,发病高峰年龄为15-30岁。AS主要累及中轴关节及周围组织、外周关节、关节外组织。主要症状为腰背疼痛、僵直,脊柱及髓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脊柱弯曲畸形,出现“脊以代头、尻以代踵”。本病多为慢性进行性,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为主,但疗程长,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目前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抑制剂在国内逐渐被推广应用,但费用高,副作用大,缺乏远期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医治疗可使AS患者病情长期处于缓解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费用低廉。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的]通过对名老中医诊治AS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计量分析,探讨总结AS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候要素、治则治法、用药规律;整理挖掘导师针对AS的诊治特色、用药经验等,有利于其学术思想推广;通过临床病例观察,评价解痉舒督汤治疗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柔肝舒筋、解痉止痛治疗AS的疗效特点。[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AS诊疗经验的文献,对文献所涉及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及主要用药形成固定字段,输入数据表,应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频数统计,并对证候分型进行证候要素分析,对治法和用药规律进行科学总结;以“人机结合、以人为本”为原则,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V1.0”、“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挖掘平台V1.0”和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结合导师本人指导和跟师体会,全面总结导师治疗AS的临床思维模式、选方用药经验等。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90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中药组予解痉舒督汤治疗,中西医结合组予解痉舒督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治疗,西药组予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选取治疗前、治疗2周,1个月、治疗3个月作为评价时点,从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 index, BASFI)、总体疼痛评分、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五项主要疗效指标和胸廓活动度、指地距、枕墙距、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五项次要疗效指标来评价解痉舒督汤治疗AS的临床疗效。[结果]1AS中医病名证候治法用药规律分析AS涉及的中医病名有29个,其中骨痹、肾痹、痹证(症)是最多见的3个病名。正虚邪侵,内外合邪导致AS的发生,内因包括正气不足,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倦过度,外因包括感受六淫,外伤。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但在本虚上,认识不一,认为本虚主要是肾虚的有52位医家(77.6%),肾督亏虚的有35位医家(52.4%),肝肾不足的有18位医家(26.9%)。证候分型有56种,频次大于10次的证候名称有瘀血痹阻、肾督亏虚、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蕴结、肝肾阴虚、风寒湿痹7个。按照所含的病理因素或证候要素的数量进行分类,可分为单因素证候12个、两因素证候33个、多因素证候8个及不便分类证候3个,56种证候包括8个证候要素,有限数量证候要素的应用组合构成了强直性脊柱炎丰富多样的证候类型。将所述及治法分解为单因素治法,频次超过10次的有17个,分别是补肾、除湿、活血化瘀、通络/剔络、清热、壮督/通督、散寒、补肝肾、祛风、止痛、化痰、养血/调营/和血、解毒、补气、壮骨/强筋骨、健脾胃、行气/调气/益卫。出现10位或以上医家共同使用过治疗AS的药物主要分属于补肾药、活血药、祛风湿药、清热燥湿药、利水渗湿药、芳化湿浊药、虫类搜风剔络药、化痰药、补气药、养血药10类。2导师房定亚教授治疗AS经验总结与数据挖掘共收集病例105人次,常见症状有腰痛、髋关节痛、胸背僵痛、腰背下肢活动受限、颈项僵痛、背痛、腰骶痛、腰酸、膝关节痛、足跟痛、颈项活动受限、乏力、多汗。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型、热毒痹阻型、湿热痹阻型、肾虚血瘀型、风寒湿痹型、肝肾亏虚型。主要治法为柔肝舒筋、解痉止痛、祛风通络、化痰软坚、清热解毒、益气、补肾、活血。常用中药128味,其中葛根、白芍、威灵仙、山慈菇、蜈蚣用药频次比例在80%以上,是解痉舒督汤的君臣药。3解痉舒督汤治疗AS临床研究共完成观察病例84例,男性60例(占71.43%),女性24例(占28.57%),男女比例为2.5:1。其中中药组30例,中西医结合组30例,西药组24例。84例AS患者,年龄14-58岁,中药组平均年龄为31.63±6.12,中西医结合组平均年龄为33.13±10.81,西药组33.50±11.45。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总体疗效分别是80.00%、83.33%、79.17%,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中西医结合组疗效并未因联合使用柳氮磺胺吡啶而增加。在治疗观察过程中,中药组未出现血尿及肝肾功的异常,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不适,如恶心、腹胀、腹泻,但症状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本研究五项主要疗效指标包括BASDAI、BASFI、总体疼痛评分、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评分、中医症状积分。BASDAI在治疗2周,三组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P<0.01);在治疗1月时,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P<0.01);在治疗3月时,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ASFI治疗2周,三组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改善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P<0.01);治疗1月时,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时,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疼痛评分、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治疗前后比较,三组均有下降,但在治疗2周时,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症状积分在治疗2周时,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有改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相比,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P<0.01),中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月和治疗3月时,西药组亦有改善,但没有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胸廓活动度、指地距、枕墙距、ESR、CRP。胸廓活动度三组间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周时,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P<0.001,西药组P<0.05);在治疗1月、3月时,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三组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指地距三组间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周、1月、3月时,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三组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枕墙距三组间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SR、CRP三组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月、3月时,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三组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0.001)。本研究中,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对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优于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对BASDAI、BASFI改善在治疗2周、1月优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对BASDAI改善在治疗3月优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对总体疼痛评分、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改善在治疗2周优于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在治疗1月、3月对总体疼痛评分、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改善与西药组相比无差异。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胸廓活动度、指地距、枕墙距、ESR、CRP的疗效与西药组相比无差异。[结论]1AS中医病名证候治法用药规律当代名老中医对AS的病名认识不统一,多归属于中医骨痹、肾痹、痹证(症)范畴。唯房师将AS归属于“筋痹”范畴。病因有内外两方面,病机主流认识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房师认为筋痹的主要病机为肝气不疏,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气血痹阻。AS常见证候要素有虚、湿、寒、风、瘀、热、痰、毒。AS常见治法是补肾、除湿、活血、通络。应用补肾药时,要以患者证型的寒热偏性来选择滋肾阴、温肾阳或平补肾阴肾阳。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品仍是目前许多医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组方用药。活血化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已被多数医家认同。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或晚期,多应用虫类搜风剔络药和动物类的活血化瘀药。房师以柔肝舒筋、解痉止痛为法自拟解痉舒督汤治疗AS。2导师房定亚教授治疗AS经验总结与数据挖掘房师认为AS当归属于中医“筋痹”范畴。筋痹是指因人体正虚,风寒湿热之邪客于筋脉,或外伤于筋,或痰湿流注筋脉,气血痹阻,导致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曲不利、腰背弯曲强直、步履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病位在筋脉、关节,涉及脏腑主要为肝,基本病机特点为肝气不疏,肝血不充,筋脉失养,气血痹阻。典型证候表现是疼痛拘挛强直。解痉舒督汤是治疗AS的基础方,其组成为葛根、白芍、蜈蚣、威灵仙、山慈菇、生黄芪、鹿衔草、乌蛇、生甘草、薏苡仁。导师倡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AS在解痉舒督汤基础上尚需根据分期和兼挟证(症)不同,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及药理,加减用药。3解痉舒督汤治疗AS临床研究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有效的,并没有因联合柳氮磺胺吡啶而使总疗效提高,其安全性和依从性要优于西药组或联合柳氮磺胺吡啶。
冯征[8](2013)在《女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女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为本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便于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方法:收集并总结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小儿内科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间临床资料完整的6例女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uvenile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女性JAS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NSAID+MTX+中药治疗效果、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发病年龄6-10岁,平均7.67岁。确诊时间2-11年,平均6.43年。1例有阳性家族史。6例患儿均以外周关节疼痛起病,伴腰骶部疼痛或外周小关节病变,呈间歇性,早期表现不典型。体格检查可见Schober试验(+)、双侧腰骶椎横突处压痛(+)、“4”字试验(+)等骶髂关节炎阳性体征。6例中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 leukocyteantigen B27,HLA-B27)阳性5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ESR)12-72mm/h,均不同程度增快。骶髂关节影像学表现:2例Ⅰ~Ⅱ级,3例Ⅱ级,1例Ⅲ级。均经规则治疗,缓解5例,部分缓解1例。1例1年后失访,余5例经4~6年治疗随访,5例患儿均未出现脊柱强直,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进展。结论:女性JAS的临床特点如下:女性发病率较男性低,可无明确家族史,以腰骶部疼痛起病多于男性,小关节受累较男性更常见,较少整个脊柱受累。早期症状常不典型,且多呈间歇性发作,就诊过程复杂,早期治疗不规范。体格检查可见骶髂关节炎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可有HLA-B27阳性,ESR增快。女性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多处于在炎症阶段,及时治疗预后较男性患儿及成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为好。因此对于以腰背痛及外周关节疼痛起病的女性儿童,无论有无明确家族史及骶髂关节阳性体征,均需及早行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检测HLA-B27,并长期随访,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改善预后。
朱彩侠,王海英[9](2010)在《幼年脊柱关节病31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雷西凤,徐鹏刚[10](2008)在《幼年强直性脊柱炎6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对幼年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水平,降低此病的致残率。方法:分析60例JA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放射学资料以期从中发现其临床特点,对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结果:本病多见于年长男性儿童,男女之比为10∶1,平均发病年龄13.5岁,平均病程1.2年。所有病人均以外周关节炎及或肌腱端炎首发,下肢关节较上肢关节受累率高。可出现发热、厌食、消瘦、贫血、倦怠、急性虹膜炎、窦性心动过数、脾大、骨质疏松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沉均增快,CRP阳性率88.3%、ASO阳性率26.7%、HLA-B27阳性率80.2%、RF均阴性、ALP升高21.7%。结论:JAS好发于年长儿童,男多于女,外周关节受累早于脊柱,以下肢单关节炎发病多见,膝、踝受累最常见,所有患儿均有肌腱端炎表现。
二、以肌腱端附着点疼痛为首发表现的Wilson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肌腱端附着点疼痛为首发表现的Wilson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定义 |
1.1.2 流行病学 |
1.1.3 自然病程 |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5 病理变化 |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
1.1.7 诊断标准 |
1.1.8 活动性评价 |
1.1.9 西医治疗 |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2.3 辨证论治 |
1.2.4 中医药疗法 |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
1.4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标准 |
2.3 分组方法 |
2.3.1 样本量 |
2.3.2 随机化 |
2.3.3 对照 |
2.3.4 盲法 |
2.4 治疗方案 |
2.4.1 治疗耗材 |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
2.4.6 疗程 |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观察时间 |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情况 |
3.2 一般资料分析 |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
3.3.2 血沉 |
3.3.3 C反应蛋白 |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
3.4 中医证候积分 |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
3.5.2 脊柱痛VAS评分 |
3.5.3 病人总体评价 |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
3.6.3 功能指数 |
3.6.4 测量学指数 |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
3.8 临床疗效评价 |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
4.2.2 学术内涵 |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
4.3.2 药对配伍 |
4.4 结局指标选择 |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
4.4.2 量表选择 |
4.5 结果分析 |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
4.6 结果讨论 |
4.7 研究的创新性 |
4.8 不足与展望 |
4.9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一般资料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骨密度检查 |
2.5 患者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评价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结果 |
1 病例一般资料情况 |
2 骨密度与一般情况比较 |
3 骨密度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
3.1 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3.2 骨密度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
3.3 骨密度与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
3.4 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 |
4 中医证型的一般情况 |
5 中医证型组间的实验室指标分析 |
5.1 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相关性比较 |
5.2 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相关性 |
6 中医证型与骨密度相关性比较 |
7 中医证型与关节功能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
7.1 中医证型与BASFI |
7.2 中医证型与BASDAI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1.2 对AS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AS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骨代谢生化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认识 |
2.1 骨形成主要生化指标 |
2.2 骨吸收主要生化指标 |
2.3 其他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 |
3 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
3.3 中医证型与骨密度结果分析 |
3.4 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
3.5 其他指标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针刀松解骶髂关节配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具体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反应观测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两组治疗后脊柱痛评分(VAS)、BASDAI、BASFI评分比较 |
3 两组治疗后腰部活动度增加情况比较 |
4 两组治疗后血沉、CRP比较 |
5 脱落病例及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中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1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情况 |
1.2 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情况 |
2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难点及存在问题,本研究的意义 |
3 骶髂关节针刀松解治疗强性脊柱炎的机理 |
4 本研究的优点 |
5 CT引导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优势 |
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121例关节病型银屑病临床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121例关节病型银屑病皮肤损害和关节损伤特征的临床分析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血液学检验指标变化临床意义的初步分析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CT与核素骨显像诊断SAPHO综合征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图像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影像学所见 |
2.2.1 病变受累部位 |
2.2.2 影像表现 |
3 讨论 |
(7)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
综述一:现代医学诊治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 |
5 诊断分类标准 |
6 治疗 |
7 存在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古代医家对筋痹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临床表现 |
4 治法 |
5 方药 |
6 针灸 |
7 预后 |
8 述评 |
参考书目 |
前言 |
第一部分: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名证候治法用药规律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排除标准 |
2.3 入选情况 |
2.4 分析和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证候与证候要素 |
3.4 治法 |
3.5 总体用药 |
3.6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导师房定亚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与数据挖掘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收集 |
3.2 数据提取及处理 |
3.3 统计分析 |
3.4 关联规则挖掘 |
3.5 导师指导验证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主要症状 |
4.3 辨证分型 |
4.4 治法 |
4.5 用药特点 |
5. 讨论 |
5.1 关于一般情况 |
5.2 关于病名认识 |
5.3 关于病因病机 |
5.4 关于治法方药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标准 |
2.6 试验设计 |
2.7 试验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2.1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总体疗效比较 |
3.3 三组疗效指标各评价点情况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古代医家对AS的认识特点 |
5.2 当代中医对AS的认识 |
5.3 导师对AS的认识 |
5.4 解痉舒督汤治疗AS的临床疗效评价 |
5.5 中医药治疗AS的优势分析 |
5.6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论文小结 |
致谢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8)女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辅助检查 |
2.4 治疗方案 |
2.5 随访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早期临床表现 |
3.3 实验室检查 |
3.4 影像学检查 |
3.5 其他辅助检查 |
3.6 早期用药及确诊时间 |
3.7 治疗 |
3.8 预后及随访 |
第4章 讨论 |
4.1 女性 JAS 的临床表现 |
4.2 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
4.3 影像学检查的特点 |
4.4 诊断及鉴别诊断 |
4.5 误诊分析 |
4.6 治疗及预后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以肌腱端附着点疼痛为首发表现的Wilson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D]. 姜万秀.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针刀松解骶髂关节配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D]. 陈群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6)
- [4]121例关节病型银屑病临床特征的相关研究[D]. 汤自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5]CT与核素骨显像诊断SAPHO综合征的对比分析[J]. 张强,次旦旺久,孙洪赞,郭启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6(08)
- [6]幼年与成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征的比较[J]. 白丽杰,李鸿斌. 临床荟萃, 2012(19)
- [7]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D]. 杨怡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8]女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道)[D]. 冯征. 吉林大学, 2013(09)
- [9]幼年脊柱关节病31例临床分析[J]. 朱彩侠,王海英.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29)
- [10]幼年强直性脊柱炎60例临床分析[J]. 雷西凤,徐鹏刚. 陕西医学杂志, 2008(07)
标签:男性强直性脊柱炎论文; 病例对照研究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筋痹论文; 中医论文;